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招生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 简称:哈工程
  • 地区: 黑龙江、山东
  •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2.5~3年
  • 学费:¥2.70~7.2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学院源于1970年成立的“潜艇与鱼雷动力能源研究室”(对外称新能源研究室)和1978年成立的金属材料热处理研究室,“潜艇与鱼雷动力能源研究室”1985年扩建为新能源研究所,1986年新能源研究所与化学教研室合并成立化学工程系,2002年升级为化工学院。金属材料热处理教研室后发展为机电学院材料系。2006年5月,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由原化工学院和机电学院材料系整合,组建新的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学院现有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特种材料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先进材料及制造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先进海洋材料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海洋新能源与防护材料黑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与器件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共6个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设有金属材料研究所、腐蚀科学与表面技术研究所、复合材料研究所、无机功能材料研究所、材料加工及智能制造研究所、电化学工程研究所、海洋先进材料研究所、实验教学与分析测试中心,共8个基层学术组织。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被评为国防特色学科和“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4+0)”3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院现有教职工166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1人,现有博士生导师73人,硕士生导师121人,博士后研究人员61人。国家级人才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龙江学者5人,省杰青4人。聘任兼职、客座教授42人,特聘教授1人,为诺贝尔奖提名获得者冈本佳男。现有各类学生2055人,其中本科生1252人,硕士研究生495人,博士研究生273人,留学生35人。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约21000m2,拥有高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高分辨率CT检测系统、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原子力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分析测试仪器设备,助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学院瞄准材料、化工和环境学科国际前沿,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我校“三海一核”办学特色,注重学科交叉。近五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类项目3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近五年我院在Science、NatureCommunications、ChemicalReviews、AdvancedMaterials、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800余篇,实现了我校在Science上零的突破,高水平论文持续突破,有力支撑了我校材料科学、化学和工程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进入Top200行列。学院广泛加强和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日本北海道大学签署双边合作协议,互派留学生。与俄罗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典、韩国等多家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进一步加快了学院高水平的国际化办学进程。学院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院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国内一流综合赛事中屡获佳绩,并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知识与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多次摘金夺银,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覆盖率达100%。学生出色的创新精神和可靠顶用的品质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就业领域可谓“上天下海入地造芯做5G”,主要去向以航发、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子、核工业等国防科技单位为主,同时也备受中兴、华为、商飞、一汽、中车、中铁、京东方、CATL、中芯国际、中信、歌尔、美的等知名企业的青睐。近三年本科生升学率保持在55%以上,保研率稳定在15%以上,升学单位包括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院所。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船舶工程学院前身系1953年创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造船科。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17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并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学院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国防重点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具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流体力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6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力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船舶与海洋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人才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省部各项人才计划入选者包括: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龙江学者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优青1名,省杰青2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511人才1人,9人次获评国家、省部级优秀教师。全院现有专任教师12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7人,副高级职称68人;博士生导师43人,硕士生导师113人;另有柔性教授16人。在水下机器人技术、新船型开发及船舶设计、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深海工程、海洋能开发、港口航道工程等方面,学院科学研究工作在该领域具有领先水平并拥有众多标志性成果。学院设有海洋运载器技术研究所、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所、舰船与海洋平台总体技术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中心6个基层学术组织,拥有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学院与国外3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10多家国际研究机构有着紧密合作,国际六大船级社及多家国内外造船企业、研究院所在学院设立专项奖学金。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学院亮点●学校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始建于1953年);●学校“三海一核”领域的主体院系之一;●是我国舰船动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轮机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创办本硕博贯通式船舶动力精英人才培养班。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CollegeofPowerandEnergyEngineering、简称动力学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的船舶动力装置专业发展而成,其前身是哈军工建校初期的海军工程系352教研室,是学校历史最悠久和“三海一核”领域的主体院系之一。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现已成为我国舰船动力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师资力量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4名,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6人,现有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80人。73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9%。有出国留学经历的人员占教师总数的41%,拥有长江学者1人,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柔性引进国外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一人获得“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由国内一流船舶动力领域专家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青年教师组成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国内高校中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支研究力量,在国家海军装备建设、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和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三年本科生毕业731人,232人进入世界和国内500强就业,研究生毕业386人,243人进入世界和国内500强就业,就业质量保持全校第一名。