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青岛大学 > 招生学院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 简称:青大
  • 地区: 山东
  • 类型:综合类、公办
  • 学制:2~3年
  • 学费:¥2.40~7.8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青岛大学法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在国际国内法学界享有较高声誉的法学院,是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的副会长级单位;山东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单位;青岛市法治智库承办单位;青岛市法治青岛建设研究会会长单位。青岛大学法学专业始办于1983年,招收两届法学专业专科生,是山东省最早开办的法学专业之一。1987年起招收经济法专业专科生,1990年开始招收国际经济法专业本科生,1998年起统一招收法学本科生。2000年法学院成立,并成立知识产权学院,当时包括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安学四个一级学科。2004年始招诉讼法、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2008年始招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硕士研究生,并参与法医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的联合培养工作。2010年获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参与管理科学博士点联合培养工作。2015年年底,学校为落实国家“双一流”战略和科学谋划“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对法学院进行重组,形成了单一法学学科法学院。目前,青岛大学法学专业是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工程的重点建设专业。法学院是法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单位、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研究生培养基地,山东省地方立法研究服务基地,青岛市地方立法研究基地。拥有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物证技术应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知识产权研究院和若干科研成果培育机构。在社会服务方面,参与山东省和青岛市党政智库建设,设有青岛市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国际交流暨中韩法律中心、行政法案例研究中心、法律专业培训与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学院重视学科建设。设置法理法史教研室、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民事法教研室、刑事法教研室、商法与经济法教研室、国际法教研室六个教研室,拥有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史、诉讼法、民商法和国际法5个学术学位硕士点,拥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与行政法学科为龙头,法理、法史、民商经济法、刑事法、诉讼法和国际法为基础,多学科融合、优势共享的发展格局。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0人,专业学位硕士导师44人(含院外和校外兼职导师24人)。教授8人,副教授24人,讲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3人。目前,学院以申报法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为目标,组织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史、刑事法、民商法四个博士学位点培育方向,学科团队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雄厚。学院重视科研创新。学院设有科研成果培育中心和专业研究机构,与实务部门联合设有服务成果转化平台,出台“申博贡献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出版“青大法学文库”,设立法学名家论坛和青年法学家学术沙龙。积极推进专业学术交流,全力打造学院整体高端学术影响。学院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人文情怀、专业思维、中国立场、国际视野”的办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推进“开放式”课堂教学为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院重视人文基础与专业理论教育,实行“通识+专业+多元”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重视实践教学,以实务教学和高端职业训练为特色,设有法律实务大讲堂,拥有模拟法庭、资料室和法学数据库、诊所教室、“物证技术应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实务部门联合创立若干本科、硕士实习实训基地和案例教学基地。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考研率、考干率、司法资格考试通过率,在全国和山东省内高校名列前茅。学院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学院推进“国际化”办学模式,以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为中心,努力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与国(境)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深度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出国(境)访学和参加国(境)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专业交流。同时,有计划地邀请国(境)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参加学术论坛和专业教学。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源于山东纺织工学院,始于1950年4月由纺织工业部华东纺织管理局举办的青岛纺织技术训练班,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雄厚的师资力量,深厚的学科底蕴,强劲的科研实力,优良的育人成果。从1950年起培养纺织专门人才,已有69年历史,从1985年开始硕士联合培养,硕士培养历史长达30余年,是山东省唯一的纺织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学院现有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纺织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纺织科学与工程),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设计艺术学),3个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纺织工程领域、工业设计工程领域、材料工程领域)。其中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均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纺织工程领域是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现有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方向)5个本科专业,其中,纺织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拥有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生物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生态纺织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特型非织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十余个科研教学平台,仪器设备总值达8743万元。学科现有教授24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2人,拥有双聘院士、国家特聘专家、国家杰青、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泰山学者、楚天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泰山学者团队、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形成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队伍。近五年先后承担系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近千篇,其中被SCI/EI收录三百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科研经费总额达亿元。纺织学科聚焦纺织行业及山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需求,围绕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先进制造、纤维材料及改性、功能纤维与产业用纺织品、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等科研方向开展科学研究。青岛大学已将纺织学科作为重点发展的学科,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和条件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使本学科在高水平科研成果、重大项目承担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学科整体实力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省内同类学科首位,是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纺织学科门类齐全,专业领域广泛,专业涉及全产业链。学科坚持以行业需求和区域经济为导向,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支撑,通过打造特色优势学科方向,取得了行业和区域领先地位;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成绩斐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纺织行业培养了一大批院士、国家杰青、泰山学者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众多山东纺织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中坚力量及领军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青岛大学环境科学系,始建于1986年,2015年12月独立建院。