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江苏科技大学 > 招生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 简称:江科大
  • 地区: 江苏
  • 类型:理工类、公办
  • 学制:2~3年
  • 学费:¥3.00~10.0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其焊接专业1953年开设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时期,为全国最早设立焊接专业的3所学校之一。1988年成立焊接与材料系,2003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焊接学会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中国焊接学会“熔焊工艺及设备”、“高能束及特种焊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焊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材料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单位。师资力量:学院现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先后涌现出全国焊接领域著名专家沈世瑶教授,全国金属材料知名专家、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刘和法教授,船舶行业及武器装备系统著名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蒋成禹教授,全国特种金属材料领域著名专家谢春生教授等优秀教师。现有教职工139人,其中,教授24名、副教授50名,专业教师博士率85%,留学回国人员超过35%;拥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江苏省特聘教授3人,江苏省“333工程”科技领军人才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多人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学科和专业建设: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同时还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材料加工工程是江苏省“十二五”一级重点学科,新材料及焊接技术为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建设项目船舶与海洋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方向,先进材料及加工技术为江苏省优势学科二期建设项目的重点序列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江苏省优势学科三期立项建设。学院建有焊接技术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腐蚀与防护、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功能材料7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其中“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A类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2016年武书连全国大学学科专业排名数据显示,焊接技术与工程排名第二。同时,“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学院实验条件完备、仪器设备先进。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焊接技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高效焊接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享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办学特色: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融合“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四位一体,注重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多年来,学院与国内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一些学术团体、大学与研究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焊接学会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中国焊接学会“熔焊工艺及设备”、“高能束及特种焊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材料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单位。办学成效: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研究计划、省基础研究计划、省重大科技攻关、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项目1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余篇。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排名(武书连)A+,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工程系学科排名前100。学院在校本科生1900余人,其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400余人,留学生20人。近三年学院本科生考研升学率平均33%,其中考入双一流大学比例近60%,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学院优秀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中型国有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拥有我省最具优势的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单位。近年来,船海学院秉承“团结、拼搏、和谐、奉献”的院训,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需要的教育”为宗旨,在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和工作。在此,我谨代表学院,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条战线的全体教职员工,向为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广大离退休人员,向刻苦学习、蓬勃向上的全校同学,向心系母校、服务社会的各地校友,向长期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始终坚持稳定、创新、发展三大原则,深入开展制度、队伍、学风三大工程,不断完善主题、素质、实践三大教育体系,建立健全院领导、院督导组、各系室“三级”监控网络,形成“以突破博士授权目标为牵引,以高校优势学科项目为依托,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主线,以行业科技发展需求为推动”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强化内涵建设,树立特色优势,实现了学院党务工作、学科建设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生工作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回顾过去,成绩可喜;展望未来,重任在肩。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将以“勤政、廉政、民主、团结、高效”为目标,在学校跨越式发展方式和重点工作牵引机制的指引下,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依法治院、科学治院的水平,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和管理队伍,建立并完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向“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战略目标努力奋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海洋学院是学校新成立的特色学院,旨在进一步彰显学校“海洋”办学特色,充分利用现有学科和专业条件,积极培养海洋类紧缺型高层次创新人才。 目前,学院拥有水声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海洋技术与工程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水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海洋信息工程5个本科专业,拟新增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机器人等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60余人,拥有特聘院士2人,国家杰青1人,省部级人才多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江苏科技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化学教研室,以化学学科为依托先后筹建了腐蚀与防护(1998)、环境工程(2000)、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003)、应用化学(2004)、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016)等本科专业,2006年9月环境工程专业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转入生物技术学院合并成立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年3月化学化工相关专业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转入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合并成立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2014年7月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重组更名为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和生物技术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含外教1人),教授12人,副教授34人,博士59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8人,具有1年以上留学经历人员32人,专任教师中高职比例68%,博士比例87%,海归比例47%。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各4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4人,江苏省“双创博士”8人,江苏省产业教授2人。学院现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与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为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并为江苏省第二期优势学科“先进材料及加工技术”省重点序列学科的重要支撑学科。学院现有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给排水科学与工程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专业(2012),应用化学为江苏省一流专业(2019),环境工程、应用化学2个成人教育专升本专业和应用化工技术1个成人教育专科专业。