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河海大学 > 招生学院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
  • 简称:河海
  • 地区: 江苏
  •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2~3年
  • 学费:¥2.40~21.5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22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设立的“地学部”。1924年、1927年学校多次合并,直至1952年成立华东水利学院,仍开设地质学、测量学课程。1984年成立勘测系,1995年与土木工程系、工程力学系等合并成立土木工程学院,2009年由原土木工程学院的地球科学与工程系、测绘工程系、水文水资源学院的地理信息科学系,以及科学研究院的同位素水文研究所组建而成。2014年学院整体搬迁至江宁校区笃学楼。学院设有地质科学与工程系、测绘科学与工程系两个教学机构和工程地质与灾害研究所、水文地质与环境研究所、地球关键带研究所、测绘工程研究所、遥感与空间信息研究所、地球探测研究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挂靠)7个科研机构以及地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拥有南京湖山、浙江天荒坪、江苏句容、安徽桐城抽水蓄能电站等多个教学实习基地,江苏省大型工程地基基础稳定性与安全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测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利建设“3S”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等科研平台。学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个校级重点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学;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地质工程、测绘工程。2个本科专业:地质工程、测绘工程,均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其中地质工程、测绘工程也是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地学院现有教职工146名,其中正高33名、副高58名、博士生导师27名,硕士生导师83名,全职外籍教师2名,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为86.1%。师资队伍中先后拥有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5人,“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3人,双创计划团队-教育创新类核心成员1人,江苏特聘教授2人。新任地质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人,测绘类教指委委员1人。学院在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有:主任1人、副会长1人、副主任2人、国内外各类专委会委员8人。现有全日制在读学生共1513名,其中本科生928名,硕士研究生465名,博士研究生85名,留学生35人。学院各专业为中国水利水电、土木、交通等行业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长江学者2名,地质大师2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学院立足于解决水利水电、交通、能源、城建等行业中的重大工程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十多个国家重大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承担了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和三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泰州长江大桥、沪宁高速公路、南京地铁等国家重大交通工程的重要项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由已故两院院士严恺先生创办的华东水利学院水道及港口工程系,多年来坚持“港航并重、河海兼顾”的办学特色,先后开办水道及港口水工建筑、军港建筑工程、海洋工程水文、港口及航道工程、海岸及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技术、交通工程、海洋科学、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等涉及水利、交通运输、海洋、海防方面的特色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栋梁之才,带动了国内港口及航道工程、海岸及海洋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的创建和发展,是一流学科建设学院。招贤纳士,人才济济。学院现有教职工136名,其中正高25名,副高55名,博士生导师21名,硕士生导师59名,全职外籍教师1名。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IAHR)理事1名,发展中国家港口与海岸工程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41人次,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3人次;入选省部级创新团队3支。引领学科,积淀深厚。学院现有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海岸带资源与环境、海洋技术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水利工程和海洋科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2个本科专业。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所在的一级学科“水利工程”分别名列全国第一和被评为A+,并于2017年入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长单位。夯实平台,特色鲜明。学院下设4个教学机构:水道与港口工程系、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工程CAD与图学教研室;8个研究机构: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高坝通航研究所)、海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风暴潮与减灾防灾研究所)、工程CAD与图学研究所、港航物流与绿色发展研究所、军港建筑与防护工程研究所、海洋可再生能源工程研究所和海工装备与水下技术研究所以及港口航道工程与海岸科学实验中心。学院支撑建设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主体建设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和沿海开发与保护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参与建设绿色智能港航工程建设技术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实验室面积35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形成从现场观测、高性能计算到物理模型试验等的全链环式教学科研条件支撑体系。服务需求,声誉斐然。学院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引领,以探索前沿科学问题为导向,持续开展重大技术问题和基础理论研究。20世纪50年代开展天津新港回淤研究,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工作的先河;60年代起开展东南沿海海塘稳定研究,设计了新型斜坡式海塘,建立了莆田试验站公式,为海岸防护国家规范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70年代起开展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研究,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新飞跃;80年代技术牵头开展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是世界上首次如此大规模、系统综合的调查,形成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海岸带综合开发与保护的纲领性科学指导文献;90年代完成了我国首座核电站大亚湾的涉海工程及温排放布置,突破了世界上在深水区以及二个港池内建港和布置取水口的传统模式,为我国核电站、滨海电站港口和取排水口的设计与研究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和系统性技术;本世纪初以来,学院围绕沿海开发重大战略,开展了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河口海岸水灾害预警预报、潮滩机制演变与保护利用、波浪-海工结构物-海床相互作用、港口航道工程泥沙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一流学科方向,完成了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奖一等奖3项,获首届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双十佳单位”、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等。近五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和工程咨询服务项目等近500项,科研经费超2亿元,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近200项,参与编制规范近20部。走向世界,扬帆远航。学院于2012年获得“十二五”全国首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形成了紧密的科研合作伙伴关系。举办了德国汉诺威大学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考察、英国邓迪大学学生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考察等系列活动;主办了中德海岸工程会议、海岸带资源与环境国际研讨会等;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西澳大学、卡迪夫大学等开展学生短期互访;为法国、缅甸、越南、加纳、塞拉利昂、坦桑尼亚和赤道几内亚等国家培养了近百名研究生;与中港西非公司合作,共同成立河海大学西非中心。