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山东大学 > 招生学院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 简称:山大
  • 地区: 山东、上海、江苏
  •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985
  • 学制:1.5~3年
  • 学费:¥1.60~19.8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办学正式开始于1946年。学院有着光辉的历史,曾有邵洪泮、侯博渊、胡颂尧、马长贵等知名学者和教授在此执教,七十多年来,学院培养人才万余人,遍布国内外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以原电力部部长史大桢,前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现任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刘振亚,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为国家电力能源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学院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以电气工程学科为核心,融合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复合交叉学科体系,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山东省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五个完整的二级学科,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国家第一类特色建设专业和山东省特色专业,是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单位,国内首个能源互联网专业落地实施单位。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留学生20余人。学院设有电力系统研究所、继电保护研究所、电机与电器研究所、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所、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研究所、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与智能电网研究所。拥有“电网智能化调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动汽车电网接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全球能源互联网”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特高压输变电技术与装备”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永磁电机”、“磁力分选”、“磁悬浮轴承”和“电能质量优化设计”四个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与“中国华电集团”、“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共建了两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37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具有博士学位81人,教授35人,副高级职称60人,博士生导师35人。现有全职/兼职院士4人、国家特聘专家7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6人、其他头衔国家级人才10人、IEEEFellow3人、海外兼职讲座教授11人。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田纳西州立大学、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十余所学校建立了长期密切合作关系。近二十人次担任IEEE、IET以及国内知名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学院坚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山东国民经济主战场,“把实验室建在山东大地上”,全面融入山东省智能电网装备、新能源汽车、特种电磁装备等三个千亿级产业链发展,赋能山东科技创新发展,做到关键技术重点支撑、前沿方向关键引领,先后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合作共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协同创新中心”、“智能配电网技术中心”、“电动汽车充电装备检测中心”,与淄博多家电机企业和淄博市政府共建“山东大学-淄博先进电机技术研究院”,与海尔集团在青岛海尔共建“山东大学-海尔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与山东奥特姆汽车和烟台招远市政府共建“山东大学-招远新能源汽车研究院”。通过走出校园与企业深入合作,以工程示范现场为实验室,精准把握企业需求和“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极大提升了学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山东成效。近年来,学院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50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0余篇,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200多项。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重点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成绩突出,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学院概况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是山东大学的重点建设单位。2017年起,东北亚研究入选山东大学“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学科体系中的新兴交叉学科。东北亚学院现设有国际政治与经济系、朝鲜韩国系和日本系三个教学单位,设有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育部备案)、韩国研究中心(教育部备案)、东北亚语言文学比较研究中心、东北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以及中国亚太学会东北亚研究会秘书处等研究机构和学术平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张蕴岭担任院长的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挂靠东北亚学院,与学院开展紧密的合作,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更大平台。国际问题研究院已经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14人(含讲席教授1人、特聘教授1人,兼职特聘教授1人、荣聘教授1人、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1人),副教授13人,外籍教师4人。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1人。另外还有拥有一支来自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蒙古等国著名学者和国内著名大学教授组成的客座教授队伍。学院拥有一支科研水平高、专业领域涵盖广、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学院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此外,承担教育部项目多项,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和28部学术著作。东北亚学院充分整合山东大学学术资源,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在海内外学术影响力快速提升。人才培养东北亚学院是山东大学定位的新兴交叉学科重点建设单位,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改革,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水平、特色化、国际化优秀人才。学院以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为出发点,培养“双优生”,即外语专业学生实现“外语+专业”和政经系学生实现“专业+外语”双优。学院通过设立实验班、与国外大学合作举办“2+2”等方式培养双学位优等生。研究生教学重点培养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高的优秀人才,突出国别与区域新兴交叉教学,培养复合型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科研与学术平台东北亚学院发起并举办中华复兴论坛、大使讲坛、东北亚学术讲坛、中韩关系论坛等,承办山东大学学术刊物《东亚评论》,出版东北亚研究丛书,开设朝鲜半岛论坛、山大国际观察微信公众号,编辑发行《国际问题研究报告》等学术成果载体。学院与国内外著名高校、智库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这为在校生的学习实践和国际交流提供了优良环境。就业去向东北亚学院毕业生就业面较为宽泛,专业对口程度较高。学生掌握“双外语+专业”成为就业竞争中的一大优势。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为涉及外交、外事、对外商务领域的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高校,中外企业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60万

    ]
  • 山东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其主体肇始于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近代中国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在百年山大的历史上,法科是一门显要的学科。上世纪20年代,山东高等法律专科学校就是山东大学的六所学校之一。上世纪80年代,正式开启现代意义上的法科教育。1980年招收首届法律大专班,1981年开设法律本科专业。1983年,山东大学法律系成立,著名法学家乔伟先生任系主任。1994年转制为法学院,著名法学家徐显明先生任首任院长。厚植齐鲁,服务国家,面向世界,建设一所受人尊重的法学院,始终是法学院师生的精神、理念与情怀。在乔伟、徐显明等先生的带领下,一批批山大法学人筚路蓝缕,呕心沥血,潜心学术,追求真理,塑造了法学院的文化品格,铸就了法学院的时代辉煌。学院目前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山东大学检察理论研究中心、中国法学会中日韩法律研究中心/中日韩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山东省法学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政治文明与宪治研究基地、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服务基地、山东省版权教学科研基地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双基地(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7年,法学学科入选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2019年,法学专业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主编的CSSCI来源集刊《人权研究》和“法理文库”、“公法研究”丛书,赢得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学院现有专业教师70余人,教授30余人。其中,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3人、齐鲁学者2人、未来学者5人,专任外籍教师4人。此外,还有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兼任教席。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2000余人,还有部分来自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留学生。