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合肥工业大学 > 招生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 简称:合肥工大
  • 地区: 安徽
  •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3~3年
  • 学费:¥1.20~15.0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93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1945年机械工程系中起步,1982年成立金属材料及成形技术系,1988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8年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全国同类学科中较早建立材料学院的学科之一,已经走过了73个春秋。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复合材料、数字化材料成形等5个工学博士、硕士学位点,1个材料工程硕士学位点;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6个本科专业。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铜合金及成形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工业铜合金及成形加工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有色金属加工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中心、有色金属材料与加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科研基地。现有教职工109人,专任教师87人,具有博士学位80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67人;其中,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6人,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名,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现有在校本科生23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博士研究生50余人。学院在高性能金属材料、金属凝固与非晶合金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先进电子功能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成形与加工等六大主力方向形成了明显特色与优势。近五年来,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研究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军工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军工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90余项,企业委托课题130余项,科研项目经费近亿元。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4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0余篇,一批论文发表在Adv.Mater.、Adv.Func.Mater.、Small、PhysicalReviewX、Chem.Mater.、ACSNano、ActaMaterialia、JournalofPowerSource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1.4万平米,仪器设备总价值8000余万元。学院长期与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密切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每年选派教师和优秀学生通过校际交流的方式前往美、英、德、日、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与国际知名院校互派留学生。学院近年来先后聘请近20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任我院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邀请4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院讲学。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始建于1946年,经过7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和重要基地之一。学院现设有四系二中心: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工与电子技术系、电气与自动化系(宣城校区)、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目前全院教职工164人,其中专任教师123人,实验人员21人,机关及其他人员20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7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3人。已聘任包括周孝信院士、陈维江院士等兼职教授21名。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具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含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压与绝缘、电气控制技术等6个二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3个二级学科);电气工程、控制工程两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837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59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在读博士生115人。学院拥有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变频电机及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新能源利用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飞机雷电防护重点实验室、强电磁环境防护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拥有新能源利用与电气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5年来,学院在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上紧跟学科国际学术前沿,在新能源发电与能源互联网、复杂电系统重构与健康保障、电机系统集成设计与控制、智能系统与自动化生产线先进控制、新一代智能仪表与检测技术、信息物理系统识别与控制、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高压绝缘与航空器雷电防护等研究方向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863、973、国家科技支撑等重要项目70多项,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共17项,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并处优势地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覆盖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光学工程等三个一级学科;拥有集成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物理学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集成电路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两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目前学院各类在读研究生300余人。师资队伍:目前,学院有教职工132人,其中专任教师112人、教授21人、副教授63人,专任教师中9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科研基地:学院目前保有教育部集成电路设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应用物理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安徽省ME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微电子设计研究所、微纳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敏感材料与传感技术研究所、激光技术研究所、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计算电磁学研究室、电子元器件研究室、微电子综合实验中心等校级科研基地。2013年初,学校向我院一次性注资500多万元,成立校院共管的三维打印与激光再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校企联合: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先后与双环电子、龙迅微电子、黄山电子、海利医疗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已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先进测试技术与可靠性设计、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计算电磁学、量子电路设计、激光医疗技术、MEMS设计、新型敏感材料与传感器技术研发等有优势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先后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项目、省部级科技攻关及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60余项,企业委托研究项目4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近五年来,学院教师每年在国际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或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有多篇被SCI、EI、ISTP等收录。软、硬件设施:学院拥有Cadence、Synopsys、MentorGraphics、TCAD、华大九天(ZENI)等多种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器件模拟专业软件,AtomistixVirtualNanoLab纳米器件分析模拟软件,AnsysMEMS设计软件等;拥有典型半导体工艺流程的主要工艺设备和测试设备,以及光电子实验设备;拥有3D打印和激光熔覆研发平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始建于1979年成立的管理工程系,1998年改名为管理学院。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在学科带头人杨善林院士带领下,学院以“探究先进管理理论,培育杰出管理英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人类科学文化”为使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为核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在师资队伍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逐步形成了“我们拥有共同的事业”的学院文化,学院发展呈现出“和谐、奋发”的良好局面。2017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被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名列全国前5%,工商管理学科名列全国前20%。