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原名成都气象学院气象系,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始于1951年),建设有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大气科学和应用气象学两个本科专业,大气科学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位点,并开展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在读本科生1500左右,全日制研究生360人,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360余人。“大气科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大气科学专业教学团队”是四川省省级教学团队,“大气科学”专业获批2013年“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立项建设;现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下设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四个二级学科,“气象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大气科学本科专业的开办始于1979年,是国务院首批学士学位授权点,是教育部地理科学教指委大气科学分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四川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教育部“2011计划”单位:中国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是中国气象局局校合作气象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之一、火箭军大气科学专业“国防生”培养单位。大气科学学院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现有教授24人,博士、副教授51人;其中博导10人、硕导52人,博士66人、在读博士3人。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IPCC特聘评议专家、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WCRP中国GEWEX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评审组成员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专家学者。目前学院承担科研项目2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横向项目130余项,科研经费约7000万元。获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二十余部。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有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有省级标准的气象台天气分析与预报实验室;建设有完备的综合气象观测场;建设有完备的大气模拟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大气数值模拟实验室、应用气象学实验室;建设有四川省气象预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气象预报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联合实验室、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四川省气象科普基地、成都市气象科普基地等。大气科学学院一贯重视高品质的教学质量,且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管理严格、治学严谨,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意识。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兰景杯”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人口健康共享杯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普通物理知识竞赛等各项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近年来,大气科学学院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连年保持近100%,人才市场需求旺盛。学院的毕业生在全国气象系统、民航系统和国防系统的气象部门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校友中有院士、杰出青年、气象局领导等。大气科学学院已经为我国气象、国防、民航和环保等科研、教学和业务部门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的气象学术技术带头人、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电子工程学院(大气探测学院)是上个世纪70年代在原成都气象学院大气探测系和电子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学校“气电结合、以电为主”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点,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从事气象探测工程与技术人才培养的单位,是四川省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四川省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C+。学科下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一支大气探测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首批全国气象教学团队、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及大气探测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国家级、省部级“三室两中心”,“三室”分别为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气象探测技术与装备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物理场生物效应及仪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两中心”分别为大气探测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四川省气象探测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信息科学与大气科学交叉融合为特色,积极推动我国气象信息化、气象装备现代化、国产化等重要领域的建设。近五年,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0余项,其中承担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总经费9200多万元,其中纵向经费6000余万元,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334篇,其中SCI收录86篇,获发明专利26项,其中成果转化20项,培养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200余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研制的舰载雷达气象终端软件系统,率先在我国首艘航母上使用;研究的卫星反演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风云3号”气象卫星系统;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观测仪器30多种,覆盖气象雷达、地面观测、人影作业和雷电监测等所有气象观测业务领域,众多产品实现了气象观测仪器的国产化。长期以来,我院为气象、电子信息工程、国防、民航等部门和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近年来,我院积极整合学院资源,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除部分优秀毕业生前往华为、IBM、深圳大疆、四川迈普、海康威视、振芯科技等企业就业外,还有部分学生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面向未来,学院紧紧抓住高等教育、信息产业和气象行业新一轮发展机遇,努力探索,积极进取,继续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气象事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紧紧围绕学校“以人为本、融合开放、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长期坚持致力于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开办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会计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公共管理三个专业类。在校本科生规模为2800余人。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灾害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组织创新与知识管理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农业管理和会计学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公共气象服务管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农村公共服务管理五个培养方向。学院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占47.4%;博士学位教师占31.5%,师资队伍中,拥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学校教学名师1人;省、市政府部门聘任专家13人;双师型教师25人;省首届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另外,学院从校外聘请了30余名国内外学术界、行业领域的知名院士、教授、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学院教师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政府委托重大项目13项、其他横向项目7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29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学院现有4个建制实验室、1个创新开放实验室;建成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50余个;承担了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四川省旅发委首批旅游科研重点基地“四川省旅游信息化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承担了四川省旅发委“高原藏区旅游扶贫促进中心”服务工作。自2011年起,学院还每年举办一届“校地(企)合作恳谈会”,与部分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自2005年以来,学院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在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区防灾减灾、遗产保护、旅游扶贫与区域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多视角、多领域的持续研究合作,现已完成15个合作项目,年度合作项目成果均得到“艾会”首肯,并多次得到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年度优秀国际合作项目”表彰。学院还与北京大学联合成立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科教合作基地”;校内设有“灾害信息数字化研究中心”、“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人力资源与心理应用研究所”、“策划规划与战略管理研究所”、“中法社会保障与服务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及“实证管理研究中心”等科教平台,以科研促进教学,为本科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搭建了良好平台和基础。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管理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多年均达90%以上,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质和较强的发展后劲,彰显了学院“π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5.40万
