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齐鲁工业大学成立最早的最具特色的三大院系之一,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硅酸盐工程系。陶瓷专业是全校最早专业之一,1982建立玻璃专业,1992年建立宝石方向,1998年建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02年建立材料化学专业,2011年恢复建立宝石材料及工艺学专业,2015年新上复合材料专业。学院现设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复合材料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是山东省重点建设专业。2018年中国学科评价中心与武汉大学评价,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全国排名第二。学科建设方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玻璃与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1个材料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权。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个省级重点学科,201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学校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的骨干学科。2016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群成功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获得省支持经费2000万元,成功申报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获得省支持经费1000万元。2018年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山东省玻璃绿色制造关键技术,获得省支持经费1000万元。2018年进入中国软科最好学科排行榜,同时材料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学院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200人,博士115人,教授25人,副教授63人,博士生导师近10人,硕士生导师30人,特聘教授4人,设有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4个,山东省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新材料分站。在校本科生1600余人,研究生150多人,已形成4支研究特色鲜明的高端科研团队。在行政管理方面学院拥有一支出色的管理团队,学院党委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综合素质强、面向未来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严谨的教风和开放的办学模式是我院一贯的优良传统。在已培养的7000多名毕业生中,多数已成为材料行业的工程技术带头人和高级管理人才,并有30%以上的毕业生考取重点大学或中科院所属院所研究生,有10人荣获国家级人才称号,为我省乃至全国材料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建有玻璃与陶瓷材料加工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特种含硅新材料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日用玻璃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多晶/非晶材料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市政污泥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汽车用镁合金轻量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个创新服务平台、省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我院实验室总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拥有先进、精良的材料制备及性能测试仪器设备。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功能晶体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聚合物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材料化学、计算机模拟、轻质高强金属材料、环境工程材料、金属表面薄膜材料,以及军工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和省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获国家发明奖4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近200件,其中中国发明专利152件,还拥有美、日、英、法、德、意大利等10个国的国外发明专利。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近500篇论文,其中SCI、EI收录论文近400篇。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部)坐落于环境优美的长清校区,作为学校优势工科学院之一,是学校新工科群建设中的“亮点”。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设有4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和1个校企合作本科专业通信工程(移动通信技术),在校生1500余人。2019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均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在研究生培养阶段,设有电子信息(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师资力量由资深的专家学者领衔,杰出的教师队伍组成,现有专兼职教师107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60余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经验丰富,并先后承担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教研奖励6项,并涌现出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教学团队等标志性成果。学院依托学校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机器人与制造自动化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专业实验室等国家与省部级科研平台,形成了独特的“科教融合”育人优势,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实践条件。学院科研成果丰厚,近几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20余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学院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在历届全国性专业竞赛中屡创佳绩。在2019年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2项;综合成绩全省第一;在2019年第十三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初赛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2019年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第五届山东省大学生单片机应用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各2项,三等奖1项。立足行业需求,学院近年来就业率保持95%以上,大批优秀毕业生进入相关产业,其中不乏华为、中兴、移动、联通等大型集团企业;众多学子选择继续深造,考研率在省属高校同类专业名列前茅。当今世界,一场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科技革命正拉开序幕,电子信息领域正成为重塑全球经济、重燃国际竞争力的主赛场。在中国制造引领中国“智造”的必由之路上,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培养国之栋梁为己任,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98年。现设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环境化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及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授权领域。与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联合共建齐鲁英才学堂环境科学“菁英班”和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1人,博士50人。全日制在校生800余人。学院设应用微生物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清洁生产与工业废弃物处置及资源化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轻工废弃物清洁能源化技术工程实验室。拥有轻工业废弃物控制技术与资源化、环境污染物处理技术与工程、工业水处理与资源化、生态战略、生态修复和先进环境功能材料等创新团队及研究所。近年来,学院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71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得“创青春”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奖5项。学院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芬兰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致力于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学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将以科教融合为契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新时代作出更大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齐鲁工业大学金融学院的前身为直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山东银行学校,始建于1948年,2001年并入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70年来为山东省金融机构输送了近3万名优秀的经济金融人才。其前期毕业生大多已走上金融业领导岗位或成为业务骨干,其中成为省级银行分行领导及市县支行行长的干部数以千计,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品牌,有山东“金融黄埔军校”、“银行行长摇篮”的美誉。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46人,博士与在读博士近50人。全日制在校生约1800人。