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学院发展沿革1993年,我国著名的材料工程科学家与教育家、两院院士潘际銮教授从清华大学来赣组建南昌大学并出任校长,潘校长亲自率领原江西大学物理学系金属物理专业和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材料与稀土方向的老师组建了南昌大学材料系。1998年,材料系与化学系、材料所、稀土所和分析中心共同组建化材学院。2003年,材料系与材料所共同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成立,挂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年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研究院成立,代替原太阳能光伏学院承担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教学任务,成为独立的科研机构2015年,材料所江风益教授团队“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年,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与材料所、光伏研究院、机电学院和信工学院等单位创建南昌大学材料学科群。201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院已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硕士点、“材料工程”学科工程硕士点,是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二、定位与目标建设成一个以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和硕士等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核心任务,拥有一支高水平学术队伍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资源、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学院。做南昌大学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先锋、江西省材料领域的领头羊、中西部的材料科研重镇,并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成鲜明特色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学科,在一些主流的学科排名中获得优势地。三、主要研究领域围绕材料学科发展前沿、国家战略以及本地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据此重点发展四个科研方向,包括:(1)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2)先进发光材料、器件及装备技术,(3)先进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4)先进能源与环境材料。四、教师队伍围绕主要研究方向,本院建设了一支以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863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等为学术带头人,学历层次高、整体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朝气蓬勃、勇于创新的学术队伍。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0余名(含材料所、光伏研究院),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1人,863首席科学家1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西省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名,江西省主要学科带头人6名,赣鄱英才555计划学术带头人2名,江西省青年科学家4人,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个。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90%,中、青年教师中多人具有在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合作研究、访问研究和攻读学位的经历。五、人才培养学院的教育理念可以凝练为“健、全、专”三字:首先是培养一个人格稳健、高尚的人;其次是培养一名有全面工程科技素养、全面学习适应能力的工程师或科学家;最后是培养一名有扎实专长的材料工程师或材料学家。材料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4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物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6年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材料、交通、化工、电子、航空航天、信息、生物工程、国防、汽车、船舶、建材、化工防腐、电机、石油等行业的高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开发、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工作。2015年学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学院主体培养目标包括:1)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具备独立从事材料开发研究能力、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期望所培养的人才脚踏实地,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成长为相关行业的研发骨干和管理者;2)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对科研有浓厚兴趣并且对专业前沿有较深入认识、有潜力从事高水平研究工作的科研人才,主要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需求;期望所培养的人才成长为相关材料领域某些细分方向上的科研领军人物。六、学术合作与交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深圳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本学科以开展高水平实质性科研合作为目标,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为重点,以先派优秀教师出国访问、讲学、进修、合作研究、参加国际会议或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我院讲学等方式,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格局,成为了江西省材料学科重要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基地。植根于江西土地,励志跃青云之上。我院将自强不息、薪火相传,建设能汇聚和培养一流材料科技人才、能为地方产业发展切实出力、能对人类文明发展有所贡献、在学术与技术水平和实力上有特色和突出强项的堪称全国先进水平的材料学科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98万
] -
南昌大学法学院(原江西大学法律学系)始建于1980年,并于1982年开始招收首届法学专业本科生。学院现下设法律学系、法律硕士(JM)教育中心、法学研究所。南昌大学法学学科系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拥有1个社会治理与法治系统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学)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江西地方)立法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品牌专业(法学)、江西省第1个法学类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治江西建设研究中心、3门江西省优质课程(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8%。在专任教师中,有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2人。此外,还聘请了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江平教授为法学院名誉院长,聘请了应松年教授、马怀德教授、徐静村教授、李昌麒教授、陈忠林教授、齐文远教授等20余名著名法学家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小琴等10余名专家型领导为兼职教授。法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为江西民主法制作贡献”的宗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民主与法制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校法学社被评为“江西省大学生示范性社团”(全校两个),“江西省大学生普法志愿团”也挂靠在我院。我院大学生普法志愿团在江西省2012年十大法治人物评选中成功入围前20名,并获得提名奖。国家统一司法考试通过率是衡量法学院校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法学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我校司考通过率一直稳居全国前列,且不断涌现“全国司考状元”,如2011年我校本科生就以458的高分名列全国司考第一名。2012年我校司考通过率占全年级的34.28%、占报考人数的48%,超过全国平均通过率30多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茅。正因为如此,我院的优质就业率高达70%以上(其中,考研率28.7%、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比例40%以上)。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98万
] -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以原行政管理学系和社会学系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专业于2008年9月组建成立。目前,学院下设两个系、一个中心、两个校级研究所,即公共管理学系、社会学系,MPA教育中心,以及行政管理研究所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另有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即江西省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暨南昌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挂靠本院。学院现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1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公共管理),4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政治学理论),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即MPA);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公共关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等6个本科专业,行政管理为1个江西省品牌专业,拥有4门省级优秀课程。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183人,其中本科生1080人,学术型研究生138人,MPA专业学位研究生960人。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和博士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男教职工47人,女教职工41人;专任教师69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1人;博士37人,在读博士7人。此外,学院有各类客座、兼职教授37人。公共管理学院正在秉承“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的目标和“德为先、人为本、学为上”的理念,贯彻“强学科、精管理、惠民生”的工作方针,立足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追求公共价值,尊重科学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打造成为面向社会、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教学型公共管理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98万
