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科技学院源自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畜牧学科,溯源于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3年招收蚕科预科班学生,1927年成立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畜牧系,1930年改为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1952年调整为河南农学院牧医系,1993年畜牧兽医系更名为畜牧兽医工程学院。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畜牧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6月学校从加大办学框架、突出优势特色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资源分配的体制机制和办学特色,决定在牧医工程学院基础上,依托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成立动物科技学院。学院成立后,动物科学专业2021年获评国家一流专业,现代畜牧业学科群2022年入选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 学院发展定位是“突出畜牧学科产教融合、实践教育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养殖行业发展的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活力、和谐、高水平特色强院;发展理念是“开放办院,教学立院,科研强院,行业兴院,活力荣院”。学院秉承“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院训,弘扬“团结奋进、力争上游、遵从集体、爱我动科”的学院精神,坚持“为学、为范、为实、为先”的办学宗旨,守初心,担使命,谋发展,肩负起新学院建设和新时代畜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 学院设有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动物生产与智慧牧业系、水产与经济动物养殖系、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等5个教学单位,畜牧实验站包括郑州市、原阳县、许昌市等3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牧原集团、河南正大、固始三高、华都峪口等40余家签约基地。拥有动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科学国家一流专业、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智慧养殖河南省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畜禽生物育种河南省特色行业学院、动物生产虚拟仿真智慧教学研究实验室等省级以上教学平台7个。设有省现代畜牧业学科群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1个、畜牧学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与饲料科学等省二级重点学科4个。建有农业部动物生化与营养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畜禽资源(家禽)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现代畜牧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家禽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牧原联合产业研究院创新型研究主体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14个。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项目47项、年均科技经费1200万元以上;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18项、授权技术发明专利100余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数在全国占2.65%、国内外同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多项标准专利引领行业发展。 学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努力打造一只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专任教师7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7人;设有生猪、家禽、草食动物、营养、饲草、水产与经济动物等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6个。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3个、河南省教学创新团队1个。教师中中原学者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省级特聘教授2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学科带头人康相涛教授,为中原学者、中国畜牧善医学会家禽学分会副理事长、国家十三五“863”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及农业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七届振兴中国畜牧贡献奖【杰出人物】、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学院现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设有动物科学、水产养殖、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饲料工程等本科专业4个。动物科学专业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省名牌专业,水产养殖学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是教育部“新农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近9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60余人;坚持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优化育人环境,2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成果分别被评为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2门课程先后被河南省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 学院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先后承办河南省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论坛暨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动物育种科技与健康养殖分论坛”、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暨第六届黄河论坛“动物养殖与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前沿论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注重营造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坚持举办企业家、行业名人、优秀校友等介绍行业发展形势的“笃实讲堂”,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介绍学科研究前沿与进展的“日新论坛”,积极组织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创新比赛”等活动,学院学生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银奖等,在全国动物科技专业技能大赛、水族箱造景大赛等比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21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助)学金累计150余万元;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考研率在50%以上,其中62%以上考入985、211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毕业生以作风踏实、基础牢固、素质全面、富于创新精神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数据统计截止2022年12月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源于1927年开始招生的兽医学本科专业。兽医学学科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生、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2007年经国家人社部批准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入选河南省首批8个A类优势学科之一(建设经费1亿元),2019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2020年以全省第一名入选首批河南省A类特色骨干学科(建设经费5000万元)。兽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张改平院士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兽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河南省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农学组组长。学院现有6个教学单位,3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128人,高级职称占6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6%,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河南省中原学者2人,河南省A类高层次人才1人,河南省B类高层次人才4人,河南省优秀专家6人。