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招生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 简称:华中科技,华中科大
  • 地区: 湖北
  •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985
  • 学制:2~4年
  • 学费:¥4.20~26.8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建于1953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具备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学院之一。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涵括“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该学科199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学科ESI排名已进入全球前1‰,美国USNews排名居全球第45位。学院拥有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基地、科技部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教育部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等多个国家级科研与教学平台,也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和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科学中心等的重要依托学科。学院近5年共投入近1亿元进行研究平台建设,建立了先进的材料分析与测试、材料制备、材料成形等公共科研与教学平台,拥有一大批高端仪器设备,大大提升了学科的科研实力。学院建有一支由知名教授领衔,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54名、副教授47名、副研究员4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双聘院士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青年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优青2名,中组部“万人计划”3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9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中,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际名校的日益增多。学院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功能材料4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通过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是国家级品牌专业,多年来全国排名第一;设有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数字化材料成形、电子封装6个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700多项,包括国家973、重大专项、863、支撑计划、ITER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7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0余篇(SCI收录60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60万

    ]
  •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的前身造船系是1959年4月18日受海军委托而创建(朱九思院长曾兼首任系主任)。经刘颖、程天柱、郑际嘉等船舶领域知名专家以及一批批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而发展至今。1980年,造船系改名为船舶工程系,1984年改名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系,1997年,以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主体,成立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4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学院分别于1981年、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第一批有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1995年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船舶与海洋工程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1990年获轮机工程硕士授予权,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船舶和海洋水动力实验室获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筹),2008年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被批准为省重点学科,2010年,“船舶和海洋水动力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2013年,获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2014年,参与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获得教育部、财政部认定。2015年,参与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获得中国工程院批准。2016年,获批国防科工局“船舶设计与制造”主干类国防特色学科。2017年,参与中船重工750试验场牵头的“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发改委认定。2018年,“船舶数据技术与支撑软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获得省发改委认定。学院是两大国际组织ITTC和ISSC的成员单位。学院现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2个本科专业,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下工程三个硕士点和博士点。目前学院有教职工5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2人,在校学生1千余人。学院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二、三等奖30余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6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前身为华中工学院电力系,始建于1952年,1988年改称华中理工大学电力工程系,2001年建制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在教育部历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本院电气工程学科均名列全国前三,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76人、副教授70人,其中: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青年项目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12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已形成一支学术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力量均衡的高水平学术队伍。设有电机及控制工程系、电力工程系、高电压工程系、应用电子工程系、电工理论与电磁新技术系、聚变与等离子体研究所、应用电磁工程研究所、强磁场技术研究所和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国家电工电子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学院学科方向齐全。学院所属的电气工程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确定下设的全部5个学科方向,其中: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均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磁理论与新技术(含高电压与绝缘)为国防特色学科。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电能生产、传输、应用、变换、检测、控制和调度、管理等的全过程。同时,学院以国际一流电气学科方向为参照,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开辟了一批新兴前沿学科方向,如:电能存储、脉冲功率、脉冲强磁场、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医学、加速器及应用、先进电工材料与器件等,形成了国内研究领域较宽的电气工程学科。学院具备国内电气学科最完备的科研创新平台。拥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各1个,以及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其中: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是国内电气工程学科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进入国际顶尖的脉冲强磁场装置行列;拥有国内高校唯一的大中型托卡马克J-TEXT,是教育部认定的磁约束聚变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基地;拥有国内高校唯一的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建设有包含电力安全、新型电机、脉冲功率、舰船电力等方面的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学院拥有10栋教学科研大楼,新建设的电气大楼建筑面积达3.2万平米。学院坚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学院是国内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在校本科生1700余人、研究生1000余人。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正式成员国后,学院当年即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学院录取的本科生高考成绩在华中科技大学名列前茅,研究生90%以上来自于985和211大学。学院建有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5个,拥有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了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网络精品共享课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企业每年在学院设立的社会奖学金过百万,面向学院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过百场。学院毕业生获得多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学院承担了多批国家重要研究任务。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牵引,近五年牵头完成了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ITER计划专项、863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年均到校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50多项,国际专利6项,发布SCI论文1300多篇,ESI高被引论文36篇、热点论文7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国家于2016年开始设立重点研发计划以来,学院承担的项目和课题达到29个。学院的学术交流活跃。多位教师在国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委员会、国家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国际强磁场协会等重要科技咨询资质中任职。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德国马普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受控核聚变所等20多个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应邀参与ITPA国际联合实验,联合承担了7个中国科技部与美国能源部共同组织的中美聚变合作项目。近五年来承办了国家基金委电工学科十三五规划暨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二届中国粒子加速器会议、中国托卡马克物理东湖会议、“强磁场领域下的前沿科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电力教育大学院(校)长联席会、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会和第六届IET可再生能源发电国际会议等多个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学院全体师生员工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电气工程学科为目标,以发展电工高新技术和电力技术为主导,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基地,醇化学术氛围,团结务实,求真创新,共创电气工程学科更美好的未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5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是列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府。以六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教育成就和令人瞩目的进展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在华中科技大学由十二个门类构成的学科体系之中,法学学科如朝阳出世,新锐勃发,伴随着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显著提升和快速发展。溯及20世纪80年代:1981年起,原华中工学院参加国家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组织的全国第一套“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编写工作;1983年华中工学院成立专利情报研究室,面向研究生开设专利法课程;1985年中国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华中工学院召开;1986年华中工学院成立法律教研室;1988年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中国专利局的推动下,华中工学院创办知识产权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和专业研究的院校之一,培养了共和国最早一批知识产权高级人才。时至1992年,原华中理工大学开始培养法学专业本科生,是全国重点理工大学中率先开展法学专业教育的院校之一;1994年,成立政治与法律系;1994年,开始招收法学专业双学位班与辅修班学生;1996年,获得当时全国唯一的科技法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于2001年元月正式成立。其学科基础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和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三所高校所属的法律学科整合组建而成,并大力引进优秀师资。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罗玉中教授出任法学院首任院长。在“创一流、重特色、倡交叉、国际化”办学思想指引下,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初步建成了结构合理、学科齐全、特色突出、优势鲜明的办学体系。以法学院为依托的我校法学一级学科,已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在著名的英国高等教育调查机构QS公司(QSTopUniversities)发布的以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和论文引用率为核心评价指标的“2012-2013QS法律专业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中,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名列中国大陆地区第8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中,华中科技大学法学学科连续多年被评为“A+级”。法学院现有50余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20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博士学位攻读者占教师总数90%以上。在教师队伍中,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职务者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者2人,荣膺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者1人,湖北省历届“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者5人,入选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岗位者2人,二级教授4人。法学院大力提高专任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在科研、教学第一线的实践锻炼中得到学术成长,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师资体系。30余名海内外著名法学家受聘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法学院以“法治为魂,天下为任,职业为本,素质立身”为自身教育理念,构筑起较为完备的人才培育体系。法学院拥有法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拥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授权点,分设法律实务班、知识产权班、财税金融法班和法律硕士(法学)班等;本科层面设置法学专业,历届法学专业班级连续多年被评为“全校优良学风班”;在不断加强以英语作为第一外国语的法学本科教育的同时,2003年起在全国法学教育界率先探索建立以德语作为第一外国语的法学专业本科班,实施“小班教学制”,延续至今,影响深远;同时面向武汉地区重点高校招收法学专业(知识产权方向)双学士学位班和第二专业辅修班。