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齐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0年3月,办学历程可追溯至1952年成立的硅酸盐专业和1958年成立的有机合成专业。学院下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省级重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校级重点专业)、材料化学系(校级重点专业)和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拥有黑龙江省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等4个科研平台。学院拥有数量结构合理、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基础保障。现有教师4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6人,高级职称比例为61%;具有博士学位30人(65%)、在读博士3人(博士全毕业:72%),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教师5人。教师中有省级教学名师2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名,硕士生导师12名,学科带头人4名。学院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突出内涵建设,重视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自2014年起采取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大本科生培养力度,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制度保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形成了“侧重通用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工程,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形成了“以硅酸盐工程为基础,拓展无机功能材料新领域”的办学特色;材料化学专业“以材料的结构与功能、制备的关系为立足点,探索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生物材料等新技术”为办学特色。拥有省级精品课2门,校级精品课4门,网络平台课28门。近五年承担各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39项,其中,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7项,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32项。发表教研论文12篇,获得12项教学成果奖。其中,获国家及省教学成果奖4项,校教学成果奖6项,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成果奖2项。学院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室开放率高、实习基地资源丰富,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条件保障。现有各类实验室50个,面积4854m2,拥有一大批先进的材料加工设备和检测仪器,10万元以上设备33台套,设备总值1686.34万元。重视科学研究,突出特色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工程学科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高分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化和高功能化、功能高分子材料、无机功能材料、功能催化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等六个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17项,市厅级项目29项,横向课题23项,校级项目10项,累计科研经费达1603万元。荣获省、市(厅)科学技术奖12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科技论文250篇,其中被SCI检索75篇、EI检索38篇,出版学术著作18部,获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学校前列,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高。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哈大齐工业走廊”等经济发达地区建有一大批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学院重视社会资源的利用,设有“希望工程鑫达奖(助)学金”、“美丽华奖学金”、“康力奖学金”等社会捐赠。学生第二课堂成绩显著,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全国“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奖项。学院开展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与交流,与日本京都大学、日本新澙大学、美国圣母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黑龙江省石化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学院现为中国塑料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黑龙江省塑料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黑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学院办学定位明确,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秉承“厚德、求是、践行、创新”的院风,遵循“以高素质教学团队为基础,以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为龙头,以突出工程能力为特色”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广知识面、创新能力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级工程师和研究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满意度高。为国家培养毕业生5000余人,涌现出一大批在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校中的精英,毕业生遍及祖国各地,为我国材料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学科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学术成果显著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已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之一。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始建于建校之初的1952年,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积淀深厚,在精细化工领域形成了传统优势和鲜明特色。学院现有化工与制药类(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师范类)、环境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涵盖化工与制药、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三大专业门类。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为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专业和制药工程3个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专业为黑龙江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共包括14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和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具有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现与中科院和日本新潟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000多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学院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拥有实验设备先进、配套设施齐全、标准化的科研和实践教学场所16000多平方米;建有表面活性剂与工业助剂和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业大麻加工技术省级创新中心,化工虚拟仿真省级实验教学中心,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细化工人才培训中心和“高教强省”精细化工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近五年,承担了国家、省(部)、市(厅)级科研项目及与企事业单位间合作的横向科研课题18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市厅级奖项10余项;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2项;发表学术论文830多篇,其中SCI、EI检索250多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70余部;现有省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5门,校级精品课6门,校级优秀课8门。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0人,兼职7人,其中教授41人、副教授和其他高级专业职称人员47人,70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74人;有全国优秀教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教学名师、省教学新秀、省研究生优秀导师等7人;建有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工艺3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2个市级领军人才梯队,化工类核心课程省级教学团队1个。2016年学院党委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5年学院荣获齐齐哈尔市第三十一届劳动模范大会先进集体。学院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注重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探索“英才班”、“3+1”和“1.5+2.5”等多种本科生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科技活动条件,承办了2010年、2017年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东北赛区选拔赛,2012年、2016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2018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化工实验竞赛。学生多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化工实验竞赛”中获奖,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已连续12年进入全国总决赛,9次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佳绩。学院社会声誉高,就业质量好,连续获得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许多优秀毕业生,已成为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知名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技术骨干等。近几年,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达到25%以上,许多学生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录取。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机电工程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创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黑龙江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和齐齐哈尔大学重点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省重点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工业设计工程专业领域硕士授权点(隶属于机械工程领域)机电工程学院是齐齐哈尔大学首批按大类招生的试点学院,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3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教授10人,副教授32人,博士19人,硕士49人,有8位教师去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马来西亚访问学习。目前,在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共计2065人。学院下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制图与力学教研部、院实验中心、智控与仪器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学院有材料扭转、机械设计及基础、金相试样抛光、机械系统设计、机床刚度测试、流体传动与控制、加工精度测量、检测仪表、机床电气控制、自动控制原理、工业自动化实训室、人工智能等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500万元。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多次承办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拓宽了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空间。近年来,科研成果丰硕,申报成功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的论文104篇,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97项。完成专著及教材出版39部,学术成果丰厚。 