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江西理工大学 > 招生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 简称:江理
  • 地区: 江西
  • 类型:理工类、公办
  • 学制:3~3年
  • 学费:¥2.40~6.0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红旗大道86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材料冶金化学学部的成立于2019年3月12日,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冶金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工程研究院”合并组建而成。学部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是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学习先进经验、勇于自我革新,实现学科群螺旋式高水平发展的意识的觉醒;是适应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需要,落实学校发展目标,实现学校、学科进位赶超的必然选择;是服务高质量人才发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更好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方式;是促进产教融合的现实需要,实施学部制的目的是要积极引导优质创新资源,服务地方和行业,提升服务发展能力。历史沿革:1958年,钢冶系成立,分别设置炼铁、炼钢和轧钢专业;1972年,有色系成立,分别设置重有色金属冶金、稀有金属冶金、金属压力加工等3个专业;1979年,钢冶系和有色系合并,成立冶金系;1983年,学校归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钢铁领域专业调配到其他院校;1994年,冶金系更名为材料工程系,设置有色金属冶金和金属压力加工2个专业。同年成立化学工程系。1998年,钢铁冶金专业恢复,同时根据教育部的新专业目录,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合并为冶金工程专业;金属压力加工更名为金属材料工程。2001年,根据学校推行的优化联合、资源共享的现代办学模式,材料工程系、化学工程系以及原资源系的无机非金属专业合并,成立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2002年,根据江西省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和赣南有色金属资源的优势,2002年至2010年新增稀土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成型与控制以及生物化工等多个专业。2008年,工程研究院成立。2011年,根据学校学科发展需要,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原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中独立出来。2019年,材料冶金化学学部成立。师资队伍:学部拥有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30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5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井冈之星)9人,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4人,江西省“双千计划”11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6人,江西理工大学清江特聘教授5人,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拔尖人才14人,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优秀人才9人。教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共100人,占比为43.4%;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6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21人,占比为96%,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教师161人,占比为70%。学科建设:学部现有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化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物理8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冶金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环境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凝聚态物理13个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和化学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冶金工程下设冶金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方向。已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江西省一流学科优势型学科(第一层次),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C+,排名进入全国前十;是江西省十二五首批高水平学科,江西“九五”、“十五”、“十一五”省重点学科,是江西省“重中之重”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下设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4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金属材料工程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江西省一流学科培育型学科(第三层次),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金属材料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下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2个专业方向。是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科学研究:学部目前建有3个国家级学科平台(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学科平台(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江西省新能源动力与储能电池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钨与锂特色资源及新材料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有色金属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铜冶炼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钨与稀土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冶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3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稀土荧光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动力电池及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稀土磁性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近三年,学部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超过百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超过两百项,企业委托项目超过280项,项目经费超过1亿元;发表SCI、EI检索论文超过450篇,授权发表专利超过150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超过20项,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向未来,学部将进一步秉承我校“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和“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面向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结合学科的国际前沿,加快推进综合改革和内涵式发展,为建设成为一个专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雄厚、研究水平领先、优秀人才辈出的一流学部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成立于2011年4月,是由1972年创办的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起来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现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实行一本招生。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硕士点,并在冶金自动化方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00多人,研究生200多人。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多人,博、硕士学位教师占90%以上,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宝钢优秀教师2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1人、清江青年拔尖人才2人、清江教学名师2人。学院立足特色和科技发展新趋势,围绕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自动化、智能化、电气技术、电子与传感检测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开展学科建设、科研和人才培养。