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12月,起源于1952年建校时创办的热处理科和表面处理科两个专业(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是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布点设置的首批材料热表类专业之一),先后经历了“材料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阶段。2009年6月,在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上组建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设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系、腐蚀与防护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复合材料与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中心。现有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7年江西省高校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一,2018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江西省一流(优势)专业。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推出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我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获唯一五★+水平,在全国所有开设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80所高校中排名第1。我校是江西省高校最早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高校,也是江西省高校最早、目前唯一开设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工程两个专业是学校特色工科专业,航空特色鲜明,是“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入选江西省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新能源材料方向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江西省重点扶持专业方向。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表面与界面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军用关键材料”国防特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是“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和国防重点专业。“材料学”学科是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是江西省第二批示范性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是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航空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江西省双一流学科、学校博士学位学科建设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方向之一。“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潜心育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0人,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9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3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8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8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青年千人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3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金牌教师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2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1人、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校“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卧龙之星)9人、校“井冈学者培育奖励计划”1人。学院教师致力于科学研究,注重学科融合,强调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学院拥有江西省“航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航空材料表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示范基地、江西省“金属材料微结构调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等学校“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博士后科研创新实践基地等七个科研平台。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开发、技术服务项目360余项,科技到款经费近6000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获批江西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20多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多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3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学院现有本科生近1900人,硕士研究生近300人。学院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始终把立德树人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西日报以《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流人才——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纪实》为题,报道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经验做法;江西教育电视台专门报道学院人才培养工作。“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金属材料工程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具有航空特色的复合材料专业方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航空工业洪都、昌飞、成飞、江铃集团等多家航空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合作培养人才,建立30多个校外实践(实习)教育基地。构建了一流本科人才“三四三”培养体系,坚持专业航空特色化发展。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教改课题10多项,出版教材7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近年来,学生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竞赛奖200多项,其中国家级大赛特别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本科生就业率达90%以上,稳居学校前列;考取硕士研究比率连续四年排名全校第一。经过近7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形成了紧密结合江西地方经济,服务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的鲜明特色,在江西省高校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术地位,为江西省和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如1983届航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校友向巧于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届航空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校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特级专务唐军,1993届航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校友、四季沐歌集团总裁李骏)。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对江西经济与社会、我国航空航天及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教学科研并重、多学科协同发展的研究教学型学院。成立于2009年,前身是1999年的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系。现有本科生1318人,研究生291人,专任教师100人,教学、科研用房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不含教室、大物实验中心),拥有国内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数千台(套)。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江西省品牌特色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及大学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无损检测与光电传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光电检测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西省测试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平台。学院已建成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均衡、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队伍,拥有一批政府津贴获得者、赣鄱555英才、江西省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江西省骨干教师、江西省名师、“昌航之春”、“十佳教师”、“卧龙之星”等教学科研骨干30多人(次)。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2个江西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016年,两学科同时入选“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首批牵头学科”。国防特色学科专业3个,占全校总量的75%。目前,学院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项、国防技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防基础项目、863子项目、973子课题以及校企合作横向项目等课题数百项,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各类成果奖10余项,获得省级本科、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4项、承担教研教材及课程建设等项目数十项。