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东北师范大学 > 招生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 简称:东北师大,东大
  • 地区: 吉林
  • 类型:师范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2~3年
  • 学费:¥1.00~5.8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大街5268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以下简称“学部”)历经1951年始创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和1994年成立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两个发展阶段,于2012年与校内其他机构整合而成。办学近70年来,在以陈元晖、杨清、吴杰、王逢贤、梁忠义、郭占基、何寿昌、李桂林等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老一辈知名学者的引领下,学部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是我国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传统重镇之一。学部是支撑东北师范大学办学特色的核心机构之一,由21个教学、科研、培训和出版机构所组成。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是构成学部主干的专业性教学机构,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教育部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分中心等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专业性科研机构,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长春分中心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研训一体化机构,高等教育研究所、朝鲜-韩国学研究中心、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所、长春基础教育研究院、东北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院、批判教育学研究中心、教材研究中心等是挂靠学部的专业性科研机构,《外国教育研究》编辑部、《中小学教师培训》杂志社是国家教育部委托主办的专业核心期刊出版机构。学部学科专业实力雄厚。学部拥有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共覆盖15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和4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全国同类学科三家优秀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教育学原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小学教育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农村教育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教育学一级学科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A类”和“重中之重”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在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教师教育等学科领域具有较鲜明的优势特色,为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咨询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学部教育学一级学科在全国位居A档、排名并列第三位。学部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学部现有教职员工126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3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5.1%、具有外校学历的教师占38.1%,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4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7人以及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等学术组织和决策咨询机构兼任重要职务者30余人。学部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水平较高。学部现有在校生1622人,其中本科生40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17人、留学生98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开放课程5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170余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奖20余项,受国家委托主持研制《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等国家教育标准和教育政策文件10余份,向国家提交决策咨询报告30余份并有多份获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和教育部部长等高层领导批示或得到教育部主管部门采纳而直接转化为国家教育政策,年均发表SCI/SSCI/CSSCI刊物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学部海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学部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南非等国家和我国内地、港台地区20多所知名大学教育院系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作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承担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并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校合作开展重大国际教育研究,聘任阿普尔(MichaelApple)、许美德(RuthHayhoe)、麦克拉伦(PeterMcLaren)、霍金斯(JohnHawkins)、三石初雄、顾明远、叶澜、卢乃桂、石中英等为代表的4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年均推荐50余名教师、学生赴海外知名学府访学交流。学部“东师培训”品牌享誉全国。学部教师发展学院是教育部“国培计划”东北师范大学承担项目的归口管理机构,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学前教育干部教育基地,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长春分中心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教育管理干部、大中小学师资培训的重要基地。学部依托高层次培训平台,不仅积极承担各级各类国家级教师培训任务,还在全国多地大力推进“UGS”/”UAS“(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创新发展工作,与我国内地各省(市、区)建立了紧密的教育培训合作关系,融课题研究、培训实践与经验推广于一体,展现了卓越的社会服务能力。作为新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先行者之一和东北引擎,学部将进一步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扎实的学科建设全面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一体化、特色化和内涵化发展,为我国教育学科的振兴繁荣和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00万

    ]
  • 经济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80年代初,独立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系,是我校首批创办的非师范专业之一。1986年在经济系基础上创办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4年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经济学院现有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财政学四个本科专业,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与硕士点、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金融硕士、保险硕士、国际商务硕士、税务硕士、MPA五个专业硕士点,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与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此外,经济学院还拥有硕博英语授课项目。全院共有专业教师4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7人,讲师12人;在校生总数1081人,其中,本科生505人,硕士生505人,博士生71人;在站博士后20人;留学生23人,其中,博士生7人,硕士生15人,本科生2人,主要来自俄罗斯、越南、蒙古和巴基斯坦等国家与地区。交流合作与办学理念。学院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安克雷奇分校、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新西兰梅西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近年来,学院派出多位教师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访学与开展合作研究。面向新时代,学院将继续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坚持特色化、精细化和国际化办学方向,对标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与应用复合型人才。院训: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80万

