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河南理工大学 > 招生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 简称:河南理工
  • 地区: 河南、山东
  • 类型:理工类、公办
  • 学制:3~3年
  • 学费:¥2.10~4.2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世纪大道2001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5月,是在资源与材料工程系安全工程教研室和瓦斯地质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0世纪60年代率先在全国开展瓦斯地质研究,首创瓦斯地质学科,在瓦斯地质与瓦斯突出防治、通风理论与技术、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全系统决策与抢险救灾等领域形成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吸引和汇聚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学院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教授21人,副教授3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6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特聘教授4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优秀专家4人,校一级太行学者1人、三级太行学者2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61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院下设安全工程系、消防工程系2个教学实体单位,瓦斯地质研究所、瓦斯防治技术及装备研究所、化工安全研究所、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实验教学中心)等5个研究所(中心)。学院建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和矿业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减灾防灾工程及防护工程2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设有安全工程、消防工程2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本科生1239名,硕士研究生247名,博士研究生23名、在站博士后16人。学院建设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于1996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类重点学科。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5,是河南省惟一进入全国前五名的学科,在2015年获批河南省A类优势学科,第一期建设5年,每年省拨建设经费2000万元;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3,成功进入全国A类(A-)学科,成为河南省属高校唯一进入全国第一层次的学科。学院建设有安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全工程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安全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安全与消防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4项质量工程项目。建成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煤矿灾害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煤矿瓦斯及火灾防治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安全技术及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灾害防治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瓦斯地质与瓦斯防治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省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院士工作站等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院近5年来承担和完成了10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累计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8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30余项。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印度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日本室兰工业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并签署学生互换交流协议,每年均可选派优秀学生公费赴国外高校短期交流或攻读学位,每年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5年来,主(协)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全国性学术会议8次。今天的安全学院,将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6月,其前身是1921年创办的采矿冶金科,历经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焦作工学院、河南理工大学等不同发展时期,在原焦作工学院资源与材料工程系材料教研室、机械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九十余年的历史征程中,材料学院群星璀璨、薪火相传,先后培养了包括材料科学家、中国工程院李恒德院士、师昌绪院士、傅恒志院士以及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周传典、中国著名铝电解专家姚世焕等在内的众多知名学者、领导和专家。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5人,教授18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6人,河南省级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和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4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6人,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学者7人,河南理工大学“朱训教育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人,河南理工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3人。另有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为学院兼职教授。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有“煤炭节能减排材料与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矿业工程材料”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凝固技术与亚稳材料”院士工作站;形成了“非平衡凝固与亚稳材料”和“矿业材料”2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煤制气和煤系气绿色高效利用材料”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学院还建有“环境友好型无机材料”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矿物加工与矿用材料”河南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属材料先进成型与加工制备”和“铝基复合材料”2个焦作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是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副理事长单位,河南省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学院拥有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矿业工程材料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应用化学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工程、矿业工程和化学工程3个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3个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化学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4个本科专业,建成1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支省级教学团队,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目前有在站博士后10人、在校博士生15人、硕士生184人、本科生2105人。学院具有推荐免试硕士生和直接攻读博士生资格。学院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连续5年超过30%,位居学校前茅。学院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创新,创建了毕业生德育答辩、、“蒲公英之家”团体辅导、爱心向导等学生工作特色品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其中,毕业生德育答辩特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成绩斐然,近年来,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30项次以上。近五年,学院累计承担了包括“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纵向项目117项,承担大型企业委托项目39项,获得各类科研资助2882.21万元。出版专著10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5项;科研项目获奖7项;发表论文652篇,被SCI收录296篇,其中SCI-1区、SCI-2区论文115篇。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对外交流,目前已与美国中佛罗里达州大学、克罗地亚里耶卡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美国阿克隆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以色列工学院、日本室兰工业大学、日本山形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外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项教育、科技交流和合作以及学生培养;每年有计划地选派多名优秀教师和学生到国内外讲学、进修或攻读学位;全院教师有20余人有国(境)外教育或访学经历。建院以来,学院曾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奖1项、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1项、河南省优秀院士工作站1次、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1次、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1次,学校先进党委1次、先进单位2次、年度目标与绩效考核综合优秀4次、大学生科技创新先进单位8次等多项校级及以上荣誉。“十三五”期间,材料学院将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主动适应我省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四个河南”建设和能源工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原则,以特色鲜明高水平学科建设为总目标、“内涵、质量、特色”协调发展为总要求,奋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平台、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使学院综合实力和评价迈上新的台阶,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行业特色鲜明,专业优势明显,总体办学水平省内一流、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财经学院是一所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前身是原焦作矿业学院采煤系经济教研室(1958年开设劳动经济专业),1985年成立经济管理系,2005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2016年3月,河南理工大学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由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四个专业组建而成立了新的财经学院。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吸引和汇聚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77人,其中专任教师64人,教授6人,副教授2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7人。有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1人,河南省先进会计工作者1人,河南省科技厅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1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人,河南省会计领军(后备)人才4人,校三级太行名师和太行学者各1人,校青年骨干教师7人。学院坚持开放办学,聘请兼职教授18人。