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江西师范大学 > 招生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 简称:江西师大
  • 地区: 江西
  • 类型:师范类、公办
  • 学制:2~3年
  • 学费:¥2.40~6.00万
  • 班型:网络班、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历史沿革】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前身为1958年的江西师范学院地理系,1962-1978年期间停办。1979年地理系恢复招生,1993年增设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1994年更名为环境资源科学系,1996年增设城市规划专业,1999年改名为城市与环境学院。2003年7月学校在对原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有关专业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成立地理与环境学院。经过几代师大地理人薪火相传、励精图治,学院已发展成为江西省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领军阵地和江西省地理科学研究的创新中心。【专业建设】学院于2018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单位。现有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和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地理教学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地理学被评为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地理科学专业为江西省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2013年获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学院是江西省地理学会的挂靠单位,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学院建设,设立了“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0余人,专任教师61人,教授17名,副教授19名,国际欧亚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称号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称号3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占81%;具有半年及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人数占50%。【人才培养】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00余人,研究生230余人。建系(院)以来,先后为省内外各级学校、研究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造就了一批活跃在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领域中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学院设有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天文观测实验室和地理标本陈列室、气象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室,另外还在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都昌县等地建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和科研实验基地。装备有ArcGIS、MapGIS及ERDAS等国内外主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一批先进的环境分析仪器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原值总计超过1000多万元,学院专业图书资料室藏书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可充分满足研究和教学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将人才培养延伸至第二课堂。成立于1996年“蓝天”环保社团是江西师范大学的特色学生社团,社团紧扣绿色环保宣传为主线,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调研和科普宣教活动,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2005年获“全国优秀学生社团”,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荣誉60余项,已成为地理与环境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品牌。2007年,成立蓝天环保社团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学生社团”发展新模式,把社团活动与党团活动、社团教育和党性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党员引领社团发展,社团凝聚青年学生”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新道路。支部先后获“江西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西省高校示范性党员活动室”“江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社团长期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实践,先后开展“湿地使者行动”“江西省大学生绿色营”、“江西省大学生环教营”、“保护母亲河”、“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结对帮扶共建环保社团”、“留住江豚的微笑”等系列环保实践活动。社团先后获“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湿地使者行动全国一等奖”、“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全国优秀学生社团”、“江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称号。【科学研究】多年以来,学院在区域与城市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评价与规划、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应用和鄱阳湖研究等领域开展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其中“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空间信息智能处理、建模和集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三峡工程对鄱阳湖区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生态环境研究”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江西庭院生态经济研究与推广”、“江西京九沿线城市化研究”、“江西省农用地分等”、“鄱阳湖沙化土地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西省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获国务院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家级课题评审一等奖,“鄱阳湖区对长江洪水调蓄功能与防灾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获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空间模拟”获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项(国拨经费76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各类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合计71项,各类横向社会服务项目100余项,经费总计6200余万元。在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B》、《GlobalEcologyandBiogeography》、《地理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40篇,出版专著12部,鄱阳湖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关注。获批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30项。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影响评估、智慧旅游、智慧城市、市县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土地评价与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等方面承接了100余项横向社会服务项目,经费近2000万元,部分咨询报告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一批规划方案被政府部门采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学科平台包括“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2003)、“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014)、“江西省鄱阳湖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重点实验室设有鄱阳湖湖泊生态环境、湿地生态与环境健康、流域综合管理与区域发展、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共享服务等研究方向。学院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以鄱阳湖流域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规划,积极开展资源利用、环境演变、自然灾害、国土整治、人口与城市化、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决策支持服务为重点,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研究,逐步形成鄱阳湖流域健康与生态安全、空间信息分析处理与系统应用、城乡人口与区域发展等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鲜明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使之成为鄱阳湖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不仅是江西省地理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是全省地理科学研究中心。由江西师范大学和江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领导的江西省国土开发整治研究所以及江西省地理学会、江西省遥感应用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江西省环境学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西地理研究所等多个学术团体挂靠学院。【合作交流】近年来,学院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办学水平和学术声誉。2013年成立了中美“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2017年成立了中俄“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2013年,学院与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柯柏斯克里斯提校区(TexasA&MUniversityCorpusChristi)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合作实施“3+2本/硕”联合培养计划。2017年,增设了“4+2本/硕”联合培养计划。此外,学院还组织了本科生赴美国中密执安大学暑期体验计划、“两岸四地”暑期夏令营、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开展地理实习等多项短期学生交流活动。围绕大湖研究,学校与美国中密西根大学共同成立了“中美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近五年举办或协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邀请了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和交流60余场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为国立中正大学教育系,创办于1940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罗廷光和邱椿等曾在此任教。全国院系调整后,撤系设教育学教研室。1980年恢复教育系并于1981年招生。1996年撤系设教育科学学院,2003年组建教育学院。2008年10月,心理学科从教育学院分出,同时成立新的教育学院。学院现拥有4个省级科研机构: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大数据的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和“学前教育研究中心”、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书院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教授7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高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督学1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人选1人,江西省中青年文化名家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3人,江西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江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1人。