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画是湖北美术学院传统美术学绘画学科专业之一,在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版画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良,教研成果斐然,已成为我国华中地区培养版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版画系现有教职工14人,其中教师10人,形成了以著名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湖北美协版画艺委会主任张广慧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老中青相结合的完整教学梯队。版画系拥有全校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实验室。在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系先后建立起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四个实验室,从韩国、荷兰等国进口大批先进的版画设备,配备了专业的实验人员,实验室建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版画系自成立以来,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课程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大力开展科研创作活动和教学、创作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在全国的地位,为我国版画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40万
] -
湖北美术学院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是华中地区率先创设的、唯一的壁画专业教学实体。1979年起,以唐小禾、程犁为代表的湖北艺术家的壁画艺术创作,与首都机场壁画群同步,持续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特点,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1989年,湖北美术学院开办绘画专业(壁画方向),2001年成立了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2012年在壁画系新设公共艺术专业,2013年招收首届公共艺术专业本科生。自建系以来,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始终秉承“崇德、笃学、敏行、致美”的校训,以及“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开展了传统壁画艺术、现当代壁画创作、大漆艺术及综合材料绘画、公共艺术的教学研究和创作研究。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传授专业基本知识、训练专业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加强实践综合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掌握服务于社会的专业本领为目标,探讨多种材料在现代壁画及公共艺术中的综合应用,关注社会核心价值及公共诉求,提倡多元、多层次文化理念,极具艺术内涵的丰富性和包容度,适应着视觉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线描、浮雕、色彩表现、线型画面构成、壁画构图、壁画创作与设计、金属工艺、沥粉彩绘、漆艺制作、实验漆艺、综合材料表现、公共艺术导引、平面材料与工艺成型、立体材料与工艺成型、公共空间造型艺术规划、公共艺术品创作等。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40万
] -
湖北美术学院是华中地区唯一一所专门高等美术学府,全国八所美术学院之一。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自1920年迄今,走过了90年的办学历程,培养了大批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及艺术管理者。雕塑系结合学科内在联系和雕塑专业的发展的特点,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整合与创新,逐渐形成完整的雕塑系管理、教学和艺术研究体系。特别是近几年通过深层次的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进一步理清了学科建设思路,确立了在构建完整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注重基础与创作的有机结合,注重单元与系统的有机结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作意识的育人宗旨,为雕塑专业学生掌握现代雕塑艺术理论与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雕塑系的建设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30年--初设雕塑系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1930年改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根据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校务记录,1930年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大学部设立了艺术教育系、绘画系、西洋画系、图案系、雕塑系和音乐系,这是雕塑系创办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初创的雕塑系教学体系开设了木炭画、泥塑、石刻、木刻、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美学、艺术解剖学、透视学、集合学等课程。雕塑系教学体系是引进西方比较成熟的雕塑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学和专门学,为中国近代雕塑教育起到了示范作用。初创的雕塑系讲求实际,学风勤朴笃实。自创办起,教学安排就强调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鼓励学生养成劳动和合作观念。初创雕塑系时,师资缺乏,引进了在日本雕塑专业留学的蒋治民,他于1937年出任武昌艺专西画和雕塑教员。可见当时教师聘用坚持“严聘精炼”的要求,从而使教师在雕塑教学与艺术创作领域达到高标准。1938年8月,武昌艺专校舍被日机炸毁,学校迁徙四川。因形势危机,雕塑、图案、音乐学科均停办。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的教学设施补助计划中,记载了当时工艺美术专业教员蒋治民为雕塑、陶瓷模型课程提出研究《中国雕塑》项目申请经费的报告及详细设备、材料明细表。可见,虽然雕塑系停办,但雕塑教育和雕塑研究却没有停止,并注重雕塑课程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相结合,研究中国雕塑艺术。