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安徽农业大学 > 招生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 简称:安农大
  • 地区: 安徽
  • 类型:农林类、公办
  • 学制:2~3年
  • 学费:¥1.80~2.6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安徽省合肥长江西路130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生命科学学院前身由基础部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和农学院遗传、微生物教研室及微生物专科专业组成,于1994年成立生物工程系,2004年学校院系调整,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应用生物科学(国家改革试点专业)4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个作物生物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1个动物病原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农业与生物信息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一级学科获评B类,获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重点支持。现有在校学生1527人,其中本科生1102人、硕士研究生331人、博士研究生66人、留学生28人。学院建有作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等4个国家级教科研平台和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拥有生物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省级重点学科,为安徽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单位、蚕桑和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单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前身为安徽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1959年独立建系,1994年更名为畜牧水产学院,2004年更名为动物科技学院。学院现有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病原生物学博士点2个,畜牧学、兽医学等硕士点12个,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动物医学专业为“国家特色示范专业”和“安徽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业、水产养殖学专业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94人,其中教授27名,副教授34名,讲师13人,高级实验师5人,实验师4人。学院现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名、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副首席专家各1名、安徽省体系岗位专家22名、10多人入选“安徽省‘三区’科技人才扶贫计划”,10多人入选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指导专家组,10多人入选省“绿色低碳循环畜牧业技术示范点名单及专家团队”。始终坚持“大别山道路”的精神,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主动服务三农,为我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1人担任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站长,2人担任皖西综合试验站、皖西北综合试验站产业联盟首席专家。学院现有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坛新秀1名;有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有8人享受省政府津贴。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研究生近1500人。畜牧学为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预防兽医学为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育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兽医病理生物学与疫病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畜禽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安徽省饲料质量与安全检测中心等省级重点研究平台。与企业共建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5个。近5年,主持国家及省市等科研项目310多项,获得各类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主持或参与获得其他各类科技奖励5项,发表论文(著)600余篇(部),授权发明专利110多项,主持起草通过28个地方标准、1个行业标准,新发现1个国家级品种资源——皖东牛,培育出国家级家禽新品系1个。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办学,近年来,先后与中国农大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扬州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多所国内兄弟高校以及美国、英国、瑞士、捷克等多个国家的科研院所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先后承办国内外会议20多场次,有十多位教师在国际学术大会上作学术交流报告。“猪粮安天下、牛羊强中华!”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立足安徽、服务全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成为培养高级畜牧、兽医和水产养殖人才的摇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的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安徽农学院农业机械系,1959年开始招生,1989年农业机械系更名为农业工程系,2001年再次更名为工学院。学院设有农业机械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车辆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水利工程系、实验中心、机电工程园等8个二级机构。现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农业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6个一本专业。其中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工学基础实验中心、工程图学实验中心和农业工程实验中心在2005、2012、2014年分别被批准为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目前,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000人,硕士研究生180余人。近3年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位居学校前列。工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3人,讲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含校外导师)60人,教师中博士后6人,具有博士学位32人。现有“作物生产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水土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为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室为校级重点扶持实验室。近3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行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科研经费近2600万元;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32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编著出版教材及专著37部,其中主编、副主编17部;获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学院7名教师入选安徽省农业机械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其中首席专家1名;获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省级科技鉴定成果17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多项。学院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目前与芜湖宝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合作设有“宝骐新能源”虚拟班奖学金,并与中联重科、驰纬电气、中冶第十七局、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学和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学院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近年来在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A类赛事中屡获佳绩,学生整体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学院应届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逐年提升,目前已达到20%以上,其中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内“985”、“211”高校的学生超过5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上万名高级工程专门技术人才,毕业生遍及国家电网各基层单位、比亚迪、长安汽车、久保田集团等省内外知名机械制造企业、以及中铁集团、中建集团等国有大型建筑设计施工单位,涌现出了如安徽环新集团董事长潘一新、芜湖宝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总裁杨爱喜等知名校友。