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招生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 简称:四川农大
  • 地区: 四川
  • 类型:农林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3~3年
  • 学费:¥2.16~6.0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始于上世纪初的四川大学农学院畜牧组。1993年畜牧系和兽医系合并成立动物科技学院,2007年动物科技学院分设为动物科技学院和动物医学院。支撑动物科技学院人才培养的机构还包括动物营养研究所(正处级)和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副处级)。动物科技学院现有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水产养殖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2014停招)4个本科专业。现招生的3个本科专业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省重点学科草学和水产等学科。畜牧学在2017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为A-(排名全国并列第三),以畜牧学为支撑的动物学与植物学进入ESI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排名前1%,标志着我校畜牧学科已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前列,2017年动物营养与饲养科学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草学评估为B(全国排名并列第六)。学院现有畜牧学、草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产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畜牧、农艺与种业、渔业发展3个农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动物科学、草业科学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水产养殖学省级特色专业。动物科学和水产养殖学2014年分别列入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和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学院重视教学科研平台建设,2017年入选教育部111引智项目,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和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成“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虚拟仿真中心,教学科研猪场、禽场、奶牛场、牧草、水产养殖、动物营养试验场等10余个教学实验实习场(站),占地400余亩,有各类教学科研用房建筑面积为22.37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总价值约9758.9万元,设施设备水平国内先进,在本科教学实践及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与企业共建博士生工作站34个、与5个企业建立了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建立专家大院10个,与39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保障。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154人,研究生导师113人(博士生导师36人),正高级职称40人,副高级职称52人,获得博士学位1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优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9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四川省杰出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8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5人,四川省千人计划4人。拥有1个国家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创新团队5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学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成果丰硕,获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近五年,主编教材和专著46部。主持省级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项目17项,校级12项,发表教改论文30篇。获四川农业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22人次,连续四年获特等奖。建成《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和《家畜育种学》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家禽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动物生理学》、《生物统计学》、《普通遗传学》、《畜牧学概论》、《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等6门四川省精品课程和《动物营养学》、《饲料学》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优质特色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件。学院始终围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科学研究。2015年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661项,新增纵向科研项目3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8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优青项目1项)、863项目1项,973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4项;部省级科研项目159项,其中霍英东教育基金2项,教育部春晖计划基金6项、转基因重大专项2项。横向合作项目348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0项。到位科研经费约1.8亿元。发表科研论文1420篇,其中SCI论文1021篇,其中包括在NatureGenetics、NatureCommunication等,获授权专利439项,其中发明专利98项,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3项。近年来,培育出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国家审定畜禽新品种(系)6个,牧草品种10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49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9项;在动物营养代谢与需要、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畜禽遗传资源发掘与利用、动物繁殖及胚胎生物技术、动物安全生产、动物新品种选育与生物技术应用、数量遗传与生物信息学、牧草育种、草地资源与生态、草坪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达国际先进。学院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效益显著。近五年,累计转化科研成果50多项,新增产值300多亿元,新增利税约5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产品覆盖和带动近800万农村人口的就业和增收;派遣34名“三区”科技人才,组织7个科技扶贫团队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工作成效显著;开展技术培训和讲座1000余场次,受训技术人员近90万人;每年接听技术咨询电话1万余人次,网络咨询1万人次,较好地解决了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学院对外交流广泛。近五年,派出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访问和合作研究、出国交流人员30余人次,与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8人,硕士研究生6人,本科出国攻读学位、带薪实习等56人。师生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会议200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100余人次,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5次,有100余人次在国内外学术组织担任职务,并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关系。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健全,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在培养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1167人、硕士研究生600人、博士研究生120人,近三年,依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5项(国家级18项)、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154项、创业训练项目10项和导师自选科研项目等的资助,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141篇(其中,SCI论文31篇,CSCD68篇)、创业大赛获奖16项。近五年,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其中约40%的学生考上“985”、“211”高校和中科院系统的研究生,近30%的学生到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就业,每年到学校(院)举办针对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的招聘会达100家以上,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学生人数比保持在10:1以上。在历经112年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学院始终践行和弘扬学科奠基人邱祥聘、杨凤等老一辈缔造的“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川农大精神,传承和发展他们总结形成的“奉献、协作、求实、创新”团队精神,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坚持人才培养为本,学科建设为纲,学术研究为天,学者为上,培养高素质畜牧科技人才,建设以科学研究为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学院。(数据截至2018年11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前身是由四川高等农业学校在1912年创办的畜牧兽医组,也是我国最早的畜牧兽医院系之一。百余年来,历经畜牧兽医组、畜牧兽医系、兽医系、动物科技学院等阶段的发展,于2007年7月新组建成立动物医学院,2015年1月一校三区布局调整迁至成都校区。