目前,学院共有本科在校生13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400余名。20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1年王泽霖教授被评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人兽共患病教学科研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作为核心成员单位的团队入选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人才培养目标:以“自立、自强、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原则,以政治过硬、素质优秀、团队精神、全球视野为培养目标,培养出一批献身我国养殖业、兽医公共卫生事业、宠物事业发展的管理和专业人才,有效保障动物和人类健康。国内外影响:我国兽医学科三大学术指导机构即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教指委和本科教指委成员均有学科老师任职。5年来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基金委生命学部等战略研究性软科学项目5项,兽医学科已经成为河南省乃至国家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智库单位。学科入选ESI前1%,位次逐年提升,国际排名位列75-50名。依托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先后与境外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合作关系。科学研究:近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重点专项和国家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90多项,学科科研经费和建设经费总额超过3亿元。本科教学:学院设有动物医学、动物药学、药物制剂、动植物检疫4个本科专业和1个动物医学双学位本科专业。其中动物医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也是国家I类特色专业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药物制剂和动植物检疫专业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课、2门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学院现有国家动物免疫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部动物生化与营养重点实验室和首批河南省技术创新中心等11个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适应范围广”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每年面向全校各专业二年级学生,择优选拔成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从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国家招收留学生,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多年来,学院坚持“以本为本”,践行“四个回归”,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优化育人环境。3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成果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营造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长期坚持举办和参加“企业家课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形成了“个人争先进、团体争第一”的院风。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富于创新创业精神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学院源自1913年原林学系园林教研室。1959年起,学校开始着手开办园林专业。1962年起,在林业专业设置绿化方向,试办2届,因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停止招生。1987年,在林学专业下设园林专门化方向,招生了30名学生,按照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主的办学思路,开始了我校现代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1988、1989连续招生了3届专门化。1988年分别在林学系、园艺系招收园林和观赏园林专业本科生。1991年-1995年连续招收4届园林专科生,1996年招收园林专业本科。1997年,学校学科调整,林学系的园林专业和园艺系的观赏园艺专业进行合并,组建园林系。2002年,设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2004年,设置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2005年,获得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授权点,隶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2008年,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成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园林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年开始一本招生。2010年,开启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教育工作。2011年,教育部对一级学科进行调整,风景园林学成为全国首批获得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博士点的19所高校之一,并将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调整为城乡规划学专业。2012年,风景园林学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13年,建筑学本科专业招生。2015年,获批河南省风景园林国际联合实验室,开启了风景园林学科的国际化办学之路。2018年,获批河南省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办学空间。2019年,风景园林学获批博士后流动站。2021年,园林专业获批为国家一流专业,城市规划专业为河南省一流专业。艺术系成立于2000年,设置有艺术设计专业1个,并实现首届招生。2012年,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艺术设计专业调整为环境设计与产品设计2个专业。艺术系现有校级设计学重点学科一个,下设基础美术、室内外装饰设计、材料与装修工程3个教研室,拥有家具与材料工程实验室,太行大峡谷、室内设计装饰工程公司等写生实习基地。设计学学科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奖励7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作品)100多篇(幅)。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厅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15部,专利4项。近几年在国际、国家及省级比赛中获各种奖项10多项,多名老师的作品被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美术馆邀请展览。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86人(正式在编),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27人,教工党员6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人。学院下设园林系、风景园林系、规划系、艺术系等4个系,1个中心实验室和3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拥有风景园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风景园林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园林、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环境设计与产品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工、理三大学科门类。学院现有学生1811人。其中,本科现有园林、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环境设计与产品设计等5个专业,共计本科生1506人;研究生现有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3个专业,共计30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77人,博士研究生28人。学院形成了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拥有本科、硕士、专业学位、博士、博士后类型齐全的办学体系。融合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艺术学等“多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形成了“一核、一体、两翼、五大研究方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学院重视对外开放和学术交流。目前,学院与匈牙利圣伊斯特万大学、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等5个国家和地区10多所学校建立了亲密的战略科研合作伙伴关系。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溯源于河南农学院1957年设立的农业机械化教研室,1960年成立农业机械化分院,1961年改为农业机械系,1985年易名为农业工程系,1993年更名为机电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是河南农业大学最早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以及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多层次办学的工科学院。