学科特色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动力工程三个硕士点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两个博士点。轮机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通过IMarEST-英国轮机工程师学会认证,标志着轮机工程本科、硕士毕业生的培养获得了国际认可,毕业生均可获得国际通用的轮机工程特许工程师资格。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国防重点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五大学科之一。近三年,学院教师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6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6项,省部级课题40余项,年科研经费1亿元以上。共获得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3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000篇,SCI收录192篇,EI收录486篇。2015年科研经费合同额突破1.7亿,科研到款额达到1.37亿元,人均科研经费167万元。同时,先进舰船动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船舶动力技术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海军新型中高速柴油机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批复,学院在海军和行业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可;国家两机重大专项(燃气轮机)、船用低速机重大创新工程等一批重大专项即将启动(我校均为重点论证和参加单位),也将为学院的科研发展带来光明的前景。另外,11项发明专利实现转让,转让金额近1600万元;依托双燃料发动机技术成立的哈船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获得省政府5000万元资金支持,全年新签合同额达到3亿元。学院近几年来还获得各种建设经费约3亿元,先后获批了“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黑龙江省“船舶动力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5年)、“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5年)。已经建成的3.5万平方米的动力楼群,为学生的学习、研究及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优良条件。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概况】学院历史沿革、现有学科专业情况、基层学术组织情况、师生人数等。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英文名称CollegeofAerospaceandCivilEngineering、简称航建学院)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战术导弹部分组建的航天工程系,1978年正式招收导弹结构设计专业、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导弹自动控制专业和导弹制导专业4个专业的本科生。1987年军工专业实行军民互转。1995年在航天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导弹结构设计专业)及供热通风及空调专业(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的基础上组建建筑工程系。1997年增加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99年飞行器设计专业恢复招生,数力系的力学专业并入建筑工程系,同年组建建筑工程学院。2003年,经学校批准学院更名为建筑工程学院(航天工程系)。2007年9月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恢复招生。2008年成立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同年5月经学校研究决定,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学院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本科专业。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3个省重点专业,1个国防特色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13人,专任教师104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7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7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各类学生1511人,其中本科生1131人,硕士研究生324人,博士研究生56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8人。学院机关:综合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学机构:航天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科研机构:先进动力与热工技术研究所教辅机构:工业和信息化部力学与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信部先进船舶材料与结构力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灾害预警与工程防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省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规划完成情况、专业建设情况、评估、认证、排名、获奖情况等。凝练形成3个特色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分别是水下高速运动体、固体火箭发动机及推进理论、先进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围绕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引导重点科研方向与学校特色方向深度融合,支撑学校一流学科群建设。参与海上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智慧船舶与海战场信息对抗研究中心、材料力学研究中心、水下爆炸与水下发射技术研究中心等论证与组建运行,3~4个团队加入两大研究院下设的研究中心并开展实质性合作。“先进复合材料与力学”学术团队入选学校第三批“兴海”学术团队;“先进船舶材料与结构力学”实验室申报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复。【教学工作】教改情况、导师队伍建设情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情况、评估、认证、教学、人员获奖情况等。学院开设本科生课程132门,研究生课程60门;新增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生导师3人。完善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档案管理,修订、制定教学管理文件10份。“三海一核”系列特色教材专项建设1项;校级教材立项2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省级教改结题5项、校级教改结题3项;完成校级教材立项3项,同时出版3部教材;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3篇。7人荣获2016届学士学位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孙勇荣获“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一等奖。李宏亮荣获“十二五”教育教学先进个人。获批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获批《土力学》和《理论力学》2项品牌课程建设;《弹性力学》获批2016年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完成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完成本科教育与专业评估学院预评估工作。【科研工作】科技管理体制建设情况、科研经费情况、立项情况、科技产出和成果转化情况等。学院科研到款2733.45万元,比上一年度增加10%,国防“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器装备探索研究项目均取得立项并有所突破;学院重点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工作,通过制定奖励办法促进发表的论文数量、质量快速提升。年内,发表文章150余篇其中,SCI收录41篇,EI收录100篇,出版著作1部;申请专利49项,授权发明专利30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36项。组织科技讲座10余次,扩大了学院年轻教师的学术视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建设情况、师资引进、师资培养、高水平人才获奖等。学院现有教学为主型教师2人、教学科研型102人,学生思政教师4人。引进高水平研究人员7人,具有1年及以上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28人。选派13人参加岗前培训(骨干教师进修班、研究生课程班,高级研讨班、专题研讨班等)。通过国家公派出国留学2人。【党建工作】支部建设情况、党员发展情况重大活动开展情况、制度建设情况、安全保密情况、获表彰情况等。现有支部24个,共有教工党员72人,学生党员320人,发展党员92人,其中包括1名教工党员,转正党员91人。完善学院分党校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本年度举办两次积极分子培训,共计178名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培训。全院师生党支部和党员深入开展了“两学一做”教育学习活动,进行了多次专题学习,开展了全院党员师生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活动。完善保密制度,全年未发生泄密事件。年内,梁艳艳获省委高校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名教师党员和4名学生党员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学生工作】重点活动开展情况,科技创新情况、获表彰情况,就业、考研情况,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学院承办第七届黑龙江省大学生结构大赛,共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省内24所高校的182支队伍、近700人报名参加,是有史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届。