现有基础兽医系、预防兽医系、临床兽医系、药学系、动植物检疫系5个教学机构、11个研究中心/室、2个教学动物医院,有1个副处级建制单位(预防兽医研究所),有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研究所办公室3个科级管理服务机构。1、学科专业情况:现开设有4个重点本科专业: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药学、药物制剂;其中:动物医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纳入“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现有兽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兽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博/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有预防兽医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兽医学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2、教师团队情况:现有专任教师102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0人;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6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计划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人。兽医学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农业部创新团队各1个,四川省创新团队3个。3、教学基本情况:目前全院在校本科生1701人,总体生师比16.68;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建有“国家级动物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SPF实验动物屏障系统和公共实验室科研平台;并且学院与美国普渡大学、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德国北威州农环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台湾中兴大学等10余个国(境)外科研院所开展广泛交流或合作。在校学生连续四届获全国大学生“生泰尔杯”动物医学知识技能大赛特等奖或一等奖;获全国“雄鹰杯”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1名本科学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中美合作培养DVM项目”全额资助赴美深造(西南地区入选该项目第一人);学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各专业当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高于99%,学院就业工作连年获评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第一)。4、获奖情况: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教师连续4年获评校级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30余项;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1项、国家二类新兽药注册证书2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院党委获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次,团中央优秀基层项目1个,学生科创作品获“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创青春”大学生创业竞赛国家、省级奖25项(其中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金奖7项、银奖5项,铜奖11项)。2人获得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四川农业大学法学学科具有10余年的办学历史。2004年学校设置法学本科专业和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历经人文社科学院、政法学院、文法学院等,2016年学校机构调整,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正式成立。法学院下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和法学系、社会工作系、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有模拟法庭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等4个学生综合实训实验室。现有法学、社会工作等2个本科专业,拥有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法学专业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24人、研究生23人,系中国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四川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学院有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体,职称、学历、学缘结构较为合理,年轻且极具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6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有49人,教师中有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特聘专家、民政部、团中央社会工作专家库成员和项目督导、四川省资源与环境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立法学会理事、四川省教育厅教育法律咨询专家库成员、四川省社会工作专家库成员、四川省青少年工作决策咨询智库专家、政府部门法律顾问等。学院重视教学与科学研究,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及以上级别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10多部,主持国家级、省级研究项目40余项,获各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近20项。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四川省知识产权竞赛、四川省模拟法庭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方面屡创佳绩。近五年来,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学术竞赛活动,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及以上奖励50余项次,学院各专业每年的毕业率和授位率均居于全校前列,学院学生获得了国内行业最高层次的“中国社会工作杰出实习项目奖” 和“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生奖”,近5年法学专业学生全国司法考试(A证)通过率年均达44%,社会工作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的毕业生考研率高,其中大多数被 “985”、“211”院校录取,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院毕业生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法学院将贯彻学校“学生为本、学术为天”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制度为保障,抓住机遇,锐意进取,为打造特色学院而奋力拼搏。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四川农业大学于1993年开设园林专科专业,1995年设置园林本科专业,是当时四川省唯一从事园林本科教育教学的高等院校。2000年园林专业不仅成为四川农业大学第一批面向全国招生的本科专业,而且依托该专业及林学、园艺等专业、学科的师资成功申报“园林植物及观赏园艺”硕士学位授权点。短短7年,园林专业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点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在“园林植物及观赏园艺”二级硕士点的基础上成功获得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批全国仅有39所院校)。2010年7月经院系调整,在整合林学院园林系、成都校区园林研究所和都江堰园林专业(城市风景园林方向)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风景园林学院。2011年成功获得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授予权,该一级学科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并列全国第四位,2017年学科评估为B(第四位)。目前学院现设有园林研究所(副处级建制)和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设计、风景园林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所3系1中心。学院师资力量较强。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83人:园林系24人、风景园林系37人、环境设计系22人),具有教授、副教授及以上职称37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42人,国务院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1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人,四川省工程设计大师1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学院现有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设计3个本科专业。其中,园林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复合应用型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014年),风景园林专业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013年)。全院在校本科生共计2039人。学院现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风景园林工程实验室)1个,四川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工程中心)1个,四川省教育厅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发改委花卉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1个,四川省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院具有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授权点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并列全国第四,2017年学科评估为B。