学院致力于培养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活跃在海内外的学术界、教育界、政界特别是司法实务界,取得了骄人成绩。法学院强调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国际视野。除了与国内一流法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外,还与美国、欧盟各国、日本、韩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或研究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学术交流,绝大部分教师具备海外学习和研究的经历。通过设立海外留学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学生赴海外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2016年,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式启用。法学院作为山东大学从济南搬迁到青岛校区的6个学院之一,于2017年迁入青岛校区,并在济南保留了部分办学空间,由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9年6月,徐显明先生受聘担任山东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院师生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精诚团结,追求卓越,为山东大学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的前身为始建于1991年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外语系,包括大学外语和专业英语两个教学部。2004年,外语系机构重组,大学外语教学部独立,专业英语教学部则改称翻译学院,分别负责全校大学外语教学和外语专业教学。2013年,翻译学院和大学外语教学部重新合并,成立了现在的翻译学院。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建设与发展,翻译学院已建成并完善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四级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接受博士后进站研究;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下设英语笔译专业。学院开设英语语言文学(包含“英语+X语种”)和翻译(英汉)两个本科专业,并负责全校的大学外语教学。学院现有在编教师9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8人,另有外籍教师9人。学院共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2人,获得博士及在读博士50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大学特聘教授1人,杰出中青年学者1人,齐鲁青年学者1人,未来学者3人,1/3的教师具有国外著名大学留学、访学经历。翻译学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研、科研成果。近5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基金5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3项,总经费达138万元;发表CSSCI论文25篇;SSCI与A&HCI论文6篇,出版学术专(译)著13部,4人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翻译学院在原有学科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术方向,充实学术梯队,重点建设五个学科发展方向:翻译学、西方修辞学、外国文学、二语习得和国别与区域研究。学院设有“翻译研究所”和“中美修辞学研究中心”两个研究机构,正积极主办《国际翻译与应用语言学期刊》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两种学术期刊,并搭建了“博雅论坛”与“西方修辞学高端论坛”两个学术交流平台。2013年新翻译学院建院以来,学院坚持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师资和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全面强化素质教育,形成了融本科生、研究生为一体,以翻译学教学为优势,以“英语+X语种”和国际化为特色的办学体系。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起源于1926年创建的齐鲁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科和1947年创建的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1952年建立山东医学院卫生系,其后经历两次建系与撤系调整后,1977年第三次恢复重建,1985年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卫生系,1996年由卫生系升为山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新山东大学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后,学院遂更名为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院底蕴深厚,专业历史悠久,拥有完善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专业为五年制预防医学,始招于1952年,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目前在校本科生为550余人。学院是国家首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收单位,1979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1998年招收首批博士生,学院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授权点,作为首批试点单位,2003年开始招收MPH,现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650余人。学院设有流行病学系、生物统计学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系(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职业卫生与环境健康学系、卫生毒理与营养学系、儿少与妇幼保健学系、理化检验学系、微生物检验学系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基层教研组织,学科齐全,覆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所有二级学科;另建有山东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山东大学生态健康研究院,及山东大学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结核病控制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中心、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健康老龄与长寿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儿童心血管研究中心等专业领域的研究中心。学院拥有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卫健委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卫生毒理学“十二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防控“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经原山东省卫生厅、教育厅批准,学院与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山东大学预防医学研究院;2014年与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联合成立“山东大学-卡罗琳斯卡学院全球健康研究中心”;2016年获批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同年成为中国全球卫生网络成员单位、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成员单位;2018年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医养健康产业智库建设单位;2019年与山东省致公党成立“山东大学-致公党山东省委健康政策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2020年与山东省、济南市共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是山东大学重点建设高峰计划学科,涵盖学院相关学科的山东大学药理学与药物毒理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1%。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创新性和研究能力强。现有教职员工107人,专任教师78人,教授36人,副教授3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60人,另有实验系列教师18人。学院教师中有国家“优青”获得者、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专家,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另拥有双聘院士、兼职讲席教授、兼职特聘教授等10余位国内外高层次专家,以及公共卫生领域实践单位兼职教师数十名。学院95%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68%的专任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和“博学精诚、厚德济民”的院训,致力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卓越与行业领军“一流人才”的培养,教授本科生上课率保持10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培养的毕业生德才兼备,勤奋厚道,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扎实,后续发展潜力大,在公共卫生领域涌现出一批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山大学派的顶级专家型人才和省部级卓越管理型人才。学院学科建设特色显著。长期以来,以健康促进、重大疾病防控、卫生政策评价为切入点,注重预防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数据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在重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公共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医学数据学/健康大数据研究、环境与健康关系方向已形成优势明显的学科集群。研究团队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16年至今,累计科研经费1亿元。近五来,在包括Cell、BMJ、NatureCommunications、Circulation、JAmCollCardiol、LancetGlobalHealth、DiabetesCare、PLoSMedicine、Autophagy、EHP、Hypertension、Diabetologia、Cancer、WHOBulletin、Redoxbiology、FreeRadicalBiology&Medicine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累计编写出版专著及教材近70部。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挪威、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个公共卫生教育与科研院(所)长期保持稳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公共卫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学院将继续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将时代使命和责任为己任,从高位和长远着手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顶层设计。广揽优秀人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投入与产出,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以服务公众健康为目标,促进人才培养;加大服务社会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早日实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公共卫生学院而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1994年,坐落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拥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7个硕士研究生专业,获得EMBA办学权,并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会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图书情报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工程管理硕士7个专业学位点,同时设有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管理科学、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图书馆学、物流管理13个本科专业。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90万