学院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积极探索校企(校地)合作,形成构建实验室、承办学科竞赛、实习就业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学院创造教育教学与实践中心设立人工智能、VR虚拟仿真、3D打印、慧鱼、探索者等创新研究室和实验室,为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供全面支持,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显著,获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项目230余项,在校学生主持和参与达600余人。目前数量和质量处于学校前列;在以“国家先进成图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慧鱼区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TRIZ杯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等为代表的科技竞赛活动中,我院学生获得了320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锻炼并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创造能力,为学校争得了更高的荣誉。学院立足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以学校三大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服务基地,获批黑龙江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牵头成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更好的发挥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同时,机电工程学院几代人保持和弘扬了学校的“养正毓德、精存自生”的校训精神和办学特色,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各类高素质人才,他们扎根龙江,遍布祖国各地,以安于基层,吃苦耐劳,踏实敬业,会学善用的美誉在工作岗位上广泛受到好评。◆机械类(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按照重品德、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要求,采取1.5+2.5培养模式,按“机械工程类”进行招生培养。即新生入学时在机械大类内不分专业和专业方向,在完成机械大类平台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齐齐哈尔大学按类招生专业培养与分流工作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于第三学期进行专业分流工作,在机械大类所含专业中选择具体专业,第四学期正式进入选定的专业学习。在培养规格和培养途径上,学科和专业都立足由单一化发展为多样化,适应市场的不同需要。由单纯的学校教育,走向校企合理分工(学校主要解决理论教育,企业完善专业训练)、紧密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学方针,办有特色机械学科的高等教育。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就业方向宽泛,就业率高,用人单位反馈效果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该专业属于机械、计算机、信息科学、自动化等领域的交叉学科,是黑龙江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和齐齐哈尔大学重点专业,在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和工业设计工程方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计算机、自动化、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培养具有机械系统设计与制造知识及应用能力,能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过程控制、企业技术与生产管理和销售等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人才培养中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基本思想是以机为主,机电结合。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基础;重点放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本专业的研究、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研发与应用、数控加工、设备控制及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等工作,也可在海关、商检、外贸、科技等部门从事质量检测、技术监督、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该专业以机电类行业的发展为背景,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专业集群”,涉及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知识融合,把服务社会和机电业特色有机结合的特色鲜明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既能满足社会企业对于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要,又熟悉设备运行及控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学习现代机电系统设计技术、机电测试与信号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及理论。强调机械动手能力与机电控制能力相结合,侧重于机电控制、数控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学习。专业立足于地方,辐射全国。专业分机电液一体化控制和机器人技术两个方向,突出“机电”有机结合为主的特色。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应用及电子信息等领域从事机电产品设计、测量与控制、计算机应用、生产技术管理及技术服务等工作。@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该专业现设有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过程装备运行维护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该专业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其前身是“化工过程机械”专业,是一个以能源、化工等过程工业为背景,以装备为主体、以过程和控制为两翼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它涵盖化工、食品、制药、冶金、环保、能源、通用机械等诸多行业和部门,被称为“万金油”专业。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高级职称占比50%,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80%,博士和在读博士6人。专业开设工程热力学、过程原理与设备、压力容器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设备制造安装、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机械设计基础等多门必修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控制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毕业生能在相关领域从事过程装备的工程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制造安装、质量监督及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每年有较高比例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各高校攻读硕士学位。@自动化专业该专业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培养掌握系统性科学思维并具有卓越工程实践能力的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的鲜明特点,是理、工、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将得到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检测技术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系统的工程技术基础训练和专业内容知识培训。本专业拥有工艺过程与自动控制实践中心、工业自动化实训室、智能制造实践平台、伺服控制与拖动基础实验室及工业机器人综合实验室等,构建了以综合实践训练与产学研协同育人为基础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就业面广,就业竞争力强的特点,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可在计算机控制系统集成、过程控制、电力电子、电气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计算机软硬件开发、通信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线维护等领域从事产品设计、技术研究与项目开发、市场运营和技术培训、工程应用及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整体实力雄厚,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个本科专业,1个负责全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教育中心和1个高职本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院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含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理论与工程、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3个二级学科)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拥有计算机技术和控制工程2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2014年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被评选为齐齐哈尔市级领军人才梯队。202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热爱教育事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教授16人,副教授28人,硕士生导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在读博士15人,硕士学位教师48人,有10余名是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新西兰、马来西亚、俄罗斯访问学习的归国专家学者。学院学术氛围浓厚,科教成果丰硕。现已形成了自主机器人研究、智能优化算法、光纤检测、网络控制等多个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学院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科研项目7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权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80余篇。2018年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项目经费242万,获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经费50万。学院实验条件良好、仪器设备先进,设有实验教学和计算机基础教学两个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室:新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学一体化综合实验平台、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室以及Android移动开发实验室、硬件实验室、软件实验室、嵌入式与DSP实验室、检测仪表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控制工程实验室、双创实验室、智能优化算法研究室、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研究室、自主机器人研究室等实验、实训场所31个,实验场所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设备总值近1500万元。良好的实验环境,先进的实验设备,充分地满足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学院始终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掌握最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不断加强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院学生荣获国家银奖。学院自2015年开始,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按“计算机类”进行招生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6年实现黑龙江省内一本招生,按英才班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20年实现黑龙江省内一本招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于2021年实现黑龙江省内一本招生。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和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学院在全校率先与有“上海后花园”之称的昆山花桥经济区联合实施“3+1”培养模式,与凯捷咨询(昆山)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齐齐哈尔大学-凯捷咨询(昆山)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成功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是我校首个国家级实践基地。2017年,建立学校首个华信大数据学院。近3年每年都有25%以上的毕业生在京、沪、粤等地的大型IT企业就职。毕业生良好的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包括凯捷(中国)公司、柯莱特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大连华信等世界知名企业的一致好评。学院成立以来为社会培养了近4000名毕业生,他们主要工作在科研设计单位、大中型企业、高等学校、软件公司及合资企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的骨干,部分自主创业者已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民营企业家。