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九届国际超轻复合材料竞赛等多项国际国内大型比赛。年内,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的国家级奖励32人次、省部级奖励56人次、校级奖励213人次。2016届本科生就业率93.43%,升学率48.10%,研究生就业率95.79%。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3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学院已在中建三局、大连自来水厂、沈阳飞机工业有限公司、山西淮海工业集团、黑龙江省建工集团等20余家单位设立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情况、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评估、获奖情况。获批工信部先进船舶材料与结构力学重点实验室,与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新型动力技术联合实验室。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划归工程力学系管理,承担全校1200余本科生材料力学实验教学,负责航建学院7个本科专业近320人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任务,负责90余名本院研究生的力学实验课程。开设39门课程实验,其中9门独立设课,130余个实验项目,完成实验教学工作量6.5万人时/年。完成省级实验教学改革项目1项。购置各类型设备19台套。打造学生科技创新品牌有纸桥、无人机、固定翼、SAMPE复合材料等四大品牌。【对外交流暨港澳台合作】引进国外智力情况、师生国际交流情况、国际科技交流情况、制度建设情况等。学院邀请国外(地区)知名大学专家学者来访6人次,组织外国专家学术报告交流活动六次。派出青年教师6人赴国(境)外知名大学进行访问学者合作研究。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3人次,学生11人次。交流国家主要有日本北见工业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澳门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为出国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平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核学院”)前身是1958年“哈军工”创建的核动力装置专业。为了培养核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运营与管理等专门人才,2005年12月12日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确立了“国际化、开放式、研究型、高水平”发展思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院汇聚与培养了一批知名的核动力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全职教职工78人,专任教师60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现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41人。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学术大师2人,国内外知名学者15人,兼职(客座)教授25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龙江学者”3人。学院现有各类学生1391人,其中本科生983人,硕士研究生218人,博士研究生94人,留学生96人。
    学院拥有教育部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科技部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工信部核动力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防科工局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科工局“核动力技术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黑龙江省核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黑龙江省辐射技术高校实验室、黑龙江省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重点实验室。目前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和“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2个本科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在我国核工程类专业中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1996年,学院前身为机电工程系,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舰炮专业发展而来。学院下设: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所、船舶机械研究所、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研究所、机械基础系、工业设计系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2个本科专业;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机械工程”、“设计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设计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机械工程”、“工业设计工程”2个专业硕士学院授权点和“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专业为省级重点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学院现有教师123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45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约占专任老师总数的80%。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69人,具有较高学位的青年教师构成了教师队伍的主体,形成了一支业务水平高、科研素质好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是国内较早从事舰炮、水下装备研究的主要单位之一,主持或参与了多型舰炮、某深潜救生艇及对接技术、潜水作业装备等国防急需项目,近年在舰船武器、机械强度与设计、水下作业技术、特种机器人技术、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导弹与飞行器控制等军品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民用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具有承担机械工程领域重大应用基础研究、新概念和新技术创新、国防预先研究和重点型号研制中关键技术攻关等能力。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18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防“973”、高技术船舶等纵向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1.7亿元;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6项,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276篇、EI检索526篇;发明专利申请501项、授权43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8部。学院具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先进的测试手段,具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和省部级工程中心1个,有25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约2150余平方米。其中,舰船特辅与水下装备重点实验室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CIMS研究中心是黑龙江省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实验室为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311人,硕士研究生499人,博士研究生113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0人,外国留学生35人。学院非常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投入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全面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院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3人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12项,亚太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亚太季军1次、全国亚军1次、季军1次,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奖13项,第53届加拿大魁北克国际雪雕比赛二等奖,意大利布利克里奇国际雪雕大赛二等奖,首届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中国工业设计奖”终评概念作品等国家级以上奖项185项、专利30余项。学院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比例连续多年达100%,其出色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始建于1953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射击指挥仪本科专业,1961学校又设立了军用电子计算机硕士点,是我国最早创建计算机学科和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1966年学校设立电子计算机系,1979年设立了计算机科学系。2001年经学校批准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和建设,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水平居于全国高校前列。