建立了工业过程建模与控制、机器视觉与智能系统、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信息物理系统及技术、智能制造系统、智能交通信息系统、高效节能电机与电器、电动汽车驱动与控制、新能源发电与智能微电网、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集成电路设计、MEMS与高性能传感器件制备与应用、微流控芯片制备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研究平台,形成了具有行业和区域特色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交通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优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拥有江西省高校智能计算与网络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机器视觉及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校级机器视觉与智能装备技术研究所、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研究所等平台;控制科学与工程为江西省重点学科,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为校级重点学科。近5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行业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近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横向课题50余项,并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科技成果转化20余项。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有特色有影响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和高水平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实验中心”和“应用电子技术实验中心”为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了“3+1”创新教育实验班、江理-泰豪智能电网实验班、物联网工程特种兵等新工科教育创新实验班,推行“三个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新型工程教育,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等多元化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CCTV新闻联播多次报道我院的教改成果,产生了较大影响;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江西省品牌专业;“‘3+1’创新教育实验班”为国家级教学改革示范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打造了“人文社科、经济及管理与专业创新实践相结合”的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平台——欧林学堂,培养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并深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各类学科竞赛获一等奖20余项,二等奖30余项,其中全国电子设计竞赛、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为江西省在该项大赛获全国一等奖零的突破。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机电工程学院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江西冶金学院机电系,1972年更名机械系,2001年4月成立机电工程学院,由原机械系、自动化系和理学系一部分组成,2011年4月学院划分出部分专业组建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办学定位机电工程学院是我校办学历史悠久,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科二级学院,本科专业教育开办于1958年,研究生教育始于1980年。学院秉承“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现代机电工程人才和教学科研为目标,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学院。办学条件本科专业: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智能制造。机械工程学科在“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连续被评为江西省重点学科,也是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2012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6年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机械工程专业在江西省排名第一。2019年参加并通过全国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省示范性硕士点)、仪器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与机械、流体机械及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系(中心):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工业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与测控技术系、机械设计系、江西省矿冶机电工程研究中心、离子型稀土萃取设备研究开发中心、创新创业训练中心、机电实验中心。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0人,博导7人,硕导40人,博士和在读博士25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省高校骨干教师2人,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1人。在校本科生近1600人,全日制研究生和工程硕士近200人。主要教学成果近年来,获立项省级教改课题18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4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2项;发表各类教学研究论文近20篇,出版规划教材6部,获省级精品课程2门(机械基础、机械原理);省级资源共享课程3门(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最佳创意奖1项,获省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主要科研成果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发表SCI或EI期刊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批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74项;其中圆锥破碎机高效耐磨双金属复合衬板技术,高效预磨技术,矿石仓防粘结技术,振动摆动辗压成形技术,离子型稀土高效萃取技术,超重型振动筛,型料浆体管道输送技术,冶金矿山企业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设备维修管理专家系统,图档信息智能提取与管理系统,颚式破碎机三维动态模型与仿真技术,金属线材自动卷绕技术等科研成果获得企业青睐。近五年学生竞赛获奖学院大力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在全国和江西省举办的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数百项。获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64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13项;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2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6项及历届优秀组织奖6项;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9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3项,省特等奖28项、一等奖54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10项;获挑战杯比赛国家级金奖1项,省级银奖8项,省级铜奖4项。2014年“学霸寝室”4人两年获奖60多项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广泛关注报道,机器人团队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并赴人民大会堂领奖;“考场助手”机器人获全国一等奖,被中央领导批示,教育部委派考试中心考务处莅临考察。对外交流与合作学院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台湾中华大学等境内外高校在研究生、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在师资培训与学术交流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同中南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开展学生交换培养。学院已培养的10000多名毕业生中,大部分都活跃在钢铁、有色、机械制造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以及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不少人成为了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徐乐江,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等在内的一大批杰出院友。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名为江西冶金学院管理工程系,以下简称“学院”)筹办于1980年,1983年正式成立,1986年开办了国内第一个工程造价管理本科专业,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原国家经贸委“领导干部工商管理培训”和原建设部“造价工程师资格考试培训”授权单位。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国内外交流广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工程管理系、会计学系、金融系、电子商务系5个系。