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况:安溪茶学院是福建农林大学与安溪县“校地”合作创办的特色学院,系福建农林大学下属二级学院,在本科一批次面向全国招生。学院占地面积1200亩,总投入7亿多元,总规划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已建成18万平方米。学院组建于2012年5月,由茶叶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担任名誉院长,是福建农林大学与安溪县“校地”合作创办的特色学院。学院采取“政府+高校+民资”三位一体、优势互补、协作办学的模式,与100余家茶叶龙头企业和两岸50余家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关系。学院于2017年11月,被确定为福建省“示范性产业学院”。办学规模:目前学院(校区)已入驻本科、硕士、博士生人数近4000人;在此基础上,适度发展海外留学生教育和成人教育,学院(校区)学生数稳定在5000人左右。师资力量:安溪茶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双聘院士1名(陈宗懋院士,安溪茶学院名誉院长),高级职称教师12人,台籍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国家重大农技推广体系茶产业首席专家1名、团队主任2名,部省级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4人,入选福建省高等教育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专业设置:以茶产业链为主线,本科专业设有茶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商务经济学等6个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设有技术经济及管理、农业管理、生态管理;博士研究生专业设有生态管理。教学改革:立足作为福建省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田,学院多管齐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一是坚持校地合作,探索和形成“共生”型办学模式,把茶学专业建成为“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和“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业”;二是以茶产业链为依托,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突出服务茶产业的特色;三是实行内联外引,加强“融合型”师资建设,积极发展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四是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建立了蒲公英大学生众创空间,并整合黑马会等多方资源,聘请行业内优秀企业家为创业导师,力争建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五是依托示范性产业学院,把服务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师资队伍提升、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学生成长和创新创业作为产业学院建设的根本任务。六是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大办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学院教师先后主持承担或参加的项目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重大农技推广以及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自创办以来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7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20余项;主持制订了1项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和2项地方标准。平台建设:自学院创办以来,先后获批“福建省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及“福建省茶产业技术开发基地”3个省级创新平台和“泉州市人才高地”,并与安溪县共建设“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还是“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和“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依托单位。社会服务:学院积极探索“校地合作”与“共生发展”的办学模式,通过产教融合,致力于开展科学化的社会服务,已在科学研究、人才培训、生态规划、技术推广、产业培育与转型提升等方面建立了常态化的机制,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就业创业: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结合校区优势以及学校对学院“创业型”的定位,不断整合校地相关资源,促进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茶多网合作共建安溪茶学院蒲公英众创空间,得到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遴选30支队伍入驻众创空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点燃学生的创业梦想。同时,学院积极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发展,制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完善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位居全校前列。学院的创业就业工作也得到安溪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安溪茶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促进学院创业就业工作更上新台阶。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专业名称: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博士)培养目标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方向1.提取物化学与生物活性物质;2.生物质热解与炭材料;3.制浆造纸工程;4.生物质能源与化学品。主要课程提取物化学与生物活性物质专题、生物质热解与炭材料专题、制浆造纸工程专题、生物质能源与化学品专题、植物资源化学研究方法、化工过程与控制工程、制浆漂白新理论与新技术、生物质工程专题、林产化工导论。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宜在林产化工、生物化工、精细与日用化工、石油化工等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监督、商检等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专业名称:木材科学与技术(博士)培养目标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方向1.木质与非木质复合材料;2.胶合材料与工程;3.植物资源化学与工程;4.木质材料材性与利用;5.家具设计与工程。主要课程高级木材学、胶合材料与工程专题、现代木材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生物质复合材料专题、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木材科学研究方法、木质材料流变学、木材功能性改良研究进展、植物纤维功能材料专题、家具设计与制造专题、植物资源化学与工程专题、生物质能源专题。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宜在生物质材料、家具等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监督、商检等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培养目标:熟悉材料领域相关技术,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发现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并利用前沿知识及现代工具制定、改进和执行解决方案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一定创新、科学研究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较强的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相关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技术、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质材料学、复合材料工艺学、材料装备学等。培养效果: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生物质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等领域的教学、研究、设计和管理方面工作,成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和材料生产、销售企业的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生物质能源工程、太阳能工程、核能工程、水力水电、热能与动力工程、风能工程、燃料电池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胜任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利用、核能发电、风力发电及常规煤电和水电能源领域的教学、研究、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主干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固体物理、植物纤维化学、核电基础、生物质能源工程、水力水电工程基础、热电工程、太阳能与风能工程技术、燃料电池、能源装备及生产过程控制等。培养效果: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攻读硕士学位人数达到15%以上,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太阳能、核能工程、燃料电池、热能与动力工程等领域的教学、研究、设计和管理方面工作,成为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和能源与环境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化工领域的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性能检测、生产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胜任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生物质化工等领域的教学、研究、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主干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植物纤维化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生物质化学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基础有机合成等。