现设“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环境材料4个本科专业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环境生态系统及其复杂性”和“环境卫生”博士学位授权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青岛大学博士点培育工程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目前,学院现有教工60人,专任教师53人。其中,泰山学者2人、青年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杰青1人、山东省优青1人。教授15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合作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余人。先后入选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人才工程10余人,青年卓越人才计划20余人。在校本科生近500人、研究生150余人。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近五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部委重点项目3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横向科研项目数百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28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形成了水土资源与环境、水污染控制及修复、环境功能材料、湿地生态与环境、海岸带与盐湖环境、大气污染控制与能源净化6个特色研究方向。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深入。先后邀请林学钰院士、彭永臻院士、美国工程院JeraldL.Schnoor院士和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先后来学院交流指导。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加州大学、弗罗里达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学院重视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教学教改研究成果丰富。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竞赛中获奖5项,考研/考博录取率保持在学校前列,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比例逐年提高。打造“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鼓励学生承担各级各类自主科研项目,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高效化、研究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很高,得到了广泛认可,尤其在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诸多优秀毕业研究生已经成为各用人单位的科研精英和管理骨干。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教职员工112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教授21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学位50人,泰山学者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外聘院士1人,兼职教授多人。专业设置设有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四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以及山东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青岛大学校级品牌专业。设有工程设计及理论系、机械设计及制造系、车辆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工业设计系6个教学系和青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省级示范中心)。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318人,其中本科生2077人,研究生241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热能工程4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工程3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处。拥有“电动汽车智能化集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新型动力集成及环保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省部科研技术平台,以及“低碳能源与能源装备节能减排技术团队”、“车辆动态仿真及轻量化技术团队”、“新型纳米材料与环保装备技术团队”等多个特色科研团队。学院科研力量雄厚,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重大专项、关键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企业项目等科研项目。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1项、部省市级项目3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60余项,获科研经费6000多万元。获省部级奖励3项,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发表论文1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及CAD/CAM系列图书60余部。人才培养学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创新。近五年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省级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学院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突出特色实效,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协会、机器人协会和三维建模协会等学生科技创新社团为平台,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队伍,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创业计划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近三年来荣获创青春大赛全国银奖一项,全国一等奖30项,二、三等奖30余项,省部级特等奖10项,一等奖70余项,二、三等奖120余项,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已然形成。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强,连续多年被评为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15年12月,前身是1998年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中心、信息网络中心、软件技术研究所合并组建的信息工程学院。学院从1986年开始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1999年起培养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2018年获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计算机科学ESI全球排名完成度0.96。一、教学机构与本科专业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3个教学系,以及实验教学中心、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心。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首批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群”获2018年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获批支持经费3600万元。二、一级学科及学位授权点1998年获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6年获批“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获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3个一级学科,承担一体化建设任务。设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三、科研与学科平台拥有山东省“十二五”计算机应用技术特色重点学科。与海信集团合作建有山东省院士工作站。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山东省健康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山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实验室(省级)、山东省高校“十五”“十一五”计算机应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十二五”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十三五”大数据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目前,学院设有软件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视觉研究所、网络空间安全研究所、泛在网络与城市计算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所、大数据技术研究所、遥感信息与数字地球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青岛大学大数据技术与智慧城市研究院挂靠学院发展。四、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职教师77人,实验教师20人;教授11人,副教授25人,高级实验师(工程师)1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8人;博士学位教师54人;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含出国访学半年以上教师)26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青岛市教学名师1人;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五、科学研究与学科方向“十三五”以来,获批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29项,市厅级项目13项,横向项目24项。获纵向经费982万元、横向经费762.95万元,合计1744.95万元。