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南京工业大学 > 招生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 简称:南京工大
  • 地区: 江苏
  • 类型:理工类、公办
  • 学制:2~3年
  • 学费:¥4.50~9.0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珠南路30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三个教学单位(安全工程系、消防工程系、实验教学中心)和四个科研机构(安全工程研究所、火灾与消防工程研究所、安全生产检验检测中心、安全技术服务中心),拥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2个本科专业。学院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以“大安全、大应急”为学科发展布局,以化工安全为学科发展特色与优势,坚持与化工、材料、机械、能源等学科交叉融合,逐步确立了以“城市与工业安全”为重点的学科发展目标与方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2006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11年入选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首期),2014年、2018年先后被遴选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二期、三期建设学科。2022年优势学科三期验收结果为“优秀”。学科拥有应急管理部化工过程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城市与工业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过程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江苏省教育厅“中欧化工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其中,安全工程专业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家首批特色专业(2008年),江苏省品牌专业(2006年),江苏省重点专业(2012年),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一期,2015年;二期,2019年)。2014年,2020年先后两次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有效期六年)。消防工程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2022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京工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等级为B+。学院现拥有教职工7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50余人;现有各类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200余人。教师队伍中,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全国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计划”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此外,20余名教师入选江苏省“杰青”、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人才计划;先后获批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团队、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5个。柔性引进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冯长根教授、国际氢安全协会主席、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高级研究员ThomasJordan教授等担任学院特聘教授;聘请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周允基教授、美国TexasA&M 大学QingshengWang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卢兆明教授等为客座教授。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突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学院依托安全评价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资质,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提供良好实践平台;加强校企联合,先后与南京消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炼油厂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邀请企业专家走进教室,学生走进企业,助教跟岗教学、跟岗实习,学生“岗位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于企业生产;学院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模式,推行有关教学制度改革,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先后编写出版专业教材14部,其中江苏省重点教材6部,《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与管理》(第三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近10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4门;获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等省部级教学教改项目10余项;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专业学生先后获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化工安全设计大赛等省部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奖励50余项。学院研究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中国消防协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余篇。在科学研究方面,瞄准科技学术前沿,紧密结合国家与行业重大需求,设立了危险化学品安全、化工过程安全、新能源与新材料安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年均科研到款2800万元,发表SCI检索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获国家授权专利100余项;参与编制国家标准3项,全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5项,牵头编制团体标准近10项,地方标准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依托所具备的安全评价资质、江苏省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评审资质以及应急管理部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资质(筹),近年来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安全技术培训方面,承担了甘肃省、常州市、昆山市安监局等省市安监部门安全监管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承担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的培训工作。在风险分析及评价方面,承担了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大连大孤山化工园区、昆山千灯化工园区、连云港化工园区等大型化工园区的风险分析与评估工作;承担了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中石化南化公司、德纳化工等企业的工艺危险性研究,为企业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在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方面,学院先后与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签订了本科教学国际合作交流协议,与英国萨里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等。主办“城市与工业安全”系列国际会议,目前已主办四届。承办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中美及中法双边化工过程安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国际研讨会、第三届中国国际化工过程安全研讨会、第32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年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在中法“徐光启”项目、中法“蔡元培”交流合作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江苏省政府留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前往美国、加拿大、法国、中国香港等国(境)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30余人次,不断提升学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数据统计至2023年01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渊源于有百年历史的中央大学化工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硅酸盐专业。七十载春华秋实,一代代材料人砼心润德、笃行志远、守正创新、勇攀高峰,形成了科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学科发展优势突出的办学特色。

    砥砺奋进,结学科硕果

    1998年合并建院以来,学科入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江苏省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GF特色学科。ESI排名连年攀升,2021年位居全球前1‰,并支撑我校化学、工程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前2‰。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在低碳水泥制造及应用、前沿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及腐蚀防护、高分子材料及加工工程、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等科研领域保持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并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驱动下,积极推进“+绿色”、“+健康”、“+安全”等交叉学科跨界融合,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

    润德树人,育栋梁之材