培养效果: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主要从事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生物质化工等化工领域的教学、研究、设计和管理方面工作,成为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和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生物质化工等企业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生物质材料、家具、室内装潢等领域的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与研发、生产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胜任生物质材料、家具、室内装潢等领域的教学、研究、设计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主干课程:工程制图、工程CAD、计算机效果图技法、三大构成、结构与造型设计、室内设计、木材学、胶粘剂与涂料、人造板工艺学、家具质量与检测等。培养效果: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主要从事生物质材料、家具、室内装潢等领域的教学、研究、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成为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和生物质材料、家具、室内装潢等企业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轻化工程(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轻化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轻工、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性能检测与产品检验、生产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胜任轻工、化工、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教学、研究、设计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主干课程: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机械制图、植物纤维化学、仪器分析、高分子材料学、精细化学品等。培养效果: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主要从事轻工、化工、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教学、研究、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成为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和轻工、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等企业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原动物科学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蜂学学院创办于1960年。2019年9月,原动物科学学院和原蜂学学院合并组建为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90多人,研究生300多人。有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蜂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和水产养殖学5个本科专业。有动物学和蜂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兽医学和水产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兽医、农业推广硕士(养殖、渔业方向)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福建省高原学科、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主编全国统编教材7部。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5人(含非在编的合同聘用制人员),专任教师94人,其中高级职称61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56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动物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动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水产养殖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现代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福建省“双创人才”1人,福建省百人计划3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福建省级教学名师1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人,福建省优秀教师1人,福建杰出人民教师1人,福建师德先进个人1人,福建高校领军人才2人,福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闽江学者4人,金山学者4人,福建省生猪产业体系岗位专家2人,福建省家禽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试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和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科技重大支撑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多篇,获省部级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成果等奖项近50项。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学院全面贯彻福建农林大学建设“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总体部署,以“立德固本、成人成己”为院训,努力建设农林特色鲜明,在全国同类院校、省内同类学科中位居先进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科特色:★全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福州分中心(全国目前仅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公共管理;★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精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拥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设有公共管理类(含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法学等本科招生专业。成绩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可以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拥有1个自然资源部平台、5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智库、2个研究所、43个农村固定观察点、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50多个公共管理类科研与教学实践基地。师资力量:★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7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5名,42人拥有博士学位。另有5名外聘国(境)外教授及60多名来自省内外公共管理部门的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师德标兵1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培育计划”8人,入选福建省第二批优秀人才“百人计划”文化名家1人。教研成果:★近5年来,学院主持5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7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0多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1项研究成果被中宣部评为优秀调研报告。★1项成果被农业农村部内刊收录,供国家农业农村部、中央农办、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领导决策参考;11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93项成果被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纳;累计为43个村和22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提供乡村治理、法治建设等人才支撑和咨询服务。人才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类课外学术创新和科技竞赛,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福建赛区团体特等奖、全国总决赛团体二等奖等奖项。近5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各级立项144项,其中国家级立项19项、省级立项31项。★与美国奥本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台湾东华大学、台湾亚洲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都派出学生赴这些高校交流学习。★在省内建立了5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大学生专业实习和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良好。近年来,不少毕业生考取国家公务员或考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4.80万
] -
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拥有涉农企业经营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工商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3个方向);2个专业硕士(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会计专业硕士(MPAcc))。现设有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全日制本科招生专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呈现出高学历、高素质、年轻化的特征。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11人,副教授35人,高级职称比例占65.71%;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41人,占专任教师58.57%;其中,2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位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位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1位入选“教育部遴选的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6位“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2位“金山学者”创新人才、4位“金山学者”青年拔尖人才和5位青年学术新秀,1位校级教学名师,1位“金山学者”领军教学人才,1位“金山学者”青年教学之星。教研平台学院搭建了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平台。