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经济管理学院源于1980年4月成立的农业经济管理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2001年,农业经济管理系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2004年6月安徽农业大学进行学科调整,将原经济与管理学院划分为管理科学学院和经济与贸易学院两个学院。2010年3月,在安徽农业大学新一轮学科调整中,经济与贸易学院和管理科学学院重新合并为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科开始了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变。学院现有10个管理学类本科专业、4个经济学类本科专业、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四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本科学生近三千名,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管理类高级专门人才,建设融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一体的,国内知名、省内领先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林学与园林学院始创于省立安徽大学森林学系,是安徽大学农学院初设的三个系之一,创办于1936年,1937年招收首届森林学系学生,从1949年先后更名为安徽大学森林系、安徽农学院森林系、林业系、林学系、森林利用学院,2004年更名为林学与园林学院。经过数代林学人80多年的辛勤耕耘,培养毕业生近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师资力量:在职教职工103人,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10人,教授25人,副教授34人,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教学名师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省级学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3人,75%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荣誉:近十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主编、参编专著、规划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合作办学: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500余人次来学院讲学、开展合作研究;与德国哥廷根大学林学院、加拿大湖首大学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林学人将秉承“严谨治学、孜孜惠人”的优良传统,弘扬“忠诚、崇学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坚持人才强院的办学理念,加快学科建设步伐,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创新创业育人,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努力实现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源于1953年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之后的马列主义教研组。1956年10月,学校在全体学生中开设“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1965年6月,马列主义教研组由安徽农学院党委直接领导。“文革”期间,学校下迁宿县、滁县、凤阳办学。1973年1月,宿县总院设政治理论教研室,由院党委直接领导,在滁县、凤阳两个分院设政治理论课小组。1976年设马列主义教研室,直属院党委领导。1979年马列主义教研室随学校回迁合肥。1992年11月,马列主义教研室、德育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室合并成立人文社会科学系。1994年4月,学校成立文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并入文理学院。1995年3月,安徽农学院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1998年10月,人文社会科学系成立正处级直属系,并更名为社会科学部。2002年6月,社会科学部更名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4年7月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副处级建制,隶属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5年3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2016年5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整体划转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独立建制的学校二级教学科研机构。2020年11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学院2018年获入选安徽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支部2019年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0年在原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上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专任教师53人,其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博士15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50人。学院建有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农业大学研究基地、安徽农业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6个教研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2个中心。学院负责全校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工作。学院成立以来,教师主持获批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选题)项目1项,其他教育部及省级教学科研项目50余项。在CSSCI期刊及省级以上党报党刊上发表论文近50篇。2019年学院主持申报“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政课‘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现拥有6个省级“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1个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1个省级示范基层教学组织。专任教师中有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委员3人(其中“形势与政策课”分教指委主任委员1人),安徽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近年来,专任教师获得多个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其中有教育部2016年度“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省2017年度“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省“高校100名卓越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3人,省高校思政工作领军人才2人,省高校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教师获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学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按照“六要”标准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八个统一”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积极打造我校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高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阵地、适应时代需求的研究生培养园地、师生和谐健康的温馨栖息地,努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数据截止至2021年10月25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前身为农学系,始建于1935年,是我校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2004年7月更名为农学院。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到农业科技、服务和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知名学者、教育工作者、企业家及省市级领导干部。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建立了理念先进、层次完整、机制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诚朴、勤奋、合作、创新”的优良院风。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49人,教授14人,副教授20人,副高以上职称占全院专任教师的70.8%,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1人,具有海外背景的15人。学科专业:学院设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遗传育种学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草业科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专业为国家级双一流建设专业,2019实施了大类招生分层培养改革。目前在校本科生800人左右、博(硕)士研究生260人,留学生十多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多项。实施了校企团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历任安徽省委主要领导先后批示,团中央、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在全国推广,《人民日报》等国家主流媒体先后报道。