    ]
  • 学院秉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统越七十载。基延安时期之酝酿,老校长成公仿吾先生于一九五二年始建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教研室,加强吾校马列主义教育,越九年统名马列主义教研室,斯为学院之前身也。二零零一年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溯顾既往,大跡略铭:共和国之初建四室专于马克思主义教学及研究,为全国最早之一;新时期改革伊始,于全国较早置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硕士点;一九九三年教育部列我校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四试点院校之一;一九九八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为本专业全国最早六博士点之一;二零零六年全国首批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二零零七年国家人事部准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获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同年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评获国家级重点学科;二零零九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国评估,我校列第四;二零零九年、二零一二年全国学科评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名列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名列第二;二零一二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省级优秀特色重点学科,越二年,获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历近甲子,吾校育英才十九万余,其马克思主义教育皆学院同仁之作为;改革以降,学院育专业博硕英才千余,本科英才百余,实乃桃李芬芳也。究往昔辉煌之底蕴,渊于厚积“信仰弥坚、术业专精、立德成人”之精神。此学院往攀高峰之秉持,再跻宏巅之依皈,当永续贯之!目下,学院置五系两所,聚学科、教学与研究之和谐共同体,担当全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及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值厚基良势,可堪再续宏业!值国家固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及教育之良时,吾师生将秉信念信仰“主义真”之价值理想,自强不息“民族魂”之精神传统,以人为本“发展观”之实践理念,知行合一“道与德”之人生境界;深犁马克思主义经典,践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识大体、顾大局、求和谐、谋发展”之氛围,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于中华民族精神之弘扬,志存高远,续延恢宏!是为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一、创建东北大学体育卫生系(1948年6月至1950年4月)1948年6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东北局决定:东北大学与吉林大学合并,保留东北大学校名。学校委派王迪光同志任系副主任,筹建体育卫生系,隶属于学校第一部自然科学部管理,学校设在吉林市八百垄原长白师范学院校址,1948年10月第一批青年学生共16人入学。体育卫生系创建初期,共有专业教师5人:王迪光、鞠兴绶、谢迪光、徐绍周、于溪春。1949年2月28日,中共东北局大学委员会、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对于在此年东北各校学生处理办法的规定》将沈阳东北大学、吉林的长白师范学院和长春大学的学生及教职员全部编入东北大学,分配到体育卫生系。教师有:杨钟秀、刘长春、苑廷瑞、庞英、祝乃贵、高英夫、吴士梁和钱世俊等,原有各学校学生根据学籍编入各班级学习,随后东北大学又聘请原中央大学体育系工作的杨纯福、程登科和康绍远3位老师来系任教,教师队伍逐渐壮大,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除了本科学制外增设了专修科和干训班等学制。1949年8月体育卫生系随东北大学迁址长春,校址设在长春市斯大林大街。二、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1950年4月至1958年4月)1950年3月28日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命令:自4月1日起将原东北大学改为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体育卫生系改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第一届有本科11人,专科12人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培养人民体育教师的摇篮。王迪光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培养体育人才摇篮的创建人。1953年,杨钟秀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代表团出访苏联,带回前苏联的体育理论中体育概论、体育建筑设计、田径、体操、排球、篮球等教材,由章祖俞等年轻教师译成中文,并翻译了大量体育专题性研究论文,其编译的教材和论文成为当时体育训练与教学的通用教材。如孙长林编写的《体育教学法》(1953年)、王迪光编写的《体育概论》(1952年)、苑廷瑞编写的《篮球》(1955年)、康绍远同志编写的《武术》(1955年)和《举重讲义》(1955年)等。1953年秋,东北师范大学建成了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E字形体育综合馆,由篮球、排球、武术、体操、乒乓球等7个馆组成。1954年又建成了标准的400米田径场,极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发展与腾飞,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体育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组建长春体育学院(1958年4月至1961年11月)1958年4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的意见》,东北师范大学下放吉林省领导。为了迎接1959年9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为基础,增设运动系和体育专科,组建了长春体育学院。1958年10月5日,东北师范大学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经省委批准,吉林省副省长张文海兼任长春体育学院院长,学院由吉林师范大学党委统一领导,副院长杨钟秀主持工作,宫向荣任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学院下设两个系,体育系主任苑廷瑞、杨瑞雪,运动系主任曲世奎。在此期间,杨钟秀同志编写的《体育理论》(1955年)、凌治镛同志编写的《人体生理学讲义》(1958年)、夏金城编写的《体操基本术语》(1958年)、章祖愈同志翻译《英国中学生的中距离跑训练》(1959年)、《教学赛跑中的自然跑进》(1959年)、《大运动量训练参考资料》(1959年)、《训练田径运动员的教学法基础》(1960年)为新中国体育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四、更名为吉林体育学院(1961年11月至1962年8月)1961年11月,长春体育学院更名为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张文海(副省长兼),副院长杨钟秀、邓文彪(省体委副主任兼)、蔡琪,党委书记韩进才,副书记宫向荣。教学机构将田径、体操、球类、冬运系合并为体育系,系主任何以龙,党总支书记田秀东,保留运动一系、运功二系和预科班。五、吉林体育学院划分成立吉林省体育学校和吉林师范大学体育系(1962年8月至1965年3月)1962年8月27日,在吉林省体委党组书记、副主任韩进才同志主持下,召开了省体委党组扩大会议,在会上,张文海同志传达了国务院和省委关于停办吉林体育学院,成立吉林省体育学校的决定。吉林省体育学校由省体委直接领导,校长为晋普,副校长迟文斌,党总支书记田秀东。吉林体育学院副院长蔡琪同志代表省体委全权处理善后工作,吉林体育学院运动二系本科和预科班由吉林省体育学校代为培养至毕业,在籍体育系本科学生全部转入吉林师范大学体育系。在此期间,章祖愈同志翻译的《青少年也可练习三级跳远》(1964年)、《提高短跑速度与改进技术》(1964年)、《民主德国新的体育劳卫制》(1965年)等著作和论文为体育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六、停止招生,建设红旗村农场(1965年3月至1970年4月)1965年3月15日,根据高等教育部提出十所高等学校的调整建设方案,通知一些学校在外地建立分校。根据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富振生的指示,吉林师范大学党委决定在桦甸县红石公社建设红旗村分校,1965年秋季开始建场。1966年2月体育系师生成立红旗村体育中队进入红旗村,队长由左书声担任,副队长由赵志、裴士岐担任。七、恢复招生,招收试办班专科生及工农兵大学生(1970年4月至1976年)1970年4月24日吉林省革委会下发关于我校招收1000名新生的通知,学校在中断5年招生之后,以试办班形式在体育系招生46人,学制为2年,随后下放的体育系教师和干部陆续返校恢复教学。在1971年停止招生1年后,1972年至1976年期间体育系又按推荐方式招收了五届工农兵大学生,学制为3年。1972年体育系共招收学生86人,金宝瑞、裴士岐担任辅导员。1973年体育系共招收149人,吴秀森、张涛担任辅导员;1974年体育系共招收99人,姜立嘉、柳光植担任辅导员;1976年体育系共招收116人,吕俊杰、赵旭明担任督导员;1976年体育系共招收109人,赵文友担任辅导员。