目前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金融、保险、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和金融专业硕士学位点,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共五个本科专业。下设金融学系、投资系、金融科技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文法和基础教学部、教学实验中心等教学部门。拥有山东省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山东省互联网金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学术平台,金融科技研究院、地方金融研究所和跨境电商与支付结算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并与山东社会科学院合作共建山东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学院以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合并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为契机,大力实施“科教融合、特色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主动适应新时代国家和地方新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保险学、产业经济学和数字经济等专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已在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与投资、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 学院积极引进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为学术带头人的海内外金融科技与金融服务创新团队。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包括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在内的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近100项,在AppliedEconomics,JournalofEconomicandFinancialModelling,JournalofInternationalTrade&EconomicDevelopment,IEEETransaction,ACMTransaction等SSCI和SCI期刊,以及国际金融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30余篇,在国家一类经济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近几年,学院围绕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金融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参加学术交流、讲学或研修。先后与美国ArizonaStateUniversity、香港浸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和原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金融院校,以及恒丰银行、民生银行、齐鲁银行、青岛农商银行和北京冠恒资本、联动优势、深圳证券信息公司等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合作交流。毕业生以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踏实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10万
] -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在山东省政府、科技部、济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齐鲁工业大学已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研平台为基础,通过学科方向凝练、人才队伍优化、优势资源整合组建而成。2016年7月,该实验室经山东省政府与科技部会商,进入筹建阶段。2018年6月,通过科技部的建设方案论证,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2018年10月16日,科技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批准建设省部共建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的通知》(国科发基〔2018〕224号),正式批准我校建设该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举措。实验室围绕国家产业需求,以服务区域、辐射全国相关产业为目标,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坚持多学科交叉,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了“木质化生物质资源特性及其应用、纸与纸基新材料、微生物合成材料、变性淀粉及其功能材料”四个研究方向。力求通过研究方向的交叉深度融合,践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理念,力争建成区域第一、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该领域科学研究实验室,为促进轻工、生物、化学、材料等学科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撑,为区域和全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持。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等重大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上的研究与创新,将对推动生物基材料相关产业提质升级将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对促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齐鲁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组建食品工程系,下设食品工程和发酵工程两个专业;2002年改为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14年成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本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和“食品科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6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现有教职工80余人,教授15人,全职特聘外国教授1人,副教授17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7人,博士占比85%以上,现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人才,积极努力培育国内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与国内外许多院所和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已与新西兰东部理工学院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stout分校等学校设立了合作办学项目。学院重视办学条件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教学科研设施,现有超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质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大型分析仪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总值10924多万元,建有完善的食品工艺类实践教学中心和专业实验室,50多处校外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拥有“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山东省食品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粮油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山东省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食品发酵工程行业中心”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五年,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级课题359余项,科研总经费11320.8万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各项奖励共计29项;发表学术论文450篇,其中SCI、EI收录收录120余篇;获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14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学院重视应用推广,相关成果在企业转化62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学院构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坚持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科学研究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在山东省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为社会培养了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的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食品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齐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始于1964年的俄语教学。1978年设立大学外语教研室,2001年成立外国语系,2005年更名为外国语学院。学院下设3个系部:英语系、日语系、公共外语教学部;2个研究所:语言文学研究所和文化翻译研究所;1个二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承担全校所有研究生、本科生的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教学任务,语种涵盖英、日、韩、德、法、俄等。外国语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人,博士(含在读)16人,每年聘请外籍教师15-20名,是一支学历和职称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发展潜力、爱岗敬业的学术队伍。现有学生1014人,其中本科生970人,研究生43人。近5年来,我院教师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厅局级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30余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0余篇。