学院设有“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具有能源动力、交通运输、机械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和1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农业工程”,其中农业工程学科于2015年入选河南省特色学科建设工程A类重点资助,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A类建设序列。学院现有农业机械系、能源工程系、交通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5个系和1个工程科学实验中心,设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智能农业装备)、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公路物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10个本科专业或方向,其中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和交通运输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和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近20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教授13人,其中双聘院士2人,兼职教授8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57人,教工党员88人,具有博士学位78人,硕士学位以上占8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十佳农机教师3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河南省管优秀专家5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河南省科协人才托举工程2人,河南省骨干教师7人,河南农业大学拔尖人才10人、青年英才8人。“可再生能源转换与利用技术研究团队”、“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生物环境与低碳农业创新团队”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生物质能源团队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可再生能源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依托学院建有农业农村部可再生能源新材料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生物质能源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可再生能源院士专家工作站、河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农村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与装备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生物质能源与纳米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农业激光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国家级农业工程训练中心、河南省农业工程综合训练中心、河南省农业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3个省部级以上实践教学平台。学院设有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下设农业装备、能源工程、物流工程、机电技术、农产品加工等5个研究所和16个研究室(设计室)。学院同时也是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沼气学会和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河南省农业工程学会和河南省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单位。学院长期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在农业工程核心领域保持了显著的优势,在可再生能源工程、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农业物流与系统工程等领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研究特色。学院近五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5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出版著作7部。在解决国家及河南省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及“三农”问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多项研究成果得到了转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学院先后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美国尼科尔斯州立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德国莱比锡资源研究所、瑞典隆德大学、日本大阪大学、芬兰VTT科学院、亚洲理工学院、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毒理研究所、印度勒克瑙能源和环境可持续性中心、韩国全北大学、韩国江原大学等国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招收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留学生,并与蒙古生命科学大学联合招收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交换生。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经济与管理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28年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业经济系。恢复高考制度后,1981年招收首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1983年成立农业经济系,1990年取得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更名为经贸学院,2005年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2006年取得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点(MPAcc)首届招生。目前,已成为河南农业大学积淀深厚、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正副教授39人,博士学位教师5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管优秀专家4人,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1人,省社科年度人物3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入选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1人,入选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3人;教育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指委成员1人,省教育厅工商管理专业教指委成员1人,多人在国内外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学院现有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学位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林经济管理一级硕士学位点,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学位点,会计硕士(MPAcc)、农村与区域发展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各类在校研究生260余人。学院下设农林经济管理、经济与贸易、财政与金融、工商管理、会计、物联网商务管理六个系。设有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6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2400余人。截至2020年6月,已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15000余人。作为河南省农村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学院拥有“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业政策和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河南分院”、“河南省农村财政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平台。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农业部软科学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主持省哲社规划、省科技攻关、省政府决策等省部级项目2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0余项;学生科技作品连续四年在全国“创青春”大赛中获国家级奖励。学院先后荣获“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等荣誉。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7.50万
] -