学院现有教职工近百人,其中教授15人,专业教师中博士学历占比近50%,外籍专任教师3人。学院拥有一支层次高、梯次有序、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获得者、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宝钢教育奖获得者、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等知名学者和教授,还聘请了一批著名学者和企业家作为兼职教授或专业硕士社会导师。学院现开办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中加合作办学)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程造价专业成为全国首批申请工程造价专业认证的三所试点高校之一,会计学、金融学和电子商务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管理硕士(MEM)、会计硕士、土木水利(建筑与土木工程方向)四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点,2019年开始在矿业工程博士学位点招收培养矿业经济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学院现有本科生1700余人,研究生700余人。学院重视国际交流和合作,同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英国阿尔斯特大学、英国Staffordshire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等国外大学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与加拿大王子岛大学合作开设工商管理“2+2”国际班,与英国阿尔斯特大学洽谈合作共同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国际化人才;与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北方大学、马来西亚沙巴大学等多所海外大学合作举办学生交流项目;常年聘请外籍专业教师参加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在国际化教学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学院致力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和聚焦矿冶行业转型升级发展问题,拥有众多科研和智库平台。包括江西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理工大学矿业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赣粤闽湘边界区域经济合作软科学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平台,以及学校与赣州市政府、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建江西理工大学质量学院暨赣州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与赣州市政府共建赣州市金融研究院、赣州市产业发展研究院、赣州市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等市级研究平台,学院正成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国家矿冶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政府决策智库。学院将秉承“经学济用,管知理行”院训,立足区域发展实践,培育“三实”经管人才,贡献特色商学智慧,致力于打造“行业有影响、地方有贡献、全国有特色”的区域高水平经济管理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商学院位于江西省省会——南昌市,现有专、兼职教师50余名,拥有一支职称、年龄、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其中,博士13人,硕士30人;教授4人,副教授15人,注册会计师及高级会计师2名;博导2人,硕导1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江西省百千万第一、二人选1名,江西省学科带头人2名,“宝钢优秀教师奖”1名,清江学者1人。目前,学院依托“创新创业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共享校本部“江西省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科技厅赣粤闽湘边界区域经济合作软科学研究基地”等学术资源平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近3年来,相继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公开发表CSSCI、SCI、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核心学术论文共1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学院设有国民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工商管理(MBA)和工程管理(MEM)五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工程(会计学)、软件工程(电子商务)、软件工程(金融学)六个本科专业(方向)和一个中外合作专科专业(会计)。学院建有计算机中心、现代物流实验中心、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会计模拟、企业模拟经营、会计电算化、客房服务与餐饮、ERP等实验室。与用友公司、经邦软件、深圳国泰安、江西银河证券、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德邦物流、京东物流、瑞颐国际大酒店等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4个。为了培养现代经济管理类实用性人才,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融合。学院与用友公司成立了用友会计信息化实验班,联合培养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与深圳国泰安协同培养物流管理、软件工程(金融学)人才。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物流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英语、物流、会计技能、证券、电子商务、导游、创业等各种学科技能竞赛,近二年来,获得省级各类比赛一等奖18人次、二等奖67人次、三等奖200余人次,9位老师获得学科、技能竞赛优秀指导老师称号,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二年来,共有70余名学生考上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85或211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考取各类公务员30余人,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江西理工大学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58年江西冶金学院建校时期的矿业系。1977年开始矿山测量(先后更名为工程测量、测绘工程)本科招生,1985年,依托采矿工程硕士点开始招收工程测量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批工程测量硕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创办城镇建设专业(后更名为土木工程专业)。2000、2001、2005年先后创办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05年新增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新增测绘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2个工程硕士领域(之后调整为土木水利工程硕士领域),同年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2010年获批“测绘科学与技术”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开始博士研究生招生。2006年,学校机构调整,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拆分成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和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2020年,学校机构再次调整,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更名为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学院已形成了测绘地信与土木力学两大学科体系,迄今已有40多年的办学历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2人;博士教师60人,博士教师占比58.3%;外籍教师2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5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井冈特聘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拔尖人才近20人次。学院还聘请了中科院院士赖远明,工程院院士杨春和,立陶宛国家科学院院士MinvydasRagulskis,塞尔维亚科学院院士SumaracDragoslav,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蒋丽忠,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青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梁恒,国家杰青获得者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强志民,国家杰青获得者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张明义,中科院百人计划重庆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喻文兵、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闾国年、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曹茂森、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傅鹤林、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宫凤强等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受聘为我院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学院现有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4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测绘工程是江西省首批本科品牌专业,也是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土木工程是江西省特色专业,也是校级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校级综合改革示范专业,也是我校考研率最高的专业之一。