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是吉林农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主干院系之一,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院设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经济动物学4个系和1个专业基础教学部。有畜牧学和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畜牧学和兽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基础兽医学、草学7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畜牧、兽医和农艺与种业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草业科学和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5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2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38人,有博士和硕士生导师70余人。学院现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600人,全日制本科生1800余人。学院设有国家囊虫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国家优良品种鹅基地、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动物微生态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反刍动物繁育生物技术与健康养殖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新兽药研发与创制重点实验室、吉林省药用动物实验室、吉林省饲料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平台、吉林省生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吉林省畜牧业研究开发中心、长春市鹅业研发中心、动物医学教学实验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兽医研究所、吉农博瑞奶牛研发中心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学院教学设施优良、仪器设备先进,具有承担所属各学科科研工作的现代化试验条件。在科研上,主持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跨越计划、自然基金、科技部星火计划和农业部、省科技厅等部门的课题多项,获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多项。学院的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同行业前列。为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与东北、华北地区30多个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建立了联合办学董事会,各专业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6%以上。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40万
] -
吉林农业大学于1956年建立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系,1959年开始培养本科生,1985年更名为农业工程系,1994年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工程技术学院。1985年获批“农业机械化”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获批“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批“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在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获批自主设置“机械制造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在作物学学科下增设农艺农机学与智能化技术博士二级学科。目前学院有农艺农机学与智能化技术博士二级学科、农业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和机械制造技术等5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工程硕士(农业工程领域)、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化技术领域)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历经60余年的积淀,工程技术学院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装备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设施农业环境优化控制技术等为优势特色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学院设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自动化等6个本科专业。设有1个校级工程训练中心,6个一级实验室,42个二级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2700余万元。学院有4门省级优秀课程,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现有在籍本科生140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学院现有教职工89名,其中专业教师59名,实验技术人员11名,教学管理人员3名,学生工作管理人员5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0名,副教授22名,获得博士学位的2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5名,校教学名师2名,长春市师德标兵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十三五”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获专利30余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60余篇,编写教材及公开出版物40余部。学院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复合型的育人方向。6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和输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2000余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为我国农业工程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坚持科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农业机械化科技示范区建设为起点,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教服务之路,科教兴农工作多次受到吉林省政府的嘉奖。学院积极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立足吉林,放眼全球,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院参加建设了国家首批援非农业技术示范项目——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40万
] -
经济管理学院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校于1977年设立农业经济教研室;1979年在原农学系设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并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81年成立农业经济系;1992年组建农商学院;2000年成立管理学院;2006年9月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7人,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51人。教师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省高级专家,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兼岗位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学院现有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下设4个二级学科方向(农业经济管理、畜牧业经济管理、农村发展、食物经济与管理),另外,还有技术经济及管理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农村发展、农业管理、旅游管理),其中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8年被遴选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一流建设学科(A类)。学院现有农林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金融学和保险学等8个本科专业,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吉林省品牌专业、吉林省普通高校“十三五”高水平专业(A类),工商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学院现有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吉林省农村经济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拥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基地等学生实验实训平台。近三年,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奖等各项成果奖励20余项。多项政策建议被吉林省委省政府采纳并写入相关文件。学院现有本科生22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长期以来,学院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突出农科优势和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出了一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学院近三年平均就业率约为92%,高于吉林省平均就业率。毕业生典型就业单位有中国平安、长春市财政局、苏宁电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太平人寿、长春欧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移动通讯公司、中国农业银行、吉林银行、北京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广泽乳业有限公司、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吉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40万
] -
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是1948年建校之初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吉林农业大学建校之初就开始讲授政治理论课程,1955年,成立马列主义基础教研组(校长直接领导),1964年,因文化大革命停课,1972年,政治理论教研室部分恢复上课,1978年恢复长春校址,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和共产党思想品德教研室(简称德育教研室),1985年,成立马列主义教研部和德育教研部,1994年,成立人文科学系(马列主义教研部和德育教研部合并为马列主义教研部,隶属人文科学系)。2000年,成立人文政法学院(马列主义教研部隶属人文政法学院),2006年,成立人文学院(马列主义教研部隶属人文学院)。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点。2008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同人文学院合属办公),2010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独立建院。2016年,成功获批两个“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2018年,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18年获批吉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成立“廉政建设研究中心”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40万
] -
