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电影学院是亚洲规模最大、世界著名的电影专业院校,也是北京市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历史沿革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该所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办学规模北京电影学院占地105亩。全日制在校学历生近30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留学生、在职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及培训生3000人左右。学校正在建设新校区,占地667亩,规划在校全日制学生6000人。办学特色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学校建立了完整、科学的电影学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电影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北京电影学院以其办学思想科学化、专业架构整体化、教育体系系统化、人才培养精英化、学校功能一体化、实践教学规范化、教学保障现代化的办学优势,在中国电影高等教育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经过60余年的积淀,形成了以“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修身、勤学、精艺、践行”的校风,“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的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体系。以此为基础,学校致力于发展适应中国电影强国建设需要的电影教育,培养有所敬畏、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优秀电影工作者。2007年6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2011、2012年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推出的全球25所最佳电影院校的排名中,我校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三名。人才队伍北京电影学院有教职工527人,其中专任教师287人,包括教授59人、副教授120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15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教师中大部分是国内外电影专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教师或者电影艺术家,具有丰富的电影人才培养、电影技术应用开发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在电影创作、教育和学术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过国内外影视创作的多项大奖。学科专业设置北京电影学院拥有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等三个一级学科,具有系统、科学的电影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文学、导演、摄影、电影学和影视技术等5个系,表演学院、声音学院、美术学院、动画学院、管理学院、摄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高职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分院及研究生院、基础部和培训中心,共计19个教学实施单位,涵盖了电影创作的每一个行当,囊括了电影创作的全部环节,是唯一能独立进行故事片创作的院校,电影学学科综合实力领军全国,位列世界前茅。硬件设施北京电影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专业教室和专业试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录音实验室是全国高校唯一获得国际声音权威——杜比公司资格认证的实验室,声音实验中心是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电影学院社会实践横店影视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28万元以上,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艺术创作的需要。国际交流北京电影学院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用国际化办学提升办学水平。1984年成为CILECT(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合会)的会员学校;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2002年当选为该组织亚太地区电影年会的执行主席。2008年11月,学院成功举办了“2008北京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大会”,来自全球48个国家的近百所成员院校的200多名院校长及代表出席了大会。学校先后与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近30所电影院校建立了电影专业教育、学术研究、教师互访与创作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关系。先后聘请了38名国内外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电影学术理论研究专家、学者为学校客座教授及兼职教授。学校每年还聘请外籍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交流。学院派出大量教师“走出去”,与各个国家电影院校进行学术访问、专业交流,执行创作、教学和科研合作项目。先后在近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电影作品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影院校学生合作拍摄纪录片、动画片。“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于2002年由学院教授、著名导演谢飞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15届,得到世界各地影视院校学生和教师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参与,每年都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视院校的近千部影视作品参展,已成为在亚洲举办的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学生电影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创办于2001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7届,是中国最具权威的青年原创动画作品展示和学术研讨交流活动,被称为中国动画短片的“奥斯卡”,参赛作品已从国内扩大到了国外,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我校是首都北京对外留学生教育、教学最有影响力的9所高等院校之一,多次荣获北京市留学生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的称号。学术交流学校是亚洲电影学术交流的中心,先后开展了学院大讲堂、学院放映厅、校友携片交流、人文讲堂、大师作品回顾展-世界电影大师作品回顾展等各类活动,举办了文学系金字奖、摄影系先力奖、 “动画学院奖”、导演系导演奖、表演学院奖、声音学院奖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活动,邀请了国内外的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理论家、管理和技术专家等来校任职、讲学、交流。校园生活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颇具“电影味”。学校有大学生电视台、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记者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创业联盟等优秀学生社团,各系(院)有青年记录影像小组、锐影评团、电影合作社等优秀学生社团。每年举办艺术创作、作品展映、佳作评选、各国电影周、民族电影周、电影音乐会、体育节、校园文化节、校园歌手大赛、艺术院校女生节、首都高校最社团之夜等各类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其中校园歌手大赛已经成为首都高校优秀学生活动品牌。学校注重实践教育,构建了以军训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毕业联合作业及毕业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京城内外,大江南北,处处留下同学们的足迹和思想历程。学校通过校园网、《校报》、《校刊》、大学生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立体地呈现出一个校园环境优雅、学术氛围浓厚、电影特色突出的大学校园。育人成就建校60余年来,北京电影学院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育了数万名电影工作者,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其中有陈强、赵联、庞学勤、于洋、许还山、张天民、林汝为、林农、王炎、李文化、魏铎、沈杰、阿达、吴贻弓、丁荫楠、胡炳榴、陈家林、韦林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王好为、黄蜀芹、广春兰、李前宽、颜学恕、滕文骥、郭宝昌、翟俊杰、韦廉、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张艺谋、黄建新、鲁晓威、尤小刚、顾长卫、张黎、侯咏、赵非、王小列、肖锋、赵小丁、陶经、李少红、胡玫、陈国星、霍建起、尹力、冯小宁、何群、唐国强、寇振海、宋春丽、肖雄、张铁林、刘佳、周里京、方舒、张丰毅、谢园、沈丹萍、王志文、许晴、胡亚捷、蒋雯丽、徐静蕾、黄磊、赵薇、陈坤、何琳、黄晓明、张元、王小帅、贾樟柯、陆川、王全安、余男、柳云龙、袁立、黄渤、姚晨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和知名的电影艺术家及电影专业人士。