] -
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2022年1月由原公共管理学院和管理学院整合而成。学院下设5个系,即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信息管理系、公共管理学系、社会学系和心理学系;2个中心即MPA教育中心和MSW教育中心。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即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即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学和心理学;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即工程管理、图书情报、公共管理和社会工作。学科平台有:江西省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江西省区域经济研究院、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南昌大学机关事务研究中心、系统工程研究所和资源科学与管理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江西省“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学科。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社会学、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应用心理学8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管理科学、电子商务、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行政管理为江西省品牌专业,行政管理专业还被评为江西省特色专业(2010年)和江西省一流优势专业(2018年)。电子商务专业为江西省一流优势专业(2018年)。在江西省专业评估中,行政管理、应用心理学、电子商务、管理科学和公共关系学排名第一,2020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被纳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电子商务、应用心理学专业获江西省五星级本科专业称号。学院依托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与硕士点及专业硕士点等平台,形成了本、硕、博互促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国内靠前的地位。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和博士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60位,其中专任教师12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5人,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54人;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80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99人,博士占比76.7%。学院现有在校学生3453人,其中本科生1928人,硕士研究生1458人,博士研究生67人(含港澳台、外国留学生)。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正在秉承“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的目标和“德为先、人为本、学为上”的理念,贯彻“强学科、精管理、惠民生”的工作方针,为打造为面向社会、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教学型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而努力奋斗。 (数据统计截止于2023年3月)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5.40万
] -
南昌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2014年5月,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信息管理系2个系;系统工程研究所、资源科学与管理研究所2个研究所。学院现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管理科学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博士点;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图书馆学、情报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工程管理专业硕士授权点;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在职人员48位,其中专任教师3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20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1.1%,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8.3%;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1人、中国图书馆学会委员1人,中国索引学会委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江西省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学院师生在“谦逊省身,厚积薄发”的院训引导和“学至精,思至诚,管至精,理至明”的院风熏陶下,科研创新蔚然成风。目前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软科学重点招标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江西省重大战略产品科技专项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6项、国家文物局项目1项、各类省厅级项目50多项;发表SCI、EI、CSSCI收录论文130余篇。科研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学院现承担了中西部高校能力提升计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参与了中西部高校能力提升计划“物联网与现代物流”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学院设有系统综合仿真、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等3个专业实验室,配有ERP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等模拟教学软件。学院现有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地1个,校外科研教学基地3个。学院教师现主持省级教改课题6项,近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本科生优质课程1门,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1门。学院坚持把学生培养作为第一要务,结合学院实际和专业特色,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海峡两岸暨大陆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江西省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百度全国高校搜索营销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等。学院建立了电子商务竞赛、创新创业基地,学生连续多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创新应用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多次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10万
] -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前身机械系于1958年成立,1999年更名为机电工程学院。经过50多年的变迁和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术氛围浓厚、治学严谨的学院,也是最早在全省建立起完整的本、硕、博、博士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学院。学院于1993年获得江西省第一个博士点"材料加工工程",2000年获得江西省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学校获得的首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其他3个本科专业均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坚持“强学科、精管理、惠民生、兴实干”的发展思路,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学院现有机械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系、汽车工程系和工程训练中心4个系1个中心,下设机械制造工程研究所、机电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先进成型制造及模具研究所、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所、现代设计研究所、车辆工程技术中心等6个研究所(教研室),并依托学院设有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与材料学院合办)),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仪器科学与技术),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4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人数约290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数达到350余名。学院拥有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全院教职工146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63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66人。中科院院士潘际銮教授为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温诗铸教授为学院名誉院长,并聘任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院兼职或客座教授。学院同时还拥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赣鄱英才“555”工程4人,江西省教学名师4人,香江学者1人,每年派出4-6名教师外出访学。