拥有工商管理省级教学团队、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学院下设会计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和实验中心等3个教学实体单位,管理会计与企业发展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拥有“中级财务会计”河南省精品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河南省精品视频共享课,会计学省级特色专业,能源经济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研究方向涵盖了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及相关的主要领域。学院现有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会计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会计专硕(MPACC)和金融专硕2个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4个本科专业,培养招收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双学位学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收留学生。已形成从本科、双学位到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本科学生2083余人,硕士研究生24人,留学生60人。学院毕业生基础扎实宽厚、综合素质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创新意识强,广泛活跃在国内外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领域。学院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和完成130多项市厅级以上研究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50多个;发表CSSCI论文60余篇;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校际联系,先后派出10多名教师出国访学。2006年以来,主办国际学术会议8次。2014年以来,毕业生、在校生到国外留学或者参与交流40余人。学院将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坚持“创新、开放、务实、和谐”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规模稳步增长,办学层次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持续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特色鲜明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是原焦作工学院建立的测量工程学科基础上历经百年的专业增扩、院系调整而发展起来的。学院1960年开始招生矿山测量本科生,1994年成立测量工程系,2005年成立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现下设测量工程系、地理信息科学系、遥感科学与技术系、土地资源管理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5个系和1个教学实验中心。学院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测绘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测绘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授予权。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公共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一级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河南省首批特色学科。开设有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与技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6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本科学生2000多人、研究生240多人。拥有一支学历层次、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10多名,其中,教授20名,博士生导师9名,副教授、高工28名,具有博士学位者79名。刘先林、王家耀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我院双聘院士。陈俊勇、李德仁、宁津生等7位院士及20多位教授、专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学院建有矿山空间信息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院士工作站,“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共建),土地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开采沉陷与土地规划利用研究所和测绘信息工程中心,拥有国家甲级土地规划资质和乙级测绘资质。近年来,学院主持承担有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科技攻关、基金等科研项目百余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多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一、历史沿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电机工程学系,1958年更名为机电工程系,1986年成立电气工程系。2005年更名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1935年设立电机工程专业。1950年设立机电专业(本科),后改为矿山机电专业(1958年)、煤矿机电专业(1972年)。1976年设立煤矿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后改为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80年)、工业自动化专业(1994年)、自动化专业(1999年)。1987年设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专科),1994年升为本科,1999年改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993年获批工业自动化硕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更名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调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1年增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2年增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随着学校、学院的发展壮大,以及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学院学科专业不断调整。2009年增设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专业,2011年增设光电信息工程专业,2012年撤销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专业,2013年增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2010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4年获批矿业控制工程交叉学科博士授权点。2016年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3个专业调整到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19年,增设机器人工程专业。二、发展现状学院拥有矿业控制工程交叉学科博士授权点,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和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测控技术与仪器、机器人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8年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是河南省特色专业和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于2013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设有电力工程系、自动化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系、机器人工程系、电工电子基础教学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电气信息实验中心等8个系(部、中心。)现有教师12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8人,高级工程师7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7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8人,占教师总数的54%。有“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省特聘教授1人,省创新人才、杰出青年和学术带头人等9人。在校生3673人,其中本科生3311人,研究生349人(含博士研究生10人),国际生13人。三、特色与优势以国家、区域经济和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着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生源质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每年第一志愿上线人数均超招生计划。2009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河南省参加本科一批录取;2010年学院所有专业按电气信息类进行大类招生,并参加河南省本科一批录取。为更好对接行业需求,2012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单独在一本招生。在武书连2018年中国大学排行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排名为B+。学院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拥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一直处于学校前列。其中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中,获国家级奖励140余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7项,承担省级项目69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技术服务与技术开发项目165项,累计科研经费6300余万元;获国家级与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200多篇,被SCI收录156篇(其中二区以上论文40篇),EI收录63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72项,出版专著28部。经过多年积淀,学院在直线电机理论及应用、电气传动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气安全与绝缘技术、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控制、现代检测技术与装置、运动驱动与控制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直线电机与现代驱动”、“复杂系统的信息处理与控制”、“矿山电力电子装置与控制”3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建有直驱电梯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矿电气自动化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工矿自动化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控制工程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进入C类,电气工程进入C-类。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先后与美国肯塔基大学、日本室兰工业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南非斯特兰堡大学、韩国东新大学等国外大学开展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承担国际合作项目2项。成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场,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45人次来院讲学或从事合作研究,派出学术骨干32人次赴国外知名高校或科研单位进修或访学。2013年,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农工州立大学联合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并于当年开始招生。2018年,自动化专业招收本科留学生13名。经过数代电气人的共同努力,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肯定。展望新时代,学院将按照“科教并重、学科引领、人才强院、质量为先”发展战略,弘扬“电照风行、气贯长虹、学贵创新、院誉传承”精神,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学科建设和文化建设,把学院建设成为在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特色鲜明,优势更加突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2019年10月更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是一所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其前身是原焦作矿业学院采煤系经济教研室,早在1958年就开办了劳动经济专业。1985年成立经济管理系,2005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2016年4月在原经济管理学院基础上成立工商管理学院。