-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源于学校1952年设立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先后经历了矿物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7年8月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六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为我国煤炭行业输送了大批杰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成为我国硅酸盐工程材料和新型材料领域教学、科研和应用技术开发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拥有矿业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拥有矿物加工工程和环境新材料的博士学位授予权、矿物加工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工程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矿业工程和材料工程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矿物加工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省级A类重点学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特色专业;省级“一流品牌”专业;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实施专业;2013、2016、2019年三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实施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高分子省级实践教育基地。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专业、安徽省振兴计划(新专业)、全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发起单位。“选矿学”“高分子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入选省级精品课程。“矿物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入选省级教学团队。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50余人,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20余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经验丰富、团结进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7人,专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墨西哥科学院院士1人(兼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安徽首批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杰青1人,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学院教师学历层次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5%,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占41.26%。近年来,学院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国际发展署资助“中美环境健康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产学研项目15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1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40余篇,出版教材、论著21部,获得发明专利授予权110余项。近五年,在校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一等奖,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安徽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三等奖等近百项国家级、省级竞赛奖励。近五年,学子积极深造,诸多学子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双一流”高校。部分学生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攻读材料、资源循环硕士学位。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墨西哥、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长期开展交流合作和学生联合培养,并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学院将努力打造优秀人才团队,突出办学特色,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力争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矿物加工工程学科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材料学科进入国内前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1.校院发展地球与环境学院是学校最早设立的院部之一,学院始于1951年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设立的地质科,1955年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改制并更名为合肥矿业学院,设立地质系。1956年学校迁往合肥办学,并于1958年改制并更名为教育部直属的合肥工业大学。1971年经国务院同意,合肥工业大学采矿系及地质系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成建制迁往淮南煤矿学校,组建淮南煤炭学院。1972年合肥工业大学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迁往淮南煤炭学院组建地质系。1981年更名为淮南矿业学院地质系,1995年更名为淮南矿业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1997年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2002年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2007年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学院现已成为教学质量高、科研实力强、办学特色鲜明,并逐渐成为国内同类高校中综合实力较强,办学声誉良好的院部之一。学院是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培养单位,1981年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获得招收研究生资格。2003年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学校首批博士学位授权资格,2005年地质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2009、2011年,学院分别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3年获批安徽省院士工作站。2.专业学科学院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工程、环境工程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7个学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安徽省“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安徽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入选专业以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特色专业,地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徽省“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安徽省高等学校示范本科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入选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入选专业。2016年获批“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地质工程学科、环境工程学科均为安徽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为校重点学科。学院拥有省级精品课程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7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50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3.师资人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3人,专任教师6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8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4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0人;双聘院士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省级教坛新秀3人;校级学科带头人3人,校青年拔尖人才1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3人。2015年学院获批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资助重大项目1个,安徽省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1个,高校领军人才引进资助项目2项,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资助项目1项,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项目1项,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1项。2016年,学院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安徽省教研项目2项、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项、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1项,获批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资助奖补项目2项。4.科学研究学院科研力量较强,近年平均科研经费1500万元。主持和参与国家973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2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5项,获批国家专利71项。年均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拥有安徽省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矿井水害综合防治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共建“煤系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共建“安徽省非常规天然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淮南东辰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安徽省高潜水位矿区水土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拥有地质灾害、地质勘探、土地规划三类7项资质。