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有78年悠久的办学历史。学院下设地理科学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地理信息科学系、环境科学系、园林系。近年来,学院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9年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共同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7月1日学院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8年1月“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8年12月学院党委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截至2019年9月,全院教职工共99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行政、教辅人员24人;地理科学系20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17人,地理信息科学系14人,环境科学系13人,园林系11人。从职称结构看,专任教师队伍中现有教授25人,副教授28人,博士42人,在读博士5人。 学科聘有特聘教授卢耀如院士、候鸟型专家周成虎院士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多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50人。学院长期把团队与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任务,经多年努力学院现已建成由“院士-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学者”构成的“老中青”比例合理的传承性学术梯队。学院获批建设有“贵州山区地理环境与遥感技术应用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联合建设有“喀斯特山地遥感与空间信息系统创新团队”、贵州省首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中国南方喀斯特科技创新团队”、贵州省第二批人才基地“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人才基地”等。 学院目前共有10余人次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百”层次人才、省管专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贵州省千层次人才计划等荣誉称号,1人获聘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院坚持贯彻“以本为本”育人理念,致力于开展覆盖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本-硕-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当前,学院设有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园林7个本科专业;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生态学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学科教学地理、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地理科学专业2007年获批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贵州省示范专业。地理学2011年被确定为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1992年获批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2006年获批省级重点学科。2017年,地理科学专业获批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017年,我院与喀斯特研究院联合申报并获批“地理学”贵州省国内一流学科。2019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获批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学院将以“地理学”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环境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科协同发展。重点围绕“地理学”工程与三个支持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风景园林)打造一个以地理学带动整个学院全方位协同发展的小学科群、1个地理学博士点、3个一流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联合建设的平台有“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科发计〔2013〕405号)、“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国遥字〔2012〕74号)、“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喀斯特地区关键信息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贵州省山地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学院建有“贵州省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科普基地”,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2个省级评估合格基础实验室;建有岩矿标本室、古生物标本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场所。相关平台拥有设备累计固定资产总值达3000余万元。学院建有省内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多处。学院资料室拥有专业中外文藏书数万册、中外文期刊510余种。学院现有本科生近1600余人,本科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成效良好。我院2015级园林、2015级地理科学专业获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学院团委连续十年获贵州师范大学“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学生会获学校优秀学生会称号,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评比获学校优秀组织奖,体育文化艺术节团体多年蝉联学校比赛总分第一名。近年来,本科生主持科研立项达100余项,学生参与科研人数多达500余人。学生考研率逐年稳步提升,学生通过保送读研或考试等方式,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攻读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近100名。每年在校研究生独立承担学校或区县以上科研项目约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部分毕业生进入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及重点中学等单位工作,部分毕业生考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攻读学位或出国深造。学院教师秉承将科研和论文写在贵州大地的理念,立足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致力于服务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在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世界遗产申报、区域灾后重建基础评估及总体规划、生态红线划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预警等领域扎实开展工作,科研成果多次被省委、省政府采用,为贵州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学院近五年主持纵向科研项目5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与国际合作项目近20项,省部级项目近33项),横向项目172项,累计各类科研经费近5000万元。截至2019年9月,学院科研队伍取得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14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技术转让12项,经济收益达2000多万元;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497篇,其中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184篇,省级刊物313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0部,省级出版18部,12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学院现有国家土地规划甲级、测绘乙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平证书(3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丙级等资质。学院教师积极开展喀斯特地区土地、水、生物、旅游等资源的评价与规划、地质地貌、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工程、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土保持与石漠化防治、园林景观设计、地图测绘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积极承担国土、水利、环保等行业项目400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学术交流日趋活跃。学院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际科研机构,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学术交流频繁,近年来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极大地活跃了科研氛围,提高了科研人员水平。(数据截止2019年9月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建成于2007年,是在把贵州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背景下,由贵州师范大学与贵州省旅游局联合共建的,以贵州旅游国际化为目标的新型学院。2010年,贵州师范大学与贵州省旅游局联合共建的贵州旅游管理学院成立,以“两块牌子,一套人力资源”的模式,通过政产学研用的进一步融合,促进了学院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77名,专任教师63名,管理人员14人,并汇集了“省级教学名师”;学院第一任院长杨绍先,贵州省政府参事、贵州文化旅游专家、贵州省政府咨询顾问,学院第二任院长张晓松等造诣精深的知名专家学者。学院还特聘厦门大学等10余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聘请了多位校外讲座教师,着力构建国际化、双师型等多元化师资队伍。