] -
计算机学院立足服务四川和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支持我国气象行业信息化和现代化;培养在四川省和我国气象行业具有领先水平的计算机创新团队;构建高层次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建于1995年,当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07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09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是“教育部-欧特克公司专业综合改革”专业,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实施专业。计算机学院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该学科是四川省首批重点学科,在2016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235所高校的40%-50%,排名C+,在四川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本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已培养超过10届数百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广泛工作于西部地区和气象行业信息技术一线。学院依托四川省图形图像与空间信息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医疗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工程实验室、四川省智能感知与信息解译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构成了图形图像处理、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并行与高性能计算、云计算与物联网四个学科方向。承担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国家高水平重大项目,近5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检索近百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总经费到账2000余万元;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申请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300余项。学院长期进行工程教育改革,2009年开始实施CDIO工程教学模式,2010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试点实施专业,2014年开始推行产出导向课程教学改革,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际标准,建立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全面开展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目标能力达成评价体系。近三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本专业教师获各级教学成果奖共13项,含国家级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成果3项、校级成果奖9项。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软件工程学院是顺应国家和四川省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的大背景而成立的。现拥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电子信息、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开设有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本科学生2000余人。学院通过内培外引,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拥有一支行业背景深厚、工程能力强、师德优良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教授11人、副教授25人,博士率70%;硕士生导师25人、博士生导师4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千人和万人计划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1人、1人入选国家标准委员会TC240委员。一大批专业教师获得全国和省级各类教学竞赛奖,以及学校“优秀教师”“最受欢迎教师”等称号。辅导员中先后涌现出第六届四川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学校“十佳辅导员”等先进个人等典型。学院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2008年,软件工程专业成为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011年,软件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踏出了学院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实的一步。软件工程专业先后获批四川省特色专业、第一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大力开展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积极成效:近些年来,学院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3项。现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2020年,学院获批为四川省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和成都市新型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学院入选“成都软件20年影响力榜单”,获得“人才基地”称号。学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技术瓶颈,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解决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在大型工业软件和新型平台软件领域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学院是国家工信部在西部设立的唯一一个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中心的主要依托单位(西部唯一高校),此外,依托学院还建有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近五年学院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到账9000余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5项。学院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体系,人才培养质量高。近年来,学院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高水平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0余项,获得大创项目国家级、省级立项40余项。一大批学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学院始终坚持“来源于产业、根植于产业、服务于产业”的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社会各行业输送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工程能力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软件人才,受到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东软、中科曙光、中国移动等知名企业广泛欢迎和好评。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是我国气象通信人才的摇篮,现有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三个本科专业;两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微系统工程;两个类别领域的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集成电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自1978年开始招生,是我校最早招生的本科专业之一,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丰硕的办学成果。先后隶属无线电系、电子技术系、通信工程系、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到目前已有41届毕业生,为通信及相关产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通信工程专业现有无线通信、云端通信和通信终端三个专业方向,2008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019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培养的学生因其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能力强、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而备受业界青睐。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06年开始招生,2012年获批四川省“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四川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主要培养既有材料工艺知识、又有电路、信号和系统知识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目前,微电子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已毕业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供不应求。