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招生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 简称:北京师大
  • 地区: 北京、广东
  • 类型:师范类、公办、双一流、985
  • 学制:2~4年
  • 学费:¥2.50~24.8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12月,是国家教育部、北京市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致力于文化发展特别是北京文化发展的研究机构。名誉院长为许嘉璐先生,启功先生曾任顾问委员会主任。2004年研究院建立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并成为北京市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十多年来,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发挥交叉学科平台优势,整合北京文化资源和科研力量,聚焦文化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承担大量国家、省部级规划项目和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北京市及各区县委托项目,为政府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北京及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文化发展规划服务。出版论著曾获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研究院主办有《京师文化评论》杂志,出版系列年度报告《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和年度热点人文观察《解读》。近年来,研究院放眼世界和中国文化发展大格局,突出“文化以价值为核心”“文化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战略对策研究、历史文化梳理和品牌活动开展,以科学研究为龙头,带动决策咨询、规划设计、社会培训和文化普及等工作,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高端智库。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80万

    ]
  •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成立于2016年11月,学部以地理学为主体,包含测绘科学与技术和安全科学与工程等多个相关学科,近年来在国内外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中国地理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学部内设7个二级机构:地理学院、自然资源学院、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遥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陆地表层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地理数据与应用分析中心以及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部现设5个本科生专业:地理科学(师范)、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以及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共有在读本科生460余人。学部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共有在读研究生近900人,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多学科、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部直接参与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方向建设与管理,保障教育部和北京市7个省部级研究平台高效运行,先后建设完成风沙过程、土壤过程以及气候变化过程研究的大型模拟装置,围绕土壤侵蚀、生态水文过程、海冰资源利用等研究方向建立了系列野外长期观测台站,为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地理科学学部将秉承北京师范大学团结、务实、向上的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创新、开放、交流,为培养一流人才、创建一流学科做出更大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万

    ]
  •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化学系(1922年建立)是我国高等院校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可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1952年,我国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时,辅仁大学化学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2005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撤系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学院具有辉煌的历史,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先后在此学习或任教。例如:俞同奎教授(中国化学教育的开拓者;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1902年作为首届学生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1920年,任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北京工业大学前身——校长;1922年,与陈世璋等发起成立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化工学会前身;创办了《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并任总编缉)。陈裕光教授(中国化学会创始人之一,第1届至第4届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理化系主任、教务长、评议会主席、代理校长,后任金陵大学校长)。吴承洛教授(中国化学会创始人之一,第1届至第4届书记,曾6次担任会长、理事长,并历任总干事、秘书长达10多年之久,创办了《化学》、《化学工程》和《化学通讯》等学术刊物。丁绪贤教授(1919年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袁翰青院士、邢其毅院士、蒋丽金院士、鲁宝重教授、胡志彬教授、陈光旭教授(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化学会主办的杂志《化学教育》创刊人之一,并担任第一任主编)、杨葆昌教授、严梅和教授、李东英院士(曾任中国稀土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两会的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系两学会的创办人之一)、董绍俊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刘若庄院士、刘伯里院士和刘知新教授等。2013年化学学院院长方维海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经过几代学者和师生员工们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化学学院已形成一个学科分布合理、富有特色的教学和科研体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已成为综合实力雄厚、在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育和研究机构,是我国培养高水平化学教育和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工118名,其中教授64名(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1名(其中9位是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刘若庄教授,方维海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刘伯里教授),973项目首席专家1名,长江学者2名,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名,长江讲座教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新世纪优秀人才共6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委员共3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3人。化学学院现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理论和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教育等7个学科方向,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师宏药物研究中心等教学与研发机构。化学学院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1年),是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3年);无机化学(1986年)、分析化学(2007年)、有机化学(1981年)、物理化学(1981年)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08年)等化学学科的全部5个二级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无机化学(1981年)、分析化学(1984年)、有机化学(1981年)、物理化学(1981年)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990年)等化学学科的全部5个二级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药物化学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5年自设)和药物化学与分子工程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自设);此外,化学学科教学论也可以授予硕士学位(1981年)和博士学位(1998年)。物理化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目前拥有放射性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理论及计算光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学院拥有量子化学生物学和能量转换与储存材料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14年邵久书教授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是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化学会、亚洲辐射固化协会和中国化学会杂志《化学教育》的主办单位之一。化学学院的科研成果丰硕。每年都有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院教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正在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50余项,平均每年到位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学院一直把本科生教学工作摆在学院发展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批优秀的、得到广泛推广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成果。近5年来,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重点项目1项、国家级一般项目3项、北京市教改项目4项。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主持国家级精品课3门和国家级双语示范课1门,主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主持北京市精品课5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位。编写本科生教材30余部,其中面向21世纪教材4部、“十五”规划教材3部、“十一五”规划教材6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一批)2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套和北京市精品教材6部以及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7项。化学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50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50人(包括留学生)和博士后2-4人。此外还承担大学和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等人才培养任务。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免费教育师范生。201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近三年来,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除免费教育师范生需直接就业外,每年得到全额奖学金资助出国深造的学生比例高达20%,免试、或考取国内硕士或直博研究生的比例达80%,其余多数到政府部门、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中学等单位就业,就业率100%。研究生就业率为98%。化学学院毕业的学生中不仅有一大批优秀的中学化学教师,而且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化学院士,长江学者和杰青,如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所长张德清研究员和中科院理化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张丽萍研究员。化学学院已成为我国培养高水平化学教育和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毕业学生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历史积淀和厚重底蕴展现了其应有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目前学院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全院师生正在团结一致,努力拼搏,为一流学科建设,优秀人才培养和社会重大需求解决做出新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万