学院经过“211工程”三期建设,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一贯重视科学和教学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等标志性成果。近三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教育部留学、博士基金7项,赣鄱英才“555”工程、落地计划8项,省基金、省支撑计划等35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等系列成果;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60多篇,出版“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多部、专著3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学院加强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多次承担全国性学术会议,如承办NSFC机械工程学科2012年度青年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启动会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起的系列会议;同时,学院每年有大批教师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与研究,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方面也取得可喜成绩,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4个专业都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专业,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建设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院以实现“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教学与科研并重,以学校被列为江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契机,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和中西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98万
] -
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主要是原江西工学院的土木建筑工程系,自1958年创系后,于当年招收了第一届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次年建筑学专业开始招生,以后经历过专业下马、师生下放等变动,全系师生曾辗转萍乡、武宁、景德镇等地,办学实力大受损伤。学校恢复招生后,土木建筑工程系于1970年招收了水利水电专业学生,1972年恢复了工民建专业,1981年恢复了建筑学专业,1985年学校更名为江西工业大学后,系里又于1987年增设了给水排水专业。1993年南昌大学成立后,在原土木建筑工程系的基础上,分别组建了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水利电力工程系和工程力学研究所。学校为了适应扩并后管理的需要,推行了校、院、系(所)三级管理制,由此,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得以成立,2003年更名为建筑工程学院。学院现有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3个系和工程力学实验中心,下设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与理论、城市规划、美术、工程结构、工程管理、道桥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节能、水工、水资源与水信息、遥感与测绘、工程力学14个教研室,并设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建筑环境与节能、工程设计、水利、工程力学7个实验中心。学院现有固体力学1个博士点,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力学等3个一级学科和建筑设计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两个专业硕士领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工程力学为江西省“十五”重点学科,固体力学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力学为江西省“十二五”示范性硕士学科。设置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2个方向)、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节能应用、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力学8个本科专业。(其中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土木工程为江西省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人才培养基地18个,校外实习基地26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优质课程8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1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为动力,面向江西经济建设,瞄准高科技发展趋势,积极与产业部门结合,形成了若干个高水平的研究方向,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承接了一批典型的效益大的工程项目,完成横向科研课题近百项,为工程实际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学院通过开展对外设计、咨询、试验、工程质量检测、工程建设监理、技术培训等对外有偿技术服务,促进了教学、科研实验条件的改善,丰富了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学院在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水利电力工程、道桥工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程监理、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和造价工程师培训(国家建设部批准定点单位)、工程地质勘探、水工模型实验、建筑工程测量和注册结构工程师培训等多方面可以承担设计、实验、技术咨询及培训等任务。建筑工程学院具有优良的传统,工作作风扎实,教师治学严谨、教学要求严格,学术研究氛围浓厚。本学院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化工程新技术新知识,强化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业范围广泛,竞争和适应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院经过50余年的办学历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并造就了一批成就突出的学者、专家、教授和管理人才,在国内外施展才华。我们愿与社会各界一道,为我们国家美好的明天而贡献力量。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98万
] -
南昌大学是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是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学校地处“英雄城”南昌市,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4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321亩,校舍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开创了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先河。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2008年10月,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时深情寄语“南昌大学前景无限”。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学校视察,就高校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发表重要讲话,并勉励学校走创新发展之路,希望当代大学生珍惜韶华,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学校现设有人文学部、社科学部、理工一部、理工二部和医学部,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126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和2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设有5所直属附属医院,共有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校的化学、临床医学、农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工程学、材料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79,临床医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3.7,化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4.8。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等级为A位列全国第3名。学校本部现有教职工4362人(其中专任教师2524人,正副教授146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项目入选者5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3人,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2人,国家科技部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人。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近年来涌现了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邹德凤、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江风益、“江西省模范教师”王雨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的师德典型。学校本部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34753人,各类研究生14980人,国(境)外学生1492人。学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成立了“际銮书院”,推行跨学科、跨学院培养人才的改革。学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先后荣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0项。2018年我校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双百”创建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双入选的高校。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40多万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是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顺利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具备扎实的办学基础。