本着“立足行业,面向西南,服务全国”的宗旨,以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资源、历史悠久的西蜀园林、独具一格的川西林盘为依托,着力公园城市、国家公园和乡村规划振兴国家战略,构建以园林专业为龙头,带动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专业协同融合发展的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群,把风景园林学院建成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国家西部风景园林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管理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43年成立的四川大学农业经济系,历经四川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83年)——四川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1993年)——经济管理学院(2005年)的变迁。2015年原经济管理学院一分为二后成立管理学院。学院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完备的办学体系,涵盖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三大管理类学科专业。拥有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2个一级学科学位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和4个本科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四川省重点学科,为本科生提供双学位、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和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培训项目等学习机会。学院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服务机构和平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14人次,设4个系和7个中心,拥有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研究智库、省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省社科重大项目等部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180多项,获省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近30项次。学院对外交流广泛,与美、英、德、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生在读期间,可申请国家公派留学和国际交换生项目,赴国外知名大学攻读双学位或硕博士学位。学院秉承学校“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川农大精神”,不断提升“求术问道”的学院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90万

    ]
  • 环境学院位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学院前身是1936年四川大学农艺系下设的农业化学组。1944年农业化学组壮大成为农业化学系,并内设农化分析教研室。1985年农化分析教研室更名为农业环境教研室,并招收第一届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学生。2004年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气象生态系,同年新招收生态学本科专业。2015年3月,以原资源环境学院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气象生态学系、生态环境研究所为基础组建环境学院。全院现有全职教师70余人,外聘教师40余人。其中全职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7人,博士和硕士生导师3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人,留学归国人员16人。学院现有4个系(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环境生态工程系和生态学系)、3个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含团委办公室)和科技开发办公室)、2个中心(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和大型仪器设备中心),以及学院代管的1个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2个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校农业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土壤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2个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生态环境实验中心和四川农村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此外,学院还有50余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承担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工程4个本科专业1185名本科生、154名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教学培养任务。有100余台(件)大型实验教学科研仪器。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HPLS)、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GC-MS)、离子色谱分析仪(IC)、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经过几代教师的学术传承和开拓发展,我院形成了以长江上游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种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土壤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控制、环境新材料、新能源和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为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环境工程设计、工程治理、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土壤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及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新型环境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学院近5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51项,横向科研项目8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科研启动基金1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各类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4项,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各类科研经费达5110余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540余万元,横向经费近3570万元。学院科研成果较突出,近年来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1项,其中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76项,新型实用型专利2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2篇,SCI136篇,EI14篇,出版专著8部。学院学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后在环保、水务、规划、城建、供排水、信息等政府部门及相应的环境工程设计、环保工程设施运营、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生态调查与评估、土壤及土地污染生态修复、生态规划设计、环境保护规划、项目工程环境保护实施方案、水土保持规划等企事业单位就业和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学院肇始于1987年面向南方各省招生的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先后历经工程技术系、城乡建设学院等不同的发展阶段。2014年3月成立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学院现设建筑系、城乡规划系、建设管理系和实验教学中心4个教学机构,开设建筑学、城乡规划、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与土木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具有一定规模,在校学生1806人,其中,本科生1746人、硕士研究生60人。学院现有教师45人。其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教授、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2018年有7人进入学校“双支计划”。注册建造师、注册一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8人。11人次先后荣获四川农业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其中,2人荣获特等奖,1人荣获“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学院荣获学校“第八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4篇教学论文获评“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优秀教研论文”。近四年以来,学院获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厅自科类项目立项23项;发表SCI、SSCI和EI共计41篇,CSSCI和CSCD共计10篇,教材14部(含参编),专利申请15项。学生先后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7项;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国家级奖2项,省级奖2项;在全国大学生乡村规划竞赛、全国BIM算量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日本UK-SERP国际工作营设计竞赛、“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绿点大赛”等各类专业行业竞赛中,获各类奖44项次。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前身为四川大学农学院的农业经济系。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独立建校并搬迁至雅安后,在农学系保留农经教研组,1978年恢复招收农业经济专业学生,1979年开始招收农牧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1983年成立农业经济系,1993年撤系建院成立经济贸易学院,2003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2月整体搬迁至成都(温江)校区。2015年初,学校进行学科调整优化,在原经济管理学院基础上,按学科门类分别组建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是一个拥有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四个层次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一所两中心”坚实的科研平台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具有应用经济学的教授评议权。