我院学生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上取了一系列优异成绩,就业率在工科院系中位居前列。学院坚持以培养质量为中心,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2011年,经国家人事与社会保障部批准在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江西省锅检院合作,以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申报的江西省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获得批准。依托学院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等领域在省内外享有较好声誉,学院与国内多所重点大学、航空航天院所、特检系统、深圳爱德生、联创光电、杏林睿光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和联合培养关系,并聘请一批国内外专家、知名学者作为名誉教授和研究生导师来校讲学,学术氛围浓厚。与中航工业西航动力(430厂)、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621所)成立了产学研中心、与航天八院上海800所、杏林睿光等成立了联合培养实验室,在中航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开创了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的新局面。通过多年的发展,学院在校内外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无损检测与工程、光电检测技术等方面业已成为行业内较为知名的单位,也是我国无损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飞行器工程(航空发动机)学院是在原机械工程系、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建立起来的。2009年6月,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及专业设置的需要,由原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器设计工程系”、“飞行器动力工程系”、“飞行器制造工程系”的航空维修技术与工程方向、大学生航空文化教研部和原土木建筑学院“力学教研部”、“力学实验中心”、“实验力学研究室”组建飞行器工程学院。2013年新增飞行技术专业,培养飞行学员。2017年8月,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与南昌航空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航空发动机学院,和飞行器工程学院合署办公,学院更名为飞行器工程(航空发动机)学院,招收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航空发动机方向)本科生。2018年9月,为适应江西省航空发展需求,“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航空维修技术与工程方向)”和飞行技术专业从学院分离出去,组建通航学院。飞行器工程(航空发动机)学院保留原有的“飞行器设计工程系”、“飞行器动力工程系”、“大学生航空文化教研部”、“力学教研部”、“力学实验中心”、“实验力学研究室”。目前学院设有1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5个二级学科学术硕士点(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飞行器设计,工程力学、人机与环境工程、航空噪声与振动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航空工程,航天工程);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获批江西省“一流成长学科”;2个本科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建有“江西省微小航空发动机”省级重点实验室。下设“飞行器动力工程系”、“飞行器设计工程系”、大学生航空文化部及力学教研部”等4个系部;“力学实验中心”、“飞行器综合实验中心”、及“力学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中心,此外,还与国内相关行业的多家航空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学院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拥有专职教师45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88.9%以上。其中正、副教授22人,硕士生导师22名(其中外聘8名),5人入选江西省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学院还聘请了1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兼职/客座教授。目前在院全日制本科生691人,研究生83余人(含在职研究生)。留学生本科生136人,留学生研究生5人。学院结合学校和地域优势,不断探索、谋求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16项;申请发明专利33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论著11部;科研到账4000余万。在航空发动机封严环研制、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无人机研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推广价值重大的成果,同时在相关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学院已向社会输送了近4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并接受国外留学生。学院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坚持教学改革与研究,倡导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教风、学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成才。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航空航天及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学院成立以来,切实遵循“日新自强、知行合一”的校训,始终坚持“一心一意育人才,千方百计谋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人才培养工作中心不动摇,坚持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不动摇,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和锻炼,为江西地方和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航空制造工程学院于2009年7月由学校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铸造工程系”、“塑性工程系”、“焊接工程系”和原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系”、“机械设计教研部”、“制图教研部”组建而成,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学校1952年建校时的铸造、锻压、焊接、工具等专业。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人数150人,其中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西省“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教授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12人,江西省级学科带头人14人,江西省级骨干教师14人,江西省级教学名师3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70人,教授3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9人,博士89人。另外,江西省“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教授4人,兼职教授3人,聘请曹春晓院士、张文海院士为双聘院士。“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现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封装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工程实践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飞行器制造工程”为江西省特色专业、国防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江西省特色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江西省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单位。学院实现了分层次、分类型的培养模式,现有春晓班、卓工班、企业定制班等多种教学改革班。学院现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机械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焊接科学与技术”、“航空材料加工与检测技术”、“机械工程”、“航空工程”二级学科等10个硕士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江西省高校一流学科、高水平学科,“材料加工工程”为江西省重点学科,“航空材料加工技术”为江西省优势学科创新团队。“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学校博士授权学科建设点。“材料加工工程”学科2006年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联合成功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培养博士研究生;学院现有在册本科生26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学院主要围绕先进连接技术、航空构件精密成形技术、航空结构件数控加工技术、材料加工新技术等领域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工作。现有“轻合金加工科学与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航空材料热加工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快速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西省航空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航空构件制造技术工程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近五年,学院教师主持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0余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0余篇;专著3部;授权专利110余件。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28万