此外,法学院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意,全国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开展知识产权方向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五家试点单位之一。法学院分设法律学系、科技法与知识产权系,各类教学研究机构覆盖了全部法学二级学科;同时,建立了人权法律研究院、科技法研究所、近代法研究所、法庭证据科学研究中心、法制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与竞争法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其中,科技法研究所是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单位、全国高校科技法研究会会长与秘书长单位、湖北省科学技术法学会会长与秘书长单位,2001年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设立的首批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成为武汉市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的武汉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2005年成为985工程“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重要学科平台,2009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2012年成为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的“全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2013年成为武汉市知识产权局、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批准设立的“武汉市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教育校外辅导员基地”,2018年成为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湖北省人大“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2019年获批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法学院始终致力于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学术品格的塑造,关注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关涉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实施过程中寻求学科新的切入点、立足点和增长点。大力促进各项科研教学活动与国家的法制需求相结合,加强学科前沿性、战略性、应用性问题的研究。积极参加国家立法规划、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的研究制定工作,使法学院为国家机关提供重大决策参考的咨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参与国家立法、地方立法、湖北省暨武汉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法制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主持的代表性课题有: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战略研究第18专题《科技发展法制和政策研究》,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专题研究;国家和地方立法研究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草案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草案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草案研究》《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法律专题研究》《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条例草案研究》《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立法修订研究》《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条例立法修订研究》《武汉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研究》《武汉市知识产权促进条例立法研究》《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清至民国徽州合同文书的辑释与研究(1664-19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国家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知识产权协调保护与管理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课题《诉讼监督效力研究》,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我国科技法律法规实施效果评价研究》,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法律环境研究》,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科技法学》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法学》等。2003年5月,法学院俞江教授等人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对国务院颁发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举国震动,为当代中国宪政发展与人权保护史留下了浓重的笔墨。法学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根据法律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要求,完善学生培养目标与方案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科技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重点培育学生的时代使命感、专业自信心、国际化意识、创新性思维、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和协同能力。迄今,法学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1200余人,双学位生600余人,研究生1200余人,并培养留学生20余人。毕业生在立法、审判、检察、执法、律师、公证、仲裁、金融、证券、企业法务、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等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03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法律协会和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辩论社历年均获全校“十佳社团”、“A级社团”和“五星社团”等表彰。2009年成立的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保护知识产权协会,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涌现的以知识产权为主题的专业型社团之一,是武汉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单位中唯一学生社团,同时是武汉市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教育校外辅导员基地的执行团队。2004年,法学院学生代表中国大陆法学教育机构首次参加了由亚太法学会主办的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法律赛事“THEXIXLAWASIABiennialConference”(亚太法学会双周年会)暨“2005LAWASIAMOOT”(2005年亚太法律辩论赛),取得第五名的佳绩。2010年,大学生辩论社获得“两岸四地世博辩论赛”华中赛区冠军。2011-2012年,法学院研究生连续获得首届和第二届“华中七校研究生模拟法庭抗辩大赛”总冠军。2012-2013年,法学院本科生连续获得第二届和第三届“法理争鸣”湖北省高校法学专业辩论赛亚军。2012年,大学生辩论社荣膺全校唯一的“湖北省高校大学生优秀社团标兵”荣誉称号。法学院高度重视对外交流,现已形成国际化学术合作网络。法学院先后派出20名教师赴德、法、英、美、日、澳等国著名学府研修,国际学术交流取得实质性进展。100余名毕业生在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深造,攻读高级学位。法学院与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水伙伴组织(GWP)、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诸多国际组织与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并正在积极探索与海外联合办学的教育创新之路。法学院办公大楼环境幽雅,设施先进,总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内设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法律图书分馆,面积为500平方米,馆藏法律专业图书资料近3万册。法学院建设的标准化模拟法庭、社区法律诊所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法学教学实验室是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重要平台。此外,自2004年至今,武汉地区国家司法考试考场设定于华中科技大学,并连续多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司法考试单体考区。展望未来,法学院总体发展思路是:紧扣新一轮科技革命、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法律国际化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代脉搏,按照“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价值观,以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站在战略的高度,把握有利时机,不断提出新的办学方略和举措,通过跨越式发展开创学院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促进法学专业师生的全面发展,培育和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律人才,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学术声誉,提高对学校整体发展和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的贡献率,提高对推进依法治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率,建成具备显著优势、特色和学科竞争力的“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国内一流的法学院,实现学科建设与学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60万

    ]
  • 2000年建院并成为全国首批24个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之一,2005年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已在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电子政务、非传统安全等二级学科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拥有公共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评估为全国优秀设站单位。2008年我校获评湖北省唯一公共管理重点一级学科,2013年蝉联湖北省公共管理重点一级学科。2009年获批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该中心已被列为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2010~2020)”重点建设项目;同年,“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获评“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中共湖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建立的“湖北省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基地”和“湖北省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挂牌。成功建成世界最先进、可为政府及非政府公共部门的重大决策提供仿真模拟及决策咨询服务的“电子决策剧场”,并以其为依托,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六所国内外著名高校共同建立国际上首个“电子决策剧场联盟”。学院拥有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是集教学、科研、培训和咨询服务于一体,提供国内公共管理领域最齐全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和学历教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公共管理学院。学院高度重视各层次教育的教学工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既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点,也是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同时是我校最早的全英语教学试点专业之一。2018年,该专业入选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我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雄踞前五,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在2018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前5%。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全职教授20人,副教授18人,中青年教师均有留学经历,博士化率100%。1位教授担任湖北省社科联副主席,1位教授被教育部聘为高等学校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位教授被教育部聘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工作组副组长,1位教授担任国际东部地区公共行政组织(EROPA)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位教授担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教育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位教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聘为咨询委员会委员,1位教授被聘为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位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位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位教授被遴选参加国家西部人才计划项目暨中组部组织的“博士服务团”,其中1位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树为先进典型并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20万

    ]
  • 同济公共卫生学院的历史可溯源至上个世纪1907年宝隆博士创办上海德文医学堂时,即有由德国江哥斯博士讲授公共卫生学课程,后于1913年开设卫生学馆,其后虽迭经历史变迁,卫生学馆仍以它顽强的生命力保存下来并发展着。1951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随医学院由上海内迁至武汉。1953年,正式招收卫生学专业本科生暨建立卫生系,是全国最早成立的6个卫生系之一。1986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5月高校合并,华中科技大学组建,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学院现有6个系,1个研究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卫生毒理学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环境保护部武汉环境医学研究所;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拥有具备国家评价资质中心3个:农药毒理评价研究中心(四阶段评价)、保健食品功能学检测中心、环境影响评价中心(乙级证书)。拥有校内外跨学科研究中心2个:同济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和伤害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学院学科建设历经沧桑五十余年,一次一个历史性的跨跃、一程一座丰碑。1981年,获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环境卫生学(环境医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国家重点学科点环境卫生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劳动卫生与职业医学,通过“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评审;1998年,获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设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学科调整后的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科点再次跻身于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行列;2002年,被批准为首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教育试点单位;2002年,批准建国家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2003年,批准建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年,学院“环境与健康创新研究平台”批准为国家“985工程”项目建设单位;2007年,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科点获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资格;2008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被评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并设湖北省“楚天学者”岗位;2010年,获批省部共建“环境卫生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85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67人、讲座及客座教授20余人。