学院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农林经济管理)和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林业经济管理、农村与区域发展)、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4个全日制硕士学位授权点(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林业经济管理),以及公共管理(MPA)和农业硕士(MA)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投资学4个本科专业,金融学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经济学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开设有金融学辅修学士学位和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面向全球招生的全英文教学国际班,经济学专业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合作举办中外高水平大学双学位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2+2)。金融学类核心课程《金融学》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校级在线开放课;《政治经济学》为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宏观经济学》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现有全日制学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1800余人,研究生(硕士、博士)220余人。每年接收各类留学生(本科、硕士、博士)50余人,在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50余人。学院设立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和投资学4个系、1个经济实验中心和1个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中心,共6个教学单位;同时,设立3个科研单位:学校成立的支撑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发展的、副处级建制的研究所--区域经济与金融研究所,2个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德国研究中心和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学院现有教师74人,其中业务教师62人。业务教师中,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省级以上人才称号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老师比例达98%。学院博士、硕士学科点共有院内外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51人。经济学院校友和合作企业向经济学院捐赠设立青年园丁奖教金、慈航奖学金、建平奖学金、笃学奖学金、立才奖学金、雅安农商行奖学金、六艺奖学金、维克奖学金、华民助(奖)学金、学生干部发展基金等奖教金、奖(助)学金共计100余万元。上市公司深圳维业集团在经济学院设立200万元“维业奖助学基金”。学校每年分配给经济学院的各类奖学金约40万元,经济学院自设奖学金约15万元,获奖学生200余人,学生个人奖励金额1000-10000元不等。学院接受政府和社会捐赠的各类助学金近80余万元,受益学生500余人,学生个人受助金额1000-5000元不等。学院学院每年既有一批优秀本科生保送或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综合类、农林类、财经类国内著名高校的研究生,也有一批学生到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外知名大学攻读研究生。2015-2019年累计毕业2384名本科生,毕业时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有491人继续读研深造(其中有263人到985或211工程大学,有191人出国出境),占比20%;有377人入职世界500强企业,占比16%;有192人入职其他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占比8%,有97考取公务员(选调生),占比4%。研究生毕业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金融机构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达到40%。学院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科技部支持计划项目子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部省级科研课题30多项,承担了世界银行(WorldBank)、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劳工组织(ILO)等国际组织的合作项目5项,也承担了地方政府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专业规划、重大课题和省委省政府部门委托的重要研究课题40多项,出版专著近30部,发表SCI、SSCI、EI、CSSCI和CSCD等收录论文100多篇;先后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近年来学院提交给省委省政府及其部门的政策建议报告或成果专报10多项,都得到采纳或者省领导肯定性批示,研究平台逐步建设成为地方政府的智库。学院的教育国际化处于全校的领先地位。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区域经济学和金融学2个二级硕士学科、农村与区域发展博士学科接受全英语教学的留学生,学院现有20多名教师可全英语授课。现德国波恩大学(UniversityofBonn)、洪堡大学(UniversityofHumboldt)、中东欧农业发展研究所(IAMO),法国南锡高等商学院(ICNBusinessSchool),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ofNottingham)、英国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ofEssex)、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OM)、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isianaStateUniversity)、新西兰林肯大学(UniversityofNewZealand)、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MemorialUniversityofNewfoundland)、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University)等多所国外著名院校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关系,已经派出访问学者和博士生10多人。在本科生、研究生中实施2+2双学士学位项目、3+1本硕连读项目(四年获双文凭)、3+1+1本科交换及硕士项目、4+1硕士项目、1+1+1硕士双学位项目。与法国南锡高等商学院合作开展3+1双学士、3+1+1、4+1本硕连读项目,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合作开展2+2双学士、3+1本硕士连读项目,与英国切斯特大学合作开展3+1本硕连读项目、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开展4+1硕士项目,与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合作开展本科交换及4+1本硕连读项目,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合作开展暑期夏令营、与德国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合作开展国际竞争力提升项目。学院已累计派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120余人交换学习并获得双学位,其中优秀本科生公派留学生36人,也接收了外国留学生及交换生150余人。经济学院积极探索本科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国内学历教育与国际学历教育结合的新模式。现已与全国最大的CFA培训机构融仕国际教育联合开办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培养班。CFA是“特许金融分析师”(CharteredFinancialAnalyst)的简称,CFA考试是美国CFA协会对全球投资行业以及从事金融证券领域工作者的一个专业考试,被称为“金融第一考”。CFA在投资金融界被誉为“金领阶层”,在西方一直被视作进军华尔街的“入场券”,是全球投资分析行业中最受推崇的尊衔。学院还与全国最大的国际高端财经教育平台——北京中博诚通教育集团联合开办金融风险管理师(FRM)名企直通计划项目。FRM是“金融风险管理师”(FinancialRiskManager)的简称,是由美国“全球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协会”(GARP)在1996年开始设立,是全球金融风险领域最权威的执业执照,也是进入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券商等金融企业的敲门砖。(FRM)名企直通计划项目将FRM证书课程与求职实战课程相融合,致力打造学校--证书--企业三方交替进行的“三明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出发,以满足知名投行及世界500强企业需求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化心态及专业思维逻辑,强化组织协调、沟通技巧。在为学生提供投行及500强企业求职标准化教育的同时,由行内资深职业导师为每位同学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求职指导,全方位深层次打造拥有国际化专业背景的综合型高端金融人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学院将始终贯彻学校“学生为本、学术为天”的办学理念,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金融行业”的办学定位,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业发展培养更多的理论功底深、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林学学科创建于1906年,是学校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科学研究为基础、服务社会为方向,努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院已发展成为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结构完整的教学科研型学院,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林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林学院拥有雄厚的较强的办学实力和师资力量。学院下设林学、经济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森林保护、木材科学与工程、产品设计6个系、生态林业研究所、综合实验室、基地管理办公室、药用林木研发中心及家具与室内设计创新工程中心;拥有四川省“2011”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实验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生态林业工程、森林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工业与家具工程4个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林业生态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森林资源保育与生态安全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拥有林学、产品设计、木材科学等14个校内外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综合实习基地。