    八、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7年至1980年7月)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重返国家队行列。体育系按照中央工作部署和把吉林师范大学办成高等学校师范教育基地的指示要求,于197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1978年初77级共有学生132人入学,马维清担任辅导员;同年9月,78级共有146人入学,王正欧担任辅导员。九、恢复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1980年8月至1994年8月)1980年8月1日,教育部批准关于吉林师范大学恢复东北师范大学校名的请示报告,吉林师范大学体育系恢复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恢复高考后的体育系针对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对教学秩序的破坏,加强了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工作。对学生的入学与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办法、考勤与纪律、奖励与处分、毕业鉴定和教育实习等工作都做了详尽的规定。注重教学改革,积极编写大纲和教材。加强教学实践性,改进教学方法,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研究,反映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此期间,我系的林笑峰、程国庆、戚国光、高昌龄、李太默、柳光植、孙庆杰等教授在教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参加了全国体育院系《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排球》、《篮球》、《足球》、《体操》、《田径》等通用教材的编写。为全国体育院系教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升了我系在全国体育院系的影响力和知名度。1979年邓小平接见第四届中国人民共和国运动会大型团体操总指挥我院教师杨瑞雪教授。1984年在教育部体卫司、外事局和办公厅的支持下,我校邀请了日本筑波大学片冈晓夫来华讲学,并被聘任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理论硕士课程的客座教授。1984年7月18日至8月5日在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举办了体育方法学讲习会,其中林笑峰教授关于体育方法学、体育概念、本质及科学体系、增强体质思想观点引起国内体育界的广泛讨论。开辟研究生培养新的平台。1981年国家开始实施学位授予制度。体育系在杨钟秀和程国庆教授的努力下,获得体育理论和运动生物力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首批招收体育专业研究生2名,为我系体育学科发展开辟了历史新纪元。1983年又增加了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硕士研究方向,为提高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1984年体育系的教师进修班为青年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培养方式。曾担任国家男子篮球主教练的王长友就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助教进修班。十、1994年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撤系建院。(1994年9月至今)1994年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撤系建院。学院本科专业分为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2001年开始招收民族传统学专业本科学生。在6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走出了一条以运动技术规范与教学技能扎实人才特色培养之路,被誉为人民体育教师的摇篮。2001年后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学院拥有了体育学二级学科的所有硕士点。2003年获得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2000年以来我院的传统优势项目中的篮球、田径、武术等项目竞赛成绩纷纷取得历史性突破。2001年东北师范大学男子篮球队获得第三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冠军。2007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男子篮球队获得第三届CUBS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总冠军。2013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男子篮球队获得第九届CUBS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总冠军。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男子篮球队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俄罗斯喀山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武术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获得金牌,田径队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我院2009级学生刘忠庆和郭心心在温哥华冬奥会分别获得男女空中技巧铜牌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之一,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市,环境优美,历史悠久,英才辈出。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老一辈心理学家陈元晖、杨清、郭占基等为我校心理学专业的早期建设和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学专业于1980年正式获批本科招生专业,1994年设立心理学系,2015年设立独立的心理学院。现任院长为盖笑松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于1981年第一批获批建立硕士学位授权点,现已拥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硕士学位授权,2003年获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点,2011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年获批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2006年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心理学专业2010年被评为第六批国家特色专业,2015年被评为吉林省品牌专业。心理学院立足于东北师范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卓越的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具有良好学术底蕴的科研后备军。心理学院拥有一支来源结构优良、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目前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13人,师资博士后实验技术人员1人;所有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师资来源结构优良,毕业于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西南大学等多所海内外知名高校。张向葵教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盖笑松教授被授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始建于1985年,2008年获批认知与脑科学吉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014年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面积500余平方米,投资550余万元。