在教师中,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学院有较强的综合办学实力。设有:预防医学专业和妇幼卫生、卫生检验检疫、卫生统计、环境医学4个后期分化专业,形成集全日制本科、硕士、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和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单位,2009年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现有国家精品课程二门,省级精品课程二门,校级精品课程三门。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求真务实,不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院每年在校本科生约600~700人,在校硕士300余人,在校博士120余人。以“梦飞舞”文化艺术节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为载体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已建立。通过平台,学生展现自我、激昂青春,内塑精神、外树形象,提高综合素质。近几年,有4篇博士论文获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有13篇博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先后有18名本科生获省级奖,其中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金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本科生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十余篇。近八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其中考研录取率为30%~45%;研究生就业率95%~100%。学院瞄准预防医学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2006~2010年)新批准各类纵向课题604项(如:“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横向课题624项,到位科研经费近亿元。现每年SCI收录论文为80-100篇(其中国际顶级期刊8-10篇/年,如:NatGenet/IF36.4、JClinOncol/IF18.9、Circulation/IF14.4、AmJEpidemiol/IF5.8、EnvironHealthPerspect/IF6.1等)。近5年获省部级成果奖1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发表出版物及专著57部。学院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注重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瑞典、日本、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有20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学院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派出各类出国留学人员100余人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将发扬“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和“追求卓越,促进健康”的院风,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公共卫生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6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组建于1979年,经历了由最初的工程经济系、管理工程系、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到管理学院的发展历程。学院拥有一支深谙世界先进管理理念、熟悉中国企业发展经验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15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46人,讲师25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3.9%。学院教师中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8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1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1人。学院还聘请了一百余名学术造诣深厚、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担任学院的顾问教授、兼职教授或业界导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5.00万

    ]
  •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原华中工学院创办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在中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老一辈领导的关心推动下,学院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激光、光电子、半导体等专业方向建设。经过60年发展,学院已经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院系之一。2012年6月,原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原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与合并,强强联合组建了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学院发展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2017年9月,光学工程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华中科技大学统筹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优势学科力量,规划建设“光电信息一流学科群”,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总体规划,予以重点支持建设。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光学工程”和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在2016年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名列A+学科(与浙江大学并列)。201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同年与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一起入驻拥有12万平米建筑面积的新光电信息大楼。学院现拥有4个本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光学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拥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光电信息工程、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半导体芯片系统设计与工艺;拥有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下设有特色专业方向:光学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和电子与通信工程。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学院已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1年,学院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学院(全国17所,华中地区仅此1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区”之一,学院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贯彻“基于课程、面向群体、强化数理、突出实践、项目驱动、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逐步推进国际化、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2018年获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坚持优秀教师国际公开遴选,以高水平科研带动高质量教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96人,包括教授(研究员)7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9人。学院与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一道,推进学科发展和教育创新,已构建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万人计划”人才(含青年)7人、国家级人才(含青年)2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6人、各类省级人才23人。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依托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拥有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敏感陶瓷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要平台,都已成为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支撑基地。学院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武汉·中国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产生了重要支撑作用,推动了华工科技、楚天激光、锐科光纤激光、安扬激光、帝尔激光等公司的发展壮大。上世纪90年代末,我院黄德修教授向湖北省、武汉市上书并建言献策,推动了“中国光谷”的建设,被誉为“武汉·中国光谷”的首倡者。依托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在大学院制框架下,2015年9月以来,学院还承担了“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建设任务,正在筹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由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美国Synopsys武汉有限公司等单位与华中科技大学协同共建,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国际合作、战略咨询,积极推进国家、湖北、武汉市的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依托学院和相关产业,带动了“武汉?中国光谷”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参与支撑了总投资超1600亿元的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落户武汉,推动光谷打造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5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发展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朱九思老校长高瞻远瞩,布局航空航天学科,开始培养人才。此后,华中科技大学依托强大的工程学科与理学学科开展了相关学科建设。2009年,学校成立“航空航天研究中心”;2011年,学校成立“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研究院”,并设立航空航天系;2015年,学校正式成立航空航天学院,这是湖北地区首个航空航天学院;201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华中科技大学设置“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学校将航空航天学科作为“双一流”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以建设“有特色的世界一流航空航天学院”为事业蓝图,确立了航空航天学院“三个一”的建设目标,即把我校航空航天学院建设成为:一所拥有国际化治理体系、国际化师资队伍和国际化氛围的学院;一个按照国际化教育理念、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培养模式、国际化评价标准培养航空航天精英人才的摇篮;一个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凸显我校特色的航空航天创新性研究基地。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引进海内外名校博士和博士后组成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聘请世界名校教授来学院授课,不断增强综合办学能力、内在凝聚力、核心竞争力;聘请中外院士和学科专家作为学科建设指导专家团队,与国家重大需求、学科前沿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学院的社会及国际影响力。学院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Tech)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等世界一流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并列入我校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计划。学院根据国际最为权威的专业认证机构ABET推出的工程认证标准EC2000,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Tech)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等世界一流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国际化课程体系;同时,开办中美国际交流班,优秀学生通过选拔可进入国际班学习,满足条件者,可选送到美国GeorgiaTech航空航天学院按照“2+2”本科培养模式或“3+1+1”本硕连读模式进行联合培养。学院与国际一流航空航天学院课程设置接轨,宽口径、厚基础、重前沿。通过学习飞机、航天器和卫星等设计理论和工程技术,飞行器控制、制导与导航理论与技术,以及航空航天发动机基础理论和技术,培养具有坚实的航空航天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5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护理学院的前身为1936建立的国立同济大学护理高级职业学校,2001年正式建系,开始招收护理专业本科生。2016年更名为护理学院。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建立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拥有科学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目前湖北省唯一的护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专科护理、临床护理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是全国护理专业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民政部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国际老年护理联合科研平台、湖北省临床专科护士教育培训基地、湖北省护理学会理事长单位、湖北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等。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拥有专兼职教师19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28名,并聘请了13名来自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纽约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为客座/兼职教授。学院致力于培养国际接轨、国家需要的高水平卓越护理人才,不断强化教学特色,围绕全英文教学特色,开设国际化课程;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并加大护理实验室建设力度,配备进口高端综合模拟人、多功能护理床、高级电脑心肺复苏人等先进仪器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施,为专业技能教学提供优良条件;同时附属协和、同济医院等等10所一流大型综合性临床教学基地,保证了优异的临床教学质量。按照“瞄准前沿、开放办学,综合培养、强化实践”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国际化教育,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签署合作交流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学生在校期间可接受高层次国际化的学术交流。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9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有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3个本科专业;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具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湖北省首批一级重点学科,包括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固废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建设部给排水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环境与建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水质安全与水污染控制工程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为进入(Environment/Ecology)ESI全球前1%的优势学科。目前,全院教职工79人,其中青年千人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1人,教授22人、副教授25人,讲师13人。在校本科生700余人,硕士研究生270余人,博士研究生70余人。