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是在原电气工程系的基础上,经过学科重组后于2003年6月成立的。电气工程系的前身为福州大学电机系,创建于1958年,为我校建校首批设置的五个系之一。学院现有总建筑面积1万7千多平方米,设有电气工程系、电力工程系、自动化系、应用电子系、建筑电气系与电工电子学科部、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目前拥有两个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福建省重点学科)。学院设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气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电气工程”和“控制工程”两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点,建有福建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四个本科专业。负责本科专业教学的有电气工程系、电力工程系、应用电子系、自动化系、建筑电气系、电工电子学科部、实验教学中心等7个教学单位。学院拥有省内具有最完整学科领域与培养体系的电气学科和省内一流的控制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127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以上人才4人,海外短期专家2人,教指委委员1人;教授27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67人;具有海外背景32人,具有博士学位75人。学院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坚持开放式办学,面向社会需求走产学研合作、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之路,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院通过科技合作及合作办学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各类项目,目前与企业共建本科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培育基地、设立企业奖助学金、开展学生预就业培养模式等。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目前与德国凯泽斯劳滕理工大学进行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与台湾元智大学和台湾科技大学开展“双联”培养模式。学院经过6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高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专业人才,得到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多年来学院就业率均名列全校前茅。目前在校本科生1679人,硕士研究生596人,博士研究生33人。全院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学院已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学科优势、产学研联合办学特点的学院,电气工程列入福建省一流学科——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今后学院将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不断推进学院事业快速发展,以学科发展为主线,以团队建设为中心,以国际化办学为突破,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科研能力,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向着创建国内外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2020年6月数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4.50万
] -
福州大学法学专业始创于1993年,2001年成立法学院,历经20多年风雨历程,现已发展成为东南地区法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院。学院拥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律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其中法学一级学科为福建省重点学科。2017年法学学科在教育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44名(B-),2017年法学高原学科顺利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学院走出了一条法学学科跨越式发展之路。学院现设有三个省级研究平台、一个省级实践基地、九个教研室,初步形成了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近70人,其中专任教师50余名,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学院73%以上专任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5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多名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福建省法学英才、福建省优秀青年法学人才;多名教授担任全国学术研究会的副会长和常务理事。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4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600余名。学院开放办学格局不断完善,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地区众多高校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等法律实务部门建立了30多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聘请了一批中外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高级法律实务专家为兼职研究生导师,形成了校内外合作办学的格局。连续多年举办国际性和全国性的法学论坛,并开展东南名家讲坛、实务专家讲坛、学术沙龙、学生法学研究会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学院主体毗邻福大新区北门,位于北门路和北环路交汇点,拥有一座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办公科研大楼,配备有图书馆法学分馆、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大模拟法庭(容纳300人)、中模拟法庭、小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律援助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办学硬件设施。学院正致力于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打造“东南法学”特色学术品牌,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朝着建设部分学科方向相对优势,总体办学水平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90万
] -
福州大学机械工程系成立于1958年,在50多年艰难曲折的创建历程中,几代福大人为圆“南方清华”梦,团结奋斗,艰难创业,克服了重重困难,洒下了辛勤汗水,谱写了动人篇章。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创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为经济建设服务、对外合作与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58年为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福建省委决定在福州创办一所省内唯一的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新型综合大学---福州大学,以改变我省经济文化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由于机械行业是工业的基础,适应性较大,因而,机械工程系是福州大学最早成立的工科院系之一,当时仅有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热加工工艺与设备两个专业。新建的福州大学,校舍正在施工,为了快出人才,福州大学先由厦门大学代为招生。1960年,为了加速建校工作,减少兄弟院校的压力,奉行当时校党委书记张孤梅等领导同志提出的“先有和尚后有庙,相信师生的双手能够把福大建设起来”的宗旨,机械系师生与全校师生一道,由厦大迁来福州,并开始了艰辛的边教学,边建校的创业历程。福州大学位于福州西郊,闽江之滨,依山傍水。建校初期,学校四处是稻田和墓地,校舍异常简陋,尽管如此,当年全校师生员工,包括刚从条件优越的兄弟院校支援来的同志在内,谁也没有一句怨言。为尽快改变现状,加速建校,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全系师生在竭尽全力克服教学上遇到困难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艰苦的建校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平整场地,填坑筑路,粉刷宿舍,建造操场等。当年机械工程系调干生多,学生党员多,各年段有党支部,班级有党小组,学生整体素质高,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在系党组织的团结带动下,师生们经常加班加点,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团组织与党团骨干在那里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1960年遇到国家经济困难,为了渡过难关,师生除了参加建校劳动外,还自力更生,开荒种菜。此外,大家还踊跃参加“双抢”劳动、支援空军预备八院基地劳动、公社劳动等。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春夏之交,闽北山洪暴涨,福州遭受严重水灾,闽江上游漂下大量木材,直接威胁洪山桥与万寿桥的安全,对我校的西河河堤也造成影响。在全校“抢救物资,打捞木材,保住大桥”的号召下,机械系师生迅速投入抗洪抢险战斗。其中,58级机制专业的李朝金同学,连续往返九次与洪水、巨流搏斗,最后因体力不支被激浪卷走而牺牲。当年朝气蓬勃的一代,伴随着福州大学的诞生,伴随着机械工程系的成长,保持了高昂的建设热情与刻苦的求知精神,为我院形成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打下良好的基础,许多人至今回想起这段经历还充满着骄傲与自豪。“创业唯艰崇勤俭,师生妙手齐著春”。新创建的机械工程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艰苦建系,勤俭办学的思想指导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至“文革”前,全系师资队伍,实验设施已初具规模,培养和锻炼出了一批思想好、品德高、业务强的人才。