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于2019年开始招生,是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重点培养学生具有集成电路设计,尤其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设计的能力。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从事集成电路开发、电子系统集成,具有工程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级集成电路设计和集成系统人才。学院现设有通信工程和微电子2个系,5个教研室,拥有四川省5G通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四川省集成电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学中心。拥有通信工程实验室、微电子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包含14个分室,面积1600余平米,仪器设备1884台,专业设计软件68套。学院拥有“气象信息与信号处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集成计算与芯片安全”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知识产权培训(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基地、先进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封装测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校地企5G联合实验室等学科平台,有业界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设计软件,完善的教学和实验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充足而优越的校内学习条件和实验环境。学院现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包含年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专业教师70余人,教辅行政人员15人,特聘教学科研人员6人。现有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博士55人、硕士生导师3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和四川省特聘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千人1人,四川省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1人,成都市人才计划、成都市特聘专家1人。20余名教师具有一年以上的海外访学经历,占比2/3以上的教师具有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其中有在韩国三星、加拿大航天局、华为等知名企业工作的经历,有着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工程经验。近三年来,学院承担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级项目9项,纵、横向项目17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约49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授权专利230余项,出版著作3项。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学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立德树人,将价值引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院引入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制定了本科导师、班导师和导生制度,创造性的将工程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全方位立体式精细化的学生指导体系,同时与校外30多家业界知名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全程、全员、全面”的育人环境,促进了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学习、专利及论文的发表、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成效显著。近三年来,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9项、省级立项17项、校级立项52项;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获奖数量位居学校前列;学生获得综合素质A级证书若干。毕业生中涌现出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bilibili创始人陈睿、马蜂窝创始人陈罡、北京光环新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宇航等优秀毕业生。学院秉承“业精于勤,事成于信,臻于至善,追求卓越”的精神,辛勤耕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集成电路设计、通信设备制造,通信网络构建、信号处理及传输、移动互联应用开发、大数据及云端处理、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培养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设计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统计学院是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的学院,现有统计学、经济统计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统计学、经济学两个学科门类,在校生规模为1200余人。学院拥有“统计学”、“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应用统计、农村发展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政府统计方法制度研究、社会经济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商务统计学、金融统计、大数据分析理论与方法、风险管理与精算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农村公共管理、农村社会发展等研究方向,在校研究生规模120余人。学院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64人,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0人,聘有28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17人,兼职硕士生导师15人;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形成了政府统计方法制度研究、统计信息搜集理论与应用、经济与人口统计数据分析、区域经济、产业经济、金融学等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团队,建成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经济统计研究”。近五年,学院教师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政府委托重大项目63项、其他横向项目296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2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学院拥有2个建制本科教学实验室、1个创新开放实验室;建成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承担四川省优秀社科科普基地“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社科普及基地”的建设工作;拥有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四川科技与经济统计研究中心、四川旅游统计研究基地、四川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实验室、中央财政资助“互联网+统计实验室”以及国家统计局统计干部培训基地、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培训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科教融合,为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和科研条件。六十年来,统计学院为全国统计系统培养了3万余名各类统计、经济人才。多年来,硕士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达100%,本科达95%以上。毕业学生分布于党政机关、金融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许多成为业务骨干或走上领导岗位。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成立于2008年10月,前身是始建于1992年的社会科学系。2003年9月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2004年9月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2008年9月招收对外汉语、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2008年10月组建成立文化艺术学院,学院主要沿袭了4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并同时承担全校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与课程管理。2014教育部通过获得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7年教育部通过获得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力量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讲师19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11人,硕士学位者38人。学院设有“四系二中心”,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国际教育系、社会工作系、数字媒体创意设计系,以及文化素质教学中心、文化艺术实验中心,承担相关专业教学工作和面向全校开设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设有语言文化研究所、文学文化研究所、社会工作与社区发展研究所、新媒体艺术与设计文化研究所、文化传播与新媒体研究所5个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学院院训为“文以化人,艺以赋质”。坚持文化育人,以人为本,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与心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注重继承、传播和创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树立助人自助的人文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具有文化传承、文化创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社会工作专业连续两届获四川省“优秀班集体”,学校“优秀班集体”称号。学院优秀毕业生曾荣获“世界自然基金会2005长江行动国家”三等奖、国家奖学金、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优秀学生干部”、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成都市“一专多能”成才学生等荣誉称号。