自1980年恢复建系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8000余人。现有本科专业4个,即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特殊教育,其中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迄今共培养本科生4000余人。在学科建设方面,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一级学科为“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学科”和江西省高校示范性硕士点。各专业已授予硕士学位600余人。教育硕士专业教育管理方向2000年开始招生,已毕业400余人。在科研方面,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0余项,省级课题100余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它期刊发表500余篇;60余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30余部,其它出版社出版30余部;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4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一等奖10余项,二、三等奖40余项。我们将不懈追求、潜心发展,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地方领先、全国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前身为国立中正大学文法学院文史系,创办于1941年。历经国立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直是独立的本专科教学单位。2000年,历史系更名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院办学历史悠久,老一辈学者姚名达、欧阳祖经、吴士栋、谷霁光、周銮书、姚公鶱、欧阳琛、杜德凤等曾在此任教,他们具有浓厚的育人情怀,教研相长,学术成果丰硕,奠定了雄厚的专业学科基础;在黄今言、许怀林、方志远、梁洪生、赵明、张艳国、万振凡等一批学者的努力下,学术传统进一步传承光大,学院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张艳国教授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院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中国史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历史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江西省一流专业(2019年),是省级特色专业及品牌专业(2003年)、省级示范性硕士点(2012年),在校友网专业评价中进入“六星”专业(2020年)。旅游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学院是江西省历史学会会长单位、秘书处挂靠单位。学院形成了历史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现有历史学(师范类)、文物与博物馆学、旅游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4个本科专业,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和世界史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旅游管理(MTA)、学科教学(历史)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017年以来,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全国历史学师范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专业硕士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类国家级赛事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中荣获银奖,在旅游、文博和文化产业等各类赛事获奖30余项。每年都有30%左右的本科生和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分别考取“双一流”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院师资结构合理、教研水平较高,教师精神饱满,积极投身人才培养,教风学风优良。截止2020年,有教授13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3人,副教授29人,57人具有博士学位,张艳国、方志远、万振凡、李平亮、陈金凤、谢宏维、游欢孙等7名博士研究生导师。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2人,“赣鄱英才555”人才工程人文社科类领军人才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青年哲学社科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近年来,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学术论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30余项,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和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优秀科研和教学成果奖30多项。学院科研平台较多,拥有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传统社会与江西现代化研究中心”、“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设有“历史研究中心”、“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南方传统村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社会研究资料中心”、“欧美研究中心”、“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江西省金牌讲解人才培养试点基地。学院人才培养条件优良,建有文化产业创新实训室、模拟导游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文物陈列室等专业实训室供各专业教师教研和学生学习使用。学院图书资料室有各类专业图书资料共165000余册,其中英、俄、日等外文图书1500余册,外文期刊32种,线装古籍2430余册,期刊合订本5000余册,新中国成立前后报纸合订本11种1796册。购置了《晚清民国期刊数据库》《鼎秀古籍数据库》《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电子版》等电子资源,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西省博物馆、婺源篁岭景区、江西省各类文化产业机构建有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抓学风,严教风,彰显“知中国、探世界、务实学、致世用”院训和“严谨、笃学、求真、务实”院风,培养了以杰出校友邵鸿(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有的成为省内外教育系统的专业骨干,旅游行业、星级酒店及会展行业的精英,文博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有的成为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一大批优秀校友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在社会各界赢得了良好声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单位。经过历代学人的艰苦创业,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党的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9年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一、历史沿革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马列主义教研部和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1980年,学校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专门负责全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后更名为马列主义教研部。1986年,成立思想政治教研室,并于1997年更名为思想政治教研部。2003年7月,马列主义教研部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合并,组建马列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与新组建的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合署办公,均为正处级建制,直属学校领导。2004年底,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和原政法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马列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与新政法学院合署办公。2005年12月,马列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为正处级建制,仍与政法学院合署办公。2011年3月,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独立设置,直属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二、学科建设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哲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点。学院现有6个省(部)级学科平台:2004年,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获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江西省高校德育基地。2012年,江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江西省纪委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社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获批为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社会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心”获批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获批教育部研究基地“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获批教育部研究基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此外,江西师大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伦理与德育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也挂靠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199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为江西省重点学科,是江西省最早获批的重点学科之一。该学科“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皆为江西省重点学科,2010年升格为江西省高水平学科。2016年被江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高校学科联盟牵头学科。2017年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优势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学科。该学科是我校在《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唯一被列为四星级的学科,近5年来在全国排名一直保持在前10%。学院始终以开放、合作的理念推进学科建设,注重加强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先后主办和承办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中国政治学会年会、江西发展论坛、第三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全国省属师范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会第19届年会、第17次中韩伦理学研讨会、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南昌)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三、科学研究学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四大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围绕着这些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40项,其中后期资助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项;省级重点项目50余项;重大横向项目15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30余部;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2项,二、三等奖36项;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四、师资队伍学院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其中专任教师84人、行政教辅人员7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8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4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1人。