农学院是1948年吉林农业大学建校时成立的最早院系之一。70余年来,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杂交大豆之父孙寰、著名燕麦专家任长忠等优秀人才60000余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拥有作物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下设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信息学4个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其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农业部重点学科,作物学为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吉林省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和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一流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75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较高、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的占70.31%。师资队伍中正高级职称20人,副高级职称20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柔性引进人才6人,包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先进个人。学院现有智慧农业、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和农艺教育4个本科专业,其中智慧农业为全国首批新农科建设专业,农学专业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国家首批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吉林省首批品牌专业、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吉林省普通高校“十三五”高水平专业、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现有在读本科生560人,硕士研究生163人,博士研究生32人,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50%以上。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院拥有8个校内教学实践基地、3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拥有111引智基地、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特性鉴定站、现代农业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10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有玉米、水稻、大豆、杂粮作物等5个研究机构,拥有水稻育种与栽培生理、玉米育种及栽培生理生态、大豆育种与栽培技术、作物分子育种等8个科研创新团队。学院科研力量雄厚,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社会服务理念,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余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80余个,在社会服务中成为吉林省农业服务典范,并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目前,学院正积极加强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与传统学科的渗透交叉,以提升传统优势学科水平,做大优势、做精特色。大力抓好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展望未来,新时期的农学人将秉承先辈们求真务实、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优良传统,戮力同心,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校内排头、省内一流、国内同类院校先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40万
] -
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家政学院),其前身可追溯至吉林农业大学建校之初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94年7月学校在原马列教研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人文科学系,2000年5月更名为人文政法学院。2006年10月,学校进一步整合学科专业结构,将视觉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系、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点并入人文政法学院,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2019年4月,学校成立全国高校首个家政学院,与人文学院合署办公。学院设有“五系、两办、两所”,即家政学系、社会学系、新闻传播学系、心理学系、艺术设计系五个教学研究机构;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院办公室两个行政办公机构;家政教育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所两个研究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5人,其中专任教师59人(高级职称30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51人,硕士生导师22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培训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双师双能教师培养培训示范基地1个。近五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共4项;主持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等省级课题19项,主持横向课题5项,发表SSCI、CSSCI等高水平论文7篇,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励4项。学院现有家政学、社会学、传播学、广告学、应用心理学、环境设计(艺术类)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家政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现有1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学)和2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社会工作)。目前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19人、硕士研究生121人。本科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各专业社会影响稳步提升。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40万
] -
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00年12月,建院以来一直秉承“崇尚生命,至真至善”的院训精神,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学科、平台、基地”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办学模式,以培养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核心,建立了由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构成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生物学一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以及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现设1个本科大类招生专业,即生物工程类(包含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2个专业),1个生物技术及1个中意合作办学本科专业(生物技术);现有在读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1245人(包括中意合作办学347人),博、硕士研究生264人,留学生11人。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以国家级领军人才为引领,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主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90人、外聘专家2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90%)。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41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12人,校级青年拔尖人才2人,长白山学者讲座教授1人。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及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平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拥有2个本科实践教学平台,即“农业生物学与工程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3个部、省级科研平台,即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高端平台及吉林省人参基因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1个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平台,即“生命之光”大学生红色教育基地。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十二五”以来,教学成果显著,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生物化学》和《长白山特色植物资源》课程分别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酶工程》和《基因工程》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化学、农业生物学与工程技术实验教学团队等4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分别被评为吉林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硕果累累。“十二五”以来,学生在国家挑战杯等各类竞赛中获奖80余项,其中国家创青春挑战杯竞赛银奖1项,国家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15项,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百强奖8项,吉林省挑战杯竞赛金、银、铜奖6项,吉林省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14项,吉林省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18项。学院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对一流学科和一流学院建设的提升作用,“十二五”以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863”、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9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共8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最高为IF=19.97);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选育新品种10个;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长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共18项。展望未来,学院将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办学特色,扩大学科优势,厚植师资力量,加快科研产出,为实现“培育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创办一流学院”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40万