获市厅级奖励4项,其中:青岛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182篇,其中:SCI论文75篇,EI论文21篇,CSCD论文40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2项。出版教材6部。主办或承办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余次。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凝练了大数据技术、媒体计算与软件、数据安全算法、软件服务工程4个重点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形成了智能信息系统及复杂网络、计算机视觉、未来网络、信息安全4个研究方向。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凝练了密码学及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安全算法理论、安全数学基础4个研究方向。六、人才培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1人,其中本科生973人、硕士研究生228人。毕业28届4398名全日制本科生、17届687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十三五”以来,研究生发表论文266篇,其中SCI收录28篇、EI收录24篇;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4项,3篇论文获评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9篇论文获评青岛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获全国第四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1人获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一等奖;学生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等权威赛事中获国家级奖励140项、省部级奖励267项。进入新时代,学院秉承“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训,依托青岛市的区位与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融入省市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重大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水平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研究教学型学院为目标,按照“规模适度,内涵发展,重点突破,彰显特色”的发展思路,致力于建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较强、“产学研用”结合紧密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技术转化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青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青岛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是青岛大学二级办学单位和高等继续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青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学校继续教育的主管部门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单位,负责统筹、协调、管理和指导全校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含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非学历教育(是指高校举办的学历教育之外的各类培训、进修、研修、辅导等教育活动)和青岛大学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工作,是青岛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青岛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专业门类齐全,学子遍布全球,具有良好的社会办学影响力和美誉度。学院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坚持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了10余万社会经济建设急需的本专、本科毕业生。近3年,在全省15个地市和江苏省、云南省、辽宁省、浙江省等设有函授站、教学点或校外学习中心,设置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层次45个专业,现有在册学生30000余人。学院根据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新要求,充分利用青岛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越的办学条件、丰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严密的组织程序,结合“一带一路”起点的区位优势,整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优绩头部企业的教师资源、大国工匠和企业领袖组成师资库,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围绕打造精品培训课程体系的目标,逐步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设置系列化、教师资源多样化;培训形式注重应用性、多样化,既有课堂授课、案例研讨,也有座谈交流、现场教学等形式;培训方案以委培单位的需要为导向,因需定制,精准施教。办学质量、培训效果深受广大学员和企业、行业、社会的高度认可与肯定。青岛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是学校全日制本科教学单位,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积极实施“1+x”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产业、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壮大高水平工程师队伍;现有机电工程系、化学化工系、服装设计与工程系等3个教学系。目前,“两院合一”包括青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青岛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和青岛大学教育培训中心、青岛大学健康教育学院、青岛大学雅思机考点等3个直属机构。进入新时代,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育人质量为目标、转型发展为突破”发展战略,秉持“优秀师资、优良教学、优化管理、优质服务”办学理念,倡导“勤恳不怠、崇文守信、追求卓越”学院精神,践行“让每个人都有幸福感,让每个人都有成就感”发展愿景,立足青岛、融于青岛、服务青岛,面向山东,辐射全国,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着力推动构建全民教育、终身学习共同体,引领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活动。凭借青岛大学冲击“双一流”建设的澎湃动力,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在不远的将来,学院必将谱写出一曲更加动人的美丽绚章!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万

    ]
  • 青岛大学是山东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主义学院随着青岛大学院系调整、学科整合而逐步发展壮大。2006年,学校将原青岛大学马列部和德育教研室、医学院社科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高职学院马列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统一合并,成立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于2015年进一步整合校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资源,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政治学院为主体,重组更名为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哲学系合并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本学科自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师资建设稳步加强,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科特色与优势日益凸显。院训:立德树人笃行致远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山东省首批(2016年)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哲学两个本科专业,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哲学专业的教学任务。2006年获批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育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术硕士学位点,“学科教学·思政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个重点研究方向。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是青岛大学校级重点学科。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88年的青岛大学旅游系,是全国成立较早、山东省首家旅游高等教育单位。2000年,青岛大学成立旅游学院。2015年原青岛大学旅游学院、原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组建成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院是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的长期挂靠和主持单位,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学院现有旅游与会展管理系、酒店管理系和地理与城乡规划系三个教学系,党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与团委合署)三个管理机构,以及旅游与区域发展研究院、实验创新中心和MTA中心等科研平台与社会服务机构。学院目前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地理科学(含公费师范生)三个本科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自1988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1990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酒店管理专业自2012年开始独立招收本科学生,地理科学专业自1999年起招收本科学生。