人才培养:近五年来,学院每年本科生就业率95%以上,考职、考研率在40%左右;获资助国家大创项目20多项,获省级创业比赛金奖1项,其他不同层次和类型奖项几十项,学生先后注册成立实体公司十多家。雷锋超市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获得团中央表彰。奖助学金实现全覆盖,品学兼优、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每人每年可以获得1000~8000元的奖励或资助。科学研究:学院拥有作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实验室1个,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庐江郭河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和农业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各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校外永久基地3个,校企合作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其他类型实习实训基地30多个。近5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安徽省科技攻关专项等各级各类项目1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10多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培育作物新品种15个、制定地标4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3篇,5年累积到账经费超过1亿元。社会服务:学院坚持服务安徽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在推动安徽粮食生产稳产增产、提质增效、助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小麦高产攻关在推动安徽小麦产业发展上贡献显著,累计培训农技人员及农民40万人次,发放技术挂图55万份,研发的技术体系累计推广应用面积4631.9万亩,共计增产小麦219.55万吨,带动农民新增效益约24.44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该研究成果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人因此获安徽省政府特殊贡献奖。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亩产量超1000公斤,被中央主流媒体先后报道。仅小麦高产攻关一项,国际化:近五年了,先后接受十个外籍来华本专科留学生,派出海外实训、就业和攻读硕士的人数20多人,主办“IEEE植物生长建模、模拟、可视化与应用”大型国际性会议,参加国内外国际性会议200多人次,青年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背景的人数占比35%。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是2004年学校进行院系、专业调整后成立的新型学院。下设纺织工程、包装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四个系和实验教学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文化艺术设计中心。现有纺织工程、包装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七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300余人。现有在职教职员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46人,教授3人;副高以上22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贡献奖1人。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在承担本学院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为全校开设多门专业基础课及公共选修课。学院现有纺织工程、包装工程、服装设计等教学实验用地近6000平米和1600余平方米展厅,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并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余个。学院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十二五期间,承担纵向项目23项,横向项目25项。发表论文210多篇,获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申报国家专利1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3项。省级科研成果鉴定3项,主持行业标准编制项目2项。教学成果取得明显进步:出版教材和专著36本;承担省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2项,省级一般教研项目6项,学校教研项目44项,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立项结题项目20多项;多媒体课件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奖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质量工程)奖共4项,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成果奖312项。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展训赛创”的四位一体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十二五期间,举办展览60余次,学生参加实习实训3000人次,参加国家及省级学科专业竞赛获奖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43项,省级奖270项。学院在创新创业上也取得了可嘉的成绩,学院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成绩突出,近五年来,学生创新创业150多项,现共有8个创业团队在校内运营,5个团队已注册创业实体。学院与同济大学中意学院以及韩国韩瑞大学合作开展“高校艺术学科师生海外学习计划”项目,已有数名学生前往意大利和韩国开展艺术学科学习交流。学院以人为本,积极落实各项奖励、资助政策,形成了以助学贷款为主体,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专业奖学金和校友助学金为支撑,特困生补助、勤工助学金为补充的完善的奖励、资助体系。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是一个富于活力、快速转型发展中的文科类学院。学院现有社会工作、法学、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学等五个本科专业,承担全校人文素质、艺术素质等教育,成为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的重要支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8人,其中教授11人,其中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硕士生导师25人。学院以“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秉承开放办学理念,先后与美国罕布什尔学院、美国德州农工大学金斯维尔分校建立稳定的校际交流合作、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互派教师、留学生。学院秉承人才培育质量为生命线,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课程建设、聚集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培养等途径,先后拓展省内及北京、深圳等实习基地40余处,多渠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秉承精准化人才培育模式,因材施教,唱响“人文之月”等系列校园文化名牌活动,引领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广阔舞台。近年来,学生多次荣获各类荣誉称号,如“创青春”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团体大赛金奖、安徽省未来律师辩论赛中优秀辩手、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安徽省“银联杯”大学生校园文学原创新星大赛等荣誉称号。近三年全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2%以上,考研、考职质量高,分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泰国等继续升造、就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生命科学学院前身由基础部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和农学院遗传、微生物教研室及微生物专科专业组成,于1994年成立生物工程系,2004年学校院系调整,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应用生物科学(国家改革试点专业)4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个作物生物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1个动物病原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农业与生物信息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一级学科获评B类,获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重点支持。现有在校学生1527人,其中本科生1102人、硕士研究生331人、博士研究生66人、留学生28人。学院建有作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等4个国家级教科研平台和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拥有生物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省级重点学科,为安徽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单位、蚕桑和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单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105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59人,专任教师79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6%。