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03人。其中教学科研教师93人,教学科研教师中45岁及以下教师73人,占比78.5%;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6人,占比60.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7人,占比72%;具有外校学缘教师39人,占比49.5%,主要来自国内外20个高校和科研单位;具有1年以上留学经历教师30人,占比32.3%。学院已建成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较合理、学缘结构多元的师资队伍。学院始终把学科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学科建设和完成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不断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创建良好的办学条件、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合格的本科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科研促教学,以教改促质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学院从1983年开始招收造林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森林培育学博士研究生,发展至今已拥有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含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6个二级学科专业)、2个专业硕士点授予学科(林业、艺术设计)、2个自设二级学科(森林生态学、木材科学与家具设计)。其中森林培育学为国家林草局重点建设学科、四川省“重中之重”重点建设学科。学院现拥有林学(含经济林方向)、森林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工程、产品设计(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5个本科专业。其中林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四川省首批特色专业,森林保护专业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学院年招收博士生10余人,硕士生100余人,本科生400余人。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部省级重大项目300余项,院地、院企横向合作项目500余项。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水土流失机理与综合治理技术、林木优良品种选育与森林资源培育、森林健康与可持续经营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获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0项左右,选育出国家级认定良种1个(核桃),省级认定良种36个(核桃、杨树、竹类、花椒、黄柏、老鹰茶等),发表学术论文1301篇(2010年至今),其中SCI论文390篇,出版专著、教材44部,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与智力支撑。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同时,学院始终把本科教育教学作为中心工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全院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自“八五”以来,全院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研究,先后主持或主研教学改革项目30余项。广大教师不断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历年获得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含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1项)、二等奖4项(含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1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2项,校级二等奖5项。学院在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不断提高。近年来,学院每年毕业生综合就业率均达95%以上,多名同学考取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研究生,在连续多届“中国梁希优秀学子奖”、“沈国舫森林培育奖励基金”、“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等奖项的评选中,均有我院学生获得殊荣。学院已培养了上万名毕业生,涌现出众多杰出人才,他们遍布祖国各地和海内外,大多已成为任职单位的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赢得了学院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为国家的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新征程。林学院将继续弘扬优良传统,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树木、树人、至美、至真”办学理念,珍惜美好年华,实现每一位林院学子和绿色林学院的科学发展,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林学院的辉煌卓炳史册,更将谱写新的篇章!(文中数据截止2020年7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是以作物学科为优势、生物科学为特色,农学为主体,涵盖理学与管理学的多学科、多层次办学的二级学院,先后从农学院(系)独立出的小麦研究所、水稻研究所和玉米研究所的教学和学科建设由学院统一管理。历史沿革。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农科专业,1935年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并入国立四川大学后,为四川大学农学院下设的农学系。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迁至雅安独立建校,下设农学系,其后根据发展需要学校陆续将部分学科或专业拆分单独建系(所),如土化系、农经系、小麦研究所、水稻研究所。1993年在原农学系与土化系基础上成立农业科技学院,后更名为农学院,随后又分出玉米研究所。2003年3月土化系、微生物系与气象教研室分出成立资源与环境学院。2010年10月,农学院整体从雅安搬迁至成都校区,与先期搬入的小麦研究所、水稻研究所和玉米研究所汇合,形成了“一院三所”融合办学格局,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造了新的契机。目前学院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后流动站等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结构。优良传统。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学院涌现了一大批心系“三农”、艰苦创业、献身农业和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楷模。早期著名水稻专家杨开渠教授、著名玉米专家杨允奎教授等所形成的“二杨精神”,经著名水稻遗传育种学家周开达院士、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荣廷昭院士和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颜济教授等传承发展,成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的源泉与重要组成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农学人献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事业。近年来,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973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专家不断在各研究方向脱颖而出,他们正在新时期传承和发扬着“川农大精神”,活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农业科学的各条战线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果,积蓄着学院发展的新动能。学科专业。学院下设作物遗传育种学系、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系、特用植物生产学系、植物生理与生物技术系、植物保护学系、生态农业与区域发展学系6个系室、1个副处级建制的生态农业研究所、1个院级教学科研试验站。学院拥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植物保护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遗传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等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用植物学、植物病理学等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农艺与种业等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作物遗传育种为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开设了农学、烟草、植物保护、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种子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目前均在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其中植物保护专业从2014年起在一本招生、农村区域发展和烟草专业从2015年起开始在一本招生)。学院各本科专业录取分数和平均第一志愿率逐年提升。从2015年起,所在的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ESI排名持续稳定保持世界前1%。2018年作物学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师资队伍。现有“一院三所”专任教师205人承担农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生师比为7.05,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21人(正高级58人,副高级63人),近5年新增教师72人;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8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3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6人。西南作物特异基因发掘与利用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育人体系。学院(包括三个研究所)具有从本科到硕、博士研究生的完整育人体系,目前在校本科生1446人,硕士研究生772人,博士研究生216人。