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东北大学 > 招生学院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
  • 简称:东大
  • 地区: 辽宁
  •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985
  • 学制:2.5~3年
  • 学费:¥6.00~13.6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巷11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5年12月15日,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立。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是我国最早的材料学科之一,2007年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与化学3个二级学科。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有“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磁冶金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基地。2014年入选国家“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经过近70年的发展,本学科保持了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的优势,同时在陶瓷材料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教师202人,其中有教授80人、副教授86人;有博士生导师84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28人,留学回国人员100余人。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功能材料(隶属材料学二级学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隶属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材料物理(隶属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5个本科生专业,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材料工程及分别属于相应二级学科的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4个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专业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校学生3294人,其中本科生1603人,硕士研究生1255人,博士研究生436人。毕业生中涌现了周廉、左铁镛、雒建斌、陈道伦、何文波、高瑞平等一大批杰出人才。进入21世纪,学科发展迅速,多项技术打破国际垄断,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诞生了世界第一块工业化“超级钢”,世界上第一条特种钢板热处理生产线,世界第一个钢材生产线“中国大脑”,世界第一个钢铁全链条中试平台,世界第一条宽幅镁合金板材轧制技术与装备,世界第一条高效自动调湿和降解室内甲醛等污染物的功能壁砖生产线……。新一代TMCP理论和装备技术、短流程制造变革技术等多项成果被列入“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最近5年,材料学科科研总经费约10亿元,其中横向科研项目进款额约7亿元;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出版《材料的力学性能》、《工程设备设计基础》和《金属塑性加工学》等20余部系列专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8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奖30余项。学院以“厚德为料,铸智成材”为院训,以“求真拓新,明辨笃行”为院风,面向未来,全院师生正为建设世界一流的东北大学材料学科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立于1994年,是在原东北大学法学院工商管理系(1939年)、东北工学院冶金企业经济组织与计划教研室(1954年)、管理工程教研室(1978年)和管理工程系(1980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过去40多年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成长,学院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和有影响的学术组织。学院现设有11个学系。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专任教师112人,包括教授30人、副教授5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樊治平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蒋忠中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6人,省教学名师3人,校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学院目前提供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主要包括:8个学士学位课程项目(工商管理(工商管理+大数据方向)、会计学(含ACCA方向班)、市场营销、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含互联网+金融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9个研究型硕士学位课程项目(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与管理、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6个应用型硕士课程项目(4个全日制硕士项目——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会计、国际商务硕士,3个非全日制工程硕士项目——工业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以及MBA、EMBA项目);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课程项目(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学院有2个省级示范专业(工业工程、会计学)、2个省级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个省优势特色专业(工业工程)、1个省重点专业(工商管理)、3个辽宁省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和1个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金融学)。学院在校学生3383人,其中:本科生1465人,研究型硕士生295人,应用型硕士生1311人(含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24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423人、MBA学员653人、EMBA学员111人),博士生312人。建院20余年,为社会培养本科毕业生6000余人,硕士、博士毕业生5000余人,其中有相当部分已成为各界管理精英,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学院获得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课4门。近十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9项(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600余篇,年均获得科研经费600余万元。近年来,学院已与国内外50多个企业进行联合办学或科研合作,先后与美国圣约瑟夫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美国爱克华州立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韩国庆星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日本北九州大学以及德国、比利时、加拿大和台湾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建立了广泛的校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合作开设的ManagementGame课程开国内先河,是学院MBA教育的一大特色。学院确立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全院教职工将更加努力奋斗,在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创造学院更加美好的未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3.60万

    ]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建院于1993年7月,渊源于1923年建校之初成立的东北大学机械系。学院目前设有“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均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涵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动力机械及工程”7个二级学科,均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流体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学院目前设有5个本科专业,即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院设有5个教学系,即机械工程系、车辆工程系,工业设计系、真空与过程装备系和智能制造工程系;下设14个研究所(中心),即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研究所、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机械可靠性与动力学研究中心、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液压与气动技术研究所、车辆工程研究所、工业设计研究所、真空与流体工程研究所、过程装备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动力机械与工程研究所、现代传动与数字化技术研究所、工程图学教学与研究中心、实验中心;学院拥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机械装备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B类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大机械装备动力学可靠性与质量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CAD/CAM工程技术中心、辽宁省机械产品设计技术服务中心、辽宁省设备诊断与监测工程中心、辽宁省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东北大学分中心、太原重机(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东北大学分中心等。学院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特聘)为带头人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21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计划入选者3人,国防“973”首席专家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9人、教授45人、副教授70人,博士生导师5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秘书长1人。在校学生363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93名、硕士研究生1096名。学院在传统优势和特色基础上,服务国家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围绕我国高端装备智能化、精密化和绿色化的重大需求,逐步形成“机械振动与可靠性、超精密加工与智能制造、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新能源车辆与安全、真空及环保等特种装备设计制造”5个特色方向,在高端装备动力学与可靠性设计的前沿理论创新、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超精密制造技术与及装备研发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工信部重大科技专项、国家“两机”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3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奖励20余项。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已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韩国、芬兰等国家的1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交流关系。聘请多位专家、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教授,每年邀请和派出多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学院秉承“培德育智,树人为公”的育人理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就业教育为导向,努力培育具有较强人格力、竞争力和贡献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各类创新竞赛中成绩优异,荣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ROBOCON五连冠(2016-2020年)和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s2019、2020机甲大师总决赛两连冠。毕业生深受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比例高达40%。回首过往,步履坚定砥砺前行;展望未来,弦歌不辍与时俱进。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将按照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育优秀人才,努力把学院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化学院!(2021年4月更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5年12月,其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建校时设立的电工学系,并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计算机专业和无线电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85人,其中专任教师124人,全日制学生3498人。设有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工程系、通信与电子工程系、人工智能系、基础教学部5个系部。学院有图灵奖获得者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1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5个本科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工作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入东北大学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学院拥有计算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个国家级、省级研究中心。