    ]
  • 百年峥嵘、风雷激荡,历代名师先贤矢志不渝,使教育事业成为国家独立与自强的基石;世纪之交、继往开来,教育学人更应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千秋功业。秉承这种勇于担当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北京师范大学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凸显特色,以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学科为战略目标,将原有教育学科相关单位加以整合,于2009年组建了教育学部。教育学部的愿景是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建设成为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基地,未来教育家的摇篮,教育决策的思想库,国际教育交流和中国教育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教育学部承载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辉煌成就。全国最早设立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最早设立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最早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综合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为教育学部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秉承厚重的光荣历史,学部继承和发扬原有学科优势,着力推进学科整合和创新,现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本科专业,其中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学部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桥头堡和策源地。学部现设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育技术学院、教育管理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师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所(系)、特殊教育研究所(系)、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所、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等14个实体性学术机构,承担着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责。学部拥有《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学报》、《教师教育研究》、《中国教师》等高水平专业期刊,传播中国教育学术思想、展示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教育学部是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咨询中心。学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教育部民办教育政策研究院、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研究院、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首都高等教育研究院、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教育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教育家书院17个综合交叉平台,以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立足学术前沿,紧扣国家需求,服务公众需要,为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提供极具价值的“智库”支持。教育学部是培养教育学术人才的顶尖学府。学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16人,其中教授占37%,副教授占35%,91%的教学科研人员拥有博士学位。他们之中,既有以中国教育学会荣誉会长、著名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教育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教育学家,也有以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张斌贤教授,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石中英教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构成当代中国教育科研中坚力量的专家学者。学部以“大家、名师”为引领,以“优质课程”为依托,加强对学生学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学部现有全日制学生2317人,其中本科生530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664人,全日制专业硕士148人,博士研究生304人,各类留学生85人。此外,还有暑期教育硕士566人、伊拉斯谟项目学生20人。教育学部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学部已经与30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和机构签订了多边或双边合作协议;作为倡导者之一,与9所世界著名教育学院组建了世界顶尖教育学院联盟。学部每年召开数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年均20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学部在校内率先开设国际硕士课程并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国际高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学部(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是全国校长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基地。教育学部培训学院、校长培训学院、教育家书院作为全国示范性的校长和教师培训基地、全国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的研究中心以及校长和教师培训的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教育行政干部、示范性校长、港澳台校长、培训者的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广受教育同行和社会各界的赞誉。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将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教育学科建设,为实现北京师范大学“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万