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研创实力北京电影学院是国家动画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和中国儿童电影研究中心的挂牌单位。根据教学和艺术创新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学院建有电影理论研究所、数字电影技术研究所、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中日动画漫画研究中心、中国动画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中国电影高新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影教育信息情报研究中心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动画产业年报》、《中国电影产业年报》编辑部等研究机构。2007年成为首家主持国家“863”项目的艺术院校。2012年,参与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申报成功北京市2011计划培育项目——中国电影高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既是学生电影创作实践的组织指导单位,又是教师艺术创新实践的生产单位,能够进行正规的商业电影生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和学生毕业作品。据不完全统计,青年电影制片厂创作或参与创作的电影作品,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77个。其中,《邻居》、《本命年》和《秋菊打官司》入选1999年新中国电影五十年优秀影片五十部;《离开雷锋的日子》、《冲天飞豹》、《秋菊打官司》、《劲舞苍穹》、《大沙暴》、《台湾往事》和《婼玛的十七岁》等获得多项“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创作的影片,多次荣获国外电影(文化)奖项和国内影视奖项。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所拍摄的一万余部电影作品中,由我校师生校友担任主创的占70%左右。学校的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国家级重要奖项,获奖影片上百部(次)。教师和毕业生荣获包括奥斯卡、柏林、戛纳、威尼斯、东京等重大国际电影节的多个奖项。发展远景自新世纪以来,北京电影学院从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自觉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来培养电影专业人才,明确提出到2020年左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当前,学校正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电影强国的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推进“5+1”战略,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电影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7.50万
] -
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属重点院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1999年,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学校占地面积3500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学校现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天津市一流学科,18个天津市重点学科,4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15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校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世界史4个学科获评B+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学科获评B类学科。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点,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涵盖人文社科基地、工程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已建成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市级精品课程,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1支市级教学团队、2支天津市“十二五”综投教学创新团队。获得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1项。学校现有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天津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职人员培养基地、天津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天津市首批新媒体建设示范校。学校定期出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心理与行为研究》、《青少年科技博览》、《数学教育学报》、《中等数学》、《政治思想史》和《经济社会史评论》等9种期刊。全日制本科生2185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62人,博士研究生326人,各级各类留学生2482人。教职工2324人,其中专任教师1363人,拥有高级职称633人,具有博士学位751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积淀深厚,注重新型智库建设,主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努力发展自然科学学科,建设综合性大学。彰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形成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养成教育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了以“课上课下、工作队伍、项目育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五个一体化为基础的育人体系。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159所大学、机构或地方政府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是首批国家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承办四所孔子学院,多次获得“先进孔子学院”和“示范孔子学院”称号,并被评为“孔子学院先进承办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集体和个人荣誉近百项。学校践行“勤奋严谨、自树树人”的校训,培育“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和“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校风。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和改革创新”发展战略,争创“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人才水平、学科实力和管理效能”国内一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师教育特色综合性大学。(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上海戏剧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戏剧艺术人才为主的专业艺术院校。自1945年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精英育人理念,形成专业艺术院校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文化艺术人才。学校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5年12月1日在著名教育家顾毓琇支持下,由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创立。1949年10月,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实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后正式建院,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1956年正式命名为上海戏剧学院,系文化部直属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熊佛西为首任院长。2000年4月划转为由上海市与文化部共建,2002年6月,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并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成为学校附属学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96人,其中在校本科生1801人,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现设表演系、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电影电视学院、戏曲学院、舞蹈学院、创意学院、音乐剧表演艺术中心、公共教学部、研究生部11个二级教学单位,还有附属戏曲学校和附属舞蹈学校两所中专。学校有本科专业20个,根据艺术院校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特点,在各个专业下还设有多个专业方向。