    ]
  • 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建立于2017年,是山东大学直属独立建制的教学科研单位。学院本部设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英国剑桥大学和青岛市政府共同参与学院建设,旨在引领创新转化学科的学理研究,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转化人才,建设创新转化实践平台,建立创新转化专业智库,促进政产学深度融合,并通过以上活动实现服务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学院植根于山东大学“双一流大学”办学平台,结合英国剑桥大学800余年的卓越教育和科研经验,通过国际化的师资和行政团队创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和科研成果,以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助推转化实践等方面,发挥学院在创新转化领域的政策影响力。学院坚持“新学院、新学科、新任务、新机制”的基本定位,按照“创新、交叉、融合、共享”的建设与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并采用新的建设与运行机制,不断加快建设与发展步伐。学院发挥交叉、融合、共享的新优势,以学术研究为总抓手,快速推进学科与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学院充分借鉴和利用剑桥大学经验,开展研究工作,现已在青岛市北区建立“山东大学—-青岛国际创新转化示范基地”,总面积达到7800平米,用于创新转化课题研究、国际创新转化实践发展平台的建设与经营。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是将知识的力量连接到现实世界的场所。学院将提供从本科(开设选修课程)、硕士、博士阶段研究到继续教育的全阶段终身学习机会,提供包含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理学、工程学的跨学科课程,实现跨学科发展战略,将学生塑造为面向未来的问题解决专家。学院始终珍视与企业和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并将解决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问题作为学院研究的立足点。科技正在塑造人类的未来。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通过跨学科领域的教育、研究和社会合作,使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人类拥抱一个更好的未来而准备;勇于担承社会赋予的新时代责任,为社会文化进步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9.90万

    ]
  • 海洋学院始建于1993年,目前下设海洋科学系与海洋工程系两个教学系和一个山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设有山东省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生态型人工鱼礁实验中心、山东省海洋生物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个科研机构。海洋学院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40人,9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4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学院设有海洋科学、海洋资源开发技术2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近1500人。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20余人,可在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微生物学、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药学(一级学科)、微生物学、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海洋学院拥有1600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大楼,设有化学、药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工程技术、水生动物营养与疾病防控、海洋生物制品与安全等11个大型综合实验室,其中实验室120多间,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学院建有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良好的实验条件为学院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学院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立项数量多年占校区总量的1/3~1/2,曾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奖(当年山东省本科生唯一获奖者)、挑战杯创业计划赛全国银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三等奖。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使海洋学院毕业生大受欢迎,许多毕业生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世界级学府留学,部分学生获得全额直博奖学金,本科生升学率多年维持在50%左右,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系统、自然资源部系统等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录取的比例达90%以上。学院积极开展与海洋学科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农转资金项目及大量企业或地方政府委托项目,科研经费总量连续多年维持在1000万元以上,积极服务以蓝色经济区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山东大学的护理教育始于1914年共和医道学堂附设医院(齐鲁大学医学院前身)开设的四年制护士班。1985年开始护理本科教育,是全国首批恢复高等护理教育的院校之一。2000年6月,成立护理学院。护理学院是国家首批护理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首批专业硕士授权点,2012年获得国家首批护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大陆设有合作发展中心的两个护理院校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在内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护理学院拥有全国一流的护理师资和实验教学资源。学院设有护理学基础、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心理、护理教育五个教研室和一个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专兼职教师47人,其中教授19人,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教师具有半年及以上海外经历。护理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设有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2门课程获批国家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及国家精品课程,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典、韩国、香港等10余家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的护理学院及科研机构具有密切稳定的实质性合作关系,本院良好的国际合作背景可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和就业的机会。学院借鉴国外一流大学高等护理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山东大学特色的优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丰富选修课资源,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以培养“具有引领护理学发展潜力的、宽广国际视野的护理人才”为目标,坚持小班授课,精英培养,着眼发展,高端就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各层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2020年10月20日,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揭牌仪式暨护理与康复融合发展学术会议在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举行。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是在原护理学院基础上,整合齐鲁医院、第二医院等临床及战略合作企业等相关资源而建设的学校直属独立建制教学科研单位。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现护理、康复及相关学科充分融合、优势互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战略咨询委员会“三会一体”的办学机制;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医教、科教、产教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山东大学环境工程系、实验中心和原山东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的环境学科于2000年底组建成立。学院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两个专业,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1个,山东省重点学科1个,拥有山东省水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水污染控制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美环境与健康技术合作研究中心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居全球ESI前1%。