现有1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种“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4个本科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学校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教育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江西主节点单位,是江西唯一参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建设的高校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集经济、贸易、管理、旅游于一体的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学院。1993年由原江西大学经贸学院与原江西工业大学工业外贸系、管理工程系合并组建经济管理学科群后,1995年正式成立经济学院,1999年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目前学院现有经济学系、金融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和旅游管理系6个系,有中法工商管理教育培训中心、MBA教育中心、MPAcc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4个教育中心,有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基地-南昌大学江西发展升级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省社会科学咨询决策研究基地-江西产业经济研究所4个研究平台。学院拥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统计学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人文地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还有MBA、MPAcc、MTA、工业工程、金融硕士(MF)、国际商务硕士(MIB)等专业硕士授权类别。其中,应用经济学硕士点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和江西省高校“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9.00万
] -
南昌大学理学院是集基础教学、科学研究为一体,多学科协调发展,高层次人才聚集,教学科研突出的高水平学院。学院现有数学系、物理系和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有数学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相对论天体物理与高能物理中心、芯片设计研究中心、天文研究所等5个科研单位;拥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数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6个本科专业;有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和光学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天体物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管理数学与决策工程、极端条件材料与物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我院在籍本科生人数1086人,研究生159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69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52人;博士生导师20名,硕士生导师91名;长江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西省赣鄱英才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5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3人,江西省青年骨干教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8.6%,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6%。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中国大学MOOC课程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资源共享课2门;近年来,承担国家级教改课题4项和省级教改课题5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和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学院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0项和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25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6项,发表SCI论文1611篇,其中SCI一区100余篇。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和谐树院”的办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1995年起,我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34项;2003年起指导学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国际一等奖32项;每年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均获得国家二等奖以上奖项;每年开展大学生创新竞赛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数理基础课的兴趣;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物理实验,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建立了26个大学生课外实习(实践)基地,拓展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空间。同时,学院积极打造“先锋领跑工程”,建设学生党建特色基地,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营造了风清气正、齐抓共管、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学院设有杨义根奖(助)学金、学而思奖(助)学金、有为奖(助)学金等资助项目,受益面覆盖全院不同学科各层次学生。学院近年来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高校党建工作示范点”,并多年连续荣获南昌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学生综合素质强,考研升学率每年达30%以上,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98万
] -
南昌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南昌大学旅游学院的前身是1993年设立的旅游管理系,2000年正式建立旅游学院,2003年并入经济与管理学院,保留旅游管理系建制,是江西省最早开办旅游本科教育的院校之一,成为江西省重要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旅游学术研究重镇和旅游智库平台。2017年5月18日,在江西省政府、省旅发委的大力支持下,南昌大学与江西省旅游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全面校企合作,大力整合社会力量办学,合作共建体制新、机制活、质量高、产出多、影响大、国际化、开放式的新型特色旅游学院。 [详情]学院下设旅游管理、酒店与质量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系和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国家部委研究基地)——江西红色旅游研究中心、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旅游研究院、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旅游强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三个研究基地,其中旅游研究院是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学院现有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2个本科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是江西省首批优秀品牌专业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导游业务》课程是江西省首届优质(精品)课程,《导游业务通论》被列为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现有旅游管理、人文地理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MTA),并在区域经济与管理二级博士点招收物流与旅游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6人,有全国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和省情教育专家1名。教师先后承担7项旅游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项目、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以及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项目,其他省级项目和各类横向课题达100余项。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305名,研究生48名,设立了“南昌大学仙女湖奖学奖教金”。秉承“多彩旅游,乐学智行”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时代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江西省旅发委、江西省旅游集团、鹰潭市旅发委、新余市仙女湖、九江市庐山西海、杭州宋城集团、江西双亿会展等众多政府部门、景区和企业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与印尼巴厘岛乌达雅娜大学旅游学院在本科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暑期研学、科研合作、实习实训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在南昌大学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进程中,旅游学院将继续全面强化政产学研合作,大力整合社会力量办学,走开放式、国际化办学道路,以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为核心,统筹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构建多层次、体系化的办学格局,致力于培养旅游企业操盘手、项目营运师、职业经理人和文创策划师等高端应用型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简章:1篇
][学费:5.40万
] -
