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青岛科技大学 > 招生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 简称:青科大
  • 地区: 山东
  • 类型:理工类、公办
  • 学制:2~3年
  • 学费:¥2.40~6.0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源于1989年成立的纳米材料研究所,是我国最早从事纳米材料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1995年成立材料科学技术系,2002年建立材料与环境科学学院,2006年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新材料领域培养了大批杰出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学院拥有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班)5个本科专业。其中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化学专业入选2020年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分别于2019、2020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为山东省品牌与特色专业。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入选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2012年作为全国首批入选教育部——中科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单位,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联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菁英班”。学院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博士后10余人。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点)、工业催化、无机化学、材料工程4个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2016年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2020年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进入前40%(B-),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目前为0.35%)。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及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材料学为“海外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及山东省重点学科,“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山东省科技厅批准为“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米材料工程技术实验室为山东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及青岛市重点实验室。“高熔点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手征媒质吸收剂的研究”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学院现有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近4000万元。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青千”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泰山学者5人、青年泰山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6人,青岛市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73人。教授、副教授6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90%,有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学院已形成结构完整、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考研率多年来稳定在50%以上。在研究生招生数量占学校招生总额不足5%的情况下,学院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占学校总量的30%以上。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教授学生互访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学院沿革2006年3月6日,青岛科技大学传播学院正式成立;同年6月,学校聘任光明日报社原总编辑袁志发任传播学院院长。2007年11月15日,更名为传播与动漫学院。2018年10月15日,更名为传媒学院。学院发展学院是山东省最早开始传播学本科教育的院系之一。广告学(含广告文史、广告艺术)专业始建于1997年,编辑出版学专业始建于1999年。学院现已发展成为集文化研究、文化产品制作、文化传播于一身的文化传播学院。办学宗旨面对中国新时代、新时期的国际化教育发展大环境,学院为创有特色的一流学科群,坚持“素质为本,责任为魂,实践为根”的办学理念和“高筑台,广聚才,不虚妄”的发展方略,以“国际平台+影像科学+文化艺术+公益理念+分享教育”创新特色为引导,争取到建院20周年时,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影视与文化传播学院,为党和国家的各级各类创意产业、媒体、学界培养具备人文关怀素质、一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创新人才。专业设置国内办学:设有4个本科专业(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动画、汉语言文学),1个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出版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文化产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本科已基本形成“橄榄型”一流特色学科链群的建设模型,以中文系(故事写作方向、文化产业策划方向)内容为龙头,以影视与动画系(动画方向、游戏方向)、广告与影视系(广告学方向、影视广告和微电影)为制作平台,以传播学系(数字出版方向、新媒体方向)为传播平台的四个完整链接的本科专业群。形成了“上有文化内容IP故事、中有创新创意影视动漫和新媒体制作、下有新媒体与出版出口的IP转化平台”。国际办学:拥有教育部批准的1个中韩(青岛科技大学与韩国中央大学)合作影视与动画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1个中英(青岛科技大学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合作动画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联合设立“3+1+1研究生合作培养项目”,即本校学习3年+美国交换生1年,返回青科大顺利毕业后再次赴美读研完成1年课程,修满学分,即可获得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与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威尼斯美术学院斯薄莱拖分院交换师生及具体项目协议;与澳門科技大學达成推免研究生合作。师资建设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专职教师65人,教授7人、副教授29人,博士23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总数的99%以上,长期外教1名。学院还从国内外学界和业界聘请了一批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兼职教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国新办原主任赵启正、世界动画协会原副会长大卫-埃里克教授、奥斯卡短篇动画奖提名获得者王水泊教授、韩国首尔动漫节前主席孙基焕教授、德国新媒体协会副会长马特赫教授-大师名家组成的学术顾问委员会为学院创特色一流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外交流创一流学科必须要有一流的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学院近年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办学牵引,以国际视野“请进来、走出去”“借船出海”全力打造一流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影视动漫科研学术、国际产学研创新创业孵化制作三大支撑平台,力争5-10年内进入国内影视内容、动漫游戏、新媒体新型交叉文化传播学院。目前已与美国、韩国、德国、英国、意大利、东盟等国多所知名院校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本、硕、博合作项目和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对外教育多种模式的合作发展平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政法教学部,2006年成立政法学院,2011年独立设置法学院。目前设有法律和社会工作2个系,招收法学、社会工作2个本科专业学生;拥有法学硕士一级学科点,在法理学、民商法学(含知识产权法)、刑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5个二级学科下招收硕士研究生;拥有法律硕士(包括法学法律硕士和非法学法律硕士)授权点;拥有社会工作硕士(MSW)授权点。目前本科、研究生在校生近800人。法学院已经成为山东省、青岛市法学、法律、法治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师资力量厚实。学院聘有专职教授7名(含崂山学者1名)、副教授17人,讲师19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4人。徐祥民教授担任学院名誉院长。聘有兼职教授和兼职硕士生导师30余人。学院有10余位教师担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山东省法学会、山东省社会工作协会及其专业学会的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等,有7位教师获得省、市级专业人才称号并享受政府人才津贴待遇,有20余位教师兼任仲裁员、律师、社工师、人民陪审员等社会职务。学院学科平台和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斐然。现拥有省级研究平台3个:山东省“十三五”规划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弱势群体司法与社会保护研究基地)、山东省齐鲁文化法治研究基地、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建)。