专业和学科建设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学科发展更深更广的影响,学院既立足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全局视野,又朝着“精、准”的定位发展,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培育学科特色,强化学科团队建设,有重点、有计划地增设我省旅游管理及相关行业对人才需求迫切的专业,逐步形成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学科和专业群落布局,并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取得丰硕成绩。学院现有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三个二本专业,产品设计、音乐学(航空及高级服务管理)二个三本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贵州省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现有旅游管理硕士(MTA)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与经济与管理学院合办)三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学院建有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国家第一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贵州蜡染)、贵州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中国•贵阳”大数据旅游研究(实训)基地、贵州旅游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国家乙级旅游规划资质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建设政府层面的合作平台:贵州省旅游局、贵州旅游信息中心,贵州省旅游局直属科研机构贵州旅游文化研究传播中心,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心;并与黔西南州旅游局,荔波县人民政府、凤冈县人民政府等建立经常性合作。企业层面的合作平台:黄果树旅游集团、多彩贵州城、中铁国际生态城、喜来登大酒店,保利温泉酒店、世纪金源大酒店、贵州省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贵州黔艺宝(贵州多彩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多彩雪飞文化旅游商品有限公司、多彩贵州印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心、首旅集团培训中心、贵州中国旅行社、贵州山水旅行社、贵州青年旅游社等。国内外高校合作平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南阿肯色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葡萄牙阿威罗大学、泰国博仁大学、韩国国立大邱教育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中华大学、台湾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等。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30万
] -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时的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教育学系。迄今已有78年的办学历史。2003年8月,教育系与教育技术信息系合并组建教育科学学院。2010年,学校将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合署办公。2019年6月,成立教育学院。建校之初,大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系全体学生转入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教育系修业,教育系成立伊始即有了第一批毕业生;教育系先后有贵州师范大学奠基者、教育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王克仁、心理学家周应培教授等一批学养深厚的学者执教于此,形成了良好的学术、育人传统,为贵州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博士31人(含在读3人),硕士4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2人、省哲社青年创新人才2人。学院还有来自全国著名大学的5位学校特聘教授和7位学院客座教授。学院建院之初即设立“大夏杏坛”系列讲座。国内著名教授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懿颖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孙霄兵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南大学副校长靳玉乐教授,教育部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绍青教授,《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社长马宪平,以及国际顶级教授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校长ThomasBailey教授等众贤毕至,先后应邀作主旨报告。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3项。出版著作12部、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652篇,其中:CSSCI论文55余篇、核心期刊论文114篇、SSCI论文2篇、SCI论文1篇、SCI摘要2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3篇、新华文摘论点摘录1篇、新华文摘篇目转载1篇;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部省级科研成果奖13项。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综合实验实训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教育学校外实践基地;若干全国研究与智库平台;1个贵州省教师专业发展示范中心;2个省级培训基地:贵州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高等教育学会及高教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挂靠学院。学院教育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贵州省高校第一。教育学学科获批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育学专业获批省级示范性专业;教育技术学获批国家级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本硕一体化)培养项目、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小学教育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国家级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项目。目前,学院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0个二级学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授权点,4个本科专业(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设有6个成人本专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238人,研究生357人,留学生8人,成教生3000余人。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近两年主办承办了三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建院之初即承办了大学生成长与成功国际顶级学术峰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教授致辞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教授贺信给予赞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校长ThomasBailey、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AnnaVignoles、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中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荀渊、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等来自五国13所高校的3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应特邀正式出席会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为贵阳师范学院生物系,是全国较早的生物学教师教育专门机构之一。1956年由时任贵阳师范学院副院长、著名鱼类学家顾光中教授提议,创办生物科。1958年生物科更名为生物系,顾光中教授任首任系主任。1994年生物系更名为生物科学技术系。2003年,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在生物技术专业基础上组建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与地理相关专业合并成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2008年,学校再次进行院系调整,整合了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和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的生物学相关专业,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目前,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园艺4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并在二年级根据学生兴趣,进行专业分流);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和生态学),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教育硕士);2个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生物学和生态学);1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生态学)。2007年,生物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2008年,生物技术专业获批贵州省示范专业,2012年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第二批)。