从记录的泥塑课程教学和学生泥塑作品照片中,可以看出雕塑教育基本上是国外雕塑教学的模式,是以肖像雕塑为主的雕塑教学,包括泥塑、石刻、木雕等课程内容。但是从雕塑系的开端来说,中国雕塑人才培养已从民间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走向有文化、有技艺的雕塑教育模式,基本形成了一个起点高,教学质量好,注重中国雕塑研究的办学特色。1953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武汉)开办雕塑系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在武汉组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是由湖北的中南文艺学院美术系(武昌艺专部分人员)、广东的华南文艺学院美术系(部分人员)、广西艺专美术系(部分人员)合并组成。初设绘画系、雕塑系、图案组,后改设中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雕塑系修业年限为专科三年,计有学生38人,专业教师7人。雕塑系主任由曾新泉担任,刘政德担任系支部书记。当时由于院系调整,学生来自多个院校。1953年至1957年培养了多名优秀学生。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由于院校调整,分为广州美术学院和湖北艺术学院。1958年--湖北艺术学院成立雕塑教研室,专业课程雏形建立。1958年10月,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的部分人员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分散在湖北其他院校的教职工组建为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再与华中师范学院美术系、音乐系、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武汉教育学院部分人员合并,成立了湖北艺术学院。湖北艺术学院设置了音乐系和美术系,美术系分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美术五个专业。于1958年创建了美术系雕塑教研室,1959年首届招生。湖北艺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开创,是以蒋治民(留日,当时日本的雕塑教育体系也是学法国的)、张祖武(刘开渠等先生留法回国后招收的首届雕塑生)等先生为先导。教师们长期对中国传统及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基本形成了法派、苏派、中国传统雕塑渗透与融合的雕塑教育体系。这时期培养了两届学生虽然数量不多,但为雕塑教育积蓄了人才,如后来在雕塑系任教的汪良田、安志今、朱达诚等。1965年10月,根据国家对全国艺术院校大调整的政策,湖北艺术学院开始精简编制并逐步停止招生。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被改为湖北省美术院下设绘画工作室、美术理论工作室、工艺雕塑工作室。工艺雕塑工作室李一夫任主任,张祖武,张朗任副主任。当时,工艺雕塑工作室受湖北省工艺美术处的委托,举办为期半年的“湖北省工艺美术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工艺、国画、广告设计以及刺绣、剪纸、地毯、贝雕设计等实用美术项目。之后,受“文革”冲击,各项工作都随之停顿下。1972年--雕塑教育恢复,开展了雕塑普及教育。1972年,湖北艺术专科学校成立,美术系的人员建制沿用省美术院的一部分,系主任由刘侬担任,张朗任副主任。雕塑专业教师有张祖武、汪良田(1964年7月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毕业分配任教)、安志今(1974年调回湖北艺术专科学校雕塑专业任教)。1972年上半年,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院,学制三年,开设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以及工艺美术等五个专业。1975年雕塑专业是作为绘画专科招生,75级绘画专业培养了雕塑专业8名学生。当时,提出工农兵学院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上、管、改”口号,要求学校要越办越大,越办越向下的方针。于是,美术系开办的专业班也突出了这些特点,如师范班、黄陂泥塑班、社来社去班等,1976年雕塑专业培养了11名学生。各种形式的工艺美术培训班相继开办,并在湖北省应城、咸宁、黄陂等地办有教学实习地,如1973年举办了工艺美术短训班雕塑国画,培养了6名学生。不同学制的专科雕塑课程与60年代相比,有了一些变化。雕塑专业课程设置了政治理论课、学工、学农、学军课、文化课和专业课,包括文学、美术知识、美术史、透视、解剖、素描、速写、色彩、泥塑、创作、采风、毕业创作等课程,体现了当时政治时代特点。这个时期,雕塑专业通过开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三年制的专科班,为湖北省培养了一大批实用的雕塑美术人才,同时也不乏出现了一批较为优秀的人才,她们部分充实雕塑教育队伍,部分分配到省市雕塑创作部门工作,后来都成为了湖北乃至全国雕塑领域的中坚。1977年--高考恢复,雕塑教学步入正轨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高考制度恢复。同年,湖北艺术专科学校恢复为湖北艺术学院,并设美术分部,雕塑教育逐步走上正常化的道路。1985年--改建为湖北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逐步完善1985年5月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改建为湖北美术学院,建制为美术系、工艺系和理论文化课部。雕塑专业教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培养的学生已开始进入重点美术院校深造。从1985年到1996年,共招生5届,培养学生41人。1988年培养学生7人,其中张松涛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充实教师队伍,成为雕塑系的后备人才。史金淞和安维秋分配到湖北省美术院,从事雕塑创作工作,史金淞现已是国内外知名的当代雕塑艺术家。1985年雕塑系首次招收硕士生,余小平是雕塑系的第一位研究生,导师张祖武‘刘政德,毕业后留校任教。这一时期,由于雕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大部分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不仅有国内研究生,还有国外留学生,并学成归国,纷纷进入高等雕塑教育队伍。还有在省内外从事雕塑创作,或者自由职业艺术家。最可喜的是雕塑系研究生教育开启,为后来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7年--独立建系,拓展了雕塑专业体系。由于雕塑教育的特殊性,1997年学校专业调整,雕塑系1997年独立建系。专业课程内容在改革开放新局面下,根据社会的发展对教学体制进行调整,逐步吸收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优点和国际当代艺术的新观点、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基于扎实基本功的创造性。