校级重点学科1个-经济法学,校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知识产权研究基地、校级研究机构2个、院级研究中心7个;山东省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优秀课程2门,网络课程2门,在知识产权法、民商法、法理学、刑法学、经济法、国际商法等6个方向积累了较强的实力,形成了知识产权特色的法学品牌专业和实践特色突出的社会工作专业。学院科研成果丰富。近年来,学院教师出版了30余部高水平著作、教材,发表了100余篇高水平科研、教研论文,承担了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了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一批省市级以上教研、科研奖励,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院教学质量优良。学院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力于与法律实务部门、社会工作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与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联手共建“示范性法学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分两批派出90余名学生赴法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实践,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社会工作专业着力打造“四年一贯制”专业实习,法学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的考研率历年来均居学校前列,司法考试、社会工作师通过率名列全省前列,考取公务员、选调生均居学校首位。学院对外交流合作蓬勃发展。近年来,学院加强了与国内、国际学术机构和办学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丰富学术资源,扩大学院影响力;与美国阿克伦大学、南加州大学、韩国全南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境外高校有着广泛的合作,设有多个教师交流访学、学生互派访学项目,为学院教师、在校研究生、本科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学习机会。学院发展愿景。学院全体师生将秉承“博学、笃行、崇法、重德”的院训,为把法学院建设成为一所精而强、博而雅,教风精进、学风勤谨、特色鲜明、社会认可的一流法学院而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0年,是青岛科技大学创办历史最长、最具学科专业特色的主干学院之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具备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健全的办学体系,成为华东地区规模较大、综合实力雄厚的学院之一,为我国橡塑高分子材料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被誉为我国橡胶工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60多名,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42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92人,有兼职/特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泰山学者(含海外)1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7人。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2个国家一级学科,涵盖了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3个硕士点,并设有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材料科学和化学学科稳居世界ESI排名前1%。学院依托学科优势下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橡胶、合成、塑料方向)、复合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功能材料四个本科专业,具备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一站式培养体系。其中以橡胶工程为特色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青岛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最长的专业,已通过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多年来全国排名前十;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绿色轮胎和橡胶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依托学院建设的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11个国家和省部级学科研究平台,投入了近亿元建设了材料制备、先进的材料分析与测试、成型加工等公共科研与教学平台,拥有一大批高端仪器设备,大大提升了学科的科研实力。近十年来,学院产学研融合成果丰硕,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项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科研经费达4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学院现有各类在读学生3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4名,硕士研究生443名,本科生2563名。学院坚持人才培养为根本,着力打造了“学在高分子,成就高材生”学生工作品牌。学院极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致力于高分子材料行业生产实际问题、合作培养高分子材料专业技术人才,已建立产学研联合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51个,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30个。除了国家奖助学金外,学院还设立了丰厚的企业奖、助学金(每年50-100万元),为学生发展的提供重要保障。学生就业前景广阔,每年毕业生考研率约40%-50%,连续两年就业率达100%,每一届毕业生深受企业和研究机构好评,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橡塑行业的领军人才。学院借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知名高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美国阿克隆大学签订了“3+2”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与韩国庆尚大学合作举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等,为我院学生构建了良好的国际化教育平台,构建起全球化的视窗,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体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继续坚持特色办学的指导思想,秉承“教学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特色发展”的方针,与时俱进,凝心聚力,强化担当,全力打造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特色,复合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和功能材料(新工科)协同发展的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和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群,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教学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是由我校化学院海洋系和化工学院轻化系、生物系整合而成,于2017年4月23日正式揭牌。将依托化学化工科研平台(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教学平台(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和模拟中心)建设以海洋资源、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天然、绿色能源、材料研究开发为特色的高起点综合性理工教学研究型学院。新学院的成立对学校完善学科建设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格局具有深远意义,是学校推进“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强化“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学院下设轻化工程系、生物工程系、海洋科学系与食品系四个系,海洋科学、轻化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四个本科专业,与四个本科专业相对应设有四个教研室;拥有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生物工程和海洋化学二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此外,在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下自主设置了生物质化工和微生物应用工程二个二级硕士学科授权点。学院管理机构设有办公室、教学办和分团委。现有教职员工62人,其中教授7人,67%具有博士学位。十三五期间,学院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实施“双一流”建设战略、“领军人才”战略、“科研提升”战略和“创新开放”战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院科技核心竞争力,力争用3至6年时间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录。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化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我校设置最早的院系之一。经过六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特别是山东省的化工和制药行业培养了大批杰出科学、工程与管理人才。