“文革”十年,机械工程系各项工作遭到极大冲击,但是仍然坚持教学科研工作,于1970年开办工农兵试点班,197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1973年成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机械工程系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八九十年代,机械工程系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学生规模、实验设备、校园文明建设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九十年代,以专业建设为基础,机械工程系成立了覆盖所有机械类和材料类专业的两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1995年,两学科均被福建省政府批准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特别是1996年12月我校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为机械工程系的全面发展赋予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建校以来,学校对机械工程学科的院系建制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1994年由热加工工艺与设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组成材料学院,但在行政管理上尚未独立出机械工程系,1998年材料学院正式成立,成为新的独立建制的学院。2003年由机械工程系组建成立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学院现设有机械设计系、机电工程系、材料成型系、车辆工程系和实践教学部5个基层单位,实践教学部下设6个综合实验室;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及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3个。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院一贯坚持教育以质量为本,继承与创新并重,建院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近12000多人,其中在校全日制本、硕博士生1632名。在国家组织的本科专业评估中总评为优秀,在福州大学组织的历次本科教学评估中均居前三名。学院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共11项;拥有福建省级教学团队3个;6名教授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4名教授荣获省级教学名师,1名教授荣获省优秀教师。2002年以来学院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10多项,省级奖项430多项。其中,机械电子科技创新团队荣获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该殊荣代表了全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全国100支,福建省仅3支;连续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均获得一等奖,名列全国高校前茅;第二届国际机构与机器科学大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国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和总决赛第四名;2013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绿色环保奖(全国唯一)和燃油经济性第一名。中央电视台、福建日报、福建教育台等多家媒体都对我院学子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进行了宣传报道。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连续荣获福州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学院拥有福建省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开发基地、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汽车联合研究所等13个省、校级科研机构。学院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资助项目、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10多项;与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承担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122项。共发表各类论文1600余篇。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福建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9项,成果转让30多项。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拓展。学院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博士100多人来院进行学术交流,选派10多位教师赴海外学习研修,150余人次教师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利物浦大学、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台湾海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开展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环境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8.60万
] -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前身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89年,1993年建筑学专业学制改为5年,1998年成立建筑系,2003年创办城市规划专业,学制5年。2006年在建筑系的基础上创办建筑学院,2012年创办风景园林专业,学制5年,2019年学院更名为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历经30年的建设,一代代建筑人秉承福州大学“三种精神”,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院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高速发展。现设有建筑系、城乡规划系、风景园林系、美术教研室、建筑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和8个校级研究所,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3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专业硕士点和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在土木工程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立“历史建筑保护及其修复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建筑学被列为“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2018年建筑学学科群列入福建省一流学科(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硕士教育和本科教育均已良好成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评估。在国家“双万计划”建设中,建筑学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在全国第三轮、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中,建筑学位列全省前列,城乡规划蝉联福建省第一。学院现有本科生约750人,硕士生约130人,专任教师64人,教授14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到57.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60%,海外留学教师占比40%。教师中现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闽江学者讲座教授、福建省外专百人、福建省教学名师等各类省级以上人才10余人。学院学生毕业率、就业率、升学率高居学校前茅,在考研升学中80%以上被建筑学科A-以上高校录取。学院学生每年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百余项,在2019年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院获得全国金奖1项。学院现有数字福建空间规划大数据研究所、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福州站、古建筑保护福建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空间规划与政策模拟省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地域建筑研究中心、景观建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平台。学院科技工作总量持续增长,近5年,学院囊获全省同一学部国家基金项目数一半以上,发表科技论文近400余篇,专著教材十余本。2019年学院纵横向到校科研经费突破900万元。学院主办《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杂志A版:设计思想与规划战略》学术期刊,截至2019年该期刊在SCOPUS数据库城市研究类排名第二,是亚太地区空间规划领域代表性国际学术出版物。学院深入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金泽大学等多个国际知名高校联合签订协议,开展短期学术交流、交换生等项目。学院环境优美、教学和科研设备先进、拥有独立建筑院馆,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拥有图书馆建筑分馆,建筑技术综合实验室(声学、光学、热工学)、BIM实验室、模型实验室、雕塑实验室、建筑构造技术实验室、空间规划与模拟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建筑测绘与摄影实验室9个实验室,总面积为830平方米,总价值1000余万元。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4.50万
] -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体位于福州大学主校区旗山校区,地处旗山脚下、乌龙江畔;其专业学位教育及高端培训中心位于闽江之滨的怡山校区,与千年古刹西禅寺毗邻。校园风景优美,四季如春。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于2014年1月在原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八方物流学院的基础上重新组建而成。学院办学历史久远,其前身可追溯到1981年福州大学成立的工业管理工程系,在此基础上学校于1983年成立了财经学院,并相继成立了会计系、商业经济系、计划统计系;1994年又进行系科整合,将财经学院更名为管理学院;2002年福州大学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2008年福州大学与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创办八方物流学院。目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积淀深厚、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明显、办学条件良好。学科建设学院学科涵盖管理学和经济学两大门类。