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672人,硕士研究生154人(其中海外硕士9人),博士研究生4人(其中海外博士1人),人才培养质量高,升学率、学位论文抽检优良率、就业率等在学校名列前茅,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院下设化学化工系、环境工程系和新能源材料系,拥有江苏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院级分析测试中心,材料化学实验室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单晶X射线衍射仪、高压气体吸附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园二色谱仪、荧光光谱仪、元素分析仪、物理化学吸附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学院教师近年来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国内的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近五年,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4项,国家“863”计划子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镇江市社会发展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7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1700余万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2件,正式出版教材和专著11部,科研成果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教学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各1项等,指导学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江苏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2篇和优秀团队2个、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等,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2门和江苏省高校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1门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起源于1978年镇江船舶学院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装备专业,1993年获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点,2005年获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两个硕士点,2010年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机械工程学科是江苏省优势学科(主干方向)、江苏省重点学科、国防科工局特色学科。经多年建设,形成了船用机械装备先进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复杂装备数字化设计理论与方法、舰船装备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特种加工技术等4个学科方向。本学科在2015年江苏省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评估中获优秀等级。本学科依托行业优势,在船用主辅机设计与制造、舰船装备机电控制等领域优势突出,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领域特色鲜明,非线性屈曲分析技术、高效节能电弧焊等研究成果为深水半潜式平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航空母舰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多项重要技术支撑,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近五年,主持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等。主持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9项,主持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39项;授权发明专利253件,获国际PCT专利8件;发表SCI收录论文93篇、EI收录论文78篇。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9人、博士学位46人(博士化率61%);拥有突贡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7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其他省级人才17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承办国际会议2次、国内会议4次。硕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23人次,占比6.5%,参加国内学术交流51人次,占比14.4%。本学科拥有国家级海工装备与船舶数字化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及省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5个。近五年,主持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奖4项;培养研究生354人,就业率100%,其中17人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学科建有完善的“辅导员+导师”教育与培养工作体系和相配套的育人制度,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高,毕业生受到行业高度认可。国家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未来十年人才需求量为350-400万,其中高端领军人才占30%以上。《中国制造2025》及《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等国家战略鼓励高校扩大该领域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同时,江苏作为船海装备制造大省(占全国53%),更加迫切需要培养该领域的高端领军人才。因此,作为江苏省唯一支撑船舶与海工机械装备行业的高校,其机械工程学科增列博士学位授权点十分必要与迫切,这不仅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也为提升江苏海工装备研发水平和保持造船强省地位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沧桑巨变、风雨兼程。伴随着改革开放伟大进程,承蒙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殷切关怀和鼎力支持,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历史,硕果累累。学院全体师生以自己的卓越智慧和不懈努力,植根于科大深厚的“船魂”精神,奋力前行。奉献、创新、突破、发展,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科持续竞争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谱写了学院发展史上的动人诗篇。学院始建于1979年“镇江船舶学院”电子计算机专业,经过4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在专业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各个方面日益成熟,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8年7月,经江苏科技大学研究决定,批准成立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正式更名为计算机学院。目前学院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教授12人、副高29人,专任教师中博士38人、在读博士10人,专任教师硕博比达到95.5%。学院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人、“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3人、江苏科技大学“深蓝人才”2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校教学名师2人。目前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方向)、通信工程、信息安全、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方向)、物联网工程和人工智能在内的8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学院各类在校生1800余人。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将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校训,紧紧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围绕学校“建设一流造船大学”的奋斗目标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学院而努力奋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真诚希望与海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加强交流合作,与有识之士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为管理工程系,1979年创立,2002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理论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江苏省优势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梯队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和科技创新团队);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及“工程管理硕士(MEM)”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9个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工业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会计学(省特色专业)、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校品牌专业)、财务管理、经济学(校特色专业)、金融工程、工商管理(中澳合作办学)(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学院现有5个专业系:工商管理系、经济系、会计系、信息管理系、工业工程系;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内设5个专业实验室:信息管理暨影子工厂实验室、工业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与管理实验室、会计学实验室、心理与行为实验室(建);1个图书资料中心;7个科研平台: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数字化造船软件开发工程中心、海工装备与船舶数字化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服务制造模式与信息化研究中心)、江苏高校哲社优秀创新团队培育点(复杂产品制造企业成本工程)、中船工业现代物流研究中心、江苏科技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学院教职工现有1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正高职称26人,副高职称50人,博士65人;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江苏省劳动模范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江苏省新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人次、第三层次培养对象7人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次,江苏省社科优青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9人次。学院现有本科生2000余人(含留学生近百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工程硕士2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20人。学院重视教学改革,实施品牌战略和专业建设首席负责人制,率先按专业类制定教学计划;重点建设经管专业核心/平台课程,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重视实践教学和创新精神培养。结合长期对企业中青年干部的培训经验,已先后为中国船舶工业等行业举办了厂长、经理、总会计师等培训班70余期,为船舶行业培养了5000余名后备干部,被誉为中国船舶系统干部培训的“黄埔军校”。