学院学科交叉优势明显,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研究渗透的特点,与我校材料、机械、能源、生命、化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合作,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体系。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学、研协调发展。学院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地区的多所大学、研发机构和知名企业建立了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6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3年,前身系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98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一系,1994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合校之后沿用现在的名称至今。组建之初,从当时的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单位抽调的一批精英以及一批从欧、美、日、前苏联等地学成回国的海内外学子汇聚在一起,白手起家、顽强拼搏,打造了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长的雏形,奠定了今天发展的基础。伴随着共和国机械工业的成长,经过几代“机械人”的不懈奋斗,今天的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机械制造领域享有盛誉的优秀人才。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是华中科技大学成长的缩影;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也使其被称为华中科技大学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学院现设有7个系,拥有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高端数控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信息化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研究平台;拥有国家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2个国家级基础教学平台;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机械基础课程实验中心、机械学科专业课程实验中心、先进制造与装备技术综合实验中心等3个教学科研实验平台。学院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点和10个硕士点,每年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产品设计、测控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方向)等四个本科专业方向招收本科生,目前在校就读的本科生近200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博士研究生450余人。作为科技产业领域的孵化器,近十年来,学院先后孵化出2个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衍生出以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技术转化平台。目前,学院有专业教师210余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青年学者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及青年首席科学家共4人、“863”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3人。2004年,学院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研究团队首批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07年,“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批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机械学科测控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批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1年,获批“高性能数字制造装备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013年,“微纳米制造与纳米测量技术”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近十年来,学院承担并完成的国家和企业科研项目千余项,科研经费连续保持华中科技大学前茅;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优秀教材奖等共5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共10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达700余项;有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999年,以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核心的华中科技大学CIMS中心荣获了国际制造工程师(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2002年,在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学院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及理论两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在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名列第一;2003年,学院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7年,“机械电子工程”增选为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被首批列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时,学院被教育部列为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0年,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列入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机械工程领域获得全国首批“工程硕士(设备监理)研究生培养单位”;2011年,我院机械工程学科领域工学博士、工程硕士均列入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第三轮学科评估,排名并列第一;2016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多年来,学院一贯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把人才培养始终纳入学院工作的首等要务去抓。学院坚持“以学生教育教学为中心,用一流的教育教学创建一流的本科”。以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即:“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面向、重视实践创新、发展健康个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业界需求为牵引”,培养实学创新人才。积极推广“开放式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边界延伸到社会和业界;不断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的边界再设计”的教育思想,结合业界需求和学科发展,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我院学生在历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CCTV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红点(Reddot)”国际设计大赛、“博朗”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等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学院还先后与美、英、德、日、韩、俄、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多所大学、研发机构和著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办学和合作研究关系。近十年以来,学院先后主办并主持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10余次,开展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0多项,近20人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大会上做主题报告。除此之外,还与美国伍斯特工学院、英国Warwick大学、德国Aachen大学、法国梅茨工程师学院、韩国启明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几十年来,在以杨叔子、熊有伦、周济、李培根、段正澄、丁汉等6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学院始终坚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发扬“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快速反应、尽职尽责”的“STAR”学院文化精神,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坚持走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思路,在前进的道路上,抒写了自己成就的篇章,履行了自己肩负的责任。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员工一定会再接再厉、锐意进取,为把学院早日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60万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安全四个二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一级学科也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其中,计算机系统结构为国家重点学科、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该学科是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单位、“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十。学院现有教师150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65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创新人才1名,创业人才1名,青年人才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者2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7名,有两个学术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一个学术团队被评为科技部创新团队。学院拥有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网络存储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集群与网格计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数据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华中科技大学IBM技术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另外,本学科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华中中心结点单位,是中国教育科研网格主结点、中国国家网格(武汉)结点单位,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的重要组成单位之一。近3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80余项,其中包括“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及国防预先重点技术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是863计划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授权专利125项,发表学术论文683篇,其中600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学院现在校博士生259名、硕士生633名。毕业博士研究生769名,获得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中国计算机协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中国计算机协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9篇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毕业硕士研究生4450名,获得27篇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院在信息存储技术与系统、并行分布式计算、现代数据库理论与技术、数字媒体、网络系统、信息安全和NP难度问题求解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突出的综合实力。信息存储技术与系统方向近年来在超大规模存储系统、新型存储器件与系统、存储服务与安全、网络存储系统、云存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其研究团队是教育部创新团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并行与分布式计算方向主要研究云计算与分布式处理、多核体系结构与系统虚拟化、集群计算与网格计算、对等计算与流媒体服务等。其研究团队是教育部创新团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和教育部211工程重大专项的牵头单位,其研究整体上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嵌入与普适计算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泛在网,普适和移动计算与网络,并行分布式计算,人机交互原理、智能空间、情境感知计算以及普适计算系统软件等。现代数据库理论与技术方向,在国内最早推出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在实时数据库、主动数据库、内存数据库、移动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时空数据库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致力于在智能多结构数据管理及大数据处理展开深入研究;数据挖掘方向近年来在数据流处理、基于传感网格和网格的数据管理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有些研究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软件理论方向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问题—NP难度问题的现实求解算法研究,在智能计算与应用研究领域将重点研究资源受限条件下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求解的理论、核心技术和工程应用。数字媒体研究方向,在基于视频的内容检索、情感分析、图像测量、人机交互、数字水印等方面,以及在自然图像解析、医学图像特征提取、医学成像设备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明显的研究特色。网络方向主要研究网络体系结构,大规模复杂网络和P2P网络的管理模型及相关理论与技术,互联网流量分析及控制,新一代互连网安全脆弱性评估和安全监测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信息安全方向主要研究密码理论与技术,访问控制,软件漏洞测试、控制与利用,虚拟化安全和云安全,网络安全,媒体安全及可信计算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体系,取得了一批理论与实际成果。软件工程领域主要研究软件服务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面向领域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面向服务的计算以及具有示范性作用的应用系统。此外,在嵌入式系统与信息安全、手机支撑软件研发、云计算平台及支撑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与高科技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大型应用软件开发、片载操作系统、智能卡应用、信息安全软件等方面形成良好的研究和应用基础,能够跟踪智能卡应用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学院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讲学,鼓励博士生在国际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资助博士生出国(境)参加国际会议。学院为录取的研究生提供各种奖学金、良好的硬件研究条件和宽松的学术环境,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并做出一流研究成果的博士生和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在某一领域具有较深入研究,初步具有从事研究工作能力的硕士生。近年来,计算机研究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质量高,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平均薪酬在10万以上。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为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主要行业包括IT、互联网、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部分研究生还进入了微软、IBM等世界顶尖企业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5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规划建筑系于2000年5月合并而成;下设建筑学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设计学系、《新建筑》杂志社、图书分馆、模型制作中心、绿色建筑与城市实验教学中心(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居环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并以校办建筑设计研究院(甲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为学、研、产结合的平台。