    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获江苏省特色党支部1个,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涌现出大批先进教师典型。七十载薪火传承育人“砼心”,学院先后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明述、江东亮、曹湘洪、徐德龙、刘加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施剑林,加拿大两院院士陈忠伟,欧洲科学院院士王连洲,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蔡玉良等1.8万余名杰出校友,为母校和学院赢得了广泛赞誉。学院5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获批国家一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获批省一流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5个专业均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人才培养坚持务实重行,创新打造“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和校际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教学成果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优秀教材奖、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三等奖等。是材料工程领域教育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中科院共建“英才班”。学院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3千人。以项目为抓手,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大创等国家级竞赛奖励中斩获佳绩。积极拓展渠道,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上硅所、中材集团、乌法国立航空技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院大所签订联合硕、博士培养协议。设立研究生特别资助、校外奖助学金等7项。2021届研究生就业率为100%,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满意度调查中,整体反馈情况良好,毕业生5年内发展到企业中层管理以上的人数众多。

    栉风沐雨,建人才高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179人,其中专任教师13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特聘2名)、教授59人、副教授54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全国优秀教师2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次、全国政协委员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优青等一批国家级杰出人才;聘任一批行业、企业领军人才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共同组成了一支梯队合理、凝聚力强、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砼心创业,攀科学高峰

    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国内著名的学科点之一。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千余项,科技经费超5亿元,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在重大成果转化及服务行业、企业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为国家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建设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胶凝材料研究室)、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胶凝材料制造与应用分中心)、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复合材料行业中心(胶凝基复合材料分中心);建材行业集料碱活性研究检测中心、江苏省无机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非金属功能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先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工程先进材料JR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先进无机功能复合材料)、国家功能复合新材料研究基地;共建中俄联合实验室等诸多高水平科研平台。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3060”双碳战略,坚持“四个面向”,深化科产教融通创新,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推进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以构建大平台、服务大工程、形成大成果为重要战略举措,助力打造有特色、有优势、有影响、有地位国际一流材料学科。2023年3月更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前身源于南京化工学院1958年成立的化工机械系,1977年开始招生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业,1994年成立自动化与计算机系,后经两校合并组建自动化学院,2008年12月更名为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5年4月更名为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学院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检测与运动控制专委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技术服务中心挂靠单位。学院以标杆创建为指引,全面加强党建工作。院党委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以打造高水平、创业型、新前沿学院为目标,构建“5+”党建育人生态圈。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是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学院,近年来斩获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校“新闻宣传先进集体”等党建、思政工作的全部集体荣誉。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入推进学科人才一体化建设。拥有“动力工程自动化”二级学科博士点、“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电子信息”(控制工程)和“能源动力”(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点。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高级职称占比65%,海外经历人员占比49.5%,各类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及团队41人次(个)。学院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拥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个专业已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动化”专业为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点;学院获批“教育部-瑞士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培育建设单位”,“第三批江苏省产业学院”;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10余项;1门课程入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课程入选国家虚拟仿真一流课程,4门课程获批江苏省一流课程等。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具备伟大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省级、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近三年获“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铜奖各一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特等奖、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一等奖、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全国一等奖,在中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居全校前三,学院获批中科协学风涵养工作室项目,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教授、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宏业教授、科创板上市公司柏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晔、上海德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等为代表的各类校友10000余人。学院以标志性成果培育为重点,全面提升科研质量和影响力。建有“工业互联网+危化品安全生产”国家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共建)、“江苏省工业装备数字制造及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共建)、江苏省绿色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自动化实验示范教学中心,与美国ROCKWELL、德国SIEMENS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拥有“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控制工程中心”、“智能系统与机器人研究所”等8所校级科研机构。学院积极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在控制理论及应用、过程控制、高电压等离子体技术、电力电子变换技术、智能机器人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近年来,学院获省级等各类科技奖励1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6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32项,出版专著4部,有110余篇论文被SCI检索,年科研经费到款逾3000万元。学院以科产学研为发展特色,不断拓展国内外合作。先后与法国勃艮第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研究生、本科生合作培养项目,与意大利国家计量研究院等国际知名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面向中科院医工所、中科院长光所(滁州)、中船重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国电南瑞、国电南自等国内大院大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产教融合合作。“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坚持党建引领,重点瞄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学科实力整体提升、产学研合作项目层次提升等四大领域,科学实施“一流专业高质量提升计划”、“人才汇智计划”、“卓越发展计划”、“合作聚力计划”等四项计划,着力建设国内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领域知名的高水平、创业型、新前沿学院。2023年2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源于原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化工系,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是国家最早一批建立的化学工程学科点。创始人时钧院士是我国化工学科倡导者之一,培养了以18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大批杰出科学、工程与管理人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位列A档,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支撑我校ESI化学、材料科学及综合排名全球前1‰。