1981年以来先后获批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取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取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学科获批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被评为B+,位于全国前20%;软件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B,位于全国前30%。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27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62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76%,有海内外学习经历的教师超过50%。聘有来自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院士、长江学者领衔的兼职客座教授15人。教师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教指委委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6人,省级以上学会理事9人。目前学院在校生规模近2500人,其中本科生1847人,硕士研究生400多人,博士研究生100多人。学院下设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软件与数据科学、嵌入式与物联网三个研究所和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两个中心。拥有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分中心)、哈工程-东软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舰船仿真研究中心、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新一代网络信息保障省级工程实验室、黑龙江省国家保密局保密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特色优势学科平台。与IBM、东软集团、久其软件、用友集团、中软国际等30余家IT企业在学生实习、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等方面深入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学院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学生创新创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着力培养计算机和软件工程领域高水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学院一大批学生先后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等全国大学生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折桂。2015年我院学生团队在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获奖学生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接见。成功培养育出微触、千帆创客等学生创业实体公司,微触公司已完成千万级融资。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获评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优秀团队、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黑龙江省金奖,并连续三年成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重点团队。暑期“三下乡”等特色活动被《中国青年报》等国家、省级媒体报道20余次。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多年来保持在95%左右,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98%左右,进入船舶重工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电子科技集团等系统内单位的毕业生占据了就业主体,一大批毕业生进入微软、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世界著名IT企业。学院毕业生以优良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学院历来重视科研工作,产生了一批以我国第一台舰载电子计算机“901型鱼雷艇指挥仪”和第一代采用国产晶体管的“441B系列计算机”为代表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近年来承担过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以及省、部、委科研项目和企事业委托或国际合作的研发项目5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种奖励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委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40余项。特别是“十三五”以来的三年,学院科研经费到款1亿多元,发表SCI检索的学术论文152篇、EI检索的学术论文415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0多项,部分成果被转化为产品,产生了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耕于当年军工圣殿,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全体师生将秉承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毅笃行,努力把计算机学院建设成为我国计算机领域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教授29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67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95%,绝大多数教师具有出国学习、进修或访问的经历。现有学校“兴海”学术团队2个、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以及黑龙江省科顾委专家、黑龙江省对俄经贸专家顾问、哈尔滨市政府顾问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学院还以柔性人才的方式聘请了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大学和企事业单位学者、专家为兼职教授或兼职博(硕)士生导师,为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教学成果学院教学成果丰硕,工商管理、经济学专业获评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国际商法》、《市场营销学》、《经济预测》和《行政法学》等四门课程被评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市场营销学》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一等奖;学院建有黑龙江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及配套机制研究》等20余个项目获省级教改立项,其中10余项课题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防工业企业与管理》、《经济预测》、《管理建模与仿真》分别获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专著立项;刘希宋等7名教授获评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杨洪涛教授获黑龙江省教学新秀奖;李拓晨教授获校“十二五”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学院共有60余名教师获评哈尔滨工程大学优秀主讲教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前身是“哈军工”时期的马列教研室,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社科部和90年代的社科系,2001年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0年,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建后,发展成为现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院设有社会学系、法学系和应用心理学系,负责学校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组织管理工作。学院拥有社会发展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法学、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社会学、法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社会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院是黑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黑龙江省社会工作学会、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会、黑龙江省社会历史理论与俄罗斯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基地等省级学术组织的发起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柔性引进专家1人。专任教师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4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7人,具有1年以上国外留学或访学经历者21人,88%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先后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近30人担任兼职教授。教师队伍中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六个一批”专家人才(“文化名家”)1人,省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教授1人。“十三五”以来,学院秉承“人才强校”的理念,着重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引进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精英人才,先后以柔性引进人才方式聘请苏国勋教授、王雅林教授、杨宜音教授等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专家为学科发展掌舵领航。目前学院整体师资力量强大,科研与教学实力大幅度提升。学院自分建成立以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和民品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黑龙江省社会学学科、哲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奖等科研奖项80余项,累积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获评教育部辅导员精品课程1门,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多媒体课件奖励2项,政府智库报告多次获省委书记、省长批示。