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3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国家级品牌与特色专业和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连续5年山东省排名第一,2013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制药工程是省级品牌与特色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学院在全国化工与制药类大学排名中位列12。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制药工程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和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为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山东省首批重中之重建设学科,2016年第四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位列B+档,是山东省属高校理工科唯一的B+学科,2018年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和山东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建设工程。学院为我校工程学、化学和材料科学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做出了显著贡献,是我校位列2020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第57位的首位贡献者。学院拥有化工过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过程与装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生态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生态化工过程与介尺度结构材料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和生态化工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清洁化工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多相流体反应与分离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天然资源化学利用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工过程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相有机合成及高效清洁分离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学院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5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9人,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95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杰青2人,万人计划1人,国家优青和高层次青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青年)泰山学者11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2人;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达96%,具有海外背景比例近40%,逐步形成了一支以院士领衔,以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泰山学者等为核心,以国家优青、国家青千、青年泰山学者等中青年为学术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00余人,博士后20余人。拥有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品牌特色专业,1个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学院已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考研率逐年提高,2020年达50%以上。成为我国化工与制药领域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的学生中有20余人在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业担任高级职务。学院拥有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实现了“前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先后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项。近三年,学院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50余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以及一大批企业重要课题,年均科研经费到款4000余万元;发表SCI、EI论文8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0余项。学院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工作,形成了以成果转化为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众多成果应用于齐鲁石化、烟台万华、中海油等近百家大中型企业,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区域产学研和成果转化等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与万华化学、京博、齐鲁石化、新华制药、鲁南制药等大型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已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教授学生互访等。学院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双促进,发挥党建工作示范引领作用。学院荣获2018年“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201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院在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中,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追求卓越和创建一流为目标,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为把学院早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的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简称环境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在优化整合了材料、化学和高分子科学三个传统优势学科资源的基础上成立的具有化工环保与安全特色的新兴学院。学院目前在校生1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50余人。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安全工程3个教研室以及1个实验教学中心。现有教职工67人,专职教师5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专职教师的88.68%,具有高级职称者占73.58%,兼职院士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6人,海外留学人员15人,是一支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学科、专业特色鲜明,拥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安全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和安全工程为青岛科技大学特色本科专业,并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环境工程为核心专业,环境科学为骨干专业。2018年获批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对接产业建设项目,环境工程专业对接高端化工产业,安全工程专业对接现代海洋产业。学院重视研究生培养,现拥有安全与环境功能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安全与环境功能材料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点。在第四轮学科评估过程中,学院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均进入全国前70%。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坚持“科研兴院”战略,拥有山东省海洋环境腐蚀与安全防护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先进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防范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市化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化工火灾预防与安全重点实验室、青岛科技大学清洁生产咨询服务中心、山东化学化工学会化工安全专业委员会等平台机构。近年来承担国家863主课题2项,国家973重点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重点合作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项目6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6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1项,其他省市级奖励等2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技术成果转让10余项。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积极发挥服务社会职能,设有清洁生产咨询服务中心,近年来为400余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的审核工作。建立产学研创新创业基地40余家。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近年来共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青岛科技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青岛科技大学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青岛科技大学实验教学改革奖、实验技术成果等9项;青岛科技大学教学效果奖6项;多媒体课件奖5项;校级优秀课程4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项。