目前,本科共有15个专业招生,分别为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艺术教育、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绘画、公共事业管理、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表演、舞蹈编导、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其中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上海市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华山路校区是表演系、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音乐剧表演艺术中心和创意学院所在地,未来功能定位为戏剧艺术教育中心。莲花路校区是戏曲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以及附属戏曲学校的所在地,未来功能定位是中华戏曲教育中心。虹桥路校区坐落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2017年3月正式启用,现有舞蹈学院和附属舞蹈学校,未来功能定位是舞蹈教育中心。浦江校区于2016年12月1日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新学期启用,将是机制创新的影视新媒体教育中心。截止到2016年9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70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36.6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68人,占比62.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7人,占比17.4%;45岁以下教师占比74.8%。各专业已基本形成了结构相对合理、层次相对丰富的教学团队。学校近年来通过实行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和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师资队伍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建校以来,学校教师的创作成果斐然,学校不仅是一所教育单位,同样也是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重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学校创作演出的《年青的一代》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近三年来,学校获得多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一系列原创剧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如原创话剧《国家的孩子》、《大明四臣相》和舞剧《红》等。学校专业教师为了促进教学也积极参与社会各类艺术创作,在编剧、表导演和舞美设计等领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项。学校现有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四个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入选上海市教委高峰一类学科建设计划、设计学和艺术学理论分别入选高原学科二类和三类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部国家文化科技提升项目、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等多项国家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数量连年突破。学校与国内各重要艺术院团和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歌舞团、上海越剧院等共同建设校级学生实践基地,其中,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建立的基地成为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此外,学校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啄壳计划和“汇创青春”等学生艺术实践项目,广泛开展本科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每年创作一百多部艺术作品。办学7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艺术专门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在上海、中国乃至世界的戏剧、影视、舞蹈和美术界有影响的著名艺术家。著名话剧影视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胡庆树(1951)、游本昌(1952)、杨在葆(1955)、焦晃(1955)、祝希娟(1956)、曹雷(1958)、魏宗万(1959)、孙飞虎(1960)、乔榛(1961)、赵有亮(1962)、童自荣(1962)、潘虹(1973)、奚美娟(1973)、李媛媛(1978)、刘威(1980)、丁嘉丽(1980)、宋佳(1981)、王洛勇(1981)、李幼斌(1983话剧表演进修班)、尤勇(1984)、萨日娜(1985)、陈红(1986)、周杰(1989)、任程伟(1989)、宁静(1991)、徐峥(1990)、果静林(1990)、廖凡(1993)、李冰冰(1993)、任泉(1993)、刘晓峰(1993)、马伊琍(1994)、陆毅(1995)、王景春(1995)、佟大为(1997)、严宽(1997)、冯绍峰(1997)、童蕾(1999)、小宋佳(1999)、张丹峰(2000)、韩雪(2001)、胡歌(2001)、陈赫(2004)、郑恺(2004)、林更新(2007)、蒋劲夫(2009)、迪丽热巴(2010)等。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戏曲演员:杨春霞、李炳淑、岳美缇、王芝泉、张静娴、蔡正仁、计镇华、刘异龙、梁谷音、华文漪、王佩瑜、傅希如、翁佳慧(2003)、杨亚男(2004)、蓝天(2004)、付佳等。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凌桂明、茅惠芳、石钟琴、汪齐凤、杨新华、黄豆豆、谭元元等。著名作家:陈耘、陈祖芬(1960)、沙叶新(1961)、秦培春(1964)、孙祖平(1964)、陆军(1977)、赵耀民(1978)、王仁杰(1980编剧进修班)、罗怀臻、李莉等。著名戏剧理论家:陈多、余秋雨(1963)、丁罗男(1963)、陈世雄、叶长海(1979)、孙惠柱(1979)等。著名舞台美术家(画家)和理论家:周本义(1950)、龚和德(1950)、金长烈(1951)、胡妙胜(1951)、毛信科(1959)、蔡体良(1961)、陈均德、李山、徐家华(1973)、俞晓夫(1975)、周长江(1975)、郭润文(1978)、陈箴(1978)、徐翔(1980)、蔡国强(1981)、韩立勋(1981)、韩生(1981)、伊天夫(1983)、肖丽河(1983)、沙晓岚(1985)等。著名导演艺术家:朱端钧、胡导、李翰祥、王扶林、张戈、胡伟民(1949)、杨延晋(1964)、徐企平(1950)、马科、陈明正(1950)、熊源伟(1960)、张仲年(1962)、苏乐慈(1962)、毛卫宁(1982)、芦昂(1985)等。著名主持人:和晶(1988)、程雷(1990)、陈蓉(1995)、吉雪萍(1995)、周瑾(1995)、朱桢(1997)、董卿(2007)等学校还培养了一大批文化管理人才,在国内外艺术专业机构担任领导职务,如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院长,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包括一大批在各地艺术团体和政府文化主管机构担任领导职务的高级管理者。学校还为西藏、内蒙、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第一代戏剧家,为推动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上戏的办学历史上,学校曾三次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自1959年学校创办第一届西藏表演班以来,已先后为西藏开办了五届表演班、三届舞台美术班、一届导演班,共培养了西藏文艺人才300余名。2015年,由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创演的话剧《共同家园》作为上戏70周年校庆献礼剧目,在母校上戏剧院得到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荣誉。学校是国内专业艺术院校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近年来,学校努力拓展国际育人平台,与56所外国戏剧院校及多家国际机构、团体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学校还依托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冬季学院、夏季学校和跨文化交流学全日制英语硕士专业等常态项目,开展国际交流。201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总部办公点落户上海以后,学校抓住机遇,与国际剧协加强深度合作,从拓展艺术人才国际视野的高度,联合举办各类国际文化艺术活动。如2016年在法国巴黎成功举办“国际舞蹈日”活动,把中国舞蹈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学校以培养“至善至美”的专业艺术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模式”为办学方针,致力于建设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正在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多科性教学、创作、研究型专业艺术院校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8.00万