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系统工程、科技与教育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金融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财务管理与金融创新、经济与产业系统管理、电子政务与区域资源管理、政策科学与政府管理创新等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拥有一批锐意创新、学术造诣深厚、享誉国内外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全院现有教职工273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12人,其中教授62人,副教授91人,博士生导师31人;在重点人才方面,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0人、福建省百千万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7人、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3人、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福建省优秀人才1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社科类)入选者22人、福州大学嘉锡学者4人、福州大学旗山学者16人。人才培养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3200多人,各类研究生2800余人。下设工商管理系、会计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物流系、财政金融系、经济贸易系、统计系、公共管理系等8个系;设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经济统计学、物流管理、物流工程、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业工程等16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企业经济活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福州大学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第一批创业类慕课、3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1个福建省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福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本科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试点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0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1个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3位教师获省级教学名师,3部教材获省级本科优秀特色教材,2014年以来7项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其中1项是重大攻关项目),2014年以来老师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33项。学院已成为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学科专业齐全的培养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全国MBA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高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核心基地,以及MPA教育的单位。科学研究学院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金融与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物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13个省级文科基地(福建省软科学研究基地、福建省高校决策科学与科教管理研究基地、福建省高校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研基地、福建省高校创新、创意、创业研究基地、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物流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经济治理研究中心、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信用评估与管理咨询研究中心)。近年来共获得纵向科研立项600余项,其中国家及部委课题100余项,省级各类课题近300项;承接各类横向科研项目300余项,到校经费5000多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并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和教材;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00余项。对外交流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模式,积极拓展与国外及港、澳、台湾地区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德国路德维希港大学、德国科布伦茨-兰道大学、德国美茵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西悉尼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国立高雄大学、台湾铭传大学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985”重点高校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多次承办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学院教师赴国外和港台等地参加国际会议或作访问学习日益频繁。目前,学院正朝着创建具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的创业型国际知名高水平的福州大学和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国内知名经管学院的奋斗目标,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谋求科学发展,继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7.60万
] -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部、1994年拓展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系;2001年,在人文社会科学系基础上成立法学院;2003年5月,与法学院分离,正式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院现有4个系:社会学系、中文系、应用心理学系、音乐学系;4个本科专业:社会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音乐学专业;2个一级学术型硕士点:社会学、心理学;3个专业型硕士点:社会工作、艺术设计、音乐;7个研究院、所: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心理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当代闽台文献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传统艺术研究所、老年教育研究所、女性发展研究所;负责福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中心:国学研究与实践中心、心理咨询中心、艺术实践中心,设有普通话测试中心;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讲师28人;博士32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2010年以来,获国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近20项。学院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225名、本科生673名。2017年起依托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系统工程博士点,每年招收博士生1-2名。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8.10万
] -
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成立于2014年2月27日,由福州大学、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政府、福建石化集团公司共同建设,在福州大学旗山校区、泉港校区、怡山校区等三个校区办学。历史沿革学院办学历史久远,其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创校之初的化工系,1961年,著名化学家、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先生率领从厦门大学抽调的部分教师为骨干组建了化学化工系。1984年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两系又分立成化学系和化工系。为适应管理体制改革,2001年5月18日由两系再次组建为化学化工学院。学校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融入海西发展战略,2013年9月,决定在原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和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石油化工学院。学科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等组成的“化学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入选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学院现有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个(清洁化工新技术)、1个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节能环保工业催化创新平台),1个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1个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化学工程与技术),涵盖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与医药工程、环境化工、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涵盖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化学工程);3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5人,包括正高级25人、副高级43人。其中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1支,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8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博士生导师20人。“绿色石油化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2017年国家“111”计划。人才培养学院现有在校生141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0人(含留学生1人)、硕士研究生455人(含留学生2人)、本科生904人(含留学生1人)。