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招生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 简称:东北农大
  • 地区: 黑龙江
  • 类型:农林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3~3年
  • 学费:¥1.80~6.0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木材街59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电气与信息学院成立于2012年4月,前身为东北农学院农业工程系电气化教研组,始建于1948年,是东北农业大学建立最早的专业之一。历经了60余年的发展,几代电信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6个本科专业;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为省级重点学科(涵盖);设有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培养)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教授11人,正高级研究员1人,副教授37人,高级工程师2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3人。现有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执委副主任委员1人,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新秀1名。学院成立之初明确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的办学指导思想,科研、教学工作成果显著。近三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8项,其中,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获省级科研奖励13项,科技成果鉴定5项,获专利、软件著作权45项;发表科研论文175篇,被SCI、EI、ISTP收录104篇。承担教改项目15项,获省级教学奖励7项;获国家级精品课1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25部。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015人、硕士生134人、博士生14人。学院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竞赛中成绩斐然。新时期的电气与信息学院,将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坚持“特色立院、创新强院、和谐兴院”的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历史沿革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是东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始建于1948年10月,其前身是东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1950年畜牧专业独立建系,称畜牧系;1993年3月,改称动物科学系;1997年10月,动物科学系与动物营养研究所合并,成立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学院1949年招收本科生,195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学科专业学院现设置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动物生产系、水产养殖系、草业科学系。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和草业科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型试点专业。2017年,畜牧学学科牵头的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设有畜牧学、草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下设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水生动物保护与生产)和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水生动物保护与生产、畜牧-农业硕士、渔业发展-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草学方向-农业硕士)。师资力量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6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25人。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环境卫生学分会理事长1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理事长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办学条件学院办学条件优越,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农业部鸡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北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黑龙江省饲料营养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高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牵头建设“北方高寒地区畜牧业健康、安全、高效发展”省级培育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国家级专业和学科平台,着力培养创新创业卓越人才。作为中国畜牧业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向社会培养输送本科生5000余名、硕士研究生2000余名、博士研究生300余名。一大批优秀学子奋战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上,为中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科研成果学院坚持科研强院。自创建以来,培育出我国第一个肉脂型猪新品种“哈白猪”、第一个瘦肉型猪种“三江白猪”和第一个蛋鸡新品种“滨白42”,制定出我国第一个“肉脂型猪饲养标准”,设计我国第一条养猪自动生产线,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农业部、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省长特别奖暨重大科技效益奖,为我国畜牧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以来,学院累计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各级科研课题320余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超过1.2亿元。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8项,其中单安山教授主持完成的《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于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办学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16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国际化办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十一五”以来,已先后派出42人出国留学,有100多人次出国进修、考察、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进行合作研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个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全体动科人将秉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动科精神,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有利契机,向着“建设国内一流学院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动物医学学院创建于1948年,其前身分别是兽医系与动物医学系,1998年正式建院,先后建立了动物医学、兽医公共卫生、动物药学和禽病防治4个专业以及动物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班;目前主办专业为动物医学专业(含动物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班)和动物药学专业。学院拥有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学科门类最全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具有5个博士点和11个硕士点。