学院紧紧围绕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扎实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深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现有学生770人,其中本科生480人,硕士研究生290人。近5年来,学生在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理律杯”、“功承杯”、教育部“读懂中国”征文等重要赛事中获奖十余次。学生团支部先后多次获得黑龙江省、团中央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社会学研究团队在“南风窗”调研中国项目中崭露头角,进入“全国10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学生培养质量受到学界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院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多次主办、承办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来校交流讲学百余人次。长期以来,全院师生坚持和发扬“哈军工精神”,秉持“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教风和“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励精图治、克难攻坚,已逐渐在各学科领域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新时代,全院师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持续奋进,开启学院全面发展的新征程!为学校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水声工程学院概况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源于1953年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声纳专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声纳专业,是改革开放的首批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单位,其水声工程学科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位,是我国培养高水平水声技术人才的摇篮,是水声技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源头。学院在水声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已经衍生出声学、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等硕士和博士学科,拥有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办学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学科、专业和教学科研机构之一。历史沿革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声纳专业1961年,杨士莪院士创建水声工程专业198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1994年,杨士莪院士主持的我国首次大规模水声深海综合考察圆满成功1994年,国防科工委批准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2001年,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10年,新建水声楼和水声技术重点实验室落成2015年,获批水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青岛海洋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一期)投入建设2016年,获水声工程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学科专业水声工程学科和专业是随着国家国防建设和海洋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发展起来的,对国防建设和海洋开发具有重要战略和经济意义。声波是目前海洋中唯一可用于远程信息传递与目标探测的有效信息载体,声纳是利用水声技术获取和传递海洋声信息的重要设备。水声工程主要研究利用水下声波进行水中目标探测、定位、跟踪识别和水下信息传输与获取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学科专业,既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又具有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物理、数学、声学、电子与信息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专业知识。水声工程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本科专业2个,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声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为国防特色学科,声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电子信息工程(水声)为国防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水声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水声技术实验室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水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水声工程”,“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水声)”,“水声工程”师资力量水声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2名,硕士生导师80名,83.3%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国内外兼职教授35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黑龙江省杰青1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1人,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2人,入选黑龙江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3人。水声工程学院拥有1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支省级领军人才梯队、3支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和1支省级教学团队;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1门。先后出版填补我国水声工程学科、专业空白的学术专著、教材40余部。近三年学院先后获得“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2016年在研科研项目128项,科研经费到款0.94亿元。人才培养水声工程学院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秉承“做人,做事,做学问”院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阳光心理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学院与美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比利时、韩国、挪威、乌克兰等国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与合作研究关系。201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获批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法国勒芒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获批国家优秀本科生联合项目。2013年以来学院共派出14名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做访问学者,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59名,师生赴境外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133人次。学院现已成功主办五届“声学工程与技术国际研讨会”和一届“COA2016中国海洋声学国际研讨会”,在国际水声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多年来,学院所培养的毕业生中,有近80%的学生进入水声及相关领域工作,以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上手快、后劲足等特点,深受行业内外众多用人单位好评。水声领域中有近60%的中高层领导和主要业务骨干毕业于水声工程学院。学院毕业生先后5次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提名奖。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107人、硕士研究生417人,本科生743人,近五年,学院研究生就业率均为100%。毕业生去向主要为水声行业和海洋、航天、航空、电子等科研院所,海军技术管理部门,国内外大型通信公司,IT企业公司,国内外知名大学等。为进一步推动水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投身水声事业,水声工程学院于2010年8月设立水声教育基金,旨在奖励水声工程学院优秀本科生、优秀研究生生源和硕博连读研究生。截止目前,水声教育基金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区19个企、事业单位捐赠累计达348万元。经过长期发展建设,水声工程学院现已成为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层次齐全,工科、理科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国家海洋事业对水声工程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19年,前身是1953年建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的物理教授会,历经基础部、物理部、物理系、理学院,2019年1月成立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现有“光学工程”一级博士点和“物理学”一级硕士点,“光学工程”以及硕士点,“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拥有“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面向工程应用的微结构功能光纤”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先进科研平台和“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2人。