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士点、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7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特聘教授2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科技领军人才6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97%,具有海外背景的比例达到75%,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5%;逐步形成了以院士、杰青、长江、“973”首席科学家为带头人,中、青年教授为骨干,海外归国年轻博士为主体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学院坚持化工学科与化学、材料、生物、环境、安全等学科交叉,首倡并发展了材料化学工程学科方向,为我国化工学科的拓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构建高水平多维度创新平台,实现了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共性技术研究,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近五年,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委重大项目在内的54项国家级重要科研任务,以及一大批企业重要课题,累计科研项目到款6.2亿元;石墨烯膜、燃料电池材料、分子筛碳捕集等领域的3项基础研究成果分别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在AIChEJ.、J.Am.Chem.Soc.、Angew.Chem.Int.Ed.、JMembr.S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50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430余件,PCT专利10余件;出版科研专著7部;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1项;近年来,培育了膜材料、绿色化工等领域的1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全球首套膜法制浆尾水零排放工程获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     学院形成了基于“课程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对接的特色化工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生培养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化工安全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士点。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3项,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     学院积极构建创新性的开放合作体系,着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与南京、苏州、常州、常熟、张家港等地方政府和科技园区共建技术研究院或产业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中石化、京博等大型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广泛与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院士在内的美国、德国、瑞典、英国、澳大利亚等知名专家学者合作,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教授学生互访;学院教师担任大会主席,策划组织了多个大型国际会议,如膜与膜过程领域ICOM2014、可持续化工产品工程与过程工程领域SCPPE2016、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GCCES2020;多名教师参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规划,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咨询支持。     学院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发挥党建工作示范引领作用。学院党委、学院教工第五党支部先后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以及首批江苏省一级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示范点和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学院教工第五党支部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2年12月更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源于南京工学院1956年成立的化工机械专业,1958年南京化工学院成立化工机械系,1980年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成立机电工程系,2001年两校合并成立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现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分设化工机械研究所、化工设备设计所等2所5系1中心1教研室。学院从1978年开始招收化工过程机械硕士研究生,是我国化工过程机械专业最早的四个硕士点之一。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最早的三个化工过程机械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作为我校工程科学的主要支撑学科,已进入ESI排名2.4‰。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参与建设的“公共安全与节能”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项目(验收结果为A)、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机械工程学科牵头建设的“先进能源技术与装备”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二期项目(以标志性成果通过验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三期项目;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已连续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江苏省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极端承压装备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业装备数字制造及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7个。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成立60多年来,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戴树和教授是我国化工过程机械学科的创建者之一,庄骏教授是我国热管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原学科带头人涂善东教授是我国化工过程机械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0人,其中正高职称28人,副高职称40人,中级职称35人,博士化率90%。教师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突出人才,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2人,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江苏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5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选一层次1人、二层次1人、三层次8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6人。“工业节能装备技术”创新团队是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过程装备先进设计制造教学团队”获“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和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学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技术创新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极端承压设备先进设计与制造、过程强化与高效节能技术、重大装备安全理论与风险评价技术、先进装备数字化制造技术等特色学科方向,成立了过程强化与高效过程装备、先进装备制造等12个科研创新团队。学院拥有国家热管技术推广中心以及江苏省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业装备数字制造及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流程工业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极端承压装备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中石化南京设备失效分析与预防研究中心、中石化工程风险分析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研究基地7个。承压设备结构完整性及寿命评价技术的研究在国际上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与时间相关的设计与再设计理论、高温设备损伤与破坏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在国内率先开展化工装备可靠性的研究并提出了风险工程学学科体系,拥有中石化唯一从事工程风险分析的研究中心,为保障大型石化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以热管技术为特色的高效传热传质设备,开发的热棒(热管)技术成功用于青藏铁路冻土加固工程,近年来高效紧凑式换热器的研发与工程化形成特色,开发的热管换热器、紧凑式换热器已在全国200多家大型石化、冶金企业中得到应用,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垫片综合性能试验机,奠定了我国静密封检测标准的基础,改变了高参数密封元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学院产学研成果显著,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化学、中国特检、沙钢集团、南钢集团等特大型企事业单位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院高度重视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培养,在校生2200余人,自办学以来为国家培养了1万余名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各类毕业生活跃在我国化工、石油化工、能源、特种设备和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学院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过程装备设计制造的绿色、安全、环保和经济理念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多次获全国“挑战杯”创新大赛一等、二等奖,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银奖和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等各类学术创新竞赛奖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前身源于南京化工学院1994年成立的自动化与计算机系,2001年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了南京工业大学,2002年由原两校的相关专业成立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更名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因学校学部制改革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年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基础教学部和实验教学中心。