我院开设的本科专业均各具特色和品牌,深受广大考生的青睐和社会的认可。学院还有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创新实验区各1个,省级优质和精品课程9门,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学院现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地理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学院还有1个土木水利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依托矿业工程博士点,在矿业环境与岩土工程、矿山遥感与智慧矿山2个方向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品学兼优的学生满足条件可以连续攻读硕士和博士。现有全日制学生近2000人,其中本科生16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400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学院目前形成了4系、2实验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研究院的体系构架。其中4系分别是测绘地信系、土木力学系、市政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属于教学机构;2个实验中心分别是土木与力学实验中心、测绘与地信实验中心,属于实验教学机构,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近4000万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是环境岩土与工程灾害控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3个研究院分别是土木与力学研究院、测绘与地理信息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属于研究机构;3个研究院下设离子型稀土绿色提取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测绘工程研究所、空间大数据与云计算研究所等10余个研究所。另外,学院建有校内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50多个。具有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方面,学院已形成了测绘地信、土木力学两大稳定研究领域和方向,包括测绘工程、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遥感技术及应用、空间大数据存储管理及分析应用、物联网与GIS、智慧城市工程、地基处理技术、环境岩土工程、岩土体的渗流理论及工程应用、节能减排、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流域环境监测与治理等方面的科技开发与科技服务。近5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横向项目120多项,科研经费达5000多万元;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工具收录论文近200篇,先后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各种奖项20余项。学院科技服务遍布江西、广东、福建等区域,科技服务能力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和良好评价,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老师都是测绘地信、土木力学领域的高级专家。学院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专注于培育“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三实”特质理工人才,致力于打造“人才培养提质量、学科建设强实力、科学研究上水平、服务区域做贡献”的“社会认可、师生满意”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教学科研平台,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及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近几年,我院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20余项;全国高等院校BIM软件建模大赛一二三等奖20余项;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和技术应用竞赛一等奖20余项,各类专业竞赛扩大了学校影响力,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始终围绕人才培养提质量,深化内涵建设,强化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近几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35%以上,就业率达100%。就业区域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北上广杭等发达城市,有一大批毕业生进入到了宝钢、中建、中铁建、江西铜业以及测绘地信等龙头企事业单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得到了快速发展。学院一直重视国际交流合作,与诺丁汉大学、利物浦大学、爱丁堡大学、谢菲尔德大学、英国阿尔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悉尼大学、悉尼科技大学、西悉尼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奥克兰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康涅狄格大学、阿拉斯加大学、德国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塞尔维亚新帕扎尔国立大学等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与德国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培养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与英国阿尔斯特大学洽谈联合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近5年,有10余位教师赴国外这些高校交流访问,有50余名学生赴这些高校攻读硕博士学位。国内交流访学方面,加强与中科院西北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的交流合作,每年都选派优秀教师、学生前往开展为期一年的访学、交流学习。近年来,学院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与广州奥格、广州城信所、上海华测、上海数慧、深圳思洛普、苏州讯威光电、北京鼎蓝水务、赣州建工集团等企业共建实验室及产学研基地,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前身为南方冶金学院外语系(1993-2001年),历经南方冶金学院文法学院(2001-2003年)、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2003-2020年)。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国际汉语系、大学外语教学部、研究生公共外语教研室、外籍教师教研室及小语种教研室。现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硕士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英语、日语和汉语国际教育3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硕学生1000余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于2019年入选“江西省一流建设专业”。学院还开设法、德、俄、西语等课程,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每年有近6000名本科生、1500名研究生修读公共外语类课程。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8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生导师16人,半数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聘请外籍教师6人。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此外,柔性引进“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设施完善,建有外语虚拟情景体验、机器翻译辅助、智能化云网络、多功能综合、综合视听说、汉语智慧云、国贸仿真7个专业实验室;教学资源丰富,拥有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大学英语测评系统等学习资源。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外语+有色”的校本特色进一步彰显,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成果显著,三次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受邀在全国高端研讨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学院重视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完善科研激励机制,设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华文教育研究中心、阳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德语中心、俄语中心等5个省部、校级研究平台。