] -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地处国家西南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市,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区。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马寅初、李四光、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而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重庆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程学部、建筑学部、信息学部,共35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和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设有本科专业97个,覆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教育、艺术10个学科门类。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20000余人,本科生2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800余人。在职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9人,国家“千人计划”各类入选者(含外专项目、青年项目)3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余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国家“四个一批”人才2人,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博士生导师(含兼职)700余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22个。重庆大学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覆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0个),另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1个),另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19种。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个(含培育2个),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38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1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3个,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及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共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及各类研究基地180余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111计划”)4个。重庆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212亩,有A、B、C、虎溪四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160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底蕴深厚,“寅初亭”、“工学院”(A区二教)、“理学院”(A区一教)、“文学斋”、“中央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等近代建筑群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学校拥有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累计藏书453万册、中外期刊6500余种,其中电子图书326万余册、电子期刊近90000种;各类权威文献数据库198个。建有中国教育科研网络(CERNET)重庆中心节点站、远程教育中心以及多家外国知名企业实验室或培训中心。拥有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重点出版社、全国公开发行专业刊物的期刊社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大学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研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8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25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0项、市级教学成果奖12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含网络教育)20门、市级精品课程47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含网络)11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重庆大学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英、法、德、俄等20多个国家的124所知名高校,以及美国罗克韦尔、微软、利宝集团,德国西门子,日本东京财团,以及香港美视电力集团等多家国外及境外公司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是“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俄‘两河流域’高校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波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组织成员高校。多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国家政要、知名人士、国际知名大学校长先后来校访问,诺贝尔奖获得者John Hall、Ada Yonath、Robert Mundell、George F.Smoot、Albert Fert、Danielle Shechtman、Kenneth J.Arrow、James Mirrlees及Akira Suzuki等国际知名学者多次来访讲学。学校作为教育部指定的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院校和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已接收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比利时、俄罗斯、英国、德国、巴西、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泰国、越南、坦桑尼亚等五大洲143个国家的留学生。学校设有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重庆大学长期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和输送了30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其中40余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张德江、刘延东、李源潮、江泽民、李鹏、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贺国强、方毅、杨汝岱、陈至立等领导同志曾到学校视察,指导和关心学校发展。教育部、重庆市主要领导同志也多次来校考察指导工作。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和“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精神,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求知、求精、求实、求新”的优良学风,坚持“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坚持“树西南风声,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不懈奋进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杭州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艺术教育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新兴应用学科发展迅速,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08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六大高等师范学堂之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师范学院,2000年前后,杭州教育学院、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校相继并入,2007年学校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百十年办学,弘文励教,青蓝相继,学校秉承“勤慎诚恕 博雅精进”的校训传统,弘扬“包容开放 学与俱进 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坚持“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顺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指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系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地方实施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学校现有仓前、下沙、玉皇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98.9万平方米,有固定资产总值26.02亿元。学校下设18个学院、2个公共教学单位、1个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264人(不含独立学院),教职工近2229人,专任教师1518人。拥有共享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高层次人才31人。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2个,覆盖10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特色专业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十二五”和“十三五”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34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规划教材13部;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5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学校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获得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普通高等学校资格。