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学院将继续秉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河海校训,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在人才培养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造就兴业英才、治水栋梁,成为高端复合型人才的摇篮和国际交流舞台;在科学研究上,瞄准水科学与国家重大需求,成为国际前沿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服务上,成为国家重要智库,重大工程成套关键技术的研发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公共管理学院是河海大学设立的以公共事务管理及其他应用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为重点的教学科研机构。学院设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土地资源管理5个系,移民研究中心、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和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15个研究机构。学院硬件设施先进,设有文科实验室、3S实验室、心理学实验室、资料室和学术会议中心等,为教学与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学院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参与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61人。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592人,其中本科生709人、硕士研究生761人、博士研究生76人,留学生46人。学院在移民科学与管理、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形成多个特色研究方向,移民科学研究具有国际一流水平。2012年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社会学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11位、江苏省第2位,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12位、江苏省第2位。在武汉大学教育评估中心组织的2012年本科专业排名中,社会保障位列全国第5位,名列全国前1%,属于5星级本科专业。学院科研经费由成立初的400万元增长到2013年3900万元,发表SCI、SSCI、EI和CSSCI检索论文1200多篇,已出版专著和教材120多部,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科技成果奖40多项,已成为全国妇联“妇女与性别研究基地”、江苏省“科技思想库基地”、“长三角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和“江苏省老年学研究与培训基地”。学院已成为云南、四川、贵州、青海和新疆等10多个省和自治区社会服务基地,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水资源协会、国际水电协会等近20个国际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德国、美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环境学院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前身可追溯到1978年经水利部批准设立的环境水利科学研究所。1986年在农田水利系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1988年成立环境工程系,1994年成立环境科学及工程学院,1995年与水资源水文系合并成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学院,2002年独立设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年更名为环境学院。学院设有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环境生态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化学中心、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所、现代水处理技术研究所、水环境模拟与生态水力学研究所、环境规划与评价研究所、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循环利用研究所、环境化学研究所、水污染控制研究所、污水资源化与低碳发展技术研究所、环境微生物研究所、环境水利科学研究所、实验中心等机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甲级)。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挂靠我院建设与管理。2018年,河海大学环境新材料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农田污染防控研究中心成立并挂靠学院建设管理。2019年,江苏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并挂靠学院建设管理。学院的环境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最新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七,并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设有5个本科专业、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校本科生12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500余名,外国留学生90余名。全院现有教职工94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学院现有教授30名,副教授(含副研究员)31名。拥有博士生导师27名、硕士生导师4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100%。学院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团队,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江苏省创新团队3个。近五年来,学院深入开展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形成以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饮用水安全、环境评价、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为特色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观测实验基地。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和省部级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科研任务等200余项。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0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30余部。学院年均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发表SCI检索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40余项。目前,环境学院正以良好的态势迅猛发展,在国内外具有鲜明的学科优势和广泛影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前身为1978年建立的电子计算机专业,1995年学校院系调整,成立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随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发展,2009年组建新的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学部、水利大数据研究所、领域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云计算与软件新技术研究所、分布式计算与系统研究所、无线通信与智能系统研究所、遥测系统与通信网络研究所、多维信号处理与感知系统研究所、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探测与信息融合研究所、计算机与信息实验中心。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水信息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水信息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计算机技术领域、软件工程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3个工程硕士点;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高校教师硕士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1996年被评为水利部重点学科,该学科梯队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软件工程学科2012年被评为一级学科“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014年领域软件工程列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建设计划。