在前期教学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开始对学科内容作全面的调整和充实。1997年独立建雕塑系,招生主要面向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和河南,2002年后面向全国招生。1997年雕塑系有两个专业方向班,雕塑师范班培养学生21人,雕塑班培养学生10人。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雕塑专业开始每年招生,学生人数逐年递增。雕塑专业师资不断充实年青人,雕塑设施不断增加新设备,并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学生不断向高学历冲刺,杨红志是雕塑系第一个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的学生,随后有更多的学生考入研究生深造,毕业后充实到各高校教师队伍。1999年雕塑系学生毕业作品获得五个《99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作品》的优秀奖。2000年--整合雕塑学科课程内容,创建全新的学科体系随着当代雕塑艺术、公共艺术、媒体艺术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渗透,现代雕塑艺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其艺术内涵也愈加丰富。为适应这种艺术一体化带来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的变化,同时为了应对信息量膨胀与学时的压缩,雕塑系在多年教学科研探索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再不孤立思考专业课程,而更多的是思考专业课程的延伸和效益。重点工作为在保持原有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开拓新领域,初步建设雕塑材料教学系统;并着手面对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公共艺术的要求,开展公共艺术教学研究。雕塑系的教学体系再次调整,形成了专业基础教学、导师工作室教学与技法材料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分为新具象雕塑工作室、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工作室和材料语言雕塑工作室。既保持原有的写实雕塑优势,又吸纳现代材料教学优点,代表了国内美术院校雕塑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雕塑教育培养学生的适应度逐步增强,专才培养模式从单一模式向多种选择模式转移,增加了雕塑学科的公共艺术、雕塑材料、环境雕塑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和抽象构成雕塑设计等新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开始提高,开始进行定点基地建设。此举拓展了雕塑语言更广阔的可能性,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实践与创作有了充分的研究环境与制作空间。在雕塑专业学习过程中,注重在基础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雕塑创作和雕塑展览活动。从这5届雕塑专业培养的学生中看出,由于雕塑教育的改革,学生的培养人数增加,学生毕业的去向选择增多,学生在全国获奖越来越多。特别是继续深造的学生越来越多,研究生人数增加,学成后都成为各高等院校的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全方位进行雕塑学科资源建设,构建“立体化”学科体系。雕塑系教学机构有专业基础部和导师工作室。其中导师工作室分为新具象工作室、现代材料工作室、公共艺术工作室。配合导师工作室建立材料工作间,即石雕、木雕、陶瓷、直接金属焊接、金属制造、综合材料。2004年以来,雕塑系在院教学工作研讨会提出了新的教学计划,即适量减少较机械的写生课程,而加大材料课程,如石材、木材、陶瓷、金属盒综合材料的运用等等的运用。精品课程可以提高雕塑教学质量和雕塑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提高雕塑教学质量,努力建设精品课程,雕塑系组成以教授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梯队的学科队伍。系主任作为学科带头人亲自起草泥塑基础课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拟定教材内容,主讲课程,组织网站,2004年《泥塑基础》获省精品课程。这段时期,雕塑系组织教师参与各种雕塑创作活动,创造条件开阔艺术视野,以促进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几年的雕塑学科开拓,学科建设势头良好,学生在国内外获奖数量猛增。2004年本科毕业论文获得省学位论文一等奖和提名奖;毕业作品获得“2004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作品展”一等奖。2005年毕业作品在全国获得二等奖1个、优秀奖2个、省科研一等奖1个、省级优秀奖4个和全国第一届大学生展颜活动一等奖1个等。2008年由于学校院系调整,陶瓷艺术专业合并到雕塑系,雕塑系为两个学科方向:雕塑专业和陶瓷艺术专业。2008年学校新校区建设启动,对新校区的雕塑设施进行调研、规划和布局。2010年--国家高等学校雕塑特色专业的建设随着湖北美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雕塑专业的教学规模也有了很大发展,雕塑系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空间完善教学条件。强化教学管理,深入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三个教研工作室的建设;继续巩固加强教学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基地的作用;新增公共环境雕塑专业;做好陶瓷艺术专业的协调工作,加强对陶艺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探索有特色的陶瓷艺术专业教育;树立品牌意识,加快特色专业的发展;教学系统的完善。总之,雕塑学科建设是在现代雕塑艺术的过渡中稳步发展,这一发展过程被视为一个持续了90年的有机体,既要保持原有优势,并从中发展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要响应时代需求,开拓新的艺术领域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40万
] -