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学院成立于2004年12月,现有教师59人,在校学生1369人。学院现有教育学、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7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理学、文学、艺术学4大学科门类。其中,教育学专业为省重点建设专业,教育管理、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四个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院以夯实专业基础、融会文理精华、提升教育品位、注重实践创新为发展特色,在教学工作中努力突出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强化专业理论的应用性、增强专业岗位的适应性、提高专业人才的竞争性,通过课程化,全程化,职业化的跨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博士7人。根据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学院聘请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等资深专业人士为客座教授。近年来,学院教师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100余篇。主持承担教育部、黑龙江省教研科研项目80余项。在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学院各专业还承担黑龙江省西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全校学生心理咨询及学校大型活动新闻报道等工作。学院教学实验设备先进,拥有省内高校首家投入使用的真三维虚拟演播系统、大洋非线性编辑系统。学院建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30余个,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有心理学实验室、心理测试工作室、心理咨询工作室、微格教学实验室、玩具教具实验室、钢琴教室、数字影视编辑实验室、数字音频实验室、影像创作工作室等20余个,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700多万元。300平米大型综合演播厅设施省内高校领先。学院与黑龙江电视台、齐齐哈尔电视台、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齐齐哈尔日报社、齐齐哈尔新闻网、大庆传媒集团、齐齐哈尔部分中小学校、特教学校等校外20多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2009年9月,学院与齐齐哈尔电视台合作的《青春校园》栏目开播,开创了黑龙江省高校学生独立制作的节目在电视台播出的先河。学院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毕业生素质高,实践能力强,肯于吃苦,乐于奉献,或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投身于军旅及基础教育事业,或被中央、省市新闻单位录用。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励102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成绩优异。在未来的发展中,学院将逐步建设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黑龙江省西部经济文化特色的教育理论研究基地、优秀师资培训基地、高水平心理咨询人才培养基地、现代传媒人才培育基地及黑龙江省西部文化传承与发展产学研基地。◆教育学类(含教育学(师范类)、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师范类))教育学专业(师范类)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中小学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等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咨询、教育经营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有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管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教育学专业是黑龙江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有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拥有教风严谨、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有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的系列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有多个用于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的微格教学实验室。学生毕业可到中小学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等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咨询、教育经营等方面工作。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过调整专业选修课,与用人单位合作等方式,力争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课内实践、综合实践、专业见习与专业实习贯穿于四年的学习过程之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专业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多媒体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教育资源开发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课程有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媒体理论与实践、学与教的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基础、教育项目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学生毕业后成为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及其支撑技术、在线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可成为能在教育机构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数字媒体策划、制作、应用等工作的媒体设计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类)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的学前教育师资以及相关机构的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有普通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学前教育学、学前课程论、学前游戏论、学前教育管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及乐理、钢琴基础、学前舞蹈、学前手工、学前绘画等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发展坚持“注重学术,强调应用,鼓励创新,张扬个性”的理念,注重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有多个省级示范幼儿园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手工实验室、模拟教学实验室、钢琴教室、舞蹈教室等教学条件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幼教机构及相关机构如教育行政部门、少儿出版、社区服务部门等从事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新闻学类(含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专业培养具有新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策划、编导、制作等基本技能,具备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宣传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媒介经营管理、策划、广告制作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导论、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口语基础、马列新闻论著选读、新闻道德与法规、广播电视概论、媒介经营与管理、广告学原理、公共关系学等。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在各类媒体上发表了大量新闻稿件,为学校新闻网制作多部新闻专题片,并与学校新闻中心合作对校内外大型活动进行了网络直播。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专业素养得到提高。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专业实验设备先进,能够满足学生各项实验需求,同时与国家及省市级媒体有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了高级别的各类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各类媒体从事编辑、记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出版策划和广告制作等工作。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在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他媒体、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传播、宣传、节目制作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采访写作、摄影摄像、节目编辑与制作、广告制作、电视编导、跨媒体传播等。广播电视学专业拥有经验丰富、结构合理、富有朝气,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拥有涵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省内外多家教学实践基地;拥有多功能演播厅、数字影视编辑实验室、数字音频实验室、影像创作室等先进的实验实训平台。学生毕业后可到电台、电视台、报社、广告公司、传媒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采访报道、宣传、摄影摄像、广告制作、节目编辑、节目主持、策划、媒介运营与管理、新媒体传播等工作。◆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在教育、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心理学相关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有: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认知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应用心理学专业于2004开始招收本科生,2015年开始招收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拥有一只结构合理、严谨治学、发展潜力较大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已建有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心理与行为实验室、心理咨询与测量实验室和沙盘治疗室等五个专业实验室、实训室。专业实习基地包括学校、咨询机构、医院及企事业单位等,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学生毕业后可到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教育咨询机构、医疗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教学、科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等工作。◆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立足于新闻传播学和戏剧影视学的内在规律,着眼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培养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播音学概论、播音主持发声基础、播音主持语音基础、播音创作基础、节目主持艺术、电视播音与主持、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等。专业依托校内外资源,聘请本地广播电视台一线优秀播音员和主持人授课,建有多媒体虚拟演播厅、演播室、录音间和普通话语音室等实践教学场所,并与省内外多家广播电视台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专业素质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广播电视台、报业集团、网络公司、影视媒体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与主持、栏目策划、节目制作、新闻采编、文化艺术管理等工作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经济与管理学院前身是1983年9月建立的齐齐哈尔轻工学院管理系。1996年齐齐哈尔轻工学院与齐齐师范学院合并为齐齐哈尔大学后、变更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01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2009年11月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建院三十五年来,齐大经管人秉承“养正毓德、精存自生”的校训,积极创建“厚德博学、经世善治,求实创新、和谐共进”的学院文化和学术氛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及学院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大力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学院各项事业的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学院现有教师100人:其中博士、硕士93人;教授10人,研究员级高级审计师1人,副教授35人;校教学名师、享有市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人。本科在校生2312人,研究生190人。