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吸引和汇聚了一大批优秀学者。目前,学院拥有教职员工6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二级教授1人,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1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2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学者、太行名师各1人。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人力资源管理系、旅游管理系和省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设有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环境经济研究所、煤炭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中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旅游文化与经济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研究方向涵盖了工商管理学科及相关领域。学院按照工商管理类和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前三个学期共同学习工商管理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三学期末依据学生的个人志愿及学习成绩的综合排名进行专业方向确认,并从第四学期开始分专业方向继续学习。实施基于管工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及企业运营管理技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在各行业从事与工商管理有关的应用研究、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学院拥有“矿业管理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管理(物流工程领域)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创新团队和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河南一流专业,在第二届河南省高校专业评估中,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获得第一,工商管理和旅游管理获得第三,工商管理教学团队荣获省级教学团队。学院与国家5A级景区云台山合作,创办“河南理工大学云台山文化旅游学院”,采用3+1订单培养模式,学生在大三经选拔与云台山景区签订用人协议并得到云台山景区资助,毕业后到云台山景区工作,开高校与景区联合办学先河。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8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博士研究生5名,留学生8名,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毕业生基础扎实宽厚、综合素质突出,广泛活跃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等领域。学院近5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78项,发表SSCI/SCI检索期刊10余篇,三报一刊文章8篇,人大复印文章4篇,EI收录151篇;CSSCI&CSCD收录85篇,CSSCI扩展库135篇;出版专著34部,教材15部,参与多项政府智库研究和政策咨询。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美国北卡农工州立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先后派出10余人次到国外留学或进行学术交流,每年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5年来,主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展望未来,工商管理学院将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同类高校处于先进水平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教学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于2016年3月,由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原理化学院应用化学系、化学系、化学实验中心组建而成。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教职工中专任教师79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6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煤炭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1人,中原千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3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2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7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文明教师1人,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标兵4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焦作市优秀教师1人,焦作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焦作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1人,校太行学者5人,校太行名师2人,河南理工大学示范教师1人,河南理工大学学生最喜爱教师6人,河南理工大学“朱训教育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4人。学院拥有矿业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河南省重点学科2个,化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氢能开发利用”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煤制气和煤系气绿色高效利用材料”、“生物质能源”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建有“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开采与综合利用”和“煤炭绿色转化”两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碳基能源与碳经济”国际合作研发中心、“矿物加工与矿用材料”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中心。学院设有矿物加工工程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应用化学系、能源化学工程系和化学实验中心。拥有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矿业工程一级博士点、矿业工程一级硕士点、应用化学二级硕士点和矿业工程、化学工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授权点。设有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4个本科专业,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培养体系,并具有推荐免试硕士生和直接攻读博士生资格。2020年7月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河南理工大学特色专业提升计划专业,2016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2019“软科一流学科排名”中跻身前100名。目前在站博士后9人,在校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117人,本科生1366人。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并重,近年来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100余项,获得各类科研资助2000余万元;出版专著20余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5项,发表论文800余篇(SCI和EI收录500余篇)。学院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课外科技创新训练。坚持全员育人工作理念,实行学院领导与学生座谈制度,在系室推行专业导师制,学生学风优良,考研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近年来,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矿加实践作品大赛、节能减排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60余项(次)。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和研究生,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进行国外访问、学术交流或攻读学位,承担完成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化学化工学院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把学院建设成为能源特色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在国内(省内)具有较大影响,整体办学实力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注:以上数据截止到2020年7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是河南理工大学创建最早的学院之一,其前身是1946年7月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关林复校时设立的机械工程学系,1947年机械工程系合并于西北工学院。1950年10月重设机械工程系,其后历经焦作矿业学院机电系、焦作矿业学院机械工程系、焦作工学院机械工程系。2005年5月更名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47人,其中专职教师128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30人,副高职称53人,外籍双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管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青年骨干教师等省级以上优秀人才20余人,德国“洪堡学者”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5人。学院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机械设计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车辆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和机械基础教学部、实验中心等专业教学机构;设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机械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所、机械传动研究所、特种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所、高压水射流技术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和1个国家级工程实训中心。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含机械设计、机械制造2个专业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建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和能源与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2个省级特色专业。学院现有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仪器科学与技术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博士点、硕士点(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及测试测量技术及仪器、流体机械及工程等2个二级硕士点,拥有机械工程、动力工程等2个工程硕士点;建有精密制造技术与工程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煤矿装备与技术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河南省非常规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河南省高端装备制造协同创新平台和先进制造技术河南省创新型科研团队。此外,还建有4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和2个研究生创新实验室。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3200余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300人。学院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技活动成果显著。近五年,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先进制造技术创新比赛等活动中获50多项奖励,获国家级、省部级等荣誉称号300余项。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学院多次荣获学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学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严谨的治学方法,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大学生,受到广大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院立足煤矿装备和先进制造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煤矿机械、精密与特种加工、新能源、智能控制与智能制造等特色研究方向,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混凝土喷射机组、我国第一台超声高速加工中心以及我国最大的矿用井下移动救生舱,出版国内外首部研究型面联接制造技术的学术专著。