目前,环境学科已列入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重点学科规划,是国家双一流学科“化学与物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研究员3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0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人才项目计划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中国高被引学者1名,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专家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青年人才项目计划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名,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特聘教授1名,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齐鲁青年学者4名。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等在内的科研课题500余项,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奖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400余篇,入选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1篇,被SCI、EI收录8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目前,学院已经建立起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学院分析测试平台拥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顺磁共振波谱仪、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子间相互作用仪等高端仪器设备,能够完成对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重金属等的快速准确定性、定量工作,对先进材料进行结构解析,高通量筛选代谢物、蛋白质等大分子和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分析等,精准快速地认知和解析新型材料,从分子水平揭示微生物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的机理。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紧密围绕国家环境保护工作对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要求,以“环境认知—专业实践—管理实习”为主线,依据环境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规律,设有12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1800余平方米,形成了一套有机的环境专业实验和实习教学体系。学院坚持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活动日趋活跃,先后与美国耶鲁大学、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美国Yeshiva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印第安纳大学、爱何华州立大学、斯蒂文斯理工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岐阜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工业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等相关院系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学院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重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2018年获山东大学第一届全民运动会排球比赛暨山东大学“山大杯”排球联赛总决赛冠军;重视学生的创新教育。几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中屡获佳绩,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奖励,2019年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在SCI、EI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多项授权专利;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打造了"初光支教团"、"世界环境日"等精品项目。“初光支教团”获评青岛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学院紧紧围绕“双一流”目标,提高站位、凝聚共识,深刻理解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重大意义,以创新的学术理念,求真务实的行为准则,追求卓越,只争朝夕,强院兴校,在地方社会发展和国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下设电子系、计算机系、控制系、机械系、实验中心和计算中心等教学机构,现有教职工150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49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03人。学院现有在校生36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余人、本科生3200余人。学院拥有专业教学实验室36个,固定资产5400余万元。学院还是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重点培训机构和省级服务外包软件实训基地。学院设有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所、工控技术研究所、测控技术研究所、电子系统实验所、计算机系统与应用研究所、软件研究院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威海市科技发展计划等科研项目以及多项服务地方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iES-500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项目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自动化、人工智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省级特色专业。能够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专业方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能够在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5个专业方向招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能够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博士)等4个专业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学院始终秉承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实验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历届电子设计、挑战杯、智能汽车、机电产品设计、齐鲁软件设计和数学建模等重大赛事中均取得优秀成绩,毕业生升研率和就业层次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努力提高国际化程度。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并与美国、英国、法国和瑞典等国家的多个高校开展了双学士学位和本硕连读等项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泉城济南千佛山脚下,机械工程教育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14年,官立山东大学堂停办,相关教师、学生和财产转入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高等知识和技能并能从事工业的人才,专科部设立了机织科,预科部设立了金工科,开设了机械工程学大意、机纺机械、制图学等课程,为山东大学机械工程教育学科的设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6年,山东公立工业等6所专门学校合并重新组建省立山东大学,正式设立了机械系,开启了山东大学机械工程教育的先河。1949年11月,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成立,1951年7月更名为山东工学院,1983年9月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设立机械工程系,系主任是陈翼文。1952年,教育部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山东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师资、设备、学生整体调入山东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这时的机械工程系大师云集,内燃机专家丁履德、力学专家刘先志等都在此任教,这也是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今天的机械工程学院是2000年7月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成立新山东大学后设立的,是山东大学具有代表性和基础性的工科学院之一。现任院长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著名高速高效精密加工和刀具专家黄传真教授,党委书记是刘杰教授。一百多年来,机械工程学院植根于中国机械工业发展、装备制造业振兴和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沃土,始终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办学质量和为国家、区域服务的能力逐渐提高,国内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明显提升,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化工过程机械”、“工业设计”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思想素质好,学术造诣深、科研实力强的教师队伍。目前全院在职教职工180人,其中教师14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含双聘3人),著名切削加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艾兴教授,是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刀协切削先进技术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在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超硬材料加工和复杂曲面加工等领域的研究均有很深的学术造诣,是我国该领域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科学家、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设计及理论领域著名专家、浙江大学谭建荣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专家、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首席科学家王国法研究员,受聘学院双聘院士。海外领军人才王军教授、梅敬成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黄传真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赵正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学获得者、“泰山学者”刘战强教授,国家青年杰出人才闫鹏教授,“泰山学者”邓建新教授、李剑峰教授、李苏教授、张松教授、李瑞川教授等在国内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都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外籍教师Prof.PhilipMathew,Prof.NingshengFeng,Prof.AndrewKurdila等受聘学院,常年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全英文课程。