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建设学院始建于1983年。2004年1月,原江汉石油学院土木与建筑系,原湖北农学院工程技术系合并组建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经过3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成为国家土木工程和建筑行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专业学科齐全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5年制)、城乡规划(5年制)、工程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风景园林学,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程管理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建筑与土木工程。在二级学科博士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下,招收地下工程方向博士研究生。土木工程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通过住建部本科教育合格评估。土木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本科生、研究生学生规模2200余人。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2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26人,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访问学者7人,大多数教师均到访美国、欧洲、日本及港澳地区。教师中,博士生指导教师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8人。学院注重国际教育合作,本科教育教学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与爱尔兰利莫瑞克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合作教育学生,在土木工程专业开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接受了巴基斯坦工程委员会认证。实验设备精良学院设有2个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湖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技术实验教学中心;1个学校与荆州市政府共建实验室:数值模拟与BIM技术中心;1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油气储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面积5200多平方米,拥有设备1100多台(套),资产总值1300余万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湖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结构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钢结构实验室、路桥工程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数值模拟与BIM技术中心、结构建模创新实验室共9个实验室;建筑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含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给水排水实验室共3个实验室。教学特色显著学院推行“工学交替”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1997年开始,学院推行“合作教育--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设计4个工作学期(3个暑假学期,1个毕业设计学期),组织学生深入设计单位和施工现场定岗工作。学生在“交替”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相关教改研究与实践,两次获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致力提升教师工程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0%以上专任教师拥有国家建筑行业执业注册资质,70%以上专任教师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还在学校设计研究院承担工程设计、勘察、加固与改造等工作任务。教师的工程实践素养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科研能力强劲学院设有1个省级工程中心:油气储运工程中心;2个校级研究机构: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研究中心;2个院级研究平台:历史建筑研究中心、BIM中心。土木建筑与环境学科群为学校优势学科群。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结构工程为先导,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为基础,建筑材料、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工程管理和水环境工程为发展范畴的整体学科分布。学院在工程结构震害防治理论及应用研究、在役结构防灾安全性评估、土木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等研究方向具有特色与优势。2012年、2015年连续评为学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先进单位。近五年承担国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10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设计成果丰硕学院承办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拥有建筑工程甲级、工程勘察设计乙级、城乡规划丙级、市政工程(道路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丙级设计资质。现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3人,二级注册建筑师5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9人,注册城市规划师4人,注册造价工程师2人,注册监理工程师2人,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3人,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2人。近几年主要设计项目有:荆州熊家冢遗址博物馆(楚王车马阵景区)建筑与景观设计,新洪湖宾馆(五星级)设计,安徽省庐江县第一人民医院规划与建筑设计,长江大学13、14号教学楼、艺术学院教学楼勘察及设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0团华瑞家园、幸福花园、锦绣花园设计,荆州宏泰·中央华府一期B区高层住宅设计,荆州聚珍园地下商业广场基坑支护设计,远安县、当阳市、松滋市城镇及新农村规划设计等。多个项目荣获省级优秀勘察设计成果奖。文化氛围浓厚学院践行“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的大学核心价值,以“学者为大,学科为重,学生为本,学术为上,学风为根”为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良心,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学院坚守大学逻辑,逐渐形成、凝固了独特的校园“人本”文化、“尊学”文化、“服务”文化。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与生命价值,把师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师生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师生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校园文化成为传统,成为师生员工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成人成才学院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事务倡导“美丽学习、快乐创新”、“设计城市、设计生活”,着力学生班集体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魅力城建”。开展“我们的学风一对一”、“感恩的心眷念的情”主题班会、“社会良心专业素养国际视野”大讨论、“十佳学生”评选、“魅力班级”建设和党员教师联系学生、教工支部联系学生班级等主题实践活动,成为学校特色和品牌。建立“学生工作室”,吸收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和设计工作。坚持学生集中晨读,坚持教师走进学生学习生活。设立校友和企业奖助学金,资助学生班级和学生个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基础理论知识宽厚、道德人格情感丰富、设计动手能力强、肯吃苦勤钻研成为学生的典型特质,成为学生的竞争优势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长江大学法学院设有法学、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同时承担全校法学本科双学位和全校本科生的国防教育培训工作。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法学院承担长江大学法学硕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中国法治建设方向)和法律硕士、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培养任务。此外,法学院还是长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成员单位。