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创建于2005年,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系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唯一一所以院为建制单位的动画、影像媒体艺术教学、研究与创作机构,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动画、影像媒体艺术教学、研究与创作的院系之一,在社会上特别是动画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地位和良好的声誉。动画学院引入电影学科的核心审美,以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为内涵,以高新科技和时尚文化为延伸,打造出以动画和影像为主体的学科群。目前,动画学院开设有动画(为省级品牌专业)和影像媒体艺术2个核心专业,并积极筹建数字媒体专业,设有视觉基础、动画专业和影像媒体专业3个教研室。同时,配备了目前国内较高水平的专业实验室,如集群渲染后期合成实验室、实验动画定格实验室和动画摄影实验室,被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动画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荣誉称号。自2012年起,新设立湖北美术学院和韩国韩瑞大学中外联合办学的动画本科专业,并于2013年正式选拔招生,这标志着动画学院国际化办学的新突破。动画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9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26人,助教12人;本科生1150人,研究生52人。多年来,动画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引导,形成共生互动、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目前,动画学院正依托湖北美术学院深厚的学术资源和创作优势,进行大胆地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完善动画与影像艺术创新,并展开相关学术研究,为建设一流的动画学院和以教学、研究与创作为整体的产学研基地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40万
] -
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前身为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系工业设计专业,开办自1988年,2002年独立建系,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开设此专业最早的院校之一。目前下设产品设计、展示设计、工业设计(工科)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四个专业。产品设计专业创建时间较长,在湖北省有着重要的专业学术地位,对中南地区的相关专业都产生着直接的辐射作用,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与产品设计一脉相承的是工业设计专业(工科),已于2014年开始招生,两个专业都是以引导创新、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为目标,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展示设计专业于2007年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主攻专业方向为“展示设计与研究”,其主要内容是指所有工业产品的展览和陈列的造型视觉艺术空间设计,最终起到提供产品大众销售空间、展示商品及其功能、促进商业消费和引领生活方式的作用。该专业的设立,与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起到了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的作用,使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和健全。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舞台美术设计)为新设专业,于2014年开始招生,按照“大舞美、大空间、大艺术”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以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各类演出活动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舞台美术设计综合性人才,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创建以舞台设计、空间设计为基础的,融合视觉艺术、装置道具、灯光艺术为特色的专业发展方向,把本专业建设成为较高的教育教学与学术科研水平、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层次人才培养、充分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舞台美术设计教育学科。现有本科生及研究生700余人,教职工32人,其中正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3人、助教8人。本系学术基础扎实,教学体系严谨,所培养的专业设计人才适应力强、就业率高、服务社会效果优良。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40万
] -
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是在1985年学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上,于1997年独立建系,是全国最早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之一。“十三五”期间,环境艺术设计系将努力建设成为在华中地区学科专业具有重要影响力,教研科研具有重要显征性,人才培养成效具有重要辐射力的创意应用型的环境设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环境艺术设计系现有环境设计、风景园林2个本科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9人,其中校内双肩挑教师2人。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助教7人;所有教师均有硕士学位;本校毕业为19人,国内其他高校毕业为5人,国外高校毕业为5人。我系现有本科生人数764人,研究生65人,配备专职学生辅导员3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隶属的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且设计学学科为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环境设计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美术学院工学和艺术学交叉专业人才培养国家级项目,并建有多个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环境艺术设计的“周进制教学”框架,在环境艺术学科专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独立的思考与突出贡献,《环境艺术设计“周进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验》获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环境艺术设计系下设6个教研室:基础课教研室、设计表现教研室、陈设教研室、实践教研室、室内设计教研室、风景园林教研室,1个环境艺术研究所,实验室6个,即材料与照明实验室、空间图形实验室、信息模型与建筑技术实验室、陈设实验室、园林工程实验室、本土建造实验室。