林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设立的林科专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98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2人。教师队伍中有双聘院士4人,外籍客座教授5人,河南省讲座教授2人,中原英才计划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中原学者2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河南省(B类、C类)高层次人才5人,校拔尖人才3人,青年英才9人。学院下设林学系、环境系、旅管系、生态系4个系,1个中心实验室和9个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林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林学和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林学、生态学为河南省重点学科,林学学科群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A类建设序列。学院目前有林学、经济林、旅游管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系等6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工、管、理四大学科门类,其中林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河南省特色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共1000余人。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近10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40余项。与美国、日本、意大利、荷兰、匈牙利、智利、波兰等国家的著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为己任。近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本科生1800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1400余人。学院长期坚持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道路。在省内外各地建设了20多处稳定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其中鸡公山国家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是学校首个国家级实习基地。学院师生常年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为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过去,岁月峥嵘,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学院全体上下不忘初心,坚守梦想,团结一致,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真抓实干,弘扬“敬业、合作、创新、奉献”的院风,全面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河南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是河南农业大学重点发展的学院之一。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农学系设农产品贮运与加工专业。1994年11月,学校进行专业调整,撤系建院,成立生物工程学院。2001年12月,撤销生物工程学院,成立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2005年1月,成立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拥有一支团结、敬业、拼搏、创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7人,教授和副教授35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5人,省高层次人才5人。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与省级科研与教研项目80余项。通过省级评价成果30余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批国家专利60余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0余篇。 学院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在业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先后加入了国家肉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速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积级与企业开展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教学工作中,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开展教学工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与双汇集团、三全食品、统一企业、河南省农科院等知名食品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实习基地20余个。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评价。 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学院以成为对区域食品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抢抓机遇,积极进取,不断开创学院发展新局面。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一、学院简介
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河南农学院的体育组。先后历经(属)林学系体育组、体育教研室、公共课体育教研室、武装部军体部、基础部体育教研室等阶段,1984年体育教研室独立设置,1998年更名为体育教学部,2005年成立体育学院。二、学院基本情况
体育学院现设有“一部二系一中心”即公共体育教学部、社会体育系、体育艺术系、竞赛与健康体质测试中心和院党政办公室、团委六个部门。学院现有教职工66人,教授7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教师达85%以上,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5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人、全国冠军及国家健将级教师2人。学院开设有35项公共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三、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舞蹈表演2个本科专业,2014年在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一级硕士点自主备案农村体育管理二级硕士学位点获批。2018年体育专业硕士点获批,2019年招收首批体育专业硕士。目前学院在校生896。学院教学科研设施齐全,拥有体育综合训练馆、塑胶田径场,标准舞蹈表演、武术、健身器械训练、跆拳道、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室内外场地设施。其中室外建有147块功能齐全的各类运动场地,面积总计为155176平方米;建有103个室内运动场所,面积为28050平方米。四、教科研成果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厅级科研项目25项,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1项,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核心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27部。目前已建成《大学体育》、《篮球》、《田径》、《体育舞蹈》、《羽毛球》5门校级精品课程,《体育保健学》、《足球》2门校级优秀课程。建有《体育史》《羽毛球》2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竞赛与健康体质测试中心每年要为3万2千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体育学院还承担全校教职工生的群体活动。五、重大比赛获奖情况
学院体育代表队多次参加全国、河南省大学生田径、体育舞蹈、武术、篮球、足球、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竞赛,取得了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九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及河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及混合团体总分第三、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8金10银5铜、全国舞蹈公开赛中L职业组冠军等优异成绩。承办了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田径运动会,2019年9月,348名学生参加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出色地完成了民族运动会开幕式《秀美山河-塞上江南》《同心向往-国色牡丹》《祖国万岁-我和我的祖国》等节目的演出;助力中原出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体育学院以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为目标,专业氛围浓厚,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质量稳中有升,创业典型不断涌现,多次获得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创业先进单位,郑开马拉松优秀组织单位等。学生在读期间可选读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商务英语等专业的第二学位,拓展知识领域和就业渠道。 [详情][简章:1篇
][学费:2.40万
] -