完成了植物生产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创新实验区项目,建成作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拥有作物科学与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农学国家特色专业和作物育种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人才培养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引领,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科平台、教学团队和社会资源协同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以“严管理、高标准”著称,课程体系健全,坚持导师为主、团队指导,论文研究创新性或应用性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毕业生因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重用。科学研究。学院(包括三个研究所)十分注重科研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科学研究是学院的传统优势。建有教育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和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农业部西南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和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先后在作物基因资源、育种理论与方法、品种选育方面主持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近5年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50余项,总经费2.14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4项、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40项。在Cell、Science、NatureCommunications、PNAS、PlantCell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7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15项,选育宜香优2115、F优498等为代表的国审品种18个,创新的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10项技术被列为农业部或四川省主推技术。合作交流。先后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水稻研究中心、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加拿大农业部东部粮食与油料作物研究所等29家国外科研单位建立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先后邀请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BobMcintosh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BernardBaum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PamelaRonald教授、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ThomasLübberstedt博士等16个国家200余名知名学者来校进行讲学或学术交流。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所、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通过建设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教学科研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将“产学研推、农科教企”紧密结合,投身于精准扶贫和社会服务工作,选育的新品种和研制的新技术年推广5000多万亩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地处世界闻名的“三遗产”之地、素有“天府之源” 美誉的都江堰市。学院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设的财务会计类专业,2021年1月,学校对教学机构进行调整,撤销原商学院和旅学院组建商旅学院。学院现设旅游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资产评估等7个教学系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际化项目教育中心。建有四川农业大学农林生态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创建单位)、MTA教育中心、MPAcc教育中心、成渝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研究院、大小凉山彝区旅游扶贫促进中心、农产品营销与运营管理研究中心、农村资源价值管理研究中心和生态旅游研究中心等8个研究平台,以及四川省会计学会农村财务人员教育培训中心、国家西部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示范单位、国家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成都新电商人”项目培训点等社会服务平台。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23人,博士学位35人,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峨眉计划”各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全国旅游业青年专家1人、四川省旅游业青年专家2人。学院设有企业管理、旅游管理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旅游管理(MTA)、会计(MPAcc)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49人,在读硕士研究生近200人。开办旅游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资产评估、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和会展经济与管理等7个普通本科专业和旅游管理教育、酒店管理教育、市场营销教育3个职教本科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于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商务专业于2022年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2400余人。学院建有旅游管理和工商管理2个综合实验室,企业运营虚拟仿真、会计学、资产评估、电子商务等8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软硬件价值近1000万元;先后与四川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四川省资产评估协会、四川省农产品流通协会、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雅安市文体旅局、成都市电商协会、成都京东世纪贸易、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蜀南文旅集团等60余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搭建了稳定的教学实践、科研和毕业生就业平台。学院国际化项目教育中心为学生常年开展国际国内执业资格教育和英语及小语种等培训,先后与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美国马凯特大学、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法国南锡高等商学院、新西兰林肯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英国亚伯大学商学院、香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合作培养项目。近五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教育部、省哲社等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主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近30项;发表SSCI、SCI、CSSCI、EI等收录期刊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近70余部;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44人次获学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其中特等奖3人次,一等奖19人次。学生主持大学生科研兴趣项目100余项;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省级及以上奖项70余项;公开发表SSCI、CSSCI、EI等学术论文20余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逐年提升。学生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或出国出境继续深造和进入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人数占比达到50%。
    (文中数据截至2022年11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6万

    ]
  • 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始于1987级畜产品加工专业,1988年由畜牧兽医系畜产品加工、卫生检验、园艺系果蔬贮藏加工、农学系农产品加工教研室等部分从事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畜产品卫生检验等方面的教师,与农机系组建成立食品科学系,1993年更名为食品工程学院,1995年更名为工程技术学院,2002年更名为信息与工程技术学院,2009年3月食品学院独立建院,2016年组建食品加工与安全研究所(副处级)。学院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质量与安全系、包装工程系共3个教学机构,6个研究中心/室,有1个副处级建制单位(食品加工与安全研究所)。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包装工程3个普通本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教育)2个职教本科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及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硕士、“生物与医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园艺产品采后科学”、“畜产品质量与安全”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已经具有培养博士、硕士、普通本科、职教本科、成教、网教与自考等人才的能力,成为办学类型和办学层次齐全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现有教师72人,其中教授11人,副高职称3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四川省产业体系岗位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8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近的60%,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60%。