学院以制造业为基本对象,以信息技术应用为背景,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十一五”以来,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包括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企业委托等各类科研课题500余项,科研经费超亿元,发表论文1600余篇,其中SCI/SSCI/EI/ISTP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教材20余部。承/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前身是我校的动力工程系,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系之一,是学校“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80多年的建设,学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学科专业行业特色鲜明,教育国际化取得新的突破。在船舶轮机、动力装置、舱内环境控制、振动噪声控制、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方面形成科研特色,在船舶海工、能源动力行业中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实力日益增强。学院已形成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轮机工程”、“水声工程”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拥有“能源动力”、“教育部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能源动力硕士双学位中-俄联合培养”、“土木水利”工程硕士领域(船舶与海洋工程、暖通空调学科方向)。“轮机工程”为国防特色学科专业、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优势学科重点建设方向。学院拥有“能源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轮机工程”为国防特色学科专业,2020年被国际海事科技协会(IMarEST)专业认证受理,即将通过工程教育国际实质等效专业认证。“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2020年被国际海事科技协会(IMarEST)专业认证受理,即将通过工程教育国际实质等效专业认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在2019年通过工程教育国家专业认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拥有由省级人才带领、博士率100%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的毕业生深受企事业单位欢迎。学院下设轮机工程系、动力工程系、新能源系、人工环境系4个教学系,1个工程实训中心和6个科研研究所,设有学院党政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管理机构,现有教职工80人,教授10人,副教授26人,专任教师博士学位占比78%,具有工程实践经历占比70%,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接近50%;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行业高层次人才等省级人才10余人,江苏省产业教授3人,形成了一支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和各具特色的学术梯队。依托行业优势,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科研体系,近5年承担了包括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基金、国防科研、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在内的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各类科技进步奖12项。学院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轮机工程方向,轮机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能源与动力工程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中心下设热工基础实验室、动力装置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室、振动噪声实验室及轮机工程实验室、新能源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2000余台套,固定资产总值约4000万元。校企共建江苏省船舶与海洋空调冷冻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船舶测控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传动装置减振降噪工程技术中心等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2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约1300人,研究生、博士生约300人,本硕博留学生约100人。近5年承担省级教改课题15项,获国家级多媒体课件奖2项、省教学成果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15部,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优秀毕业设计4项。学院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形成了本硕博留学生培养体系,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强,学术氛围日益浓厚。与俄罗斯莫尔多瓦国立大学开展能源动力硕士双学位交换生培养,2019年获批教育部中-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培养项目-能源动力专业”2020年成功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促进与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名单,每年资助我校20名教师和研究生赴俄罗斯摩尔多瓦大学联合培养。学院充分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产教融合,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共建了国家级校企联合产学研基地、学生实习基地等25个,设立了多个企业奖学金。近5年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150余项。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校前2位,平均98%以上。作为江苏科技大学最早创建的院系之一,学院经过多年的奋斗及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将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和“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院风,不断努力,勇于创新,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人文社科学院始终坚持推行“学科立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秉承“传道授业,厚积薄发”的传统,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质量为抓手,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人文素养、独立思维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性文科应用型人才。学院现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政治经济学方向)、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点(MPA),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本科专业。设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基层公共治理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镇江旅游发展研究院,校实践教学示范点“人文素质实践中心”。现有教职工40人,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10项,公开发表论文200篇,其中CSSCI31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目前,人文社科学院正以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力争通过未来十年的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2001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正式合并。2001年9月,生物技术学院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学术力量基础上正式建立。2006年9月,环境工程专业并入,学院更名为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年3月,化学化工相关专业并入,学院更名为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2014年1月,为了进一步强化我校三大办学特色之一 “蚕桑及相关生物技术”的发展,将学校生物学科教学培养工作与蚕业研究工作合并整合,重新成立生物技术学院,实行蚕业研究所与生物技术学院两个牌子一套班子的组织管理模式。新运行模式的实施,更好地发挥了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作用,促进了多学科融合,提高了科研教学水平与效率,实现了科教相长。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生物技术学院已成为专业特色鲜明、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涵盖本硕博阶段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基地和蚕桑科研基地。学院现有在职教师及科技人员10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4人,有博士学位者69人。目前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50余人。拥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6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3人。学院下设生物技术系、生物工程系和蚕学系,拥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蚕学3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养殖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目前学院有本科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生5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留学生40余人。学院和研究所科研力量雄厚。长期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项目,组织全国性蚕桑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在我国蚕桑产业恢复世界第一地位发挥了核心科技支撑作用,先后取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16项、省部级奖励成果80余项。学院和研究所科研教学平台众多。建有农业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蚕桑产品及食用昆虫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科技部)、国家蚕桑育种中心(农业部)、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合作中心(农业部)、国家蚕桑科技转化平台(商务部)、江苏省蚕桑种质资源基因库等科学研究平台,设有江苏省畜牧学重点(培育)学科、江苏省蚕桑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研究平台。现有科研设施面积21000余平方米,教学实验室面积6000余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拥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红外光谱仪、元素分析仪、流式细胞仪、遗传分析系统、蛋白质快速纯化系统、凝胶成像系统、TOC测定仪、比表面测定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此外,学院还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8个。