    ]
  •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BNUBusinessSchool)是在中国师范类大学中成立最早的经管学院之一。其前身是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始建于1979年9月,由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先生担任第一届系主任。1985年3月更名为经济系,1996年6月组建为经济学院,2004年3月更名为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百余年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以“经邦济世、励商弘文”为使命,致力于创办将经管教育、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的办学模式。在四十年的时间里,学院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16年,学院顺利通过EQUIS国际认证,标志着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国际化办学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有比较齐全、层次合理的学科结构。现设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系、会计系、企业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等6个系;有经济学(实验班)、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瀚德实验班)、会计和国际商务管理(实验班)等5个本科专业;主要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涵盖了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并被批准为教育部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MBA和MIB在内的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全英文国际博士项目,1个全英文国际硕士项目,10余个研究院、所、中心,校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与法国合建的BNU-GATE实验经济学等实验室6个。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学院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6年一级学科评估(第四轮)结果中,理论经济学获评A类学科;在世界三大有影响力的全球大学排名之一QS公布的2020年学科排名中,商业与管理研究学科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1位,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科、会计与金融学科位列第12位。近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5项,4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等奖项,3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首都教育经济研究基地和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咨询,促进科研成果为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服务,对中国的就业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反贫困、教育、国际贸易与金融、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创新、垄断行业改革与反垄断等领域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学院拥有国际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9人,教授35人、副教授26人。获博士学位78人,其中25人获境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9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交流学习经历。目前学院有“长江学者”、“万人计划”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8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其他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0余人。学院聘任了包括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mesHeckman、ChristopherA.Pissarides、AmartyaSen在内的3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或荣誉教授。学院以“拓宽基础、加强融合、尊重个性、追求卓越”为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勇于实践的高素质创新创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学院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学生1900余人,占全校在校生总数的7.7%,其中本科生968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85人,MBA学生531人,留学生150人。学院同时还提供双学位、“世界经济与中国”全英文硕士、高管培训和继续教育项目。学院是教育部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时也是在师范院校中创办MBA教育项目的首批高校。学院重视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实行“励弘计划”—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和新生导师制。学院重视学生的国际化经历,已与40余所国外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超过40%的学生有机会前往这些大学进行交换学习或游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以“经邦济世、励商弘文”为使命,以“多元、包容、创新、责任”为价值观,正在向着具有人文底蕴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经管学院的目标迈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9.80万

    ]
  • 历史学科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1912年称北京高师史地部,1928年单独设系,1952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历史系并入。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李大钊、钱玄同、邓之诚、王桐龄、方国瑜、朱希祖、张星烺、杨秀峰、楚图南、陈垣、侯外庐、白寿彝、赵光贤、柴德赓、刘启戈、陈正飞、张鸿翔等在此辛勤耕耘过,奠定了北师大历史学科坚实的基础。2006年3月,我校作出决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史学研究所合并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合并后的历史学院,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在职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29名,在聘“985”项目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郑师渠等,也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现任院长为杨共乐教授。在本科教学方面,我院是教育部“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培养具备全面系统的历史学、博物馆学等方面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历史学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的人才,以及能在党政机关、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新闻出版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业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5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推荐免试或考取了研究生,其余到各类学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党政机关、企业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教育软件开发工作。在科研方面,我院是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994年设为国家首批人文社会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是“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单位。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和考古与博物馆学等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为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民族史等。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政治史等。世界史学科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日本史等。历史文献学学科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等。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考古史、博物馆学等。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我院在本科生特设立“龚宝廉奖学金”、“王桐龄、张星琅奖学金”等。设立“白寿彝史学论著奖”,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活动。“春秋学社”是学生自已的学术团体,主办定期杂志《春秋》。我院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20世纪80年代在白寿彝教授主持下对历史学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在教育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院教师出版学术著作无数部、发表论文无数篇,由白寿彝教授任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被学术界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来贺信、贺电,予以高度评价。顾诚教授的《南明史》获得国家图书最高奖。史学研究所是1980年经原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史学史科研机构。它既是国家批准的历史学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的科研中心。它一直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与史学批评、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思想史、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西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经史)研究。特别是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和中外古史比较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形成特色,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设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室、中国通史研究室、《史学史研究》编辑部。《史学史研究》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也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源。目前发行到16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学术积累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美好的明天。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万