学院有管理学、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会计专业硕士点(MPAcc)1个,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会计学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1个,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酒店管理)7个,高职本科专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2个,其中工商管理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为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学校重点专业。有齐齐哈尔市工商管理一级学科领军团队1个,市场营销系列课程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重点建设实验中心1个,实验室18个,1门省级精品课、5门校级精品课、10门校级优秀课、7门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项目、5门课程校公共选修课资助。“十二五”以来,学院完成省、校级教学研究项目55项,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立项100余项,获省、市、校奖励60余项,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教研论文100余篇,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10篇、50篇论文被SCI、SSCI、CSSCI、EI、ISTP检索,出版专著12部、出版教材20余部。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学院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从改革育人体系,完善培养模式入手,探索人才培养“1.5+2.5、2+2、3+1”模式,采取“因材施教、分班教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翻转式”课堂等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树立“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的教学理念;建立选课制、探索并实践“两微一端”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满足学生自学需要的新型网络教学手段;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开设了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加强合作交流,与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粮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快运齐齐哈尔营业部、杭州龙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黑龙江中齐会计事务所、哈尔滨东安动力有限公司、中国银行齐齐哈尔分行等16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创新培养模式;积极为学生搭建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平台,先后建立“齐齐哈尔市邮政局”“北京甲骨文”等比较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100个,与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齐翔建工集团、中粮生化股份有限公司、飞鹤乳业等建立了经济管理后备干部培训基地、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学院优秀校友先后在学院设立“立涛励志奖学金”、“龙席电商励志奖学金”和“三缘奖学金”,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坚实保障;学院从1999年开始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等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并注重提升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和水平,有的班级外语四、六级通过率分别达到95%、73%,许多学生凭借出色的外语语言能力,被一些大型企业聘用。加强学生课外学术指导,实践育人效果突出。1993年学生撰写的论文荣获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05年学生调研并撰写的国有老工业基地企业调查报告,荣获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6年学生参加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铜奖;2014年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铜奖;2007年学生参加黑龙江省第三届会计知识大赛获全省第一名;2008年学生参加第二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与创业大赛获黑龙江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亚军;2008-2010、2013-2016年学生参加第四、五、六、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均获黑龙江赛区冠军、全国总决赛一、二、三等奖;2017年参加“学创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模拟大赛获得二等奖;2016-2017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一届、第二届互联网+绿色农业“点对点”营销设计大赛获得三等奖。在全国首届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活动中,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获国家二等奖;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省级“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标兵称号。目前,学院已培养10000余名毕业生,遍及北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胶东半岛等经济发达地区。他们以能力强、素质高为用人单位所青睐,很多人已经成为高校教师、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理学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强化宽厚基础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倡导开拓创新精神,造就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办学特色,为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学院下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物理学、地理科学、高等数学教研部、大学物理教学与实验中心六个系(部、中心),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校级一流建设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大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是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拥有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光学和声学)、应用统计、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地理)七个方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25人,其中专任教师104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1人,高级职称58人,博士学位教师25人。拥有大学物理教学与实验中心(校示范实验中心)、物理专业实验室、地理专业实验室和数学信息处理实验室等22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1900平米,设备4000余台件。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效卓著,“十三五”期间在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不断规范,教学特色逐步鲜明,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获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获学年度校“三育人”先进集体称号、黑龙江省学生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有7位教师在全校青年教师教学讲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有4位教师代表学校参加黑龙江省讲课比赛获得二、三等奖,张永春教授撰写的《数学课程论》为我国第一部数学课程论方向的专著。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4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39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举办并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教师技能竞赛等课外学科竞赛活动,500多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多人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许多优秀毕业生已成为重点大学的博士、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中学校长、专业带头人等。近年来学院加强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本科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达到23%,被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中科院等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录取。学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间交叉与渗透,鼓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活动;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抓好基本功训练;严格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院致力于地方特色化师范人才培养,与地方教育部门、中学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协同教研”、“岗位互聘”、“双导师制度”、“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国培计划”,依托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扎实推进“三字一话”、现代信息技术等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学院科研实力强,学术气氛浓厚。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任务、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多项成果已转化应用,获黑龙江省科技奖二等奖1项,二等奖3项,市厅级奖励20余项。混合式教学改革为主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共立项17门,精品课、优秀课30门,出版著作(教材)50余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黑龙江省课程联盟精品课1门,黑龙江省线上线下一流课程1门,获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项,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6项,获教学成果奖6项;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展示等科技竞赛获奖年均400余人次;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10余项。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毕业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过硬,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可塑性及适应能力,就业面广,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就业单位主要面向高级中学、相关事业单位等,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学校骨干,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上世纪50年代,原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原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的马列教研室开始,至今已建设和发展60余年。1998年,两校合并教研室改称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2009年,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学院获批黑龙江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发展史教研部、形势与政策教研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思想政治教育系6个教研部和1个本科专业系,有2个校级学术研究中心,1个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承担全校本科、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的人才培养工作。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4人,含特聘教授1人、教授8人、副教授18人,博士(含在读)26人,其中,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1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2010年)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梯队为齐齐哈尔市人才建设梯队。2006年,学院获全国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批学科教学(思政)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现共有在读硕士133人。