学院现有旅游管理学术学位(1998年山东省首家)、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简称MTA。2010年全国首批)、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三个硕士培养授予权,研究生培养方向包括旅游产业经济、旅游文化、酒店管理、智慧旅游、海洋旅游、地理教学与研究等领域。学院现有教职工51人,专任教师41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5名(含1名高级实验员),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总人数的54%。此外,学院还聘请了6名业界资深管理人士担任兼职教授。学院几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核心学术论文和出版专著百余篇(部)。主持完成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主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三个国家战略区域的旅游业规划。主持城市旅游规划项目50余个。学院秉承“明体达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采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和地理教育科研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青岛大学是山东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主义学院随着青岛大学院系调整、学科整合而逐步发展壮大。2006年,学校将原青岛大学马列部和德育教研室、医学院社科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高职学院马列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统一合并,成立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于2015年进一步整合校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资源,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政治学院为主体,重组更名为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哲学系合并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本学科自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师资建设稳步加强,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科特色与优势日益凸显。院训:立德树人笃行致远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山东省首批(2016年)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哲学两个本科专业,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哲学专业的教学任务。2006年获批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育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术硕士学位点,“学科教学·思政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个重点研究方向。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是青岛大学校级重点学科。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青岛大学商学院地处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青岛,位于“青岛金家岭金融区”。这里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便利,校园内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院是1994年5月11日由原山东纺织工学院经济管理学科和原青岛大学经济管理学科合并组建而成。其中的管理学科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山东纺织工学院的管理工程教研室,经济管理学科始于1984年的企业管理和财会专业。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学、国际商务5个教学系,9个本科专业。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学院在校生4893人,其中研究生1200人,本科生3687人,留学生6人。教职工176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者1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者49人,首席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77人,学校“特聘教授”10人,“青年卓越人才”6人。近五年获奖省部级7项,市厅级3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项,专著27本,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学院坚持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积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现设有26个院级学术研究机构,承担了一批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重大课题,完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咨询报告。学术氛围深厚,常年开设“国家基金申报交流会”“青大商院周五之夜学者讲坛”“梦想起航系列讲座”“知名校友及岛城知名企业家进校园公益讲座”“岛城知名企业家论坛”学术讲座。学院以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国际大学联盟等1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及机构建立了教学及实习及就业合作共建单位。设有20多种奖助学金,合计奖助额度400余万元。办院40年来,向社会输送了约两万名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为商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多名专家学者担任政府的高级顾问,在青岛市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院为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啤酒集团、交运集团、双星集团、青钢集团等培训高中级管理人员近千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商院人肩负着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秉承“创新、质量、特色、卓越、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特色建设为抓手,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全面增强学院办大学的能力,努力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商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20万

    ]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的前身为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其历史沿革可追溯到1951年成立的青岛教师业余进修学院。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与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青岛大学,改名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5年12月,学校进行教学科研单位调整,重新组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并成立青岛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院以教师教育为根本任务,主要承担为青岛地区培养培训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职能。现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有科技与教育管理研究方向博士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涵盖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等15个学科领域;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4个本科专业。2016年7月学院新增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心理健康4个教育硕士学科领域,2017年学院又新增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实现教育学、心理学学术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点全覆盖;学院还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科技与教育管理博士点招生方向及博士后招收方向。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教授6人,副教授25人。现有“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山东省教育科技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教育厅青岛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青岛大学培训基地、青岛教育发展研究院、青岛心理与精神健康研究院、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心理学实验室等研究、培训机构,是山东省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山东高等教育》(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在青岛教育发展研究院。学院以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学院为目标,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和教师专业化的导向,大力加强教师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学术性与师范性和谐统一、综合性与适应性有效结合、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一体并重、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有机渗透、教学技能与教育智慧协调发展、业务素质与师德修养全面提高”的教改方略,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先导,中小幼教师教育纵向衔接,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贯通”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为地区教育振兴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今后,学院将以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推进高水平教师教育学院建设,力争成为国内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成功范例。