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成立于2016年1月,是由原城市与环境学院和测绘学院合并组建的新学院,其前身为始建于1956年的史地科。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是历史较为悠久、综合实力较强的学院之一。学院拥有地理科学(师范)、测绘工程、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园林、土地资源管理8个本科专业。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学科教学(地理)和电子信息(测绘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土地资源管理和区域经济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近五年,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和地理科学(师范)先后立项为省重点(培育)学科(2016)、省优势学科(三期,2018)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学科与专业相结合的“科学理论-工程技术-社会服务”贯通式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优良、教学科研水平高、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9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62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获得者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与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93人。全国性学术团体副会长(副理事长)2人、理事6人,省级学术团体副理事长(副会长)3人。此外,还拥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区域政策与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区域经济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团队1个。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有在读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生近260人。秉持“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理念,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分类、分段、模块式教学为路径,不断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近年来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全国GIS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第四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一等奖等50多个奖项;获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0多项,研究生培养科研创新工程项目实现全覆盖;本科升研率达30%,本科、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一方面聚焦学科前沿,积极创新探索。在测绘、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技术支撑下,在苏北、淮海经济区等区域的地理综合研究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另一方面,通过规划编制、决策咨询、技术服务等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服务,成效巨大。近5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项,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863计划多项,主持教育部、江苏省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江苏省高校产业化重点项目等市厅级项目50余项,获得纵向课题经费2000余万元。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高校教材40余部,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0余项。学院拥有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独联体国家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江苏淮海发展研究基地、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基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特色镇村建设与土地管理研究基地、江苏省开放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研究平台,以及规划与设计学科群综合训练中心、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区域经济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测绘与3S技术实验室、资源环境实验室等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拥有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机器人、全站仪、电子水准仪、大幅面绘图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数字化仪等实验仪器设备800多台套。实验条件能够满足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项目,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担数字制图、城市规划、软件开发、网络设计、多媒体制作、数码平面设计等科技开发工作。学院积极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彰显。以学科专业为依托,获批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瞄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积极开展决策咨询研究。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地方政府委托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200多项,课题经费近2000万元,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打造服务地方发展的新型智库,韩宝平、沈正平两位教授被徐州市政府聘为参事(全市仅15人),10多份咨询报告获得省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学院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主动搭建各类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项学术交流活动。近五年来,学院先后举办“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术聚焦‘苏北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与关键举措’专场”、“第十四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江苏省地理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2020年中国地理学会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大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二届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地理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等多次学术会议。积极选派师生代表参加多项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主题发言和大会交流,赢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当前,学院正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开拓创新,大力提升内涵,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于2016年1月由原法律政治学院和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组建而成立。设有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等全日制本科专业,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成人教育本科专业。学院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硕士(MPA)和社会工作硕士(MSW)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为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的支撑学科。教育教学与科研方面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摆在发展的中心位置,秉持培养具有“一流道德素养、一流专业素质、一流实践水平、一流创新能力”人才的办学宗旨,着力加强各学科的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各项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出版专著8项,译著2项;科研成果获奖11项,其中省级2项,市厅级9项;获纵向项目42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1项,国家一般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9项,市厅级项目24项;横向项目28项;横向课题超过10项;发表论文227篇,C刊及以上级别67篇,其中特A类期刊6篇,A类期刊1篇,B类期刊15篇。各类国家级教学案例获奖7项,省级微课比赛、多媒体大赛、课程比赛获奖12人次,其他省级获奖11项,校级十三五规划课程10项,其他校级获奖18项。多名教师担任全国性或江苏省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办学情况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网、《新华日报》、《徐州日报》等媒体报道。学生发展与就业方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学生指导与服务,突出学风建设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严格管理、强化引导、优质服务。学生就业率一直稳步在97%以上,2020届学生考研升学率27.2%。学生团队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国赛一等奖以及省赛特等奖、一等奖,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等10余项国家级奖项以及30余项省级竞赛奖励。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累计获得国家级项目11项,国家级自筹项目18项,省级项目31项。学院团委连续四年获评校五四红旗团委,学生活动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网》、《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4.50万
] -
