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东北电力大学 > 招生学院
东北电力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 简称:东电
  • 地区: 吉林
  • 类型:理工类、公办
  • 学制:3~3年
  • 学费:¥3.00~3.0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169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电气工程学院前身为长春电机高级职业学校送变电科、配电科,始建于1949年,是我校最早成立的教学单位之一。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学科为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重中之重学科。学院现有日校本科生3900余人、硕士研究生750人、博士研究生32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53人,其中专任教师136人,教授(含其他正高级职称)22人、博士生导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1人,另有外聘教师52人。学院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支,入选第一批国家“万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资深专家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4人,吉林省首批拔尖创新人才4人,吉林省高校百名科技领军人才3人,吉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新世纪优秀科学技术人才2人。学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吉林省精品课程6门、吉林省优秀课程11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公开出版教材27部。学院拥有“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力变流技术与电气节能吉林省工程实验室”,“风力发电并网运行控制技术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国内高校唯一66kV/220kV真实变电站“输变电运行实验中心”。学院密切跟踪电力科学前沿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批高水平科研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学院同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和电力企业开展了广泛交流与合作。已与美、英、德、俄、日、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开展科研合作、与英国Strathclyde大学、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等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选派研究生,与东北电网有限公司、阿继集团、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辽宁立德电力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实验室建设和人员培训。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5年,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电工数学建模、“挑战杯”、“飞思卡尔杯”“达盛杯”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奖励400余人次,本科生广泛就业于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以及电力行业科研院所,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优良的办学传统和社会声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吸引了大量的莘莘学子来此求学深造,目前学院正以崭新的风貌,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4月,其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东北电力学院动力系电厂化学教研室,1978年电厂化学专业面向全国正式招收本科生。为了适应专业的发展和电力工业对电力化学人才的需求,1985年成立了应用化学系。2004年随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大学)相应地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应用化学系更名为化学工程学院。学院的发展定位是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实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突特色”,具有“一实两创”特色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教授16人、副教授27人,博士3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吉林省高校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6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人、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吉林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人、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1人、吉林省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1人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学院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应用化学、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轻化工程、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6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化学专业是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吉林省高水平专业A类、吉林省品牌专业、省级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等;2个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吉林省高水平特色学科A类、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现有1个省高校水质分析与水处理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吉林省电力储能与环保材料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电站水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创新中心和1个东北电力大学“英华园”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中心;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创新团队。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主持省级、校级教改项目41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4项;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秀课程6门;公开出版教材16部。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21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为筹建于1990年的机械电子工程系,该系于199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后经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共建,并于2010年成立机械工程学院,下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籍学生近900人。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之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及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2013年被遴选为校级特色专业。我院拥有吉林省金属成型模具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三维CAD培训基地、大学生机械创新实践基地等。学院设5个教研室,5个实验室,即:机械制图教研室、机械设计基础教研室、机械制造教研室、机电一体化教研室、材料成型教研室、金属材料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机械专业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材料成型实验室。多年来,我院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毕业生主要在机械、电力系统、冶金、化工及交通行业等相关领域内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等从事产品设计制造、技术研发、应用研究、设备管理与维修、科研和教学等工作,就业面十分广阔。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计算机学院成立于1992年,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学院在籍全日制本科生1000余人、各类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46人,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人,另有外聘客座教授2人。学院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支、“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首批学科领军教授”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学院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智能电网信息技术工程实验室”、“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电力大数据智能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IT实训实验教学中心”,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米,各类仪器设备总价值2800余万元。学院教学工作蒸蒸日上,近5年完成各级教改项目30余项;公开出版专著、教材11部;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审奖4项、省教育技术成果奖15项;大学生在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奖励300余人次。