学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与新西兰、日本、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及国内十几家教育、企业等机构进行合作,设立了实习、实训及就业基地,开展了师生短期培训及联合培养本科生及硕士生的项目。学院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坚持“中外汇通,德才兼备”的教育原则,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培养跨语际、跨文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21世纪新型人才。学院大力加强课程改革与创新,积极引进国外优秀课程,加强校际课程合作,依托我校特色学科,开展交叉学科课程教学,不断强化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我校一支年轻的队伍,外国语学院全体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勤勉的精神,为我校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学习着。英语专业英语专业成立于2001年5月并于当年开始招生。该专业目前设有语言文化、经贸和实用翻译三个方向,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进行专业交叉渗透,以快速适应相关行业工作为特色。同时不断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为学生提供赴英语国家实习、实践、进修等机会。《基础英语》和《英语语言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该专业2009年被评为山东轻工业学院特色专业,2011年荣获山东省教育厅“优秀人才培养奖”。学生全国专业英语四级通过率一直在80%以上,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日语专业日语专业成立于2005年并于当年开始招生。该专业现设有日本语言与翻译和IT商务日语两个方向。该专业积极开展与日本产学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在日本设立了学生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了学生短期语言文化实训、硕士研究生培养、共建“国际就业指导中心”等合作项目。学生日本语能力测试一级考试通过率达到80%以上,学生考研率稳步提升。翻译专业翻译专业成立于2015年,旨在培养能在政府机构、新闻出版、外事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笔译和口译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突出“外向型”、“应用型”特色。目前,该专业分为两个培养方向:语言文化翻译方向和实用翻译方向。学制4年,弹性修业年限3-6年,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现代汉语、英语听说、英语写作、翻译概论、口译基础、笔译基础、口译实务、笔译实务、同声传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翻译与文化等。依托英语专业的优势与基础,加强实践教学,与晨鸣造纸、优创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出版社等众多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的相关协议。公共外语教学部公共外语教学部承担着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公共外语教学任务,同时开出全校外语类通选课程10余门,创新课程1门。《大学英语》2006年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大学外语教师注重科研、教研水平的提高,涌现出一批科研、教研优秀的教师。该团队积极倡导教学改革与创新,注重学生外语水平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校学生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成绩优异,历年通过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硕士点简介齐鲁工业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于2016年,设有笔译和口译两个专业,以笔译专业为主。本硕士学位点立足于学校特色的专业资源,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适应国家和山东省外向型经济需求,满足社会对于各领域,尤其是工业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专业口笔译能力;较强的英汉双语能力、口笔译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英汉科技、经贸及文化艺术产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可从事的行业领域范围包括:同声传译、会议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文书翻译、职业培训、翻译服务、外事外交、教师行业等。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4.50万
] -
齐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创建于1982年,时称轻工美术设计系,是山东省创办最早的高等艺术设计院系。1992年更名为工业设计系;1998年更名为艺术设计系;2001年更名为艺术设计学院;2011年更名为艺术学院;2018年更名为艺术设计学院。在长达近40年的办学历程中,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院的建设者历经艰辛,励精图治,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谱写了艺术教育的辉煌篇章,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了近万名高层次艺术设计人才。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专任教师86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15名。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人员、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美术和设计专业教指委委员等一批杰出人才。教师中15人有海外留学背景。学院设有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基础教学等7个教学系(部);1个艺术设计教学实验中心近30个工作室。2003年,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获批。2006年,获批工业设计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硕士授权点。2009年,被批准为艺术硕士培养单位。2013年,增设美术艺术硕士授权领域。设计学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省级重点学科,2016年,“齐鲁文化产品创意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现有国家一流专业——产品设计;国家级特色专业——艺术设计;山东省省级一流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培育专业——产品设计专业群;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产品设计;省级精品课程——产品设计;山东省教学团队——工业设计教学团队。2019年,《装饰图案》、《产品设计表现技法》、《漆艺》课程被评为省一流课程,《服装智能设计工艺制造》被评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目前学院下设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600余人,其中研究生231人。2016年,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专业评价报告》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被评为五星级中国一流专业;产品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被评为四星级中国高水平专业。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2016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视觉传达设计在全国569所高校中位列第6位。学院教师现主持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教育厅研究生创新教育相关课题10项;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5项;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山东省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共4项。2018、2019年获山东省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师获得国家级(含全国协会)科研成果奖励60余项,省部级(含省级协会)科研奖励100余项;在专业刊物发表论文(作品)300多篇(幅),其中CSSCI、EI期刊论文90余篇;获国家专利40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100余部;主持各级纵向课题近20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等省部级以上30余项;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5项;近五年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学院近几年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英国索伦特大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美国东北大学、韩国建国大学、韩国水原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泰国艺术大学、泰国东方大学、台湾大同大学、台湾大叶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先后选派10余名教师到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高校访学,选派30余名学生到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交换培养。学生积极参加艺术设计大赛相关专题设计活动,近几年斩获德国“红点”设计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金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金奖、山东省“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山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师生基本功大赛金奖、2018年SWPA索尼世界摄影大赛大奖、第六届法国INNODESIGNPRIZE国际创新与设计大奖、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等奖项。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4.5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