有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8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6个。现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部级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7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1个,省新型高校智库2个。2018年学校最新ESI国内综合排名位列第9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位居省内高校前列,高水平论文数逐年上升,论文自然指数(NI)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内地高校百强,化学、临床医学、植物学与动物学为ESI排名前1%的学科。。学校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拥有教育部批准的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合作办学项目——教育领导与管理硕士,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合办一所孔子学院。拥有来华留学生招生与培养资格,是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工作院校。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传承首任校长经亨颐先生提出的“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以《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不断强化教师教育传统特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五大新兴应用型专业群,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稳居浙江省高校前列,在2014-2015学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中位列省属高校第三位,在2017年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中位列教学研究类高校第一位。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16年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奖数量名列省内高校前列。学校不仅为浙江省乃至全国输送了一大批教育理念先进、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更涌现出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校友。“十三五”时期,学校上下团结一致,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朝着加快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大学而不懈努力!(统计数据截止2019年3月,不含钱江学院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00万
] -
进入新世纪,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更新,理念传承,学科拓展,院系重组,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跨越式发展,学院于2015年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获批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文化部共建高校,2017年,学院入选国家“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美术学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美术学被列为全国重点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建筑学等4个学科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中国美术学院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设计学获得A+评级,排名全国并列第一;艺术学理论获A-评级,排名全国并列第三;戏剧与影视学获B+评级,排名全国并列第六。目前学院设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美术学院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创新与艺术教育的双重职责,致力打造视觉艺术东方学体系,打造具有东方文脉与方法特质的一流视觉艺术学科群,以“三育人”为核心,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策略,设立专业基础教学部,实现“两段式”教学法,在专业内建构“实验室-工作室-研究所”融通的三环结构教学模式。开创性地完成了“五学科十+学院”学科结构改革。建立以“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和“人民之心、美美与共”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本、硕、博多层次的办学格局。中国美术学院作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单位,校园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南山、象山、张江三大校区,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同时良渚新校区也正在筹建中。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现有在校学生9000余人,教职工约千人。中国美术学院作为研究教学型大学,秉承“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的校训,倡导“多元互动 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营造“品学通 艺理通 古今通 中外通”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艺双馨优秀人才,担负起引领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方向的责任,遵循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8.00万
] -
陕西科技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学校现有西安未央校区、太华路校区和咸阳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2055亩,建筑面积129.6万平米。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10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0人。图书馆藏书近200万册。学校设有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部等14个学院(部)。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84个,本科专业59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医学、艺术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1个,有省级优势学科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6个,校级院士工作室6个。2017年1月,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迈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2017年入选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和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教学项目中连创佳绩,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4项;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9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4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2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53项。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75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重大重点项目等;获得科技成果奖励34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29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出版著作288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1406篇,EI收录期刊论文1761篇;共获授权专利6146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在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中,我校位列第31位,该项排名已连续8年进入全国高校50强,居省属高校第1位。