在站博士后14人(含外籍博士后2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系、材料化学工程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油气储运工程系、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机构;拥有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工程)、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1个福建省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基地(工业催化)、2门福建省精品课程(化工原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1个省级教学团队(福建省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学团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且于2015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通过认证复评;“‘化工原理课程优化设计’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加强人才培养,跟踪研究石化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采用“2+2”的培养模式,实行校地企联合办学新模式,即本科生前两年在福州大学旗山校区接受基础课学习,后两年在泉港校区完成专业课、工程实践环节学习和毕业论文。科学研究学院是中国福建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依托单位,还拥有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专用化学品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专用化学品先进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海西石油化工催化材料公共服务平台、反应精馏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2014年以来,学院获各类科研经费1.37亿元,纵向科研项目216项,资助经费831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国家级项目48项,总经费3890万元;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7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329篇。学院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相结合,与多家企业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2014年以来,对外签订技术合同174项,实际到校经费5412万元。1980年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28项。合作交流学院积极拓展与国外及港、澳、台湾地区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高校以及中国石油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国内“985”高校和中科院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多次承办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泉港校区泉港校区座落于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2016年9月学生开始正式入驻。校区规划用地1000亩,一期用地547亩,投入4亿元,总建筑面积5.4万㎡,建设教学楼、实验楼、图书行政楼、师生公寓、食堂等计13幢,以及配套建设400米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停车场、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二期计划投入4.3亿元,总建筑面积8万㎡,建设科学楼、实验室楼、工程实践中心、学生公寓、教师公寓、体育馆及室外游泳池、网球场等附属配套设施、学术交流中心等计14幢。今后,学院还将在泉港校区建立石化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基地,联合其他高等院校共同组建协同创新联盟,跟踪研究石化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推动技术研发协作,转化科技成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促进石化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施“石化强省”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石油化工学院正按照福州大学确立的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建设高水平211大学的办学理念,朝着建设“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学院的目标而努力。(数据截至2019年7月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学院的前身为福州大学数学力学系,成立于1958年福州大学创建之初。1962年改名数学系。1977年设置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技术专业。1984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3年6月,为坚持理工结合的办学特色,促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互动发展,两系合并成立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09年10月,为了促进学科发展,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和软件学院进行实质性整合。六十年来,学院为国家和地区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涌现了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林惠民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学院现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和软件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2个工程硕士点。数学学科是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福建省重点学科;离散数学学科是福州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福州大学“211工程”二期和三期重点建设学科方向。学院所涵盖的数学和计算机两大学科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多个有特色、有优势的学术研究方向,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目前,“数学与信息科学”学科群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峰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248人,专任教师20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人,教授43人,副教授84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选1人,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3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福建省特支人才“双百计划”人选3人,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自然科学类)6人,福州大学“嘉锡学者”2人,福州大学“旗山学者”10人。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445人,各类研究生585人。设有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信息安全与网络工程系、软件工程系等5个系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拥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7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省级特色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目前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福建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个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十二五”以来,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90余项国际奖,100余项国家级奖。学院现有离散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网络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大数据应用技术重大研发平台、网络系统信息安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与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建立的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以及多个校级研究机构。“十二五”以来,学院承担各类科技项目499项,科研经费总量超过1亿元;承担了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80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承担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297项。在科技成果方面,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4项,国家发明专利84项。学院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与美国杜克大学、德国科布伦兹-兰道大学、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英国阿尔斯特大学、爱尔兰梅努斯大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元智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了交换生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十二五”以来,主办或承办了20余场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教师出境参加各类国际性学术会议或学术访问交流达70余人次,邀请到访国内外学者达200余人次。目前,学院正紧紧围绕学校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办学理念,以争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力争将学院建成一个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理工结合、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学院,为国家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4.50万
] -
