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学院是在1984年创建的农牧业经济管理专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院。1989年,成立农业经济系,并招收首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1993年改名经济贸易系。2001年成立经济贸易学院,同年获农业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次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4年更名经济管理学院,同年农业经济管理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并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7年1月,学院更名为财经学院。学院有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另设本校唯一的省级人才培养基地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35人,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75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8人,留学生11人。图书资料室拥有各类年鉴和相关专业学科书刊2万余册。学院有教职工75人(机关兼职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0人,讲师15人,助教9人,副研究馆员1人,实验师2人,管理干部12人(含推免辅导员2人)。教师中取得博士学位6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学位60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4人(博士生导师1人),其中校内硕导22人,校外硕导12人。学院于2008年建成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实验面积929.7㎡。目前依据学院专业结构下设农业经济管理实验室、经济模拟与分析实验室、金融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营销实训室、会计模拟实训室等6个实验室,是学院实验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学院有甘肃省区域农业与产业组织研究基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开发研究中心、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农业产业组织研究中心、经济方法应用研究中心等3个校级研究中心,为学院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近五年,学院获15项省部级奖、20余项厅局级奖、在国家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省级刊物发表论文700余篇、编写专著与教材31部,其中2部为21世纪教材。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办、国家林业局林业经济研究中心、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8项,科研总经费达200余万元。截止目前,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8000余人。学院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同国内重点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双方学者相互考察访问,进行科研协作和派遣教师进修、访学。“中美1+2+1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等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阅历,增长才干。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财经学院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发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办学特色及规模效益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和提高,学院紧密结合甘肃及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突出区域特色,探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和对策建议,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培养经管类高级研究人才及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2017年1月,学校决定将原人文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管理学院,而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则开始于1989年。管理学院以“依托学校农科优势,围绕三农问题研究,立足甘肃、面向全国,密切国际和社会合作,建设地域、行业特色鲜明,体系完备的管理学科”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交叉融合发展路径。学院视高水平师资建设为立院之本,制定有专门规划和扶持政策,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深造、提高。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9人。有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飞天学者2人,教师博硕士比率91%,异缘率65%,海外留学经历教师占比10.64%。在人才培养中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能力培养”为教学原则,力求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基础上,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掌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现设有公共事务与社会保障系、土地科学与管理系、农村发展与社会工作系3个教学系,开设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农村区域发展、社会工作共5个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804人。学院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甘肃省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招收国土资源利用与管控、西北农村及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农业文化与政策3个研究方向学术型硕士;拥有工商管理(MBA)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BGA(AMBA)国际认证会员,招收农业企业运营管理和大数据2个方向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拥有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招收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生。现有硕士206人(其中留学生10人)。现有2个省级科研平台: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农村发展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甘肃省新型智库——甘肃省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融合发展研究中心;1个校级科研平台:西部农村社会调查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农村电商实验室;7个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其中2个基地项目。近三年,学院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16篇,高水平论文59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教材2部;在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得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新增科研项目41项,新增科研项目经费373.98万,各类项目累计到账经费412.70万元。学院社会合作与国际合作办学范围广泛,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拥有“1+2+1”、“2+2”等本科联合培养项目、“1+1”、“1.5+1.5”MPA、MBA、MSW、MPAcc等硕士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出国深造方便。在粤港澳(深圳东莞)、长三角(上海)建有HSE研究院和教学实习、创业就业基地,与众多企事业组织单位签订助学、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创业等合作协议,开展务实合作,设有多项社会奖助学金,专项资助学业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更新于2020年6月)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4.50万
] -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始于1958年创建的林学系,1986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林学院,是我校唯一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学院1985年获得森林经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林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风景园林、林业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在2021年度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中,林学国家一级学科跻身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增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一级学科。现有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园林和风景园林4个本科一本专业,其中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园林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2022年入选甘肃农业大学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已建成甘肃省唯一集本硕博教育为一体的林业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六十余年来,学院师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以及甘青宁新荒漠绿洲交汇过渡带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治沙抗旱灌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经济林抗逆栽培与有害生物防控、西北城乡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等多个区域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成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学院现有“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甘肃省枸杞无害化栽培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和1个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合作共建“白龙江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和“甘肃省牡丹资源培育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和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建有多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现有教职工62名,其中专任教师52名,有教授13名、副教授17名,有博(硕)士生导师3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7%。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一、二层次人选1名、农业部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1名、教育部创新创业人才库导师1名、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名、甘肃省“333”、“555”创新工程人才2名、甘肃省领军人才2名、甘肃省教学名师1名、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2名。近五年,学院获批科研项目149项,其中国家级27项、省厅级34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2577.37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中,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授权专利7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6部,其中第一主编5部;发表论文443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123篇;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励百余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始终秉持“乐山乐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科优势和甘肃区域特色,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甘肃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