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发表论文18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8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70余项,2018年“超精密加工”专利群技术转让费850万元,创我校历史之最。学院重视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多次成功举办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和从事合作研究。学院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布鲁内尔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锡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派出学术骨干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访问、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今天的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秉承百年理工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着力构建和谐奋进的环境氛围,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努力把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建设成学科特色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数据更新至2019年9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7月,其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计算机教研室。软件学院成立于2008年,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办学。多年风雨历程,多年拼搏创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师资力量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21人,副教授41人,博士59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2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2人,河南省高校骨干教师8人,河南省教学标兵4人,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管理人才1人,焦作市市管专家1人,焦作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6人,焦作市优秀教师2人,河南理工大学二级太行学者2人、三级太行学者1人、二级太行名师2人、三级太行名师1人、“教学名师”1人、“示范教师”2人、杰出青年1人、青年骨干教师19人。学科专业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河南省重点一级学科,矿业信息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6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3个专科专业,在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3700余名。教育教学学院设有计算机系、数据科学与技术系(信息管理系)、网络工程系、软件工程系、物联网工程系、基础教学部、计算机实验中心7个教学单位,建有16个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1800万元,可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环境和条件。近年来成功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十二五期间,先后获得省级教改项目立项4项,校厅级教改项目立项17项。通过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鉴定4项,获得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校厅级各类教学成果奖32项。获得省级教学工程项目4项,校级教学团队2个,出版教材15部,发表教改论文92篇。科学研究学院拥有矿山生产安全环境监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矿山信息化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矿山信息化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服务业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创新方法培训基地等科研平台,建有图像技术研究所、信息仿真技术研究所,设有物联网技术研究室、计算机测控技术研究室、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室、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研究室、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室、工程数字化与仿真研究室、数据库与软件设计技术研究室、现代服务科学与技术研究室、矿井安全生产监控技术研究室、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研究室等科研机构。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其它国家级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奖励3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2000篇,出版专著20余部。学术活动学院先后于2007年8月举办河南省计算机大会暨河南省计算机学会学术年会,2008年5月举办信息技术与环境系统科学国际会议,2010年8月举办第三届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技术国际会议,2012年8月举办第四届全国密码学与信息安全教学研讨会,2014年7月举办第六届全国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2014年8月举办河南省计算机学会第二届博士论坛,2016年4月举办河南高校第四届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建设暨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2016年7月举办河南省第九届软件人才培养研讨会,2018年4月举办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组专业研讨会,2018年9月联合承办第四届国际计算机前沿大会,2018年10月举办第十一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2018年11月举办第43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焦作站)。此外学院每年都派出数十位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这些学术活动大大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国际合作交流学院与世界大学500强之一的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合作办学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功获得教育部批准,于2013年开始招生。通过借鉴世界先进办学理念,融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使合作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于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此外先后有18名教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和省地方资助的出国留学项目,15名教师赴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培训,16余名学生赴国外留学。2017年9月,我院迎来第一批国际留学生共31名。学生科技创新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2012年以来,我院学生在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密码技术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等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56项,省级奖励257项。先后有50余名学生因科技创新成绩突出,被保送为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硕士研究生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咨询电话及学院邮箱:(学工办)0391-3986443;(学院团委)0391-3986446;邮箱:jzys@hpu.edu.cn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08年10月成立,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宽阔视野、扎实基础,具有“两种能力、两种精神”(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艺术+技术+学术”应用型人才。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高级职称以上人员20人,教授3人,副教授20人,高级工程师2人,硕士生导师13人。学院持续推行名师进课堂,常年聘请国内外著名院校的10余名教授、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等担任兼职教授。现已形成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以青年教师为主力,博士化程度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稳步增强,创作设计能力显著提升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下设5个教学实体单位,建有河南省视觉艺术研究与培训重点基地1个,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1个,建筑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设计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中原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校级科研平台2个,建筑学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含风景园林规划方向)、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6个本科专业,其中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含风景园林规划方向)为五年制,学科涵盖工学、艺术学2大门类。学院现有建筑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和工业设计自主设置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目前在建筑学、机械工程(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学科教学(美术)、土木水利(建筑与土木工程)等4个硕士领域招生。目前在读本科生131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2人。学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目标”,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个基础”,即艺术基础与技术基础;“三个优势”,即学院工学与艺术学并存、学校工科优势突出、河南为文化资源大省等优势;“多措并举”,聘请“两师”(知名设计师、实践指导导师),建设“两基地”(协同育人基地、创新实践基地),成立“三中心”(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同时注重“两结合”(与工学学科结合、与中原文化结合),引导“三联合”(联合毕业设计、联合设计竞赛,联合社会实践),抓好“两活动”(毕业设计展、工业设计周活动),推动“三合作”(校际合作、两岸合作、国际合作),发起“三行动”(美丽乡村行动、饮水思源行动、红色印记社会实践行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生基础扎实、专业过硬、素质全面、创新能力突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学院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8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项,获得国家专利37项。学院还与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景德镇胡塗窑陶瓷工作室、义乌浪尖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河南绿建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公司与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建有多个实习基地,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逐年提升。近年来建艺人坚持立德树人、崇尚学术、勤于实践、追求创新,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今天的建艺人正满怀豪情,同舟共济,为办成特色明显、质量一流、充满活力的学院奋力前行。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等2个专业)为培养具备“团队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艺术+技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建筑学和城乡规划2个专业按建筑大类招生。