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专业转入马克思主义学院,该专业为一批次招生,为省级一流专业。《思想道德修养》(2004年)、《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6年)获批黑龙江省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9年)获批黑龙江省一流课程。目前,学院正以“守正创新、追求卓越”为宗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为创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省内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而不懈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学院已有三十年的办学历史,是黑龙江省高校最早开办艺术专业之一,现已成为黑龙江省美术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有设计学、美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8个学术型二级学科,以及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现有美术学、绘画、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6个本科专业,开设17个专业方向。原艺术设计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黑龙江省重点专业,美术学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建有艺术实践中心、教育部亚麻加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艺术设计工作室、黑龙江省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黑龙江西部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心、黑龙江省民族服饰创新研发基地、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培训基地。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1500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学院现有专业教师8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40名,具有博士、硕士学历教师已近90%。教师中有教学经验丰富和科研能力强的老教师,有多次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和举办个人画展的中青年画家,有在国家级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奖的青年教师,已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多年来,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改,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与管理经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近三十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学院注重学术交流,学术氛围浓厚,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或任教,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艺术作品展览,学院成功举办2004、2008两届“金鼎杯”中国亚麻设计大赛暨国际现代设计专家论坛,中德艺术设计论坛,全国摄影艺术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全国首届玻璃艺术研讨会,中韩美术文化交流展,中俄美术作品展,国内著名中青年中国画作品展等高层次的学术活动。学院教学设施、设备齐全,有现代化的美术馆、天光教室、动画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雕塑工作室、产品造型工作室、金属工艺工作室、摄影工作室、陶艺工作室、计算机工作室等。器材设备种类全、数量足,为培养人才提供了优良的教学条件。学院还为学生实习建立了广阔的实践基地,在俄罗斯、北京、上海、深圳、大连、黄山、山海关、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建立了实践基地,使学生的艺术实践、实作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许多学生的作品在国家和省级展览中入选及获奖。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秉承“学院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干部以奉献为荣、学生以成才为志”的院训,科学发展,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正在为把学院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美术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轻工与纺织学院是学校具有传统优势特色的工科学院。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树立“以特色带动整体,以整体强化特色,促进学院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工作思路。学院现有轻工类(包含轻化工程、包装工程)和纺织工程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930余名。专业基础扎实,强化学科优势。轻化工程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含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3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特色优势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院拥有亚麻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黑龙江省教育厅亚麻加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于今年被授予黑龙江省汉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是我省麻类加工技术、新产品开发的研究基地。学院师资结构合理,教学条件完备。学院现有教师4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36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多数教师有在企业工作的丰富实践经历,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为市级领军人才梯队。学院共有专业实验室28个,实验室面积32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200多万元,其中,天然纤维加工实验室是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轻工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省内外建有稳定的实习基地26个,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生产实践的需求。学院科研力量突出,成果丰硕。近几年共承担科研项目7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黑龙江省自然基金7项,黑龙江省新世纪青年科技项目3项,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30余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攻关项目2项,齐齐哈尔市科技局项目16项,横向科研项目18项,近年共获得科研经费约700万元;获科研成果奖17项,其中省(部)级奖3项,地厅级14项;共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SCI检索30余篇、EI检索60余篇、ISTP检索5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教材30部,出版专著22部。 学院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实验室并有专业教师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近五年,先后有五十余人次学生在“挑战杯”、“‘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学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毕业生专业素质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品德和敬业精神,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国内多家知名轻纺企业与我院“订单”培养所需人才。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来学院设立奖学金、助学金,以吸引毕业生前去工作。学院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就业基地,且不断拓展扩大。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平均年终就业率达到95%以上,多次荣获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生的考研率每年均在10%以上。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具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办学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深蕴育人情怀,已发展成为理、农兼备,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为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学院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艺、园林、林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省级一流建设专业,园艺专业为省级一流建设专业,入选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生物技术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生物学一级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5个二级学科共培养硕士研究生650余名,还有学科教学(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已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8名。拥有黑龙江省生命科学博士后科研基地、黑龙江省生物学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黑龙江省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黑龙江省抗性基因工程与寒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微生物制剂产业化技术创新中心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效卓著,有中央支持地方杰出青年人才团队、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黑龙江省生物学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黑龙江省遗传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和齐齐哈尔市生物学领军人才梯队。现有教职员77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博士生导师3名,学术硕士生导师36人,教育硕士生导师15人。职称、年龄梯队合理,发展态势好。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模范、龙江学者青年学者、省级教学名师、享受省政府特贴专家、省级优秀教师、省级青年岗位能手、齐齐哈尔市科技工作者标兵、齐齐哈尔市十大女杰和巾帼模范。教师始终坚持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效显著。主持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划课题等各级各类教研项目80余项,曾获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校教学成果奖20余项。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2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生活中的蛋白质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植物学为黑龙江省高校优质课程联盟线上线下精品课程;细胞生物学为校级精品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园艺植物育种和园林生态学等7门课程为校级优秀课程。学院科研实力强,学术气氛浓厚。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青年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任务、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多项成果已转化应用,获黑龙江省科技奖二等奖1项,二等奖3项,市厅级奖励20余项。学院教学设备先进,硬件设施齐全。目前拥有44个实验室,其中有省级生物教学实验中心和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还拥有显微互动实验室、生命科学馆、计算机房、园林设计制图室,总面积约8500平方米。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6000余台件、昆虫类标本113盒,植物标本5000余份,鸟兽类标本257件,鱼、爬行类标本1034瓶,人体标本模型245件,标本价值150万元,设备和标本总价值达2800余万元。学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间交叉与渗透,鼓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活动;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抓好基本功训练;严格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院拥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和大豆研究所、大连世纪种苗有限公司,以及齐齐哈尔市多家科研和企事业单位等44家高水平的实习基地。