学院成立于2004年底,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学院。学院以公共英语教学为主要任务,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提供语言支撑;在教好公共英语的基础上,努力办好外语专业教学工作;以校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为龙头,“翻译研究中心”、“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为抓手,促进学科发展。学院现设有大学英语教学部、研究生英语教学部、英语系、日语系、MTI教育中心、中心实验室等,有教职工9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0人、讲师42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62人。目前有英语、商务英语和日语3个本科专业,一个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36人,本科生839人。学院资料室拥有藏书近2万册;中心实验室现有数字化语言实验室30套,其中龙子湖校区11套,文化路校区19套。学院注重教学研究和学科沉淀,近年来,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出版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3部,建设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项,“翻译理论与研究”“大学英语”2个校级教学团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研究项目近20项,获河南省发展研究奖2项,发表CSSCI期刊源文章20篇;教师多人次获得校级以上荣誉称号,其中,河南省教学标兵9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9人,二等奖4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人。学院秉承“明德笃志,励学尚行”的院训,坚持立德树人的方针,着力做好学风建设,以翻译、舞台剧等竞赛形式为抓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2016年,学院代表队荣获“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华西赛区)二等奖;2017年,学院研究生“博物院翻译服务团”撰写的调研报告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二等奖;同年,学院微光协会组建的“漯河特种战队”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团录制的社会实践视频荣获团中央“镜头中的三下行”优秀视频奖;2018年,学院15级英语二班团支部荣获团中央“全国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文法学院成立于2005年,前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文法学院现设有法律系、行政管理系、社会学系和汉语言文学系四个教学研究机构,有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四个本科专业和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社会工作硕士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为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法学、社会学为校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正式在编教职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专职行政人员7人;专任教师中,有正教授3人,副教授16人,硕士生导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人。近年来,学院先后有10多人次获得全国辅导员技能大赛一等奖、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青年理论宣讲专家、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等省级以上荣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成果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学院有“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农业文明研究中心”;建有模拟法庭、行政管理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普通话语音测试室、艺术教育中心等教学实验中心。学院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和电子阅览室,有人文社科方面的藏书2万册,各种专业报刊杂志三十余种。本科专业:1.法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法律职业伦理、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商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2.行政管理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服务于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从事政策分析、行政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公共项目管理以及社区管理等公共管理领域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政治学、经济学、领导科学、行政法、市政学、公共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政策学、公务员制度等。3.社会工作专业本专业培养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具备从事社会工作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卫生部门、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城乡社区,从事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评估与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社会工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政策、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工作伦理、农村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社会研究方法等。4.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也可胜任需要双语人才的各项涉外工作,其他事业企业单位的教学、研究、文秘等有关工作。主要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社会语言学、英语口语交际、英汉互译、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华文化典籍导读等。研究生教育:1.农业硕士(农业管理)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技创新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农业政策学、农产品市场营销、现代管理学、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现代农场管理、组织行为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等。2.社会工作硕士旨在培养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和认同感,掌握社会工作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和本土经验,具备较强的社会工作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本土社会各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主要课程: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宏观高级社会工作实务、微观社会工作实务、社会服务管理、社会政策分析、农村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专题、社区治理专题、贫困与发展专题、社会工作评估、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等。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成立于2005年,2010年增加软件学院专科(2015年停招),2021年新增特色软件学院本科。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应用数学3个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应用数学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省级学术型硕士授权点,物流工程、工程管理和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专业)、管理科学(省级一流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和软件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建有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中原农村信息港、农业部黄淮海农业信息技术科学观测实验站、河南省大数据双创基地、农田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农业信息化研究应用中心、河南省农作物生产监测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学院现有教职工127人,教授15人,副教授41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教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管优秀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标兵8人,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2人、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原青年千人计划1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1人、省高层次人才(B、C类)7人、校拔尖人才6名,青年英才3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200余人,研究生135人。