人文学院成立于1995年,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3个系,有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国学研究院、赣学研究院、江右哲学研究中心、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等17个研究院所,是集教学、科研、实验与实践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 [详情]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7人,行政管理人员20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25人;博士8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百千万人才4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硕士生导师76人,博士生导师11人。 育人层次。本科层面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历史学、档案学、哲学5个专业。研究生层面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一级博士点,文化资源与产业管理、历史遗产管理2个二级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省级示范性硕士点)、中国史、哲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档案管理、现代汉语、中国哲学等1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还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点。国际教育层面有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社会服务层面有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专业、档案培训中心、传统文化研修班等。现有在校学生1600余人。 学科平台。1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赣学;4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课、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省一级学科科研平台: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示范性硕士点;3个省级品牌专业: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7门省级优质课程: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世界华文文学、伦理学。 科研实力。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率历年创新高,目前承担着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文学评论》、《中国语文》、《哲学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出版了数十部学术专著和教材。学术水准跻身于学界先进行列。 教学设备。学院各系所属的科研机构拥有数十万册专业图书资料,资料室总使用面积近1200平米;拥有包括语音室、微格教室、应用语言中心实验室、数字档案化实验室在内的一流教学设备,为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潜心攻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习条件。 学院以“以人为本崇文致远”为院训,以“教学立院学科强院制度管院民生融院”为发展思路,以“创一流学院拥人文情怀”为发展目标,积极落实学校“强学科、精管理、惠民生、兴实干”的工作思路,扎实贯彻“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育人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使命。学院学生工作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工作重点,以“人文三好”(好品行、好文章、好口才)为目标,坚持“宽口径、精专业”并重,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简章:1篇
][学费:2.98万
] -
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前身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成立于2003年6月,由教育系、体育系、军事教学部三个系部组成;2015年顺应学校院校调整改革的要求,军事教学部独立出去后,正式更名为体育与教育学院。目前学院有教育系和体育系2个系部,教育学、应用心理学、体育学和体育运动训练4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下设7个二级硕士点,另有3个独立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现任教师有109名;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占56%;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0%。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05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830人,硕士研究生229人,另有双学位40人。2014年本科毕业生240人,就业率83.91%;硕士毕业生83人,就业率为100%。2014年学院体育系学生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冠军2人次;亚军4人次;实现了突破;在省级比赛中获奖人次达15次。2014年全院教师共获科研项目立项35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任务研究项目1项,其他省级项目32项,已结题5项,到账科研经费61.25万。发表论文78篇,其中CSSCI收录26篇,国内权威刊物1篇,中文核心期刊12篇。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98万
] -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由新闻学系、广播电视学系、广告学系、影视传播系与现代传媒中心组成。学院前身是江西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58年6月,是在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之后成立的国内第3个新闻教学点,现为江西省唯一一所“部校共建”的新闻学院。学院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传统优良,发展综合优势突出。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本科专业,学科排名进入《中国最好学科排名(2017)——0503新闻传播学》全国第19名,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行列,位列全国第25名。2017年并获批教育部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被列为“江西省高校新闻传播学科联盟”牵头单位,拥有江西省重点学科、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舆情监测与治理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专业综合试点专业(全国仅有两个同类点获批),省卓越传媒人才工程等。学科发展特色鲜明。在中央苏区新闻舆论实践的研究方面,苦志深耕,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研究成果,并形成本院的特色与优势研究领域。近年来,学院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以及中宣部特别委托项目,在国家级项目的立项档次与数量上,均有非凡的表现,推出了一批质量高、影响大的研究成果。在传播政治经济学、慈善传播等研究方面,用力甚勤,时有不俗的创获,在外界也赢得了较好的影响。牵头与国内17所新闻学院联合发起成立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会,成为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引领者与组织者。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进一步优化。由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赣鄱英才555工程文科领军人才、教育部新闻传播类教指委主任委员、二级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领头羊,赣江青年学者、国内外优秀博士等中青年教师组成骨干梯队,绝大部分拥有国家级项目的主持经验,并获江西省社科成果奖和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多项。在校学生在权威性的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曾获历届“韬奋新苗奖”一等奖,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金奖,新近还赢得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及银奖、铜奖多项。新华社前社长穆青曾评价说:“江西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大多成了新华社的骨干,这里是国内新闻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人民日报社在给南昌大学党委的函件中,对我院学生的政治素质与专业技能也给予高度赞扬。毕业学生遍布除台湾以外的各个省市,其中一大批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知名媒体以及著名广告公司任职。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98万
] -
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是2003年7月由原南昌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中心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与自动化工程系、计算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江西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江西嵌入式系统工程中心上、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组成。南昌大学和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南昌大学中兴通讯工程学院也涵盖在内,其中学校投资2500万元建立的中兴通讯实验室是目前全国高校设备较先进的通信实验室之一;学校投资300余万建立的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也是目前全国高校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的实验室之一。学院计算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通信实验中心均是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电工电子中心与通信实验中心2008年联合申报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中心党支部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该中心已获得财政部资助的省部共建项目"测控实验平台"1000万元。电气与自动化工程系的电力系统仿真及其控制实验室也获得财政部资助的省部共建项目第一批经费700余万元。学院的教学设备资产近亿元。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96人,有博士学位68人,高级职称的教师有121人。近年,学院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发展有较快,引进“千人计划”1人,“井冈学者”1人,新增江西省青年科学家5人,江西省赣鄱英才领军人才1人(刘小平教授),江西省赣鄱英才拔尖青年人才2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9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千百万人才6人,南昌大学“215人才”特聘教授3人,青年学者22人,博士生导师10人,客座、兼职教授12人。