]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由原化学工程系(1978年4月创建)更名创建。自1978年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6000余人,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现有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下设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材料化学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基础化学教学部(实验中心)。学院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07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08工学)和化学,以及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两个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江西省一流优势学科,同时也是江西省高校同领域内唯一的高水平学科、江西省高校示范性硕士点和江西省博士学位立项建设预测单位授权学科建设点,环境工程为江西省同学科领域内唯一的国防基础学科。学院拥有重金属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持久性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高水平及重点实验室,获批“环鄱阳湖流域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拥有“江西省重金属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工程实验室”和“江西省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重点科研平台、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学院现有专职教师9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55.1%,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74.5%。硕导71人,博导6人,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1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百千万工程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全球高被引和中国高被引学者4人次、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井冈学者2人、省“555”赣鄱英才人选5人、省双千计划入选者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省百千万工程人才人选10人、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项目资助人选2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4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江西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3人、江西省优秀硕士生导师2人。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开发、技术服务项目近200余项,科技到款经费2亿余元,获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7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近年来,获江西省首个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国家科技奖5项和省部级奖20项;发表SCI论文36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37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成果转化10余项,为企业创造利税4亿以上。近年来,本科生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表彰4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获“挑战杯”国赛一等奖,并实现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零”的突破,多次荣获全国挑战杯大赛二、三等奖,以及全国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大赛银奖和全国环境友好大赛三等奖。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1993年设立的社会科学系经济学教研室。2001年9月独立成系,2006年3月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学院现有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业工程系和财务会计系5个系,设有经济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业工程、会计学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工业工程专业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的优势专业。同时,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区域与产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硕士点。现有教职工74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教授、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领军人才、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金牌教师等省部级人才16人次,硕士生导师36名。多名教师在海外和国内知名高校有做高级访问学者、博士后经历,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学院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20余名为兼职教授或兼职硕导。近五年来主持各类纵向项目15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航空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与行业特色课题100余项,经费总额900余万元;领衔省市县各级政府机关、企业单位横向项目36项,经费总额4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61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CSSCI期刊收录69篇,并有多篇论文在国家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2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多项;多项研究报告获得省领导的重要批示和重要报刊的转载。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4.80万
] -
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8年10月,是我省高校最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其前身为学校建立初期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81年学校成立德育教研室(后改称思想品德教研室),1989年成立社会科学部,1995年社会科学部更名为社会科学系,2004年社会科学系更名为政法系,与“两课”教学研究部合署办公。2006年学校院系调整,“两课”教学研究部独立并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部,2008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不断得到优化,全国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国防教育专家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2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共8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高校十大“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4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5人,省百名优秀思想政治教师2人。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高级职称28人,博士26人,教授10人;入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此外,学院柔性引进长江学者2名。学院现设教学机构7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室、“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军事理论”课教研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并设立了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拥有“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民融合与航空发展研究院”“南昌航空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昌航空大学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等学科平台。2010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是江西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为江西省最早获批的重点学科之一。第四轮学科评估为C+;与全国航空航天类院校相比排名第三;与江西省高校相比排名第二。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学院取得突出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教学方面,拥有省级优质课程4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防疫期间线上优质课2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各1项,获省级优秀教案比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省级单科优秀奖5项(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一线课题微课作品)。科研方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研究专项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3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和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9部;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省级科研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学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以来,坚持学位点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具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学院科学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规范培养路径,加强过程管理。执行学位课程“导师团队授课制”,加强课程教师团队建设,针对课程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组建协同攻关团队,做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解决问题,形成了导师、研究方向导学团队、学科导师组“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指导和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探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的路径,举办“知行大讲堂”丰富第二课堂,开拓学生学术视野。“知行大讲堂”先后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学院以“知行宣讲团”和青马读书会为载体,推动研究生“自主学习+专题深度研讨”的第二课堂培养方式实施,激发学生发展内驱力。“知行”宣讲团以“三同”“四耦合”的运行机制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在充分挖掘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学校办学育人特色,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成果。研究生教学改革成果丰硕,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大思政”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西省首届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红色文化融入硕士生公共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特色教学改革与研究》《PBL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等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航空报国精神育人“三同”“四耦合”实践》等获省级教学成二等奖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28万