] -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84年。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轻工技术与工程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食品安全与控制、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发酵工程、制糖工程、粮油生物转化8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食品加工与安全和食品工程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和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建设学科。基本覆盖了国内食品学院拥有的学科。学院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和酿酒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吉林省高校“十二五”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学院2018年实行大类招生培养,即按大类名称“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统一招生,前3个学期进行大类培养,第4学期(大二下学期)开始,按照学生意愿和学习成绩分专业。学院可以实现本、硕、博的连续培养。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有教授19人,副教授25人,有49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87人(含外聘导师39人);先后获得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优秀教师、省师德先进个人,省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荣誉称号36人次。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酿酒工程5个系,6个教学团队,7个课程组,设有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心1个,包括畜产食品加工、粮油深加工、粮食贮藏、乳饮品加工、啤酒生产、葡萄酒生产和主食产品生产等7个中试车间和学院公共平台1个;拥有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6个。学院现有国家发改委“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春)”、教育部“动物生产与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玉米深加工功能研究室”、农业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玉米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加工研究室”、吉林省教育厅“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深加工省级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食品工程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食品生物制造科技创新中心等10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10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000多万元,拥有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00余台套。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学院有国家级“玉米和杂粮精深加工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创新团队”、“国家粮食行业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吉林省“玉米主食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重大项目研发团队,吉林省“玉米精深加工与功能性食品”、“玉米生物高效转化及精深加工”、“农副产品高附加值开发”、“玉米生物转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功能性食品开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玉米深加工功能研究室研发团队”等8个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团队。学院十分重视并大力发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目前学院与美国普渡大学、路易斯维尔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佛蒙特大学,波兰波兹南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日本麻布大学、岩手大学,韩国庆熙大学、韩国交通大学、韩国春川发酵研究院,俄罗斯圣彼德堡生物技术大学,乌克兰食品工程大学、乌曼农业大学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农产品(食品)精深加工的重大技术需求,针对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问题,形成了以粮食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畜产食品加工新技术、农产品深加工与新资源利用和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等主要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吉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59项。取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9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包括SCI和EI收录论文在内的学术论文45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3项。学院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工作,多年来转让推广技术成果45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40万
] -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3年,设有英语系、本科生公共外语教学部和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部。建有8间数字化网络语言实验室,1间同声传译实验室,1间网络实训室,1间文本资料室,1个学生语言实践实训空间,3个互联网线上教学系统。学院拥有1个英语本科专业,并承担着全校非英语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英、日、俄三个语种的教学工作。现有教职工80人,专任教师7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0人,高级职称比例达54.79%。获博士学位1人,在读博士3人,拥有硕士学位71人,占97.4%。超50%的专任教师有国外知名高校攻读学位、中短期进修的经历。近几年,1人获得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获得吉林省师德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得长春市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人被评为校教学名师,5人分获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巾帼建功、教学新秀、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6人获外研社教学之星称号。近几年,学院教学成果显著,获得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3门,申报国家级在线开放课1门,校级优秀课及示范课4门,在线课程4门,校优秀教学团队2个。学院教师主持并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50余项,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余项。共计30余人获得省级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二、三等奖,16人获校级教学质量奖。公开发表国家重点、核心等颇具学术影响力的论文百余篇。出版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1部,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及学术专著30余部。学院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学生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通过率不断提升,连年超过全国平均通过率和理工类院校通过率;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阅读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奖3000余人次。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40万
] -
信息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科、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点、大数据技术与智慧农业交叉学科、农业信息学博士二级学科(与农学院共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省级优势特色学科。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为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学院承担全校公共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学院现有教职工105人,专任教师8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4人。其中,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获得者2人,吉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2人,全国微课大赛二等奖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新秀奖获得者1人。学院在院本科生1180人,硕士研究生143人。学院先后获得省精品课1门、省优秀课5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省级金课1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主持教育部和省级教研课题1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教育技术成果奖5项、主编出版教材20余部,荣获省优秀教材5部。学院不断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拥有7个省级科研平台和3个省级创新团队。学院承担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共计12项,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省市各级科研项目85项。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10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2项、吉林省技术发明奖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24项。近五年,公开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论文51篇、EI检索的论文141篇,出版专著9部,获得专利66项,软件著作权220项。学院的信息技术与智慧农业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电子工程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等18个子实验室,固定资产达1492万元,拥有完备的教学与科研所需的专业设施,实验室总面积达2861平方米。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以培养信息技术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为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全国物联网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等活动。2011年荣获第63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银奖;2014年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累进创新”金奖;学院大学生电子爱好者协会获团中央支持10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命名为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016年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受邀参加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览会—iCAN成果展,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荣获“全球青年创新奖”。近三年,本科生荣获国家级奖25项、省级奖198项,获得专利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5项。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学院重视对外交流,先后与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的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多名、与韩国建国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多名、与日本富士大学签订了硕士研究生培养协议。学院从2013年开始招收国外留学生到我院学习。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40万
] -