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特色专业,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专业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精品专业,2010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计算机专业类2012年成功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2年入选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4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2人,博士生导师26人。其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各类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的教师20多名。学院始终坚持“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高水平人才为目标,建立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完整培养体系。目前在校本科生1400多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00余人,工程硕士300余人,博士研究生150余人。学院致力于加强本科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每年均有上百人次获得各类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成为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毕业生就业面宽,有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机构、大中型IT企业等。无论是国内外高校的著名教授、水利行业的管理科研骨干、IT行业的精英或是创新型企业的CEO,都在各自领域中展现了学院毕业生的独特风采。学院先后承接了多项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和参与多项水利行业重点项目,如三峡工程、数字黄河工程、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等重大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学院近年来发表专业论文千余篇(其中SCI、EI等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获国家专利百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河海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历史可以追溯到1922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设立的“力学部”,以及1952年华东水利学院创办的工程力学教研室、水力学教研室和建筑材料教研室。几经发展变迁,2009年10月10日,由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的工程力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水力学与流体力学中心重新合并组建。学院设有工程力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个系,工程力学研究所、固体力学研究所、水力学流体力学研究所、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先进材料与应用研究所、材料加工工程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和力学与材料实验中心。建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与水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江苏省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牵头建设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水工新材料及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院拥有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一级学科和土木工程材料二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力学学科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现有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徐芝纶基地班3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程力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现有教职工137人,在校本科生651人、硕士研究生333人、博士研究生123人。学院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2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有合作关系。力学与材料学院始终秉承力学学科创始人徐芝纶院士“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的精神风尚,注重基础与应用并重,加强力学与材料学科的交叉,面向水利、土木、海洋、能源、环境、交通等工程,目标是建成力学与材料领域有国际影响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能源与电气学院成立于2009年10月,由原电气工程学院与水利水电工程学院部分学科专业调整合并组建,学院最早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水利部批准成立“水力动力装置”专业。学院下设四个系:电力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动力工程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一个能源与电气实验中心;六个研究所:“智能电网+”研究所、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与运行研究所、重大电力装备及其故障诊断研究所、先进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研究所、自主网络协同控制与智能化研究所、水利水电动力工程研究所。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检测中心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两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也挂靠学院。学院现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力量强、年龄、学缘、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职工人数达140余名,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7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2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名;“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计划7名。博士生导师22人、教授和副教授共66人,专任教师博士比83.8%。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个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电气工程(一级招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流体机械及工程、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等5个硕士研究生专业;电气工程、控制工程、动力工程3个专业学位领域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学科入选江苏省“十三五”一级重点学科。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致高、致用、致远”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有在校本科生1591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626名。学院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近年来,主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2篇,获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名,获“河海大学优秀主讲教师”3名,获得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获江苏省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名。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30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4项。研究生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校优秀硕士论文21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获批江苏省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计划10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家,获首批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1家。学院先后确立了一批优质教学、实践、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以上。学院科研紧密结合国家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积极承担各类科技项目,近年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科技示范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国家层面重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行业重点项目60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发表SCI、EI等收录论文79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240余项,发明专利受理450余项。