专任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组成员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2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1人,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四个一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江西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学院注重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团队于201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一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2015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2016年学院获批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2017年和2018年教学方法项目连续入选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2018年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五、人才培养学院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校传统特色优势专业,于1960年创办并招生,至今已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该专业于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2010年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为江西省同类专业中办学历史最悠久,整体实力最强的专业之一,办学成绩斐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卓越中学政治教师为主要目标,以江西省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依托,以社会调查和实践项目为抓手,以师范生技能培养为基础,形成了“厚基础、强素质、宽口径、多层次”的培养特色。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毕业生中获得“全国百佳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等诸多荣誉。此外,本专业也兼顾思想政治工作实务型人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学院许多优秀毕业生成为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条战线的领导与骨干力量。学院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约60人,在校生近300人;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约60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在读研究生200多人。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围绕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目标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特色。通过以项目带动科研,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推进“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为各行各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和实务工作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六、社会服务学院坚持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主动对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着力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取得了突出成绩。学院承担了多项教育部有关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任务。如,教育部“红土地”支教项目,教育部“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全国思想政治学科专业中小学骨干教师、省市教研员以及培训者培训等项目,承担了江西省90%在岗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国家培训任务,培训效果受到学员的高度评价。学院发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优势,多次承接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要委托课题,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和应用对策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承接了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发改委中央苏区振兴重大研究课题“中央苏区范围、历史贡献与发展现状研究”,江西省委委托课题“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江西省国资委委托课题“国有煤炭企业创先争优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研究”,江西省共青城市重大委托课题“科学发展观在共青城的认识与实践研究”,等等。相关研究成果或调研报告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评价并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达50余次。学院教师积极参与理论宣讲,发挥社会思想引领作用,不断扩大办学社会影响力。我院2位教师作为江西省委宣讲团成员,多次参与省委重大宣讲活动,多次被评为“优秀宣讲员”;多位教师参与江西省“社科大讲堂”、“赣图大讲堂”等社科普及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理论研究成果。多次承担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普及读物编写任务,参与编写了《共和国的脚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例》、《红色经典传奇100例》、《培育我们的价值观》等通俗读物,作为全省中小学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辅助教材。七、国际合作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学院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有计划派遣专任教师赴海外大学访学、交流,进行学术考察。近年来,先后有教师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韩国建国大学开展访问学习,多人次赴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院也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来学院讲学,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展了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BriefIntroductionofMarxismCollegeinJiangxiNormalUniversity MarxismCollege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isanindependentlyspecializedagencyteach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andresearchingtheMarxismtheory.Meanwhile,itisaprofessionaltalentstrainingunitforwhoaremajoringontheMarxismtheory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fterseveralgenerationsofscholars’ hardwork,theMarxismCollegehasachievedgreatresultsintermsofdisciplineconstruction,scientificresearching,talenttraining,teachingstaffandthePartybuilding.Ithasrealizedgreat-leap-forwarddevelopment.HistoricalDevelopmentsMarxismCollege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wasformerlyknownastheMarxism-LeninismTeachingandResearchingDepartmentand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sTeachingandResearchingDepartment.In1980,JiangxiNormalUniversitysetupaMarxism-LeninismTeachingandResearchingOffice,whichwasspecificallyresponsibleforallthepoliticaltheoryteachingofthewholeschool.Andlater,itrenamedtheMarxism-LeninismTeachingandResearchingDepartment.In1986,theschoolsetuptheTeachingandResearchingOfficef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din1997,itchangeditsnametotheTeachingandResearching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July2003,theMarxism-LeninismTeachingandResearchingDepartmentwasmergedtheTeachingandResearching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otheTeachingandResearchDepartmentofMarxism-Leninism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tworkedtogetherwiththenewlyformedCollegeofPolit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Theywerebothatthedepartment-levelanddirectlyundertheleadership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 Attheendof2004,theCollegeofPolit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wasmergedtheoriginalInstitut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intoanewInstitut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TheTeachingandResearchingDepartmentofMarxism-Leninism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asworkedtogetherwiththenewInstitut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December2005,theTeachingandResearchDepartmentofMarxism-Leninism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enamedtheTeachingandResearching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Itwasatthedepartment-levelandstillworkedwiththenewInstitut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March2011,theTeachingandResearching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renamedtheMarxismCollege.Itwasindependentlyfoundedanddirectlyundertheexecutiveleadership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spartycommittee.   