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文社科课题60余项;发表各层次的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教材10余部,多次荣获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院致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中外合作交流项目、与韩国全州大学合作举办中韩交换生项目、与日本长崎外国语大学签订了学分互认的“3+1”项目、与日本东北多文化学院合作举办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联合举办泰国中文班,建有大学生海外实习实践基地等;每年选派多名师生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交流与学习,先后邀请黄国文、刘勇、徐一平、曹明伦、刘建达、柴明颎、马会娟等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并指导专业和学科建设。学院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举办学科竞赛、外语文化艺术节“听说读写演译唱诵”八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语言应用能力的机会,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发展全面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中国钨业百年庆典、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中国、江西(赣州)稀土钨产业推进会、国际稀土大会等活动中,我院学生出色地完成了会议翻译、联络陪同翻译等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学院秉承“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努力建设成为“教学质量卓越、专业特色鲜明、人文贡献明显”的省内高水平国际化教学研究型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外国语言水平、扎实的专业功底、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出色的学习、思辨、创新、合作与领导能力的国际型、通识型人才。学院已经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近4000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81.43%。他们不断拼搏、积极进取,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全面的素质能力很快地融入社会,为我国有色冶金行业和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同时,每年都有许多优秀学子进入中山大学、中南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继续攻读硕、博士研究生。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是在原社科系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专业于2001年4月组建而成,是集法学、公共管理和设计学等多学科、多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设有法学、行政管理、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产品设计是江西省高校本科品牌专业和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学院现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具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另设有一个二级交叉学科硕士点法行政学。学院现有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赣南客家文化数字化研究院、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赣南地方立法研究院等省市学科(术)平台,其中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为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客家文化数字化研究院为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另有中央苏区法制研究中心、区域与社区治理研究中心、赣南室内设计研究中心等校内研究平台。学院近年来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教学基础夯实,获批教育部“欧特克”软件支持计划、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以及江西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获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多项;科学研究方向明确、富有特色,发展优势突出,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百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及教学成果奖20余项;出版教材和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期刊检索。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在“红点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大赛等国内外赛事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272人,硕士研究生173人。学院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素质拓展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院还特别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天纵产业创业园、摄影摄像基地、模拟法庭、模拟听证室、工业设计创新创业中心、装饰材料工程实验室、数字媒体艺术及动画(交互设计和数字影像)各种专业实践平台,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4月,是由原自动化系(部分)和学校计算中心组建而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对IT人才需求的急剧上升,信息工程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江西省IT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办于1984年,是江西省内较早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高校之一,先后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十一五”和“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是江西省特色专业和江西省品牌专业,2019年在国家“双万”计划评选中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项目。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创办于1999年,2007年被评为首批校级重点学科,2009年被评为江西省省级特色专业。建院十几年来以培养素质高、基础扎实、适应面宽、创新能力强的高级人才为目标,形成了教学特色鲜明、科研成果突出、学生培养质量高的办学特色,为国家输送了7500余名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切合市场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院拥有一支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充满凝聚力的优秀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5人,其中包括4名专业外教,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2人,占教师比例93.5%,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拥有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8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江西省模范教师1人。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7个本科专业,学院下设三个实验中心,分别为信息技术实验中心、通信与光电技术实验中心、计算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2300余平方米,实验室设备总价值2700万元,建有高性能计算中心、H3C网络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光学系统实验室、光电技术实验室等20个专业实验室。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环节的培养,现与海康威视、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迪普科技有限公司、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等企业建立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大数据挑战赛以及智能创意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密码数学挑战赛、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信息技术知识赛)、信息安全赛等与专业相关的科技竞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探索精神,信息工程学院借鉴工作室模式,在前期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工作室建设,为每个工作室提供场地,建设“工作室+专业实验室”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其中工作室包括硕导工作室和创新工作室。综合考虑专业的覆盖面、专业特色、学生的受益面,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原则为“四个一”,即每一个专业至少建一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至少有一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至少配备一位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工作室和对外开放的专业实验室一起形成将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实际科研项目等实践内容融为一体基于OBE的开放式实践平台。