考生选择大类填报专业志愿,入学后通过一年半到二年的建筑大类课程学习,然后根据专业规划、行业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特长等,同时考虑学习成绩和个人志愿等进行分专业培养。建筑学专业本专业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需求,着力培养具备广博的自然科学、人文与建筑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具备扎实求精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兼具形象与逻辑思维能力;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求真探索的思辨精神;注重团队协作,善于沟通表达;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品德优良,信念执着,恪守职业信条,能够引领建筑及相关领域未来发展的“艺术+技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专业导论、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设备、BIM设计技术基础、绿色建筑、历史建筑与遗产保护等。学生毕业后,可在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所)、各类建筑公司或房地产企业,从事城镇规划、各类公共建筑设计、住宅与居住区规划设计、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古建保护、园林设计及室内设计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城乡规划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城乡规划建设为主要对象,以多方位、多角度的国土空间规划与设计能力为重点,具备城乡规划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在设计创新、逻辑表达、独立思考、德智体美等方面着力发展,具有生态发展观和文化传承理念的“艺术+技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及原理、城乡规划原理、城市设计原理、城乡规划设计、建筑与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生态与环境保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建筑与城市法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学生毕业后,可在城乡规划设计院、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城乡规划设计事务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机构从事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城乡规划管理、园林设计等专业技术工作,亦可在建筑设计机构、城市建设系统、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规划方向)本专业方向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培养具备风景园林规划、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能胜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管理、研究和教育等工作的“艺术+技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外园林史、建筑设计、园林植物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工程等。学生毕业后,可在风景园林规划、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相关的设计院、事务所、市政、房地产等机构,从事规划设计、管理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工业设计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掌握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素养,工匠精神,适合多种职业的“艺术+技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基础造型、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设计程序与方法、机械原理与机构创新、人机工程学、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装备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家居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等。学生毕业后,可在设计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设计部门、科研机构、专业设计公司等从事产品开发设计、产品品牌设计、视觉传达设计、CMF设计、交互设计、设计管理等工作。设计学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产品设计3个专业)为培养具备“团队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艺术+技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产品设计3个专业按设计大类招生。考生选择大类填报专业志愿,入学后通过一年的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然后根据职业规划、行业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特长等,同时考虑学习成绩和个人志愿等进行分专业培养。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设计行业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扎实的环境设计专业基础知识、方案设计创作和表现能力,良好的人文艺术素质、科技精神、审美修养和宽阔的设计视野;同时,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工匠精神的“艺术+技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要学习环境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空间环境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环境设计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施工与管理等实践能力,具备设计创新的基本素质;熟悉行业与社会发展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环境设计发展的最新动态。主要课程:设计造型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设计基础、设计学概论、设计表现技法、数字图形设计、建筑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园林绿化、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工作室设计实训、中外建筑史、展示空间设计等。学生毕业后,能在环境设计相关的设计与施工单位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绿化设计等方面工作,也可在相关学校或院所从事环境设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还可以从事项目策划、施工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的人文、艺术素质,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社会竞争力;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技能;能够从事传统平面设计和现代数字媒介设计的创作、研究、教学等相关工作或进行自主创业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主要课程:民间装饰艺术、文字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招贴设计、陶艺设计、丝网印刷、包装设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及专业相关的前沿课程等。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版式设计、书籍设计、招贴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及现代数字媒介设计创作、研究、教学等相关工作或进行自主创业。产品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掌握产品设计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素养,工匠精神,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创业团队和科研单位从事产品设计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设计学概论、现代设计史、设计造型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设计基础、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设计调查与研究方法、人机工程学、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陶瓷产品设计、生活用品设计、家居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等。学生毕业后,可在设计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设计部门、专业设计公司等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用户研究、设计咨询、品牌设计、CMF设计、交互设计等工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源于原焦作矿业学院1958年设立的马列主义教研组。2009年11月,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政法学院合署办公;2011年3月,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直属学校领导的独立二级机构,统一开设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院目前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硕士授权点、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设有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廉洁文化研究中心、大爱文化研究中心三个科研平台。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为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被评为C+;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河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兼任教师9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3人;有博士学位者37人,在读博士7人;有硕士生导师34人。教师中有省优秀专家2人、省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省青年文化英才1人、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人才3人、省科技创新人才(社科类)2人、省中原千人计划人才1人、河南省委宣传部青年理论宣讲专家4人、赴美国高校做高级访问学者3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7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省部级课题70余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26部,在《光明日报》发表8篇重要理论文章(含“光明专论”2篇),发表CSSCI学术论文97篇;2篇文章受到中宣部的表彰,2篇文章受到河南省委宣传部的表彰,5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5项,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奖23项,其他科研奖38项。学院承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均为河南省高校优秀课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文化抉择”两门思政课选修课为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被评为河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与全体教师一起团结合作,开拓创新,正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浓厚人文精神和学术氛围的新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矿务学门,在1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历经福中矿务大学采矿冶金科、私立焦作工学院采矿冶金科、国立焦作工学院采矿系、焦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焦作工学院资源与材料工程系、河南理工大学资源与材料工程系等不同发展时期,2005年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正式教职工97人,外籍院士1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SydS.Peng),博士生导师23人,教授28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4人;拥有采矿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有国家安全生产专家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5人,一级太行学者2人。多人入选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人才计划,多人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河南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特等奖等荣誉。