DisciplineConstructionsNowthereisadoctoralprogramforfirst-leveldisciplineofMarxismtheory,acenterforpost-doctoralresearch,threefirst-leveldisciplinesofmaster'sprogramsforMarxismtheory,politicalscienceandphilosophy,aswellasaprofessionaldegreeprogramforsubjectteaching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MarxismCollege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owingfiveprovincialorministerial-leveldisciplinaryplatform.First,theresearchcenterofredresources’ developmentandeducationhasapprovedasthekeybas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andthebaseofmor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Jiangxiprovincein2004.Second,thecleanandhonestcultureresearchcenterhasapprovedasthekeyresearchbaseofJiangxiprovincialdisciplineinspectioncommissionin2012.Third,theresearchcenterofsocialdevelopmentandgovernancehasapprovedas2011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injiangxiprovincein2014.Forth,theresearchcenterofsocialdevelopmentandinnovationhasapprovedasthekeyresearchbaseof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inJiangxiprovincein2015.Fifth,theMarxismCollege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hasapprovedasthedevelopingresearchcenterofnationalcounselors’ bytheMinistryofEducationresearchbasein2016.Inaddition,somefieldresearchinstitutionssuchastheMarxismresearchinstitute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thecontemporarysocialismresearchcenter,theJinggangshanspiritresearchcenter,theethicalandmoraleducationresearchcenterareallunderleadershipofourMarxismCollege. Marxismtheorysubjectisourtraditionalpreponderantdiscipline.In1993,theMarxismtheorywasapprovedaskeydisciplineinJiangxiprovince,whichwasoneoftheearliesttobeapprovedaskeydisciplineinJiangxiprovince.ThesubjectwasalsothekeysubjectinJiangxiprovinceduringtheperiodoftheninthfive-yearplan,thetenthfive-yearplanandtheeleventhfive-yearplan.Moreover,in2010,thissubjectwasupgradedtohighleveldisciplineinJiangxiprovince.In2016,Marxismtheorysubjectwasidentifiedastheleaderdisciplineamongcollegesanduniversities’ disciplineallianceinJiangxiprovincebytheEducationDepartmentofJiangxiprovince.In2017,itwasselectedasthedominantsubjectofthefirstclasssubjectinJiangxiprovince.In2017,thefourthroundoftheMinistryofeducationwasevaluatedasthesubjectofA-.Thesubjectisalsotheonlysubjectbelistedasthefour-stardisciplineinourschoolbytheChinesePostgraduateEducationandSubjectAssessmentReport.Ithasremainedthetop10%inthenationalrankinginrecentfiveyears. MarxismCollegeisalwaysontheconceptofopenandcooperationtopromotedisciplineconstructionandpayattentiontostrengtheninternationalacademiccommunication.Inrecentyears,itsuccessivelyhostedandundertooktheannualmeetingChinesescientificsocialismsociety,theannualmeetingofChinesepoliticssociety,theJiangxiprovincialdevelopmentforum,thethirdtermofMarxismyouthforum,theninthterm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sclassteachingwillannualmeetingofprovincialnormalandordinary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17thChinaandKoreaethicsseminar,thenation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Marxismtheorydiscipline’sdoctoraltutorsforuminNanchangandaseriesofinternationalanddomesticsignificantacademicconferences.TeachingStaff   Therearetotally 91teachingandadministrativestaffinMarxismCollege,including 84full-timeteachersand7 administrativesupportstaff.Amongthefull-timeteachers,thereare 18professorsand35associateprofessors, 22doctoralsupervisorsand 43postgraduatetutor,and 57teachershaveadoctorateand21teachershaveamaster'sdegree. Amongthefull-timeteachers,thereis1memberoftheMarxismtheorydisciplinegroupofthestatecouncil’sdisciplineappraisalgroup ,2memberoftheassessmentexpertsofthenationalsocialsciencefund, 1expertsintheprojectofMarxismtheoreticalresearchandconstructionwhichisimplementedbythecentral,1prominentteacherofnation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and1nationalmodelteacher,1beselectedinthepreferentialsupportingprojectoftheministryofeducation’syoungandmiddle-agedteacherswhoisteach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amongnation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2influentialpersonintheteacher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amongnation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5beingthefirst-andsecond-levelcandidatesofJiangxiTalentsEngineeringProject,8youngandmiddle-agedacademicleadingexpertsofprovinci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2teachingmastersinJiangxiprovince. MarxismCollegepaysattention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andresearchingteam.In2013,ThebasicprincipleofMarxismteachingteaminourschoolwasidentifiedasthefirstbatchofprovincialexcellentteachingteaminnation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lassbyprovincialEducationDepartment.In2015,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teachingteamwasselectedaspreferentialsupportplanofnation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lassteachingandresearchteamintheministryofeducation.In2016,MarxismCollegewasapprovedasdemonstrationschoolofMarxism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heexcellentconstructionprojectofteachingandresearchingteambytheministryofeducation.In2018,theNationalUniversityofUniversitywasselectedfortheteamofteachersoftheyearScientificResearches   MarxismCollegehasformeditsownfeaturesandadvantagesinfourresearchingareas.TheyaretheMarxismsocialdevelopmenttheoryresearch,theredresources’ developmentandeducationresearch,thesocialgovernanceandinnovationresearchandthestudyofcontemporaryChinesemoralconstruction.Surroundingtheseresearchareas,ithasachievedaseriesofimportantresearchresults. Inrecentyears,theteachersinMarxismCollegehaveheld 3significantbiddingprojectofNationalSocialScienceFund, 4keyprojectsofnationalsocialsciencefund,40generalitemsofnationalsocialsciencefund,including 6concludingresultsthatidentifiedasexcellentprojects, 13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projectsoftheMinistryofEducation, 50provincialkeyprojects,88generalprojects,15majorlateralprojects.Theyhavepublishedmorethan400highqualityacademicthesesinPeople'sDaily,GuangmingDaily,ResearchofMarxism,PoliticalScienceResearch,StudiesofPhilosophy,theMarxismandtheReality,ScientificSocialismandotherperiodicals.Aswellastheyhavepublishedmorethan60worksandteachingmaterialsinPeople'sPublishingHouse,ChinaSocialSciencesPress,CentralPartyLiteraturePress,SocialSciencesAcademicPressandotherpublishinghouses.Theyalsohavewon 12firstprizeand 36thesecondandthirdprizefortheExcellentAchievementPrizeoftheprovincialsocialsciences.TalentsCultivation   MarxismCollegeisourschool’sundergraduatetalentstrainingunitsfor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subjec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thetraditionalspecialdominantmajorofourschool,whichisestablishedin1960andhasrecruitedstudentsfornearly60years.In2002,thissubjectwasapprovedasthefirstbatchofspecialtybrandofJiangxiprovince.In2010,itwasapprovedasthenationalcharacteristicspecialty.Itisoneoftheoldest,longestsubjectandthestrongestofoverallstrengthamongthesimilarsubjecteducationinJjiangxiprovince.Ithasmadegreatachievementsalltheseyears.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majorforundergraduatestudentsisaimforcultivatingoutstandingmiddleschool’spoliticalteachers.ItisbasedontheaffluentredresourcesinJiangxiprovinceandwithwayofsocialinvestigationandpracticeprojecttocultivatestudents'teachingskill.Onthatbasis,ithasformeditsowntrainingfeaturewiththickfoundation,strongquality,widecaliberandmultilevel.Ourgraduatesalwaysreceivedgoodreputationbyemployers,andallpreviousgraduates’ employmentrateisabove90%inthefirsttimeemployment.Ourgraduateshaveacquiredmanyhonorssuchasthenationaltopteachers,provincialexcellentteachersandotherhonors.Inaddition,thissubjectisalsoaimedatcultivatingpragmatictypetalent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andtheresearchtalentsofMarxismtheory.ManyexcellentgraduatesofMarxismCollegehavebecomeleadershipandthebackboneatalllevelsofgovernmentorgans,enterprisesandinstitutions,universities,researchinstitutesandotherorgans. MarxismCollegehasformedaintegratedtalentscultivatingstemofundergraduates,postgraduatesanddoctoral.Werecruitnearly60postgraduatestudentsand10doctoralstudentseachyear.Thereistotallyabout300postgraduatesstudentsinschool.Inthecultivationofpostgraduatestudents,weaimforcultivatingspecialtalenttrainingcharacteristicsofyoungMarxists.Throughthescientificstimulatingresearchingprogram,theimplementoftheyoungMarxiststheoreticalresearchandinnovationproject,theplanofpromotingpostgraduates’ scientificresearchability,thetrainingplanofpostgraduatestudent’ innovationabilityandothertrainingplans,wehavetrainedalargenumberofyoungMarxistsbackboneforallwalksoflife,especiallyprovidedmanytalentsinMarxismtheoryteaching,scientificresearchandpracticalworks. SocialWorksMarxismCollegeactivelyadherestocombinescientificresearchingandservingsocietytoactu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ofJiangxiprovince.Itemphaticallyplaysaroleofthinkingtanktoservingloc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ndithasmadeoutstandingachievements.   