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举行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今年主办和参与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近10次。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学术交流近百场。校内教师学术报告50余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近100人次。5.学术创新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素质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各类科技作品大赛,同时鼓励学生跨出校门、走进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近年来,学院在全省、全国各类学科竞赛和“挑战杯”科技作品比赛中多次获得荣誉。在2019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第三届“深水杯”全国大学生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优胜奖2项,最佳风采奖2项;获得第五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第二届“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第五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安徽省第十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科普展教组一等奖1项。6.毕业生及校友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广受煤炭、地矿、环保、城建、水电、交通等行业和部门欢迎,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技术骨干或高层管理人才。我院校友中国矿业大学彭苏萍教授于2007年12月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邱楠生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建华教授级高工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7.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学院党委设有3个教职工党支部,2个研究生党支部和4个本科生党支部。拥有党员240名。2019年,学院获批安徽省首批“全省党建标杆院系”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以来,学院党委获评“安徽理工大学先进基层党委”, 1人获评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5个党支部被评为校级先进党支部、39名党员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3名党员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1位教授家庭被评为校级“和谐家庭”。学院团委获评“全国煤炭行业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学院分工会先后获得安徽省教育工委“先进职工小家”、“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和安徽省“先进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1人获评“安徽省教育工会工作先进个人”,1人获评“安徽省教育工会工作先进女教职工”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设有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电气信息技术实验中心、自动化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单位。学院现有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六个本科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矿山机电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还有电气工程领域和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和工程硕士点。目前学院在岗教师和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1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等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0余人。学院拥有特聘教授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学院拥有一批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五”优秀人才,多人次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学院曾获安徽省总工会授予的“全省模范职工小家”、安徽省教育工会授予的“先进集体”、安徽省总工会授予的“工人先锋号”,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和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等称号。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开展学术研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成立于1985年,是在原淮南矿业学院采矿系煤矿火工品专业的基础上筹建并成立的,是原煤炭部部属高校中的第一个化学工程系,2007年成立化学工程学院。1993年原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化学教研室、2004年原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化工系相继并入。现有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应用化学、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6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与地球与环境学院共有),爆破理论与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化工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拥有工程力学、爆破理论与技术、热能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化工安全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化学工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学院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双聘院士2人、安徽省学科带头人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教坛新秀2人、校学科带头人3人。教师中,教授20人、副教授37人、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3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约50%。学院拥有民用爆破器材与工程爆破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安徽省爆破器材与技术工程实验室、安徽省现代煤化加工技术研究院、安徽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省地军两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机械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45年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机电专业。经过75年的辛勤耕耘,学院已形成了良好学风和教育教学传统。近年来先后荣获安徽省教育工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煤炭行业“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院现有教职工129人,其中有教授27人(不含特聘教授4人)、副教授39人、博导8人、硕导48人,校外硕导50人。学院有32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近3000名全日制本科生。现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智能机电系统”、“矿山机电工程”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智能制造工程”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工程硕士授权点。拥有国家级教学平台5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21个。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2014和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测控技术与仪器为安徽省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为安徽省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工业设计为安徽省创新实践教育中心,机械电子工程为校首个中韩合作办学项目。拥有双聘院士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省技术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2人;拥有安徽省模范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全国煤炭教学名师1人、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省教坛新秀3人;校级学科带头人2人、学科方向带头人7人、校青年拔尖人才3人;拥有安徽省引进高校领军人才团队2个、省“115”产业创新团队1个、市级“1133”等研发创新团队4个。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国家级项目2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二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6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安徽省专利金奖各1项。发表SCI/EI论文19/71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转让发明专利49件,为安徽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5年,学院学科创新竞赛取得可喜成绩,荣获国际级科技竞赛冠军、亚军、突出成就奖,共获国家级奖励近170项、省部级奖励近370项。以学生为第一发明人获批专利165项。2013年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院牵头的大学生机器人协会、大学生航模与科技践行协会入选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7年。