与广东三雄极光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园林公司、深圳海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近年来,我系教师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以及各类横向纵向科研项目、校级科研及教研项目、校级教学教改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文化厅、教技厅等各类重要奖项。系部教师发表多篇高水平的专业研究论文,出版各类专业教材;以我系教师为主体,完成了武汉市地铁线网艺术规划和地铁2号线、4号线、3号线各类公共艺术创作和监制,“第十届中国国际(武汉)园博园公共艺术规划设计”项目,完成五峰县、黄陂县农村建设调查项目,完成湖北美术学院校园景观设计和研究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项目。周进制”教学的延伸与转型发展。拓展实践教学的外延发展,开放地接纳个性化学术观点、新颖的教学形式、前沿的设计资讯,以适应不断前行设计学科、行业的发展,注重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跨界融合,依托设计学、工学两个学科专业的相互支撑,从师资引进、教学项目、实验性研究等几方面展开探索。人文艺术与工程技术的兼容互动。秉承了我校兼收并蓄,兼容互动的特色理念,形成了艺术介入工程的独特专业办学理念;将注重与人文艺术、高新技术两方面的跨界、融合为导向,进行实验性探索,谋求新的发展阶段定位,依托学院的艺术背景,从当代艺术的视野创新课程体系。“开放课堂”衍生的实践教学特色。生产一线教学的实践课堂、校内外学科竞赛的实践课堂、国内外专家的前沿实践课堂、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的专业活动四个层面进行拓展延伸,注重特色内涵建设。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40万
] -
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设立于1983年,是我国华中地区服装艺术设计教育的发源地。在保持传统艺术教育的同时,服装艺术设计系推行“大艺术、超时尚”的教学理念,以生活为视角,用艺术的语言与当下服饰市场对话,构建中国“生态的时尚教育环境”。服装艺术设计系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及“省级重点学科称号”,多次荣获中国服装设计“新人奖”、“育人奖”,培养的学生在“汉帛奖”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美国时装艺术基金会-国际时装设计大赛(AOF大赛)、法兰克福时尚大奖赛等国内外服装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服装艺术设计系现有服装与服饰设计、纤维艺术设计、服装表演与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及湖北IFA时尚艺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在开放式的教育背景下,将与国内外顶尖设计机构及设计师建立合作关系,让新一代设计师找到自我,成为一个“艺术即是生活”的代表。服装艺术设计系现有专任教师27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0人,助教2人,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40万
] -
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可溯至1920年成立的武昌美术学校。自学校成立初始,就设立了与图案相关的课程与专业,为近代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国高校较早的践行,也是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开端。至今,视觉艺术设计学院伴随着湖北美术学院的发展而逐步壮大,已走过一百年的风雨历程。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截止目前,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共设有视觉传达设计、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工艺美术4个专业和1个视觉传达设计(印刷图形设计)的专业方向;6个教研室:视觉传达设计、印刷图形设计、摄影、工艺美术、设计实践、研究生教育;5个实践(验)机构:包装形态设计实验室、印刷艺术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综合工艺实验室、VR虚拟仿真实验室;以及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文化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所:数字图像研究所和湖北民间美术研究所;3个系级研究所:城市视觉形象研究所、包装形态设计研究所和印刷工艺研究所;还有设计实践平台:A9智慧双创设计中心,下设美灵宝设计实践中心、迦大设计实践中心和艾特包装设计实践中心。目前,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共有教职工50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讲师20人、助教5人,形成结构合理、老中青层次清晰的教师梯队。教师队伍中,十多位教师曾留学于日本、英国、韩国和新西兰等国知名大学或具有海外访学研修经历。设计系现有在籍本科生、研究生共计一千余名,是我校最大的多专业综合型特色鲜明的教学系部之一。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设计系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9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还获得湖北省教育厅授予的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优秀教学团队、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等奖励与支持。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立足学科前沿,先后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省社科基金等各类科研、教研项目。我系教师作品获全国第十三届美术作品展入选、进京、获奖提名等。自2006年以来,由湖北美术学院、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承办的“东+西大学生国际海报双年展”在成功举办六届基础上积极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并成功升级为“东+西国际设计周”,所举办的展览、赛事等一系列活动,在国内外学术前沿与设计教育中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品牌。