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设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3个教学系,以及教学实验实训中心、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具有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资质,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成员单位,拥有山东省健康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市船舶建造智能精度测量工程研究中心,内设软件工程研究所、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研究中心、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互联网教育研究中心、智能系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智慧地质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机构。全日制在校生2336人,其中本科生2204人,研究生105人,学历留学生27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74人,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2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人,在读博士5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1人,青岛市拔尖人才1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1人,青年卓越人才3人。学科与专业设置学院承担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任务,拥有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了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与生物大数据等5个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学院拥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三个国家新工科重点建设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是学校首批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4个专业之一。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技与技术等专业入选学校“十三五”一流本科建设,并于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建设立项,“十三五”期间省财政支持经费2000万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学校特色专业,2015年获批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支持经费300万元。2018年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立项建设,三年省财政支持经费1200万元。2018年江永春团队主讲的《视听语言》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双万计划)。2019年,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紧跟学科前沿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及时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充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以满足社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科学研究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8项,横向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师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EI/SCI收录20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30余项。国际化办学为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人才,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外、国内外资源,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国际化。与印度NIIT合办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与韩国世翰大学合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学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在职中青年教师出国访学,并吸引国外优秀教师来院承担本科、研究生教学任务。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本科生出国交流,每届约10%的学生有国外学习经历。学院启动了本科生、研究生层次的学历留学生教育,2018年招收软件工程专业学历留学生。人才培养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学生“成人”和“成才”两大基本任务,结合专业特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抓好理论教学,强化实验、实习、实训、实践等环节,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届毕业生考研率逐年提高。2017年共136人考取国内研究生,其中,考入985、211高校共89人,占考取国内研究生人数的65.45%,另有29人申请国外研究生;2018年,共有152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考入985、211高校共87人,占考取国内研究生人数的65.9%,另有20人申请国外研究生;2019年,共有181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考入985、211高校共105人,占考取国内研究生人数的67.3%,另有25人申请国外研究生。科技创新卓越品牌建设取得成效。学院整合专业群优势打造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制定一系列奖励政策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意、创新、创业活动和科技竞赛,已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到目前为止,我院已成立近十个创新团队、二十多个创新兴趣小组。学生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成果丰硕。2017年,获国家级一等奖17项、二等奖76项、三等奖39项,省部级一等奖72项、二等奖87项、三等奖61项;2018年,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21项,省部级一等奖64项、二等奖84项、三等奖97项;2019年,获国家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24项,省部级一等奖76项、二等奖104项、三等奖115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青岛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是青岛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1985年,青岛大学重建时设立了理工学院数学系;2006年,成立了青岛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此基础上,2015年重新组建了青岛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院校援建青岛大学的时期,数学学科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其中包括陈景润院士(青岛大学兼职教授)、原青岛大学校长潘承洞院士、著名数学家管梅谷、孙讷正、竺苗龙、邵品琮、梁中超等。数学与统计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2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4人,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5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56人,有海外留学经历的30余人。本院教师获山东省自然科学省属高校优秀青年联合基金(省属优青)项目2人,获“德国洪堡研究基金”资助1人。此外,学院柔性引进“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青)1人。随着青岛大学国际化办学进程的推进,学院自2016年起相继引进外籍院士1人(德国籍)、青岛大学首席教授2人(美国籍)、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项目团队1个(俄罗斯籍,4人)。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已形成一支以青岛大学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为主体,科研创新能力强、年龄层次与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教师在代数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数学等重要方向和领域开展了系列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具备了显著的优势与特色,博弈论及其应用研究领域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数学与统计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1985)、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1993)、应用统计学(2013),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至今已培养本科生约3000名,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名。