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赵军教授、张勤河教授、万熠教授、邹斌教授等为代表的青年教师正脱颖而出。这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及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院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院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先进制造工程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机械工程、工业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工程等4个工程硕士点;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产品设计3个本科专业。建立了机械工程大学生创新平台和20余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先后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与韩国斗山集团、德国采埃孚集团、广东核电集团等联合定向培养本科生,开设了全英文本科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国家特色专业,也是首批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和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学院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机械及相关行业的管理者、创业者和企业家。培养了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李兆前、山东省副省长王随莲,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正旭、刘成良、轩福贞,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中、山东豪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恭运等一大批杰出校友。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1600余人,研究生700余人,博士后在站人员40余人。学院科学研究成果斐然。五年来,完成了包括“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500多项。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计20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40多项。学院非常重视校企、校地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江苏省赣榆县、山东省沂水县等10余个县市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中国航天工业集团、广东核电集团、山推股份、山东临工、山东五征等20余家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建立了山大日照研究院、山大临工研究院、山大五征机械研究院、山大海汇机械工程研究院、山大永华研究中心等10余个校企合作研究机构,近三年共获得科研经费超过1.5亿元。学院的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蛟龙号、大洋科考船、歼10、航空发动机、大飞机等高端装备制造和研究领域。艾兴院士领衔的高效切削加工研究,王军教授领衔的水射流加工研究,黄传真教授领衔的陶瓷刀具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多年来在这三个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他引率一直国际排名第一。刘战强教授长期从事切削加工理论与刀具技术的研究,证明了切削加工领域“哥德巴赫猜想”--“高速切削温度规律曲线”的存在条件,为切削加工与刀具技术的理论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董玉平教授的“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具有开创性的影响;刘延俊教授的“漂浮式液压海浪发电装备”研究,开创了海洋能利用的新领域;李剑峰教授团队的“绿色制造与再制造技术”已经应用于国家西气东输工程;葛培琪教授的“换热器内流体诱导振动”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的AMS太空探测项目;李苏教授研发的一站式核电仪控产品已经应用于国内外20多家核电站;王威强教授的“承压设备安全服役和失效分析”理论研究和应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张建华教授的“高效精密加工技术及数控装备”研究、路长厚教授的“机电系统的检测、诊断与控制”研究、邓建新教授的“高效切削加工”研究、张承瑞教授的“机电控制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周慎杰教授的“复杂机械装备数值模拟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研究、王勇教授的“机械动力学”研究、周以齐教授的“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林明星教授的“机电一体化”研究、王增才教授“车辆工程”研究、赵军教授的“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及数控刀具技术”研究、张勤河教授的“非传统加工技术及设备”研究、冯显英教授的“智能检测与数控技术”研究、张进生教授的“石材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唐委校教授的“高效过程装备与控制技术”研究、孙杰教授的“难加工材料高速切削机理”研究、高琦教授的“产品数据管理PDM”研究、张松教授的“高效切削机理及表面完整性”研究、闫鹏教授的“超精密机电一体化系统”研究、李方义教授的“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研究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院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机械工程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山东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名称:材料与加工制造),工程学(含机械学科)ESI排名前0.77‰,2018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机械工程学排21-27位(中国排名)和101-150位(世界排名),2019年机械/航空制造学科QS排名201-250名(在大陆高校中排名并列第8位,在全校进入前500名的15个学科中排名第7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国家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化工过程机械”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高速切削加工与刀具、磨粒水射流加工科技部创新团队、高效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增材制造研究中心和山大临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院设有6个系8个研究所1个实验中心。建设了高效切削加工、特种设备安全、CAD、石材、冶金设备数字化、智能制造与控制系统和绿色制造等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生物质能清洁转化省工程实验室;建设了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现代高效刀具系统及其智能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10余个校级研究中心。学院拥有基本满足从本科教学到博士生培养及科研所需要的各类高精尖科研实验仪器和设备,设备总值近亿元。百年沧桑,弦歌不辍。振兴机械,强国梦想。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将直面挑战、抢抓机遇,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全面实施质量工程,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推进国际化,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机械工程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山东大学经济学科历史悠久,1901年山东大学堂成立之初,即设有理财科目。百余年间,踔厉奋发,薪火相传,从这里不仅走出了无数莘莘学子,还有薛暮桥、孙冶方、马家驹等一大批知名经济学家在此执掌教鞭或蒙沐教泽。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科排名全国并列第八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是在原山东大学经济学系的基础上,于1988年组建而成。学院下设经济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系、金融学系、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财政学系等5个系,以及消费与发展研究所、泰岳经济研究中心、国际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设有10个博士专业、13个硕士专业(含3个专业硕士专业)和4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全部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培养基地2.0计划”,金融工程和财政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20年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建新文科PPE基地班。学院产业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学院有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反垄断与规制经济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三个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山东省金融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金融风险控制方法与政策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和山东省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及案例软科学研究基地(与管理学院共建)。学院拥有一支学术造诣深、梯队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142人,专职教师119人,教师中教授50人,副教授42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78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1人,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1人,教育部教指委主任、委员等共4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专家4人。   近5年来,学院教师在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JournalofEconometrics,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EuropeanEconomicReview、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经济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学院教师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各1项。学院目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混合式一流课1门,国家规划教材9部和马工程教材1部。目前,学院进入了“内涵发展”的崭新阶段。学院以建设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经济学院为目标,坚持“学术立院、学科兴院和人才强院”战略,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和学术研究国际化”,优先和重点发展具有优势、特色和潜力的学科,以优势学科为主干学科进行科学规划与建设。围绕经济学前沿理论问题,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造产业经济学、财政学(公共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四大二级学科为主体的应用经济学科平台,激励和支持理论经济学科不断发展,扶持和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努力形成重点突出,优势鲜明,特色彰显的理论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学科体系。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2.00万