学院紧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5年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在内的70余项课题,年均在研经费1000余万元;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92篇;获发明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6项。通过合作攻关和成果推广的形式累计为各类电力企业、科技公司创造经济效益4亿多元,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重视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建院以来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7000余名,硕士毕业生500余名。学院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目前他们已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饱满的热情,抢抓时代机遇、勇于探索、锐意改革,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4月,其前身是1981年5月成立的建筑工程系。学院的发展定位是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实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突特色”,具有“一实两创”特色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3人(含外聘教师21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实验教师1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3人、副教授20人,博士4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2人,吉林省“三八”红旗手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3人,吉林省首批“学科领军教授”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人选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吉林省高校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3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2人。学院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土木工程(电厂建筑、输电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方向),1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输电工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1个土木工程省级高等学校品牌专业,1个土木工程省级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土木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输电工程安全技术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土木工程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结构工程省级重点学科;1个力学系列课程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电力建设研究所。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5年,主持省级、校级教改项目16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获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3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优秀课程5门;公开出版教材15部。主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292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98篇;授权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38年来共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450余人。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21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近5年,在校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吉林省结构设计大赛一等奖,吉林省测绘技能大赛一等奖,吉林省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展望未来,学院将以学校成功获批博士授权单位为契机,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突出“一实两创”人才培养特色,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基地而砥砺勇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经济管理学院前身管理工程系始建于1984年,是学校高素质、高层次的经济、管理学科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基地。学院现设有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工程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六个本科专业;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会计硕士和工程管理硕士授权点;拥有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能源经济、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学院办学层次清晰明确,办学规模稳定发展,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100名,本科生1600余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现有省级精品课3门、省优课5门、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1个;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1部,承担7项国家基金项目、60余项省部级规划项目;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获得省部级奖励13项。学院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英国史翠克莱德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和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教师出国访问20余人次。学院重视学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学院学生在国际企业管理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暑期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中均取得了佳绩,受到团中央、教育部、团省委和吉林省教育厅的表彰与一致好评,会计001班荣获2003年全国先进班级称号,2011级龙芸同学荣获2015年全国优秀团员荣誉称号。经济管理学院发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八字校训精神,筑牢理想信念,坚持立德树人。秉持“育管理英才,做管理典范”院风传统,继承“服务于学生,贡献于社会”良好师风,始终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工作首位,坚持贯彻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全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学院上下形成了“团结一致,振奋精神,为人师表,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全院师生将不忘立德初心,牢记树人使命,为我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理学院成立于2001年,现有教职员工8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6人,博士39人,在读博士5人。学院下设数学与统计学系、大学数学教学部、大学物理教学部和数值计算及软件开发实践基地,其中数值计算及软件开发实践基地为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数学学科为硕士授权一级学科,有“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四个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吉林省“十二五”品牌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理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运筹学与数学建模教研室”被中华总工会命名为“工人先锋号”,现有国家级精品课1门,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获国家授权专利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级精品课2门,省级优秀课7门;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省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教育技术成果奖三等奖2项;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人;国家级数学建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1人,吉林省优秀指导教师5人。理学院实行ATC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或在某个研究方向初步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的学术型人才,或在技术方面初步达到项目经理水平的技术型人才,或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综合型人才。学生进入科研团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及较高的科研素质;部分学生接受技术培训,并承担项目研发任务,具有较强的软件研发能力;学生经过四年持续的综合拓展训练,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几年来,学生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26项;学生自主研发系统及软件150余项,其中有96项已经投入使用。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成绩在国内位居前列。近5年,获国家一等奖8项、国家二等奖34项、省一等奖67项;2017年以来,组织我校学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一等奖1项,获二等奖6项。理学院坚持准确定位是根本,专业特色是灵魂,教学质量是保证的指导思想,勇于探索,锐意改革,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把我校建成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努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4年10月31日,其前身是我校建校初期成立的政治教研组,学院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已有70余年的历史。