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1980年转设湛江农业专科学校,1997年转为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2005年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2019年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院名由我校特聘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题写。学院立足农科特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保障国家粮食与耕地安全,推动乡村振兴为己任,大力开展农牧业教学科研工作,为广东省和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落地人才和科学技术支撑。2020年学院被广东省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学院下设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学、生物技术、园林和园艺6个系和广东省动物健康生产、植物生产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农学、生物技术、园林、园艺、植物保护8个本科专业。动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动物医学专业和园艺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专业为省级战略新兴示范专业。建有省现代滨海畜牧产业学院。现有作物学、畜牧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作物学为省重点建设学科,畜牧学为省“珠江学者岗位学科”。有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畜牧、兽医、风景园林5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兽医学入选软科世界大学一流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在编教职工133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6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知识型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省扬帆计划人才8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8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拥有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生物技术中心、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现代农业(热带特色园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热带作物高效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红江橙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雷州山羊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特色家禽生态健康养殖科技创新中心等国家、省部等科研机构。学院锚定“海边”,利用世界农业边缘区沿海滩涂和海岛发展滨海农业学科群,重点发展耐盐碱水稻、滩涂牧场、海水蔬菜和红树林开发与保护4个滨海特色鲜明的学科群方向,年均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在广东不同生态区、海南和广西等地建有科研基地,与多个科研院所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学校为加快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海洋大学的建设,于2016年6月整合原信息学院、理学院和海洋与气象学院相关学科专业而成立的。学院下设海洋技术系、电子工程系、物理与光电科学系、自动化系、通信工程系和实验中心等基础教学单位,拥有广东省海洋遥感与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慧海洋传感网及其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科技团队18个,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59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受聘我校“双聘院士”,指导我院海洋遥感与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学院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资格42人,博士学位40人,博导、硕导33人,广东省“扬帆计划学者”、学校“拔尖人才”、“南海青年学者”等多人。有海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广东省特色专业3个,校级特色专业1个;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点1个。学院历来重视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学院成立以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省部级及其它科研项目4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多项;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125项、软件版权等283项;发表SCI论文76篇、EI论文20篇;学生在创新、创业、就业等方面表现优异,学生科技创新成为学院新品牌,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在全国和广东省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车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屡屡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130余人次,省级奖项100余人次。学生就业质量和层次较高,就业率高于学校及广东省平均水平,优秀毕业生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增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当前,学院正全面贯彻落实“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广东省强海战略和学校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战略发展理念,秉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稳步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院综合实力,为把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建设成为海洋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发展历程】2001年6月文法学院法律系成立。2004年10月法学院成立;2005年4月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2016年6月法学院与政治与行政学院合并为法政学院。【专业与学科建设】学院设有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三个本科专业;2014年7月法学专业获批为第五轮校级重点学科,2018年1月学院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拥有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校级特色重点学科;拥有1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学院拥有模拟法庭、速录技术实验室、证据技术实验室、应用社会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平台,有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霞山区民政局等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霞山区民政局为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建设特色】学院注重涉海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和培育,设立海洋法研究中心,在海洋法、渔业法、海洋政治与战略、海洋社会与文化、海洋意识和海权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13年以来,学院教师撰写出版《海洋法基本问题研究》《海洋社会建设》等涉海著作5部;获批“海洋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海上犯罪体系问题研究”、“海权教育立体课堂探索研究”等省部级和市厅级涉海项目13项(其中省部级8项、市厅级5项);发表《我国领海外国家管辖海域的刑事立法问题》《风险社会中的渔民与海洋渔业“双转”政策的冲突》等涉海科研论文31篇。学院重视地方立法建设,开设地方立法课程,2013年和2016年分别成立“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湛江市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截止2018年9月底,共完成省市两级人大常委会及相关部门委派的征求立法意见、表决前评估、专题调研等任务共计145项,承担省市两级人大地方立法草案起草任务12项。【师资队伍】法政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多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73人。有专任教师5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4人、博士29人、硕士生导师5人,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培养计划人才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8人。另外还聘请梁慧星、张保生、刘恒、符启林、王崇敏等16位全国著名的学者担任法学院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科学研究】学院拥有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广东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广东省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湛江市检察理论研究基地、广东海洋大学法学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形成了“海洋法”、“刑事法”、“宪法与行政法”、“民商法”、“海洋政治与战略”、“海洋社会与文化研究”等科研团队。