    ]
  • 1996年3月9日,成立了山东大学产权研究所,最初几年在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2001年6月,合并重组后的山东大学,通过师资队伍和学科的整合,以产权研究所为基础改组扩建为经济研究院(中心),使之成为独立建制、直属学校的学院级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机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少安任院长。研究院始终坚持以“崇尚经济科学、培养优秀人才、服务社会进步”为宗旨,坚持兼容并蓄、自由发展。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00万

    ]
  •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经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建立的首批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建院以来,为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山东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山东医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2000年三校合并后,整合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1年,组建软件学院(由济南市高新区与山东大学联合共建),成立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党委。201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迁至青岛校区,软件学院留驻济南独立发展。截止目前软件学院教职工人数共119人,其中含专任教师71人,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2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泰山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5人。学院拥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软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设立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软件与数据工程、可视媒体智能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五大学科群。拥有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数字媒体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性能计算中心、山东省应用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创新方法专项等重大、重点项目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7次。获得300余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在ACMTOG、AAAI、CHI、WWW、IJCAI、SIGIR、TKDE、VLDB、CRYPTO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学院始终秉持山东大学“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充分发挥学院优势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形成了“重基础、强实践、引创新”的办学特色,已经建成了“3+4”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链条、协同化、网络化、立体化”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学院招收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其中软件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并设有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三个新工科专业创新实验班,以及泰山学堂特色班。研究生培养现有软件工程博士、软件工程学术型硕士和软件工程专业硕士,以及自主设置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硕士和博士。学院在校人数1872人,其中博士生71人,硕士生312人,本科生1489人,另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生350余人。学院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深入开展,现已与欧美、澳及亚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家高校、研究所和跨国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与美国哈佛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顶尖高校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联合清华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加拿大UBC发起了以人工智能为纽带的多学科交叉国际学术联盟——众智科学与工程国际联盟;与人工智能国际顶尖名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成立山东大学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汇聚中心和科学研究聚集中心。学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服务地方经济,推动社会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在智慧大健康、智能政务、智能制造、医养健康、媒体动漫等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创造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成功孵化“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承担国家和区域大数据、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数字媒体技术等社会公共服务。为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信息化、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智库支持。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商学院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设有教学系8个,分别为经济学系、金融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管理学系、会计学系、市场营销系、旅游管理系、电子商务与物流系。学院注重科研与学科建设,突出应用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打造了东北亚经贸合作与跨境电子商务、海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科两大学科平台,拥有东北亚研究中心、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国际服务贸易研究中心等9个科研机构。近5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类省部级课题80余项。学院的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为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随着山东大学“一体发展”战略的推进,学院与校本部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软件学院建立了院际共建共享合作,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对外方面,学院与澳大利亚、法国、美国、英国、西班牙、韩国、新西兰等国家的著名高校开展了2+2、1+2+1、3+1+1、3+1.5等本科及本硕合作办学项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90万

    ]
  • 山东大学苏州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5月7日,是山东大学全资投入在苏州注册的事业法人单位,是学校在长三角地区的功能延伸和校地合作代表机构。研究院主要职能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拓展办学空间,开展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科学研究与文化交流,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校友服务与联络,国际合作与社会资源对接等。研究院发展目标是推出和转化一批面向市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培育和孵化一批高科技创新技术企业,培训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发挥高校技术引领、技术服务、技术集聚的优势,服务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学校和地方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80万

    ]