——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汇聚了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政治素质强、整体水平高、合作精神好、结构合理、发展后劲足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54人,其中专任教师134人,正高级职称33人,副高级职称7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院现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工商管理学科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MBA、MPA、工程管理、会计等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本科专业,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2005年、2009年、2014年连续3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获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主编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其中1部评为国家精品教材;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获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2篇,一批学生在全国挑战杯、“互联网+”大赛、“三创”赛等创新大赛中获得重要奖项。办学三十多年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7万多人,一批杰出校友在其所在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或走上了关键领导岗位,为我国科技进步、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科学研究。学院拥有“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产业转移与创新发展”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依托学科基地,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与大数据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等一批重大科研课题,以及一批企业委托的重大课题,年均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创新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掌握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自然形成了一些具有实质性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论文和国家发明专利。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8项、二等奖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安徽省人文社科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2017年杨善林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近五年来在OperationsResearch、Marketing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364篇,出版学术著作1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4项,此外还在Science上发表了观点性短文6篇。——社会服务。学院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与特色,为社会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服务。例如,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军民融合,一批成果被推广应用到经济、社会和国防等重要企业和部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连续八年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委托的课题,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资政建议,承办“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19年年会暨第十七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智能制造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科技高端论坛(2018)”、“第十届(2015)中国管理学年会”、“第六届(2012)中国工程管理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主办《预测》、《运筹与管理》2种学术刊物,推动学术传播,引领学术发展;借助学术报告、科普报告、媒体采访、出版科普读物等,推进科学普及;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承担《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卷的主编工作,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交流合作。学院拥有“复杂产品制造过程优化与决策”“111”创新引智基地,基地国际团队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包括乌克兰科学院院士、美国佛罗里达大学PanosM.Pardalos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NenadMladenovic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FredW.Glover教授等;年均来访学院的国内外著名学者80多人次,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INFORMS主席、POM主席等。一批著名学者和企业高管被聘为兼职教授或顾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学院形成了较鲜明的办学特色:——发挥我校工科特色和管理学科的优势领域,形成了“扎根于中国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实践,深度融合现代管理理论方法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和学科特色;——以探求具有中国特色和原创性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为目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形成了“从管理实践中来,到管理实践中去”的科研特色;——坚持在人才培养与攻克科学技术难题过程中汇聚队伍,以“我们拥有共同的事业”学院文化熏陶队伍,形成了“以学术大师领衔、团队紧密合作”的师资队伍建设特色;——以攻克我国在管理实践和工程实践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难题为目标,形成了国际团队与国内团队相互协同的国际交流合作特色。(以上数据截至2019年12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0.00万

    ]
  • 合肥工业大学于1958年成立化工系,开始招收化工专业本科生,1985年开始招收化工学科硕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0年开始招收材料化学工程、生物质化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60年来,学院是安徽省最大的化工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输送化学、化工和材料等领域各类人才1.2万余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9人等大批杰出学者专家和企业家,为国家化工产业发展、化工教育事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现设有五系二中心:化工工艺系、高分子系、应用化学系、化学系、化工技术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和能源化工系,其中能源化工系位于宣城校区。目前全院教职工134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人员105人,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16人,专职管理人员13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80人。教学科研岗人员中教授37人,副教授47人,9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整体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能满足多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学院现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理)、应用化学(工)、能源化学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等专业型硕士学位点;设有材料学、材料化学工程、生物质化学与工程、能源与环保领域工程博士等博士学位授权点。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分别为2000人和440人。学院建有“先进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可控化学与材料化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氯化聚烯烃新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学科覆盖面广,涉及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等3个学科分别进入全球科研机构ESI排名前0.6%,0.4%和0.28%。学院针对能源、材料、环境、资源等国计民生重大领域中的化学工程技术和科学问题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在储能材料与技术、纳米技术与应用、高分子化学与化工、催化与合成工艺、化工分离技术、工业烟气净化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上有了厚实的积累,产生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承担在研的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其他纵向和横向项目100余项。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20篇/年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年、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年。近年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发表在NatureComm,JACS,AngewChemIntEd,NanoEnergy,ACSNano,AccountsChemRes,ChemSocRev,Small,AdvMater,Macromolecules,Chem,ChemComm,JMembraneSci,ACSSustainChemEng,AIChEJ,IndEngChemyRes,ChemEngJ等国际著名刊物上。与全国各地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一批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应用性成果,如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工业尾气二氧化硫脱除及其资源化、中低温SCR催化脱硝新技术、高光学纯度核苷类药物中间体不对称合成技术、高导热绝缘灌封复合材料、环保型微量元素水溶肥料、水性半PU革专用系列树脂等实现了产业化,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2017年,以学院教师为第一完成人,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学院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和学术机构保持着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聘请知名教授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学院每年安排教师赴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博士后工作、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或短期访问;从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大学学习,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目前已与美、英、法、日、韩、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者互访与合作关系。