2009年开始,学院开展“博雅之星”评选活动,这是学院授予学院优秀学生的最高荣誉称号,旨在对学院优秀学生予以表彰和宣传,树立成才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学院科学研究坚持学科理论基础和前沿研究,同时注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研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实力。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余,省、部级项目30余项,市厅级项目50余项,横向项目8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7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项。获得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四川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平台设在本院,负责组织管理和面向全省开展网络文化研究。本中心是四川省内高校中较早地、成规模地开展网络文化的研究机构。现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络信息传播与监管研究、网络文化与网络语言。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41人,教授27人,副教授10人,博士13人,学术委员9人。本院坚持为文化产业创意、社会服务培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大力推进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文科课堂教学单一的知识传授方式,探索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模式。近年来,学院教师的近40个国家、省、市、校级的科研与教改项目,吸纳了各个专业学生参与,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并将学科竞赛项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赛促教。近年来,学院学生参加的各种学科竞赛获奖达200多项。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为适应国家和四川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整合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工程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学科和专业的优势资源,于2013年5月成立了物流学院。成立以来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全面建设开放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信息工程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秉承“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校训和“物竞天择、尚善如流”的院训,按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办学思路,全面推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备坚实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富有责任感、团队和创新创业精神,能胜任产业快速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院现有教职工60余人,在读本硕学生近1500人。设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6个本科专业,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管理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商务专业是四川省成立最早的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被评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学院建有电子商务、物流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四川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和青白江现代物流研究院,武侯电子商务产业研究院、双流跨境贸易产业生态研究院。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资源环境学院源于1979年建立的成都气象学院气象系,2000年更名为地球环境科学系,2005年建立环境工程系,2008年成立资源环境学院。学院现有环境工程(1999年招生)、环境科学(2009年招生)、地理信息科学(2002年招生)、遥感科学与技术(2008年招生)、测绘工程(2011年招生)五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环境工程和地理信息科学是省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是四川省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9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环境工程、测绘工程(二级学科)工程硕士、3S集成与气象应用(二级学科)、农业硕士(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等学位授权点。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自动化学院成立于2004年,2022年由控制工程学院更名为自动化学院。学院是我校信息学科群和电子信息专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我校信息产业人才培养链中的关键节点“设备与装备”。学院既是顺应国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能源等战略紧需人才培养而成立和发展,也始终致力于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动化学院的一级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依托2019年获批的四川省无人系统智能感知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2020年获批的四川省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2022年获批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自主智能技术与系统研究院。学院于2018年培养“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方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20年开始培养“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2021年开始培养“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2023年开始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目前,该一级学科下设“自主智能技术与系统”、“辐照环境智能装备”、“特种智能机器人”、“智能电网”、“智能检测系统”、“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和“特殊机电装备”7个研究方向。学院拥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近90人,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23人,讲师5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近83%。拥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IETFellow、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青年基金获得者及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入选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优秀人才。学院注重应用基础研究和特殊设备与装备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面向电网、核电、航空航天、油气等行业的“特种机器智能设备与装备”的特色和优势,在以膜计算为基础单元的类脑智能领域取得了国际、国内都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由0突破到1的50余台套智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获得了成功应用及推广,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先后承担了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及青年项目、四川省科技重大专项、企业委托项目等百余项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超千万元;获得国际学术奖励、省部级科技奖励等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或专著数百篇(部);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百余件。学院现有本硕在校学生2000余名,人才培养质量高。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持续推进,学院优化调整为四个本科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机器人工程。其中,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四川省一流专业和四川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四川省一流专业和四川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四川省一流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为四川省首批新工科类特设专业。学院将“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中国机器人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赛事纳入常态化学科竞赛。近三年学生累计获得全国奖70余项、省级奖近150项。本科毕业生超过两成被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主要从事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电网、机电系统、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广受用人单位好评。自2004年建院以来,学院已累计为社会培养本硕毕业生6000余名。广大校友在各行各业、四面八方建功立业、发光发热,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人才,其中有双一流大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国防领域、信息产业、银行系统、航空系统、电力系统等行业的骨干精英人才。广大校友始终高度关注和支持学院的发展。2021年,正式成立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校友会。面向未来,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创新赋能、智控未来”的院训,继续矢志不渝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