拥有福建省工商管理高原学科、工商管理省级重点一级学科;4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厅级科研平台,2个校级研究中心;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专业,4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共享课,2门省级在线课程,3门省级培育在线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2门省级培育在线课程,2个省级创新实验区,23个国家级、48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个教学案例研发中心,1个实验中心,20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有图书、期刊和电子阅览室。教研成果学院教学科研成果显著。近年来,121项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研究纵向课题,173项横向课题。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3项,国家自科基金6项,国家软科学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项,获近2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160篇,其中:SCI(SSCI)收录45篇(其中1篇全校文科类中首次进入JCR大类),SCI和SSCI双收录4篇,EI收录12篇,CSSCI及其高水平论文近90篇。同时,承担70多项各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篇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28篇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库,3篇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库。110多项全国性、区域性和省级及以上的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奖,其中1项国家级金奖,4项国家级银奖,7项国家级铜奖,以及其他全国性竞赛一等8项,二等22项,三等11项,其它奖2项;11项省级金奖,13项省级银奖,19项省级铜奖,10项优秀奖,以及其他区域性一等5项、二等5项、其他奖项4项。学院团委被评为2017年度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涌现出1个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2个全国活动团支部、1个福建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先进集体。对外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南非德班理工大学以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亚洲大学、台湾中原大学、台湾东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派出26名教师到境外进。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5.10万
] -
办学60多年的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现设有森林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类、工程管理、物流工程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人数达1300多人;拥有1个林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森林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有交通运输工程、林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交通运输工程1个省级重点学科,有交通运输工程、林业工程和建筑与土木工程3个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博士在校生150多人;学院建立4个省级科研平台(福建省工程索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环境友好森工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数字福建”智能交通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交通与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院下设4个系(森林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交通工程系、交通运输系)、1个实验示范中心和21个实验分室,2个校内实践教学实训基地,3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综合实训基地和就业创业训练基地。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正、副教授29人,其中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金山学者优秀人才1人,金山学者青年新秀1人,留学回国人员30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具有硕、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55人。学院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主,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进教学和学科建设。近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成效显著,现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10多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课题2项、省基金项目16项、省科技厅重点项目7项等,累计科研经费近千万元;承担了100多项横向科研课题和科技服务项目。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0多项,鉴定成果20余项,科技成果产业化8项;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SSCI和EI收录70多篇);已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经过80多年的艰辛努力,学院已形成了从本科层次到博士层次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设置有农林经济管理、金融学、农村区域发展和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农林经济管理)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林经济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农林经济管理、应用经济学)、1个金融专业硕士点和1个农业硕士点(农村发展领域)。学院现有福建省第三批“百人计划”人才1名,“闽江学者”讲座教授6名,“金山学者”讲座教授4名,教授14名、副教授24名,博士生导师10名,专任教师61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占63%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的比例占85%以上。学院先后有3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位“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1位省级教学名师、2位教师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0位教师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和科学研究居于国内先进水平。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和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集体林业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福建农林大学南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福建普惠金融研究院、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研究中心等一批部省级研究平台和智库。拥有2个省级创新实验区、1个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项目平台。学院近5年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2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60多项部省级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多项。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南非德州理工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及台湾东华大学等高校的相关院系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与联系。学院毕业生秉承“经世济民爱农精业”院训,校友遍布海内外,在政府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生产一线、金融证劵保险等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优异成绩,获得社会广泛认可与好评。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经济管理学院前身始于1936年建立的福建协和大学农业经济系,几经重组调整,于2021年1月正式成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0位,其中教授20位、副教授51位,博士生导师22位。在校生3290人,其中博硕士生967人。学院拥有1个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金融专业硕士点、工商管理专业硕士、会计专业硕士、农业硕士点(农村发展领域)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农林经济管理、金融学、农村区域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9个本科专业,负责乡村振兴班办学,具备较完整的农林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集体林业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南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福建普惠金融研究院、福建乡村旅游研究中心、福建农村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等部省级研究平台和智库21个,在农林经济管理领域有较好的科研水平。新时代新征程,农林大经管人不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用全新奋斗姿态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开新局、谱新篇。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5.10万
] -