学院现有本科学生约3900人,统招硕士研究生约480人,工程硕士、同等学历、高校教师等在职研究生约500人。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机与电器及其控制、测控技术与仪器10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6个专业为江西省级品牌专业。此外,通信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教育部和江西省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现有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控制工程;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院还招收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农业信息化、电气工程及控制工程6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学生;招收软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的高校教师硕士学位的学生。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个学科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是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十二·五"新增两个江西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资料室藏书6万余册,期刊110种。2003年来,学院完成科研经费4000多万元,完成科研项目超过3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0项,省级项目140项;学院教师在各种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200余篇,其中收入SCI、EI、ISTP检索刊物的论文超过400篇。学院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智能电网、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机器人、生物医学工程、数据库、软件工程、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与系统、信号检测与处理、信息系统及应用、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信息安全、电路分析与设计、射频微波技术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系统、测控技术、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传输理论等等。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并对获奖学生予以奖励。近年来,我院学生曾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网络电脑知识大赛团体亚军、全国优秀网络小姐、"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一、二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三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曾连续10年荣获江西省电子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全省和全国的各种大赛上共获得大奖超过200项。研究生参加全国竞赛也获得了突出的成绩。学院德智体全面发展地培养学生,使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98万
] -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位于南昌市红角洲南昌大学新校区,学院聘请德籍演奏艺术家解路军为院长,坚持“德艺双馨、融汇中西、学以致用”的办学原则,立足江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秉持教学科研创作展示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为江西及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学院下设六个系,即工业设计系、艺术设计系、美术系、音乐系、舞蹈系、戏剧与影视系,设有工业设计专业、包装工程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绘画专业、动画专业、音乐学专业、舞蹈学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服装表演与设计等本科专业,其中工业设计为江西省品牌专业。拥有设计艺术学、美术学两个学术型硕士点和工业设计工程硕士授予权、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设计艺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98万
] -
资源环境与化工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江西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历经时代与学科变迁发展而来。“资源与环境”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是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位教育体系,设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及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工业催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还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58年首办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和硅酸盐专业,1975年又创办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根据学校发展部署,依托化学工程系与环境工程系(1994年建系,原属南昌大学建环学院),于1999年成立南昌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1999-2008年,除化学工程与工艺(由有机化工与无机化工发展而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原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环境工程等专业,又逐步新建制药工程(2002)、测控技术与仪器(2003)、安全工程(2005)、环境科学(2007)等本科专业。2013年,依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2个专业,新建过程装备与测控工程系。2014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调整出学院;结合学科发展规划,新设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开办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形成以环境与化工两大学科为主、聚焦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方向、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和安全工程为保障,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工渗透、协调发展的新型工科学院。学院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与学科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全院教职工116人,有专任教师9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青年千人1人、教授29人;副教授2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8人。学院现有在校生1769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294人,本科生1475人。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98万
] -
资源与环境学院主要源于1958年江西工学院化学工程系,1999年因环境工程系与化学工程系合并,成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03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及环境工程专业。2008年更名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2014年增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更名为资源环境与化工学院。2020年9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从建筑工程学院调整到资源环境与化工学院。2022年1月,在新一轮的学科与院系调整中,因化学工程系被调出,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学院聚焦流域碳中和与碳达峰,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主干、以特色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2学科为支撑,聚力绿色和低碳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院建立了完备的学位教育体系。有环境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与智能制造学院合作)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市政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学院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在校生11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300余人,本科生800余人。作为工科学院,高度重视科研与科技服务能力建设。以我院为依托,建设有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鄱阳湖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生态文明研究院、江西流域碳中和研究院、南昌大学鄱阳湖研究中心、南昌大学低碳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学院还设有环境工程研究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清洁生产审核中心等多个研究基地,构建了良好的科研和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全院现有教职工109人,在职专任教师82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9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9人。在编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6人,硕士学位的18人。在任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双千计划”人才、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二十余人。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5.4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