江苏师范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位于泉山校区,前身隶属于1958年成立的江苏煤矿专科学校。1999年院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2006年成立机电工程学院。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学院各项事业有了快速发展。学院现有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工业设计系、车辆工程系和机械基础系4个系,机电技术、液压控制技术2个研究所。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点1个和教育硕士点1个,其中机械工程学科为省重点(培育)学科。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设计3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3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9人,另有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省产业教授1人,副高29人;博士39人,占比61.9%,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21人,占比33.3%。拥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9人。学院坚持多层次办学,持续拓展办学格局。在院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近500人,学历教育留学生70人,中俄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全日制295人,联合培养民办全日制本科生586人。学院坚持“以本为本”,持续强化人才培养。教师获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规划教材1部、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一流课程3门、省重点(精品)教材6部、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省级教改项目10余项。有6名教师获得国家、省级教学竞赛奖。指导学生获省高校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团队优秀毕业设计2项。学院坚持“产教融合”,纵深构建实践平台。现有机械设计、机械电子、机械制造、智能制造、工业设计、车辆工程等6个实验中心和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铁路局、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16家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拥有国家级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项目)3个、省级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4个、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6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市级工程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各类仪器设备1700余台(套),价值2800余万元,实验开出率100%。学院坚持“以研促教”,涵养提升科研水平。教师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17项、省级53项,获科研经费2500余万元,发表论文890余篇,其中被SCI、EI、CPCI收录32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省厅级奖项10项、国家专利99件。学院坚持“强基尚能”,创新砺炼育人质量。我院学生获得国际级竞赛奖励3项、国家级竞赛奖励10余项、省级竞赛奖励60余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德国IF设计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成绩显著,为学校争得荣誉。学生考研录取率连年攀升,目前达到21%,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学院全体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校训精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以生机勃勃的活力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开启改革发展新篇章。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是体现我校教师教育特色的专业学院,其前身为1959年徐州师范学院设立的教育科学教研室。1998年成立教育系,2003年建成教育科学学院。2016年1月教师教育学院与教育科学学院合并运行。在发展史上,著名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曾在此执教。学院共有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18人、副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6人。一批优秀教师成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导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劳模。30余位教师先后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地的知名大学访问研修。学院下设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学前教育系、中学文科教研部、中学理科教研部和实验教学中心,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科学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拥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一级学科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位列B档。小学教育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承担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已形成“关注事件、服务社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小学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学术气氛浓厚,科研成果丰硕。近5年,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发表C刊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在SCI/SSCI期刊发表12篇(一区4篇),在《教育研究》发表8篇,《心理学报》发表5篇。周棉教授的《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入选2016年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2019年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魏本亚教授领衔的“传承·创新·引领:共同体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获2018年教育部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高伟教授领衔的教师教育团队为江苏省“青蓝工程”教学团队。学院教师获批9项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目前,学院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62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2项。学院依据“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品格优”的人才培养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积极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工程,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近5年先后承担国培、省培、地培项目近百项,培训人次逾万人,为教师职后卓越化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持,赢得广泛的社会赞誉。(截至2021年6月3日)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史地科,1978年成立历史系,是江苏省较早创办的历史学本科专业。2002年4月更名为社会发展学院,2005年6月成立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院设有历史系、旅游管理系(2002年)和文化产业管理系(2007年)。建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3个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点,旅游公共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和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授权点。学院拥有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江苏基地,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备案机构和省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报国思想和实践研究”江苏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基地、与江苏省台办和徐州市政府共建“苏台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研究平台。学院现为全国旅游及饭店业优秀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旅游培训基地、江苏省教育厅首批研学基地,拥有考古与文物艺术品分析实践教学实验室、模拟客房、模拟酒店、导游实训室、文化创意工作室等教学设施,建有93个省内外教育实习基地,37个专业实习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专任教师5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博士45人,占84.9%。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带头人、省“社科优青”、省“双创博士”10余名,10多人在国家级、省级学会担任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等职务。20余名教师赴美、英、澳等国及台湾等地高校研修深造。2016年以来,学院教师承担的国家级基金项目1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20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40余万,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出版著作9部,在SSCI一二区期刊发表论文5篇,在《世界历史》、《民族研究》等中文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学院现有全日制在籍本科生778人,研究生167人。与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及台湾等地高水平大学建立实质性合作,每年有1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赴境外交流研修。考研录取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多名学生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等国外高水平大学硕士研究生。近5年来,获省高校重点教材2项、省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2项,获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16项,省级18项。获全国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长三角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高校艺术经纪人大赛一等奖1项。