与此同时,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全体师生在国内外重大重要展览展赛中屡获各类大奖200余项。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将依托我校百年办学优势,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武汉UNESCO设计之都的未来畅想。继续坚持“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秉承“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的指导思想,对标高等艺术教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打造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艺术与工程科技融合,模糊学科边界,跨专业项目实践融合的设计学科发展新目标,形成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在全国具有一流地位的高水平设计学科;通过进一步推进涵盖设计学学科四系联合推出的“藏龙计划”平台建设,整合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组建跨专业学术团队,培养新技术革命下学科融通型、复合型创新领军人才、专业管理人才和创意实践人才;在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与博士点申报工作落实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回首百年风雨历程,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建设,促进系部的全面发展。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40万
] -
2006年6月,学校为探索“1+3”视觉艺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涵盖全校所有专业方向的视觉艺术基础部。近10余年来,视觉艺术基础部秉承武昌艺专“兼容并蓄”文脉精神,倡导通识教育,建构有以“知识点”为纲、以“语言呈现”为目、以“通识教育”为本的“通专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关注学生直觉认知力与创造力培养,着眼通识艺术基础与专业(方向)基础、专业技能与创作实践技能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传统的“美术”教育不断拓展为面向当代的“视觉艺术”教育,而且,也使我校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适时转型与发展的办学理念,呈现出全方位、综合性的创新发展势头。在高等美术教育及其生源规模日渐扩大和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模式的前提下,学校按照“加强视觉艺术基础教学,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2006年-2017年间,学校在促进传统美术人才向视觉艺术人才转变、通识艺术基础课程对接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先后通过大类教学(2006-2009)、通类教学(2009-2013)、知识点教学(2013-2017)等递进式改革与发展阶段,全面转变了传统一元化的教学理念,其开设的《造型语言》、《图式语言》、《中国传统造型语言》、《艺术实践(写生)》等课程模块,初步实现了一年级造型技能训练向人文通识教育方向的融合与转化。“1+3”视觉艺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率先在全国高等美术院校首创“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通识人才培养“1”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里,淡化专业区隔,模糊简单适从于专业方向的造型理念等举措,使一年级不分专业地贯通、实施通识造型的课程结构得以实现。具体的操作理念是——改变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或片面强调知识承传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了解不同造型文脉、历史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权重“造型觉知”,并通过“直觉”或“智识”的视觉实践,形成独立思考的技术表达方式及能力,全面推进以“知识点”定位为其教学导向的、适合于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方法,以释放学生基于个性成长的视觉思维及艺术表征能力,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远离应试思维逻辑、具备直觉认知力、艺术通识力的、有较强艺术实践能力或创造力的视觉艺术人才。“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拓展“美术”概念、强调“视觉艺术”引领人才培养的特色办学模式。在课程设置和学生作业评判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十分尊重学生的视觉体验和个性感受,并多维度地营造个性教学和个性学习的教学氛围。截至目前,学校根据生源质量受制于应试美术高考培训和前沿艺术文化发展的态势,着重就“造型”这一学科概念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并对相应的学科知识结构等进行了必要的限定和即时性的调整。目的是——通过对现有美术基础教学模式的反思和策略性应对,为美术或设计学科等基础性的“通识教育”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通路,为学生们接触艺术的表征及其技能学习,提供与世界同步的、具有一定实验性特征的课程内容或教学方法,注重造型基础的通识训练与人文意识的启迪。在不同专题的课程里,我们常常以教研室组织的优秀学生作业遴选,展开结课交流,组织课程教师进行作业点评、汇看,举办专题交流会或课程结业展;建立基础部教师与专业系部教师互渗的流动性执课机制,使具备不同学科、学历背景的专业教师,克服了固有的、从本专业视角看待基础教学的思维惯性,以不断增强视觉艺术基础部与专业系部的课程对接。10余年来,视觉艺术基础部全体教师积聚智慧、共同努力、潜心教学,对全校各专业学生展开了全面的视觉艺术基础教育。其间,在针对扩大招生规模的现实条件下,视觉艺术基础部不断展开特色教学研究,并通过全国造型基础会议交流等形式,强化学科本体建构。在分阶段展开的各项课程内容及教学流程的改革进程中,逐步使一年级学生所接受的“通识教育”的教学成果,反哺于各专业系部的专业课程,并对高年级、特别是毕业创作与设计,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09年,我校申报的“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2012年,这一项目的结题成果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40万
] -