具有国内一流的心理学科学研究条件,目前已建成ERP实验室、经颅磁刺激(TMS)实验室、眼动实验室、生物反馈实验室、视听觉实验室、发展心理实验室以及应用心理实验室等,心理学实验室的环境和设备一直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心理学院学习科研氛围浓厚,课余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创建了LabMaster心理学实验社团,组织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心理协会,连续多年举办大型心理文化节、心理剧大赛等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教师技能大赛、志愿者活动、运动会、毕业晚会等各种舞台上,心理学院师生都展示了卓越的风采。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位于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风光秀美的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由原“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和“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于2017年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整合形成。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中美合作交流项目)、教育技术学、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和软件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教育技术学、图书馆学、情报学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智能信息处理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财政部、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培训机构。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3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培育计划4人;聘任“东师学者”讲座教授7人,客座教授11人,兼职教授13人。在校本科生1067人,硕士研究生518人,博士研究生83人。学院设有微型机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项目、数字图书馆等十余个实验室;建有吉林省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教育软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软件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与智能教育实验中心、“互联网+教育”科技创新中心、大学生模拟创业园以及与东师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共建的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多次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ACM-ICPC世界总决赛等竞赛中荣获佳绩,在国内高校名列前茅。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部委级攻关项目和重点项目等80余项,并完成多项重大横向课题的研究开发。出版专著及教材11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检索收录的论文400余篇。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多项。学院与美国、英国、丹麦、日本、芬兰等国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为学生出国留学、教师合作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教育部批准的中美合作办学项目招生情况良好,已有近百名学生赴美国名校深造。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音乐学院前身为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创建于1946年,2002年撤系建院。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学院现已成为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和中专四个办学层次,有基础理论部、音乐学系、声乐系、钢琴系、作曲系、舞蹈系、流行音乐系、管弦系、艺术研究中心、音乐教育研究所、卓越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实验区、省级音乐与舞蹈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和科研单位的综合性办学实体。学院具有一流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教学楼总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设有1个音乐厅,1个黑匣子多功能厅,9个舞蹈基本功教室,7个多媒体教室,2个电脑音乐教室,3个专业录音棚,1个多功能录播实验室,1个舞蹈体能训练室,2个电子钢琴教室,200余间琴房,以及微格教室、现代乐器演奏教室、电声乐器演奏教室、MIDI录音教室、流行音乐演绎教室、多声道音乐实验室、双钢琴演奏教室、声乐综合实践厅、室内乐排练室、合唱排练室、民乐排练室、管弦乐排练室等。学院拥有一支力量雄厚,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在59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5名(含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18名。除专任教师外,学院还聘有“东师学者”讲座教授7名。学院现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音乐教育理论、民族音乐学理论、钢琴艺术论、声乐艺术论、民族声乐理论、现当代舞蹈理论等6个研究方向;有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3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有课程与教学论、音乐学、舞蹈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教育硕士、艺术硕士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音乐学、舞蹈编导2个本科专业。学院教师科研成果显著,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40项;在国家级、CSSCI级以上重点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82篇;出版专著、教材34部。学院先后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亚冬会开幕式文艺演出,第五届“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艺术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国家汉办委托赴美国、葡萄牙、西班牙、韩国孔子学院演出,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第三届东北亚国际钢琴节,“春城乐语东师心声”系列音乐会,吉林省市民文化节,普通高校舞蹈精品课程教学研讨会等国际、国家、省级活动40余次。2015年学院原创大型舞台剧《浮生》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6年,学院承办全国高校教师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以及全国普通高校舞蹈精品课程教学研讨会等大型教学研讨活动;2017年,学院应邀赴国家大剧院举行“从心而来——多题材原创舞蹈作品专场”演出,并成功主办音乐与舞蹈学构架下的交叉学科理论研讨会、承办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专项交流活动;2018年,学院承办歌唱与钢琴伴奏合作艺术研讨会、舞蹈叙事学理论研讨会,邀请十余位音乐与舞蹈领域专家来院举办“德音讲坛”系列讲座等多项重大学术活动;2019年,学院承办教育部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第十六期)、全国首届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原创舞剧《浮生》受邀参加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师生在历届教育部“珠江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CCTV舞蹈大赛、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全国舞蹈比赛、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大赛、全国校园歌手大赛、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合唱单项比赛、全国声乐比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内外大型比赛中,共获国际级奖8项、国家级奖79项、省部级奖84项。学院自1946年成立,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不断地发展壮大。先后有萧军、吕骥、陈汝翼、向隅、翟维、寄明、马可、董清才、王恩显、朱之谦、尚德义、王肯等一大批国内有影响的音乐家在院担任教学或领导工作,为学院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70余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有的成为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如丁鸣、吕远等;有的成为音乐教育事业的骨干教师和艺术干部;有的被评为全国特级音乐教师。他们遍布全国各地,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使学院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00万