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0人,教授13人,副教授5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9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园艺(含茶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贵州省教学名师1人。1个教育部人才团队(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创新人才团队),2个贵州省人才团队(贵州省特色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微生物-植物互作及代谢调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一流大学——一流师资”团队(生物技术核心课程课程团队)和1个校级教学团队(生物技术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校级教学团队)。先后有多人次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奖”“省五四青年奖章”“省青年科技奖”“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省优秀教师”和“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光荣称号。经多年的培养与引进,学院已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的人才队伍。学院依托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生物学、生态学)和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生物学、生态学),搭建了由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组成的三级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完善了多层次人才培养条件。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植物生理与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西南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一流大学——一流平台建设项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安全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专业实验室(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和2个省级基础实验室(生物技术基础实验室和基础生物学实验室)。实验教学用房约8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3250万元。学院结合贵州省生物技术产业的特点,在省内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涉及基础教育、医药、食品、环保、农、林、牧、渔等行业的二十多个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实践的需求。经过多年来发展,学院重点围绕喀斯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从景观、生态系统、个体、遗传多样性和分子水平多维度开展研究,形成了包括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喀斯特逆境生物的适应性、喀斯特特色生物资源挖掘及种质创新利用、植物-微生物互作及代谢调控、喀斯特洞穴生态、喀斯特高原修复生态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同时,以科研反哺教学。近5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级项目44项,省部级项目123项,市厅级项目45项,横向项目59项,科研总经费8000余万元;出版著作、教材等17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获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倡导教学、科研并重,实施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国际化视野、独立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确保毕业生就业途径全方位、多渠道,为贵州省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8年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1.73%,其中,16.67%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开拓创新、深化改革,进一步规划和凝练科研方向,不断巩固和彰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特色,继续深化应用型高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面向贵州,积极主动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朝着建设有地方教师教育特色多学科发展的学院的目标不断前进。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学院是贵州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术科考试基地,贵州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贵州省体育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人,专任教师9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6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8人在读博士)。现有贵州省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贵州省管专家4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1人,已经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发展潜力大、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学院具有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层次。现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与教学论(体育)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学科教学(体育)”专业硕士、“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四个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为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和校级重点学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生889人(不含求是学院体育系780人),现有在读有硕士研究生(含留学生)121人。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现设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体育与健康学科等5个学科。学院现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心和运体与质健康研究中心,已形成了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共5个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来,学院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科学技术基项目、省长基金项目11项,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体育局等厅局级项目170项;出版学术专著14部;教材16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核心期刊97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得包括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其他各类教学、竞赛、科研奖项146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160余项,承办了“第七届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报告会(中日)国际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学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就业保持在90%以上,目前有49人在省级、国家级训练基地集中训练.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历史始于1941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成立之初即设国文系,为我校最早设立的四个系科之一。1985年更名中文系,2003年扩展为文学院。尹炎武、谢六逸、王煥鑣、谭戒甫、蹇先艾、汤炳正、姚奠中、张汝舟、李独清等著名学者曾在此执教。向义、郑国彬、杜熙筠、龙仲衡、陈贻荪、傅平骧、陈廷瓒等蜚声学界。进入新时期以来,林树明教授引领国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国诗法学、中国赋学研究具有学术影响,辞赋创作占有重要地位。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0人,获博士学位45人、获硕士学位3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核心专家2人、省管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名师1人。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杭州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河北大学、贵州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部分教师毕业于本校。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4个二级学科;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7个二级学科,并有艺术学理论、课程与教学论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且招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生,以及本科、硕士、博士和留学生。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270人,包括学术型研究生112人、专业型研究生61人、在职研究生94人。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5人,其中外国博士生3人。