所涵盖3个二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兽医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临床兽医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预防兽医学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在全国兽医学一级学科中排名中名列前茅。教师中教授有21人,副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28人,拥有国内一流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和条件。1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人获得省杰出青年基金,4人被评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被评为省优秀研究生导师。临床兽医团队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医学学院机构设置包括院党总支、院行政、院办公室和院团委。设有基础兽医学系、预防兽医学系、临床兽医学系及其所属教研室和动物药学共计13个教研室,拥有一个动物临床教学医院(含两个门诊部)。共有在岗教职工85人,在岗专业教师53名,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教师分别是88.7%和7.5%。教师中担任中国农学会农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动物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畜牧兽医学会二级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等18人。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霍英东青年基金、国家教育部科技计划项目、国家农业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56项;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及省博士后基金项目等70余项;各厅局科研项目69项,共计196项。获教育部与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3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已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600余篇,其中国家一级核心刊物759篇,86篇被SCI收录,36篇被EI收录。主编“十五”、“十一五”国家统编教材25部,副主编17部,参编41部。出版专著33部。自编实验教材20余部。近十年先后主持教育部面向21世纪、新教改工程、质量工程与全国农业高教研究会项目等国家教改项目7项,省级教学项目21项,黑龙江省精品课4门,国家精品课提名5项,主持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获奖20余项,教学文章60余篇。主编“十五”、“十一五”国家统编教材15部,副主编8部,参编21部,出版专著13部。近十年,有22名中青年教师先后到德国、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大学和研究所进行攻读学位、访问学习或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有来自德国、加拿大、美国、韩国等国外学者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国际禽病协会理事,德国汉诺威兽医学院Neumann教授、加拿大动物疾病研究所Dr.ABalachandran,Dr.HongshengHuang等先后被聘为本学科名誉教授。严谨认真的办学态度,独特的办学理念,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研究带动专业进步和发展,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上已形成自身特点和完善与完整的系统,奠定了东北农业大学兽医五年制本科教学在全国的特殊地位。先后培养了本科生3000余名,硕士生704名,博士生177名,博士后32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已达100余人,与本科生相当。动物医学学院已经成为研究教学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依托公共管理与法学两个一级学科,于2019年7月正式成立。学院建设秉承明理、善治、崇法、厚德的办学理念,瞄准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具有公共管理和法学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基地。学院设有“土地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乡村治理等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农业硕士(农村发展)、法律硕士3个专业硕士点。全院拥有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法学和社会工作6个本科专业。其中土地资源管理起源于1956年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土地规划专业,在全国土地资源管理学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院现有教职工94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行政教辅人员15人,教授10人,副教授35人,讲师30人,实验员4人,博导6人,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占90%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总量的近一半。教师中有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1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工程团队1个,省新世纪人才1名。在校本科生1369人,硕士研究生211人。学院教辅单位设置学院办公室、辅导员办公室、教学管理科、专业硕士教育中心(含MPA教育中心、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和农村发展硕士教育中心)、实验中心。基层学术组织共有6个研究中心,包括黑龙江省村镇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土地遥感大数据工程技术中心、土地经济与自然资源研究中心、贫困地区发展研究中心、农业法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近5年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以上;到帐科研经费合计1500余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300万元以上;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0项。主持过并参加过多项国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经济管理学院始于1949年成立的农业经济教研组,1980年成立农业经济系,1995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农业经济系合并,成立经济贸易学院,2004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学院现有教师132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40人,拥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理论人才、省级教学名师、黑龙江省新世纪人才、国家级学会副理事长等。学院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系统掌握经管类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富有创新潜质和团队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开设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金融学、保险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九个本科专业,覆盖管理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本科生4276人。学院拥有农林经济管理省重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农村金融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农林经济管理、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设有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7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和金融硕士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硕士生导师52人,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673人,其中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员300人;拥有博士生导师34人,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84人。