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机械工程学院目前有5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工程(宣城校区);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工业工程、环保装备及工程;3个工程硕士授权点:机械工程、工业工程、动力工程;3个高校教师系列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环保装备及工程,4个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A类)、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汽车制造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与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科研基地:汽车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绿色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工业车辆重点实验室(共建)、安徽省汽车NVH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共建)、安徽省低温与制冷重点实验室(共建);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汽车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安徽省汽车自动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汽车VNH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锻压数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安徽省冶金精整成套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安徽省水处理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安徽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的大部分学科专业已有60年的历史,也有部分是新兴学科专业。学院设有8个系:机械设计工程系、机械制造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真空与过程装备工程系、工程图学系、飞行器制造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宣城校区);有机械实验教学与研究中心、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还有摩擦学研究所、噪声振动研究所、汽车装备工程研究所等二十几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全院现有在岗教职工18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教授(研究员)4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74人、讲师(助研、工程师)6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8人。有在读脱产博士后4人、博士生115人、硕士研究生781人、工程硕士研究生469人、本科生2075人。科学研究一直是学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院的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努力,科学研究无论在承担的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取得长足的发展。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100多项,研究经费7000多万元。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是学院的科研特色之一。与多家企业联合成立研究中心和研究所,承担横向课题300多项,研究经费约2.8亿元。近5年来,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0多篇,形成了若干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无线电工程系,1996年由原计算机与信息系、计算中心和微机所组成学院,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18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与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为一个实体。学院是合肥工业大学教学实体单位,下设4系9研究所2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和计算机与信息系(宣城校区);多媒体计算研究所、情感计算与系统结构研究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分布智能与物联网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所、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创新创业中心、实验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10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92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139人。学院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安徽省杰青4人,安徽省教学名师3人,安徽省教坛新秀4人,黄山青年学者5人。学院还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淮十大杰出青年等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力量。学院现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三个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七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学院现有七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目前每年在校学生4600余人,截至2017年底已培养毕业本科生达到14601人,硕士3112名,博士203名。学院现有“多源海量动态信息处理”教育部创新团队、情感计算与先进智能机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工业安全与应急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慧养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汽车电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分布式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智能视频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矿山物联网与安全监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建筑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监控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铁路智能运输安全关键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微波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安徽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面向信息类专业的“分布式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校外实训基地、“物联网工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和工业安全信息技术研究院(安徽省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等十余个科研基地。学院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机应用学会、安徽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安徽省人工智能学会的挂靠单位。近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在教学成果方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竞赛类)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我院学生在国内外省级以上科技竞赛中每年约荣获奖项130余项。学院每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青项目、优青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课题几十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元。学院现有数字媒体技术、数据挖掘与智能计算、情感计算与交互、计算机图形学、分布式实时系统、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数字信号处理、空间信息处理、无线通信网络及信息系统、微波与光通信、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方法、软件交互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可信计算、嵌入式软件理论与技术、多媒体信息系统等研究方向。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将秉承“学院、荣誉、责任”之精神,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两翼,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行政实验为保障”之理念,促进学院科学、和谐发展,全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合肥工业大学是全国较早设立建筑学专业的院校之一,建筑与艺术学院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建筑工程系建筑学专业。学院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安徽省工业设计协会依托单位以及安徽省高校摄影协会理事长单位。学院位于翡翠湖校区逸夫建筑艺术馆,建筑面积达25000余平方米,集学生专业教室、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多媒体教室、艺术展厅、学术报告厅、图书馆、行政办公空间于一体,为教学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院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6个本科专业。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美术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可持续建筑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在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地质景观与空间环境学科方向。建筑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为安徽省重点学科。1996年建筑学(本、硕)专业首次通过全国专业评估,并在2008年、2015年连续以“优秀”等级通过评估;城乡规划专业于2017年6月通过全国专业评估。