学院设有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矿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硕士点,矿业工程、工业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其中矿业工程博士点为学校首个获得的一级学科博士点。矿业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B档,属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学院建有深井瓦斯抽采与围岩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应急管理部深井岩层控制与瓦斯(煤层气)抽采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开采与综合利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煤矿岩层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煤矿现代化开采与岩层控制院士工作站、国家级煤矿开采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9个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平台。学院拥有煤层气工程、煤矿采动损害与保护、深井巷道围岩控制、煤矿井下瓦斯抽采与装备、注浆与充填材料研制及应用等五支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学院设有采矿工程(含煤与煤层气方向)、工业工程和交通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采矿工程为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学校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学校第一个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2016年在全国51个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高校中排名第4位,进入全国A类专业行列。学院建成有《采煤概论》和《开采损害与保护》2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874人,硕士研究生185人,博士研究生及在站博士后34人。多年来,学院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本科生3万余名,研究生3000余名,涌现出众多知名校友和杰出人才,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等知名专家学者。近5年来,完成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博士点基金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600余项,国家级、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过1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5项,国家级及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发表SCI、EI、CSSCI高水平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余项。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肯塔基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巴西南大河州立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关系。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前身是1958年的焦作矿院体育教研组,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于1995设立校体育教学部,2005年成立体育系,2010年3月更名为体育学院。为了响应文化强国,弘扬优秀的太极文化,展现焦作太极发源地的特色,根据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2010年6月正式命名为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2人,博士11人(含在读)。学院聘请陈正雷、王西安、和有禄、王岗等10余名太极名家、体育院校知名博导担任兼职教授。现已形成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以青年教师为主力,博士化程度不断提高,教学、教学科研能力稳步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设有4个管理科室、武术和社会体育2个系、3个教研室、2个实验室,5个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太极文化研究中心、体育与健康指导中心、场馆管理中心和竞训管理中心)。学院承担全校本专科、研究生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任务,负责体育基础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相关体育竞赛等管理工作;学院开办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2个本科专业,1个体育管理学二级硕士点,拥有篮球、武术、乒乓球3个全国高水平运动员招收资质项目。现有在校本科生、高水平运动员、硕士研究生共计350余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2015年、2016年武书连全国高校专业排名中分别位列A类和B类。学院作为河南理工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的挂靠单位,还承担全校的群体活动和竞训工作,设有群体科和竞训科2个科室。长期以来,河南理工大学历届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广大体育教师努力工作,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体育事业成效卓著,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全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特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连续18年被评为“河南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连续20余年被评为“河南省‘达标’先进单位”。涌现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校级太行学者”、“校级太行名师”等一批优秀体育人才。学院建设有河南省教学团队1支,河南省精品课程1门、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河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荣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河南省创新团队1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1个,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主持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项目等40余项,荣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人大复印全文转载、SCI、CSSCI、体育核心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学生参加国际、国家级体育赛事获冠军300余项,多次代表国家赴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新西兰、白俄罗斯、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体育赛事或开展交流,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先后承办了全国校长杯乒乓球比赛、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和全国荷式篮球锦标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充分展示了学校办赛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力。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领导班子与全体教师一起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不断增强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努力服务地方体育发展,传承创新太极特色文化,努力建设成为具有浓厚人文精神、学术氛围的新型学院,为学校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学院办学历史可溯源到1931年私立焦作工学院时期的土木工程科,1978年设置矿井建设专业,1994年成立建筑工程系,1999年更名为土木建筑工程系,2005年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现有工程管理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力学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地下工程系7个教学系和1个实验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32人,专任教师10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7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5人、国外访问学者23人;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河南省力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中原名师1人、省特聘教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省骨干教师10人;校级太行学者2人、太行名师5人。学院拥有矿山建筑工程和矿山岩土工程2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力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拥有土木工程(设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工程管理、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5个本科专业及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项目,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344人、本科生2642人。现有专业实验室面积5517平方米,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共计3505台(套)、总价值3638万元。学院拥有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力学),4个省级科研平台(地下工程及灾变防控省重点实验室、地下空间开发及诱发灾变防治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生态建筑与环境构建省工程实验室、深部矿井建设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1个校级研究所(岩土与地下工程)和3个院级研究所(深部巷道支护理论及技术开发、人工环境控制与节能技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近5年,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累计经费达3200余万元,其中纵向课题立项经费9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50篇,其中SCI收录92篇,EI收录142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26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学院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教学内涵建设不断加强。建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结构力学)、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弹性力学)、2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工程力学)、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程监理概论)、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身边的力学)、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基础)、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1个省级教学团队(基础力学课程)和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力学系)。近5年,共出版教材21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完成教改项目17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建立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26个,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项,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3个。学院的学生工作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大力推进全员育人。近5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中获奖312项;在全国高等院校学生BIM系列大赛、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南赛区结构力学竞赛、河南省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大赛等赛事中获奖近150人次;学生一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5%以上。