其中百千万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黑龙江省杰青2人、龙江学者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黑龙江省骨干教师2人、省级教学新秀1人、校终身示范主讲教师1人。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37人。学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向群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K.T.V.Grattan教授等7位专家为博士生导师;聘请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林金桐教授等16位学者任兼职教授;聘请澳大利亚两院院士顾敏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鲍晓毅教授等6位任海外高端专家。学院秉承“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励学利民”的学院办学方针和“夯实理学、强大工学、理工结合、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乐于探索、务实笃行的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近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国家、省部级项目等10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4项),经费总额9900余万元,包括:科技部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等,共获得省部级奖4项,其中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1979年6月,由电工基础、无线电基础和电子线路三个教研室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八系)。2001年12月成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主要从事信息与通信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重点服务于国防、船舶、航空航天和工业信息化等领域。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和“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对抗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生专业。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主体学科之一,被学校列为“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学院下设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电子技术系三个基层学术组织以及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所、通信技术研究所、信息工程技术研究所、电子科学技术研究所、电磁工程与无线技术研究所五个科研单位。学院汇聚了一批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学科和学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8人,其中专任教师115人,正高级职称29人,副高级职称5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7人;教师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市杰出青年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70%;具有海外进修一年以上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30%,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截至2014年底,学院在校学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370人,硕士研究生541人,博士研究生142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9人。2014年度共毕业本科生325人,硕士研究生187人,博士21人,在职工程硕士17人,留学研究生6人,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保持94%以上,连续多年获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学院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出版专著、教材100余本。近年来,我院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5项、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博士点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200余项。学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6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近1500篇,申请发明专利近300项,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完善的实验设施,建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科技创新实验三个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由电路基础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通信实验室、电子工程实验室、控制模型实验室、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等23个实验室组成;建有多模复合精确制导技术实验室和舰船电磁兼容数学仿真实验室,配置了微波暗室、频谱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矢量信号源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及一批基础、通用、专业分析、设计软件,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条件。学院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形成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机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我院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屡创佳绩;学生科技社团“E唯”协会先后获团中央“百优大学生优秀社团”、中国雅虎网“超级社团”评选全国第三名的荣誉,参加国际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和全国机器人比赛成绩斐然,受到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凸显我院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品牌效应”。学院现已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一万余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用人单位赞誉。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凝练出相对稳定和可持续的研究方向,在多模复合精确末制导、舰船电磁兼容、舰船通信及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并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步提升,已经成为国内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学院前身为1953年“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海道测量与领航设备教研室和舰船电气设备教研室,1970年成立自动控制系,1998年成立自动化学院,2020年成立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年,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0年,学院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创新型教学、科研环境。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2个、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3个,共13个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与西门子、菲尼克斯、罗克韦尔、飞思卡尔、安谋科技、大疆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8个专业实验室;学院下设8个基层学术组织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办公环境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2.7亿元。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教学质量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180名,其中正高职49名,副高职57名。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2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卓青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3人、黑龙江省杰青4人。现拥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支、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黑龙江省教学团队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等优秀师资队伍。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扎实,现有在读学生3400余人,其中本科生19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500余人,攻读学位留学生近30人。