前身是原淮南矿业学院电气工程系计算机教研室;1994年开始招收全日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00年成立了淮南工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2年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多年来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了大批基础深厚、专业知识宽广、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科技人才。学院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分配到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电信移动、税务、金融保险机构、国有企业和IT技术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和软件工程五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硕士生176人,本科生1807人。现有在职教职工77人,专任教师57人,特聘教授2人,教授、副教授2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0人,硕士学位42人。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物联网工程系、数字媒体技术系、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7个教学单位,仪器设备总值约2100万元,可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环境和条件。学院围绕着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教学团队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计算机实验实训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MOOC 2门。学院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学生创新创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着力培养计算机和软件工程领域地方特色高水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创新计划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RoboCup世界杯机器人大赛、全国物联网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等并获得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奖项各100余项的好成绩。学院紧紧围绕经济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近5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获准授权专利15项。学院拥有安徽矿山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5个。学院现有智能矿山、图形图像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四个科研团队;学院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富士电机(杭州)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安徽理工大学富士电机实验室”;与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智能交通创新中心开展联合研发,大幅提升了学院的科研实力。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的合作关系,派遣人员到国外高校讲学、访问、攻读学位、开展科技合作,互派留学生。常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深耕于矿业工程圣殿,服务于能源战略需求。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将秉承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毅笃行,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计算机领域地方特色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92年的社会科学部,其专业源于:1993年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会计学专科专业等。1996年成立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系。2007年,学校调整和整合管理学、经济学门类学科专业资源,设置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院拥有矿业管理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工业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等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财务管理、会计学等8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74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5人,博士研究生6人,国外留学生10人。学院拥有矿业企业安全管理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目前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经济系、财会系,以及经济与管理综合实验中心、金融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等;设有工商管理培训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等科研培训机构,以及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学校能源经济研究所设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8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3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近五年,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等国家及国家部委项目31项,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安徽省软科学以及安徽省教育厅等项目117项;获省部级科研奖1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SSCI、EI检索50余篇。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办学特色,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高层次、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矿业工程学院起源于1949年的安徽省立高等工业专科学校采煤班,已有70多年办学历史。1955年正式成立矿区开采系,1956年学校更名为合肥矿业学院并迁至合肥,1958年学校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矿区开采系更名为采矿系,1971年原合肥矿业学院主体部分迁回淮南,学校更名为淮南煤炭学院,1981年学校更名为淮南矿业学院、1991年采矿系更名为采矿工程系,1997年学校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采矿工程系更名为资源开发与管理工程系,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7月资源开发与管理工程系更名为能源与安全学院,2020年11月,更名为矿业工程学院。目前,学院在校生规模为850人,其中本科生620人,硕士生180人,博士50人。学院现有采矿工程、交通工程、智能采矿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采矿工程专业2007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获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新工科教改项目,自2010年开始至2020年先后4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交通工程专业2016年开始招生,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于2021年正式招生(全国首批2所高校)。采矿工程、智能精准开采获省部级教学团队,获精品课程和线下一流课程各2门,近5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1982年开始招收采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得采矿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矿业工程二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采矿工程学科(矿业工程二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准设立,2011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获批地下工程、交通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矿业工程学科于2008年入选安徽省A类(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013年获批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020年入选“十四五”安徽省高峰学科之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学科排名位列安徽省属高校第一,全国排名第九。经过70多年的积淀,在矿业学科主要奠基人冯震海教授、田家裕教授等老一辈带领下,薪火相传,精心科研,潜心教学,输送了两万余名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孕育培养了袁亮、陈湘生2位院士,被社会誉为“煤海健儿之母、矿山英秀之林”;科研成果得到国内外煤炭企业广泛应用,受到国际采矿界同仁认可,袁亮院士获世界采矿大会突出贡献奖。学院现有教职工60人,专任教师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中国煤炭学会理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省级人才11人,教授17人,博士学位教师占92%,双聘院士7人。以服务国家能源需求为导向,聚焦深部煤炭开采与清洁利用,形成了深部岩石力学与矿压智能控制、煤炭智能绿色开采、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等3个方向,在深部煤炭资源安全开采、围岩控制与灾害防控、煤炭智能开采等特色鲜明,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6项,为我国煤炭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近5年,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多项和150多项面向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服务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多项。学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及安徽省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培养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综合性创新人才。