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于1958年开始园艺本科生教育,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和学院之一,1981年开始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全国首批硕士授予学科,现已为社会输送园艺园林人才近万人。他们均已成为国家园艺园林事业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园艺学院是吉林省园艺学会、长春市园艺学会的挂靠单位,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理事长、吉林省风景园林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学院下设2个办公室,1个植物基础部,4个系,4个研究所,1个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4人,教授15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1人,具有博士学历以上教师占60%。学院现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钱江学者”称号1人,获“霍英东教学基金”奖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中国园艺学会“华耐园艺科技奖”1人,入选国家科技特派员宣讲团成员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市突贡专家1人,“吉林农业大学教学名师”3人。学院现有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园林、风景园林、林学、园艺教育6个本科专业,园艺专业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按植物生产类Ⅱ大类招生,园艺专业是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建设专业。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219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60人。学院每年平均本科生招生300人左右,研究生招生100人左右。近五年,学院的本科毕业就业率平均在95%以上,考研率30%左右,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全国高校园艺园林学院‘园创联盟’发起单位之一,是吉林省首批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学院成立了创业协会、花卉协会、艺轩剧社等学生社团,经常组织开展技能大赛、文体活动;定期举办艺林轩讲坛、领航学业辅导工作室引领学生规划人生;对品学兼优的或者贫困的学生设有奖学金、助学金资助体系,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到园艺园林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知识,还可以进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的培训和培养,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增长才干、完善自我的舞台,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园艺、园林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园艺园林相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行政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学院现有园艺学、风景园林学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果树学、蔬菜学和设施园艺学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风景园林、农艺与种业(园艺)、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设施农业)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蔬菜学为全国第一批(1981)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果树学为全国第三批(1986)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园艺学科是吉林省“十二五”、“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学院拥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和专业实验室3000余平方米以及教学科研基地40余公顷,以及36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和4个县校合作试验示范推广基地。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级科研项目140项,其中国家级12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2800余万元;共获省、市科技进步奖22项;培育出园艺作物新品种11个;出版学术专(译)著、教材20部。学院利用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积极与美国、波兰、日本等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浆果类果树、黑木耳、寒地蔬菜和长白山野生观赏植物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以及寒地设施设计与优质安全生产等科学研究,积极面向基层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服务,累计为农村、农业、农民创造技术增收120余亿元。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40万
] -
植物保护学院围绕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立足国家和区域建设人才及技术需求,以创新有害生物安全控制理论和技术为主线,同时遵循“明德崇智、厚朴笃行”的校训精神,本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总体思路,力争建成我国重要的、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基地。植物保护学院下设植物保护、应用生物科学2个本科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创建于1959年,是学校设立最早的专业之一,构建了以专业课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实践“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具有特定内容与特点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植物保护专业是国家首批“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吉林省首批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和“十二五”本科特色专业。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是李玉院士领导下创建的新兴特色专业,2007年申请成立,2009年批准招生,是我国第一个以菌类作物为特色的全日制本科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和“三农”服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专业。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40万
] -
学院建于1958年,在我国第一个建立了“药用植物”、“经济动物”和“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3个本科专业。学院以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菌物等中药资源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质量控制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为特色。建院60年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及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与服务。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3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博士学历占90%,国外留访学者占31%。教授20名、二级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6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省高级专家4名,长白山学者1名,省学科领军教授2名。省拔尖创新人才7名。拥有中药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中药学、药用植物栽培学2门省级精品课,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植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学、野生植物栽培学等6门省级优秀课。学院设有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中药资源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和中兽药学等6个学科方向;设有药用植物二级博士点和药学、生态学2个一级硕士点,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二级学科硕士点及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点。其中,药用植物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学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每年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约130名。学院设有人参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用植物栽培育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以及长白山中药材药效物质分析、药用菌物资源与利用、吉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梅花鹿药用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等4个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还设有吉林省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吉林省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中药制剂教学科研中试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近5年来,学院主持科研项目总经费6100余万元,其中,千万元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7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1余项,选育中药材新品种5个;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各3项,省标准创新一等奖和专利金奖各1项。科研成果转化创造新增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40万
] -
资源与环境学院前身为土壤与农业化学系,成立于1956年,1998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是吉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为核心学科,内涵和外延不断充实扩大,专业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农、理、工学科门类融合的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5人。学院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人、吉林省政府参事1人、中组部直管优秀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人选4人、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1人、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62人。学院现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5个本科专业,大类招生为: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和应用化学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总数近1400人。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省级特色和品牌专业,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应用化学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设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7个教研室,2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万元以上设备550台套,设备总价值达6000余万元。硬件基本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可满足教学、科研对仪器设备的需要。还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6个稳定的校内教学实习基地,26个校外实践基地。学院现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和5个二级学科,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为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药学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15人、博士研究生36人。学院建有土壤改良与肥力调控等10个科研创新团队,拥有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农药残留检测资质实验室。近5年,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省部级等项目130余项,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和EI收录150余篇,与其他高校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研究论文2篇。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专利13项,专著4部。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1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