  • 山东大学法学教育始自20世纪早期。1980年代山东大学重建法学教育,1983年成立法律系,1994年发展为法学院;1995年山东大学在威海分校成立法律系,2004年发展为分校法学院,2012年更名为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目前,山东大学实施一校三地一体化发展战略,青岛-威海校区法学院对接发展,凝聚特色积蓄优势,共同建设山东大学法学学科。【教育战略】学院秉持“以本为本”和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学科涵养、学术支撑和特色教育的办学方向,积极贯彻山东大学一校三地办学、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本科专业交叉融合与转型升级,完善山东大学教师教学发展资源、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等共建共享体制机制,以山大深厚文史底蕴和丰富社科能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目标】学院不忘“为天下储人才”的初心,牢记“为国家图富强”的使命,以特色教育形成人才培养优势,致力于培养拥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相关学科背景、深厚人文精神和专业伦理素养、基础实践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具备全球意识、世界视野和国际能力的国内一流法科生。【教学力量】学院围绕培养一流法科生的目标和特色教育,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在法律系、行政管理系和社会工作系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力量建设。现有58名教师,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20名,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中青年优秀法学家等8人。形成了法理学、公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交叉法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等高水平教学团队,确保国内一流法科教育教学质量。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研究在百年山大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山东大学的新闻学教育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开设的新闻专业专修班。1985年恢复招收新闻专业专修班;1996年,山东大学重新开启全日制新闻学本科教育,当年成功申请新闻学本科专业;1997年成立文学院新闻系,正式招收新闻学专业本科生;2000年新山东大学成立后,文学院改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同年获得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设计艺术学(视觉文化与传播)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国家首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为为国内新闻传播学2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并于当年成为全国首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授予单位;2014年获批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新闻传播学院独立建院,同时山东大学电视台整体划归新闻传播学院建制。学院现任院长为山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兼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吕芃教授,现任书记为博士生导师王德胜教授。在十余年的恢复建设过程中,山东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逐步建立了山东省唯一的“学士(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完整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含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点等研究生学位点,以及新闻学、广告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新闻传播学为中宣部、教育部确立的“部校共建”重点建设专业,设计艺术学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目前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19人(含博士导师);其中4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14人,占61%;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9人,占83%;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者12人,占52%。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充满发展活力。在学术研究方面,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充分发挥山东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实力雄厚的良好环境,在新闻舆论工作研究、公共传播与公共管理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影像传播研究、新媒体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等方面具有比较鲜明的优势和特色。目前建有山东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品牌与传播研究基地,以及山东大学传播与媒介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大数据与精确传播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在国际交流方面,新闻传播学科与美国、英国、法国、韩国等国家的高水平科研及教学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除了派出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实地考察,以及派出学生进行访问学习或联合培养之外,还邀请高水平的国外教师、资深记者记者等传媒学界与业界知名人士到学院讲学或直接承担研究生课程。在业界交流方面,新闻传播学科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以及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电等省部级媒体,及其他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建设有教学实践基地,并聘任具有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的专家39人,其中兼职硕士导师13人,指导学生实习实践业界教师26人。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院获得来自宣传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全方位的教学科研支持。目前,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是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确立的全国10所与地方宣传部共建的高校新闻院系之一,是2013年教育部批准的16个部属高校新闻传播学文科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单位之一。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位于山东大学东区新校总部,是集教学、科研、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理工类学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和发展,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完整的育人体系。目前具有: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无线电物理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光电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电物理、物理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光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为省级重点学科;另有“光子学”、“宽带无线通信技术”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光学工程”2个学科和“光子学”实验室被批准为“十一五”省级强化建设重点项目。学院现设有: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7个本科专业,其中物联网工程为学院2010年新设立的专业,从而也使得山东大学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物联网专业的高校,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在建的国家特色专业;通信工程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山东省品牌专业。学院拥有包含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实验室面积近6000平方米。学院固定资产3500余万元,各种大型精密仪器30余台价值约1400万元。学院设有院图书馆,馆藏文献4万余册,其中,中外文图书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万余册,中文期刊300余种,外文期刊350余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山东大学药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20年的齐鲁大学药科,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高等药学专业院校之一。历经1952年和1955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后于1971年重建。1997年12月升格为山东医科大学药学院。2000年7月,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大学,更名为山东大学药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的综合实力已跻身于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在中国药学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学院下设药物化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新药药理、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免疫药理与免疫治疗8个研究所;另建有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药物分子设计和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中药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山东省执业药师培训中心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研究和培训机构;拥有“药物化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药物化学”、“微生物与生化药物”、“药剂学”、“药理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此外,还与日本东京大学联合成立了“中日药物筛选中心”、与美国TRIPOS公司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TRIPOS公司联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实验室”;并设有三种国际学术期刊《BioscienceTrends》(SCI收录)、《MedicinalResearchReviews》(SCI收录)、《DrugDiscoveries&Therapeutics》编辑部。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8人。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山东省“泰山学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医药卫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4人,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梯队。学院现有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硕士有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程学、临床药学、免疫药物学等十个二级学科授予点。拥有生物医药领域工程博士、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和药学硕士等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被评选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本科教育拥有药学、制药工程、临床药学(本硕连读)三个专业,涵盖了理、工、医三大门类,贯通了药物的发现、制造和使用三大环节。