2005年,学院获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学院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学院获批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博士18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1人。在校本科生130余人、研究生77人,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500余人、硕士毕业生130余人,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单位骨干,用人单位反馈良好。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共同承担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全校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学院的社会工作系承担着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工作。学院的中文教研部(对外汉语教学部)承担着全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汉语言文学类课程、留学生汉语课程的教学工作。学院的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学院学生管理与学院行政事务。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持续完善法学门类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省级精品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省级优秀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工作课程群》、《大学语文课程群》为校级优秀课,《大学语文》为吉林省首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近五年,学院教师在吉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教学比赛、吉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教学比赛、吉林省高校说课大赛中获一等奖10余项。在科学研究上,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稳定、特色鲜明、成果丰硕。近五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11部,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CSSCI论文60余篇,多篇文章或文章的主要观点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获得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5项。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研究方向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全院教师正怀着饱满的热情,钻研业务,教书育人,为东北电力大学辉煌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是长春电机高级职业学校动力科,成立于1949年10月,是我校建立最早的教学单位之一。1955年,学校由长春迁至吉林并更名为吉林电力学校,动力科也更名为吉林电力学校动力科,当时的转业设有锅炉专业和汽轮机专业。1956年,设置电厂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并开始招收中专生。1958年,电力学校升格为电力学院,动力科更名为动力工程系,开始招收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本科生。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停止招生。1972年,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恢复招生(工农兵学员),1975年,电厂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电厂化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工农兵学员),1977年,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电厂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开始招收“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正式本科生,1978年,电厂化学专业在“文革”后开始招收正式本科生。1985年,电厂化学教研室从动力系独立出去,成立了应用化学系(现为化学工程学院)。1993年,电厂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从动力系独立出去,成立了自动控制系(现为自动化工程学院)。2002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随着东北电力学院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2004年4月,原动力工程系与原机械电子工程系合并成立了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2007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成立。2008年,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2009年,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计划开始招收本科生。2010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分离出去,成立了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计划开始招收本科生,并成立了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系。学院有4个本科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风能与动力工程。1个专科专业: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2007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精品课程5门,省优秀课程7门。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有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创业中心。2000年以来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9项。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现有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多人;在读本、专科生2600多人。教职工56人。学术队伍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7人,吉林省优秀留学生回国人员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入选人选2人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大学外语教学部,下设英语第一、二教研室和日语专业教研室,承担学校英、日、俄三门公共外语教学。1978年-1993年作为原电力部日语培训中心,为电力系统培养出国人员300余人。1994年开设科贸日语专业,连续招收两届三年制专科学生,1996年升格为本科日语专业。1997年设立本科英语专业。1999年更名为商务外语系。2002年更名为外语系。2004年更名为外国语学院。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和大学英语教学部,拥有英、日语两个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承担英、日语专业、全校本科生公共外语教学任务和全校博士、硕士、工程硕士的教学任务。学院现有语音实验室3个,多媒体固定教室5个,同声传译实验室1个,数字语言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基地6个,应用翻译人才培养试验区1个,外国语学院语言实践基地1个,具备良好的人才培养条件与环境。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现已形成一支爱岗敬业、结构较为合理、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工8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9人,校教学名师2人,校青年骨干教师2人,校青年教师教学标兵7人,吉林市十佳职业技术标兵1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学院科研成果显著,近三年来,学院承担省级教改项目5项,校级教改项目11项,校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励6项,校级精品课1门,省级优秀课3门,校级优秀课5门,公开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公开出版学术专著11部,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厅局级科研项目9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95篇。科研项目省级获奖2项,市级获奖9项。英语专业2013年被评为校特色专业,主要采用“英语+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注重社会适应性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日语专业在注重夯实学生日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学生商务工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校际合作赴日学习交流,与山形大学和山梨英和大学分别签订了友好协议,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日交流,并与山梨英和大学确立了“2+2”联合培养模式。大学英语教学部承担全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日趋实用,教学方法创新改革,教学条件逐渐信息化。学院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三育人”方针,积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全员育人格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在全院教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共培养近3000余名外语人才,主要分布在国家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外事外贸、新闻出版、文化教育、能源电力、旅游等单位,从事翻译、教学、科研、中外文化交流和管理等工作。学院将继续坚持育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学院特色,找准学科发展方向,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优化科研为教学服务,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争取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一、学院沿革1、艺术学院沿革艺术学院的前身是吉林市轻化工局中等技术学校,成立于1965年,隶属于吉林市轻化工局。