2013年以来,学院教师承担科研项目共计124项,合同经费总计800余万元。其中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纵向项目36项,横向项目80余项。公开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45篇。以第一作者完成著作成果12部。【对外交流合作】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建立了资助教师国际国内交流制度。鼓励与资助教师出国访问,鼓励教师与一些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和著名学者开展高层次的学术合作与研究;鼓励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进行访学。部分教师先后到法国、英国、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合作研究、参加教学技能培训;部分教师先后到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国内高校做访问学者、攻读博士学位、作博士后研究等。近4年来,先后派出教师访学进修13人次,参加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30余人次。,学院还积极寻求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根据我校与韩国忠北大学、济州大学、新罗大学、中央大学,以及台湾高雄海洋科技大学、佛光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协议,学院积极选派学生赴韩国、台湾高校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交流学习。2014年以来,我院已有学生8人次赴韩国、台湾高校交流学习。【学生教育与管理】学院学生工作以“关爱学生,培育英才”为工作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思想引领工程、阵地建设工程、英才培育工程、学风创优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就业创业工程、身心和谐工程、奖助育人工程、队伍提升工程为抓手,不断推进学生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推进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300余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96.8%,均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学生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通过率达42.4%;法学专业学生参加司法考试最高通过率达65%;参加公务员考试通过率31%,实现了高质量就业。【综合管理】学院综合管理规范高效。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决策体制,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决策下的分工负责制、领导班子例会机制、专业团队负责人值班机制、院务公开与监督机制、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教学科研激励机制等。学院秉承“广学明德、海纳厚为”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建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办学水平较高、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为目标,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人才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学院简介】:学院于2016年7月由原经济管理学院拆分成立,拥有7个本科专业和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学科专业体系相对完善、师资力量较强、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目标定位】: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海洋大学总体目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把学院建设成为海洋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水平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招生本科专业有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3310人。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农业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在校研究生133人。【学科建设】:拥有“农业经济管理”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和“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3个校级重点学科,形成重点学科引领、多学科协调发展、海洋特色优势明显的管理学学科体系,支撑学校“4+2+N”大海洋学科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9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20人,占教师比例45%;拥有博士学位教师34人,占教师比例46%。拥有南海学者3人,研究生导师19人。形成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近5年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50余项,市厅级及横向课题180多项,到账经费2000多万元;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其中CSSCI等核心期刊90余篇,获省哲学社会科学等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5项,被国务院各部委、省级人民政府采纳的、或得到省领导重要批示的研究报告或咨询报告10余项。【平台建设】:学院拥有与原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共建的“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东盟研究院”和“海洋经济与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同时是“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重要依托单位。现有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平台4个、研究生培养平台3个,校内实验室5个,校外实习基地49个。学院办学理念:“明理笃行,追求卓越”。明理笃行:明察事理,踏实执行。要求明做人之理、懂做事之理、探学问之理。追求卓越:见微知著,精益求精。它是做人之态度、处事之标准、为学之追求。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00万
]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是广东海洋大学具有鲜明工科特色的学院之一,已有40多年的本科教育办学历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学院下设办公室、学生工作组、4个教学系(机械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工业设计系)、2个科学研究机构(机电工程研究所和工程热物理研究中心)以及2个实验实践教学机构(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其中机电工程研究所、工程训练中心属于学校二级机构(由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代管)。经过多年的发展,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已经逐步构建成具有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全院在编教职工111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5人。具有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教学、课程体系及其管理规章制度,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配置较为齐全的各类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学院拥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个省级工程中心——广东省海洋装备及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小家电创新设计及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中心和机械工程试验教学中心)、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个校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硕士点和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并正在筹备申报机械工程博士点。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业设计7个本科专业,学院目前有本科生2789人,硕士研究生43人,留学生6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现有机电工程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中心两个科研实体。近三年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的共计40多篇;获得专利授权66项。主持教改项目30多项,发表教改论文50多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103项。近5年来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学科竞赛130多项,共获得19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86项,省部级奖励112项。每年组织学生课外活动60余项。