学院学科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及艺术学5个一级学科。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工程景观及室内设计二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建筑学、城乡规划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内的八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学院开设五个本科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目前学院可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二个一级学科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可在风景园林、设计学和艺术学授予学士和硕士学位。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找院建筑学排名全国第9,城市规划排名全国第10,风景园林排名全国第15。建筑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建筑学专业在1999年、2003年、2007年、2014年本科及硕士教学四次通过全国高等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并最终获得优秀级,具有国际认证的建筑学专业学位(BARCH及MARCH)授予权。城乡规划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和建设部重点学科,城乡规划专业2000年、2006年、2012年三次以优秀成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城乡规划专业被评价为2007年中国大学工学本科114个城乡规划专业中的3个A++级专业之一,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2011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设计学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9年获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目前有全职教师112人,管理及教辅人员26人,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博士生约80人。学院拥有专业教学大楼和图书分馆,许多教师有国外留学经历,大部分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教学及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和学生多次获得国际、国内设计竞赛高级别的奖项。学院已与美、英、法、德、澳等国家的十余所相关院系建立了联合培养(双学位)、交流合作的机制。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许多学生毕业后在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深造,大部分校友已成为国内外设计及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50万

    ]
  • 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12月,是华中科技大学所属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前身为1980年10月创立的高等教育研究室。1985年6月13日高等教育研究室扩充改建为高等教育研究所,2000年12月16日高等教育研究所与校内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等单位合并,组建教育科学研究院。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严要求、高起点、厚基础、求是、创新、重实践”的办学传统。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20万

    ]
  • 在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林少宫等带领下,我院发展迅速,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较强的师资队伍、较高的学术水平、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一流的硬件设施,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理想园地。学院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教风学风,坚持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并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7人,其中“华中学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绝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出国访问进修的经历,近几年引进了一批国际一流大学的博士,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为兼职教授。学院设有经济学(经济学-数学实验班、启明创新实验班)、金融学(含中英合作国际班)、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含全英文国际班)、国际商务、经济统计学6个本科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近300人;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金融和国际商务2个专业硕士点,每年招收硕士生200余人、博士生30余人。学院面向校内外开设双学士学位课程班,每年招收100余人,此外,在校各类国际留学生百余人。还设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西方经济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学院重视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训练,注重学术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在学界、政界、商界涌现出一大批的杰出人才。其中活跃在国际国内的一批知名经济学家,被誉为“华中科技大学的经济学家群现象”。近年来以两篇全国百优博士论文为代表的学术型人才辈出。我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包括两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三个研究院(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国开行—华科大发展研究院、普惠金融研究院),以及十多个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和林少宫-麦克法登奖学金,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科研支撑。学院以西方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为主攻方向,高起点开展经济学教育和科研,在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重要的学术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40万

    ]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之一的华中工学院建校时创办的院(系)之一,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首批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现有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5个二级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具有以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煤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中心、能源动力装置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等为支撑的学科体系。学院主要围绕化石能源的低碳高效安全利用和污染物深度联合脱除、能源终端利用优化与节能、可再生能源、先进动力装置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自2012年来,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名列国内工程热物理及动力工程学科前列,其中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国家“973”课题6项,国家支撑计划2项,国家“863”计划3项。国际合作成果显著,获得国际合作经费近5000万,其中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5项,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项。学院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首批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并获得滚动支持,教育部首批“985”工程创新团队,27人分别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等。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近五年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发表和出版了大量高水平论文和专著,近五年被SCI收录的论文达640篇。其中LBM和煤燃烧相关学科发表论文名列全球第一,近十年发表论文引用对学校工科进入ESI前千分之一贡献名列全校第一,论文单篇最高他引956次,位列全校第一,授权发明专利96项。能源学院现有硕士研究生551人,博士研究生236人,本科生近1500人。已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优良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60多年来,多位杰出毕业生成为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还有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欧美和国内著名大学、企业、政府机构中的杰出人才。学院已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葡萄牙等20多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近年多所国际知名大学校长和百余名境外教授到访,开展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学生。学院将在应用领先、基础突破、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努力培养栋梁人才,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保持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把重点和特色学科建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科。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6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起源于1956年原华中工学院设立的自动控制本科专业,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8年首批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首批成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现有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近1000人。学院秉承“积极进取(Ambitious)、锐意创新(Unique)、包容并蓄(Tolerant)、开放交流(Open)”的“AUTO”文化精神,始终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为指引,以培养一流人才和奉献前沿研究成果为己任,以建设控制领域国际一流学科为目标,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发展。学院拥有“多谱信息处理技术”国家级科技重点实验室、“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计算智能与智能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员工130人,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42人),副教授4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人,中组部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华中学者18人。拥有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群体。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近5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7次,每年特邀报告40余场,邀请了15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每年10多名海外知名大学教授来学院工作一个月及以上,进入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堂,讲授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学院教师积极出访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近5年12位青年教师到境外访学一年,教师中有140人次出国参加学术交流。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165项,各类预研、省部级科研和横向课题200余项,科研经费2.6亿元。发表SCI论文近600篇,获批专利110余项。近5年以来,学院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9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2项。学院现拥有3个本科专业(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物流管理(系统工程方向)),并开设自动化理工交叉创新实验班。5个工学硕士点、博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1个理学硕士点、博士点(系统分析与集成),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校就读本科生130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50余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50余人。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正以建设控制领域国际一流学科为目标,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广纳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汇聚高水平学术队伍,团结务实,求真创新,共创控制学科更美好的未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50万

    ]
  • 历史沿革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是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最早创办的社会学系之一。1980年12月成立社会学研究室;1983年7月成立社会学研究所,知名社会学家王康教授兼任所长;1985年10月成立社会学系,知名社会学家王康教授兼任系主任;1985年招第一届社会学硕士生;1986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权;1987年建立社会学本科生点;1988年招收第一届全日制本科生;1996年9月建立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2000年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点;2001年获得社会保障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权;2003年获得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权;2006年获得社会学、社会保障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权,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2009年获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MSW)授予权;2010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2013年获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2015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社会学系更名为社会学院。学科状况社会学一级学科(含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社会学一级学科(含社会学、社会工作、人口学、人类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社会保障二级学科博士点;社会保障二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本科专业: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社会学院现有教师3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85%,形成了以中青年博士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队伍。在校学生社会学院现有在校学生600余人,其中博士生70多人,硕士生200多人,本科生300多人。学科特色农村社会学与政治社会学方向主要关注:我国转型时期基层政治权力的运作,政治社会秩序的建构,基层政治与宏观政治制度的关系;我国转型期社会乡土经验及其学理意义,“三农”相关政策的制度化区域差异及评估等;并注重政策服务、社会实验。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方向主要关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类型人群中的文化和心理的特征及问题,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碰撞、融合。人口和社会问题方向主要关注: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出生人口性别比、工程移民等转型时期的现实社会问题。