拥有“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建有建筑技术与城市空间环境技术、建筑环境行为与人机工程、公共造型艺术与模型设计三大研究平台,中英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卡迪夫大学共建)、安徽省徽派建筑保护与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城乡建设与规划研究所、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绿色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传统装饰工艺研究所等工程、文化研究中心与研究所。在学生培养方面,教学上,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形成创造性思维体系,注重交叉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艺术素质,重地域建筑文化,强化特色教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德艺双馨”工作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形成了“建筑风艺术节”、“红月艺美班”等多个品牌活动,学院团委曾荣获“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学生在UIA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亚洲设计学年奖、红点奖、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观摩和评选、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景观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评选、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安徽省“双百”大赛等国际、国内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毕业生考研和出国率达35%以上。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加拿大、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例如,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开展了“1+1.5”双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与台湾逢甲大学、义守大学、云林科技大学等多所开展了交换生项目,等等。创办近60年来,学院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恪守“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光荣传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国际交流、设计实践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建筑与艺术等设计创意类专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历届毕业生中1人入选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团成员,4人入选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14人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数十人入选各省勘察设计大师,担任了全国10余所高校的建筑学院院长或系主任,更多的校友成长为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于2011年,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工业外贸专业方向,90年代初期赵贺春教授研究中国工业经济效益问题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1993年开始招收贸易经济本科专业(1999年该专业更名为经济学专业);1996年以后,国际经济与贸易与财政学等本科专业相继招生;1999年获批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06年获批区域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2个二级硕士授权点;2010年获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4年获批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批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院依托工科大学背景,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人”的院训,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卓越品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坚守“经工结合、经管渗透”的人才培养特色,努力建成区域内引领经济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经济学院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发展后劲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名校,另有5人获得海外博士学位,18位教师具有6个月以上海外访学经历。专任教师中教育部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教坛新秀5人;教授12人,副教授31人,教育部“海外名师”获得者1人,黄山学者特聘教授(非全职)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8人。学院拥有5000平米的现代化教学办公场所,下设经济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工程系、经济与贸易系(宣城校区),建有国际教育中心(IEC)、实验教学中心、金融专硕(MF)教育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等4个教辅中心,建有安徽省单体最大的金融模拟实验室,以及国际贸易实训室与经济综合实验室。招收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工程4个本科专业。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招收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等6个二级方向硕士生;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招收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与人口、资源与环境4个二级方向硕士生;另招收金融专业学位(MF)硕士生。目前在校本科生人数1751人,外国留学生19人,硕士研究生210人。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金融工程专业获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拥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与省级智慧课堂试点项目各1个;拥有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与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近3年来,举办或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大赛成绩喜人,其中国家级获奖10余项,省级一等奖近30项。学院拥有一个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业信息与经济研究中心)、共建一个省级工程中心(安徽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一个校级科研机构(工业信息研究院,与新华社安徽分社与安徽省科技厅共建),下设数量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金融、区域经济等5个研究所。近3年来共获批各类国家级基金项目30余项,其中2018年吴华清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了我院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等国内著名期刊以及《ChinaEconomicReview》、《ChinaAgriculturalEconomicReview》等SSCI/SCI检索期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获省级教学与科研成果奖10余项。学院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克拉克大学的本科生联培项目是合肥工业大学唯一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波兰华沙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2+2”本科联培项目以及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2+1”的研究生联培项目即将招生;近3年来分别举办了“数据包络分析(DEA)2017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2018中国年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此外,学院还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台湾地区等10余所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与科研合作。多年来,学院坚持以“高水平、国际化、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为建设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促进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8年11月更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80万

    ]
  •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成立于2016年3月,由原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动力机械及工程系、制冷与低温工程系与原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09年成立)等单位合并组成。学院下设5个系(车辆工程系、动力机械与工程系、制冷与低温工程系、道路与交通工程系和运输与物流工程系),11个研究所和1实验中心,是汽车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汽车技术与制造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低温制冷技术重点实验室、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优化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智能交通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设的依托单位。学院还拥有汽车工程实验室、制冷与低温工程实验室、交通规划与控制实验室等近十个实验平台,为本学院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学院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学术队伍。目前有教职工119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50人、高级实验师4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欧盟“玛丽·居里学者”2人、安徽省创新人才“特支计划”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黄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黄山青年学者”特聘教授2人,专任教师9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学院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车辆工程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30余人,硕士研究生450余人,本科生2000余人。学院已先后为我国汽车与交通行业输送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1万余名。