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陕西知识产权运营研究中心,200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学校成立了省级研究院——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这些产业化平台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学校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50所、陕西省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基层团建试点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先进单位”“陕西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网络思政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素质能力大赛、精品项目建设、易班应用等重大工作和活动中成绩优异,学校成为唯一一所蝉联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一等奖的高校。科大学子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殊荣。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陕西科技大学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三创两迁”精神,恪守“至诚至博”校训,培养了近15万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2014年、2018年被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授予“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陕西高等学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在5年一次的全省“五一”评选表彰活动中,成为唯一一所在2012年、2017年连续两次获得“陕西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高校。站在新的起点,陕西科技大学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家和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改革为动力、党的建设为保证,深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中山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现已形成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色。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学校正在努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现在,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成为“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7.50万
] -
南京艺术学院是江苏省唯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也是我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今的高等艺术学府。其前身是1912年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刘海粟先生约同画友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由蔡元培先生任上海美专董事局主席,并为校歌作词,题写校训、学训。1922年,颜文樑先生在苏州创办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这两所中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与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两科合并成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址于江苏无锡社桥。合并工作于12月8日完成,从此,这一天成为南京艺术学院的校庆日。1958年华东艺专迁校南京,址于丁家桥。同年6月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学制改为四年,从而完成了学校的本科建制。1967年迁址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经过一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南京艺术学院经风雨而茁壮,历沧桑而弥坚,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卓有影响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学校座落于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南京主城区内,置身在传统与时尚交融的都市文化圈中。南依充满传说的石头城,北接风光秀丽的古林公园,东靠快速便捷的虎踞大道,西邻桨声灯影的秦淮河风光带。校园环境优美,错落有致,古老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现代建筑明快流畅,风格独特。一年四季花香草绿,如诗如画。学校艺术氛围浓郁,育人机制灵活,崇尚人文和谐,鼓励成才成功。学校占地700余亩,校舍面积30万平方米。在校生总数10775人,其中校普通本科生8692人,博士生128人,硕士生1150人,留学生112人,成人本科生217人,附中学生476人。目前设有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影视学院、舞蹈学院、传媒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13个二级学院,另设有艺术研究院、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附属中专、图书馆等直属单位。按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学校设有艺术史论、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表演、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学、中国画、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广告学、艺术教育37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970余人,专任教师625人,教授、副教授共314人,博士生导师59人,硕士生导师147人,聘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百余人。2011年获得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以及设计学全部五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艺术学全部五个一级学科遴选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获批艺术学五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艺术学(一级学科)为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省高校优势学科,美术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中国画技法》、《油画技法》、《设计基础》、《中国美术史》为国家精品课程,动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绘画专业、音乐学专业、表演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学学科为全国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设计材料与工艺实验室”为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艺术设计、绘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美术学、工业设计、绘画、艺术设计学、表演、录音艺术、服装设计与工程、戏剧影视文学13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含建设点);手工艺课程实验教学实验室、数字音频教学实验室、版画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影视制作实验教学中心、工业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现代雕塑综合材料实验教学中心、虚拟现实艺术实践教育中心等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学校设有艺术研究院,下设14个研究所。2016年3月成立的紫金文创研究院为江苏省首批新型重点高端智库。另有实验乐团、青年舞蹈团等演出机构。《美术与设计》、《音乐与表演》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其中《美术与设计》2014年入选为CSSCI来源期刊。近10年来,学校师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全国美展金奖3项,“金钟奖”金奖2项,“文华奖”金奖1项,全国声乐比赛金奖1项,以及舞蹈“桃李杯”、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多项大奖。全校师生在国内外获奖590余项,出版发表各类著作350多部,论文2300余篇,国家级和省级科研立项49项。在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艺术学院秉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蔡元培先生确立的“闳约深美”办学理念到刘海粟先生提出“不息的变动、不息的改造”办学精神,陶甄了一代代优秀的艺术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主动顺应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把“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发展。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引领、基建保障、服务社会”五大发展战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科研和创作展演为抓手,完善学分制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校立足“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注重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建设,在实施一流教学、培养一流人才、创建一流学府的征程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优势。