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专任教师83人。教职工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4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1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十余人。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工智能专业为2020年新申办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了教育部专业认证。目前,各专业本科生1620余人,研究生260余人。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和创造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会认知、能做事、善合作、谋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ACM邀请赛、FPGA邀请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得数十项全国一、二等奖。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型)和“电子信息”类别硕士点(专业型),共建“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学科方向主要为网络与云计算、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生物信息与医疗大数据、软件理论与方法和人工智能等。建有网络与云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所、信号处理与智能传感研究所和数字城市与智能建筑研究所等。学院坚持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并重,坚持与学校化工、生物、安全等优势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协同创新,坚持产学研结合,与华为公司、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近几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科研到款8000多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一些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学科的高水平期刊或会议上,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科学技术奖8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成立于2010年8月,下设地质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地下工程系、铁道工程系、教学事务中心、学科建设办公室、科研事务中心、实验管理中心。现有本科专业5个:地质工程、交通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铁道工程和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其中,地质工程专业源自1953年设立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中专),2006年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2012年获批江苏省重点专业类专业,2019年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交通工程专业源自1999年设立的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2002年设立交通工程专业,2018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城市地下空间专业源自1995年设立的建筑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2007年设立城市地下空间专业,2012年获批江苏省重点专业类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受理;铁道工程专业源自2011年设立的交通工程(轨道交通)专业,2018年设立铁道工程专业;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获批,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该专业为应急管理类专业。 学院涵盖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个一级学科,拥有岩土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其中,岩土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岩土工程学科梯队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与其他学院共同拥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共建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2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土木水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点、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点。2018年获批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交叉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点(牵头共建)。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100余名,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420余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8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教授(研究员)22人、副教授33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81%,40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超过53%,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富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拥有土建类国家注册工程师18人、国家特许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建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地震局“百人计划”1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包括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人选6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培养计划人选6人,江苏省双创博士4人,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等。此外,学校依托我院柔性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马巍研究员等著名学者为战略科学家和兼职教授。 学院建有五个省级学科平台和七个校级学科平台。其中,省级学科平台包括:江苏省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城市地下交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土木工程防震技术研究中心,与土木工程学院等共建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学科平台包括:岩土工程研究所、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中心、道路工程研究所、地下交通工程先进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轨道交通与桥隧研究中心、海西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全面的岩土静动力学多种尺度测试平台,先进的材料物理化学性能测试分析中心,完备的岩土和交通工程原位监测和测试设备,为教学实验与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院承担和参与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和行业科研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学科专项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5项。学院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硕果累累。学院结合青年教师导师班主任制、优秀学长领航计划、学生干部成长训练营、“交心通理”学生全方位发展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等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有力提升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院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大学生模型设计大赛、全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与创业大赛、全国交通科技大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省级一流课程2门,江苏省重点教材3门,十四五规划教材4门。《工程类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入选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地震工程学》被评为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自2006年以来,4人获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人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优秀硕士论文,6名博士生获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7名博士生获刘恢先地震工程学奖学金奖,博士生获省部级科技奖一、二、三等奖4人次。学院成立以来共培养了近六千名校友,足迹遍布全国,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指挥长陈卫国、山东省省长周乃翔都是我们土木交通学科的杰出校友,校友们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学院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交通和岩土为中心,以“爱与服务”为主线,以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全校前茅,近三年连续荣获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生就业质量稳中有升,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优质人才力量。更新日期:2022年8月29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身可溯源于1958年原南京化工学院独立建校时成立的文科教研室;1979年开始招收经济管理类学生,1980年建立相应的人文和经管系科;1999年1月成立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1年原南京化工大学和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对人文、经管和法律等相关学科进行整合,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年8月,整合原经济管理学院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学科,组建了新的经济与管理学院,由赵顺龙教授担任院长。经济与管理学科被学校列为“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审时度势,我们将紧紧抓住学校和社会为学院提供的发展机遇,奉行“一体两翼四强化”(以学科建设为主体,以学生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为两翼,强化学术氛围、强化合作沟通、强化团队建设、强化激励机制)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与定位,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推进学科建设与团队建设快速发展,大力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生教育与培养质量,进一步拓宽对外发展的渠道,积极推动科研工作持续上台阶。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构建学院学科建设平台,围绕学院学科建设方向形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研究成果,培养造就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学院的社会知晓度,提升学院的整体水平。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9.00万

