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常州大学 > 招生学院
常州大学
常州大学
  • 简称:常大
  • 地区: 江苏
  • 类型:理工类、公办
  • 学制:3~3年
  • 学费:¥2.10~6.0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经济开发区滆湖中路21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22年,是在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学院现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浓厚的石化行业特色,1991年创办安全专业,2000年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招生,2012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先后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2014年、2018年二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202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20年软科排名第16。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二五”、“十三五”的建设,围绕国家和行业以及区域的安全需求,形成了石油化工过程安全、石油化工工艺与装备安全、新能源安全、重大事故防控与应急、油气储运安全等5个研究方向。在化工过程安全理论与技术、新型连续流微通道反应器、事故防控与应急装备、防爆材料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与优势,为石化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技术支撑。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13人,拥有赵永镐科技创新奖获得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中国化工学会会士1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消防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委员2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3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人及其他省级人才20人,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同时聘请了范维澄院士、冯长根院士、应急管理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浩水、应急管理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办公室巡视员周永平等著名学者、专家为学科带头人。学科拥有化工安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江苏省重点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管理部油气储运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工信部化学原料药环保安全技术服务平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动力电池安全与事故防控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石油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常州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和油气储运安全技术中心等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更新于2022年9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1982年创办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秉承“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坚持“大工程观”理念的指导,历经三十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具有多材料门类、在省内高校中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材料学院。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本科专业4个。此外,学院还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11年成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6年材料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三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格局。1982年创办第一个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12年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授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资格,2017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学院每年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4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一批毕业生成长为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技术管理骨干,多名校友获得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学院深入贯彻学校“人才强校”战略,根据学科特色和发展要求,内培外引,精准施策,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体系,提升学院师资队伍实力。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1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3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超过70%。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95%,超过73%的教师具有境外研修经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在全校保持领先。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此外,还有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双创人才”3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院科研实力增势强劲,先后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8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多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每年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20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50余件。年度科研经费保持在2000万元以上。在国内外材料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院教学和科研设施齐全。材料实验及测试楼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有材料成型加工中心、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江苏省光电热能量转化材料与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数十个专业实验室和研究室,大型仪器设备总值超过7000万。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城市建设学院组建于2022年,前身可追溯到1994年创办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003年创办土木工程专业及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4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于2022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日制本科在校生920人,研究生107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教授8人,副高职称27人,具有博士学位47人(博士比例达71%),6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研修背景和工程实践背景。目前拥有江苏省“333人才(二层次)”1人,“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6人,江苏省科协“首席专家”1人,江苏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力学)委员1人。学院教科研条件优良、成果突出。拥有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实验中心(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1个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占地面积共3000多平米,仪器设备总价值2600万元。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15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部级重点教材5部。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氛围浓厚。2014年起学院与德国菜比锡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培养结构工程硕士,学生通过在德国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为期一年的学习,开阔国际视野,促进学科融合,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此外,学院2020年起开始招收海外留学生,与国外的一些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加深了国内外文化交流。“城”构梦想,“建”筑华章!