近5年,本科毕业生首次派遣就业率均达到94%以上,2020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近35%,不少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126项,为学校在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89位、在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80位(安徽省属高校第一)提供了重要支撑。学院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示范单位”、“全国煤炭行业五四红旗团委”和“安徽省煤炭工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采矿教工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开放式办学,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讲学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目前,已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昆士兰大学、伍伦贡大学、莫纳什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发起成立“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定期举办安全智能精准开采论坛,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组建安徽能源研究院,负责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向。展望未来,学院将传承“严细实”工作作风,秉承“和谐共事、精心育人、勤奋好学、乐于奉献、创新发展”工作理念,发扬“人才强院、教学立院、科研促院、特色兴院、文化凝院”工作氛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强化特色优势,努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为实现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作出新的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能源与安全学院起源于1949年的安徽省立高等工业专科学校采煤班,已有70多年办学历史。1955年正式成立矿区开采系,1956年学校更名为合肥矿业学院并迁至合肥,1958年学校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矿区开采系更名为采矿系,1971年原合肥矿业学院主体部分迁回淮南,学校更名为淮南煤炭学院,1981年学校更名为淮南矿业学院、1991年采矿系更名为采矿工程系,1997年学校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采矿工程系更名为资源开发与工程系,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7月正式更名为能源与安全学院。目前,在校生规模为1766人,本科生1503人,硕士生190人,博士73人。学科建设: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2个学科排名位列安徽省属高校第一,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安徽省A类(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均获批省级学科重大建设项目,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A类奖补资金项目2000万”经费资助并被列为安徽省唯一“特别支持”的“高峰学科”,矿业工程学科列为安徽省的“高峰学科”,学校提出创建安全科学与工程世界一流学科目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两个专业2010年通过认证,之后又通过多次再认证,标志已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国家质量工程项目:1个国家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个安徽省一流专业,3个安徽省教学团队,2个省品牌专业,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大型开放在线课程(慕课MOOC),2门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1个安徽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个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个一流教材建设项目,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85%,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5%。全职拥有院士8人(外聘7人),国家级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名、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名、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波兰AGH理工大学客座教授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共7人、安徽省教坛新秀2名。著名毕业生:全国人大常委、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广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陈湘生,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桂来保,北京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杨仁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清华大学首席研究员钟茂华,原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国家计委副主任叶青,原广东省委副书记高祀仁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安徽理工大学-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工业粉尘防治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山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应急管理部煤矿深井开采灾害防治技术科技研发平台、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工程实验室、安徽省煤矿安全采掘装备创新中心、特殊开采研究所(原煤炭部批准)、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矿业安全技术安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深井煤矿煤岩动力灾害防控安徽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防控机理与技术领军人才团队、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多场耦合致灾机理与监控预警“115”产业创新团队。学院集体荣誉:采矿系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荣获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示范单位”、安徽省“煤炭工业先进集体”、“安徽省创新争先奖团队”等荣誉称号。科研获奖:近10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0余项。考研:近4年,本科毕业生最高考研录取率超过37%,不少毕业生考取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就业:近4年,本科毕业生首次派遣就业率均达到94%以上,典型就业单位有:国家能源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中国铁路工程集团、中铁隧道集团、中国水利水电、中煤集团、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中国铁建港航局、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一冶集团、中国十七冶集团、中交一航局、中建四局、浙江交工集团、海螺集团、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安徽四大矿业集团等大型企业。创新创业:近5年,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30余项,其中国家级19项,取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2项),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各1项,第八届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国赛二等奖1项,东风汽车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1项,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3项,2018“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1项等等。团学活动:近五年大学生科技创新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130余项,本科生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获批专利80余项。组建国家级、省级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团队近10支。文艺体育活动精彩纷呈,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10余项。涌现出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和2016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丁长栋、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葛宏港、2017年度安徽省十佳大学生刘崇岩、2019年度安徽省十佳大学生黄玉杰,2016年学院团委被授予“全国煤炭行业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发展愿景:抓住发展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强化特色优势,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迈进世界一流行列,矿业工程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土木建筑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始于1945年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办的土木科,是学校创办初期的三个专业之一;经过7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教学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的学院之一;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三个研究型学院之一。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建筑学、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学科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三个一流学科之一。