学院在车辆动力学与控制、节能环保车辆技术、新能源汽车设计、车辆零部件可靠性、车辆轻量化技术、车路协同的交通能源与污染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方向已经形成特色,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高的学术影响。近年来先后学院承担几十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累计科研经费逾亿元,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同时也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为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于2018年7月,由学校整合原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原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相关资源组建而成。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药学6个本科专业,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制药工程学术学位授权点,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药学专业硕士授权点,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的“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学科为安徽省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2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50余人,包括教授(研究员)4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8人。专任教师127人,基本具有博士学位。另聘有国内外知名兼职教授数十人、外籍教师1人。组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整体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能满足多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8000余万元。学院现建有“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农产品生物化工工程研究中心”,同时共建有“安徽省休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十余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需求,发挥合肥工业大学的工科优势,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学及其生物材料等领域开展研究,在大宗农产品资源的食品加工、食品营养与功能、生物质转化利用、食品现代加工技术装备开发、医药工程技术、生物医学材料、代谢疾病和肿瘤诊治技术等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具有优势,逐步形成了“食品医药基础厚、工程实践能力强、校企科研结合好、学科支撑条件优”的专业办学特色和鲜明的学科工程化特色。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纵向项目130余项,承担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的重大项目160余项,合同经费近亿元。学院年均发表学术论文4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超过200篇。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获奖7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0余项,主编教材11部。学院将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积极投身于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好学科规划与学科融合,努力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实验与科研条件,突出特色,为教师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始于1978年,经过近40载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和重要基地之一。数学学院的前身是合肥工业大学基础部数学教研室。1985年由数学与力学两部分合并成立应用数学力学系;1997年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工学院合并时,两校的数学与力学两个学科合并成立了数学力学系。1999年数学力学系的数学部分和物理系合并成立理学院;2007年理学院分成了独立的数学系和物理系,2009年成立数学学院。数学学院现设有5个系部:数学与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统计系、大学数学教学部、工程数学教学部。3个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拥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5个二级学科方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4个二级学科方向:代数与编码、应用数值逼近、应用概率统计和计算几何与优化。数学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0多人,教授(研究员)2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6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大学数学教指委委员各1人。数学学院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基地3个。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军工863项目和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等。科研到账经费3440.4万元,其中纵向经费达2481.2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92篇。以第一单位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以第二单位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学院主持一系列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国家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出版国家规划教材1套、出版全国第一套数学数字化教材《高等数学》,该套教材获首届国家优秀教材奖二等奖。。数学学院是全国高校中开展数学建模最早的学院之一,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数学学院始终秉承“数以求真、学以为人”之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内涵式发展,奋力实现有特色有竞争力和谐的数学学院建设目标。(2022年6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20万

    ]
  •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是从1945年建校初期的土木科发展壮大起来的,历经七十多年岁月洗礼和薪火相传,已经发展成为合肥工业大学的核心骨干学院之一。七十多年来,几代人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秉承“为江河安澜,为广厦万千”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汇聚天下英才,成就共同事业”的办学路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等方面,不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学院设有8个系、3个基础实验室、7个专业实验室、1个BIM信息化中心、1个宣城校区综合实验室和20个研究所。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国家级教育中心、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两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和产学研平台;学院拥有“先进钢结构技术与产业化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科力学安徽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徽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安徽省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监测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氢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七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力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现设有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农业水利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力学、测绘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9个本科专业,拥有土木工程、力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具有土木工程和工程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力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专业下设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管理四个方向,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国家综合教改示范专业。土木工程专业2012年评估取得8年合格,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15年认证取得5年合格,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2017年评估取得4年合格,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年评估取得6年合格。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1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学院高度重视着力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标准建设,引领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现有教职工202人,专任教师17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正高职40人,副高职8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安徽省教学名师2名,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学院着力构建以“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重视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融合,始终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并举”的科研学术工作思路,积极倡导“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科学研究成就斐然;学院紧紧围绕桥梁结构安全监测、先进钢结构技术与建筑工业化、岩土及地下工程灾害预防控制、城市污水处理与水环境综合治理、绿色建筑新能源利用与环境保障安全五个重要发展领域方向,打造承担国家或地方重大项目理论或应用研究的能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学院扎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坚持不懈”和“正确认识”工作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培育优良院风学风为基础,以服务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努力培育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学院党委和全体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旗帜鲜明抓党建,以党章为基本遵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凝心聚力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学院现有师生正式党员总计510多名,其中教职工党员120名,研究生党员260多名,本科生党员120名;现设有基层党支部20个,其中教工党支部9个,研究生党支部6个,本科生党支部5个。