    ]
  •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1950年成立新民主主义教研组,在全校开设《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1953年9月,教育部批复成立政治教育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专门培养中学政治课教师的系科。1979年7月,建立哲学系、政治经济学系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1981年11月,成立马列主义研究室。1990年7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并入马列主义教研室。1994年4月,马列主义教研室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2003年10月,成立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年11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独立建制、实体化,直属学校管理。北京师范大学是全国最早系统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即成立专门机构,开设相关课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成为全国第一批研究生学位授权单位。1981年首批获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等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中共党史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立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首批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精心凝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向,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学科内涵的充实与更新,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滚动发展”的方针,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四个二级学科方向,逐步形成了有重点、有特色、有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格局。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60多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何锡麟、齐振海、张静如、周之良、吴序光、王炳林、王树荫等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教授17人,副教授12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人;31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占教师总数的91%,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学缘、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中拥有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择优资助计划人选2人、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培育)1人。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万

    ]
  •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04年的京师大学堂博物系,1923年更名为生物学系,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系之一,1998年扩展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经过汪堃仁、孙儒泳、郑光美、薛绍白、王永潮、柳惠图和徐汝梅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几十年的严谨治学和艰苦创业,以及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奋发努力,学院软、硬件办学条件显著提升,教育与科研业绩显著,事业发展蓬勃。学院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与壮大,建立了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卓越地位,已成为我国生命科学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单位,以及"211工程"和"985项目"重点建设单位。学院学科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四所五系制"。即学院设有生态学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依托四大学科群的学术力量,构筑四大教学与科研创新平台与团队。学院的教学机构为"生态科学系"、"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系"、"细胞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系"、"生物学教育系"。作为首批"生物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院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及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生态学和细胞生物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被列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发育生物学被列为校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抗性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基因工程药物及生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态服务产业规划与设计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医学研究院以及8个校级重点实验室与7个专门性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学院师资队伍力量精良,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跨世纪与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聘任国内外兼职教授40余人,构成了一支学科结构合理、梯队结构优化、学术氛围和谐、创新性强、团结相融的师资队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万

    ]
  •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1915年创建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1922年成立数学系,1983年成立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31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8%。特别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90人,其中本科生964人,硕士研究生228人,博士研究生98人。数学科学学院1981年获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0年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数学学科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1997年成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基地。1998年获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概率论方向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005年进入“985工程”科技创新基础建设平台。2007年数学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教育方向获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教育部数学与复杂系统重点实验室挂牌,分析类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调和分析与流形的几何方向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2017年在高校第4轮数学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A类。2017年9月,数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目前数学学科在多种国际学科排名中位列前100名,比如美国USNEWS全球最佳大学世界最佳数学学科排名中,2018/2017/2016分别排名第45/30/29名;2007年以来ESI国际学科排名一直保持前1%,2018/2017/2016三年分别排名第77/79/87名。103年来,数学科学学院已毕业全日制本科生8687人(不含辅仁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已授予博士学位476人,硕士学位1956人,研究生班毕业209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博士毕业生中: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人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获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2人,入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6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万