福利社会学方向主要关注: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特征及社会基础,我国转型时期社会福利学科、社会保障的理论与政策实践。理论视角、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特色:注重同一研究领域中社会学、人口学、社会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理论、范式之间的对话,形成学科研究的交叉性与融合性,并长期坚持实证研究的取向。学科平台及支撑:社会调查研究中心1996年9月建立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社工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采用的是电视监控辅助教学系统,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实验体系,是目前全国最先进的标准社工实验室之一。实验室有群体(小组)工作实验室二间,家庭工作实验室一间,个案工作实验室二间,大型观察室兼多媒体教室一间,可同时进行五项实验,实验过程可实时录制、编辑、切换、播放及储存,并可容纳40名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实验课。该实验室的使用,使社会工作专业在教育培养中,将专业理论、方法、技能与静态的模拟环境、动态的现实环境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成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高级人才的重要条件。它为建立集专业性、创新性与领先性于一体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研究环境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该实验室还兼有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功能,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工作。专业计算机实验室实验室结合本院特点,安装了适合本院使用的各种软件,如spss,foxpro等等,使得本院学生问卷与数据处理有了专门的基地。开展了系列大型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工作,极大方便了研究生计算机教学,多次承担“计算机统计软件运用”等课程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电话访问实验室运用国际科学研究最先进技术建设国内领先水平的社会调查中心电话访问系统,为本学科及社会科学、人文相关学科研究提供的共享的平台,为专业培养提供了先进条件。院资料室院资料室拥有本院专业的中文图书14000余册,外文书籍700多种,期刊100多份。另有凯瑟克基金赠书104本,为师生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保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0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始建于1980年,经历了由最初的生物工程系到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现有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技术系、生物科学系、纳米医药与生物制药系、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系、实验教学中心、科研公共平台和党政办公室等8个单位。学院学科建设凸显理工医交叉特色,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生物物理学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和生物学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被评估为“A+”档(排名前2%或前2);生物学学科被评估为“A-”档(排名前5%-10%),标志着学院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学院参与支持了我校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前1%国际排名。同时,还支持了学校其它多个学科的ESI前1%国际排名。学院拥有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光子学部、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武汉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科技服务平台、国家科技部基因工程国际合作基地、国家创新引智基地、湖北省药食两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物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和湖北省生物信息与分子成像重点实验室)。同时,已建成多个国际合作平台,包括中法联合细胞信号转导实验室、中德马普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合作实验室、中英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中美人类基因组合作研究中心、中韩生物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化联合实验室(中心)。此外,学院还与生物医药企业联合建立了湖北省微生物油脂工程技术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贵州生物技术中心和湖北省桑蚕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学院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信息技术、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生物制药工程、遗传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水生生物学等11个博士点和硕士点;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3个工程硕士点;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制药5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贝时璋菁英)实验班,建成启明学院基础学科生物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实验班、生物医学工程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华大基因联合培养生物信息人才实验班等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建成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初步形成了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现有在读本科生1209人,硕士研究生383人,博士研究生379人,国际留学生(研究生)73人。学院组建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年轻化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7人,其中教授66人,副教授39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98%,45岁以下的占83%,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或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究经历的教师达78%。学院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青年学者2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2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拥有4个国际著名学会的FELLOW;1个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湖北省创新团队,1个国家111创新引智计划;14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名湖北教学名师。此外,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自2011年以来,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千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的论文57篇,包括Cell、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等国际顶尖期刊杂志论文28篇。科研经费增长迅猛,累计科研合同经费近8亿元,承担了一批重大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牵头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8项,主持国家千万级科研项目8项,获973、863等计划课题25项;NSFC杰青、重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等48项,面上及青年项目209项,连续十年保持全校前列。取得一批原创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与教育一等奖3项,国际日内瓦发明展会金奖4项、银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0项、转化发明专利80项,累计实现产值20多亿元。其中,世界首台临床全数字PET样机进入临床验证。学院一贯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法国、瑞典、德国、英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而实质性的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每年定期举办硕士生论坛、博士生学术年会、博士生交叉学科创新论坛和各种沙龙活动,主办或承办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秉承“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拼搏,为争创世界一流的生命学科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00万

    ]
  • 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3月,其前身是华中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及自动化工程系,她不仅是我校建校时前苏联援建设立的第一批重点学科,而且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批重点学科,而且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和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近五十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学院已在相关领域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并在水电能源规划、设计、开发、运行、控制以及计算机数字仿真与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跻身国内领先的地位。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声誉,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具有很高显示度的亮点,吸引了国内学术和大批著名企业的瞻目。学院已形成以提高水电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目标,以信息、仿真和控制科学为依托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地,以流域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及环境系统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以及国民经济长远目标--水火核能的合理结构及电力市场发展为总背景,在水电能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领域进行系统研究,综合解决水电能源工程的关键技术与重大问题的能力。在水电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计算机仿真与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水电系统综合控制与信息处理、大坝安全与工程地质理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电力市场运营以及企业管理、城市建设与规划、系统分析与集成等研究企及国际学术前沿水平,取得一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并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和专著,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为一个在流域梯级水电能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领域进行系统研究与仿真,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研究、开发与教育基地。一流大学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目前,学院以研究生培养为主,每年招收博士生约20名,硕士生约120名,本科生约70名。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学科研并重,着重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本科学专业已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愿同社会各界携起手来,用我们共同的勤劳与智慧为学院的美好未来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5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共有教职工18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美国工程院院士1人(华中鸟巢学者),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授50人,副教授51人。拥有“控制结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评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部建筑工程隔震减震产品检测研究中心”、“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一级资质),以及建设部批准的“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中心”。承办了《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其中《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是我国最早受SCI检索的学报之一;承办了《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该学报于200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我国权威期刊;承办了中国工程院主管的期刊《工程管理前沿》(英文),该期刊为中国工程院初创的11种期刊之一,已入选ESCI。拥有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品牌专业,8门湖北省精品课程,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学院拥有“力学”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道路与交通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还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硕士4个领域专业硕士。力学和土木工程为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为建设部重点学科。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有:工程结构隔震、消能减振及主动控制;疲劳与断裂;工程计算与仿真计算;数字化施工集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工程结构的损伤智能检测与寿命评估;地基处理技术;基础应力波检测技术;大跨度桥梁结构理论与实践;土木工程中的数值计算方法与虚拟仿真技术等。在“建筑物隔震成套技术”、“轨道交通集成关键技术”、“工程结构损伤检测集成系统”、“拱桥结构分析与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2001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年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2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0余篇。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纵向课题项目20余项,还承担高速公路、武汉地铁、高速铁路、桥梁等大型建设工程多项,年科研经费超过5400万。一直以来,学院十分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为学生成才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学院先后与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哈斯菲尔德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九州大学,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的国立大学、瑞典的皇家理工学院及德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建立了教师和学生交流关系;与美国土木工程协会、德国、日本等国的大公司建立了国际科研合作关系。多次主办/承办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每年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企业家来我院讲学超过60人次。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共有教职工15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授44人,副教授54人。拥有“控制结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数字流域科学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住建部建筑工程隔震减震产品检测研究中心”、“数字建造与工程安全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中欧水电能源技术中心”、“中日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卫星遥感)中心”、“中美国际水安全联合研究中心”、“挪威奥斯陆大学-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大气-水文-陆地界面过程’国际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联合研究实验室”,以及住建部批准的“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中心”。