学院科学研究的特色是强弱电相结合,在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运行及控制、新能源开发、水力机械安全运行、故障诊断与测试;水力机械内流及外特性预测;水力机组过渡过程控制与仿真;水工金属结构与起重机械安全研究;机电一体化研究;水电站自动化、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有较强的科研优势。学院学术气氛活跃,与国内外十余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相互交流,互派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等。近年来,培养老挝、几内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超百名,招收留学博士生9人,留学硕士生15人。获批教育部“金砖国家网络大学”项目,多次主办“111引智计划”报告会等国际会议,邀请国际著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河海大学商学教育可追溯至191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创立时期,1927年“河海工科大学”时期设立商业专修科,1979年“华东水利学院”时期恢复商学教育,1983年成立管理工程系,是我国最早设立商学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河海大学商学院以“求天下学问,做工商精英”为办学宗旨,以“河海特色、世界知名”为战略定位,以“国际化、高层次、入主流、有特色”为发展路径,以“教育、科研、咨询、培训”四轮驱动为发展模式,师生携手、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现已成为一所拥有管理学、经济学两大学科门类,融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三个主干一级学科为一体,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博士、硕士(含MBA、工程硕士)、学士等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能力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商学院。学院现设有7个业务系,管理学与人力资源系、市场营销系、财务金融系、会计学系、管理科学与信息管理系、工程经济与工程管理系、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系;29个研究机构,水利经济研究所、战略管理研究所、投资研究所、环境会计与资产经营管理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所、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所、管理科学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规划与决策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项目管理研究所、证券研究所、江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基地、国际河流研究中心、水利部人力资源研究院、江苏沿海资源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南京)人才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循环经济工程研究中心、东部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科技思想库、工程哲学与管理研究中心、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中心、科技经济研究中心、东方管理研究中心、游艇管理研究中心、水利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2个职业教育与社会服务机构,MBA教育中心和工程硕士教育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211人。专任教师181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7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3%。学院各类在校学生652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643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513名、专业学位硕士生2363名、留学生214人、本科生3057名。商学院拥有较为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层次,设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MPAcc)、资产评估、工程管理硕士、国际商务、金融学、图书情报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8个本科专业。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学科获评B+,位列全国前20%。2018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建设。学院近年来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校内外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2017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二等奖1项、省赛二等奖1项;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赛银奖2项、铜奖1项。2019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一等奖1项;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二等奖1项。2017年,本科生严魏豪获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2018年,201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团支部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研究生王凯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2020年,研究生庄远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学院在致力培养多层次、多类型高质量人才的同时,科学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近五年,学院各类科研经费累计1亿三千多万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项,国家社科基金22项;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SSCI论文155篇,CSSCI论文7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2项。为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国际化、高层次、入主流、有特色”的一流商学院,学院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正在进行AACSB、EQUIS、AMBA、IPMP和PMP认证。2015年河海大学MBA项目通过AMBA国际认证,2018年通过再认证。2015年河海大学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通过PMI-GAC国际认证。2017年河海大学工程管理硕士通过IPMP认证。2019年Eduniversal全球1000所最佳商学院评比中,我获得两颗棕榈树奖。其中工程管理硕士项目,东亚地区排名第18名;应用经济学硕士项目,东亚地区排名第30名;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硕士项目,东亚地区排名第30名。河海大学商学院在南京和常州两地办学,硬件设施优越,研究条件齐全。学院文献资料中心总面积2300平方米,阅览区1100平方米,专业藏书5万余册。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水利水电学院源自1952年建立的水力发电系、水工结构系和水利土壤改良系,1954年,水力发电系和水工结构系合并为河川系,1958年,水利土壤改良系改名农田水利工程系,1985年,河川系改名水力发电工程系。1995年,以水力发电工程系、农田水利工程系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为基础组建了水利水电工程学院。2009年,更名为水利水电学院,2018年,农田水利工程系、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农业环境研究所及相关学科从水利水电学院划出。学院设有水利水电工程系、水工结构研究所、水力学及河流研究所、水利水电工程研究所和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现有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以及水利水电建设与管理四个二级学科,其中,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4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为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建设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我院学科为主要支撑的水利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科,2008、2012和2016年全国学科评估均为第一。2010年和2014年连续入选江苏优势学科建设工程,2017年水利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本科专业为水利水电工程。教育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市土工合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挂靠学院。