1978年9月,更名为吉林市轻工业学校。1984年9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吉林省纺织工业学校。开设服装设计、装潢设计和染织设计三个专业,学制均为四年。2000年6月,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0年8月并入东北电力学院。根据东北电力学院党委《关于组建东北电力学院职业学院的决定》,成立职业学院。2000年7月,根据学校《关于东北电力学院职业学院实体化改革的决定》,成立艺术系,隶属于职业学院。2000年10月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艺术类专业从2001年开始增设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专科专业、高职班。2002年9月,根据《东北电力学院职业学院新一轮实体化改革方案》,撤消艺术系,成立服装与表演系、环艺与装璜系。2004年11月,撤销职业学院,由原服装与表演系、环艺与装璜系组建成立艺术学院,为学校直属教学单位。2007年5月经学校批准,艺术学院设立服装系、表演系、环艺系、装潢系。2013年10月,经学校批准成立动画系。2016年增设表演本科专业。2017年撤销表演系成立服装与表演系,为学校直属教学单位。2、媒体技术与传播系沿革1998年,由东北电力大学的原电教中心和计算中心整合,成立了信息化教学中心。2002年,在具备了一定的人员和设备基础上,媒体系申请设立了专科专业--媒体技术与信息传播,继而设立了媒体技术与传播系(以下简称媒体系),为学校直属系,现今媒体系(信息化教学中心)具有教学教辅双重职能。2006年,媒体系又申请设立了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时原专科专业停招。2008年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拓展成了影视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两个专业方向,于2009年9月正式招生。2010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改为艺术类招生。2015年增设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于2016年开始招生。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各设立一个自然班。为学校直属教学单位。二、学院基本情况目前学院下设服装与表演系、环境与视觉系、数字媒体艺术三个系。下设六个本科专业即:1、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环境设计专业;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4、数字媒体艺术专业;5、表演专业;6、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三、学院领导介绍1、宋克 2、陶瑞峰 3、王冠霖 4、朱少华 5、宋德风6、路鹏四、学院教师社会兼职情况学院教师在学术界及社会团体承担着重要角色,其中:教育部高校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1人;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1人、色彩教育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纺织教育学会理事1人;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委员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吉林省艺术设计协会副会长2人;吉林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1人;吉林省传媒学会副会长1人。五、学院本科教学与教学改革成果情况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上,以“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为理念,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设计艺术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确立了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向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改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和组织方式,系统地构建了本科理论教学体系、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贯穿于各个本科教学环节的始终。学院现有:吉林省级艺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吉林省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资金项目“艺术创意产业化实践基地”1个、吉林省特色(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一个、校级服装与服饰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服装与服饰设计实践教学创新实验区”一个、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工作室5个、东北电力大学网络电视台、东北电力大学《逐梦》杂志编辑部、东电传媒创意工作室、睿思创意创作工作室、纪录片创作工作室等。近年来,学院完成:省级教改项目17项、校级教改项目42项;省级优秀课2门、校级优秀课45门;教改论文98篇,教材25部。教改项目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近3来,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省级27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自动化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动力系自动控制教研组,所属的发电厂热力系统自动控制专业从1956年开始招收中专学员,1975年热工仪表自动化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员。为适应专业的发展和电力工业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1993年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成建制划转,成立了自动控制工程系,2000年更名为自动化系。2004年随学校更名为大学相应地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自动化系更名为自动化工程学院。六十余年的办学积累,自动化人凝练出了"精深严谨、厚德树人、为人师表、以质立教"的办学理念。秉承"以团结聚人气,以创新求发展"的学院精神,各方面都展露出勃勃生机。学院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仪器科学与技术系"两个主体教学机构。拥有"自动化"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二个本科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及"控制工程"工程硕士点;其中,"自动化"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吉林省"十一五"、"十二五"特色专业、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目前学院承担着研究生﹑本科生﹑成人教育和新技术培训等教学及科研任务,在校研究生及本科学生1800余人。学院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拥有专任教师107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3人,副高级教师42人,外聘教师30余人,博士61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5人,“吉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新秀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拥有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本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所依托的校级公共教学实验环境主要有:面向全校工科专业服务的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电气工程实验中心”,省部级“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校级“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和“工程训练教学中心”等。学院还建有:自控原理实验室、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PLC实验室、DSP/ARM实验室、卓越工程师实训室、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室、DCS网络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业组态实训室、焱火工作室、电站参数检测与控制实验室、热工参数校验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具有良好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条件。学院立足电力、兼顾其它行业,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坚持不懈地开展学科及专业建设,积极发挥学科龙头引领和促进作用,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严抓教学质量,学院连续8年获校"教学保障优胜单位","自动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吸引培养了大批学生,相关作品在全国"挑战杯"、国家机器人、省电子竞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奖。先进的实验条件和管理思路为教学、科研和突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特色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卓有成效的探索现已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的考研率、就业率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毕业学生大部分活跃在电力系统的各级管理岗位和生产一线,在管理、生产、教育、科研等重要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政界人士。他们遍布祖国各地、大江南北,展现着东电自动化人的风采,为国家电力事业和社会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东北电力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简称:东电 地区: 吉林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00~3.0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 地址: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169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东北电力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