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中国语言文学为省特色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文艺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现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普通话、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影视学基础等课等为省级精品课程,汉字学、文学概论等为校级精品课程。有教育部语用司、贵州省教育厅与贵州师大共建民族和谐语言研究与应用中心、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近五年来,文学院教师出版专著近50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20篇、CSSCI期刊150余篇,核心期刊14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36项、教育厅项目35项。近五年来,学院教师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6项。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贵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起源于1941年10月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时设立的理化科,1943年升格为理化系,1952年成立物理系,1994年更名为物理与电子科学系,2003年与化学系合并组建理学院,2008年学科调整后成立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已有70多年历史,是贵州高校历史悠久的院系之一。我院现有教职员工8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6人,研究馆员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博士24人,在读博士10人,硕士30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贵州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5人。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党委隶属于中共贵州师范大学党委,现有教职工党员54人,学生党员141人,党委书记1人,副书记1人,院党委委员5人。下设教工支部4个、学生支部7个(其中本科学生支部6个,研究生支部1个)。学院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各项决议,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障监督作用。学院党委一方面认真抓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党员的发展、培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主动参与讨论研究学院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等重要工作,积极配合、支持学院行政的各项工作,不断推进学院事业的发展。学院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在物理学专业下增设了通用技术本科方向;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在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学科教学(物理)、智能控制与信息系统、天体物理与天文数据信息处理、职业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等硕士学位招生方向,在校学生1645人。学院拥有12200平方米的实验室,1800多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中外文图书2万余册。学院拥有X射线仪、SUNU45工作站、FPGA全流程设计工具软件、数字信号处理开发套件、数字示波器、高速和高精度数据采集卡等大中型设备和软件;有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贵州师范大学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贵州省教育厅汽车电子技术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教育厅低维凝聚态物理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学院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升。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350余人次,获得各级奖励185人次,其中省级以上87人次。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东芝杯”全国教学技能大赛第五届(2013)、第六届(2014)均获三等奖1项;“华夏杯”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第三届(2015)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实验创新奖1项的优异成绩,第二届(2014)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第二届(2014)获一等奖1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第6届(2013)、第7届(2014)均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第二届(2015)“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获三等奖;2015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获“动作投影对抗赛”全国二等奖;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第七届(2012)获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连续8届在贵州赛区获奖,其中获一等奖7项。本科生获省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3项;2014年本科生发表论文15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获得贵州省第一届大学生创新成果展暨创新论坛最受欢迎十佳论文1篇。学院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积极投身科研工作。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00余篇;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科研经费200万余元;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首届贵州省高校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10余项。学院现有原子与分子物理、核结构与核信息、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天文天体物理、现代电子设计、电磁兼容、网络安全等研究团队,其中“核天体物理与脉冲星大数据科技运用创新团队”为贵州省科技厅及创新团队,“计算物理”获批贵州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多次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贵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真诚欢迎社会各界支持学院发展,为贵州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贵州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贵州师范大学前身为1941年创建的国立贵阳师范学院,1953-1984年,贵阳师范学院设立心理学教研组,1983年恢复教育系设心理学教研室,1985年学校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开始招收基础心理学研究生,1999年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3年成立教育科学学院设心理学系,2019年6月成立心理学院,心理学院与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合署办公。1985年获批普通心理学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005年获批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011年获批心理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18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授权点、教育硕士心理健康教育方向。2014年心理学获贵州省重点学科,2018年获贵州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项目,2018年,获贵州省“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999年应用心理学(师范)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7年获批贵州省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2012年“心理学课程教学团队”获贵州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2014年获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7年获贵州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2018年开始一本招生。学院现有教职工40人,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博士17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7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省管专家2人,贵州省黔灵学者1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2人、贵州省哲社青年创新人才2人。教师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2019年获科技厅“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目前在校学生42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249人,硕士、博士研究生、留学生180人。近3年获批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出版专著7部、译著1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贵州省心理学会、贵州省心理健康教育协会、贵州省心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心理大数据研究中心挂靠学院。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