2007年以来,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9篇,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74篇;校级教学研究立项14项,教学研究论文57篇;出版教材17部。2013—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45项。学院积极发挥党建龙头作用,坚决落实工作责任制,在领导班子与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建设、综合治理工作、基层党组织与党员队伍建设、统战工作与群团工作、作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近年来,学院涌现出省市级劳动模范、“五好”女职工、“三八”红旗手、学校“十佳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五好”示范先进党支部等多个先进集体和个人。学院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成绩显著,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优良学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连续五年涌现九个考研学霸宿舍,创新创业三大权威赛事省级奖励八年不断线,学生创业明星曾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实践育人特色明显,连续多年获国家、省、市级重点团队、优秀组织单位等。十多年来培养了千余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监督管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当前,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双一流”目标要求,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主动对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为把我校建设“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贡献力量!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机电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化工机械系,是学校设立最早的三个系部之一。经过近七十年的建设和几代人的努力,已形成机械与动力两大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学院现有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工业设计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油气储运工程系、船舶海洋工程系、机械设计教研室、力学教研室、图学教研室、智能制造工程教研室、热流教研室14个系(教研室)。拥有化工过程机械泰山学者岗位。拥有山东省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强化建设化工过程机械重点学科、山东省机械设计及理论重点学科。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实验平台12个:“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化工过程与装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碳市场能力建设青岛中心、国家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部“聚合物加工技术及其相关热物理科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山东省高校热能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智能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过程装备与油气储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高性能碳材料制备及应用工程实验室,还拥有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7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00余人。拥有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博士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3个硕士点一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14个硕士点;“机械工程”、“动力工程”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专业认证。学院现有教职工21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兼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6人,“外专计划”1人,“万人计划”国家名师1人,教授、副教授80余人,其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化工部劳动模范”1人,“全国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劳动模范”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15人次先后荣获“山东省齐鲁晚报杯’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五好女职工”等荣誉称号。学院重视与国外大学、企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韩国、日本、德国、泰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和企业密切合作,吸收和借鉴了他们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学院各项工作的发展。学院近70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和谐、务实、求真、创新”的院风。在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中,全体机电人秉承科大精神,开拓创新,勤奋工作,为我国的机械、化工、能源等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经济与管理学院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社会科学及管理工程部,1995年更名为经济与贸易学院,2001年改为现名。目前学院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业工程、物流管理、城市管理7个本科专业,并设有财务管理ACCA方向班。拥有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统计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情报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MBA)、会计(MPACC)、项目管理(MPM)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化工经济技术及管理、材料科学计算与经济优化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学院现有教师114人,其中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7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55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名,山东省金融高端人才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30余人分别兼任各级政府咨询委员、各级学会的理事长、理事、企业管理顾问等社会职务。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学生共3200余人。目前设有青岛民营经济研究院、崂山财富管理研究院、东亚经济政治研究中心、高密发展研究院、东北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投资战略与管理决策研究中心、应用会计研究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创业管理研究所、林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学院秉承“教书育人、学术优先”的发展宗旨,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省、市颁发的多种奖励和荣誉称号。近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12项,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委托科研项目l2项,省部级课题40余项,企业委托课题50多项;获省部级奖25项、市级奖42项。完善的软、硬件教学设施为各层次学生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和考研率与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相比,持续保持了领先势头,并先后在各类全国性及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30余项一等奖。学院重视学习国内外高校的办学经验,积极拓展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先后获得山东省和青岛市工商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先进单位等嘉奖,获得全国职业经理人培训单位等资质;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的多所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其前身为1993年3月在原基础教学部外语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的外语系。目前,学院设6个系部:英语系、日语系、俄语系、德语系、朝鲜语系和大学英语教学部,现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朝鲜语5个本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科专业,在校本专科学生1076人,研究生79人。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和“管理就是服务”的工作理念,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强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拥有一支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7人,其中专任教师131名,专业教师全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6人,归国留学人员、海外高级访问学者57人。