    ]
  •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于2002年7月在原体育系和公共体育部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其前身体育学科创立于1917年,至今已有100年历史,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体育学科。学院现下设3系2所:体育学系、运动学系、体育与健康系、体育人文科学研究所和体育教育研究所。北师大体育学院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创立伊始便大家云集名师荟萃,培养出了方万邦、徐英超、苏竞存等一大批著名体育家、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向社会输出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袁敦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希愈、机械工业部部长张连奎等优秀人才。为支持国家教育建设事业的发展,1952年以北师大体育系为基础组建了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北师大体育系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学历学缘结构比较合理、术科学科比例平衡、学科交叉性较强的师资队伍。具备了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教育部“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2人(专任教师56人,行政工作人员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硕士学位27人。现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体育专业硕士点以及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2个本科专业和女足、女篮、女橄、田径、健美操5支高水平运动队。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万

    ]
  •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的前身是1912年建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在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学院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设有英文系、日文系、俄文系和公共外语教学部,设有7个研究所和5个研究中心。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个博士后流动站。在编教师100余人。在校学生包括30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600多名本科生和500多名其他各类学生。办学规模、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外文学院有过辉煌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林语堂、于庚虞、焦菊隐、梁实秋、洪深、夏志得、何万福、李庭芗、郑汝箴、郑敏、刘宁、钱瑗、金慕箴等著名学者,曾在这里弘文励教。著名学者周谷城、熊式一、杨人梗、吴富恒等曾在这里潜心研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我们学科走出了两位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李蒸和袁敦礼。目前学院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结构比较合理,既有一批学术功底深厚的中年教授,也有众多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青年教师。在国家稳步发展的今天,我们将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和胸襟,努力营造更为浓厚的跨文化氛围,建设好北师大的外语学科,培养更多的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外语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竭诚欢迎海内外的同行前来切磋学问,交流心得,合作研究,也竭诚欢迎海内外有志于这一学科的学子前来问学、深造。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万

    ]
  •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是北京师范大学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学校“一体两翼”办学格局和“高标准、新机制、国际化”原则打造的,与北京校区同一水平的南方校区。北京校区、珠海校区将形成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功能定位。北京校区侧重于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布局,珠海校区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和创新氛围,是卓越教师尤其是国家急需学科师资培养的“黄埔军校”,是教育高精尖研究中心,服务港澳人心回归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培养基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培育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于2021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立。未来设计学院以北京师范大学现有优势学科为基础,根植于艺术、科技、教育的交叉领域,开展在人文、艺术、设计、科技、社科等领域的研究和广泛的跨界合作,以及研究、教育、实践一体化,形成以学科互补、问题驱动、项目导向为特色的教学,设立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艺术与科技,设计与教育三个研究方向,培养具有精确专业素养、专业前沿视野、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人文理念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设计行业的探索性发展提供先驱实践。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9.60万