获批文化和旅游部大学生团队实践扶持培养项目2项。学院主办的“孟子文化节”“金牌导游大赛”“红色情景剧巡演”“澳大利亚文化周”等系列活动已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历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向重点大学输送博士生、硕士生300余人。部分优秀毕业生成长为特级教师、重点高校博士生导师、品牌酒店及景区高级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管理机构骨干,有的担任省内外高校、院系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有的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院师生将继续弘扬“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师大校训,加强本科生人才培养“导师制”,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岗位技能训练,努力成为专业特色鲜明、国内影响显著的教学研究型新兴学院!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要求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学院前身为马列主义教研室。1983年创建政教系,1991年从政教系分离并成立直属学校的社会科学部(期间,2000年校德育教研室并入),2006年与法政学院合并。2011年3月,成立独立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现为江苏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硕士、学士等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能力,主要负责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硕士研究生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本科专业,为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全日制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点以及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学位点。学院拥有一个省级研究基地——中华家文化研究基地,合作拥有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校级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挂靠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12人拥有博士学位,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人,入选“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择优资助计划”2人,江苏省“333”工程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硕士生60余人、本科生200余人。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发展思路,通过“战略研讨、梯队构建、方向凝练”,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科学研究,努力做到“学科建设有梯队,科学研究有方向,教学水平有提升”,通过“学术与教学沙龙”、“全员听课评优”等活动,不断促进思政课建设向纵深发展。学院成立以来,教师共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近300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新华文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权威期刊均有研究成果发表。先后承担国家、教育部、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等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一批科研成果先后荣获部省级奖励。学院已经形成学科、科研、教学互促并进的良好局面。“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努力实现从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科研型学院的转型,努力建设优势和特色较为鲜明、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的学院,进入省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行列,积极向教育部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迈进。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是江苏师范大学办学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学院的前身是1992年经江苏省教委批准设立的徐州师范学院广告系。此后随着专业的增加和调整变化,先后易名为工商管理系、经济管理系。2002年4月,学校批准成立徐州师范大学商学院。2005年7月,学校调整专业布局,撤销商学院,分别成立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2013年4月,学校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又重新组建了商学院。目前,商学院已基本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设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会计学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1个教育硕士点(财经商贸方向)。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金融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会计学专业为校优势专业群核心专业。商务系统模拟仿真综合训练中心为省级学科综合训练中心。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校本科生1159人,研究生152人,国际留学生180人。研究生获得江苏省和学校研究生创新工程培养项目108项、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奖学金9项。荣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江苏省第九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一等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最佳创意奖1项。“十三五”时期获得江苏省重点教材立项5部,2019年全英文授课课程《InternationalTradeTheoryandPractice》获批“江苏高校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省级精品课程”,并被首批选入江苏教育英文网上展示。毕业生以其良好的思想修养和专业素质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年终就业率超过97%。学院积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有教职工110人(专任教师9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8人,教授13人、副教授37人,博士59人;4人被评列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人被评列为江苏省社科优青培养对象,1人被评列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0余人先后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三全育人先进个人”和“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另有来自校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客座教授5人。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建有自贸区研究院、产业经济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经济合作发展研究中心、现代物流研究所、淮海农业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苏北三农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多次成功承办“空间经济学国际研讨会”、“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5届年会”、“全国经济与管理学院(商学院)院长论坛”;“十三五”时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项,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江苏省科研基金项目15项,出版著作22部,发表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以上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商学院将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不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同心同德、苦练内功,为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9.00万
] -
江苏师范大学生物系始建于1956年,1960年因国家政策调整撤消,1982年恢复建制,2003年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学院设有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于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生物学和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教学(生物)硕士点。建有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药食资源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江苏省系统发育与比较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内皮细胞靶向性心血管药物创制工程研究中心。4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共建实验室以及5个市厅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江苏省一期、二期、三期优势学科(生物学),江苏省重点学科(遗传学和生态学)以及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高中生物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江苏省中学生物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和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标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学院教职工总数140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2人,博士(含在读)107人,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4人,有海外背景的55人。