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大学法学院前身为1942年成立的国立贵州大学法商学院,1952年因全国院系调整停办,与兄弟学校的法学专业合并组建成西南政法学院(即今天的西南政法大学)。1980年经教育部和司法部批准,贵州大学法学专业得以复建。自复建以来,学院师生团结奋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在全国近700所法学院(系)中比较优势日益明显。学院不仅有省级示范性专业和省级重点学科,也是教育部法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教育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12年,学院被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联合批准为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复合型、应用型)。2017年,学院法学专业入选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2018年,学院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我省法学学科无博士点的空白,实现了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5人,法学博士3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带头人2人,贵州省教学名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3人,国家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后备人选2人,校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10人。学院复建之初积极开展法学本科教育和法学专科教育。1997年获得贵州省首个法学硕士点(民商法)后开始从事研究生教育。2004年至2005年在省内率先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当前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本科生人数的两倍。自复建至今,学院已经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法律专业毕业生。多名毕业生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如被授予“全国模范法官”称号的蒋庆,根据其生前事迹拍摄的电影《美丽的黑蝴蝶》在人民大会堂公映。除了蒋庆等在全国引起巨大影响的毕业生以外,我院其他毕业生大多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法治建设贡献力量。据统计,贵州省内的政法系统中,接近50%的人员在贵州大学接受过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法学教育和培训。近年来,学院在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上大胆创新,积极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学院学生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数每年超过全省的五分之一,每年均有研究生到国内外著名法学院校攻读博士学位。在全国法科毕业生就业低迷的情况下,我院学生就业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全校一等奖或二等奖。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自2008年至今,已出版近50部专著和教材,公开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近千篇(其中法学类重要刊物论文数十篇),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课题近20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多项,关于人格物、人权、多元化纠纷解决、矿业权以及生态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在全国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在学术交流方面,学院先后承办了海峡两岸民法高端论坛、2015年中国宪法学学术年会以及2017年中国商法研究会海峡两岸商法高端论坛等。学院积极开展各项社会服务。自2008年以来,承担了《贵州省物业管理条例(草案)》和《贵州省公路条例(草案)》、《贵州省旅游条例(草案)》、《贵州省大数据发展与应用条例(草案)》等多部地方性法规的起草。多名教师担任贵州省人大、贵州省人民政府、省纪委、省政法委、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贵州省人民检察院以及其他各级地方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法律顾问或咨询专家,两名教授出任贵州省首届法官和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委员。中国目前进入了全面法治的时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贵州大学法学院将坚持“法本于德,行以弘道”的院训,以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担负起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理论研究的光荣使命,努力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充当好地方法治建设的思想库,努力建成在西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法学院。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5.40万
] -
2013年8月,贵州大学为建设综合性高水平大学进行学科调整组建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学院有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3个一级学科,学科专业有长期办学和发展历史,其中行政管理专业创办于1987年,社会工作专业创办于1993年,是全国较早开设这两个专业的学校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6人、副教授2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贵州省省管专家4人,黔灵学者1人,贵州省学术学科带头人5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学院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拥有社会管理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政策、土地资源管理等4个学科方向。有政治学理论、社会学、人口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公共管理(MPA)、社会工作(MSW)两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学院开设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6个本科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法学、工学学位,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近五年来,学院科研成果突出,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服务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逐渐提升。现有省级重点学科——公共管理,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欠发达地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近五年来,学院教师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19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6项,其他省部级课题33项;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其中SCI、EI收录2篇,SSCI、CSSCI收录116篇;出版学术专著29部;科研成果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共5项,二等奖、三等奖共27项。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以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面向未来,学院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坚持“格物以明事理;致行以济天下”的院训要求,努力建设有专业特点、有学科优势、有区域特色的公共管理学院,为贵州大学建设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5.40万
] -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2004年11月,是由原贵州大学、原贵州工业大学相同相近学科专业组成,具有悠久历史和学术传统,已有70余年历史。目前包含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教研室、工商管理教研室、会计、财务管理教研室、工程管理、工业工程教研室、MBA教育中心、EMBA教育中心、EDP教育中心、农推办(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喀斯特研究中心和学院办公室、本科教学管理科、研究生科、学生科、对外合作办、设备运维中心等业务机构和管理部门。目前,学院有专职教师116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型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4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5人,贵州省教学名师1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1人,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6人,教授21人,副教授52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教师32人。在校学生共计2429人,其中本科生1110人,研究生1319人。学院共设有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工业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校级特色重点学科,企业管理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以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基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组织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建成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客空间),并与贵州中鼎资信评级服务有限公司、贵州国品黔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中心企业服务集团、汉能集团贵州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建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实践提供多元化、高水平的教学基地,为学生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指导与帮助。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工业工程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企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工业工程、物流管理、MBA、EMBA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现有波罗的海区域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贵州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贵州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喀斯特地区创新发展研究院(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平台)4个省部级科研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企业创新与发展研究所、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案例研究中心、大数据管理创新研究所、军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所7个校级科研研究中心以及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共建的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贵州分中心、与贵州省总商会、贵州省民营经济局共建的贵商创新发展研究院。学院先后与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伊利诺州州立大学商学院、瑞典耶夫勒大学管理学院、日本东北大学会计学院、台湾元智大学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商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十二五”以来,学院教师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农业部软科学项目、省长基金、省社科重大招标、省软科学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00余项,科研经费多次列全校人文社会科学之首;在SSCI、SCI、EI、CSSCI收录期刊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800余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贵州省优秀决策成果奖等奖励近40余项。学院秉承“传前沿知识,创管理新知,育管理英才,促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和“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校党委、行政班子的指导下,在学校各部门的支持下,全院上下一心,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打造成为贵州省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贵州省高层次管理学者的首选地、贵州省产业创新发展尤其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贵州大学开放办学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桥头堡,成为贵州引领、西部优秀、国内知名、同行尊重、社会认可、教师幸福、学生自豪,充满活力和富有竞争力的美丽管院。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4.80万