学院紧密围绕绿色建筑、海绵城市、人居环境整治领域,倾力打造“绿色、安全、智慧”为特色的新时代绿色城市建设发展模式,致力于培养服务于国家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战略的一流专业人才。(2022年9月更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筹)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1年4月组建成立。学院紧密结合学校行业背景与地方经济发展,注重特色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院师资结构合理,人才梯队不断优化。学院师资结构合理,人才梯队不断优化。现有教职工118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教授30人,副高职称38人,具有博士学位80人(博士比例达79.2%)。其中,1人为赵永镐科技创新奖获得者,3人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1人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为教育部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为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委员,2人为中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专家,1人为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2人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5人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6人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4人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1人为江苏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力学)委员,5人为江苏省“双创计划”资助人选,1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迅速,人才培养质量稳步增长。学院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安全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现有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消防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安全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环境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学院实验中心设有分析测试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安全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等5个分中心,拥有5个省级平台:工信部化学原料药环保安全技术服务平台、国家安监总局油气储运安全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石油化工安全与环保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先进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2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学院实验中心拥有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68台(套),固定资产近6000万元。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优秀精品教材2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部,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入选江苏省在线课程1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省级精品教材2项,省级重点教材7项;建立了国际、国家、江苏省三级在线课程;学院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金奖1项、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国赛一等奖1项、第十六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省赛特等奖1项,师生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省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等赛事上多次获奖。历年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5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学院科研实力显著增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4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含参与)6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8项,产学研合作项目4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市厅级各类奖项2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60多部,在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近千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300余篇。申请或授权专利1200余项,其中近40项研究成果实现了转让或推广应用。学院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加快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建院以来,与50多个国内及德国、爱尔兰、芬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知名大学、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每年有3-5人次教师出国访学、合作研究及参加学术会议,本科生有多种模式攻读国外名校研究生学位。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将以培养环境、安全等相关领域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更加创新、开放、务实、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全面推进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方面工作,为建设成为人才质量过硬、科学研究领先、人文环境和谐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其下属的工程热物理(080701)、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化工过程机械(080706)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机械工程(0802)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其下属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机械电子工程(080202)、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和车辆工程(08020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江苏省“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其下属的化工过程机械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重点学科。同时还拥有能源动力(0858)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美术与设计学院前身为2002年创办的装璜设计教研室,2005年改名为工业设计教研室,2008年设立艺术系,2014年成立艺术学院,2020年7月正式更名为美术与设计学院。学院下设六系:美术学系、环境设计系、产品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数字媒体艺术系、园林系。开设了美术学(油画方向、中国画方向)、产品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媒体、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方向)、园林八个专业方向和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方向)、美术学(油画、国画、书法、雕塑方向)专业硕士点。通过多年来的建设,学院已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层次结构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全院现有教职员工8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2人,讲师36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及博士以上学历者占专任教师的98%;学院目前在校学生1659人,其中本科生1423人,研究生236人,2021年已全部入驻西太湖校区艺术楼。学院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学院设有艺术实验中心(下设模型制作实验室、摄影实验室、陶艺实验室、视觉传达实验室、环境艺术实验室和园林实验室等)和各教授、博士工作室。全院有国内外期刊杂志58种,书籍约0.8万册。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创作相结合,以科研、创作、实践活动提升教学,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机制,培养具有丰富扎实的艺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并能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及管理人才。学院秉承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全面激发学生艺术创作兴趣和潜能,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院2017年《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导向”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王堞凡老师、顾峰豪老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分别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2016年)和三等奖(2019年),由刘苏文、李宪锋、黄海波、李秀霞老师共同指导的2017届毕业生龙小高、曹景文、罗鑫瑜、奚燕华、吴佳豪等毕业设计《江南“非典型古村落”杨桥建筑环境改造设计》荣获了2017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设计(论文)团队优秀毕业设计奖(最高奖)。