“十三五”以来,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1项,省部级科课立项67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4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发表核心以上学术论文145篇,教改论文72篇,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0余项;出版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和专著32部,获首届省教材建设奖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线上线下各类教学质量工程课程13门,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4个。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第一课堂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搭建了电脑“120”、数学建模协会、ERP协会和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实训中心,形成了“学科依托、赛事支撑、以赛促学、以学促创”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十三五”以来,获国家级各类竞赛奖129项,省级一、二等奖271项,“电脑120”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和校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品牌,毕业生李二阳荣获中宣部、教育部颁发全国“最美大学生”称号。学院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院党委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校文明标兵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基础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班主任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创新单位、国家助学贷款先进单位、挑战杯优秀组织单位、军训工作优胜单位、先进分工会等荣誉称号。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3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报告31场次,320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华大学、堪萨斯州立大学和大阪大学等单位相关学院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学院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1975年,河南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办烟草本科专业,开创中国烟草高等教育之先河。2008年学校院系调整,成立烟草学院。2009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国家烟草专卖局)与河南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烟草学院。学院现设有烟草、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工程)和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建有烟草学、烟草科学与工程、农艺与种业(烟草方向)、生物与制药(烟草工程方向)等4个烟草类硕士点,1个烟草学博士点。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其中,烟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南省一流专业;烟草工程硕士点被评为“河南省特色品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烟草栽培学荣获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精品课程等荣誉;拥有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内外教学实习基地20多个。烟草学学科被评为河南省第八批、第九批重点建设学科。学院建有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烟草生物学与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等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3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中国烟草学会常务理事1人,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委委员2人,国家烟草专卖局学科带头人2人,河南省管优秀专家1人,河南省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拔尖人才2人,河南省骨干教师4人,河南省文明教师3人。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烟兴烟为己任,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秉承“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构建“通专平衡,通专相宜”的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打造科教融合、产学结合、校企联合、专业共享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先后与中国烟草总公司、江西省局、四川省局、海南省局、河南中烟、四川中烟长城雪茄烟厂、湖北中烟三峡烟厂、贵州毕节、吉林蛟河、河南三门峡、洛阳、南阳等行业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学院以“科技兴烟”为宗旨,源源不断地为行业提供科技创新成果,输送高端技术人才,为推动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创建于1927年,经过90多年的积淀,已经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研究水平较高,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院。园艺学科为一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园艺专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学院有一支由69位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等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著名蔬菜专家方智远教授、著名果树专家束怀瑞院士为我院兼职教授。学院建有河南省果树瓜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园艺学”院士工作站、河南省优质蔬菜花卉种苗工程中心、河南省设施蔬菜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等20多个成果转化和教学实习基地。设有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组织培养、生理生化、品质分析等专业实验室,配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园艺学院设有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茶学三个本科专业,园艺学学术型和农艺与种业(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园艺学博士点,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构成的园艺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分布于全国各地,是河南省高级园艺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学院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河南省重大专项和重点科技攻关等科研课题30余项,取得省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20余项,培育蔬菜新品种50多个,果蔬新品种20余个。研究成果已经大规模推广应用,推动着河南园艺产业的发展。学院与美国、加拿大、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科研单位和大学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常年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交流活动。面向未来,全院教职工生将坚持“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继续发扬求实创新、勇于攻关的优良传统,为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1、发展历史植物保护学院是河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学院之一。1930年在原河南大学农学院创建植物病虫害学科,1941年开设植物病虫害专业,1950年建立植物病虫害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植物病虫害系被合并到华中农学院。1959年学校恢复植物保护专业,1960年成立植物保护系。1961年植物保护系与农学系合并,1964年恢复植物保护系,1969年再次并入农学系,1975年恢复植物保护系。1994年在植物保护系基础上组建生物工程学院,2001年学校院系调整,撤销生物工程学院,分别成立植物保护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从此植物保护学科单独建院。在9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先后有涂治、王鸣歧、陈振铎、何均、袁嗣令、陈兆骝、贺钟麟、丁文山、杨有乾、王守正、喻璋、李秀生、谈文等老一辈著名植保学家在学院工作,积淀了深厚的学术底蕴,逐步确立了“立足农业,服务河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形成了“自强、力行、求实、创新”的良好院风。