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办学历史可溯源到1931年私立焦作工学院时期的土木工程科,1978年设置矿井建设专业,1994年成立建筑工程系,1999年更名为土木建筑工程系,2005年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现有工程管理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力学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地下工程系7个教学系和1个实验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132人,专任教师10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7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5人、国外访问学者23人;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河南省力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中原名师1人、省特聘教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省骨干教师10人;校级太行学者2人、太行名师5人。
学院拥有矿山建筑工程和矿山岩土工程2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力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拥有土木工程(设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工程管理、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5个本科专业及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项目,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344人、本科生2642人。现有专业实验室面积5517平方米,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共计3505台(套)、总价值3638万元。
学院拥有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力学),4个省级科研平台(地下工程及灾变防控省重点实验室、地下空间开发及诱发灾变防治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生态建筑与环境构建省工程实验室、深部矿井建设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1个校级研究所(岩土与地下工程)和3个院级研究所(深部巷道支护理论及技术开发、人工环境控制与节能技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近5年,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累计经费达3200余万元,其中纵向课题立项经费9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50篇,其中SCI收录92篇,EI收录142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26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学院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教学内涵建设不断加强。建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结构力学)、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弹性力学)、2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工程力学)、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程监理概论)、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身边的力学)、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基础)、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1个省级教学团队(基础力学课程)和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力学系)。近5年,共出版教材21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完成教改项目17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建立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26个,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项,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3个。
学院的学生工作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大力推进全员育人。近5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中获奖312项;在全国高等院校学生BIM系列大赛、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南赛区结构力学竞赛、河南省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大赛等赛事中获奖近150人次;学生一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5%以上。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近5年,先后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日本室兰工业大学等12所国外高校开展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派出32名教师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外国高校做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和课程进修;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学术交流28人次,出国(境)参加学术交流152人次。
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土木工程行业发展需求,坚持内涵、质量、特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