联合主办了武汉数字建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承办了中国工程院主管期刊《工程管理前沿》(英文),该期刊为中国工程院初创的11种期刊之一,已入选ESCI;承办了国家一级权威刊物、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刊《水电能源科学》;承办了《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该学报于200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我国权威期刊。拥有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品牌专业,4门湖北省精品课程。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含智能建造与管理、道路与交通工程)和“水利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还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博士,土木水利,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硕士3个类别专业学位硕士。水利工程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土木工程为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为住建部重点学科。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有:工程结构隔震及消能减振控制,智能建造与工程安全,工程结构的损伤智能检测与寿命评估,长江中上游巨型水库群水文预报体系、防洪发电航运生态及其互联区域电网调度系统,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大型水电机组运行核心技术,地基处理技术,土-结构物相互作用及加筋土的理论与机理,大跨度桥梁结构理论与实践,土木工程中的数值计算方法与虚拟仿真技术等。在“建筑物隔震成套技术”、“轨道交通集成建设关键技术”、“流域特大水库群综合调度基础理论、水电生产过程控制与安全高效运行”、“地铁施工安全控制技术”、“工程结构安全评估集成系统”、“拱桥结构分析与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重要科研成果。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奖60余项。年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收录200余篇。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纵向课题项目20余项,还承担“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建设、长江中上游巨型水库群水文预报体系、防洪发电航运生态及其互联区域电网调度系统研发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地铁、桥梁等大型建设工程多项,年科研经费超过8000万。一直以来,学院十分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为学生成才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学院先后与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英国的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九州大学,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的国立大学、瑞典的皇家理工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及德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建立了教师和学生交流关系;与美国土木工程协会、德国、日本等国的大公司建立了国际科研合作关系。多次主办/承办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每年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企业家来我院讲学超过60人次。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9.0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始建于1953年,经历了由俄文教研组、英语教研室、英语系到包括英语、日语、德语、翻译、法语等专业以及大学外语系多语种、多学科的发展历程。学院设有“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和德语语言文学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5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63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43人。“湖北名师”1人,校“教学名师奖”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华中学者”6人,有3位教授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任职。现有“大学英语”和“英汉互译”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这2门课程已经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学院设有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语言学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比较文化(文学)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等五个研究中心。建有同声传译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口译实训平台以及湖北省语言学习示范中心。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4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在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信息安全实验室,在多年积累信息安全教学和研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02年建立了信息安全专业,同年设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招收首届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是国内较早成立本专业的高校之一。2007年成为国内首批“信息安全特色专业”,2016年2月获得首批“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2016年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秉执参与国际竞争的历史使命与培养人才的教育使命,学院以建设“一流网络安全学院”为目标,以“德才兼备、软硬兼修、特色强院、学科一流”为办学方针。近几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分级通关”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是目前国内唯一在本科教学中系统性推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学校。在科研方面,承担了包括973计划项目“云计算安全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课题等多个国家重要项目;在平台建设方面,在依托现有国家、省部级相关平台外,建设有大数据安全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武汉网络安全战略与发展研究院,作为国家网安基地的智库和产业创新源头。在学术交流方面,打造了国内知名品牌的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喻园青年科学家论坛,出版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前沿进展报告;积极承办全国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会议以及全国网络空间安全创新能力大赛等,在学界和业界具有较高的声誉。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与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极具特色的“网络安全学院+网络安全产业谷”模式,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的核心单位之一。位于基地的新院区正按照“21世纪国际一流大学建筑的标杆”目标设计建造,基地顶尖的共享设施与产业园区将为我院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50万

    ]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是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的学科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身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为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2017年获批组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中心面向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和生命光电子三大领域,以三个重大研究任务(海陆空天一体化光网络、绿色高效光子循环与光子制造、脑连接图谱与类脑智能)为牵引,围绕集成光子学、光子辐射与探测、光电信息存储、激光科学与技术、能源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多模态分子影像、生命分子网络与谱学等8个方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力争成为在光电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创新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学科引领中心、科学知识传播和成果转移中心,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重要贡献。中心现拥有60亩实验园区和4.8万平米“光电实验大楼”,已建成并即将入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新的光电信息大楼。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拥有包括8名两院院士(含兼职/双聘),1名海外院士在内的固定人员421名(含校内外共建单位)。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名,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11余人次入选海外学会会士(Fellow)。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2个、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聘请了由76名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学院会士等著名海外大师和海外学术骨干组成的海外学术军团。2004年至今,主持和承担各类项目课题3000余项,累计合同经费34.33亿元。其中包括973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千万级项目73项。获得各类科技奖励17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8项、省部级一等奖38项;拥有发明专利1438项(含国际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24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85项;专利转化总额达1.08亿元。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发表SCI论文5918篇。其中原创性的钙钛矿光电转换器件、脑网络光电成像技术、轨道角动量光通信新方法等20余篇发表于Science(4篇),NaturePhotonics(3篇)、NatureNanotechnology、NatureMethod、NatureNeuroscience、NatureEnergy、NatureCommunications等Nature系列期刊上,引领了国际学术前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相关院系共建“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并支持“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由中心支撑建设的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2个学科进入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入A类。深度融入光电信息学科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并负责类脑智能与医学工程学科群等“双一流”学科(群)的建设。研究中心始终把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开展前沿科学与跨学科研究,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同时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光电测试、光电行业标准建立,光电人才培养与培训等方面为“武汉?中国光谷”和光电行业发展与产业化提供多方位的支撑与服务。2012年7月,由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成立了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光电工研院)。光电工研院是包含共性技术研发、中试熟化对接、高端产业孵化、企业研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以独立法人的形式,授权管理和使用依托单位和组建单位在光电国家实验室支持下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围绕实验室大量科研成果,提供产业化必需的工程技术研发、成果对接、投资运作和企业孵化,实现从“创新”到“创造”的转化。2016年4月29日,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支撑华中科技大学与鄂州市人民政府建立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构建以“生态、健康、绿色”为理念,围绕新能源、生物技术、光电信息、医疗器械、国防军工等领域为合作重点,通过建立研发平台,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差异化的、具有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科技创新高地。2016年10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苏州市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四方在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大厦正式签订协议,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骆清铭教授团队为核心,共建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研究院将围绕脑科学研究的重大技术需求,建立可获取模式动物和灵长类高分辨脑图像的研究平台,构建标准化的三维全脑图谱,建立全脑精细结构的资源型大数据库,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力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脑科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2012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启动“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对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引智综合改革。2013年,学校决定依托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国际化示范学院,命名为工程科学学院。2014年,该学院入选全国首批试点国际化示范学院。学院实施小班精英化教育,致力于将一流的学科、师资、课程、科研和国际交流平台、优质生源、优良传统等优势资源转化为本科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扎实的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国际竞争力和领导能力,能够开展医工医理交叉学科前沿研究的创新拔尖人才,打造国际化教学示范区。学院通过引进外籍院长和国际高水平师资,联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优秀师资,运用国际化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管理体系,落实培养计划。学院坚持小班授课,重视数学、物理等基础教育和学科交叉培养;参照国际标杆,开设20门国际化课程,由课程责任教授和外籍专家联合组建教学团队;资助海外交流培训、海外名校毕业设计,资助覆盖面广;1:1配备学业、专业导师,“973首席、杰青、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全程跟踪,教育与教学并重,做好科研启蒙;聘请优秀外籍教师设置高水平项目训练计划;设置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计划;邀请生涯规划业内国际专家授课,定期开展大师见面会,扩展学生视野。研究中心已成为我国光电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目前,研究中心与全球40多个重要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2007年被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08年获批中央组织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并被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14年获批“光电子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底“武汉光电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通过教育部立项建设论证,2016年底“光电转换与探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类)。实验室以国际化的开放机制,每年吸引数十名海外学者、10余名外籍院士来室工作。