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教师1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名,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8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5人,江苏省双创博士2人,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18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十三五(2016-2020)以来,学院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3项,以第一单位在PNAS、Nature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505篇论文(其中SCI论文379篇);获得教育部等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4项,出版专著、教材等6部。学院现有学生总数100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1人,硕士研究生215人,本科生717名,留学生10人(含7名博士留学生)。本、硕、博学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百余项,“甘薯花青素辅助治疗癌症”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铜奖。多年来,我院历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一直名列全校前茅,先后向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名牌大学和科研院所输送了大量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教育科研战线上的骨干力量,部分毕业生还获国家级嘉奖,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毕业生成为各级行政管理干部。生命科学学院将继续坚持“师生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按照“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前瞻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优化办学环境和条件,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外国语学院是江苏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1960年开始招收英语本科生和俄语本、专科生。1999年设立日语专业;2012年设立西班牙语专业;2015年设立翻译专业。现有教职工150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38人;博士和在读博士44人。常年聘用外籍专家10余人。学院现有在藉全日制本科生1251人,在藉研究生332人。学院设有英语一系、英语二系、翻译系、俄语系、日语系、西班牙语系、大学外语一、二、三、四系以及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印第安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伊比利亚美洲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学院现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教育硕士、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2000年获批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2003年招收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硕士;2006年获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2010年获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点。2012年在一级学科硕士点评估中位列江苏省第四。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强化内涵发展,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院整体科研水平。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在校特A类权威期刊、A﹠HCI、SSCI、S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CSSCI、中文核心、SCD等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学院教风严谨,学风优良,人才培养质量好。学院在2006年教育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2009年英语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连续多年,英语专业八级通过率高出全国师范院校平均通过率40多个百分点。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具有丰富人文情怀和职业奉献精神、综合素质高、岗位胜任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目前已与美国阿肯色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日本北陆大学、东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德米雷尔大学、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东哈萨克人文学院、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项目,进行本、硕、博各层面的联合培养。学院常年选派教师担任美国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和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和任课教师,大力传播中国语言文化,孔子学院除了日常教学外,策划、组织和实施一系列大型中国文化推介活动,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引起了较大反响,获得国家汉办的高度评价,同时也为我校在当地扩大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学院独立拥有八千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大楼,其中语言实验室4座,同声传译训练实验室1座、同声传译模拟会议室1座、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1座,计算机网络教室1座,多媒体教室35座,其中大型多媒体教室4座。同时,学院还配备外语教学广播电台。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20年6月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身为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是学校建制最早的系科之一。学院曾拥有廖序东、吴奔星、王进珊、蒋庭曜、古德夫、吴汝煜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享誉国内外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经过几代中文人的努力建设,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等第为B;据中国软科,近五年来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排名居前30位。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00余名,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80余名,专业学位研究生190余名。目前,学院拥有汉语言文学(设有师范、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汉语言、秘书学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国家级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二类特色专业”),汉语言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2012);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015,A类)。“卓越语文教师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三方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传承·创新·引领:共同体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学院1979年招收研究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语文教育方向)培养单位。2008年,中国语言文学成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1年,以中国语言文学为依托,“语言认知科学与文化艺术学科群”被评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成为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重点学科(培育);2014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被遴选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2018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被遴选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中国古代文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一向重视专业教学与课程建设,编写国家规划教材《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精简本)》,建有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5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群为江苏省优秀课程群,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教师口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为江苏省优秀(精品)课程。学院的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成果丰富。全院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38人,副教授26人,博士(含在读)69人,教师中有境外研修经历教师5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2名教师获得国家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名教师获江苏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1名教师为省社科优青,16人次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二层次、三层次人才,16人次入选省“青蓝工程”。汉语言文学(师范)教学团队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梯队为省级优秀学科梯队,“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团队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为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近五年来,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6项、重点课题3项;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3项;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相关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3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学院坚持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有特长、能创新的优秀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高品位、学术性、人性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获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019年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文学院毕业生人文素质深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目前,文学院毕业生在江苏教育战线上都是重要的中坚力量,特别是苏北地区,许多重点中学的领导都是学院的校友。