学院拥有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黑龙江省对俄现代农业经贸人才培养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农学院成立于1996年,是东北农业大学骨干学院之一。农学院前身是1948年东北农学院建院时成立的三系之一——农艺系(后改为农学系),招收农学专业学生,王金陵教授任首任系主任。1956年增设了土地整理专业并招生。1958年2月,土地整理专业从农学系分出成立土地规划系。1958年农学系在农学专业基础上又增设了果蔬、植物保护、土壤农化3个专业并招生。1976年园艺专业从农学系分出,建立园艺系。1985年农学系增设农业教育专业专科三年,1988年省教委批复成立农业教育推广系,从农学系分出,开始单独招生。1989年,植保专业从农学系分出,建立了植保系。1990年,农学系在招收本科学生基础上,经省教委批准招收农学专业专科生,至1995年最后一届招生。1994年农学系设立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并招生。1996年6月,学校决定由农学系、园艺系、植保系三系合并组建农学院。2000年10月,农学院又一分为三:园艺系分出建立园艺学院;土壤农化系、农业环保系、农业气象教研室、农业生态教研室、农业微生物教研室从农学院分出组建资源与环境学院;原隶属于农学院的实验站划分到学校,成立东北农业大学植物类实验实习基地。余下各系成立农学院,2003年设立生物技术(植物)专业,共招生5届,2009年成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0年开始招收植物生产类拨尖人才培养班,2015年开设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年开设农学专业本硕博连读班。农学院现有农学、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4个系,农学、植物保护2个教学实验中心,院办公室和辅导员办公室。拥有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有害生物防治基础实验室、农业部北方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植物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品种改良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黑龙江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农学院拥有校作物品质分析中心、大豆研究所、玉米研究所、水稻研究所、小麦研究所、马铃薯研究所、农药研究所、经济与杂粮作物研究中心。农学院是全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国马铃薯》杂志承办单位和黑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挂靠单位,国家农业部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农业部除草剂活性室内检测资质单位。农学院拥有作物学博士点和植物保护硕士点省级重点一级学科,作物学下设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作物生理与生态4个二级学科和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植物保护下设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农药学、杂草学4个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二级博士点学科,其他均为硕士点学科。作物学是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和新型农业装备制造产业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组成部分。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农药学学科是黑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还是黑龙江省特聘教授岗位学科,2012年遴选为黑龙江省“535工程”第二层次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大豆遗传育种与分子设计”遴选为教育部创新团队。2015年杨德光和张淑珍教授分别带领的“玉米非生物逆境生理与调控创新团队”和“大豆抗病遗传育种团队”获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农学院现有在职教工116人,博士学位教师86人,正高职36人,副高职4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7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植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世界大豆研究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北美大豆遗传委员会执行组成员及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1人,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1人,兼职院士2人,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龙江学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人,黑龙江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香江学者1人,黑龙江省二级教授6人,黑龙江省长江学者后备支持计划获得者2人,黑龙江省新世纪人才4人,黑龙江省教育厅骨干教师8人,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2人。东农“杰出学者”2人、“学术骨干”8人、青年才俊8人。“十二五”以来,学院承担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项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70余项,研究经费达1.1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教学成果奖3项。获发明专利40项,审定品种30余个,品种保护权8个,制定行业标准2部,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2部。农学院开设农学、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和1个农学专业本硕博连读班,其中农学和植物保护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农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农学院现有本科生1659人。2010年“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教学团队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农学院还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黑龙江省农科院、吉林大学植物科技学院等校内外设有多处教学实习基地。“十二五”以来学院教师承担各类教改课题45项。教师获省级各类教学成果奖24项,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各类统编教材70部,主编校内教材100部,获校级精品课16门,省级精品课1门。目前,农学院现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19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24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研究生74名、博士后42人。2005年和2015年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两次连续被评为国家优秀博士后流动站。农学院获得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论文1篇,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4篇,“寒地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导师团队入选黑龙江省第二届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并在2013年成功举办了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农学院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企事业单位和农业推广部门,从事管理、科研、教学和推广工作。农学院一贯注重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加强交流的同时扩大了农学院的影响。每年派出2-3人出国留学或访学,5-10人参加国际会议及短期出国考察访问。