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1人,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博士14人(含博士后1人),国外访问学者5人,兼职律师8人(含具有律师资格),人民法院陪审员3人,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3人,社会工作师5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人,仲裁员5人.法学院下设两个系、4个中心和5个办公室。两个系:法学系、社会工作系;5个中心:研究生(法律硕士)教育中心、长江大学社会救助研究中心、长江大学法律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长江大学国际救灾合作研究中心和法学院实习实训中心;5个办公室:即教学办公室、研究生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办公室和综合办公室。法学院注重科研工作,近五年全院教师主持或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教科研和教研项目30余项,在《社会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法学评论》等期刊公开发表近200篇,其中一批有影响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相关刊物转载或全文复印。曾获全国法学教材一等奖等奖项20余项。法学院注重服务地方社会,设有以学生为主体的知名学生社团:荆州市大学生法律服务团、长江大学四叶草社会工作协会。荆州市大学生法律服务团被评为“全国百强学生社团”、湖北省“优秀社团标兵”,每年义务接受群众法律咨询数百起;长江大学四叶草社会工作协会是学校“十佳学生社团”,曾获得2014年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公益大赛银奖。法学院教师中兼职律师每年直接承担诉讼、仲裁、调解等法律活动近百件。以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为主发起成立的师生实践基地——荆州市四叶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2012年荆州市注册成立的民非组织,目前承担近10项国家级、省级社工项目,是荆州市政府、市民政局购买社工服务的主要合作单位。法学院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注重与地方实务部门协同培养法治与社工人才。法学院与广东省深圳市、河南省郑州市及湖北省武汉市、荆州市、咸宁市、宜昌市、十堰市等省内外20多家司法实务、社会工作实务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及毕业生就业基地。法学院学生工作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亮点。通过模拟法庭、普法宣传、送法下乡、关爱留守儿童、朋辈辅导、走近社工等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近三年来,法学专业学生国家司法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40%,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率超过90%。法学院学生学习氛围浓厚,每年均有30名左右学生考取研究生,其中大多数被985、211高校或专门政法院校所录取。每年有3-4名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为研究生。湖北省大多数政法系统单位、荆州市司法、民政系统单位均有我校毕业生。每年公务员考取人数均位于全校前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长江大学,成立计算机科学学院。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计算机技术”1个工程硕士点;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等5个本科专业和软件工程实验班,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目前在校本科生、国内外研究生2200余人。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工程系、软件工程系、物联网工程系和大学计算机教学部等教学机构,分别负责本学院的专业教学和全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学院现有与北京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长江大学资源信息应用技术研究所、长江大学油藏信息研究所、与荆鹏软件集团共建的录井技术研究所等三个研究机构,学院拥有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团队、物联网智慧应用技术团队、网络安全研究团队及图形图像技术研究团队。目前全院教职员工104人,其中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4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硕士学位教师67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生导师24人,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人。学院设有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和交互式多媒体实验中心等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实验中心,内设硬件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综合布线中心、移动互联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和云计算与大数据实验室等,能满足各专业计算机软、硬件实验和网络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要求和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需要。正在建设的校企合作实验室有苹果创新实验室、可穿戴创新实验室和3D打印、机器人等创新创业中心。与荆州市科技局合作共建“物联网大数据实验室开放中心”。通过实验室和学科平台建设,学院在计算机检测与控制、嵌入式系统、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数据处理与可视化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石油应用软件开发、油藏与资源信息处理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显著的研究方向,并逐步趋于稳定。学院建院以来,传承原4个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研为先导、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实验室和实践性环节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院以来,毕业生考研率不断上升,并有一批学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院)的研究生。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大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大赛中多次获奖。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各种企事业委托项目120余项,年科研经费8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公开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获各类知识产权授权50余项。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长江大学医学教育始于1951年,先后历经湖北省沙市卫生学校、江汉医学院、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长江大学医学院等时期。2015年组建长江大学医学部,下设基础医学院、护理与医学技术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筹)及7个临床医学院。医学部现有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5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拥有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和护理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专业2012年获批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试点,2016年获批湖北省政府“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现有《医学免疫学》等6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开放课程。建有省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医学部现有一支以楚天学者、楚天学子、长大学者为领军人物,以教授、副教授为中坚力量,以朝气蓬勃、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博士、硕士等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职工队伍。校本部在编专任教师136人,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具有教学职称的教师283人。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楚天学者讲座教授3人、楚天学子1人、长大特聘教授2人;硕士生导师181人;正高职称131人,副高职称11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5人。医学部临床教学基地医疗资源充足,现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教学医院、32所实习医院、8家社区卫生实践基地;有3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形成了由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社区卫生实践基地共同构成的临床教学体系。