本院还是“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水安全与水科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建设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5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88人。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达92.5%。同时,学院还聘请双聘院士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9人,兼职教授34人。学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省部级创新团队2支,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万人计划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江苏省特聘教授5人,江苏省双创计划3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突出贡献奖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3人、第三层次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0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4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人、青年教师基金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江苏省名师1人,宝钢特等奖1人,优秀奖4人,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1支。学院有博士研究生330人,硕士研究生1036人,其中学术型硕士生415人,专业学位硕士生208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413人,本科生678人,留学生80人。学院发挥水利学科优势,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国家级研究课题,参与研究并解决了三峡、南水北调、溪洛渡、水布垭、锦屏、小湾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关键技术难题。近年来,学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水利工程建设,在赞比亚下凯富峡、马来西亚巴贡、刚果英布鲁和巴基斯坦真纳等水利工程的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贡献。学院积极服务于水利生产建设,每年承担100多项各类水利工程生产项目的研究及咨询。近五年来,学院科研经费达3.1亿元,发表SCI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10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6项,授权发明专利500多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水文水资源学院前身为1952年建立的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1984年更名为水资源水文系;1995年,学校内部机构调整,水资源水文系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成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学院;2002年,调整为水资源环境学院;2007年更名为水文水资源学院。1952年著名水文学家刘光文教授等创建新中国第一个水文系,1954年,创建我国第一个陆地水文本科专业,并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第一批培养研究生的学科点。1981年首批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全国唯一),2002和2007年连续两次又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3年建成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专业实验室,2001年,获批设立水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年获批为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获批建设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96、2002和2008年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分别列入“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8年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校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2008年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建设“全球水循环与国家水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俗称“小985”)。2010/2017:列入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获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现设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水务工程系、城市资源环境系和地理信息科学系;水文预报研究所、工程水文及水文气象研究所、水资源研究所、水文水利自动化研究所、城市水务工程研究所、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干旱研究所、地理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德水资源研究所;全球变化与水循环研究中心、平原河流与湖泊水文研究中心;河海大学水问题研究所和国际河流研究所;等等。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专门议案,在我校设立UNESCO国际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培训与研究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55人,其中正高48名,副高70名;博士生导师名44,硕士生导师72名;教师队伍中国家人才计划8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支,江苏省“双创计划”团队1支,江苏省人才计划37人,双聘院士5名,特聘院士1名。学院拥有水利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水文学及水资源、城市水务、生态水利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水文学及水资源、城市水务、生态水利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并招收水利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设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务工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4个本科专业。学院建设的《工程水文学》《水文统计》《水资源与现代水利》《水利类专业导论》《走近地下水》等获得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称号,《水信息采集与处理》《地下水水文学》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拥有国家级水利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本科教学实践平台。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在业内发挥重要作用,深受社会欢迎。2010以来主持或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项目和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科研项目1682项,7.57亿元,发表论文3300余篇,其中SCI论文788篇,出版著作42部,授权发明专利115件,获国家科技奖4项,部省级奖59项。多年来,学院一直秉承“继承与发展”的方针,注重学术积累,已逐步形成覆盖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及3S技术应用领域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有一支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并与国内外水文水资源领域著名的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紧密跟踪与引导学科发展趋势,积极参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水文水资源及环境问题,总体上居国际先进水平。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2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设立的“结构部”和“路工学部”。1924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东南大学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我国著名土木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任校长,为河海大学土木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4年成立工业与民用建筑系,1995年成立土木工程学院,2009年组建土木与交通学院。学院目前设有土木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桥梁工程研究所、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所、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所、路面工程研究所,交通运输工程研究所、建筑与景观研究所和土木与交通工程实验中心。