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应用生物科学)。学院教师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及12项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多年来,学院坚持走“大别山道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重点,全面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科研水平,服务于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学院荣获2019年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前身为文理学院外语系,创办于1993年,2004年独立建院。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开设英语、日语、法语和商务英语四个本科专业,设有商务外语研究二级学科硕士点,在校学生近千名。 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法语系、公共外语教学部、实验教学中心、翻译与语言服务研究所等六个教学和研究单位。同时,学院还被设为农业部“南南合作”项目法语培训点、安徽省农委“南南合作”项目英语培训基地和安徽省高考网上评卷基地。除了承担英语、日语、法语和商务英语四个本科专业的管理和教学任务以外,学院还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各个层次的公共英语教学任务。学院现有教职工126人,其中专任教师110人,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26人;专职教师中博士及在读博士13人,硕士95人,省级教坛新秀8人,近三分之一教师具有国外访学进修经历。此外,学院还常年聘有5-6名外籍教师。近五年来(2014-2019),学院教师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和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厅级以上课题68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30余部。 学院教学设备齐全,设施优良,教学与办公条件处于全省前列。现有外语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楼内设有语言实验室16间,网络自主学习实验室14间,多媒体教室30间,共计近4,000个座位。这些设备充分满足了全院四个本科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全校公共英语视听课教学和各专业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需要。 学院将人才培养视为各项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学院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节节攀升,多人被外交学院、北外、上外、广外等国内一流外语高校录取,也有多人赴英、美、法、日等国外高校深造。学院的就业率在全校也名列前茅,毕业生多在国企、外企、政府机关和教育机构等部门承担外贸、翻译、管理和教学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历来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已连续10年承担农业部“南南合作”法语培训教学工作或安徽省农委“南南合作”英语培训教学工作;连续14年承担安徽省高考外语学科网上评卷工作;连续9年安排学生参加“中国与东欧国家农业经贸合作论坛”。这些工作为学校及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展望未来,学院将保持蓬勃的朝气,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努力将学院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承担生物信息学博士点和生物信息学硕士点的建设,现有在校硕博士研究生150余人;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7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700余人。学院现有在职职工8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6人,具有博士(含在读)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与校内外的合作交流,每年有1-3名教师赴美、日、澳、以等国交流学习。学院现有安徽省计算机公共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实验室35个;建有安徽省北斗精准农业信息工程实验室、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工信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等8个省部级平台;建设了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机器人、农业智能装备等6个研究室;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信所、科大讯飞、四创电子、中邮集团、博彦科技、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20余个产学研基地。近年来,我院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累计60余项,到账经费近4000万。主持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农业部948项目、省自然基金、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SCI、EI收录6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约30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1项;编写教材部,其中教育部统编教材10余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近三来,我院学子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近30项。学院本科生就业率连续3年稳定在95%以上,办学30多年来,为社会输送各类优秀毕业生及知名专家,为我省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学院单独设立宏基奖学金、宏基助学金、NSC创新基金,帮助和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在“十三五”收官之年,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将继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两翼,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农业信息化为特色”,奋力建设安徽省一流信息学科,为我校“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园艺学院是我校建立较早的院系之一,前身是国立安徽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创建于1947年。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园艺系调整至浙江大学农学院,1958年9月恢复重建安徽农学院园艺系,2004年8月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迄今已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园艺学院办学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条件优越。全院现有在职教职工61人,在校本科生65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40人。教学科研人员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讲师及实验师1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教师34人。国家级人才3人,省级人才2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津贴3人,博导9人,国家和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6人。园艺学科属于国家一级学科,学院果树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蔬菜学是校级重点学科。学校建有1个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拥有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果树学、蔬菜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园艺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果树学、蔬菜学2个硕士学位点;拥有1个园艺学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和1个园艺专业学位创新试验班;同时,在林学与园林学院的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学位点下设置景观园艺学(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在茶与食品科技学院的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园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招生方向。学院现有园艺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园艺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包括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3个专业方向。学院下设果树科学系、蔬菜科学系、观赏园艺系、设施工程系、实验教学中心、园艺信息研究中心和园艺科学研究所;其中,学院实验中心下设校级果树学重点实验室、院级学科科研平台、校级PI实验室、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园艺学获批安徽省级教学团队;学院建有国家中原山地特色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圃、安徽省园艺作物育种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同时,联合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主持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2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一类以上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9项,发明专利12项,选育园艺新品种64个,累计到账科研经费5670万元。