学院党委坚持从严管党治党,教育引导党员师生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充分发挥每一个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每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理想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七十多年来,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丰富成果和辉煌业绩享誉海内外,培养造就的优秀专门人才遍布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各条战线。学院将紧紧围绕合肥工业大学“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的总目标,培养积极投身国家未来建设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拔尖人才始终是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学院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地做到四个服务,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将积极面向世界科技进步与创新、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发展需求,认真落实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科学规划和全面推进我院“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将学校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前身为基础部外语教研室;1985年成立合肥工业大学外语系;1997年6月与安徽工学院外语系合并组建了新的合肥工业大学外语系;1999年6月与社科系合并成立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2008年正式成立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院拥有一支教学与科研水平较高、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教师队伍。目前合肥和宣城两个校区共有教职工162人,其中外语专任教师14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共3人。近年来,共有93位教师获得国内外访学资格。目前学院4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占70%,年龄结构合理,初步形成了方向明确、朝气蓬勃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学院每年聘请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6名左右外籍专家前来任教。另外,学院每年邀请十几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学院讲学。学院下设外语系、宣城校区英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研究生英语教学部、数十间语言实验室和7个研究中心。学院设有合肥工业大学雅思考点,是安徽省唯一用于英国签证及移民的雅思考试(IELTSforUKVI)考点。英语专业于1977年招收了一届本科师资班,1988年起连续招收本科生,迄今已培养毕业学生近2000名。目前学院有英语专业本科生近700名。30年来,英语专业致力于培养既精通英语、熟知英美文化,又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2008年10月,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被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评为优秀。2016年宣城校区开设英语(商务)本科专业。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015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点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专项评估。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在英美文学研究、翻译研究等学科领域已形成了一支成果显著的科研队伍。近年来完成、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近10项,在研或完成其他纵横向课题多项。近三年来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国翻译》、《学术界》等学术期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多篇,公开出版专著、译著、国家级规划教材20余部,《口译技巧与实践》、《英美文学》和《研究生学术英语》等课程分别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大学外语教学部承担每年8000多名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任务。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不断地丰富自主学习资源,稳步提高教学质量。2006年,《大学英语》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合肥工业大学被教育部列为全国65所大学英语教改示范点学校之一。研究生英语教学部承担学校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硕博连读学生的英语教学任务。教学部教师们一直致力于学校非英语专业硕士、博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分级分类教学改革,努力推动学校“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为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服务,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助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学院前身应用物理系始建于1980年,当时以物理教育、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激光等专业为基础组建而成,是国内高校中成立应用物理系较早的单位之一;1999年学校将应用物理系与数学系合并为理学院;2007年恢复应用物理系建制;2009年应用物理系、微电子设计研究所(电气学院)、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室(计算机学院)合并组建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2012年成立微电子学院;2015年获批筹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2021年3月,撤销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成立微电子学院。    学院具有集成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学院设置的本科专业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为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目前学院各类在读研究生350余人,本科生14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9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授16人、副教授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34人。学院现有教育部集成电路设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安徽省ME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专用系统芯片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经过多年积累,学院已形成IC设计、先进测试与可靠性设计、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MEMS、敏感材料与传感器、电磁场与微波器件、纳米电路设计等优势方向。学院拥有Cadence、Synopsys、MentorGraphics、TCAD、华大九天等多种IC设计、半导体器件模拟软件,Atomistix Virtual NanoLab 纳米器件分析模拟软件,Ansys MEMS设计软件等,典型半导体工艺流程的主要工艺设备和测试设备等。    学院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科技攻关及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80余项,企业委托研究项目100余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近五年来,学院师生每年在IEEE汇刊、先进材料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或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10余项,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学院积极与企业联合,先后与中电38所、中电58所、兵器工业214所、长鑫存储、晶合集成、全芯智造、宏晶微电子、仙湖半导体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多项成果在国家、地方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学院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日本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开展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学院深怀“工业报国”之志,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多年来,学院陆续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他们已成为行业精英,如中科院刘明院士,杰青获得者黄庆安、魏志义、盛政明、苏翼凯、杨国伟、丁虎教授,河南省人大副主任张维宁、国防科工局副局长李立功、宁德时代总裁黄世霖等,为国家社会、经济、教育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22年6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20万

    ]