近期邀请和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英国及国内重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访问学者100多人次来院进行学术交流,也通过承担国际科研合作研项目与国际高水平的科研单位达到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农学院派出4名科技副县(市)长、2名科顾问和6名科技副乡(镇)长带着课题和项目深入到全省农业生产一线,与拜泉县、肇州县、嘉荫县、嫩江县、望奎县、大兴农场、852农场等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通过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农垦建三江、红兴隆管理局建立了水稻、玉米、大豆子技术集成与示范区,促进我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农学院每年组织50名左右专家与科技人员,培训农民、农技人员、农村乡镇干部,推广科技成果,为三农服务。农学院为黑龙江省“科教兴省”和“富民强省”战略及“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向全国农业战线输送大批人才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农学院多次受到黑龙江省主要领导和部门的关怀和鼓励。追风赶月向未来,春华秋实在农学,在这片充满灵气而又神奇黑土地上,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必将会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生物工程系始建于1987年,是全国农林院校中第一个设立的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我国著名动物组织胚胎学专家秦鹏春教授是该系创始人之一。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试办点(国家理科实验班)。学院下设四个系(生物工程系、生物科学系、生物技术系、制药工程系)、两个中心(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实验教学中心);设有生物科学(黑龙江省重点专业)、生物技术(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生物工程、制药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植物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注重学科建设。生物学学科于2005年被评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被评为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重点学科,2009年设立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动物学与植物学进入ESI前1%学科行列。生物学一级学科下设植物学、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4个二级博士点和植物学、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学6个二级硕士点;同时,还设有生物化工二级硕士点和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善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本科-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师资力量较强。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93名,有正高职教师26名、副高职教师54名;博士生导师19名、硕士生导师3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7名,占教师总数82.7%;具有国外学术背景者39名。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教师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省教学名师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人、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学院科研平台完备,拥有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动物细胞与遗传”省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功能基因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黑龙江酶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二五”期间,学院共获科研项目156项,总经费8510万元,国家级项目65项,其中国家“973”项目3项、“863”项目7项、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9项。各类获奖共18项,其中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发明一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近三年获国家自然基金27项,获发明专利36项。发表科研论文496篇,其中SCI/EI收录237篇;近5年科研成果转化6项,转化经费约5210万元。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承担各类教学改革项目61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3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49项;发表教学论文155篇。教师共编写教材120部、专注11部,其中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4部,百门精品课程教材1部,国家立项规划教材17部。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11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院坚持立德树人,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科研素质的培养,每年有约50%的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约40%进入“985”大学和中科院等高水平科研院所学习。三十年来我院共培养毕业生3200多人,尤其是在哺乳动物克隆和干细胞领域我院校友取得了骄人成绩,包括世界首例克隆大鼠的主要完成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世界首例克隆猴的主要完成者孟励、世界首例克隆骡子的李光鹏、世界首例克隆雪貂的李子义、世界首例基因敲除猪的主要完成者赖良学、转基因体细胞克隆山羊的主要完成者邹贤刚、从事试管婴儿研究的我国第一个生物工程女博士夏平等。目前,在华人取得的世界首例克隆哺乳动物研究中,东农学子约占30%,生命科学学院堪称培养“国际胚胎工程精英的摇篮”。学院重视开放办学。与美国密执根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圭尔夫大学、NovaScotia农学院、阿尔伯塔研究院、日本冈山大学、日本熊田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科学院等建立了友好交流和合作关系,与日本秋田县立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农业大学生理系签署了互派留学生协议。学院按照东北农业大学“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为特色”的发展定位,确立了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坚持“理农结合、学科交叉、支撑应用、引领未来”的办学理念,秉承“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院训,发扬“风清气正、人心思进、学术浓厚、和谐发展”的院风,向着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学院发展目标迈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食品学院是东北农业大学的两个特色学院之一,是我国首批享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建有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乳品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牛肉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等,并以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肉品加工创新基地作为研发平台,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尤其在乳品科学、大豆科学等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食品学院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畜产品加工专业。1983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动物性食品科学硕士点。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我国动物性食品加工领域第一个博士点。