2、学科设置学院目前设有植物保护、植物保护(园林植保方向)、制药工程、动植物防疫(植物防疫方向)和植物科学与技术6个本科专业或方向,其中植物保护专业是河南省建设的名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优势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制药工程专业是河南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长期以来,昆虫学科和植物病理学科一直是河南省重点学科,2009年植保学科成为河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学院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批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学院建有河南省“植物病虫害防治”省级教学中心、河南省新型农药创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害虫生物防控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绿色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害虫绿色防控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河南省“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控”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菌物研究所、农药研究所、化学生态研究所、纳米农业研究中心等其他科研平台。2021年与多家公司合作成立了现代植保产业学院。3、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植物病理系、昆虫系、农药系和植科系4个系和1个中心实验室,教职工1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在专任教师队伍中,有省、校级特聘教授8人,教授21人,副教授30余人,95%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省管优秀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多人;4人在国家和省级产业技术体系中担任植保岗位专家,15人在国家级、省级学会担任理事、党务理事、副理事长和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学院先后聘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教授、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唐文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友勇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4、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植保学院“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立院之本。在学院发展过程中,即使在最艰苦困难的时期,学院教师仍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为河南乃至全国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9月,学科创始人涂治在美国《Phytopathology》上发表了“华北粟抗黑穗病的研究报告”是河南农学院在国外期刊发表的第一篇研究论文。1990年由王守正、谈文和时振亚分别申报的科研项目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占全校的五分之三,实现了河南农业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1992年,王守正申报的科研项目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十年来,植保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和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教育部、农业部和河南省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0多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0多篇。5、教学工作学院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显著。长期以染,植物保护学院形成了良好的院风、教风和学风,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在全校名列前茅。《农业植物病理学》2003年被评为学校第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园林植物昆虫学》被评为国家级双诒教学精品课程,《普通昆虫学》、《园林植物病害防治》、《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和优秀课程。多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和河南农业大学教学名师,学院教师主持的教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学院教师主编了《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实习指导》、《烟草昆虫学》、《烟草病理学》和《植保专业外语》等多部国家级统编教材和农林规划教材。学院毕业生考研率长期名列全校前列,近年考研率达到50%以上,2021年达到60%以上,并多次涌现出整个宿舍同学全部考上研究生的先进典型,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先后培养出张世军(原河南省政法委书记)、董庆周(原河南农科院院长)、何百鸥(原河南省社科联书记)、李思杰(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孔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道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大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大批优秀毕业生。6、社会服务学院在加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服务河南地方经济建设。学院有10多名教授、专家参加了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和“科技特派员”等专项活动,深入基层服务农业生产,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每年暑期,由教师牵头,带领学生成立科技服务小分队奔赴田间地头,进行科技咨询和指导工作。我院老师以郑祥义老师为榜样,积极服务“三农”,社会服务工作受到有关领导和单位表彰。有10多人分别获得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河南农业大学科教服务“三农”先进工作者和突出贡献奖。7、对外交流学院十分注重对外开放和学术交流,与美、加、澳、英、德、韩、CIMMYT等20多个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有合作关系,聘请3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举办10多次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50多名国内外学者到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本科生国际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先后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小麦土传病害高级研讨班、第五届国际丝核菌病害学术研讨会、中国昆虫学会学术年会、华中三省昆虫学会学术年会、全国化学生态学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研讨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66期“双清论坛”等多次国际及全国性学术会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源自1960年成立的河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办学历史悠久。资源与环境学院下设资源与环境系、土地资源管理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中心实验室。学院目前建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省重点一级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公共管理)。设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管理、农业硕士(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4个硕士点,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土地整治工程、环境生态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形成了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5个长期稳定的学科方向。紧紧围绕河南省潮土、褐土等主要类型土壤地力提升、小麦玉米营养与施肥、土壤环境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第2、第3和第7),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96项,其中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到账经费7956万元,发表论文226篇,其中SCI论文67篇,出版著作教材13部。建有农业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河南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土壤污染防治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土地整治与生态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农业资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河南省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形成了以“阶梯素质教育”为主线,以“三鹰计划”为抓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学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考研率达40%以上,连年被评为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