2013、2015和201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三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学院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达5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学院与国外30余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未来将以“产学研”“国际化”为特色,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计算机学科。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于2002年5月,是2001年12月经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首批批准设立的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全日制学生2540人。设有软件工程系、信息安全系、数字媒体技术系、外语教学部4个系部。学院有国家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全国网络安全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辽宁省“兴辽计划”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工程百人层次人才4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学院现有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3个本科专业,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A-,入选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东北大学高峰学科。学院现与美国、英国、法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19所知名高校开展了27个学位合作项目、16个中期及短期学生交流交换项目,现有在校留学生110余人。学院现为国家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云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基于大数据的信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累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面向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巩固优势,突出特色,强化内涵,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软件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1923年9月东北大学文法科开始招生,1929年1月根据原国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实行大学学院制的通令,东北大学文科改为文学院,法科改为法学院。1993年,东北大学复名后,12月文法学院恢复建立。2014年7月,政治经济学学科并入工商管理学院,2014年9月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并入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大学是全国理工科大学中最早获得文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之一,是全国首批24所具有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目前学院拥有1个辽宁省重点学科——行政管理;设有民政部研究基地——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教育部“科技政策研究”战略培育基地、科技部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辽宁社区干部学院、中国行为法学会学术研究基地——东北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辽宁民政事业发展研究院、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重点基地——辽宁省公共文化研究基地等。学院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本科专业4个。其中:博士后流动站1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公共管理(含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政策3个方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公共管理、法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公共管理硕士(MPA)。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4个: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学、新闻学。学院基层学术组织共有5个研究中心(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东北大学MPA教育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NPO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东北大学城乡社区研究中心);3个研究所(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土地管理研究所、行政学理论与国家治理研究所)和4个系(行政管理系、法学系、公共事业管理系、新闻学系)。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机关工作人员12人,非教师专业技术人员1人。学院有教授21人,副教授26人,博导15人;在校本科生639人,科学学位硕士203人,专业学位硕士519人,博士生153人。学院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民政部全国城乡社区建设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兴辽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部学部委员1人、管理学部委员1人。学院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老子的人生智慧》、《外国民商案例选读》、《社区管理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研究》分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行政管理学》、《社区管理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社区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在科学研究领域,近十年来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近千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00万

    ]
  •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曾兼任校长,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作为东北大学规模最大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曾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创办首批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自动化博士点成为国内第一批设立的四个自动化学科的博士点之一,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博士点成为国内第一批两个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博士点之一等等。全院师生秉承始终“行胜于言、敢为人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的学院精神,抢抓发展机遇,聚焦内涵建设,形成了以控制、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多学科、多专业共同发展的全新格局,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院现有教职工241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4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2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学院现有3个一级学科,其中包括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类、能源动力类2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6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一次位居第一,2次位居第二,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彰显了我院强势学科在国内同行中稳定的优势地位。学院围绕“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际科技前沿”的科技工作方针,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承担了各类基金和科研项目2000余项,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037人,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喜结硕果。学院学生在国内国际各项竞赛中获奖数千人次,建院以来先后培养出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学院不断提高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水平,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高水平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并开展学术交流,国际化办学取得突破性进展。面向未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立足工业应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通过合作与交叉研究的机制创新,努力将学院建成国际一流的学科高地、国家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机构与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于1995年9月由采矿工程系和矿物工程系组建而成。现有教职工22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人,外聘院士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及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5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1人。博士生导师63人,教授55人,副教授70人,高级实验师10人。在校学生2938名,其中本科生1710人,博士研究生438名,硕士研究生790名。学院为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矿业工程学科列入东北大学“双一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列入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卓越进程计划。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和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本科专业。采矿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及结构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设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注重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5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4个。获批建设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建有金属矿山岩石力学与安全开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辽宁省岩土力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与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签订本科“2+2”联合培养协议。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国际罗哈奖(RochaMedel)。建院以来,获各级奖励35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155项。承担国家“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优秀、重点)青年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884项,总经费11亿元。发表学术论文7637篇;出版专著、教材252部;获国家专利432项,其中发明专利337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69套。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个。建有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深部工程岩体力学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计划”)、难采选铁矿石高效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滤料检测中心(具有国家环保检测资质)等教学科研基地16个。与国外3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将按照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突出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集成、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推动学校一流大学建设!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
简称:东大 地区: 辽宁 学制:2.5~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6.00~13.6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985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巷11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东北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