医学部教学实验室使用面积21000余平方米,现有实验设备2153台套,设备总价值2300余万元。科研实验中心有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科研平台——分子医学实验中心、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7个校级科研机构,拥有各类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能满足多学科不同方向的科研要求,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和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2年以来,医学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59项,科研合同经费1564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94篇,EI收录18篇,CPCI收录15篇,出版教材、专著36部。医学部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在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长期举办具有医学特色的“杏林文化节”、“八个一”素质教育系列活动,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医学生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学部还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合作关系,并为学生开辟了国外就业市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医学部师生充分依托长江大学综合性大学厚实的理工、人文学科平台,传承长江大学“长大长新”校训,贯彻落实“三尊三学”办学理念和“三个凡事”工作要求,遵循“尚德勤谨,仁术长新”的医学教育理念,坚持“强化素质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方法;强化技能训练,优化评定方式”的“三强化、三优化”专业教育理念,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创建高水平医学学科而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80万
] -
资源与环境学院位于长江大学武汉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汉西大门蔡甸区,著名的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将校区三面环绕,校区东望“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马鞍山,西眺江汉平原第一峰国家森林公园九真山,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隔湖相映。滚滚长江东流水在此回眸,滔滔汉水南下于此交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求学成才的上佳静境。学院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是中国油藏地球化学诞生的摇篮。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现有“双聘院士”1人,湖北省全职特聘教授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4人,客座教授5人,享受国家和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湖北省学术骨干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员1人。教师队伍中现有在职教授9人,副教授22人,其中,全职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0人。学院学科门类独具特色,设有地球化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环境生态工程3个本科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学)、地质工程(工学)、地球化学(理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理学)以及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6个硕士点;矿产普查与勘探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2个博士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地球化学”为湖北省重点与特色学科,地球化学专业有着扎实的研究基础与雄厚的研究实力,形成了油气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及分析测试新技术与新方法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依托我校雄厚的石油地质背景,确立了以地下水为特色、兼顾地表水的办学思路,现已形成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河湖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油田水环境等研究方向。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以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为特色,以土壤、河湖、大气治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导向,致力于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承载力评估、环境风险中长期预警、环境治理与修复、生态系统重构、清洁能源开发、土地资源利用等方向的研究。资源与环境学院科研力量强大,近年来,完成国家、省部级纵向课题9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9项,国家重点攻关课题22项,省部级基金课题15项,省部级攻关课题36项,国际合作项目12项;横向课题近400项,年均科研经费2000万元。学院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学院拥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和“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化学实验室是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立的第一个重点实验室“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组成单位之一。该实验室以有机地球化学为主要学科,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并于1999年顺利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评审组的评审,成为国际承认的国内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中心之一。实验室拥有亚洲第一台、世界第三台的色谱-质谱-质谱分析仪、同位素质谱、电动包裹体测温系统、气相色谱、电子扫描显微镜、显微光度计等大型设备20余台套,价值3000多万元,目前正在建设资源与环境数字仿真实验室、水生态修复过程资源化动漫模拟实验室等,具备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优越的实验室条件。资源与环境学院为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新建了一批大型室外科研中试基地、校外教学基地。学院建有河北秦皇岛、松滋刘家场、江汉油田、宜昌三峡、湖北大冶、宜昌清江、丹江口、蔡甸环保局等实习教学基地。学院发挥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三面环绕的优势,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武汉市湖泊局、蔡甸区水务局等合作,在校区内后官湖畔构建了“明缘湖”室外教学科研中试基地,具有模拟多种生态环境下治理、修复和维护的强大功能;“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水生态修复成果展示集成系统”新近建成,该系统在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水面建成面积超过一个足球场的载人基地,可以同时容纳上百人参观和教学、科研交流,具备多项专利和专有技术的联动优势,在展示学院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成果的同时,有力推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良性互动,该系统无论是规模还是功能在国内外高校中均属罕见。资源与环境学院还是长江大学国际水生态研究院的挂靠单位,该研究机构现拥有一支以特聘教授姚华明、楚天学子特聘教授林岩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专家、优秀博士为学术骨干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全院教职员工把教书育人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塑造学生勇于创新、踏实做事、敢于担当、稳健负责的价值观。多年来,一直秉承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保科研的发展思路,教学成果、人才培养效果突出,本科毕业生一次性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稳定在40%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院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国家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出人才、出成果、为国效力”为使命,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热忱欢迎有志青年和精英才人加入我们,共筑青春梦、奋斗梦、中国梦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