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包括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5个二级学科。应用数学学科是山东省“八五”重点学科,也是青岛大学“十二五”校级重点学科。2012年起,依托青岛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对策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5年起,应用统计专业硕士(专业学位)首次招生;学院有学科教学(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数量超过100名。学院是中国运筹学会博弈论分会依托单位,附设青岛大学直属科研机构--山东省应用数学研究所,同时拥有山东省中俄运筹与管理合作研究中心、青岛市中俄博弈科学与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以及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医疗大数据统计分析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数学与统计学院还承担着全校理工科、经济、管理、医学类、文科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公共数学课的教学工作,并且拥有一只优秀的公共数学教师队伍,多人次获得青岛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一等奖、“青岛大学年度教学十佳”以及青岛大学“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等荣誉称号称号。学院坚持“全面发展、彰显个性、人人成才、服务社会”的培养理念,按照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方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在校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多年来,本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多项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结合青岛大学“双一流”建设规划、“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的实施,为促进我院数学与统计学科的建设和均衡发展,学院将继续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的引进和人才培养。到2020年,计划全面实现学科布局均衡、学术梯队合理,将数学学科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学科,将统计学科建设成为省内优势特色学科;学院的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助力青岛大学的飞跃发展;全面提升数学与统计学科服务青岛和区域经济的能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为1985年的青岛大学外文系。2015年底,原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英语系、原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合作学院英语、朝鲜语和西班牙语专业并入外语学院。2015年学院成为“外语学科发展合作论坛”理事单位,2016年成为“语言大数据联盟”理事单位及首任轮值主席单位,2019年成为“中国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理事单位、“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和“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山东分会”会长单位。外语学院以“博学外国语,笃行中国心”为院训,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外语人才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学院设有英语(普通类)、英语(师范类)、日语、朝鲜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普通类)以及西班牙语(中外合作拉美贸易方向双学位项目)等8个本科专业。其中德语专业为山东省政府和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教育合作项目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朝鲜语专业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英语专业为青岛大学“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和校级特色专业。英语专业“英语+大数据”创新实验班、青岛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QU-FIU)西班牙语中外合作办学(拉美贸易方向)双学位项目、英语教育专业独具特色。研究生教育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学位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5个硕士培养点。专业学位下设翻译硕士和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培养点,翻译硕士涵盖英语口笔译、日语口笔译、朝鲜语口笔译以及德语笔译等7个方向。日语语言文学为“十一五”山东省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十二五”青岛大学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被学校列为博士点培育学科,名列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第94名。学院现有教职工141人,专任教师123人,其中特聘教授6人,教授12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8人,在读博士12人,硕导39人,有海外留学经历者101人。此外,聘任外籍教师15人,聘任4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及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兼职硕导和校外导师。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18项,省部级项目30项,其它纵向及横向项目50余项,项目总经费4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SCI,A&HCI、CSSCI等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出版专(译)著等70部;获各级奖励13项,其中省级优秀成果奖4项;2019年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个、省级青创科技计划团队1个;2020年在“中国大学慕课”(MOOC)网络教学平台上线本科课程2门。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2368人,其中本科生2154人,硕士研究生214人。学生在历年全国外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取得优良成绩;2019年共计80人次在国家及省市各类外语演讲比赛、口笔译大赛、论文竞赛、写作大赛、辩论赛、讲课比赛等活动中获奖;2019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36%,就业率95.88%。学院学生还热心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在2018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奥帆赛、残奥帆赛、青岛国际啤酒节、克利伯世界帆船赛、亚沙会、世园会、APEC部长及高官会议、国际信息化大会、东亚文化之都等各类赛事、会议、会展以及社区、中小学支教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出色。“外事帮”青年志愿团荣获2017年度山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奖;2019年由山东省文明办授予“山东省青年志愿示范项目(提名)”、由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志愿优秀组织奖”。学院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30余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师生互派、本科生和硕士生学分互认及联合培养双学位等合作交流项目,并与国内外众多知名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本科生和硕士生有机会通过全额奖学金、公派公费和公派自费形式到国内外相关高校交流学习半年至两年。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办学理念,实行小班化教学,加强四维课堂建设,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青岛市人民政府外事办、中译语通科技(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出版集团青岛出版社、百通思达国际咨询有限公司、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国代表处、青岛中德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青岛新东方培训学校等合作共建包括省级联合培养基地在内的近10个实习实训基地。学院设有“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外事帮”青年志愿团,“ISTEP梦想合唱团”、“英语演讲协会”、“艺术团”等社团组织,以研究生会牵头组建“译象”翻译工作坊,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译象语言科技有限公司。学院所有学生均可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同时学院以科研创新和实践基地建设为支撑,积极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交流平台。学院以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为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包括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泰山学者、博士生导师、知名企业董事长和CEO等。外交部、商务部、中联部、外经委、外专局、新华社等国家机关以及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各类商贸公司、企事业单位等均有外院毕业生的身影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原青岛大学文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已经合并组建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的前身是建于1986年的青岛大学中文系,1993年成立文学院,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纪30年代的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闻一多、游国恩、丁山、梁启勋、方令孺、沈从文等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目前,文学院拥有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6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设中国语言文学系、语文教育系、秘书学系三个教学系。