学院设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和机器人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入选一流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及教育部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入选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四个一级学科,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设有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导航、制导与控制”国家重点学科、首批国防重点学科,是我国最早面向舰船领域的控制学科,也是目前国内导航与控制领域最具“船海”特色的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评价(全国高校并列第9名)。近五年,学院教学成果突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建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国家和省部级精品课程共10门。多年来,学院毕业生总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3以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研究生中45%以上在国防系统内就业。不仅船舶、航空、航天、兵器、核工业等国防科技单位一直把自动化学院作为吸收优秀毕业生的优先选择,同时学院毕业生也备受华为、中兴、腾讯、百度等知名公司的青睐。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承文,百度技术委员会主席吴华,海军潜艇学院黄文斌少将、陆铭华少将,安徽省副省长张红文,杭州市长刘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强、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赵琳、北京耐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云春等都是学院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学院科研特色鲜明,始终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坚持海洋强国道路,成功研制我国首套船用组合导航系统、首套航海用光学惯性导航仪器、首套海洋无线电导航系统、首艘无人水下航行器、首套HDP3动力定位系统、首套舰船减摇鳍等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和海军装备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国防重点预研、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近90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12.3亿元;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15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500余篇,其中SCI收录560余篇,EI收录16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27项。学院秉承开放包容理念,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设有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同时与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斯克莱德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众多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多层次学生联合培养工作和长期科研合作联系。学院每年主办、承办多项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接待境外来华专家交流百余人次。新时期,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扬帆起航,为把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国际化的一流学院不懈努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学院前身为1953年“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海道测量与领航设备教研室和舰船电气设备教研室,1970年成立自动控制系,1998年成立自动化学院。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创新型教学、科研环境。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2个、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共12个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与西门子、菲尼克斯、罗克韦尔、飞思卡尔、安谋科技、大疆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8个专业实验室;学院下设8个基层学术组织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办公环境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2.7亿元。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教学质量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180名,其中正高职49名,副高职57名。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2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3人、黑龙江省杰青4人。现拥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支、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黑龙江省教学团队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等优秀师资队伍。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扎实,现有在读学生3200余人,其中本科生19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攻读学位留学生近30人。学院设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和机器人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及教育部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入选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四个一级学科,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设有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导航、制导与控制”国家重点学科、首批国防重点学科,是我国最早面向舰船领域的控制学科,也是目前国内导航与控制领域最具“船海”特色的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评价(全国高校并列第9名)。近五年,学院教学成果突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建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国家和省部级精品课程共10门。多年来,学院毕业生总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3以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研究生中45%以上在国防系统内就业。不仅船舶、航空、航天、兵器、核工业等国防科技单位一直把自动化学院作为吸收优秀毕业生的优先选择,同时学院毕业生也备受华为、中兴、腾讯、百度等知名公司的青睐。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承文、海军潜艇学院黄文斌少将、海军潜艇学院陆铭华少将、长春市市长刘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徐强、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赵琳、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所所长翁震平、北京耐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云春等都是学院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学院科研特色鲜明,始终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坚持海洋强国道路,成功研制我国首套船用组合导航系统、首套航海用光学惯性导航仪器、首套海洋无线电导航系统、首艘无人水下航行器、首套HDP3动力定位系统、首套舰船减摇鳍等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和海军装备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国防重点预研、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近90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11.3亿元;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15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500余篇,其中SCI收录560余篇,EI收录16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27项。学院秉承开放包容理念,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设有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同时与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斯克莱德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众多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多层次学生联合培养工作和长期科研合作联系。学院每年主办、承办多项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接待境外来华专家交流百余人次。新时期,自动化学院正扬帆起航,为把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国际化的一流学院不懈努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简称:哈工程 地区: 黑龙江、山东 学制:2.5~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70~7.2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