MarxismCollegeundertakesseveraltasksrelatedtobasiceducationtrainingoftheministryofeducation,suchastheRedLandVoluntaryTeachingProject,thenationaltrainingplanforbackboneteachersofrural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thebackboneteachersfor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ofnationalideologicalandpoliticaldisciplines,theprovincialormunicipalinstructorsandresearchers,thetrainersandsoon.Wehaveundertaken90%ofnationaltrainingforhighschool’sideologicalandmoralteachersondutyandwehavebeenthinkinghighlyofbylearners. MarxismCollegegivesfullplaytotheadvantagesofdisciplineconstructionandscientificresearchandundertakesmanyimportantentrustedprojectatalllevelsofpartycommitteeandgovernmentdepartments.Itactivelycarryoutsocialresearchandapplicationofcountermeasureresearchtoprovidedecisionreferenceforrelevantdepartment.Forexample,ithasundertakenthesignificantresearchtopicsofthecentralSoviet’srevitalizationofJiangxi,FujianandGuangdongNDRC(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Thetopicistherange,historicalcontributionandthecurrentsituationresearchofthecentralSovietarea.IthasalsoundertakentheentrustedprojectofJiangxiProvincialPartyCommittee.Thetopicis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economyandecologyresearch.AswellastheentrustedprojectofJiangxiSASAC(State-ownedAssetsSupervisionandAdministrationCommission)namedtheresearchofthestate-ownedcoalenterprises’ goodpioneerandtheparty'sadvancednatureconstruction.RelatedresearchresultsorstudyreportsreceivedhighevaluationbythemainleadersofJiangxiprovinceandgotaffirmativeagreementformorethan50times. TeachersinMarxismCollegeareactivelyparticipateintheoryexplanationandplayaroleofexpandingleadingeffectofsocialthoughtsandsocialinfluenceofeducation.Thereare2teacherswhoarebelongstothemembersoftheJiangxiprovincialpartycommittee’spropagandaandspeechgrouphaveparticipateinmanysignificantpropagandaandspeechactivities.Hehasbeenapprovedasoutstandingpropagandaandspeechpersonformanytimes.AnumberofteachershaveparticipateinsomesocialsciencepopularizationactivitiessuchasthesocialsciencelecturehallandotherlecturehallofJiangxiprovincetospreadtheoryresearchingresultsforthepublic.Theyhaverepeatedlyundertaketocompilespreadreadingmaterialsofrevolutionarytraditionandpatriotismeducationandinvolvedincompilingpopularreadingmatterwhichisusedasassistedteachingmaterialsforcarryingouttheeducationofprovincialrevolutionarytraditionandpatriotism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suchastherepublic'sfootsteps,100casesofthesocialistcorevalues,100casesofredclassiclegends,thecultivationofourvaluesandsoon.Thatistobe.InternationalCooperation   Inordertoadapttotheinternationalizeddevelopingtrendofhighereducation,theMarxismCollegeisactivelypromotinginternationalexchangesandcooperation.Accordingtoitsplan,itwillsendfull-timeteacherstovisitforeignuniversitiesanddoacademicinvestigationeveryyear.Inrecentyears,therewereteachersbesendtotheuniversityofSheffield,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CUHK),theKonkukUniversityofSouthKoreatodoacademicvisit.ManypeoplewenttoSouthKorea,Russia,Belarus,Bulgariatoparticipateininternationalacademicconferences.MarxismCollegealsohaveheldmanyinternationalacademicconferencesandinvitedforeignexpertstogivelectureandsoon.Throughvariousformsofinternationalacademicexchanges,itexpandedtheteachers'internationalvisionandenhancedtheinternationalstandardoftheteachingstaff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98万

    ]
  •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创建于1951年,是江西美术教育的摇篮。1951年,南昌大学师范部设立艺术科美术专业,2001年成立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经过60多年的办学发展,学院本科已发展为美术学(包括美术教育、雕塑方向)、绘画(包括国画、油画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包括动画、动漫插画方向)等10个专业和方向,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美术学和设计学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美术学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2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35人,博士学位教师13人。有多名教师在历届全国美展中获佳绩,入选作品45件(其中铜奖2件)。在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学院有10件作品入选、其中2件作品进京(优秀作品),名列江西省各高校首位;先后有2人中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全国师范院校唯一)、1人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有3名师生入选文化部、财政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重点人才库。2016年学院有4位教师及团队立项国家艺术基金。学院有教学大楼3万平方米,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精品课程3项,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专业综合试点项目1项,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个;江西省17个专业艺术委员会中有10个挂靠学院。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500余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名列全省前列,学院成为江西省高等院校美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品牌。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98万

    ]
  • 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创建于1995年。学院秉承“创新、务实、超越”的院训,求真务实,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科学发展,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学院办学门类涵盖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学科。现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及MBA专业学位授权专业。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设有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2个专业方向。本科教育设有工商管理(含创业管理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含信息化创业、物流工程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5个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开办了学校“正大学子”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项目“教育部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创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实验班。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创业基础课程。精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项目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等。学院办学规模位居学校前列。现有在校统招本科生、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继续教育在校生400余人。学院始终把人才质量作为办学的中心,努力为社会培养富有胆识、勇于创新、基础厚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道德高尚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学院师资力量厚实。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7人;博士21人,硕士生导师2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骨干教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十佳”教师1人。另外,学院聘有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为学术型或实践型客座教授。学院办学机构健全,基础条件良好。设有工商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市场营销系、电子商务系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共5个系,MBA教育中心和创业教育中心2个教学中心、1个教学实验中心、1个培训中心,以及党政办公室、本科教学管理办公室、研究生教学管理办公室、MBA教育中心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图书资料室等。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备的教学设施为学院提供了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学院是江西省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重镇。