目前在校本科生1150余人,研究生150余人,学历留学生数十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老一代学者黄伯荣、赵明、冯光廉、崔西璐、刘增人、徐鹏绪等在国内享有美誉,姜振昌、徐宏力、刘怀荣、周海波、侯传文、窦秀艳、周远斌、魏韶华、王凯、戚晓杰等一批中青年学者也颇具知名度。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员工85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教授22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47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1人,国家教指委委员1人;山东省省级教学名师2人、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山东省高校十佳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山东省首席专家1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博士生导师4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8人、青年卓越人才6人、教学名师2人。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完成和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0多项,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二、三等奖8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二、三等奖20余项;获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5项。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省级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东亚文学与文化省级人文社科强化建设研究基地,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与鲁迅博物馆合建有鲁迅研究中心,与青岛市合建有青岛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另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和校级精品课17门。学院地处美丽的青岛,区位优势明显,办学特色突出,目前正在努力建设和申报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文学院的前身是建于1986年的青岛大学中文系,1993年成立文学院,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纪30年代的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闻一多、游国恩、丁山、梁启勋、方令孺、沈从文等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目前,文学院拥有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6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设中国语言文学系、语文教育系、秘书学系三个教学系。目前在校本科生1150余人,研究生150余人,学历留学生数十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老一代学者黄伯荣、赵明、冯光廉、崔西璐、刘增人、徐鹏绪等在国内享有美誉,姜振昌、徐宏力、刘怀荣、周海波、侯传文、窦秀艳、周远斌、魏韶华、王凯、戚晓杰等一批中青年学者也颇具知名度。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员工85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教授22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47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1人,国家教指委委员1人;山东省省级教学名师2人、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山东省高校十佳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山东省首席专家1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博士生导师4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8人、青年卓越人才6人、教学名师2人。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完成和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0多项,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二、三等奖8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二、三等奖20余项;获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5项。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省级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东亚文学与文化省级人文社科强化建设研究基地,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与鲁迅博物馆合建有鲁迅研究中心,与青岛市合建有青岛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另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和校级精品课17门。学院地处美丽的青岛,区位优势明显,办学特色突出,目前正在努力建设和申报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历史沿革:物理科学学院的前身是青岛大学物理系,始建于1986年,隶属原青岛大学理工学院,2006年4月独立建院,设有4个专业方向(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理教育),2个教学中心(基础物理教学中心和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学科于1987年开始招收应用物理学本科生,2003年和2005年先后获批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另招收材料工程、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教授25人、副教授32人、高级实验师和高级工程师5人、讲师28人、实验师3人,博导11人。有泰山学者科研团队5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培育团队1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2人、省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杰出海外人才”和上海市“浦江人才”1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15人、青岛大学年度教学十佳5人,青岛大学教学团队2个,形成了以中青年为骨干、竞争力强的教师队伍。学科体系:应用物理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建有应用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物理学科现建有山东省凝聚态物理特色重点学科、山东省高校海洋观测与宽带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中法纳米光电技术国际合作中心、山东省高校光子学材料与技术强化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室、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和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形成了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科学研究:本学科方向近五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其他奖项15项,先后承担973课题(1项)、863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8项)等科研项目160余项,立项经费4300余万元,到账2800余万元。在Phys.Rev.lett、Phys.Rev.B、Appl.Phys.Lett.、Opt.Lett.、Adv.Mater、Nat.Commun.、Adv.Funct.Mater.等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合著英文教材1部、编写英文专著章节7节,获批国家发明专利97项。在凝聚态物理、光学、低维物理、理论物理等领域,围绕多铁磁电耦合、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激光晶体、锂电池、光伏材料、低维材料以及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研究,形成了与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相适应、具有鲜明特色的科研方向。人才培养:本学科在读本科生1000余人、研究生220余人,近五年授予物理学硕士学位97名,并招收博士生13人,授予博士学位8人,招收博士后19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5篇,获全国第五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1项。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Adv.Mater.(IF=21.9)、Nat.Commun.(IF=12.1)、Adv.Funct.Mater.(IF=12.1)、Nanoscale、Carbon、Phys.Rev.B、Appl.Phy.Lett.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研究生、本科生在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国际大学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30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位居学校前列。本科生近年来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比例逐年提高,考研率40%以上。硕士毕业生到德国马普所、香港理工、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受到高校及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普遍赞誉。