2003年国家教育部首批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7年跻身江苏省属重点大学建设行列;学校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网络系统优秀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全省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中专多层次办学体系,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德艺兼备的艺术人才,其中不少毕业生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和艺术界的著名人物。学校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全面推进与无锡市、常熟市、盐城市、南京市、武进市的政产学研用合作,努力为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繁荣文艺舞台做出更大贡献。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在这所历史悠久的艺术殿堂中,一大批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和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曾经在这里学习过、工作过、生活过:刘海粟、颜文樑、谢海燕、陈之佛、赵丹、黄镇、吴印咸、沙飞、臧云远、黄宾虹、朱屺瞻、程十发、俞剑华、黄友葵、程午嘉、刘汝醴、温肇桐、陈大羽、盛雪、甘涛、姜希……他们为中国艺术教育的崛起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也为南京艺术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也涌现出一批活跃在当代文化艺术界的校友:陈耀星、卞留念、邓建栋、周维、陶泽如、陈履生、潘鲁生、孙建军、朱昌耀、许平、徐振民、王建民、管峻……他们也均在各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天的南京艺术学院汲六朝古都的文化滋养,得江苏经济大省的实力,团结奋进,不断进取,已经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层次多样、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40万
] -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现有7个校区,占地2700余亩,建筑面积119余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学校设有24个学院,85个本科招生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学校拥有伦理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近现代史、发育生物学、理论物理、基础数学等6个国家重点学科,湖湘文化研究、课程与教学改革及其哲学与比较研究、现代合成与分离分析化学、蛋白质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9个“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建学科的“语言与文化”学科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哲学、生物学、物理学等3个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音乐与舞蹈学、体育学等22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目前,化学、临床医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基本科学指标)前1%;拥有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21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以及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中心;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国家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等1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心);拥有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石化新材料与资源精细利用、动物多肽药物创制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蛋白质组学与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及中药分析、低维量子结构与调控、高性能计算与随机信息处理4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多倍体鱼繁殖与育种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鲤鲫遗传育种中心;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生物发育工程及新产品研发”、“量子效应及其应用”3个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拥有湖南鱼类遗传育种中心,湖南省湘绣传承与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体适能与运动康复等9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及多肽药物等2个湖南省工程实验室,拥有5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5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是湖南首批省级重点智库;拥有湖南省道德建设研究基地等8个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县域发展研究中心等5个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是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是国家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含双聘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8人,中组部“千人计划”人选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7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含学科特区3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5人,“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等33人、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人选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4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9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68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37人、湖南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专家”1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12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人选14人。学校先后同41个国家和地区的159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人员交流、教学和科研合作,并分别与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韩国圆光大学、美国南犹他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拥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和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美国研究中心等三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进入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学校图书馆藏书392余万册,其中古籍22万余册,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103个。学校主办14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7种;学校出版社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国家一级出版社。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输送毕业生40余万人,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校友遍布海内外。在校学生3.6万人,其中研究生近9000人,长短期国际学生近1600人,已形成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格局。面向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将始终秉承“仁、爱、精、勤”的校训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湖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坚定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综合型大学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5.4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