] -
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贵州工学院机电工程系。2004年,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合并,在原贵州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原贵州大学工程技术系的基础上组建新的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目前学院包括机械制图教研室、机械基础教研室、机械制造系、机电工程系、机械设计系、车辆工程系、机电信息工程系、材料成型系、农机系、工业设计系、实验中心等专业系室,包括摩擦润滑及表面工程研究所、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所、山地农业智能装备研究所、工业设计研究所等特色研究所。目前,机械工程学科拥有教职工180余人(其中机械工程学院120余人,另有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工程学科教职工),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6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3人、贵州省省管专家5人、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2人、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1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5人。在校本科生2000余名、硕士研究生500余名、博士研究生30余名。机械工程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大数据学科与技术学科群”,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工业设计工程、工程管理三个专业硕士授予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5个学科方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与结构强度(W)、工业工程与管理(W)5个学科方向。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四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贵州省示范性专业;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是贵州省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贵州省示范性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入选贵州省国内一流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入选国内一流平台;该专业下设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工程机械、机电信息工程、智能制造六个专业方向。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设模具设计及制造、铸造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工业设计专业设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学院承担了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国家新工科建设等国家级教改项目10余,正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构建“14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械开源平台、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智能制造数字化研发平台。学院参与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的建设,具有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高端装备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贵州省“互联网+”协同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高端装备产业技术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机电装备研究工程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共建有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大型空调节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低速电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近5年获省级科技成果奖3项,获专利授权100余项,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El收录200余篇,出版专著/教程12部。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973计划专题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部委项目50余项,到账经费超过1亿元。承担的基于SOA和物联网技术的制造信息系统、中药制剂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大型棉花采摘装备、超高压高强度瓷绝缘子生产线等项目研究获国家级项目支持,代表了行业水平;“全地形车”、“采棉机”、“抽油机”、“异标合一分拣设备”、“隧道拱架安装机”、“特色农产品烘烤装备”、“应急救援排障工程车”、“新能源汽车”等装备研发代表了行业水平;数控高强度紧固件圆角滚压强化设备列入国家大飞机配套紧固件研制的指定专用设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成果在上海地铁、贵阳机场等200多个项目得到成功应用,综合节能20%及以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院形成了严谨的学术风格,为学界、商界、政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成为国家机械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学院植根于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沃土,面向《中国制造2025》,始终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办学质量和为国家、区域服务的能力逐渐提高,国内影响力和学科知名度明显提升,吸引着海内外优秀师资和优秀学子纷至沓来。已经成为我国知名的、具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基地。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00万
] -
贵州大学林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贵州农学院林学系(1999年园林专业并入本系)。学院以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为主体,积极扩大博士和硕士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为重点,以南方山地人工林培育、喀斯特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水土保持、园林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园林景观设计为目标,是培养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学院办学层次和学科体系完整。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流动站4个人才培养层次。学院有林学、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森林保护4个本科专业,其中林学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全国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园林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均为贵州大学特色专业,森林保护专业为新开专业;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林学和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林学、生态学、风景园林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点(林学、风景园林)。拥有国家林业局林学一级重点学科、贵州省“生态学”国内一流学科、贵州省森林培育特色重点学科、生态学重点学科,贵州省人才基地、贵州省科技创新团队等。学院现有4个系、1个实验中心(含4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基础实验室)、1个教学实验苗圃,以及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多个实习基地。另有4个校级研究中心和一个省级研究中心(挂靠本学院)。学院师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在职教职工75人,有教授16人,副教授26人,讲师21人,教师中博士学位达72%。有“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管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2人,省高层次人才“十层次”1人、“百层次”3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5人,国家林业局教学名师1人,国家先进工作者1人,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2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15人。近5年本科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学院教师主持多项国家级各类课题,科研成果突出,获奖层次高。近年承担国家973、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近30项,省、部级课题160余项,研究经费6500余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中国林学会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审定省级马尾松良种3个,制定国家行业技术标准6项,省地方技术标准5项。获国家各类专利3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3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60多篇。学院围绕国家林业发展和西南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基于学院现有专业和学科特点,推进学科优化组合,突出特色和优势,以及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打造5个学科群,即:以良种选育、森林资源培育及管理为主体,构建森林资源培育学科群;以喀斯特生态系统及亚热带生态系统为主体,构建生态学科群,以南方喀斯特土壤侵蚀环境、侵蚀机理及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构建水土保持学科群,以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及其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构建贵州高原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学科群,以园林植物资源及喀斯特山地景观构建园林学科群;开展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形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独具地方特色,并在全国拥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将林学院打造成“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办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