    ]
  • 政法学院的前身是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的政治经济系。1948年诞生在人民解放战争正在向全国挺进的特殊时期,是学校最早成立的教学院系之一。1950年学校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后,政治经济系更名为政治系,由学校直接领导。1955年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原政治系的基础上组建了以培养政治课教师为主的政治教育系。1986年,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决定,以政治教育系的经济学教研室为基础,单独成立了经济管理系,即现在的东北师大经济学院和商学院。1994年我系增设法学本科专业以后,1998年原政治教育系更名为政法学院。2013年,学校进行学科和专业调整,将我院原哲学系、社会学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非师范类)并入马克思主义学院(现马克思主义学部)。学院下设思想政治教育系、法学系、政治学系和行政管理系,有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廉政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冷战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地方立法研究中心、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其中,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为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建立以来,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探寻学院办学的学科生长点。根据“适应社会需求,整合办学资源,巩固师范专业,发展非师专业,学科综合互补,提高整体实力”的思路,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本科专业建设为基础,努力优化专业配置,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层次,强化专业特色。学院现已发展成为办学层次相对完整,横跨若干个学科门类与专业的综合性学院,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法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政治学与行政学五个本科专业,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法学、行政管理三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拥有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其中政治学、法学两个一级学科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学院拥有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并建有相应的专业学位教育中心;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拥有政治学理论、中共党史、中外政治制度、法政治学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多年来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它作为办好学院的第一要务,不断完善和深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分层次、有重点地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注重改变教师的学缘结构和学历结构,努力建设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和谐向上的软环境和形成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目前,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我们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20人),副教授为23人、讲师18人,师资博士后3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4.12%,教师的学院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来自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吉林大学以及国内其他著名高校的师资已超过了教师总数的60%。教师全员平均年龄为40岁。先后有10余位教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一部分教师在国内、省内同领域已有较大影响。政法学院一贯重视教学质量,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增加教学魅力。在学科设置、课程体系调整、强化教学管理等方面下大气力。根据教育部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通才的精神,我院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法学人才为目标,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我院扩大了选修课范围,鼓励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选聘优秀教师担任大学生导师,在专业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政法学院现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互相衔接、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奖励数项,有多门课程获得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多年来,学院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凝练科学研究方向,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质量、有特色的方向发展,科研实力不断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学院教师先后获批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目前在研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出版和发表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励,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学院注重开展丰富多样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多次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学院讲学,主办在学术界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加强与美国、日本、俄国、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每年有多名教师到国外、境外访问、进修、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鼓励和支持学生到国内外知名大学交流、学习,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政法学院今天取得的成就是东师政法人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的结果,也必将激励学院今后朝着更加辉粕的目标迈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00万

    ]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简称:东北师大,东大 地区: 吉林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1.00~5.8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师范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大街5268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东北师范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