] -
南昌航空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江西省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目前江西省计算机类专业中唯一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C+,成为江西省软件工程学科唯一上榜单位,是江西省软件工程学科联盟牵头单位。学院目前开设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三个本科专业,以及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物联网技术、电子信息(软件工程)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推免保送资格。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建单位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拥有江西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江西省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等。学院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6.8%。学院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于2007年,前身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体育系,下设1部(公共体育教学部)1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系)4中心(体育运动场馆管理中心、体质测试中心、体育实验中心、体育竞赛训练中心)1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学院拥有2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30余人。学院从2013年开始培养体育管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是全省唯一羽毛球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工41人,专任教师2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23人,专任教师硕博比达到85%。国家级裁判4人,国家一级裁判10人。学院积极探索具有航空及休闲体育特色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依托我校航空学科优势,航空运动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开设了江西省高校唯一的航空模型社体专业方向。2017年学院学生代表江西省参加13届全运会获得航模项目铜牌,羽毛球、武术、网球、足球和健美操等项目是学院传统优势项目,在省内外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是:面向航空,服务地方,重视实践、突出应用。逐步形成以结构工程为先导,岩土工程为基础,交通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筑经济和工程管理协同发展的学院学科布局。学院现设有三个系: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交通工程系;六个个校级研究所:BIM研究所、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建筑与城乡规划研究所、智慧建造研究中心;一个中心:土木实验中心。学院现有学位点: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学术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型)硕士点和项目管理(专业型)硕士点。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教授5人,副教授12人,硕士生导师21人,博士以上学位25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全体教职工平均年龄38周岁。全日制在校学生1410人,其中本科生1265人,硕士研究生100人。学院将坚持我校提出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4.80万
] -
成立于2006年3月,在原政法系和新闻与传播学系基础上组建而成。下设社会工作系、法学系、公共事业管理系、新闻学系、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大学语文教研部、综合实验中心,另外挂靠了学校农村法治发展研究所、航空文化研究所、南昌航空大学电视台。学院开设了社会工作、法学、公共事业管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五个本科专业,并承担全校大学语文和写作等公共教学任务。学院实验中心设立了社会工作实验室、模拟法庭、公共事业管理实验室、报刊编辑实验室、非线形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电视演播厅、录音实验室,并建立了《传奇故事》策划工作室、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选题策划工作室。成立了“正行”法律工作事务所、“心航”社会工作事务所、《文法观澜》报编辑部、学院文化艺术团、大学生校园管理服务社等学生专业实验实践工作室,为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坚持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乘着学校“第三次创业”的春风,努力把学院建成以跨学科培养为特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师生规模适度、学科结构合理、应用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的发展思路是:坚持育人为本,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以增强办学实力为动力,科学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促进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博士以上学位18人,硕士以上学位39人,另有1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为了实现“双师型”培养目标,学院另聘请了20余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学术专著30余本。学院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四项,获得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学院建成文化与传播学校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为了提高育人质量,学院结合专业实际,从2006年开始,每年分别举办“传播文化节”和“法制文化周”。“传播文化节”的主要活动包括邀请传媒学界或业界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学生新闻摄影比赛、DV短剧制作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法制文化周”的主要活动包括邀请法学界或业界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学生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审判、观摩真实法庭审判等。同时,为了营造浓厚的读书气氛,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从2006年建院起,在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学生在校阅读的100本书的要求。2012年学院实施了“点燃读书激情,建设书香学院”读书工程,要求每位学生四年精读30本文史哲等基础经典、30本专业著作。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4.80万
] -
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2001年的南昌航空工业学院艺术系,2004年7月,根据学院的发展和学校的整体规划,艺术系更名为“艺术与设计学院”。学院下设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视觉传达设计四个系,一个实训中心及学院综合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两个管理部门。学院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六个本科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工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拥有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西省科普动漫创作基地3个省级科研平台,南昌航空大学设计艺术研究发展中心、航空产品系统设计与感性工学研究所、创意产业校企设计协同中心、南昌航空大学漆画艺术中心4个校级研究机构,产品设计研究所、公共艺术研究所2个院级研究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含聘用人员2人),专任教师51人,硕士生导师1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人员3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5人),占专任教师的60.78%。现有在校本科生1093人,在校研究生71人。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技术服务项目116项,科研到款经费339.85万元,其中省级科研课题28项,省级教改教研课题11项,校级教改34项。学院教师公开出版论著、作品集40部、教材17部,在期刊发表论文260篇,其中核心期刊87篇。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各种奖励297项,其中获全国性美术和设计作品展览奖励48项。学院坚持“育人为本,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展参赛,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学生申请“三小”项目195项,获全国设计比赛奖项7项,获省级以上设计比赛614项,授权国家外观设计专利20项,发表论文55篇。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