创新工作室主要由计算机创新、电信通信创新、光电创新三个子平台组成,包括智能硬件与物联网创新工作室、Delta工作室、企桥工作室、程序设计与编程创新工作室、信息安全工作室、医学图像处理工作室、全同光电创新活动室等工作室。此外,搭建“IT培训+认证考试”特色平台,学院为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江西理工大学报名点(考点),并建有普尔文授权考试中心。学院毕业生广泛就业于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等地区,就业行业包括计算机、电子通信、高等学校、政府机关等。就业单位包括中铝集团、宝钢集团、华为、阿里巴巴、百度、网易、字节跳动、深信服、泰豪集团等知名企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在继续深造方面,每年均有不少学生保研或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近几年学生就业率和升学率屡创新高,升学率高达27.66%。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具有招收“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领域,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通信与信息系统”高校教师硕士研究生资格,自2005年起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学院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在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宽带通信、数据挖掘、演化计算、模式分类、嵌入式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研究颇具特色成果突出。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又进一步凝练了9个与学科方向:1.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信息安全;2.计算机视觉及其在矿山安全中的应用;3.云计算与智能矿山系统;4.环境系统信息挖掘与应用;5.数据工程与智能服务;6.矿山无线通信及测控技术;7.视频信号处理与嵌入式应用技术;8.移动网络可信协议技术;9.光纤传感和矿山安全检测。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研15项,完成19项,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育厅科技成果奖,多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2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已在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双语课程,师生境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江西冶金学院地采系、选化系、矿业系。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形成为矿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科学研究实力较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8人(外籍教师3人),其中“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A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9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0人。教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5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96.33%,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教师占60%。学院现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生物工程6个本科专业,此外还有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采矿工程本科教育4+0项目班及矿业工程国际生班。拥有矿业工程博士点以及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为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工学)、环境科学(理学)和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拥有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下设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和离子型稀土资源绿色提取等7个专业领域。矿业工程(含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是江西省一流建设学科、江西省一流专业、江西省高水平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榜上有名,2019年软科学科排名中,进入世界前100,全国前30%(全国第9);采矿工程是国家特色专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西省首批高水平学科(重中之重学科)、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在校友会网2019专业排名中获评中国五星级专业、成为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专业;矿物加工工程是江西省特色专业、国家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江西省首批高水平学科(重中之重学科)、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安全工程是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是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地质工程是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在2018年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中,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4个专业排名第一,环境工程排名并列第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2个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与加拿大劳伦森大学等开展了双学历学分互认项目,为教育部批准的办学项目。学院逸夫实验楼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条件优越,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价值10000余万元。学院拥有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科研平台和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江西省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矿冶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稀土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工程爆破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矿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培养平台。近5年,学院共承担国家863子项、973预研、三部委稀土综合试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15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近200项,科研经费年均3000余万元。通过国家级验收或省部级技术鉴定的科研成果8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级政府科技奖15项,行业协会科技奖23项,授权发明专利47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各学科领域已形成了明显的教学特色和科研优势,在金属矿高效开采、工程爆破、矿井通风、电除尘技术、选矿工艺与装备、二次资源开发与利用、膜分离技术、矿山环境保护、地灾防治、稀土提取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能力,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学院现有本科生1800余人,博士研究生68人,硕士研究生250余人,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本科生考研升学率稳定在40%以上。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红色基因和创新教育,形成了“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三实”特质人才培养理念和体系,培养了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郭声琨,国家统计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李德水,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熊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运敏、杨春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周小平,墨西哥科学院院士宋少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简称:江理 地区: 江西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6.0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红旗大道86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江西理工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