土木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土木建筑工程系,成立于1958年。1998年8月,福州大学以土木建筑工程系为主成立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06年5月分设建筑学院后,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历经60年的建设,特别是近10多年来,学院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学院现设有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水利水电与港口工程系、市政工程系、交通运输工程系、工程管理系、轨道与地下工程系等7个系,有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和福建省重点本科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设有: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工结构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工程安全与水灾害防治、交通安全与灾害防治工程、道路交通工程与灾害防治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工程管理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91名,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46名,其中教授(研究员)35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66名,讲师(助研)4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学科研人员的76%,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教学科研人员的48%。教师中现有国家级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3名,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名,福建省优秀人才1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福建省百千万领军人才3人,闽江学者5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名,福建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名,旗山学者6名。学院现有普通本一批学生2000余人,各类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760余人。每年招收本一批全日制学生500名左右,全日制硕士生280名左右、博士生15名左右,工程硕士生50多名。建院以来,已为国家以及福建省培养了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以及其他层次的毕业生1.5万余人。学院拥有结构工程研究所、桥梁与隧道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海西可持续工程结构与多灾害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可持续与创新桥梁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信息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土木工程材料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学院现有“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土木工程新技术与防灾减灾”“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持续工程结构与防震减灾”福建省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土木工程”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和“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还拥有工程结构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多灾害防治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意大利巴里理工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以及泰国素罗娜丽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了联合办学项目。2016年学院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高校(地方)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项目。2018年学院土木工程入选福建省“双一流”高峰学科建设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学院确立了走国际化、区域特色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的办学理念,正努力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国际化示范学院的目标努力奋进!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8.60万
] -
学院成立于2003年,由原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和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系合并而成。两个系的前身分别为无线电工程系和物理学系,均为福州大学建校初期设立,已有60年办学历史。学院在旗山校区拥有1栋办公大楼和2栋实验大楼,在怡山校区和福州软件园分别拥有1栋科研大楼,公共用房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科研与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学院现有八个系(通信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光电信息工程系、微电子系、物理学系、数字媒体与网络工程系和物联网工程系),九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微电子、应用物理学、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专业),两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物理实验与教学中心、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学院还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信息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信息显示与信息处理),2个省级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以及1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信息光电与信息服务支撑技术)。2011年11月,与福建新大陆集团合作成立的全国首家物联网学院——“福州大学新大陆物联网学院”在我院挂牌,正式开启了校企共同投入、合作培养新兴学科人才的新模式;2015年6月,我校获批成为首批国家支持筹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单位,依托我院建设。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建设工作正在逐步推进,已获得一千万元经费的支持。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信息光电技术、智能信息技术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数字媒体技术、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信息光电技术和光学等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等2个领域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授予权。全院目前在职教职工210人,其中正高职称32人、副高职称81人、中级职称89人。师资队伍中,拥有国家级人才5人、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青1名,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人、教育部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华东地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福建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国家863专家组副组长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旗山学者6人、嘉锡学者2人、博士生导师26人(含外博4)、硕士生导师76(含外博5)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03人。学院拥有13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分别为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数字电视智能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健康医疗器械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场致发射显示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数字电视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量子信息与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福建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实验室、福建省高校电子与信息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医药器械和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光电信息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光伏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物联网重点实验室;设有11个校级科研机构,分别为微波通信、电子技术、计算机图象图形、生物医学工程、光电显示技术、微纳器件与太阳能电池、气敏传感、光学工程、现代物理、创意产业等研究所和数字媒体研究院。年均各类科研经费达2000多万元。在校企合作方面,先后成立了福大新大陆物联网学院、福建广电网络技术研究院、福大国家广科院天地星广播电视技术联合实验室、福大福建电信通信系统联合实验室、福大福建移动无线通信联合实验室、福大ALTARA片上系统与数字电视联合实验室、福大国芯科技数字视频技术联合实验室、福大TCL平板显示技术联合实验室,以及福大冠捷集团显示技术、福大彩虹集团显示技术、福大天地星通信技术、福大科力电力电子技术、福大富日衡之宝无线通信技术、福大科能嵌入式技术、福大亚通新能源技术、福大富春通信新技术、福大高图信息技术等联合研发中心。并与新大陆、星网锐捷、瑞芯微、冠捷集团、福耀集团等企业共建省级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学院现有在校本一批学生237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56人、博士研究生33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141人。作为福建省电子、信息、通讯与物理领域高级人才培养摇篮,学院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办学特色,面向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积极开拓学科专业领域,丰富人才培养层次,提升科研条件与水平,致力于建设立足福建、服务海西、面向未来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为建设创业型东南强校做出更大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