丰富的实验教学内容,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院培养实验技能高、动手能力强、实用与研究型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院学生完成的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三等奖,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二等奖,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大赛特等奖等等。有1篇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5篇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全院学生考研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位居全校前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本科及研究生的就业率均在97%以上。生物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科技大学的特色学院特色学科得到有力支持,经过教职员工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院管理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学院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群策群力,真抓实干,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成立于2008年,前身是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系。结合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的优势特色,学院逐渐形成了服务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之路。现为中国土木建筑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国土木建筑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理事单位,镇江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暖通空调工程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工程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项目管理2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2016 年土木工程学科获批“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建筑学等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2个成人教育本科专业、2个专升本专业和1个专科专业,承担2项执(从)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 其中,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1993年,先后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校品牌专业,2012 年获批“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工程管理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现为校特色建设专业;建筑学专业于2010年开始招生。学院下设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与建筑学3个教学系和1个实验中心,实验中心包括工程材料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以及结构仿真实验室、三维激光扫描与多传感技术、建筑技术、工程管理等多个实验室。2013年获批江苏省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中,教授10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3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30余人,其中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2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3人。此外,学院还采用柔性引进等方式聘任了一批有影响的教授、学者、企业专家,助力学院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科研及对外服务。目前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达1100余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院注重校企联合,设立产学研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学生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等,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特色,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授权专利30余 项;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中被三大检索近80篇;教师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 项,市厅级奖励10余项;建设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近10门,编写教材近20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办学历史

    自动化学院1956年始创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船舶电器装置专业,1970年随学校迁至镇江,前身为自动控制与计算机系、电子与信息系,2002年改名为“电子信息学院”,2022年电子工程系从学院分出,学院改名为“自动化学院”。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学院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London)、斯特拉斯堡克莱德大学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出国攻读学士、硕士学位。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全院共有教师88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3人,博士47人,海内外高水平兼职教授10余人。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工信部首批特聘专家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产业教授9人、江苏省双创人才4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二、第三层次培养人选1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4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9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6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中国船舶设计大师4人。现有教学团队11个,科研团队14个,其中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团队3个,多人担任各类社会团体主要职务,拥有多位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编委。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系统科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海洋技术与工程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交叉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系统科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统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7个二级硕士点,人工智能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交叉学科;电子信息1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3个本科专业。学科所在工程学进入ESI前1%。

    办学特色

    学院现有学科中,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为国防特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培育)学科,自动化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一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和江苏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类、江苏省一流专业、江苏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校级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为江苏省一流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为全国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

    办学成效

    学院下辖自动化系、电气系、测控系、电工教学中心和信息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船舶与海工装备自动化工程实验室、江苏省船舶与海工关键配套产业产学协同创新基地、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2家、校企合作实习基地50余个等;建有船舶综合电站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电力推进实验室、机舱自动化实验室、浙大中控过程控制联合实验室、舰船装备一体化平台实验室、美国德州仪器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船舶通信与导航实验室、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近五年来承担各类项目200多项,总经费达数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46项,国防项目30多项,省部级项目18项,发表SCI、EI收录6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6本,授权发明专利500项。在2012年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排名中,本学科的“专利转化”排名全国第24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等各类奖项近30项。人才培养方面,获国家一流课程1门,江苏省一流课程1门,江苏省在线课程2门,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2门,江苏省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5门,江苏省重点教材9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三等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第三届全国MM百万青年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金奖1项;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3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等各类荣誉100余项,学生就业率和考研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简称:江科大 地区: 江苏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00~10.0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江苏科技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