设有江西省区域创新与创业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是江西省计算机用户协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江西省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江西师范大学项目管理与价值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产业设计研究所挂靠单位,全国首批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验区试点牵头单位。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互动和社会服务。设有经济管理培训中心,面向社会开展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始创于1936年的国立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历经国立南昌大学体育专修科、江西体育学院、江西师范学院体育系和江西师范大学体育系等历史沿革,是国内办学历史较早、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体育学院(系)。1953年,国家专业、系科调整,我校体育学科整建制筹建了中南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前身)。学院是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现设有体育教育(省级品牌专业)、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和体育表演五个系和大学体育教研部,拥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青少年健美操培训中心、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基地、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与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500余人,函授生近200人。学院是全省唯一拥有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和体育学科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授予权的单位,涵盖学术型、应用型、全日制、在职等四个方面,现有在校各类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学院师资力量较雄厚,教学科研成果较显著。现有教职工119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0%以上,具有硕士生导资格的教师占40%以上。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公开主编出版论著和教材30余部,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共发表论文380余篇。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规划课题一项。另外,承担国家体育总局各类课题20余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80余项,有近百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一、二、三等奖。2016年,我校体育学科A类期刊论文数(2012-2015)排名荣居全国地方师范大学第2名。学院教学设施充足,能满足教学需求。共有10场(长胜馆田径场、瑶湖体育场、网球场、篮球场、室内田径训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5馆(长胜馆、瑶湖体育馆、风雨球馆、体育大楼场馆、防卫馆)、2池(二个游泳池)、以及力量训练房、健康路径等。两个校区体育教学、训练、锻炼用地总面积137471平方米,其中室内总面积133188平方米。在办学过程中,学院始终以培养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为宗旨,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并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近几年先后涌现出了杨文军、金紫薇、吴优、高玉兰、李荣祥、欧阳鲲鹏、劳义、倪振华、敖金平、寿旻超等50多位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和全国冠军,以及吴海燕等现役国家队队员。并且,一直以巨大优势占据省运会比赛高校组第一。办学以来,学院已面向全国输送万名毕业生,成为江西省竞技体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实践及科学研究中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98万

    ]
  •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肇始于国立中正大学文学系。建国后,历经南昌大学中文系、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数十年的发展,于1994年正式确立学院建制。胡先骕、王易、姚名达、肖涤非、胡守仁、余心乐等一批著名学者曾先后在此执教。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院形成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人才辈出,已发展成为江西省高校学科特色较为鲜明、教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培养中文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重点文科院系,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江西省高校“八五”至“十二五”重点学科,现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全国四星级学科。1981年,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文艺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另设有学科教学·语文(1999年)、汉语国际教育(2009年,全省首批)2个专业学位点。拥有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叙事学研究中心)。多年来,秉持优势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理念,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中,叙事学研究、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在全国学界反响较好。文学院办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创设了文艺理论、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教育、写作、汉语国际教育8个教研室。汉语言文学(师范)是江西省高校首批品牌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创办于2003年,是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2016年开始招收本科留学生。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以学科为依托,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已建设成为江西省高校同类专业中整体实力较强的专业,在2015年、2016年江西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分别获得全省高校本专业第一名。中国校友会2017中国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排行榜数据显示,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位列全国第22名,为五星级专业。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近30部(其中,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部)、教材8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另承担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语委项目在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近30项。学院倡导、践行科学人才观、总体人才观。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学科方向布局均衡、学术水平高、教学教研能力强、年龄与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0人(含低职高聘教授3人),副教授30人,未评上高级职称的博士(含校聘副教授)2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江西省教学名师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3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江西省社会科学中青年专家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重视教育传统,遵循教育规律,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基于卓越教育理念,学院着手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并积极探索本科生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卓越语文教师、创意写作人才培养模式。近十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西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学院现有本科生1497人,在读硕士生440人(含留学生55人),在读博士生69人(含留学生4人)。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左右,师范生对口就业率50%左右,考研录取率20%以上,位居学校前列。学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1974年,创办了面向基础语文教育的刊物《读写月报》。该杂志为江西省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学院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项目,具体负责江西省中小学语文名师培养计划项目。2017年1月,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方言文化教育工作站在学院挂牌成立,江西方言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全面启动。学院积极构建教育国际化理念,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近年来,更是有效搭建师生出国(境)访学交流平台。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已经建成的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等,输送师资,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先后3次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学院每年均有优秀本科毕业生前往从事志愿者工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98万

    ]
  • 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源于1942年国立中正大学师范专修科的理化组,1946年设为物理科,后设物理系,2000年更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历经70余年风雨,已发展成了集物理、通信、电子和光电信息为一体的师范和非师范并举的理工科学院。学院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物理学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通信工程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现有纳米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和电子信息两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其中物理学科是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学院拥有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微纳材料与传感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微纳材料与传感工程实验室、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校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江西省磁性传感器件院士工作站等省级科研和教学平台。学院老师围绕国家和江西省发展战略,在微纳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激光技术、量子通信、光电子器件、新型光通信产品等方面开展科学和技术研究。近五年,学院科研成果丰硕,科研经费充足,共发表SCI收录论文500余篇,其中在PRL、PR系列等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SCI一区、二区论文)115篇,各类科研课题1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2项,科研总经费5000多万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百余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的教师近60人,“双聘”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3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1人,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7人,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等院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江西省高等院校骨干教师4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7人。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100余人,国际留学生30余人。学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已任,积极创造条件为学子成长成才铺路。学生学术、创新活动十分活跃,学生的科技作品连年在全国电子类学科竞赛以及省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很多本科生及所有的研究生跟随老师进实验室和研究团队开展科学和技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五年,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30多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98万