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生获奖频频。近年来我院本科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13项、省级92项,其他各类奖励100余人次,涉及到全国工业设计大赛(国家级1项)、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3项、省级19项)、全国三维数字化创业设计大赛(国家级2项)、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11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7项),环亚杯中日设计交流展(2项)、“融通并茂——江苏省高校设计作品展”(省级32项),以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专业竞赛等多个重量级赛事。其中,环境设计系刘苏文老师、产品设计系李杨老师指导的“CCZU-3D”团队(雷钦、龙小高、梁恩、陈昊东)获得2016全国3D大赛之“锐扬杯”RayVRJAM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万爽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摧毁》、《九韶天音》分获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万爽老师指导的学生做品《檐语》在2020你那第13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再获一等奖。刘晓彬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生》和《青岛》首次参与2020第五届环亚杯中日设计交流展,即获得了金奖和银奖。我院研究生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与学科竞赛,参加省级画展9人次,市级画展33人次;发表C刊3篇,核心期刊2篇,省级期刊17篇;发明专利1项;课题市级立项1项,省级立项15项。其中产品设计系王鹏同学的作品《水质监测无人机》(指导教师:李杨)获2016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专项赛一等奖。学院科研工作稳步有序,成果丰硕。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4项;教师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作品获国际级奖10多项,省级获奖40多项,获得各类奖励200余人次。其中,美术系王驰教授创作的作品《收获》(油画)、《远去的风景》(水粉画)、《梦想的翅膀》(油画)、《皇城根儿》(水粉画)分别入选第十三届、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刘德龙教授创作的作品《无锡民族工业遗址》(水彩画)、郦虹老师创作的作品《衣垒》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王驰教授和刘德龙教授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美术系青年教师贾韬的论文入选全国第二届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产品设计系青年教师张春明与学生王鹏组队设计的作品《BicycleGuardians》荣获2016美国IDEA国际设计竞赛铜奖;产品设计系青年教师刘晓彬设计作品《HookFork》荣获德国红点奖;视觉传达系青年教师廖丰丰老师的论文《基于“网络威客”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荣获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视觉传达系陈宇老师的作品《low-carbon》入选乌克兰“4thBlock”生态国际海报三年展;美术系青年教师徐英老师创作的作品《观音土》荣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第十届陶瓷艺术创新评比金奖,徐英老师创作的陶瓷作品《深衣》入围国际级陶艺赛事——意大利法恩扎当代陶艺竞赛展,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作品。学院注重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搭建学生艺术实践平台,实现地方区域与高校艺术人才资源的共享。学院先后与江苏变形虫标牌有限公司、绿洲园林、青枫公园、依丽雅斯、伊米卡、利迪、同天等著名公司,常州红星美凯龙以及全国著名的“花木之乡”常州夏溪镇和嘉泽镇花卉生产示范基地签订了产学研协议,与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全面战略合作成立了常州园林文化研究院,构建了专业办学优良的外部环境。成为常州乃至全省、全国的艺术设计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同时,学院派出多名教师前往美国、俄罗斯、意大利、新加坡、韩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访学、举办画展等。学生积极参加国外高校交换生和假期游学等活动,为更多的国际项目合作和师生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于2017年3月成立。现任院长为原南京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原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宋林飞教授。学院办有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社会工作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MSW),正在筹建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点(MPA)。设有苏南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苏南现代化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院,常州市社会治理学院,常州大学机关事务研究院等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教授8人(含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8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42人,占88%。师资队伍中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1人,江苏社科名家(首届)1人,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优青(社科优青)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江苏省“双创”博士4人,江苏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2人。学院教师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等国家级重要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40余部,主编丛书20余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0余项。现有在校生600余人,其中留学生20余人。多年来保持着较高的考研升学率,一批毕业生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悉尼大学、利兹大学、温莎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学院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内高校中实力较强和特色鲜明的社会工作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重镇。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商学院始建于1984年,先后经历过管理工程系(1984—1995)、工商管理系(1995—2007)、经济管理学院(2007—2014)和商学院(2014至今)的组织架构调整,目前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管理(MEM)专业学位授权点,会计学、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为全国石油化工行业和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近万名具有扎实经济管理知识的商科人才。2016年,学院工商管理学科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2018和2019连续两年在上海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中,学院工商管理学科进入前25%。学院会计学专业先后入选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建设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入选江苏省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类。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职教师98人,其中教授25人,博导6人,硕导40人,70%的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苏省首批社科英才1人、江苏省首批社科优青1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8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13人,“组织行为与创新创业管理”学科方向团队于2017年入选江苏高校哲学社科研究优秀创新团队(培育)。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不断加大对科研的组织管理力度,在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成果获奖、科研平台等方面屡创佳绩。近5年(2015-2019年)来,学院教师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4项(其中重点项目6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共发表SSCI论文20余篇、CSSCI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省部级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院拥有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国家与江苏石油石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江苏省对台研究基地1个(苏台经贸合作与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培育)1个(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治理研究基地)。