    ]
  • 数理科学学院现有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嵌入式培养)、工程力学本科专业,拥有磁光电材料物性与器件、工程力学、应用统计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磁光电材料物性与器件博士学位授予点。学院下设物理系、数学系、力学系,同时还有江苏省级物理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学实验教学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信号处理与数据挖掘研究所若干教学科研机构。学院教职员工149人,专任教师12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5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86人,具有海外背景40人。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数学、物理和力学基础课程教学任务,以及本院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工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源自1915年成立的同济医工学堂机师科,1933年建同济高工,1951年迁至南京,1980年更名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1年与原南京化工大学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后,原土木工程系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800余名,全日制研究生700余名。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顾问及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包括江苏省杰青2人、江苏省优青1人在内的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5人次,江苏省土木工程教学名师3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土木工程学科于1996年获批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硕士学位点;2002年自主设置土木材料与工程博士点;2005年获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和岩土工程二级博士点;2009年获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点;2009年获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共建力学一级硕士点和MEM工程管理硕士点;2022年,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签订协议联合培养研究生。学院拥有江苏省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智能建造重点产业学院、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绿色智能材料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住建部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中美基础设施领域复合材料结构国际联合实验室、中建八局-南工智慧建造研究中心、中建三局-南工工程建设碳中和研究院和南京江北新区建设研究院等大批教学、科研平台。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着力构筑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为首批江苏省特色专业、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新增智能建造本科专业。近年来,获得了包括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现有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案例库建设课程1门、江苏省青蓝工程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各1部。学院高度重视国际教育合作,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获批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 3+1 合作办学项目,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化工与建筑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38门,现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海外留学生100余人。学院坚持特色化、差异化综合发展,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先导,密切结合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形成了绿色材料与低碳结构、智慧建造与智慧运维、城市韧性与防灾安全等特色方向。近五年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各类基金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超亿元;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在内的多项奖励;主编国家全文强制规范《木结构通用规范》等国家和省级标准 30 余部,参编重要标准15部。学院加强校企融合,推动政产学研深入合作,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与中建、中交、中铁等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等地方政府开展战略合作,科技成果在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2021世界园艺博览会木结构主展馆、常泰长江大桥防船撞研究、张靖皋长江大桥钢箱梁疲劳研究、南京博物院智慧运维等百余项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为相关行业、区域工程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向社会输送了2万余名毕业生,涌现出大批杰出校友如:中央委员、山东省省长周乃翔,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中核建董事长陈宝智、武汉两山医院建设总指挥、中建三局董事长陈卫国,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张建东、刘永健、蔡国军、金浏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永恒主题。围绕学校“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立足江苏、走向全国、对接世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土木工程建设,奋力建成行业引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土木工程学院。(数据统计至2022年12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9.00万

    ]
  •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是由原南京化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和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的环境设计专业组建而成,2001年,南京化工大学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正式成立。学院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和工业设计六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近一千人。其中,环境设计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产品设计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有设计硕士专业硕士点,招生方向涵盖学院所有本科专业,能够满足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的需求,在读研究生总数近三百人。学院拥有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他们毕业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旧金山艺术大学(AcademyofArtUniversity)、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及日本京都精华大学(KyotoSeikaUniversity)等著名高校,长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产品设计、展示设计、工业设计及理论等方面教学和研究。学院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设计创意人才为目标,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具备完善的产学研体系。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指导教学工作、开展学术讲座。现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日本千叶大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互派师生交流学习。学院教师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有数百篇学术论文发表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北图中文核心等期刊,公开出版了数十部研究专著、教材等。近年来,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广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年均近500项。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部分就业单位、读研学校如下:华润建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东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伦敦艺术大学、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林肯大学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简称:南京工大 地区: 江苏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4.50~9.0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珠南路30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南京工业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