本学科属于国家“211工程”建设学科和国家级“双一流”带动学科,在作物学、畜牧学、园艺学和生物学等优势学科和动物营养、预防兽医、作物遗传育种等国家级学科平台的带动下,关注产业链中、后端产出需求和区域性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优势和特色。近年来,我院主持和承担了各级研究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近100项,横向课题及科技推广项目100余项。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EI、核心期刊600篇,出版教材、专著5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近20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400余项。学生获得包括全国及四川省“挑战杯”、“创青春”大赛以及食品行业、大学生包装结构设计大赛等的各类奖项60多项,获奖学生人数累计近400人。在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食品包装与安全性评价、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多数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一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四川及西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成果已推广应用到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四川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2014年3月,源于学校上世纪90年代开设的土木工程类专业。经过20余年发展,现拥有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办有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本科第一批专业。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为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业点,土木工程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首批试点专业,拥有“村镇建设防灾减灾”四川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学院现设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市政工程4个系;现有在职教职工42人,其中中共党员29人,占70.25%,民主党派(民革)党员1人,占2.5%。具有教授职称者4人,占10%;副教授职称者14人,占总数的35%;讲师、实验师、助理研究员等中级职称者22人,占55%。博士生导师2人,占5%;硕士生导师25人,占60.25%;具有博士学位者20人,占50%,硕士学位者9人(其中在读博士3名),占22.5%。具有国家注册结构、土木、监理、造价、安全、咨询等工程师,注册建筑师、建造师、实验检测师等注册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21人,占52.5%。专任教师中,有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校级课程团队,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2人入选住建部农房建设指导专家组专家,1人被聘为住建部防灾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入选省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入选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专家,1人当选成都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农业委员会委员、第三届民革成都市委员会都江堰市总支部副主任委员。另有外聘联合导师25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4人,占16%,具有高级工程师等副高以上职称者14人,占56%。学院设有工程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水力学、水分析化学、给排水管网、市政工程测试等15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学院现系四川省土木建筑协会、四川省建设人才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四川省造价协会理事单位和“迈达斯软件授权教学培训基地”。近年先后与中建一局集团、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四川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成都光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30余家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搭建了稳定的实践教学平台。学院教师长期以来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特别在村镇建设、灾后重建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近5年以来主持国家级项目13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自然基金项目11项,全国新工科研究项目1项,国家级扶贫攻坚示范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项;纵横向课题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40余篇,CSCD收录40余篇,其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3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近14部,授权专利30余项。4人次获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奖特等奖,3人次获一等奖,4人次获二等奖;2017年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学院从2014年全面启动“卓越土木工程师”人才培育行动。近5年来,我院学生获国家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2项、专业技能提升计划项目2项,省级苗子工程项目15项、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2项、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专业技能提升计划项目3项;在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国家二等奖2项、三等奖(铜奖)1项,四川省一等奖(金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参加全国BIM竞赛获全能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其中2015年获结构设计与结构分析专项一等奖;参加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省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近年来,学院学生毕业率、授位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2015年以来已连续四年获评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9届毕业生考研保研(含出国出境留学)率占毕业生总数的19.74%,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等高质量就业比例72.04%。(修改截稿止2019年9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艺术与传媒学院源于2002年成立的广告系。2016年,学校对教学科研单位进行调整,由设计艺术系、传播艺术系、教育技术系、创意设计实验中心组建了艺术与传媒学院;2017年新增成立了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学院为中国农林高校设计艺术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单位。学院下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学院团委、传播艺术系、视觉传达设计系、数字媒体艺术系、创意设计实验中心、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现有广告学、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3个本科专业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61人,硕士研究生54人。拥有省级研究平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农业特色品牌开发与传播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现有包装成型实验室、印刷工艺实验室、数字影像实验室、数据采集实验室、二维动画制作室、摄影室等专业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30余间。学院现有教师40人,具有高级职称1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6人。专任教师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日本九州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艺术基金和社科基金各1项;主持省级及以上研究项目30余项;主持横向课题29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出版专著2部;获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42项。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项;省级教改项目立项5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教师获教学质量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学院共48人次入选“学科双支计划”和“专业支持计划”,共获得支持经费100余万元。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近年来,指导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4项,其中6项获得国家级立项,18项获得省级立项;指导学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47项;指导本科学生发表论文80余篇。学生在各类创业、“创青春”、“互联网 + ”大赛中共获立项500余项,累计获得创业支助资金21万元。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和全国性设计赛事获省级以上奖励1000余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攀升,学院平均就业率达90%以上,部分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江南大学、伦敦艺术学院、悉尼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日本多摩美术学院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学院历史园艺学院成立于2009年3月,其历史可追溯到1933年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园艺科,历经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园艺系(1936)、四川农学院果蔬教研组(1959)、四川农学院园艺系(1976)、四川农业大学园艺系(1985)、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1993)和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2009)等发展阶段。