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加快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学院先后与60多个国内及英国、德国、爱尔兰、芬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知名大学、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MBA等稳定的硕士合作培养项目,与美国北达科塔大学签订了本科生“2+2”联合培养协议和研究生“2+1”联合培养协议。学院目前每年招收来自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泰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蒙古、越南等30多国的留学生就读工商管理学术型硕士以及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本科专业。学院积极探索“教研结合·知行耦合·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石油石化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商科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学院拥有省级教学实验中心1个(创业与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训练中心)、省级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石油化工产业链生产经营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学创杯”大学生创业模拟大赛特等奖等省级以上竞赛奖励200多项;学生毕业论文获江苏省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项、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团队2项,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及三等奖多项。学院狠抓学风建设,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逐渐提升,多名毕业生前往国内外知名高校读研深造。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同类院校前列,且就业质量高,每年被“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录用的毕业生比例不断攀升。学院坚持“尚德、博学、健体、笃志”的院训,秉承“责任、创新、商道”的价值观,坚守“培养商学创新人才、服务区域行业发展”的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统筹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常州大学是江苏省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共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完备培养体系的高等院校,石油工程学院能源学院是常州大学最具石油特色的学院之一。学院源于1987年创办的石油储运和热能工程专业(2010年9月成立石油工程学院、2021年6月成立能源工程学院),下设油气储运工程系、石油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等4个教学系和2个国家级教育(教学)中心。现有油气储运工程、石油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4个本科专业。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019年通过国家工程专业认证,为江苏省重点专业和江苏省一流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江苏省“十二五”和“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学院拥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含油气储运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资源与环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能源动力(动力工程)两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学院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06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高级职称比例约占5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约95%。有40余名教师具有海外访研修经历,有1人为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有1人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有3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有4人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有13人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拥有常州大学-中国石化集团华东石油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常州大学石油钻采与储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国家安监局油气储运安全技术中心、江苏省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有机废弃物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油气储运实验中心、江苏省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常州大学石油工程研究院、常州大学油气回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常规油气资源研究所、新能源利用与节能减排研究所等科研教学机构以及八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学院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派出多位教师和研究生出国进修,攻读学位,聘请外籍专家来院讲学,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交流活动,并与俄罗斯、美、英、日、德、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目前已与美国北达科塔大学签订了本科生“2+2”联合培养协议和研究生“2+1”联合培养协议,每年招收2个班的国际留学生。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2020年发表论文118篇,其中SCI、EI期刊56篇,北大核心期刊42篇;鉴定1项,软件著作权6件,发明专利授权50件,转化20件),出版专著6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0项、目前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5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学院多年来坚持立德树人,讲好石油故事、弘扬铁人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综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生理想信念坚定、创新能力强、考研率高、就业质量好。2019年本科生党支部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0年荣获江苏省高校优质党支部。近五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各类学科类竞赛奖项超220项,省部级各类奖项超70项,其中2016年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金奖,2017年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21年第十一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得到突破,连续多年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取得佳绩。其中,2020年学院获第六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十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获得“优秀指导教师”4项;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三等奖1项;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成功参赛奖2项;第十届常州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高校组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20江苏省研究生节能低碳科研创新实践大赛优秀奖1项;积极组织学生成功申报2020年度常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31项。学生考研和就业形势良好,近几年学院考研报考人数和达线率在逐年上升,2021年考研录取率近40%,位于江苏省高校前列。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每年被“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录用的比例不断攀升,毕业生连年供不应求。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前身是原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工商管理系,1994年设立经济法专业。2014年6月民盟与常州大学共建成立史良法学院。史良法学院以从常州走出去的我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社会活动家史良先生的名字命名。现任院长为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及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十一届民盟中央法制委员会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曹义孙教授。学院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实践创新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56人,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博士44人。