【历史沿革】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创建于1940年,经过80年的曲折办学历程,逐步发展为一个在我国东南具有较大影响力、以培养林业高层次人才和开展林业科学研究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人、副高级职称38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69人,“闽江学者”和“金山学者”讲座、特聘教授17人,5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80%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4人在国内外学术机构任理事以上职务。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专家20余人。【人才培养】学院194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获批全国首个经济林硕士学位授权点,1984、1986和1994年分别获造林学、森林经理学和森林保护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森林培育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拥有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较早取得硕博士和博士后培养资格的林业院校之一。目前,学院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在校博士后8人,博士生42人,硕士生350人,本科生1340人。【科学研究】学院立足中国南方重点商品林产区,围绕林业生产中的瓶颈开展科学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南方林业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和高层次林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单位。在杉木高效培育、植物光信号传导、森林资源评估、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和松材线虫病控制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特色。近5年,学院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等300多项科研项目,经费突破亿元;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3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1项,发表SCI和EI收录等论文600余篇,其中植物光和激素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Cell》《PNAS》等国际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包括林学学科在内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和“农业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学科建设】学院设有林学和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1984年“林学学科”被评为福建省首批9个重点学科之一,1995年“经济林产品加工”列为全国高校首批“211工程”重点学科,2000年“森林培育”获批福建省属高校第二批“211工程”重点学科,2005年“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学”被认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森林培育”获批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11年“森林培育”学科列入福建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学科”,2012年“林学学科”入选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2015年“林学学科”入选国家林业局一级重点学科,2017年“林学学科”在全国第4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学科。【研发平台】学院现有省部级研发平台15个、校级平台19个,有4.7万亩的2个教学林场,科研设备总值近1亿元。2013年投入1.2亿元,组建了“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中心”,开展杉木和毛竹等树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2016年组建了“森林生态-稳定同位素研究中心”,基于同位素方法开展森林生态学研究。【对外交流】学院先后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瑞典农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嘉义大学等3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派师生研修,开展科技合作。近5年学院选派了32位青年教师前往海外访学,招收了20多名来自越南、巴基斯坦、泰国、苏丹、喀麦隆、尼泊尔、加蓬、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留学生。学院“中美加林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立项资助,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实施了“生态学3+2”本科生培养项目,一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到海外交流学习。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源于1958年的原福建农学院食品加工专业,是国内最早开办的食品本科专业之一。1985年设立食品加工系,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历经60年的办学历史积淀和建系后3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拥有福建省唯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学科评估中,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结果为B级,位居参评高校的20~30%之间,并列排名第16位,为福建省第一。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专任教师中85%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级和省级人才13人。同时聘请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农业部东部研究中心、加拿大Guelph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等国际知名专家学者20人为讲座教授,开展学科前沿报告和国际研究合作。学院拥有优良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条件,实验中心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设备资产总值达5千多万元。有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果蔬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天然生物毒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蜂学院合署)等8个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重大专项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0多项,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同时,学院依托学科优势,通过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在省内食品行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持续获得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知名食品企业通过捐赠科研大楼、设立奖助学金或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等方式不断改善教学条件。食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大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体量巨大。目前,学院对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质量。2018年,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率先在国内农业院校中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实现本科工程教育学位的国际互认,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成立于2007年6月,源于园林专业(1984年)、观赏园艺专业(1993年)、装潢装修专业(1993年)、城市规划专业(2004年)。学院设有环境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产品设计系、动画系、园林系、风景园林系、城乡规划系7个教学系。学院现有风景园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点、艺术专业学位硕士点,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兰科植物保护与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1个、福建省重点学科1个、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福建省海峡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设有海峡兰花保育研究中心、艺术&园林设计研究中心、森林公园与森林风景研究所、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等。学院设有风景园林、园林、城乡规划(五年制)、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动画7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函授园林本科专业1个,自考园林本科、室内设计专升本、艺术设计专升本各1个。我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20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5人,有7位博士研究生导师,52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包含博士生导师、校外导师);专任教师中有23位博士、52位硕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国家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中国评委会委员1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1位新世纪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位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位省表彰的优秀专家,2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位教育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3位闽江学者讲座教授,9位金山学者讲座教授。1位教师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1位教师获得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1位教师获得福建省青年科技奖,共有10位教师获得省部级荣誉、3位教师获得校“教学名师”,3位教师获得校“师德之星”,学院获校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