多年来,已逐步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抓考研促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办学特色。近五年来,有多人次分别获得“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和铜奖、“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园冶杯”全国园林景观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和学校挑战杯科技竞赛金银铜奖,有多人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考研率始终在全校名列前茅。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毕业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过硬,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可塑性及适应能力,就业面广,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就业单位主要面向高级中学、相关事业单位、大型制药企业、生物工程公司和园林、园艺公司、林场、保护区等,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的专家和骨干,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前身是齐齐哈尔轻工学院时期的食品工程系。学院现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和生物工程4个本科专业。生物工程专业为省重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为校级重点专业。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养宽广知识面、多领域适应能力,服务一线基层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与高级科技研发人才为己任,深化教学实践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现代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的渗透融合,实现传统食品加工业的改造与发展。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硕士点。教师科研能力强,成果转化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省重点学科(培育)、高教强省优势特色学科、博士点培育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梯队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玉米综合加工技术与转化研究团队为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学院拥有的主要科研教学平台有: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高校玉米(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黑龙江省果蔬杂粮饮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黑龙江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粮油食品加工人才培训中心等,是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单位、黑龙江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黑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黑龙江省天然产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黑龙江省发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食品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559人,教职员工52人,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15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6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学位24人。硕士生导师12名,国家级模范教师1人,龙江学者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政府特贴1人,二级教授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省青年科技奖1人,市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重大、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部星创天地服务平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省重点科学基金、省应用研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5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发表学术论文4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37篇,出版各类教材和学术著作31部。学院先后与国内4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院坚持走学研产结合的发展道路,依托校企合作,紧密接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分布在全国各地,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与坚持扎根一线、服务基层的艰苦奋斗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体育学院始建于1972年,学院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良好的办学条件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学院现有体育教育系(师范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系、运动康复系等三个系和公共体育部。拥有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可授予体育教育领域、社会体育领域、运动训练领域硕士学位。学院设有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实验中心、学生体质测试中心、场地管理中心、运动康复指导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教学、科研、管理和实践机构。此外,齐齐哈尔市国民体质测试与指导中心也设在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具有高级职称46人,其中教授10人。教师中博士及在读博士6人,具有硕士学位38人。国际A级裁判员1人,国家级裁判员7人,国家协会会员、协会教练员讲师1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8人、国家级职业医师1人、国家级健康管理师14人、国家级公共营养师2人、高级保健按摩师5人、高级保健刮痧理疗师1人、高级健身教练4人、传统医学确有专长技术人员1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5人、黑龙江省科学健身指导专家2人。教学资源雄厚,拥有现代化的综合体育馆、游泳馆、标准塑胶田径场、大学生文体活动中心,室外运动场52个、图书馆藏书260万册,电子图书48万册,体育专业图书2000余册,20余种体育科技期刊,中外数据库48个,电子阅览室6个。学院拥有一支以“校优秀教学团队”为代表的优秀教学队伍,形成了“融教学、训练、科研于一体;集教育、竞技、社会体育于一身”的良好办学模式。2011年体育教育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建成黑龙江省本科精品课程1门,校级本科精品课程6门,校级本科优秀课程12门。学院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学校,学院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是承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基点学院之一,同时也是黑龙江省“国培计划”培训单位。学院在高教强省、产学研结合的科学研究工作上有了新突破。“十二五”期间,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完成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6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多项科研成果荣获“黑龙江省人文社科奖”等表彰。学院注重教学、训练与实践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各项竞技运动队,参加全国、省市各种竞技比赛,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如:2007年黑龙江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4块金牌,7块银牌,7块铜牌。2010年获“黑龙江省第十五届大学生运动会精神文明单位”称号并取得3块金牌,4块银牌,7块铜牌的优异成绩。2015年省高校羽毛球锦标赛获得团体冠军,2015年省高校网球锦标赛获得男子、女子团体第五名,2016年省高校网球锦标赛获得男子团体第二名,女子团体第三名,2016年省高校羽毛球锦标赛我院代表队获得团体亚军,2016年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获得2块铜牌的优异成绩。学院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榜样作用,涌现出了一批“三育人”积极分子、优秀党员教师、齐齐哈尔市劳动模范、省“先进个人、”国家“先进个人”。学院被国家教育部授予贯彻“学校体育条例”优秀高等学校、黑龙江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先进集体、2010-2014年黑龙江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黑龙江省“十万高校志愿者进社区”先进集体、齐齐哈尔市第三十一届劳动模范先进班组标兵称号,齐齐哈尔大学国民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姚大为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齐齐哈尔市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被黑龙江省雪上训练中心特聘为医疗保障服务专家团队,学院2005年晋级为校级文明单位。多年来,学院积极践行并彰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功能,培养了一批批奉献于社会的优秀体育工作者,他们为地方体育事业、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优秀代表贾志娟同学,因在青年志愿者援助老挝的工作中成绩突出,于2006年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10年全国军队大比武中,我院学生穆铁军获得第一名,受到胡锦涛总主席的亲切接见。“十三五”期间,学院将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践行服务社会、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及专业实验中心和电工电子教学与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部门,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院现有本科生1200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72人。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成绩斐然。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8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在读博士教师11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达90%,其中龙江青年学者1名、省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享受政府特贴专家1名、硕士生导师8名。近5年,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学研究课题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博士后科研启动资助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教育厅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1项,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4项,齐齐哈尔市科技局科学研究项目11项,校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5项,横向课题4项。在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2个项目被遴选为重点推介项目。近几年,学院教师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00余篇;获国家专利68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业58项,其他知识产权2项;学院教师共承担省级以上教研课题36项,发表教研论文57篇,获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励9项,校级教学研究和质量奖励22项;学院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优秀课5门。2008年,通信工程教学团队被评选为校级教学团队。2009年,电工电子教学与实验中心被评为校级实验示范中心。在2017年重点专业评审中,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被评为校级重点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新建专业评估中位居前列,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特设专业。学院教学设备先进,硬件设施齐全。电工电子教学与实验中心总面积985平方米,建有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室等9个实验室,承担电类和非电类共20个专业的实验、实习和理论课教学任务,为了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学院新建了适合全开放、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体系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大平台。