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紫金文化”社科理论优青各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双创博士3人。学院以自身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6位名校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1名)和常州市公、检、法、司、律所等近30位实践导师。学院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本科法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有经济法方向和律师事务方向。在校本科生700多人、硕士研究生120人左右。学院首创“校地盟”培养模式,协同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每年有25%的毕业生考取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西南政法、中南财经政法等高校研究生,更有多名同学被德国慕尼黑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录取;近10%的毕业生考取国家公务员,奋斗在公检法司等国家公职岗位上;近60%的毕业生进入各地律师事务所、知名大型企业从事专业法律服务工作。毕业生基础扎实、上手快、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30%以上学生参与各类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多名学生作为团队成员在“挑战杯”和“创青春”全国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和金奖等最高荣誉。每年有5%左右的学生参加英国、美国、马来西亚、台湾、澳门等地知名院校的交换生和游学项目。学院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校级研究机构11个。其中,“常州大学中国财税法治战略研究院”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五所著名高校一并被中国法学会认定为“国家财税法治研究方阵”成员单位。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课题15项(重点两项),省部级课题近30项,承接地方立法、法治评估课题若干项;在《法学》《政治与法律》《税务研究》等发表论文若干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多篇;《史良法学文库》已出版23本专/译著,院刊《法律与伦理》出版至第10辑;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法学会优秀成果奖等多项;骆福林多次荣登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其主讲的《常见财产犯罪及防范》入选教育部第八批“精品视频公开课”;智库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被中央国家机关采纳,全国人大连续两次向我校发出感谢信。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常州大学体育学院是学校直属二级学院之一。常州大学建立初期设体育教研室。1992年11月与军训办公室联合成立军体部。2000年6月更名为体育部。201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创办江苏省首家休闲体育本科专业,同年9月,成立体育学院。体育学院是负责全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承担休闲体育本科专业教学、公共体育教学、课余训练以及全校的群体竞赛工作。学院现有一个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现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体育硕士专业硕士授权点。体育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4人,专任教师56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27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博士在读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另有特聘教授5人,特聘行业专家15人。教师中国际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裁判员12人,多次担任世界、全国性重大比赛裁判工作。体育学院下设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学单位有专业教研室、第一公体教研室、第二公体教研室、第三公体教研室。并设4个中心、5个研究所,分别为实验实训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体质测试中心、运动训练中心,体育健康教育研究所、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所、体育休闲产业研究所、冰雪运动研究所和田径运动研究所。体育学院非常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近年来,在教学、科研、运动竞赛、群体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2010年3月“大学体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荣获“江苏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优秀学校”,荣获2008-2009年度、2011-2012年度“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2010年大学体育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12年荣获“2006-2011年度全国化工行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013年荣获“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13年被江苏省体育局授予“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称号。2016年获批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2017年获批CBBA专业健身教练培训基地,2020年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级课题百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7项(获批年份与主持人:2014年徐勤儿,2018年沈纲,2019年孟令刚,2020年徐勤儿、吴明华、郭建强,2021年陈金鳌)。发表论文500余篇,核心以上期刊100余篇,主编教材5部,专著5部。学院依托龙舟、舞龙特色运动队建设,着力打造“龙文化”,发扬“龙精神”。近年来,我校龙舟、舞龙等代表队多次参加由央视等多家媒体直播、报道的国际、国内重大比赛,屡创佳绩,扩大了学校影响力。特别是在2017年,体育学院八名同学入选江苏省龙舟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龙舟比赛,并取得了一银三铜两个第四的好成绩。在常州大学高速发展的征途中,学院以“德技合一,道器不二”为院训,以“专创融合、科教一体”为教育指导思想,积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体育素养、创新精神、协作品质的、为国家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力争建成国内一流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学院。(2022年6月更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药学院医学院(筹)(原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10年9月,是由原化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与生物工程系发展而来;2012年成立护理学院,与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合署。2020年5月更名为常州大学药学院医学院(筹)。学院现有制药工程、生物工程、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制药工程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两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生物工程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护理学是常州大学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共建专业。学院现有制药工程、生物化工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药学硕士、生物与医药工程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校学生1168人,其中研究生234人。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有40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4人,外籍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达85%;具有美国、英国、日本等海外高校学习背景的约占教师的73%。学院现有实验、教学场所总建筑面积约10090m²,购置拥有仪器设备4100余台套,价值4000余万元。学院建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多西他赛原料药生产仿真实习”、江苏省生物医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与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的联合生物交叉实验室,常州市药品制造与质量控制工程重点实验室,常州市生物医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教学科研平台,不但能够满足生物医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需要,而且可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培训、生产的需要。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项目达7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项(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1项,青年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21项);发表重要论文554篇;三大检索论文252篇;专(编)著6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4项(其中教育部科技二等奖1项、江苏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3个);申请专利412项(其中授权专利93项);获省部级鉴定19项。