1988年10月由畜产品加工教研室、农学系园产品加工教研室以及一部分基础部化学教研室合并成立了食品科学系。1998年5月,经省教委批准成立食品学院。2017年,教育部公示我校建设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学科群,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学科群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完成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撰写工作,并通过了专家论证,成功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群。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4名,其中正高级职称35人,副高级职称30人。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47人;教师中有万人计划人才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得者1人,全国科技工作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农业部现代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个一级学科,下设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畜产品加工工程、食品发酵工程五个二级学科。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乳品工程四个本科专业。现有在籍全日制本科学生1587名,在籍研究生487名,学生总数2074名。建校至今,食品学院(包括前身畜产品加工专业)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张兰威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马莺教授、吉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张铁华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刘学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张列兵副教授、北京三元乳业总经理陈历俊、上海晨冠乳业总经理张艳杰、北京双娃乳业总经理邴少庆、上海普丽盛副总裁辛立斌等一批优秀学子,毕业生遍布各高等院校教师和各大食品企业,为中国食品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大力开展科研工作,自2010年以来,承担了大量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累计达1.3亿元,获得大量科研成果,申报专利4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100余项。其中,江连洲教授的“大豆磷脂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和“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两项成果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赵新淮教授的“类黄酮化合物对人食管癌细胞系OE33的凋亡与周期停滞的分子机制”论文当选为农业领域的快速突破论文。2015年,于殿宇教授的《大豆油低碳环保、新型高效大豆油炼制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迟玉杰教授的《蛋清肽结构与其抗氧化和降压活性关系的研究》项目获得技术进步类三等奖。2016年,江连洲教授的《生物酶法联产植物油脂及蛋白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孔保华教授的《抗氧化肽和降血压肽的作用机制及其构效分析》获省科技一等奖(自然类)。李晓东教授的《脱盐乳清粉系列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得黑龙江省畜牧科技奖二等奖。2017年,于殿宇教授的“大豆油脂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李杨教授的“蛋白基豆制品酶法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创制及产品开发”,获得省科技进步类二等奖。孔保华教授的“传统肉灌制品现代化生产及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当选2017年度农产品加工业十大科技创新推广产品。江连洲教授主持完成的“生物酶法联产植物油脂与蛋白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在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中展出。学院依托学科和科研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完达山乳业股份公司、龙丹乳业集团,飞鹤乳业集团,哈尔滨米旗食品公司、哈高科大豆食品公司、北大荒亲民有机食品公司、丹东升泰乳业公司、黑龙江省长乐山大果沙棘开发公司等一大批食品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年以来,食品学院以“高标准、新机制、争一流、创品牌”为工作方针,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中国食品工业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校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面对“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和“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新机遇,食品学院将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勇创一流的决心、刻苦钻研的行动,振奋精神、勤耕不辍,争取为学校事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学院简介艺术学院于2005年成立,学院已经建立了艺术学门类的三个专业,即设计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现拥有艺术专业硕士点一个;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等4个本科专业;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设计系、音乐表演系、影视传媒系、公共艺术教学部5个教学单位和1个实验中心。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有: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3个专业方向;环境设计设有:室内设计、景观设计2个专业方向;音乐表演专业设有:声乐、民族管弦、键盘3个大的专业方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未划分方向。学院现有综合模型实验室、装饰构造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动画设计及制作实验室、包装设计实验室、陶艺实验室、农艺设计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站、舞蹈表演工作室、影视媒体工作室等;有省内高校一流的专业舞蹈教室、器乐排练厅、音乐欣赏教室、45间琴房;有影视媒体工作室,美术馆,“书香缘”艺术图书馆和音像欣赏室等教学实验设施。★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专职教师90人。包括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讲师61人,实验教师7人,客座教授18人。学院在读本科生1012人。学院教师曾获中国设计贡献奖-风云人物、第八届“黑龙江省文艺奖”一等奖、百名当代杰出艺术家称号、黑龙江省艺术设计突出贡献专家、国际声乐比赛获一等奖等多项称号和奖励。★学科优势近年来,学院教学科研方面成果显著,有国家省部市级课题60余项。出版专著18部、策划丛书12套、主编国家农林“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主编国家级省级艺术与设计类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260篇、各类设计和绘画作品600余幅,设计与美术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展览上荣获金银铜奖60余幅。有教师设计作品被《中国设计年鉴》收录。学院教师成果曾被国内外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进行专题介绍,学院教师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和个人演唱会。学院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赛事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学生成果尤为显著,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曾获设计类一等奖,指导教师一等奖,首届全国大学生雪雕比赛一等奖;黑龙江大学生雪雕比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类二等奖、舞蹈类二等奖等等,累计获金银铜优秀奖等120余项。