    ]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创建于1902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文院系。2003年,以中文系为基础成立了文学院。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文学院建设、规范、开创了多个中文学科领域,为推动中文学科现代化,以及中国语言、文化、文学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鲁迅、钱玄同、刘半农、黎锦熙、沈从文、沈兼士、顾随、余嘉锡、吴承仕、黄药眠、钟敬文、谭丕模、穆木天、叶丁易、刘盼遂、李长之、李何林、陆宗达、萧璋、俞敏、启功、郭预衡等一大批学术巨擘,在这里教书育人、摹画耕耘,铸就了北师大中文学科深沉朴实的气质,灿烂辉煌的历史,形成了坚守学术家园、致力现实关怀的优良学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一直保持着领先的水平。它是: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全国首批建立的两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之一,全国首批建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全国首批中文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全国首批建立的两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进行的学科评估中,北师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直名列前茅。2016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最好成绩获评A+等级;2017年,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被列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文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平台丰富。现有13个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文艺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文学创作研究所、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中文国际教育研究所;建有2个交叉学科研究平台:中华文化研究与传播交叉平台、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与国家语委联合建立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学院建有实体性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以及跨文化研究院、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等多个非实体性机构;还设有中文教学科研多媒体集成工作室、汉字研究实验室、数字民俗学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文学院现有教师107名,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其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7人、中组部“万人计划”3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各级协会负责人多人,莫言、苏童等著名作家5人,有8人获得牛津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长期聘有外籍专家。文学院现招收汉语言文学及中国语言与文化(留学生)两个专业的本科生,15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生,9个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共有全日制本科生约1180人,全日制研究生700余人,其中博士生近200人。攻读学位的留学生200余人,还有其他各级各类学生,总数超过2500人。文学院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传承发展、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学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创新及其理论建设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国家领导人许嘉璐,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著名企业家邱季端、著名教育家陈天敏等。这也是北师大文学院、中文学科对国家、民族、社会最为重要的贡献。文学院科研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如《汉字构形史丛书》《中国民俗学史》《全元文》《中国散文通史》《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民国文学文化研究文丛》《中华古文论释林》《先秦文艺思想史》等,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文研究的进展。在应用性研究领域以及服务社会方面,也做出了显著的成就,如研制出《通用规范汉字表》等系列国家级汉字汉语规范标准,建成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大型资源库,向北京市提交了《北京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承担了联合国和中国文化部多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审核、各类报告撰写等工作,组织并召开金砖五国、一带一路作家大会,以及中英、中美作家交流活动等。目前,文学院共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150余项。文学院与牛津大学等许多国外著名大学院系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数百名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境外小学期学习,与曼彻斯特大学、爱荷华大学、卡迪夫大学等多个大学的相关院系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出版了ChineseLiteratureToday(在美国出版),GlobalChinese(在德国出版)、ComparativeLiterature&WorldLiterature等英文杂志,其中ChineseLiteratureToday是目前世界发行量最大的英文版中国当代文学学术推介杂志。此外,文学院与卡迪夫大学合作,在英国创办了北师大-卡迪夫中文学院,并已经招收学生,与俄罗斯莫斯科师范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也已经签署了在当地合作创办中文学院的协议。文学院将在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培养世界一流的中文教育和文化创新人才,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中文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万