机构设置有果蔬研究所、园艺系、茶学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系、教学试验站和对外科技服务中心以及院党委(含院团委)和院行政。师资队伍在职教职工8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5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十大女杰1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3人。学科专业有“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予权以及“果树学”、“蔬菜学”和“茶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有“果树学”省级重点学科1个。有园艺、茶学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园艺和茶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1238人,其中本科生984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54人。教学科研条件有“园艺植物种质改良”、“果树栽培与生态”和“茶业科学与工程”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茶叶质量检验(四川)中心”和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有实验室面积约3400m2,仪器设备9000余台(件),仪器设备总值5500余万元。校内实践基地135亩,校外教学科研试验示范基地44个(含首席专家大院11个)。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四川省农科教合作人才培训基地1个。教学科研成果自2009年学院成立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出版教材18部,其中主编(副主编)7部,参编11部。主持科研项目50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科研总经费61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9项,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5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7篇;审定省级果蔬茶新品种29个;创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对外交流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家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19名教师具有1年以上留学经历。选派15名博士、5名硕士和2名学士到境外联合培养。接收2名境外学生,其中硕士生1名,本科生1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资源学院位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学院前身是1936年四川大学农艺系设的农业化学组,1944年设四川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我国土壤农化学界泰斗彭家元、知名学者侯光炯曾执教于此。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迁雅安独立建院后,1959年成立土壤与农业化学系。1993年农学系和土壤与农业化学系合并组建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2003年,原农学院中土地、土壤、环境、微生物、肥料、城乡规划及地理信息等学科分出成立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11年,整体迁至成都校区。2015年3月,原资源环境学院分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部分后建立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学院现有1个研究所(资源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5个系(土壤学系、植物营养学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应用微生物学系和地理信息技术系)。建有5个研究室(土地勘测规划、水土保持工程、资源微生物利用、植物营养分子遗传和土地信息技术研究室)。学院教职工75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1人,硕士和博士导师50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7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专任教师80%以上具有博士以上学位,具有留学经历教师占25%以上。学院现有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博士二级学科授权点5个(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农业环境保护和微生物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5个(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微生物学科学学位点和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点),1个省重点学科(土壤学)。本科专业5个(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地理信息科学),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农业资源与环境),省级特色专业2个(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土地资源管理)。学院建有8个专业综合实验室(自然地理与水土资源、地质地貌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应用微生物学、测量学、3S技术、土地调查与评价和城乡规划实验室)。有2个重点实验室(土地资源信息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基础实验室-省部共建实验室),2个省级研究中心(耕地保护与农产品安全211协同创新中心、农村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一个研究所(资源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1个与南京土壤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与四川省兰月公司共建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秸秆生物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部级观测站(基地)(农业部四川盆地平原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一个全国执业资格考试中心(信息工程-GIS应用水平考试认定考试中心),23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就业实训基地,仪器设备价值2900余万元,100余台(件)精密实验教学科研仪器。拥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碳氮硫元素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质联用仪、DNA杂交系统、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卡帕桥磁化率仪、荧光定量PCR、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双频GPS定位仪、工程扫描仪、全站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无人机等先进仪器。学院科学研究特色鲜明,经过几代教师的学术传承和开拓发展,形成了以长江上游土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元素调控与生物健康、微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修复与土地整治为主要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耕地质量监测与土壤保护,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微生物资源多样性调查、利用与保护,种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肥料资源研制与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开发与保护,土地利用规划与评价,土地开发整理与规划;资源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综合制图,测绘制图,城乡规划;环境监测、评价与工程治理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近5年承担各类项目近500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横向及国家任务项目400余项,总经费8000余万元。学院教学科研成果突出,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参与编写各类规划教材32本,其中主编、副主编14本,1本获农业部优秀教材成果奖,参编18本。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件,实用新型专利40件,计算机软件著作38件;近年来在PNAS、LDD、SBB、土壤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12篇,其中SCI收录140篇,EI收录27篇,出版专著7部。学院十分重视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学术交流,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德国莱布尼茨农业土地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关系。近年来教师到境外留学和开展学术交流31人次,近5年学院邀请国外专家26人次,国内专家62人次做学术报告。学院积极开展院地、院企合作,构建了“政、产、学、研”结合的社会服务模式。近年来学院与企业、地方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近300项,在四川建立了20多个市县区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点,推广转化科研成果20余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0余亿元。学院学生就业形势好,在土壤资源与耕地质量保障、植物营养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地资源与乡村振兴、废弃物资源化与农业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与资源智能管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简称:四川农大 地区: 四川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16~6.0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农林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