学院常年聘请英、日、俄、德、朝鲜、意大利等语种外籍教师。学院现有18个专业多媒体实验室和2个外语调频无线电台,拥有大量珍贵的有声资料和一套先进齐全的收录、发射、投放、视听装置,能满足各类学生电化教学的多种需求。学院专业图书资料室拥有外文图书1万余册,中文图书5千余册,中外文期刊50余种。学院汇聚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拥有多项校级重点学科、品牌与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承担50多项省市校级科研、教学研究项目。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多次在全国性外语竞赛中取得可喜的成绩。97级赛娟同学在2001年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荣获成人组优胜奖第一名,03级吴丹同学在2006年5月举办的“迎奥运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荣获山东省第一名,并进入中央电视台“迎奥运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决赛,09级陈洁同学在2011年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中获得优秀选手奖,09级赵雅丽同学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B类特等奖。近年来,毕业生活跃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多条战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学院秉承“以科研促教学”,在不断完善科研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努力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院已形成以翻译研究中心和四个研究所为核心的研究力量,科研成绩突出。近三年获批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0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15项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译著40余部,其中蔡鸣雁老师翻译的《爱哭鬼小隼》一书获第九届文津图书奖。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在1993年成立的计算机系和信息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8年计算机系、信息系和自动化系合并成立信息控制工程学院。2004年进行学科调整,以计算机系和信息系为基础成立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现设有“节能减排信息化技术”博士点研究方向,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2个专业硕士点。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6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院建有化工过程与装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软件技术与医疗健康工程研究中心是山东省发改委和青岛市发改委批复的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技术实验室为山东省首批骨干学科重点实验室,信息科学实验室为中央和地方共建实验室,学院还建有青岛市工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还与HP、ORACLE等知名企业共建了多个面向开发的联合实验室。由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计算机软件技术实验中心、数字技术实验中心、通信技术实验中心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等六大中心组建的计算机与信息通信教学实验中心为校级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于2015年建成了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应用综合实验室。学院建有信号与图像处理、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安全、虚拟现实技术等7个研究室。学院有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群)9门,校级在线课程3门,校级优秀课程6门,校级双语课程3门。学院拥有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资质,学院现有教职工114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朝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5人,讲师47人,具有博士学位46人,硕士导师38人。近5年,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27项、市厅级项目13项、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教材20多部。学院已经在计算机视觉、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技术、物联网和大数据、计算机虚拟仿真、无线通信技术等科研方向形成了稳定的团队。在移动医疗、智能色谱、设备智能检测与拆装、地理信息与集成、web开发及集成、节能优化技术等领域研究成功了系列产品。目前,学院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2000余人,专科生600余人。学院以培养IT行业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质量至上,采取兴趣驱动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以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知识体系的更新,推动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本科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保持在96%以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历史沿革】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62年成立的青岛美术专科学校(1974年更名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工艺美术学校之一),是山东省最早的艺术院校之一。2001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整体并入青岛化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前身),与原广告学(艺术类)等专业合并组建成立青岛化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2002年学校更名后成立青岛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2006年学校专业调整后,成立艺术学院。【专业设置】学院在崂山校区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绘画、音乐表演等7个本科专业;在高密校区艺术系设有视觉传播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3个专科专业和3个专升本专业。【研究生点】学院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美术史论与民艺研究、绘画创作研究、公共艺术等3个研究方向;有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权点,包括美术、艺术设计、音乐等3个专业领域。【在校师生】学院在崂山校区有在校本科生1250人,研究生296人;高密校区艺术系在校生459人。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1名;高密校区艺术系依托学院拥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其中常驻教师9人。【平台设施】学院有艺术中心、艺术研究院、陶瓷艺术研究所、虚拟现实研究院等4个校属院管机构,有高密民间艺术研究所、艺术创作中心、空间艺术研究所等院属研究所;崂山校区艺术中心楼3000平方米,包括演播厅、器乐训练室、琴房等60余间;与学校图书馆共建“艺术精品图书资料室”,有专业图书2.5万册,专业期刊54种近2000册;学院实训中心面积2800多平方米,教学实验设施总值近1000万元,有图形图像设计中心、陶艺工作室、雕塑工作室、服装工作室、综合材料(纤维、玻璃窑)工作室、摄影工作室、激光三维成型工作室、二维雕刻工作室、扎染丝绸手绘工作室、油泥模型工作室、建筑与景观模型工作室和服装立体裁剪工作室等;崂山校区拥有1000多平方米设施完善的美术馆、陈列厅,另有专业画室13间;在高密校区有省内一流美术馆,有生活设施实验室、丝网印刷实验室、综合材料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摄影工作室等十几间,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文化建设】学院重视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在传承“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助力学校“双一流”、推动“五有”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础上,围绕“立德树人”,凝聚和依靠全院师生智慧与力量,深入挖掘学院历史传统积淀,继续打造“艺风采”、“艺讲堂”、“艺画廊”等活动平台,通过网站、微信实现互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师生“向美而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标方向】学院注重把握当代艺术教育发展趋势,找准综合类高校艺术学科发展方向,坚持以大学章程为引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实践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交流与合作,重视教学与研创,彰显“德厚学高、艺无止境”艺术品格,强化“绘声绘色”艺术创作过程,构建“有声有色”的特色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简称:青科大 地区: 山东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6.0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青岛科技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