    ]
  •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历史息息相关,它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馆开设的物理学课程。1911年创建数学物理部,1923年正式成立物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原辅仁大学物理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如吴有训、张贻惠、张宗燧、赵忠尧、何泽慧、夏元瑮、褚圣麟、郑华炽、余瑞璜、何育杰、张维正、李意然、吕烈扬、张阜权、林振金、黄祖洽、凌永顺、喀兴林、刘辽、马本堃、梁绍荣、方福康、闫金铎、梁灿彬等在此从教,并培养了汪德昭、乔登江、汪成为、凌永顺、刘尚合、王广厚等多位院士和一大批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20世纪物理学的快速发展促使物理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派生了一大批新兴学科,并促成了我校天文系(1960)、低能核物理研究所(1979)、无线电系(1980)、分析测试中心(1980年初)、系统科学系(2002年)等相关院系的诞生,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是国内最早具有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北京师范大学派出了一批优秀的物理学中青年骨干赴欧美等地留学,他们于80年代初期陆续回到北京师范大学,并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教学与研究的中坚力量。1980年,黄祖洽院士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在黄先生的领导下,结合当时的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如马本堃、刘辽、方福康、梁灿彬、杨展如、漆安慎、胡岗、赵峥等中青年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物理教学与研究队伍。他们直接带动了学科发展,并分别在物理学科不同方向上取得了一批国际上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的统计物理、非线性科学、凝聚态物理、系统科学、相对论与天体物理、核物理等学科方向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目前,物理学科具有物理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含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外还有物理教育的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在二级学科点中,理论物理学科点设有长江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理论物理重点学科,并在2007年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凝聚态物理学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物理学科还拥有“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应用光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1996年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于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北京市实验示范中心”称号,物理教育专业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物理学科被列入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有目前有教职工82人,其中:教师系列有教授38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8名),副教授22名,讲师11名;实验工程系列有教授级高工1名,高级工程师6名,中级3人,初级1名。教师队伍中,有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杰青,3名优青、1名青年长江学者,1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名教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以及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名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4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教育层次近几年趋于合理,55岁以下的教学科研人员均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老青中相结合和青年学术带头人涌现和成长的良好态势。近五年以来,共发表SCI论文750余篇,包括含1篇Science、19篇PRL,ESI高被引论文7篇;3人在APSMarchMeeting上做邀请报告;2人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人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引科学家。一批年轻有为的博士正在科研和教学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并逐渐成为新的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带头人主持了绝大多数科研项目,在完成有意义研究突破和在高层次刊物上发表优秀研究成果方面都已成为了学科团队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资深的院士和学者继续为学科建设和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提高发挥着关键作用,形成了老青中相结合和青年学术带头人涌现和成长的良好态势。物理学科以二级学科建设为主线,围绕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于2002年建设了凝聚态物理校级创新群体,2007年开始建设统计物理与非线性科学创新群体。物理系近几年非常重视实验学科的建设,先后建设了应用光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计算与模拟物理实验室、凝聚态物理、功能纳米材料薄膜与器件物理等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已为国家培养了一万余名各类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基础宽厚扎实,学风严谨,作风朴实,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深受各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十几年物理系的本科教育培养了一批物理学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中有5人(4人本科毕业)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物理系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主编的教材、主讲的课程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自2012年以来,7种“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使用14万余册,特别是《力学》和《计算物理基础》居同类教材使用量首位;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在教育部爱课程网点击学习量在物理类课程中居首位,2016年2月获批的“格物致理—批判性科学思维”适应了教育部物理与应用物理专业新教学规范的要求,被辐射推广;7种教材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全国物理院系中名列第一。多项教学成果荣获国家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其中2013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17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以全校物理学科为依托,凭借着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优势建设和发展。我们对自身的建设高要求,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方略,以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道德风貌、坚实宽广的物理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严谨治学作风的品学兼优的人才为目标,坚持教育创新,努力工作,使物理系成为一个培养国家优秀物理学及相关基础科学研究的后备人才、及高素质研究型卓越物理教师的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万

    ]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创办之初即设心理学为学生的通习科目;1920年创建心理学实验室;1980年成立心理学系;2001年成立心理学院,是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心理学院;2005年,成立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心理学院和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心理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是国家世界一流心理学科建设单位,唯一一个心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心理学部建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心理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等。在教育部学科排名中,心理学科连续排名全国第一;"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进入ESI世界前1%。学部发展的定位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心理学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的世界一流脑科学为目标,以心理和学习问题为导向,以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两翼,产出一批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和响应国家急需的应用产品,为北京师范大学建成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做出突出贡献。师资队伍学部师资力量雄厚,组建了一支以心理学为核心,包含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跨学科的教师团队。教职工总人数(含部聘、返聘)256人,在编教学科研岗103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27人、讲师15人。41人次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其中资深教授1人,万人计划(含青年)4人,国家杰青和优青获得者12人,长江学者6人,百千万(国家级)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4人,国家级/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8人。拥有国家级的教学团队,获我国心理学首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首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部教师在Cortex,JournalofChildandFamilyStudies等30多个国际学术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或编委职务;在近10个国际学术组织,如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分会中担任主席、秘书长等职务。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80万

    ]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研的重镇之一,目前已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社会办学等系统的教学、科研体系,涵盖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三个一级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各专业均具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哲学学科在QS排名近年来稳居101-150位段,最高排名为全球高校第34位(2012年)。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8.80万

    ]
  •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于2013年建院,其前身为成立于2001年的管理学院。学院现有60多名教职工、1000余名在校学生,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4个本科专业,行政管理、政府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情报学、图书馆学6个硕士点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点(MPA),行政管理、政府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4个博士点,另有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政府管理学院拥有一支年轻、知识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超过95%,为多层次、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9.60万

    ]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简称:北京师大 地区: 北京、广东 学制:2~4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50~24.8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师范类、公办、双一流、985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