学院也曾向全国的高教、科研、省市乃至中央领导机关输送了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成熟的领导干部。“薪火相传,中文不老。”在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中,文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秉承传统,锐意创新,使得美丽的“中文精神”薪火相传,历久不衰。如今,全院上下正在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共同奋斗。我们相信,经过文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文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92年的徐州师范学院音乐系,1996年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2006年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院自1993年起开始招收第一届专科生,1997年招收本科生,2007年招收研究生。经过长足发展,目前已经形成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编导为核心的三个本科专业综合化办学体制。并在本科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化,2011年获得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有音乐与舞蹈学(科学学位),音乐表演、舞蹈编导(专业学位)、学科教学音乐(专业学位),总计三大类,十三个专业方向的综合化办学体制。学院目前拥有全日制本科生580人,硕士研究生173人,函授在籍学生146人。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突出分层分类特点,成立了以卓越音乐师范生培养为特色的“费承铿班”。研究生培养根据我院实际调整学术型和专业性比例,适应了国家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最新要求。与美国阿肯色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给学生提供了国际化学习通道。音乐学院的师资队伍力量较为雄厚、结构合理。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2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15人,硕士学位39人。校内硕士生导师33人,同时聘请了著名歌唱家万山红、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乔等13位校外硕士生导师。学院下设声乐系、键盘系、器乐系、音乐学、舞蹈系五个系,设有音乐教育、音乐文献、音乐表演三个研究所和省部级共建音频实验室、汉乐舞研究与表演实验中心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考级服务中心。拥有民乐团、管乐团、舞蹈团、合唱团四个省级大学生艺术团和一个校级流行乐团。学院办学条件一流,设有现代化的音乐厅、多媒体教室、舞蹈房、排练厅、电钢琴室、录音棚等,琴房460余间,拥有世界一流的斯坦威、雅马哈、卡瓦依等品牌三角钢琴、立式钢琴260余台。学院注重课堂学习与舞台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学院师生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类音乐比赛中,共有260多人次获奖,为学院赢得了良好声誉。2013年“中国好声音”冠军——“蘑菇头”李琦就是我院的优秀毕业生之一;院代表队连续多年参加江苏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共获得38个一等奖;曾获全国高校合唱比赛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校园春晚节目联播一、二等奖;江苏省大学生艺术节舞蹈及器乐合奏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二等奖;全国高校教师钢琴比赛一、二等奖等多种奖项,还多次荣获省先进班集体、省级先进团支部、大学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及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4.50万
] -
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于2016年1月由原法律政治学院和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组建而成立。设有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等全日制本科专业,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成人教育本科专业。学院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硕士(MPA)和社会工作硕士(MSW)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为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的支撑学科。教育教学与科研方面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摆在发展的中心位置,秉持培养具有“一流道德素养、一流专业素质、一流实践水平、一流创新能力”人才的办学宗旨,着力加强各学科的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各项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出版专著8项,译著2项;科研成果获奖11项,其中省级2项,市厅级9项;获纵向项目42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1项,国家一般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9项,市厅级项目24项;横向项目28项;横向课题超过10项;发表论文227篇,C刊及以上级别67篇,其中特A类期刊6篇,A类期刊1篇,B类期刊15篇。各类国家级教学案例获奖7项,省级微课比赛、多媒体大赛、课程比赛获奖12人次,其他省级获奖11项,校级十三五规划课程10项,其他校级获奖18项。多名教师担任全国性或江苏省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办学情况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网、《新华日报》、《徐州日报》等媒体报道。学生发展与就业方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学生指导与服务,突出学风建设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严格管理、强化引导、优质服务。学生就业率一直稳步在97%以上,2020届学生考研升学率27.2%。学生团队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国赛一等奖以及省赛特等奖、一等奖,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等10余项国家级奖项以及30余项省级竞赛奖励。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累计获得国家级项目11项,国家级自筹项目18项,省级项目31项。学院团委连续四年获评校五四红旗团委,学生活动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网》、《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4.50万
] -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教授12人、副高级职称30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3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45人,具有海外学习背景专任教师35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省社科优青1人。专业建设:学院现有教育技术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智能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是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一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是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招收国际留学生,开展全英文授课。建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精品课程2门、省在线开放课程1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主编教材30余部(含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精品教材1部、省级重点教材3部)。学科建设:学院现有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5个硕士学位点。学院建有5个省级教学与科研平台:江苏省教育信息技术与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智慧教育研究中心,2个市级科研平台:徐州市智能教育工程研究中心、徐州市云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现有科研平台,围绕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教育、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教育前沿领域,学院组建科研大团队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课题2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2项,发表SSCI、SCI、EI、CSSCI检索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3部,获批国家专利32项。此外,学院智慧教育研究团队参与多份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与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并为江苏、浙江、北京、山西等多地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产生了广泛影响。人才培养:学院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环境,形成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着力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信息化高级专业人才”的办学特色,着力打造校外实践基地网络,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近五年,学生平均就业率98%以上,学生平均考研率24%。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等重量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奖60余项。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英国萨里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等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国际化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