学院先后与上海药物研究所、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亚邦药业集团、江苏豪森药业、正大天晴药业、常州方圆制药有限公司、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多所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联盟关系。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药学院共建了中美合作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日本京都大学、芬兰萨塔昆塔应用技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都建立了紧密联系。年平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20场次。学院一直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全国护理技能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为载体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其中尤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系列比赛为亮点。2013年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填补了学校在“挑战杯”项目上的空白;2015年分别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2017年荣再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19年获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2014年、2016、2018年连续荣获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各1项。2019年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学院注重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坚持课程和思政育人。近年来,制药工程专业卞玉佳同学荣获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并获2019年度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制药工程专业霍晓毓同学获2019年度江苏省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制药工程专业胡曦文同学获得2020年度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学风良好,建院以来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药学专业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超过25%,其中不乏出国深造的优秀毕业生,其余毕业生主要在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企业和医疗单位就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未来学院将坚持以本为本,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通过学科交渗透,工药结合,努力创建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为蓬勃发展的大健康产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专门人才,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动能。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是常州大学面向生命健康重大需求,结合现有工科特色和优势,于2022年6月正式组建成立的新学院。学院现有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2个,其中,护理学专业设立于2010年,2011年开始招生,是由常州大学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共同建设的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立于2018年,2020年开始招生;拥有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以及与药学院共建药学专业硕士和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授权点2个,目前在校学生总数403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75.9%,37.9%教师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人,江苏省双创博士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人,常州市青年科技托举人才1人),58%以上的教师具有境外研修经历。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建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江苏省生物医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机能实验室、内儿实验室、护理示教室、外妇实验室、健康评估实验室、康复技能训练室、电教工作站、急危重症实验室、护理学基础技能训练室、细胞生物力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再生医学实验室、生物微纳米影像实验室、高性能数值模拟实验室、细胞和器官芯片实验室、生物医学仪器与装置实验室等,满足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需要。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10余项,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PNAS》、《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JournalofAllergyandClinicalImmun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学院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在校学生获得了第十二届“桃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金奖、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学专业赛道华东分区赛三等奖、中华护理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创新创业论坛江苏省预选二等奖、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学生学风良好,多人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高校研究生继续深造,并不乏出国深造的优秀毕业生,其余主要在长三角地区医疗单位和生物医药企业就业,并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的高度认可。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音乐与影视学院前身为2014年成立的艺术学院,2016年设立音乐学专业(音乐教育方向、主要技能专业有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2018年设立表演专业(戏剧与影视),2019年设立舞蹈表演专业,2020年7月正式成立音乐与影视学院。2021年获批艺术硕士音乐专业(音乐教育方向、声乐演唱方向、合唱指挥方向)硕士点。目前在校本科生共376人,其中音乐专业212人、表演专业112人、舞蹈专业52人;研究生14人;在校生总人数达到390人。2023年预计研究生招生20人左右。“十四五”规划期间,预计本科生将达到480人,硕士研究生150人。通过建设,学院已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层次结构较高的师资队伍。全院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21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及博士以上学历者占专任教师的95%。我院创建了2个校级社团:龙韵民乐团和龙吟合唱团,他们代表学校及学院多次参与常州市各类庆典演出。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2018年与世界著名的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同年,聘任俄罗斯联邦功勋艺术家、俄联邦国家全博士学位获得者亚历山大·波利亚科夫资深教授签订了长期聘任协议,任我系合唱指挥教授;2019年聘任俄罗斯功勋艺术家、IMG签约钢琴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安德烈.皮萨列夫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十四五”期间,音乐与影视学院将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与部署,以本科教学为主,加强硕士点建设;加快场馆建设,夯实办学基础;把握学科前沿,把握市场导向;强调产品意识,追求项目引领;强化内涵建设,探索学科融合,彰显办学特色,突出社会服务,提升社会影响;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抓手,以社会服务为纽带,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为目的,扎根江苏,服务全国;创新办学模式,创建新的艺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架构政产学研用融合协同的学科交互平台,逐渐使学科与学科之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深度融合,形成专业结构与办学模式多维立体,到2025年基本实现集音乐、舞蹈、影视表演、艺术管理、艺术与科技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艺术学科集群建设。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常州大学
常州大学
简称:常大 地区: 江苏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10~6.0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经济开发区滆湖中路21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常州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