学院拥有“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矿山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土木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地下工程理论与技术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矿山建设工程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化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以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创新强院、特色强院、质量强院,构建和谐学院,进一步提升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总体办学水平。目前,学院在校学生共计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300余人、博士硕士生700余人。现有教职工131名,其中专职教师114名,正高职称20人,副高职称38人,博士生导师12人,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2人,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后备人选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模范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3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人。学院设有岩土与地下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和建筑学4个系;设有地下结构、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设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风景园林、工程造价10个教研室;岩土力学、建筑工程、地下工程结构、道路桥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冻土力学与工程、虚拟仿真等7个实验室;CAI中心;资料室。成立有地下工程结构研究所、冻土力学与工程研究所、爆破安全技术研究所、道路工程研究所、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和岩土锚固与注浆技术研究所等6个研究机构。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风景园林、工程造价、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为“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筑学为教育部-欧特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毕业生因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技术骨干或高层管理人才。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等纵向科研课题130余项,横向经费达90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36项,其中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0余篇;出版专著和规划教材70余部。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土木建筑学院的办学实力,把我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学院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学院(原外语系)办学历史悠久,现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公共外语一系、公共外语二系(含英、俄、日等语种)、专业实验室以及外语学习中心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和翻译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5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教坛新秀2人,淮南市舜耕英才培养对象1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支,外籍教师3人。张奇才、丁永红、周宁等多名教师在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中多次获一等奖、二等奖。学院现有英语专业(翻译、外贸方向)、日语专业两个本科专业和“国际电子商务语言与文化”二级学科硕士点、“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硕士点两个硕士点。《大学英语》课程为省级重点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省级精品课程,《高级英语》为校级精品课程,“ESP教学改革实践”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校级特等奖。英语专业作为教育部首批评估的专业顺利以“良好”的结论通过。近年来,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的四级、八级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同类高校通过率30-40%。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培养具有科学人文素养、全球性视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每年有20-30%的本科毕业生考取985、211名校硕士研究生或出国(出境)留学,每年保送4-6人免试攻读国内一流外语类院校硕士学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在校二、三年级本科生近年来已获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余项,在各类国家级竞赛中获奖100余项。学院与英、美、日、韩等国的高校有合作项目,已选拔30余名本科生赴欧美、日韩、港澳台等地区高校开展3-6个月的短期交流学习。学院近年来的主要荣誉: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三八红旗集体、安徽省教科文卫体工会“阳光家园”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教科文卫体工会“阳光家园”荣誉称号学生近年来的主要升学和就业情况:典型考研学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等。典型就业单位: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武汉传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微创软件、科大讯飞、英科医疗、日立建机、志邦家居、科沃斯机器人科技(苏州)、猿辅导在线教育、学而思网校、杭州孑孓教育等。拥有6个专业语言实验室、3个现代化的视听说/口语教室、4间300座的外语自主学习中心、1个智慧教室、1个外语调频台、1个外语期刊资料室。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2010年成立,2020年更名为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山东洪山煤校的测量专科,1974年在淮南煤炭学院正式招收中专生,1990年开设工程测量大专班并开始招生,1999年开始招收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2003年获“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2006年获“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测绘工程”工程硕士授予权,2011年开始招收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17年开始招收导航工程专业本科生,2021年开始招收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2018年获批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2019年自主设置矿山灾害监测与控制二级学科博士点。2020年测绘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几年,每年培养硕士生70多人,本科生220多人,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院设有测绘工程、导航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和地理空间信息工程5个本科专业。学院建有“矿山采动灾害空天地协同监测与预警”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矿区环境与灾害协同监测”全国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国土测绘与空间信息、导航定位技术应用、矿山开采沉陷与土地复垦等校级研究所,“3S”工程中心及基础测绘、工程测量、遥感技术应用、导航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矿山开采沉陷与土地复垦等专业实验室,筹建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实验室、水下地形测量实验室。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80人、研究生152人。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2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含兼职)25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教师约占95%。近五年来学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承担纵横向科研课题10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规划教材18部,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40余项。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以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及应用、卫星定位技术及其应用、数字城市和矿山空间信息技术为主的内容新颖、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方向。学院的“十四五”发展目标是: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力争建成以测绘学科为核心,地理、资源、灾害和环境监测等相关研究方向的多元协调发展的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入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行列。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正以全新的工作理念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继续恪守“团结、奋进、博学、奉献”的校训,秉承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校园精神,坚持高质量科学发展,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五育并举”关键举措,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综合竞争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国民经济和建设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型合格人才。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