    ]
  • 一、历史沿革心理学院于2007年4月开始筹建,并于2008年9月正式成立。学院现有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学校最早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四级办学力量的教学科研单位。学院的办学历史始于1941年国立中正大学社会教育系。历经70多年的跌宕起伏和艰苦探求,一代又一代心理学工作者秉持“静思笃行、持中秉正”之校训,坚守“质量立院、人才兴院、创新强院、文化铸院、和谐荣院”之理念,薪火相传、励精图治、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心理学科不断发展前行。尤其是近10多年来,学院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瞩目的成绩。二、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专任教师39人,行政教辅人员13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0%;博士生导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2人,江西省教学团队2个。三、学科建设学院把学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立足高起点,瞄准世界心理学研究前沿,走内涵建设、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积淀了厚实的学术底蕴。心理测量学方向已进入全国领先行列,思维心理学研究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心理学科被学校确立为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的特区学科;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为江西省省重点学科;心理学专业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心理学探新》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专业期刊。主要科研平台有江西省心理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中心”、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大数据的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婚姻家庭与儿童心理咨询”江西分中心,等。四、教学科研学院组建了脑与认知、心理统计与测量、心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与经济心理五个学术科研团队。近年来在研项目共计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20项,中组部、教育部、卫生部、人事部、国家汉办等部委委托项目10余项,江西省社科规划、江西省教育规划、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多项;在全国一类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心理测量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心理学》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胡竹菁编著的《心理统计学》和戴海琦等编写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第三版)》被列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五、合作交流学院重视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心理统计与测量研究团队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2011协同创新中心相关工作(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项目)。学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开展了联合培养教育心理学专业教育测量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项目。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开展师生交流合作项目。依托心理统计与测量团队组建了学校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所,承担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六、党的建设学院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与支持下,学院党委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截止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有5个党支部,10余个党小组。教工党员32人,占全院教职工总数的61%。2008年学院被学校确定为首批“党建示范点”,2009年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心理学院教工党支部“江西省高校先进党支部”和“江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0年授予心理学院党员活动室“省高校示范性党员活动室”、2011年授予教工党支部“江西省高校党建示范点”称号。教工党支部荣获2013-2014年度江西师范大学先进党支部,本科生党支部荣获2015-2016年度先进党支部。七、学生工作心理学院学生工作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学生工作新途径、新方法,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创新管理模式,开展四个“一助一”结对帮扶活动,着力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管理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建立实践基地,为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搭建平台;探索就业工作新路子,开展教工党员帮扶就业活动,实施就业导师制,提高就业服务质量。近年来,学院多次荣获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奖励;近百人次考取国家公务员和名牌高校研究生。江西日报、江西卫视、人民网等新闻媒体先后对学院学生工作给予报道。八、社会服务学院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参与社会服务,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学院大力开展国培项目,近年来圆满完成1000余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学院还与高安师范、九江职业大学、南昌十七中、南昌监狱、南昌女子戒毒所等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义务提供专业服务;学院还组建了南昌预备役师政治工作分队心理咨询组,提供专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得到了江西陆军预备役师政治部政治工作分队的高度评价。九、发展蓝图学院将按照学校“地方一流、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和建设为关键,以管理制度创新为依托,以学院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保障,按照“全省第一、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十三五发展目标,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学院的新发展。人才培养:不断完善四级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强化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坚持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生培养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学科发展:不断挖掘内部发展潜能,实行人才队伍梯队化建设,通过高位嫁接与引领、潜质发掘与培育提升人才质量,支撑学科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提升学院学术声誉。平台建设:以已有科研平台为依托,积极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潜心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优秀成果;整合资源加大对心理统计与测量中心的扶植力度,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家级大项目和科研成果,为心理统计与测量中心团队获批国家级研究基地创造条件,为学院的科学研究上水平、上台阶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逐步实现师资队伍科学合理、管理机制优化、科研与教学实验设备精良、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学院文化氛围和谐向上,总体水平和发展指标跻身全国同行先进行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20万

    ]
  •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始于1985年,初名教育传播系,是应江西省委、省政府要求,由国际著名传播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教授提议并支持所创建,下设电化教育学专业(现名为:教育技术学),主要面向各级教育机构,培养具有教育软件设计开发和系统维护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994年起,相继开办新闻传播类专业。1996年更名为传播系,2000年晋升为传播学院。2018年12月更名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校是教育部和中宣部首批开展的新闻院系与新闻媒体单位互聘交流高校,是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学院是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单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单位、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新媒体传播学会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江西省传播学会秘书处单位、江西省广告协会广告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赛区承办单位。学院现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五个本科专业。现有一个艺术与文化传播二级博士点、一个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一个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点和一个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教育技术学为江西省普通高校品牌专业,广告学为江西省普通高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江西高等学校综合试点改革专业。2015-2018省级专业评价中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获江西省专业评价第一名,新闻学、广播电视学获江西省专业评价第二名。2019年广告学获批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获批省级一流建设专业。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柔性引进南京大学丁柏铨等为学院讲座教授,北京大学程曼丽为学院客座教授,聘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所长尹韵公教授为学院学院名誉院长。学科团队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理论界)1人。近五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12项、省部级课题48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等高层次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本。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省部级社会优秀成果奖6项,部分成果获省部级主要领导3次肯定性批示。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总资产近1300万元,建有传媒实验中心一个,下属实验室共计13个,可以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搭建了覆盖全媒体的实训平台,所有学生都可在平台上进行实训并得到相应的学分。学院树立了“德育为先素质为本能力为重实践为用”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乐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建设目标,构建了基于项目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积极探讨创新创意创业教育体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绩突出。