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一、发展历程经济学院的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原湛江海洋大学经济贸易系(由原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的农业经济管理系和原湛江水产学院的社科系合并而成),2000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2016年6月学校调整学院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时,成立经济学院。二、师资队伍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2人,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拥有博士学位1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8人(其中校外导师14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随着专业和学科发展,将继续引进国内外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三、专业建设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与金融3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正在筹建金融工程专业。拥有《海洋经济学》省级精品课程和《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贸易学》、《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以及《国际贸易实务》、《政治经济学》校级精品课程。建有金融证券模拟等3个实验室和24个校外实习基地。专业建设突出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特色。四、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农业硕士(农村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点。应用经济学硕士点设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金融学四个方向;农村发展硕士点设立农业农村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农村发展规划三个方向。应用经济学入选校级重点学科,正在培育金融硕士学位点和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点。学院与广东万和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科建设彰显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特色。五、科学研究拥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广东海洋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东盟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教师科研方向集中在海洋发展战略、海上丝绸之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文明、北部湾区域经济、北部湾城市群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研究。近5年,学院教师获批各类科研项目180余项,其中,省(部)级课题30余项。近5年,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六、学生教育与管理学生工作以“关爱学生,培育英才”为工作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思想引领工程、阵地建设工程、英才培育工程、学风创优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就业创业工程、身心和谐工程、奖助育人工程、队伍提升工程为抓手,不断推进学生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推进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七、对外交流合作学院高度重视与国内外高校、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办学空间不断扩大。先后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纽芬兰纪念大学、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4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与中国人民银行湛江市中心支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分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万和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广东百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西谷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八、发展愿景学院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院训精神,围绕培养人才的中心任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支撑、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力争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达到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海洋大学做出积极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食品科技学院始于1950年广东省立高级水产技术学校加工科,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从2002年开始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4年开始招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院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学位授权体系。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和工程硕士(食品工程领域)2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3个本科专业。学院的学科带头人是广东海洋大学原副校长章超桦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校“3+1+N”大海洋学科体系的核心优势学科(“3”即3个一级博士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档,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并列第24位,在广东省排名第3位;2018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二级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本学科是华南地区唯一以海洋食品为主体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6人、讲师2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7人,有1年以上出国(境)留学经历的教师23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6人。现有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教育部海外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紧缺人才2人、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1人、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个、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杰出学者1人、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杰出青年学者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为学院的“双聘院士”。有10余名教授兼职全国的专业技术委员会职务和国内外期刊杂志的编辑等。学院现有科研与教学平台20个,其中省(部)级平台9个(科研平台7个、教学平台2个)、市厅级科研平台4个、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级1个、省级6个);实验室面积10000m2,有50余台(套)大型分析仪器设备和一批中试生产设备,总价值6000余万元。学院紧扣南海生物和亚热带农产品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战略需求,开展创新性基础和应用研究,形成了“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南海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水产食品质量与安全”、“亚热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43项,其中国家级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省部级52项,总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论文443篇,其中被SCI/EI收录142篇,2篇ESI高被引论文;出版专著与教材13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6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获省与市(厅)级科研与教学奖7项;突破的鱼、虾、贝保活技术与冷冻调理食品加工技术在全国20余家企业进行了应用,产生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研发的“水产蛋白高值化利用技术”引领了行业发展,培育了3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广东省名牌和重点专业;拥有6门省级本科生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拥有50多个校外生产实习基地;近5年,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和专业竞赛,荣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奖励32项。从2013年到2018年,毕业生最终就业率均为100%。15%的毕业生选择了读研深造或出国留学,大多数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食品相关的生产、检验、营销、管理等工作。