中心拥有教学设备1300余台(套),全年面向学生开放,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和创新活动,负责组织校“创新杯”电子设计竞赛、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学院专业实验中心总面积1563.9平方米,建有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室、计算机通信实验室、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室等17个专业实验室,其中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室是黑龙江省属高校仅有的专业实验室。实验中心拥有教学设备1800余台(套),能够满足全院本科专业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及开放性实验的需要。学院重视“校企、校际和校地”合作办学和科研平台的构建,努力推进“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目前学院与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共建“太阳能光伏系统联合实验室”,开展新型太阳能电池与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方面的研究;与黑龙江惠业人才基地共建“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与北京通联物网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无线传感器网络联合实验室”,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应用。在这些新的教学平台和课程体系支撑下,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得到提高,学生个性化发展得到充分保障,学生实践活动、科技创新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不断加强,在各级各类重大赛事中屡获奖项。学院发扬“团结、实干、创新、发展”的院风,秉承“功底扎实、把握前沿、全面发展、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注重理论知识教授和实践能力训练为基础,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近三年在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竞赛等赛事中,共有30余项、90多人次荣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院荣获移动互联网创业专项赛铜奖。在两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均荣获省级银奖,在首届齐齐哈尔市“居然之家杯”青年绿色有机食品电子商务创业大赛中获第一名和第三名。我院2014届毕业生谭东悦获得2016“全省大学生创业之星”称号和2017年齐齐哈尔市青年创业奖。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名列学校前列,2017届共有50余人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学院正努力发挥特色优势,挖掘自身潜力,面向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人才需求,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外国语学院前身为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外语系,始建于1962年,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外语类人才培养基地。现有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俄语、日语和朝鲜语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英语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师范类为一表招生;俄语专业为校重点专业。学院于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共计15人。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1300人。本科生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0%以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外国语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教师55人。近五年来选派骨干教师40余人次到国内外高校访学、研修,百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30余人次来我院讲学。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办学理念,在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学院近年来教学成果显著,现有省级精品课1门,校级精品课2门,校级优秀课4门,在黑龙江省各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中曾获省级一等奖、二等奖以及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近五年发表教科研核心论文百余篇,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市厅级项目六十余项。学院现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学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点下设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教育学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为学科教学(英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外国语学院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求实创新的精神、专业学科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院本着‘学以致用,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外语作为语言载体的课余学术活动和其他活动。学校在各专业聘请多位外籍教师开设专业课程等手段,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在人才培养中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院现有44个本科学生实习基地,9个研究生实习基地,充分保障实践教学。学院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办学条件完善。拥有众多现代化教学设施,其中数字化语音室5个、多媒体教室9个,同传实训室1个。学院音像设备齐全、影视资料丰富,建有图书资料室、教师和研究生阅览室,藏书及音像资料30000余册(盘)。学院现为国家英语、俄语、日语专业四、八级考点。学院每年举办形式丰富的外语文化活动,“英语风采大赛”、“俄语风采大赛”、“日语演讲大赛”、“朝鲜语综艺大观”历久弥新;持续开展了贵州山区考察、印尼巴厘岛乌布小学支教、国际会议志愿者、美国的科学训练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经常参加全国性、地区性的大型外语比赛,在全国高师技能大赛、东北地区辩论赛上都有较优秀的表现。学院基层团支部曾获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佳示范团支部”、“全国活力团支部”、2015年全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校“三致学风年”先进班级,先进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学院设立专门“易美光波基金”专款支持学生各类活动,目前已有118名学生受到资助,资助金额12万余元。每年举办外语演讲比赛、话剧表演、歌曲大赛等活动,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成就显著。◆英语(含师范类)专业英语专业是黑龙江省最早的英语专业之一。1989年被省教委批准为省重点专业,2005年英语教育专业列为一表招生,2006年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末获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学科教学(英语)开始招收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主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内外活动丰富和促进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近几年来加大与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都选派教师和学生出国进行学习交流。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国际视野开阔、基本功扎实、专业知识深厚、人文科技素养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强,能在教育、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翻译、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就业率达到90%以上。同时,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被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吉林大学等十多所国内优秀学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还有一部分学生被香港中文大学以及伯明翰大学、谢菲尔德大学、马来亚大学等英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外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日语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宗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着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促成学生创新意识、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注重“日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厚基础、强能力、多出路”的专业格局。日语专业与日本国立宇都宫大学国际学部建立友好学院关系、签订了交流培养协议,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日留学。另外,日语专业还与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建立紧密联系,每年推荐优秀毕业生赴日留学深造,截至目前已经有30余名学生毕业后考取日本国立大学院深造。日语专业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近年来参加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在2015年黑龙江省日语知识竞赛中分获二等奖,2016年东北三省日语演讲比赛三等奖。日语专业与哈尔滨、大连、上海等地多家企业、学校等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建立合作共建关系,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以实习、实践、就业的培养方式促进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合理化。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企事业单位行政岗位、教育、翻译、高端航空服务人才、中日文化交流等工作,学生就业率在90%以上。考研率为19%左右。◆俄语(含师范类)专业俄语专业成立于1972年,为齐齐哈尔大学校级重点专业,俄语系具有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每年聘请外籍教师3人。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2人。9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近年俄语系教师共发表论文100余篇,承担省部级、市厅级项目50余项。俄语专业在俄侨文学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专业特色和方向。俄语专业培养俄语语言基础知识扎实、人文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育、机关、企事业单位、经贸、翻译、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开设基础俄语、高级俄语、视听、口语、阅读、语法、写作、俄罗斯国情、语言学概论、俄罗斯文学史及作品选读、口译、笔译等课程。学生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成绩优异者每年均有机会享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奖学金到俄罗斯知名大学学习或攻读硕士学位。高年级阶段可以自主选择1年或2年赴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莫斯科州国立人文学院、东北联邦大学、克麦罗沃国立大学、后贝加尔国立大学、阿尔泰国立大学等俄罗斯高校进修学习。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社会反响良好。◆朝鲜语专业朝鲜语专业自2002年成立以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扎实的朝鲜语语言技能、厚实的朝鲜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能通过学习在经贸、文化、涉外等领域从事翻译、管理、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朝鲜语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努力探索“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的”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派学生到韩国东新大学、光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并每年聘请韩国知名高校的在职教授讲学,注重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语言技能,丰富对韩国文化、习俗的了解。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学生获得多种奖项,在历年的黑龙江省韩国语演讲大赛,获得了特等奖2次、一等奖1次;在第一届东三省韩国语演讲大赛获得了二等奖的荣誉。