★交流合作学院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在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方面,坚持开放式办学,聘有外教授课。先后与国内高校以及俄罗斯、英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开展学术交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具有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广告、动画和现代数字媒体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在专业设计领域、传播机构等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创意人才。主要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PHOTOSHOP、AI、平面设计表现技法、设计美学、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二维动画理论及表现技法、广告创意设计制作、网络广告、影视广告、版式设计基础、平面创意研究、平面设计与印刷制作、包装设计、MAYA、PREMIERE、动画角色造型、动画短片创作、动画分镜头与脚本设计等等。毕业去向该专业学生可在教育机构、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大型网络媒体公司、动漫公司、展览场馆、平面广告公司、大型企业策划部门、高级商场、时尚品牌设计机构等单位就业,主要从事美术编辑、品牌形象设计、动画造型设计、动态页面场景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卖场环境设计、多媒体视听设计和视觉营销设计等等工作。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环境设计基础和良好创新意识,掌握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环境设计教育、研究、设计、企业公司和管理领域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PHOTOSHOP、CAD、3DMAX、效果图表现技法、设计美学、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建筑设计方法学、景观规划设计原理、环境绿化设计基础、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人机工程学、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装饰施工工程预算、家居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小区规划设计、公园设计、旅游区规划设计等等。毕业去向该专业学生可在相关教育机构、建筑公司、地产开发公司、园林规划设计单位、室内设计单位、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公共景观造型艺术设计单位、大型企事业单位规划部等相关单位就业,主要从事室内设计、公园小区设计、城市广场规划、道路绿化设计、施工监理、项目指导等等工作。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文化艺术基本理论素养,掌握音乐表演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演唱、演奏及合奏技能,掌握音乐文献阅读、听赏、检索与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培养能够在专业的艺术团体、高等院校、中小学、群众艺术馆、音乐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基础乐理、和声、作品分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艺术概论、复调、西方现代音乐;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合唱、合奏等;音乐管理、朗诵、电脑音乐制作、歌曲写作、演讲与口才等等。毕业去向该专业学生可在文艺团体、文化馆、文艺联合体、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电视台、文化管理部门以及与音乐相关的岗位工作。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适应现代传媒行业发展需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素养、丰富的广播电影电视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的影视创作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具有新媒体网络思维,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多种传播能力的“采、编、播”一体化,具有较强创意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主要课程广播电视编导、3D三维影像制作、AE影像特效制作、微电影创作;影视编剧、导演基础理论与技巧、视听语言、影像创意思维、广播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制片管理与营销、影视节目与频道包装、非线性编辑、影视剪辑艺术、广播剧创作、影视配音、影视广告创作、纪录片创作等等。毕业去向该专业学生可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新闻宣传部门、文化产业部门、高等院校、出版系统、网络媒体、企事业单位、群众文化部门、影视公司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授予学位:艺术学学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园艺学院的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东北农学院果蔬教研室,1976年以果蔬学科为主体组建园艺系,2000年初成立园艺学院至今。院现有园艺、园林、风景园林、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4个教学系,园艺、园林2个实验中心、设施园艺工程中心和番茄研究所;蔬菜学博士点1个;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蔬菜学、果树学硕士点3个;园艺领域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园艺、园林、风景园林、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园艺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重点专业,成功入选2013年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园林专业为省重点专业;学院现有园艺学和风景园林学2个一级学科,其中园艺学科为省一级重点学科,蔬菜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省优秀重点学科;园艺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农业部“东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区域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北方寒地园艺作物遗传改良与设施栽培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高校“蔬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各1个;“黑龙江省小浆果育种及加工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1个;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2个;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专职教师48人,教师中教授25人,副教授11人。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2人,现已培养博士生93人,硕士生929人,本科生2700余人。目前学院在校生,本科1099人,硕士254人,博士29人。学院现有办公室、研究室、实验室等面积达6000平方米,拥有各类实验室近20个,仪器设备2100多台件,总价值2500余万元。“十二五”以来,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90余项,科研经费达3500多万元。其中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项目3项,农业部“948”项目4项,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1项,国家开发办项目2项,省市级及其他各类课题近60项。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国际与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犹他州立大学、密苏里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农业大学、俄罗斯西伯利亚植物园、瓦维洛夫植物研究所等十多个国家的30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交流和合作关系,同时与近百家国内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保持着广泛联系。