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王中林教授,国际太赫兹领域著名专家张希成教授,以及“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之父”格来泽尔教授等。实验室发起的“国际光子与光电子学会议(POEM)”“生物医学光子学与成像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PIBM)”已成功举办多届,成为国际光电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同时打造了“武汉光电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交流品牌,至今已有100余名海内外大师大家来论坛讲学。实验室主办、承办《FrontiersofOptoelectronics》(FOE)、《JournalofInnovativeOpticalHealthSciences》(JIOHS)、《光学与光电技术》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定位于国家创新体系下的科研基地,光电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创新基地,光电领域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训基地,光电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为推动民族光电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升我国光电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科学和技术支撑,并积极参与、深度融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0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教育创始于1983年,1998年正式成立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院以人文社科为基础,实行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富有特色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全国Top10高校,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的大学。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学院始建于1971年,是中南地区创办最早的药学院。40多年来,药学院始终秉承“明德求真,弘药济世”的院训,遵循“瞄准一流,卯足干劲,敢于竞争,特色发展”的办院方略,奉行“创新、实践、人文、开放”的药学人才培养理念,现已成为高层次药学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输送各类药学人才8000余人。现设有药物化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学、生物药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医药商业贸易学6个系,实验教学、分析测试2个中心。现有教职工92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41人。教师队伍中双聘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前沿青年团队3个,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新人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学院有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药学会理事1人、中国药理学会理事1人,湖北省药学会副理事长1人,湖北省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7人。设有药学博士后流动站、药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可在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物学、药理学6个二级学科点培养博士研究生。药理学为国家重点(培育)二级学科,药学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建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天然药物化学与资源评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现代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天然药物工程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等。学院主要围绕糖尿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开展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新药设计、天然药物资源品质评价、药物药理及作用机制、药物的体内作用规律及动力学性质、药物新制剂以及质量控制等学科领域研究。近五年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7项,科技部863项目1项。获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奖15项,专利4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近三年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分论文14篇。学院为华中科技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等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作出了重要贡献。现有核磁共振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高分辨质谱仪、凝胶成像系统、生物发酵罐、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系统、多功能提取装置、激光粒度分析仪、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制备型与分析型)、气相色谱仪、旋光谱仪、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和荧光酶联免疫检测仪等大型仪器设备80余台件。所有设备仪器对全校及相关单位提供共享及开放服务。学院与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珠海润都医药、武汉远大医药、武汉启瑞医药、天茂集团等10余家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建新药研发平台,开展了多项新药研发项目,为多家制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获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功研制了23种新药(其中二类新药9种)转让给制药企业。尚有5个一类新药、10余个其他类别药物在研制中。学院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一批具有影响的教学成绩。现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1门(天然药物化学),校级精品课程5门(《有机化学》、《药用植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学院是首批获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的院系之一。近五年来,主编、参编全国药学规划教材50多本,主编、参编其它教科书和专著60余本。其中主编、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全国药学类规划教材13本、参编14本。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校外建有16个教学实习基地,每年暑期组织学生在庐山开展10天的野外药用植物实践活动。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不同年级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学生在参加全国各类科技大赛中屡获佳绩。学院注重拓宽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世界著名高校的博士加入到我们的师资队伍之中,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每年聘请国外一流大学教授为学生授课,并选拔优秀学生走出国门,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交流学习,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我院的国际知名度。学院积极实行高质量毕业生就业。近5年平均就业率达95%,毕业生供不应求,成为国际著名跨国制药企业和国内大型制药企业追逐的对象。国内外深造率60%左右,绝大多数读研学生都被录取在“985”高校和中科院所。生物药学基地班40%以上的学生本科(四年)毕业后免试读研究生。择业途径广,贯穿于新药研发、药物生产和流通、药品监督管理和使用各环节。学院始终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党建为龙头,帮助学生树立出彩人生的信心;以服务为宗旨,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努力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环境,不断促进“漫灌”与“滴灌”的有机结合;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体育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指明前行之路。青春颂、金秋艺术节、趣味运动会暨师生拔河赛、实验技能大赛、关爱健康合理用药等,是药院人经年打造的文化精品。近年来,学院连续五次获得校“本科生工作先进单位”、“大学生科技创新先进集体”;两次获得校“学风建设优秀单位”、“本科生教师班主任工作先进单位”、“五四红旗团委”。2011年被评为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与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建“国家执业药师湖北省培训中心”,每年培训执业药师3000余人。为多家制药企业培训医药人才,为提高药学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50万

    ]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成立于2001年4月。由原同济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1981年)、医学信息学系(1988年)、卫生事业管理系(1993年)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现有卫生管理系和医药信息管理系;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健康服务中心;华中智慧健康研究院;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农村卫生发展、医院管理与发展、健康信息资源、高等医学教育共5个研究中心;原卫生部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卫生信息管理中心实验室,以及1个专业图书资料室和1本专业杂志《医学与社会》。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74人,其中专兼职教授41人,副教授18人;教师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华中学者2人,校教学名师1人。在校本科生300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30余人,在校博士生和博士后40余人。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强,具备全日制本科、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层次办学格局。2010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大学评价》连续5年将我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评为A++,名列全国前茅。学院在全国医药卫生管理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创立了“中国医药卫生管理大学联盟”;是全国高等学校卫生管理专业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的《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卫生改革与发展绿皮书)获得教育部认可。学院自2004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1项(其中重点、重大项目各1项)、教育部、国家卫计委等各部委及省市科技计划课题310项。建院35年来,获省(市)科技进步奖26项,中华医学奖4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20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文献100余篇;出版专著80部,主编(副主编)各类教材58部。学院在卫生管理领域的众多科研成果为各级政府决策所采纳,为国家医疗卫生改革提供了依据,是国家卫生信息化标准研究基地之一。同时,依托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培训了2万多名卫生行政部门、医院、CDC、妇幼保健等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学院始终重视高素质人才培养,构建“1+1”专业育人机制,打造“4+X”文化育人平台,建设“梦之源”科技训练营。近几年,我院学生论文中2篇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荣获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学院深入贯彻“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先后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等世界组织,以及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积极邀请境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参与国内国际重大科研计划,其中国际合作项目24项,承办国际学术会议10余项。每年选派教师赴海外交流学习。学院将秉承“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院风和“质量、特色立院”的建院方针,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努力打造国际顶尖、最具特色的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其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中国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为著名语言学家严学宭先生),1984年正式建系。中文系现设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两个本科专业,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建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现有教师3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4人,余为讲师与助教;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27人。教师里有1人担任全国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2人先后分别担任了全国、省级相关学会的副会长、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秘书长、副秘书长等学术职务。三十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团结奋斗下,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声望、教学效果好、奉献精神强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踏实与创新相结合的优良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在国内已有相当大的影响,尉迟治平教授的音韵学研究与计算语言学研究、李崇兴教授的近代汉语研究、董为光教授的词汇学研究、黄树先教授的对比语言学研究、程邦雄教授的文字学研究、何洪峰教授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已经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文学研究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王乾坤教授的鲁迅研究、刘真伦教授的古代文献研究、何锡章教授的现代文学思潮与鲁迅研究、李俊国教授的都市文学研究、王毅教授的新诗研究、蒋济永教授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研究、岳珍教授的词学研究、刘久明教授的郁达夫与外国作家关系研究,在学术界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自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0年获得第一个硕士点以来,已培养出各类学生千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余人,硕士生700余人,博士生60余人。毕业生大都在党政机关、各级新闻媒体和各类学校等单位工作,有数十人分别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本校等单位的硕士、博士。现在在校本科生400余人,硕士生150余人,博士生30余人。近五年来,中文系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6项,教育部重点项目与规划项目4项,其它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7项成果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在国家级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50余篇。自建系以来,中文系就十分注重与海外学校、学术机关的学术交流,近五年来,先后由10余人次到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以及港、台等地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并与美国伟恩州立大学、韩国庆尚大学、安东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系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50万

    ]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简称:华中科技,华中科大 地区: 湖北 学制:2~4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4.20~26.8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985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