  • 学院简介文法学院成立于2017年,现有三个教学单位,在合肥校区设有法学系、人文与传播系,在宣城校区设有文法系。学院设有法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本科专业。2014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0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人。聘有校外兼职教授、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23人。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特别奖1项;师资队伍有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人选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现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共建的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重点智库1个,校级研究基地3个。历史沿革法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分别于2001年、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隶属原人文经济学院法学系、广告学系。2006年4月,学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11年因学科调整需要,法学专业转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告学专业转入建筑与艺术学院,自2003年开始至今,连续承办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安徽赛区)赛事组织及评审工作。2011年法学专业被安徽省教育厅纳入全省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建设。2014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7年6月,为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优化学科建设,学校决定将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系、建筑与艺术学院广告学系整合成立文法学院,同时将学校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心承担人文素质通识课教育教学职能划转至文法学院,文法学院院长兼任学校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心主任。2018年7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专项评估。2019新增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为优化学科建设,学院将广告系和人文素质教研部整合设立人文与传播系。人文与传播系承担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二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和学校人文素质通识课教育教学职责。2020年3月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20年4月15日更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自1959年创建精密仪器本科专业以来,学院历经工大一系、精密仪器系、仪器仪表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在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学院现有教师75人、管理与实验室人员17人,其中教师高级职称51人(教授23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黄山学者5人、博士生导师18人),96%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超过6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与访学经历。本学科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我校最早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之一,目前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仪器)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医学工程一级硕士授权点,本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十,为我校三个全国排名进入前十的学科之一;2016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为B+,全国排名第八。学科拥有现代成像显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现代测试技术与精密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测量理论与精密仪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安徽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学院近三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学院在读本科生11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60余人。学院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超过40%,就业率超过97%,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军工等领域,60多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与突出贡献者。学院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2012年通过教育部全国首批仪器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通过第二轮工程教育认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2年获批安徽省“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安徽省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现代成像显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测量理论与精密仪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安徽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现代精度工程研究中心、纳米测量实验室、坐标测量与智能传感实验室、机器视觉与自动光学实验室、超声成像实验室、核磁共振实验室等,设有本科生教学中心实验室1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等实践基地2个,其中的本科生教学中心实验室是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学院重视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多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每年八十余人次在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虚拟仪器大赛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院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高校与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教育与学术交流机制,每年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与境外相关高校与研究单位互派学习、培训、交流。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是一个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人才辈出的摇篮。始于1945年的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当时设置采矿科、地质科;1954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合肥矿业学院,先后设立地建系、地质系;1958年学校改制为教育部直属的合肥工业大学。当时的地质系先后设置了放射性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质普查与勘探、水文地质、金属非金属地质和煤田地质等6个专业,后煤田专业与采矿专业合并为矿冶系;1972年地质系的煤田专业教师支持淮南煤炭学院组建地质系;保留地质普查与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及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三个本科专业。1987年因设立环境工程专业而改称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2000年又增设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2001年9月28日正式建立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学院原地质普查与勘探专业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分别调整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及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院经过70多年的发展,如今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和重要基地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4人,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44人(含兼职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38人。学院拥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特聘(含外籍)教授5人、黄山学者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现有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状态良好。学院拥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地质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拥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环境工程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学院下设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地质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地理信息科学系、中心实验室、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安徽省生态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矿产资源与矿山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立体探测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矿床成因与勘查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和学科平台。学院拥有“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环境工程”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的条件与质量不断提高。已培养资源环境领域各类毕业生1万余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学院在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上不断开拓创新,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覆盖率达85%,地质学学科在2017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九,形成了成矿流体系统与成岩成矿作用、断裂构造与大陆动力学、造山过程与造山带动力学、沉积学与盆地分析、成岩成矿地球化学、资源探测与信息、纳米矿物学与矿物材料、深部岩体力学、地下水动力学、环境地质灾害与防治、环境系统仿真与污染控制等主要研究方向,产生了一批高水平教学和科研成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简称:合肥工大 地区: 安徽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1.20~15.0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93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合肥工业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