学院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学院还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建立了3+2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每年派出本科生、研究生到日本东京海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高雄海洋大学及韩国的大学进行短期交流培养。近5年,主办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4次,协办国内学术会议4次;教师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200余人次。邀请国内外著名教授来校做学术报告50余人次,教师在国内外做学术报告100余人次;派出10余名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攻读学位或做访问学者。邀请了新西兰林肯大学Ravi教授来校讲授研究生《食品毒理学》课程。聘请了2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学院积极服务地方产业,为政府提供咨询建议。与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广东兴亿海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食品加工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和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加工理论和关键技术,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多名教授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和撰写了50余项关于海洋水产品加工与安全的发展建议和规划。强国必须强海,强海亟需大批海洋类专业人才。党的十八大首次将“海洋强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学院将紧紧抓住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的有利机遇,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食品类专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综合素质能力强、社会认可程度高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学院历史悠久。水产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创建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设立的渔捞科、养殖科,是1997年1月湛江水产学院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实行实质性合并组建湛江海洋大学后学校设立的首批二级学院之一。2005年,学院随学校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学院下设水产养殖系、海洋渔业系、海洋生物系和水生动物医学系4个教学系,以及实验教学中心、东海岛海洋生物研究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3个教学辅助单位;拥有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和生物科学4个本科专业;具有水产博士学位点及农业硕士(渔业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点。水产为一级学科,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和“珠江学者”设岗学科,2015和2018年连续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8年入选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六位、广东省排名第一位,2020年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2020年以水产为主要依托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以“水产”为主要依托的“兽医学”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排名上升到101-150位,在国内海洋类高校中排名第二。水产养殖学专业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名牌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水生动物医学和生物科学专业均以优秀成绩通过广东省教育厅对新增学士学位专业的审核评估。科研平台设施完善。学院共拥有25个国家、省(部)、市(厅)级教学科研创新平台(基地),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广东省农业创新中心3个及农业部实验室2个等。实验室总面积20000m2,仪器总值10200余万元。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6人,一年以上国(境)外访学教师41人);正高职称43人、副高职称41人;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68人;聘任讲座教授5人,客座教授1人。获评(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等省级及以上人才(荣誉)称号29人。建有10个特色鲜明的科研教学团队,其中5个科研团队被遴选为广东省创新团队,5个教学团队获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现有学生1986人,其中本科生1562人,硕士研究生368人,博士研究生44人,留学研究生12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院获认定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金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7门,校级精品开放(在线)课程19门。近5年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二等奖2个;校级教学成果特等、一等、二等奖21项;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产业学院等省级教改项目12项。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8%以上,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水产技能、水族箱造景大赛等各类省部级以上学科专业比赛获得奖励140多项。2014年起实施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累计立项26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67篇,其中SCI收录233篇,CSCD收录205篇。3名留学生在国际权威期刊ReviewsinAquaculture(IF=7.14)发表综述。科学研究硕果累累。近5年,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55项,到账总经费12389万元;发表论文1012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435余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0余部;授权专利(含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90件,获科研奖励32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0项;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和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获批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对虾种苗繁育及养殖、海水名贵鱼类的种苗繁育及养殖、海水鱼类病害防治、安全优质高效饲料、珍珠贝养殖及育珠、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成果转化22项,收入316万元,直接经济效益12亿元、间接效益230亿元。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南方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仅湛江地区的海水珍珠产量即占全国三分之二,对虾种苗产量、养殖面积、养殖产量、饲料产量、加工规模、出口量和交易量等七个方面均排名全国第一,为湛江打造“对虾之都”、“南方海谷”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学院实施对外合作战略,加强全方位的合作与良性互动,促进协同创新,实现学科又好又快发展。主办、承办国内国际高水平会议、比赛10多场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管莅临学院开展讲座、报告50多场次。先后与中国水产总公司、通威股份公司、海大集团、恒兴集团、利洋集团、大北农集团、海茂投资公司、威浪仕公司、鲔丰水产公司等国内外著名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引领产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渔业人才;与东卡罗莱纳大学(美国)、奥本大学(美国)、迪肯大学(澳大利亚)、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20余所国(境)外高校及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40多所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保持合作,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协同育人机制。如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ECU)签订3+2学生联合培养协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签署“基于学分减免的本科双学士校合作项目”协议等。近5年共派出19名研究生、14名本科生赴东卡罗莱纳大学和台湾海洋大学等(国)境外院校交流学习。水产学院与国外著名高校签署的联合培养项目:①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3+2)项目,广东海洋大学学习3年,东卡罗莱纳大学学习2年,分别获广东海洋大学学士学位和东卡罗莱纳大学硕士学位。国外学费和生活费(含医疗保险)每年生均约43000美元。②澳大利亚迪肯大学(2+2)项目,广东海洋大学学习2年,迪肯大学学习2年,分别获广东海洋大学和迪肯大学学士学位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