“十二五”以来先后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100多人次,派出教师做国内外访问学者或短期研修15人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60多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和交流400多人次,承办了《第十届全国高校园艺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层论坛》、《第四节亚洲现代农业与农村国际研讨会》、《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现场观摩会》、《中俄蓝莓学术交流研讨会》、《中国园艺学会黄瓜分会2011年年会》,《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2012年年会》、《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2012年工作总结会》、《东北地区设施园艺发展研讨会》、《2015年园艺作物生物学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不同规模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多次,扩大了我院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学院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积极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曾多次受到省级和校级的表彰与奖励。近五年学院先后获“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三育人先进集体”称号;蔬菜系党支部获黑龙江省高校工委“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学院团委获团省委“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称号。今后,学院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要求,以“211工程”建设和“质量工程”为载体,按照学校建成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的农业大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创新为魂,以务实为基;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创建一流的学科专业、形成一流的团队精神、营造一流的学术氛围、确保一流的育人质量”作为发展目标,将学院办成“创一流学院,育杰出人才”的开放式学院,为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做出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资源与环境学院是2000年12月在原土壤农化专业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2006年1月与规划与发展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资源与环境学院。学院依托“土壤农化”(现农业资源科学)和“土地利用规划”(现土地资源管理)两个具有近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的传统专业,以及现代社会发展普遍关注的“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应用生物科学”等五个新兴的学科专业。新老七个专业中,两个传统专业均为省级重点专业。形成了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学院。同时也是学校发展较快和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现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学院。六十多年来,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创建并发展了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和九个二级学科,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各一个,其中包括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态工程与农业气象和资源环境微生物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包括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和教育经济管理3二级学科硕士点;还有农业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硕士点1个。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教师中教授22人,副教授31人,讲师28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70人。拥有龙江学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1人、黑龙江省长江学者后备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黑龙江省新世纪人才2人、黑龙江省教育厅骨干教师5人。博士生导师13人,外聘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9人,外聘硕士生导师11人。在读本科生189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10人,博士研究生17人,农业推广专业硕士198人。学院有黑龙江省高校“寒地黑土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新型肥料研发工程中心、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农业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省贫困地区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村镇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农业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另外还有学校“211工程”建设的“植物营养与生长调控工程中心”、“农业生态与环境工程中心”和“遥感和土地信息工程中心”等。拥有万元以上设备210余台,设备总价值达1464万元。硬件基本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可以满足教学、科研对仪器设备的需要,并已基本实现大型仪器的共享。`近五年,学院共主持国家级项目54项,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承担欧盟、联合国等国际项目10余项;承担省部级项目83项,其他项目204项;共获得科研、教学各类奖项135项,科研经费达6296.48万元(不含教学经费);共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58项;发表学术论文971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的论文301篇;国家出版社出版专著教材70余部。2010年,我院农业资源科学系何万云教授连同我校王金陵教授、蒋亦元院士、骆承庠教授、佟明耀教授与全省有关农业专家共11人荣获“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功勋奖”。农业资源科学系刘元英教授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科技共建工作一直是学院的强项和特色。拥有校企合作研发中心4个。近几年,学院充分利用与讷河、尚志、萝北、双城、牡丹江等市县共建的平台,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力度,进一步密切产学研合作,并已逐步成为学校在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第一线服务最为活跃的学院之一。学院非常重视对外交流工作,先后与美国、日本、俄罗斯、以色列、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先后派出十余位教师出国访问及短期进修,接待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著名的专家学者50人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近30人次,参加国内组织的大型会议及各类对外学术交流百余人次。派出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出国学习,获得联合国教农组织、欧盟、以色列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简称:东北农大 地区: 黑龙江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1.80~6.0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农林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木材街59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