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系是由全国著名水彩画家刘寿祥任系主任,全面负责水彩画系的学科建设。本专业乃湖北美术学院最具特色专业之一,系部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完善,教学设施精良。现有教职工20人,水彩专业教师16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硕士生导师6人,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人,全国美展评委1人,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评委一人。2009年,湖北美术院单独设立水彩画系,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创,水彩专业课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组建以来,历经二十多年的打磨,已经形成为一个课程体系完整健全的新型专业学科,2010年水彩专业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该课程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具有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以刘寿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水彩教师队伍,是一批充满活力与挑战的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他们长期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水彩教学经验,积极投身于艺术创作,并于全国美展中均有获奖,于2009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五年一届的第11届全国美展水彩展中,水彩画系教师作品全部入选并有获奖。在水彩画系专业课程中,教师们以过硬的教学管理和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优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国家和湖北省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合格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这些学生中,有些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就能参加全省及全国的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水彩画系专业课程多年来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坚持课堂经典传统的教学与传授又关注现代绘画前沿变革,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在湖北省及全国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成为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培养水彩画与美术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40万
] -
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成立于1996年,同年“绘画专业--油画”被湖北省教委定为高校重点学科,2005年接受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获得良好成绩。2007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同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挂牌。成为华中地区培养油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在90年的油画教学历程中,经过几代优秀艺术家、教育家的开拓和建设,积淀了深厚的艺术底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学术特色。近百年的油画教学历史,先后有一批在国内外极有影响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先后执教,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艺术家、教育家,人才辈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教育硕果累累。油画系在学院发展的规划下,定位为:教学研究型。确立:“以前沿的学术思想引导油画的多元教学”、“传统与现代”双向汲取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以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前沿信息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具备基本的创作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油画本科人才和从事油画研究、教学和创作的高层次的硕士人才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本着“崇德、笃学、敏行、致美”的精神,致力于油画系的发展。多年来油画系走出去、请进来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举办了许多学术讲座、艺术作品展览等学术活动,并且与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艺术院校和艺术家们进行了学术交流。近年来,油画系师生的作品均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和各类荣誉若干,不少作品与论文出版和发表,多幅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油画系设系办公室、党总支办公室、一、二、三、四工作室、油画材料实验室、展览厅。现有教职工18名,专业教师15名。系主任:魏光庆;党总支书记:周方莲;系副主任:徐文涛;办公室主任:刘刚;学生辅导员:杜鹃;实验员:马静。第一工作室主任:宋克静;第二工作室主任:刘剑;第三工作室主任:黄海蓉;第四工作室主任:唐骁。现有教授3名,客座教授7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助教4名。共有364名学生,其中研究生62人,教学用房约3900平方米。今天,油画系在学院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添置教学设备,改良教学环境,健全管理制度,加大教学与科研力度,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油画系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油画艺术人才而积极工作。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40万
] -
