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是1954年原昆明工学院建校时最早成立的教学部门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1925年成立的云南省立东陆大学的采矿冶金系。经过60多年发展,现拥有完整的地矿学科体系,集地质、采矿、选矿、测绘地理信息为一体,设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7个本科专业;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能源与环境工程1个工程博士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硕士点,3个省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实力雄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76人,其中专职教师1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4人,教授35人,副教授72人,博导29人(2名兼职院士),硕导139人。
学院拥有“本硕博及留学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学生规模为2452人,其中本科生1450人,硕士生900人,博士生76人,留学生26人。学院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形成了“科教结合,敬业乐教”的良好教风和“勤奋好学,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学生多次在全国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赛事中获奖;本科生历年就业率在97%以上,考取研究生和出国学习的比例达20%左右,部分考入中科院系统科研院所、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985、211高校深造。办学至今先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两万余名毕业生,多数为工作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有的成为国内国际知名专家,还有的成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
在科学研究方面,形成了以下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1)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动力学及隐伏矿预测、地质遗迹及国家地质公园、水文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防治、大型矿集区深部探测集成技术及应用、矿产资源经济;(2)矿物加工工程理论与技术、碎磨节能与增效、复杂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分选及综合利用、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选矿装备及自动化;(3)现代采矿理论与工艺、岩石力学与工程、爆破理论与控制、矿井通风和矿山灾害控制;(4)复杂环境下GNSS定位、重力数据稀少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空地一体化国土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基于遥感技术的高原山区地质环境监测及过程模拟、高海拔有色金属矿区边坡稳定性监测及预测。
学院建设有“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优势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云南省复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矿物加工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土资源部“第四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云南省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工程实验室”、“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尾矿资源二次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中德蓝色采矿与矿井储能创新新平台”、“云南省矿业开发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中心”、“云南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国家及省级教学和科技创新平台。2007-2017年,承担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项目10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和地区及青年基金项目,及一批校企合作项目等。科研总经费近7亿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0余项,发表论文25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了10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及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
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模式,与国内矿业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始终保持常态化的科技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地矿学科群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学院已形成门类层次齐全、工科特色鲜明、理工协调发展、布局科学合理的地矿学科群,为国家高水平地学研究和高素质地矿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展望未来,全院师生员工将继续面向我国和世界绿色矿业开发重大需求,坚持“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结合、立德树人与质量提升结合”的办学理念,遵循“求实、创新、立德、开放”的办学模式,以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组织开展地矿、测绘地理信息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创新研究,创建世界一流地矿测学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