在2017年“挑战杯”全国大学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中,我院团队荣获全国一等奖,是我校和全省唯一一支荣获一等奖的队伍。近年来我院学生在“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中十余项作品获得一等奖。在2017中国高校新闻扶持计划中,陈威同学的参赛作品《实验大楼工地上的一家人》荣获人物通讯类一等奖,这也是江西省唯一一件获奖作品。传播人社团先后获得腾讯新闻“谷雨奖”年度校园奖,全国高校新媒体“十佳原创内容奖”、中国日报“校园学报新闻奖”、中国日报“大学新闻奖”最佳新闻报道亚军等荣誉。学生作品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学生摄制的纪录片《郭庆棻》是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入围参加终评的22部影片之一,两位同学在第十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中获“2015年度大奖(全国只有一个)”和“BIRTV最佳纪录片奖”;一位同学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经济新闻大赛中获专题报道类一等奖;一位同学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中获网络新媒体类作品一等奖,一位同学在全国首届“中青·校媒奖学金”评选中,经过多层评审,成为全国10名获奖者之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显著,学院开设了金牌记者实验班、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展3+1协同育人项目,学生进校后,可以参加相应项目选拔。《基于模拟职业化训练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和《以能力为主线,多向融通式的“四元六化八制”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教改成果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以学生的成才、发展和就业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院多次被评为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和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院重视国际化办学,与美国杜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在本科和硕士层面展开合作办学。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98万

    ]
  •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是国内最早建立的高等音乐专业院系之一,是目前江西省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层次最全、师资力量最雄厚、教学条件最优越的音乐学院,是培养音乐师资和音乐表演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江西省音乐教育研究的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音乐学科学术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2人,硕士生导师44人、博士生导师2人。学院现有文化艺术与传播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学科教学(音乐)专业、音乐(MFA)专业学位点2个,是江西省音乐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最早、方向最全的培养单位,也是江西省音乐类专业博士研究生唯一培养单位。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涵盖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教学、艺术硕士等4个专业15个方向。学院设有音乐学系、作曲指挥系、管弦系、钢琴系、声乐系、舞蹈系、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戏剧表演系等8个系,设有本科教学部、研究生教学部、艺术实践部、公共音乐教学部等4个部,设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戏剧影视方向)等5个本科专业,先后组建了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舞蹈团、戏剧表演团、键盘乐团、瓷乐团、合唱团、轻音乐团等8个艺术演出团队,另有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团挂靠我院。学院坚持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办学方向,积极选派优秀学生赴边远山区开展支教志愿服务活动,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等多项有关基础教育师资培训项目,有效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学院还积极践行教育国际化理念,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和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著名艺术家来院讲学;有效搭建师生出国(境)访学交流平台,每年有计划派遣专任教师赴海外知名高校访学、交流,进行学术考察。通过形式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展了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我院取得了喜人成绩。2002年我院“音乐学”专业被评为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2006年、2011年分别被确定为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重点学科;2015年学院被授予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示范类);2016年我院“音乐与舞蹈学”被确定为江西省高校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联盟牵头学科。学院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自2006年以来,先后承担教育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联合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共计8次,足迹遍及江西省近百所高等院校和重点中学,受到广泛好评;瓷乐团先后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红歌会”“中国俄语年”、中央电视台“音乐专题”等大型活动,并被选派出访国外进行交流演出;2009年,瓷乐团、舞蹈团参加中央电视台“宜春月·中华情”中秋晚会演出,主创的大型风俗民情组歌“赣鄱谣”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戏剧表演团多次代表江西省参加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演出及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合唱团代表江西省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第八届、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中央电视台“爱国歌曲大家唱”展演晚会等,均获得优秀成绩。近年来,我院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成绩斐然。在国家级各类比赛中,获第七届全国高校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基本功比赛团体成绩全国前十名,参赛全部选手(三人)均获个人全能奖,并荣获个人单项奖一项;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专业组全国一等奖、声乐小组唱表演(专业组)二等奖;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一等奖;教育部首届全国微课教学大赛三等奖;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专业组一等奖;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专业组一等奖等。在省内比赛中几乎囊括江西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各门类的一等奖项;曾获江西省第五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江西省高校首届微课比赛一等奖;第四届江西省大学生舞蹈大赛表演一等奖、创编一等奖;第五届江西艺术节各项目的一等奖;江西省首届普通高校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我院学生囊括了各门类的一等奖第一名等等。学院将在过去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瞄准前沿,突出特色,力求精湛。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续写学院新篇章,再创学院新辉煌。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98万

    ]
  • 政法学院缘起于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文法学院,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教授、著名刑法学家蔡枢衡教授是办学先驱。国家院系大调整后,1959年学校增设了政治教育系,1962年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停办,1978年学校恢复了政治教育系,1999年,政治教育系更名为政法学院。2004年12月,学校合并政法学院和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组建了新政法学院。2015年10月,政法学院分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政法学院。现有在编教师65人,专任教师57人,其中高级职称32人,博士35人。目前开办法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哲学五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拥有法学、公共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等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社会工作硕士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并相应地成立了“江西师大法律硕士教育中心”、“江西师大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中心”、“江西师大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3个校级教育中心,在读研究生420余人。现有法学研究所、宗教研究所、社会保障与管理研究中心、干部人事与考试研究中心、孙中山研究中心、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还设有司达律师事务所、江西师大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等社会服务机构。学院现有在编教师65人,专任教师57人,其中高级职称32人,占56.14%;博士(含在读)35人,占61.4%,硕士15人,占26.31%;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二级教授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2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师资队伍表现出职称高、学历高、年轻化的特色。学院拥有法学、公共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等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在宪法学理论、行政法、教育法、生态经济法等研究领域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拥有公共管理硕士(MPA)、社会工作硕士(MSW)和法律硕士(J.M)3个专业学位点,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成立了江西师大法律硕士(J.M)教育中心、江西师大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江西师大社会工作硕士(MSW)教育中心,挂靠政法学院,三个“教育中心”具体负责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培养工作。公共管理专业在地方政府管理、行政文化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研究特色。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工作行政、农村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等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近五年,全院教师共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0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以上256篇(含CSSCI174篇);科研获奖33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0项。学院图书资料室使用面积近500㎡,拥有图书资料40000余册,报刊资料(含过刊)323种,电子图书资料100余种。学院装备有先进的公共管理实验室、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设有学院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在全省各地建立了一批高水准的实习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简称:江西师大 地区: 江西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6.00万 班型:网络班、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师范类、公办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江西师范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