1920年4月13日,为推进美育,蒋兰圃、唐义精、徐子珩等人在武昌芝麻岭创立武昌美术学校,设中等部(含师范科、绘画科)和函授部,租兰陵街六间民房为校舍,蒋兰圃任校长,唐义精任教务主任,徐子珩任总务主任。从此,武昌美术学校成为湖北现代第一所美术教育机构,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美术教育发源地之一。1923年武昌美术学校增设专门部,更名为武昌美术专门学校。从此学校升级为高等美术教育机构。专门部设西洋画本科和艺术教育本科,原中等部改为高中部师范科,后又增设初中普通科。自此由初中、高中、大学三个不同教育层次构成了新的办学规模,成为中国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基地之一。1923年7月,毕业于北平美术专门学校师范系的张肇铭来学校,担任国画教员;1926年7月,毕业于上海美专的欧志先来学校担任国画教员;1929年8月,毕业于晚清两江师范学堂的喻其玮来学校担任国画教员;1930年8月,毕业于南京美专又历任省立各中学教员的王霞宙来学校担任国画教员。学校中国画教育可以溯源至此,且师资来至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各美术专门学校,形成兼容并包之势,为自身中国画学术发展奠定宽博基础。另外国画教员还有方康直等。1932年9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又曾任湖北省立图书馆馆长的易均室来学校担任金石学教员。学校书法篆刻教育可以溯源至此,易均室是近现代金石学、图书文献学大家。1930年1月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专科学校规程,改称校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武昌艺专)。此时学级编制分艺术教育系本科及预科、绘画系本科、西洋画系本科、高中艺术师范科、高中普通科、初中部。本科学制3年。这一时期,中国画教学体系已经完备,中国画教学内容方面也已经形成规模。比如中国画教学体系,第一学年中国画以山水、人物兼习并重,以为基础;自第四学期起,分花卉、山水两部,必须选习一部,以为专攻。书法教学作为中国画课程也被十分看重,学时延续四个学期。中国美术史、画论和诗词分别设置课程,并且中国美术史、画论都开设在第一学年,其一二学期都有教学;诗词教学贯穿整个三年;这都足以说明学校对中国传统文史及其理论的教学重视。又如选修课程中篆刻、图案课程达到6个学分,已经与必修课程如中国画课程匹敌。学生入学前需得考试合格方能入校读书。其中国画专业考试不拘于山水、人物、花卉,同时还要对国画理论、国文、史地进行考试。1938年8月日本轰炸武汉,武昌艺专校舍被毁。学校辗转西迁至四川江津得感坝五十三梯,坚持办学八年。这一时期,学校奉命将学科专业组改为科,绘画科任然循旧制为三年百制。师资主要是张肇铭、王霞宙、熊明谦等。1945年7月张肇铭继任第四任校长之职。1946年9月学校从江津迁回武汉。其学制设三年制、五年制绘画科国画组。1949年6月学校被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接管,大部分人员并入中原大学中南文艺学院,少部分人进入湖北省教育学院。自此武昌艺专不复存在。这一时期以后,中国画教育的主要师资主要是由张肇铭、王霞宙、张振铎、阮璞等人来担任。1952年中原大学与华中大学合并成华中师范学院,原湖北省教育学院艺术科美术组并入,成立美术制图系。1956年8月,华中师范学院将美术、音乐两系分立出武汉艺术师范学院,1958年9月武汉艺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湖北艺术学院(简称湖艺)。1965年10月湖艺美术系改为事业单位湖北美术院,使得中国画教学中断。1972年9月,因为教学需要,恢复其美术系,并从湖北美术院调回部分人执教。此后湖艺美术系有了“湖北艺术学院分部”一称。1985年湖艺美术系撤销,建立湖北美术学院。1952年原中原大学中南文艺学院后改名为中南美术专科学院(简称中南美专),在原来中南文艺学院美术专业基础上,还吸收了广州省立艺专、广西个别系科。中南美专实与华中师范学院美术系无关。1958年中南美专撤销,大部分人去了广州,组建了后来的广州美术学院,少数人留下并入后来的湖北艺术学院,如张肇铭、梁培浩。解放后直到1972年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恢复之前,中国画教育受到这一时期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一度低迷。1972年湖艺美术系招生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制专科,其中国画专业9人,师资有罗潘、邵声朗、徐邦洽、梁培浩,1978年,湖艺美术系招收三年制本科生,师资有罗潘、张振铎、邵声朗、徐邦洽、梁培浩等。1979年,应文化部会议解放思想的精神,湖艺决定招收国画、油画、美术史专业研究生。之后,张振铎、阮璞、邵声朗等先后招收研究生,国画专业研究生如唐大康、刘一原、陈孟昕、王予湘等。1981年湖艺美术系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师资有罗潘、张振铎、邵声朗、乐建文、徐邦洽、梁培浩等。1985年湖艺美术系撤销,成立湖北美术学院。国画教学在美术系与师范系同时展开,其建制为国画教研室制。在美术系国画教研室的历任教师有张振铎、邵声朗、乐建文、罗潘、徐邦洽、梁培浩、曹小强、洪耀华、刘一原、唐大康、陈孟昕、仇修、李峰、张导曦等;在师范系国画教研室的历任教师有徐勇民、叶军、戴少龙、袁晓舫、王予湘、秦岭、王贵胜、陈运权、肖蓝等。1997年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成立,美术系与师范系的国画教研室合并,至此,建制为中国画系。主任陈孟昕,副主任陈运权,书记兼副主任秦岭。直至今日,中国画系教学研究不断深入,教学成果硕果累累,工笔人物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师资队伍随系部建设而不断壮大,现任教师有:徐勇民、陈孟昕、李峰、叶军、秦岭、张导曦、陈运权、戴少龙、银小宾、肖蓝、李传真、孟庆星、朱国栋、郝孝飞、熊明非、周颢、李思洁、张永康、周赞、胡立华、李静姝、聂国强、周巍、万国龙、张廷青、陆青宁、李默、张阳。现任系主任:叶军;副主任:郝孝飞;系书记:曹汉萍。1998年中国画系创办动画本科专业,这是全国第二所、华中地区第一所创办动画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2005年动画本科专业单独成立动画学院。1999年中国画系开始招收书法研究生,使得研究生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2007年中国画系开始招收书法方向本科生,使得中国画教学扩展出新的领域一一书法本科教育。至此中国画系的教育体系日臻完备。中国画系是以研究中国绘画、书法篆刻创作为主攻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中国画系设置中国画、书法两个专业。秉承蔡元培倡导的“推行美育”,以发扬民族文化艺术为己任,以分科教学为特色,建构起一套完备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中国画教学体系分析出人物、花鸟、山水三科,工笔、写意并重,全面培养高等绘画人才;书法专业方向学科设置合理、教学环境与设施完备。师资概况: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硕士生导师13人。现有在校学生537名,其中本科生405名,硕士研究生132名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4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