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挂靠我院建设和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160名,其中教授(研究员)3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56名、博士生导师38名。学院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76人,硕士研究生699人,本科生960人,留学生35人。拥有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1988年首批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之一)。土木工程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培育)学科、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学科。在2016年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学科获评A-,排名全国第七。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四个二级学科拥有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权,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江苏省岩土工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建(构)筑物裂缝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沪宁)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交通基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钢桥结构安全与铺装技术工程中心等平台。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秘书处挂靠本院。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基础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已成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和重点专业类建设点,交通工程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建设点、河海大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土木工程专业在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复评中全票通过,并获6年有效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开放课程中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江苏省在线课程2门;主编教材和课件中有国家级精品、规划教材5部,江苏省精品、重点教材6部,江苏省研究生精品课程4门。近5年来,获得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篇、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1篇、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4篇。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特等奖(冠军)、全国高校土木工程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特等奖(冠军)、美国大学生土木工程竞赛中太平洋赛区钢桥赛和挡土墙赛季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等荣誉。自2009年学院成立以来,每年均蝉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毕业生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分会挂靠本学院。近5年来,学院瞄准学科发展国际动态和科学前沿,围绕我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面向水利水电、交通、城市化建设等行业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学术前沿探索和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973”、“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及重大工程科技项目等650余项,承接科研经费2.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8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64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1536篇,出版学术专著26部。学院国际学术交流广泛,先后成立了中-荷环境岩土工程合作研究中心、中法环境岩土力学研究中心、国际数值流形研究中心等学术交流平台,与荷兰代尔夫特研究所、法国里尔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京都大学、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主办多次国际性与全国性学术会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始于1987年6月6日成立的河海大学外语系,现设有大学英语教学部、研究生英语教学部、俄德法日语教学部等3个公共外语教学部,英语系和法语系等2个系,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所、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海外舆情翻译研究中心、MTI中心等6个研究机构和中心,1个语言实验室、1个外语培训中心。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英语、法语本科专业以及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二学位。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语、法语、日语、德语、俄语等公共外语教学工作,同时也面向留学生开设对外汉语课程。学院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共有教职工85名。现专任教师及外教77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近20名,硕士生导师16名。学院在校学生669人。学院坚持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多方向”的办学思想,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配备经验丰富的中外教师,不仅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还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光盘资料、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学生在历次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统考中成绩突出,通过率远远超过全国平均通过率,在各级外语类学科竞赛中也捷报频传。所培养毕业生具有较为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我院在培养外语学科专业高级人才的同时,还负责全校本科与研究生的公共外语教学。在全院教师辛勤努力下,我校本科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学位英语考试均取得优良成绩。全校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获得显著提高。学院广大教师严谨治学,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注重搞好学科、科研工作。近年来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其中在国家一流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论著、译著、教材等数十部,并有多人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教学成果奖及教材奖,显示了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我院还多次承担国务院有关部委、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种科研、培训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学院在做好教学与科研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先后开办有托福、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辅导、大学英语四、六级强化训练、新概念英语、外教口语(初、中、高)、日语、法语、俄语、德语、大学英语口语等各类培训班,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当前,学院正依托百年河海深厚底蕴,发挥三十载外院强大动能,进一步确立“习世界语言、传先进文化”的办学宗旨与使命,大力发扬河海传统和“求是、开放、包容、卓越”的外院精神,积极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新形势新要求,转型提升,协同发展,加快向建成有特色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的目标迈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
简称:河海 地区: 江苏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21.5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河海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