园艺产业和设施农业作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欢迎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报考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期盼社会各界加强合作、携手共创园艺事业美好的明天!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前身是1960年设于原农学系的植物保护专业,1973年独立建系。学院先后创设农业环境保护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微生物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2004年经学校院系、学科调整后更名为植物保护学院。学院现有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和生物安全系三个系,一个植物保护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应用微生物和昆虫资源利用2个研究所,省病理学会和昆虫学会理事长单位。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农药学(共建)3个省级重点学科;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及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安全生产(共建)、农业微生物学(共建)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植物保护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及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农药学(共建)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农业农村部农作物品种审定特性鉴定站、农业农村部安徽省迁飞性害虫雷达监测站、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绿色防控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省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共建)、安徽省植保技术培训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学院现有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2个本科专业,1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植物保护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和省一流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为安徽省综合改革示范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教学科研人员45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6人,博士学历教师45人,博士生导师7人,省级“115”产业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安徽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安徽省产业技术体系岗位4人,安徽省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享受省政府津贴1人,省委领导联系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模范教师、省优秀教师、省师德先进个人3人。学院立足研究教学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安康天下崇学事农”院训,秉承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团结创新的作风,努力彰显我校传统学科的优势与特色。五十多年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植物保护高级技术人才。其中,博士和硕士毕业生500余人,本专科毕业生6000余人,为我省以及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是依托原土壤农化专业、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和环境生态类专业,在整合全校相关学科资源的基础上,于2004年新成立的学院。现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博士授权点3个,拥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药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气象学、生态学、资源环境信息技术8个硕士授权点和1个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科学等5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1187人,硕士生256人,博士生22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专职教师78名,教授17名,副教授29名,高级实验师2人,另有讲席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66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人,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学院现有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2个中心,分别为:农业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合肥)、农业部农业环境试验站(合肥)、安徽省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实验室、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新型肥料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农业部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中心和农业部农药残留检测中心。拥有逆境与植物营养学校级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农药研究所、肥料研究所、资源信息研究所4个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所。农药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植物营养学和大气科学为校级重点学科。现有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引进高校领军人才团队“农业资源与农产品化学结构解析及高效利用”1个、安徽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控制关键技术团队”1个以及院级8个科研创新团队。近三年来,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子课题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获批省部级等项目10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7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SCI一类论文101篇;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8项,主编、参编“十三五”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12部。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专多能”资源生态环境类创新创业人才。近五年来,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英语竞赛等各类国家、省级、校内外创新创业活动和各类文体活动,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00余项;考研率稳定在35%左右,就业率在95%以上,3次获得校“就业先进集体”,2次“红旗团委”和5次暑期“三下乡”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学院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积极拓展和延伸“大别山道路”,先后赴金寨等全省80多个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承接全省90多个县(市、区)的测土配方施肥等横向协作;努力服务于安徽崛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研发、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稀土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硫元素农业化学、农业资源信息技术、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处国内先进水平。学院先后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夏威夷大学、欧道明大学以及英国洛桑试验站、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等十余所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国际竹藤中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当前,学院正以“提升内涵、办出特色”为主线,以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努力朝着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资环学院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简称:安农大 地区: 安徽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1.80~2.6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农林类、公办 地址:安徽省合肥长江西路130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安徽农业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