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近5年,先后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日本室兰工业大学等12所国外高校开展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派出32名教师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外国高校做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和课程进修;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学术交流28人次,出国(境)参加学术交流152人次。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土木工程行业发展需求,坚持内涵、质量、特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外国语系成立于1994年,2008年更名为外国语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在读博士17人;具有国外留学、工作和培训经历的教师约占总数的70%,并常聘外籍教师10余人。学院下设4个教学系(教研室):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和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一个研究中心:中原文化翻译研究中心,中心下设三个研究所:太极文化翻译研究所、中原旅游翻译研究所、翻译与中原经济发展研究所。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校级重点学科、“涉外事务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育(英语)”、“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点。举办有英语、日语两个本科专业,培养招收英语专业双学位学生,开设英、日、俄三个语种课程。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576人、硕士研究生23人,已形成从本科、双学位到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毕业生语言基础扎实、综合素质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创新意识强,广泛活跃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企业等领域。学院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近5年来,科研项目、论文和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提高。本院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哲学规划项目及科技厅软科学等省部级项目21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CSSCI论文25篇,核心和权威核心期刊110篇,专著与教材30部,项目获厅局级奖励85项。学院大力加强国内外合作办学与学术交流。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和北卡农工大学合作开设网络课程;与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文学与人文学院进行本科生合作交换培养;与日本福冈学院、大阪观光大学合作开展日本留学项目,每年选派交换生到境外多所高校学习。每年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2008年以来,多次主办全国性和河南省学术会议。今天的外国语学院,秉承百年理工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拓创新,砥砺前行,正在成为一所学科特色鲜明、教研条件完备、师资结构合理、教学质量过硬、科研成果丰硕、招生规模适度、在河南省高校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文法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焦作矿业学院社会科学系,1994年至1998年开设普通高等教育法学专科专业;2000年,转入法学本科教育;2003年开设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06年3月,社会科学系更名为人文政法学院;2008年,开设广告学本科专业;2008年10月,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合并,成立文学与传媒系;2010年4月,更名为文学与传媒学院;2011年4月,法学专业并入文学与传媒专业后,正式更名为文法学院,开启了学院建设发展的新征程。学院拥有“汉语言文学”“法学”“广告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文化事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拥有“中国语言文学”、“法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160余名、硕士研究生120余名;教职工6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博士29人,硕士生导师17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26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4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教学标兵9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太行名师1人,校级示范教师6人,校“学生最喜爱教师”5人次,先后有21人次在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0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3项,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9项,主持其他省部级研究项目近30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编写规划教材10余部。学院教师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教学成果奖、河南省教学标兵、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励50余项。拥有专业教室、图书资料室、画室以及供法学专业模拟审判使用的模拟法庭、焦作法律援助中心河南理工大学工作站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科研条件。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大学语文》省级精品课程、《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文学导读》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等一批教学研究成果,并顺利通过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法学专业入选河南省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立了“怀川文化研究中心”“中外诗学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焦作市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中心”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并建设了斯里兰卡萨巴拉卡姆瓦大学管理学院、西安博爱国际学校等10余个海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了有效平台。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自2012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以来,共招收研究生250余人。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20余人获得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30余人分别参加了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举办的学术会议,其中9人在大会作了报告。截止到目前,共有80余人通过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或其他途径,已经或即将赴海外进行教学实践。建院以来,学院秉承“明德任责”校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传承兴学育人、力行报国的价值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习指导、日常管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思想引导、心理辅导、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指导等指导与服务的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创新育人载体,为学生素质教育搭建了广阔平台。学院先后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河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学院党委多次被评为河南理工大学先进党委。今天的文法学院,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以创建“活力文法、厚实文法、和谐文法”为理念,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突出文法特色,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在汉语言文学、法学、广告学等领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成立于2016年3月,由通信工程系(2001年设立)、信息工程系、电工电子技术系(2002年设立)及应用物理系(2004年设立)、物理系(1962年设立)等相关系部组建发展而成。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9人,河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焦作市优秀教师1人,焦作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2人,校太行学者、太行名师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63人。目前,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共计2320人。学院设有通信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应用物理系、物理系、物理实验中心、通信工程实验中心等教学机构和现代通信技术研究室、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室等科研机构,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服务。学院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河南省重点一级学科,物理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传感与智能测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通信工程河南省特色专业和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物理学和光学工程2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校级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开设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5个本科专业。此外,学院还承担着全校理工类专业《大学物理》基础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任务,以及部分专业研究生基础教学任务。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先后在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等国内外高水平科技创新赛事中获得佳绩,获得国际荣誉16项,国家级荣誉62项,省级荣誉120项,校级荣誉185项;学院毕业生普遍基础理论扎实、综合素质突出,广泛活跃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等领域。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70余项,荣获高水平成果奖22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近320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余部,获得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项。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每年选派多名优秀教师和学生到国外留学或进行学术交流,邀请美国、爱尔兰、韩国、北京、西安、郑州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18年9月,获批与韩国国立釜山大学共同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9年起纳入招生计划,今后,学院将进一步引进国外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今天的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在电子通信、物理应用等领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全国同类高校处于先进水平,各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数据截至2018年10月31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创建于2007年7月,是河南理工大学最年轻、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学院之一。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9人;拥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39人;河南省教学标兵3人,河南省省级骨干教师2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7人,校级示范教师4人;特聘教授3人,兼职及客座教授20余人。