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0%以上,出国考研率30%左右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学院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形成了鲜明的办学风格与育人理念,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现有汉语言文学(含师范类)、历史学(师范类)和戏剧影视文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历史学为校重点专业。学院还设有承担全校大学语文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教研部。历史学专业建有“齐齐哈尔大学中日关系史研究中心”,教育部所属“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常务办公机构设在该中心。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学术交流基地挂靠在学院。学院现有中国史和中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语文)和学科教学(历史)两个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在校本科生、硕士生900余人。学院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5人,硕士生导师15人,校教学名师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3人。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现有省级精品课2门、校级精品课3门、校级优秀课4门。近五年来,学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成绩显著,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3篇、CSSCI收录29篇,主持并完成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语言委员会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项目3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项、省社科联基地项目4项,市厅级项目4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30余部,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奖励60余项。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100余人次,举办校内学术讲座42人次,受聘龙江讲坛1人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着重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读书+实践”的培养模式已成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一大亮点。几年来,学院历史学专业举办了“重走抗战路,永驻民族魂”、“齐齐哈尔市历史文化遗址大考察”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和需求举办了电影周与戏剧节等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推出了“六二八”工程等专业实践活动。这些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作了相关报道。学院教学工作一直处于学校前列,在校内各项教学评比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学院对教学要求严格,坚持高质量的教学标准,使各专业历届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基本技能、高水平的专业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广泛的社会需求,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为社会和地方的建设发展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含师范类)专业该专业是我校设置最早的文科专业之一,现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在秉承师范传统,突出英才教育的理念下,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党政机关文职人员和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经过近60年的发展和建设,该专业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8人,其中正教授7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校级名师1人。本学科的研究水平在我省西部具有一定影响,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12项,及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2017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计划于2019年在汉语言文字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学等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2014年获得学科教学(语文)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现有硕士生导师7名,在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45名。现当代文学为省级精品课,写作学为校级精品课,文艺理论、古代汉语为校级优秀课;建立了汉语言师范类校级试验班——卓越教师班。该专业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资料室、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室等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条件优越。自专业成立以来,共培养出各类人才8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中学特级教师、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著名企业家、各级电视台主持人、编辑等高素质人才。他们扎根龙江,遍布祖国各地,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学(师范类)专业该专业现为学校本科重点专业。具有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三个二级学科方向)和学科教学(历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较好的学科资源为历史本科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突出师范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专业素养上,培养学生较扎实的史学理论基础、广阔的学术视野、正派严谨的做事态度、强烈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教育、研究、机关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等部门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设,专业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及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教学及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硕士生导师7人。专业以科研为先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深化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改革,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专业建有“齐齐哈尔大学中日关系史研究中心”,教育部所属“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常务办公机构设在该中心。专业以该中心和学会为依托,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科研队伍,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承担国家、省、市教研和科研课题60余项,出版著作10余部,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50余项。毕业生就业态势良好,毕业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优异的教学技能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应届毕业生的毕业率达99%以上,年终就业率在95%以上,就业质量较好。2005年至2017年,应届学生硕士研究生平均考取率约为25%,本科教学满意度达到90%以上。◆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专业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影视编剧类人才为培养目标,本着求真务实、崇真尚本、尊重个性、开放办学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专业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心理健全、专业理论均衡、实践能力扎实的有特色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小班授课,加强学生读写训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切实地考核学生的读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专业推进考试环节改革,加强日常教学环节的考核比重,增加并认真组织学生面试环节,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齐齐哈尔话剧团、齐齐哈尔报业集团、齐齐哈尔神鹤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乐桔影视文化传媒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专业本着开放办学的理念,五年来聘请了齐齐哈尔话剧团团长艾平、齐齐哈尔文联主席朱宏宇、齐齐哈尔市著名散文家王俏梅、本土剧作家崔富强等9名教师为客座教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实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力量。专业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其中话剧观摩、主题电影周、话剧舞台综合实践、短片制作大赛等实践教学活动为专业赢得了声誉,打造了亮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从就业情况看,目前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应届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学生专业素养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沟通协作能力出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 -
音乐与舞蹈学院是黑龙江省音乐与舞蹈学艺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创建于1975年。现设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音乐教育系、管弦系、声乐系、键盘系、舞蹈系等五个本科专业方向。246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设施齐全,有现代化的数码钢琴集体教室、电脑音乐制作教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欣赏室、现代化音乐厅、舞蹈厅、排练厅、录音棚及150个琴房等教学实践场所。目前,音乐与舞蹈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50人,硕士研究生60人,专业教师7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教师51人。教师中有多次获得国际、国家级指挥金奖的指挥家,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音乐教授,有海外归国的高学历教师,有多位在国家级和省级大奖赛中获奖的青年教师,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朝气蓬勃、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音乐表演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合唱指挥》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歌曲写作与改编》、《民族民间舞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多年来,学院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不断借鉴国内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近四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学院注重学术交流,学术氛围浓郁,曾聘请来自俄罗斯、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区音乐家以及国内知名学者来院讲学或任教,并与俄罗斯等国高校进行合作办学。中国音乐学院与齐齐哈尔大学共建“青年社会实践基地”在我院落成。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2006年教育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中,受教育部委托,我校交响乐团和学院部分师生在黑龙江省十所高校进行了巡回演出;同年参加了第四届全国特奥会闭幕式演出;2008年,在第29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举办了齐齐哈尔大学专场音乐会,赢得了社会各界很高的赞誉;2012年我院打造的大型风情音画《达斡尔人》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引起轰动,获得11项大奖。学院重视各类艺术团的建设,交响乐团、合唱团、民族管弦乐团、舞蹈团、军乐团、保持着完整的建制,长期活跃在舞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省内高校系统处于领先水平,每年举行教师及学生专场音乐会30余场,为城市及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的教师德高敬业、殚精竭虑,这里的学生立志成材、勤学苦练。学院将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材,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7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