毕业生中产生了国家杰青、国家优青、高校教授、中学校长、企业董事长以及市长等一批优秀人才。教学改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了以课程论文为引导研究性学习、以本科生创新项目为支撑的学生创新素质为内容的教学改革。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30余项。新增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应用物理学和光学教学团队被评选为校级教学团队,多人获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青岛市教学名师、青岛大学教学十佳等荣誉称号。应用物理学2008年被评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一系列成果,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学术交流: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十分活跃,与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University)、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ofWaterloo)、德国拜罗伊特大学(Bayreuth)、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NIMS)、澳大利亚悉尼大学(Sydney)、卧龙岗大学(UniversityofWollongong)、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等10余家单位长年保持密切合作关系。近五年举办/承办国际会议5次,国内会议10余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学院做学术报告,积极鼓励学院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合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位于中国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坐落在黄海之滨,浮山脚下,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青岛师专音乐系,后师专升为师范学院,于1993年并入青岛大学。1998年开办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在该系基础上,2000年11月青岛大学成立艺术学院。2003年学院获得音乐学硕士点。2004年8月改名为“音乐学院”。现今,学院已发展成胶东地区最高音乐学府,学院拥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和作曲技术理论四个本科专业,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下的16个方向的音乐学硕士点和艺术领域音乐表演艺术硕士学位点。学院音乐学学科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连续十年获得山东省重点学科。名师荟萃学院党政及办公机构:姜世安任院党委书记,王静怡任院长,司现鹏任党委副书记,孟雷任副院长,王文俐任副院长。学院拥有教授7名、博士12名、副教授15名、硕士40名,从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外留学人才12名,师资队伍的数量和层次在山东省音乐类院校位居首位。近年来学院教研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与奖励十余项,列举全省音乐类高校首位。此外,学院还长期聘请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任名誉院长,国内外著名音乐家著名艺术家戴玉强、赵瑞林、朱昆强、左继承、李春华等人担任客座教授,大大提升了学院的教学水平。学院成果学院现有音乐学系、音乐教育系、作曲系、声乐系、管弦系、民乐系、键盘系、舞蹈系八个系科,拥有学生交响乐团、合唱团、民乐团、室内乐团、舞蹈队等音乐实践演出团体,旨在通过实践巩固理论教学,通过舞台展现教学成果。在课程的安排中重视交响乐团合奏课、民乐队、合唱课等实践性课程,同时,学院为学生提供大量参加演出和比赛的机会,通过重点培养拔尖学生参加国内外比赛、每周举办音乐会、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每学期期末进行演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水平,获得了全国荷花杯奖、山东省技能大赛奖以及全省合唱比赛等众多比赛奖项。学院还与美国密苏里大学音乐学院、德国陶森根音乐学院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互派留学生及教师进修互访关系,学生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可以申请交流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获得国际先进的音乐技能和知识的机会。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将根据艺术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加强专业设置,强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师生的文化、艺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继续开门纳贤增强学院活力与竞争力,使音乐学院成长为蓬勃发展的一流艺术院校。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于2015年12月在学校教学科研单位调整中由原青岛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青岛大学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国际政治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在青岛大学金家岭校区,位于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区、青岛市金家岭金融聚集区,依山傍海,环境幽雅。学院设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社会工作五个本科专业。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五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MPA)、社会工作(MSW)两个硕士专业学位点。高等教育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东北亚国际关系、国际环境外交、地方自治、社会工作等专业方向具有显著的特色。“社会学概论”和“当代国际关系”为山东省高校精品课程,“中外政治制度”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学院积极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科研平台,中日韩思想库网络山东研究基地、拉丁美洲中心、青岛市自贸区研究院、青岛市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落户我院;学院还设有人力资源研究所、日本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学院教师目前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研究工作。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多部。获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1项,二、三等奖多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8人,其中专职教师39人,专职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讲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齐鲁和谐使者”称号获得者2人。目前在校本科生483名,硕士研究生374名。学院与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近五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0%以上,考研率在30%左右,每年有近20%的毕业生考取公务员、选调生和事业单位。毕业生遍布国家机关、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青岛大学是山东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主义学院随着青岛大学院系调整、学科整合而逐步发展壮大。2006年,学校将原青岛大学马列部和德育教研室、医学院社科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高职学院马列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统一合并,成立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于2015年进一步整合校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资源,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政治学院为主体,重组更名为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哲学系合并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本学科自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师资建设稳步加强,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科特色与优势日益凸显。院训:立德树人笃行致远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山东省首批(2016年)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哲学两个本科专业,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哲学专业的教学任务。2006年获批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育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术硕士学位点,“学科教学·思政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个重点研究方向。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是青岛大学校级重点学科。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20万

    ]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简称:青大 地区: 山东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7.8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综合类、公办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青岛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