现有公共艺术管理、学科教学(音乐)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个;设有音乐表演、舞蹈编导等本科专业2个;音乐与舞蹈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声乐、数码钢琴等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门;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360余人。学院教学条件不断完善。建成音乐厅2座,录音棚1个,数字音乐教室1间,琴房58间,舞蹈教室2间,数码钢琴教室2间,多媒体教室2间,图书资料室1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423万余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1.6万元。藏书2031册(种),音像8695张,期刊78种。学院学术氛围日渐浓厚。学院聘请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教授、著名音乐学家南京艺术学院居其宏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戴嘉枋教授为特聘教授。常年邀请男高音歌唱家、教育家饶余鉴教授,著名声乐教育家石惟正教授,星海音乐学院辛笛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葛毅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序教授,美国圣荷西艺术市政厅副厅长丁东辉教授,美国德州三一大学李佳蔚博士,天津音乐学院刘昭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主管副主编陈荃有教授,法国里昂国立高等音乐学院Anait·Serekian教授,乌克兰弗拉基米尔·格力什科教授,欧洲著名声乐艺术指导意大利罗兰多·尼克罗西教授等2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莅临学院指导、讲学和学术研究。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学院承担教育部、文化部及省厅级以上项目近百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CSSCI及中文核心6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举办“李新现教授北京独唱音乐会”等专场音乐会20余场。2015年,学院联合河南省歌剧院,创作大型交响情景剧《抗倭英雄戚继光》,并被河南省教育厅推选为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在全省高校巡演。2013年,学院合唱团参加了第六届海峡两岸合唱节并获金奖。2010年,学院承办河南省第四届声器乐大赛,在专业技术比赛中获河南省专业声乐、器乐“文华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学院累计获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河南省音乐金钟奖声乐大赛、河南省歌曲创作比赛、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河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表演等省厅级以上奖励50余项。学院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人才智力特长,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和参与大型文艺活动,特别是在“庆祝中共十七大胜利闭幕歌会”“河南理工大学新年音乐会”“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大型文艺演出”“欢乐中国行走进河南理工大学”“庆祝建党九十五周年文艺晚会”等大型文艺表演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展示了学院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高雅的艺术情怀。今天的音乐学院,秉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思想,以“因(音)材施教、乐育英才”为办学宗旨,以“高起点、高水平、有特色、创一流”为办学目标,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音乐专业特色鲜明、办学实力突出、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同类高校位居前列,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注:数据整理截至2019年8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成立于2010年3月,其前身是创建于2008年的河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学院目前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公共管理(MPA)和教育硕士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在校研究生203人。设有公共事业管理和管理科学2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680余人。学院建有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应急管理技术研究与培训基地、河南省学校安全管理研究中心和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4个,中国管理学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和中国“双法”学会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均设在我院。学院拥有一支学缘与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3人,专任教师30人,95%以上专职教师毕业于美国、日本、德国和国内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拥有国家安监总局安全文化专家1人,河南省高校优秀青年社科学者1人,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类科技创新人才1人,河南省高校骨干教师1人,河南省煤矿安全文化专家3人,省级安全和应急类专家4人。学院成立以来,教师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9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5项,其他省部级项目49项,纵向科研经费达600万元;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31项,横向科研经费达683万元。发表论文573篇,其中SSCI检索3篇,SCI、EI检索23篇,二级及以上学报17篇,三报一刊1篇,其他CSCCI源刊52篇,CSCD源刊35篇,出版教材、专著28部。获中国管理科学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各类奖项50余项。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多次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著名学者王保庆教授、童星教授、米加宁教授、王郅强教授、李雪峰教授等莅校讲学并聘为兼职教授。学院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以社会重大现实需求为导向,先后参与河南省“十一五”“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主持制定郑州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与河南省政府应急办、交通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广东省政府应急办等政府部门建立广泛合作关系;承担民政部、省科技厅、教育厅、省政府招标课题,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报告;为梅州市、南京市、淮安市、哈密市、郑州市等地方政府举办应急管理培训30余次,培训近3000余人次,服务社会能力优势突出。学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全员育人工作,致力于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院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30余项,省级奖励50项;500余人次获得各类奖学金涌现出各类先进集体30余个,先进个人800余人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2%以上。学院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创新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院坚持“以本为本,科研强院”的办学思路,以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人才为目标,继续加强应急管理、社会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应急管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训途径,推动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应急管理特色鲜明的教育与研究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50万

    ]
  •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创始于1909年的采矿冶金门,1961年成立地质系,1995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工程系,2005年更名为资源环境学院。科学研究领域:煤与煤层(页岩)气地质与勘探开发、遗迹学与地球生物学、煤炭微生物成气、地下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定量储层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院现有教职工123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5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6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100人。拥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河南省“555”人才2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9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5人,校一级、二级太行学者3人。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142名、硕士研究生247名、博士生36名、留学生3名、博士后19名。学院下设资源勘查工程系、地质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生物技术系、中心实验室和党政办公室、教学与科研办公室、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院团委。学院设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环境类别下的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地学信息工程、资源勘查工程以及土木水利类别下的水文水资源等5个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地质工程和环境工程2个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具有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6个本科专业和地质工程第二学士专业。学院现有“煤田地质与瓦斯地质”国家级教学团队、“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云台山国家级野外教学实践基地”、“煤田地质与勘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瓦斯地质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和《地球科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7个国家级教学平台,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地球科学馆。学院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和“遗迹化石与地球生物学”等4个河南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为河南省古生物学会挂靠单位。学院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和“遗迹化石与地球生物学”等4个河南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为河南省古生物学会挂靠单位。学院现有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非常规能源与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理工大学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煤层气(瓦斯)地质工程研究中心、生态研究中心和水科学研究所等8个科研平台。学院先后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项目60多项、省部级项目9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9项,年科研总经费达2500万元。近年来,发表SCI、EI检索论文307篇,授权专利72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简称:河南理工 地区: 河南、山东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10~4.2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 地址: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世纪大道2001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河南理工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