其中,药学专业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目前学院在校学生规模1100余人,其中本科生6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学院积极倡导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双导师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院学生多次代表山东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创新成果展并取得优异成绩;在加强校内培养的同时,学院还积极稳妥的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先后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设立了2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学院高度重视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提升科研开发能力,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近五年来主持或参加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00余项,目前在研国家级课题44项,与企业合作课题17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0余项,获新药证书15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学院重视科研平台和研究基地建设,学院联合其他优秀的药学研究力量成功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组建起“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该中心作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创新药物研究机构,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15个国家级创新药物研究基地之一,为山东和全国的药物创新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学院还与多家大型制药企业在校内联合建立了新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如与鲁南制药集团合建的“山东大学-鲁南天然药物研究院”、与瑞阳制药集团合建的“山东大学-瑞阳新药研究基地”、与齐都药业有限公司合建的“山东大学—齐都创新药物研发中心”等。这些不仅为新药研发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而且极大促进了研究型教学水平的提升和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学院遵循全方位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院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知名度。平均每年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学30余人次,每年聘请流动岗特聘教授3~7名,与美国堪萨斯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英国巴斯大学等8所大学的药学院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佐治亚州立大学文理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20多所大学的药学院建立了合作联系。学院将以创新的学术理念和开放的办学思路,积极搭建更好的教学科研平台,组建更优秀的学术梯队,营造更浓厚的学术氛围,致力于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校训,在新的征途上,抢抓机遇,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道路,为实现山东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山东大学艺术学科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产生过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和艺术家。洪深、赵太侔等大家为艺术学科确立了方向,张道一、曹鹏、赵焕章、仲星火、李梓等知名人士都在这里留下过苦苦探求的身影。上世纪50年代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抽调骨干力量,合作组建成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1994年山东大学恢复设立艺术系,2001年建立艺术学院并于当年招生。2012年,书画大师范曾教授受聘为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引进国际著名青年钢琴家秦川博士为学院全职教授兼国际钢琴艺术中心主任。以范曾教授和秦川博士为代表的学科领军人物的加盟,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艺术学院设有音乐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3个本科专业,均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设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一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涉及音乐、美术、艺术设计、舞蹈四个领域);并招收艺术批评、民艺学、艺术民俗学、中国传统艺术、艺术管理、艺术与文化创意、西方音乐研究、中国艺术史论、艺术产业等9个方向的博士生,成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具有从学士到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的艺术学科。学院还是国家文化部在普通高校中设立的唯一一个“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是教育部命名的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艺术学院下设音乐学、舞蹈编导、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5个专业。学院拥有一支从世界10余个国家留学归国并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硕士生导师28人,可在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3个专业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并招收MFA专业型硕士。学院拥有完备的教学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现有琴房100余间、钢琴100余台,拥有专业音乐厅、展厅、多功能报告厅、MIDI实验室、电钢实验室、模型实验室以及合唱、民族管弦乐、西洋管弦乐、舞蹈等多个艺术排练厅,影像实验室、雕塑陶艺实验室、绘画临摹室、计算机教学实验室、模型实验室等实践教学设施;建有山东省品牌与传播研究基地艺术文化研究中心、装饰艺术研究所、海洋景观研究所等科研创新平台,为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近5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18篇,出版专著、编著66部,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立项22项,其中,教育部社科项目6项,省部级社科项目16项。学院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专业大赛,并荣获省级以上各项大奖258项。其中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学院注重对外国际交流,先后与美国詹姆士麦迪逊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韩国国立江原大学、韩国培材大学、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日本仓敷作阳大学、乌克兰国立师范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先后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院的教学及师生的对外国际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1901年山东大学创立。在当时,虽贵为新式大学,但其课程设置仍具古代学术遗风,人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仍延续着传统的经史子集内容。到1926年,山东大学文学院下初设中国哲学系,其后的几十年,闻一多、赵纪彬、杨向奎、高亨、童书业等著名学者所标举的文史哲互通之治学理念,给山大的哲学研究和教学确立了良好的学风和传统。新中国建立后,时任校长的华岗先生异常重视哲学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不仅创办了《文史哲》杂志,发表了多篇有关哲学和哲学史的学术论文,而且亲自给全校师生比较系统地教授《辩证唯物论》和《实践论》,以及巴浦洛夫学说的哲学基础等课程,后又专设大学之哲学组,聘任蒋捷夫、章茂桐、葛懋春、庞朴、李平衡、臧乐源、郑可圃等学者负责全校的哲学教学工作,使新式哲学教学和研究初具规模。1960年3月,山大的哲学学科迎来了其重大的历史转折。其时,在新任校长成仿吾先生的精心筹划下,山东大学正式建立了哲学专业,哲学专业的专职教师也发展到几十人。1977年山东大学正式成立哲学系,迄今亦四十栽矣,缘历史之偶因,1986年社会学孕育于哲学系,初创时的社会学学者们倍感艰辛。稍后,哲学与社会学门户两立,相望于江湖,比肩共进。再后,二者在1999年二度牵手,开始了共处一个学院的发展历程。然经年累月的相濡以沫,学者们共同的热心执着,终使本院呈精城一体之势,而多年来所探索的建院思路亦渐明晰。其实,大家熟悉的“横渠四句”倒最能彰显我们的立院宗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思之,虽未能至,但心向往之。用时下学术语言释之,哲学如悬空朗镋,透射出人在宇宙中之价值和人类自我发现、自我批判、自我超越之力量;社会学尤济世方舟,载凡俗以通抵良善社会之彼岸。二者如朱雀之两翅,苍龙之双翼,共同托起一个生生不息的、有独特思想个性的精神生命。我们自信,在这个时代,哲学和社会学都不只是以不同学术方式解释世界,它们还要以自身的力量改变世界。此乃“立德、立言、立功”是也。因而,我们力倡以深厚的学术和共同的理性诉求介入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让这个充斥着浮躁情绪、轻薄文化的社会,还会听到来自智者们冷峻而庄严的声音。我们笃信,哲学和社会学在新的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太平盛世的建立中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时至今日,从最初的哲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专业又演化出了宗教学、社会工作和人类学三个新的学科专业。这一蛻变及五系并立之局面的形成,全因学术思路的拓展和学者队伍的壮大,同时也是为了因应今日社会急剧变迁之需要,宗教学以理性的精神探索人类的灵性生活,关注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和现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众信仰和终极价值。而社会工作以培养职业社会工作师为目标,它倡导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和以爱为核心的社会关怀伦理,综合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管理科学、政策研究、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及方法,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传授助人服务、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预防诸多社会问题及促使社会良性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人类学注重人类学理论和社会经济文化调查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研究技能和应用能力,侧重培养针对异文化研究的跨文化比较和批判视野,把参与性观察、深度访谈、档案分析、话语分析和民族志写作等田野研究技术运用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族群,提高文化间理解的全面能力,揭示异文化社会和人群的文化心理密码,造就新型文化使者和人类学专才。如此,哲学、社会学、宗教学、社会工作和人类学五个专业尽管其各自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迥异,但各科学者在本院则相处甚洽,沟通和乐,再再表现出光风霁月、胸无宿物、厚纳他人的精神风貌,这也印证了所谓“和而不同”之古训。当前,不同学科间的良性互补已使本院成为一个真正的多学科研究和教学社区,我们力捍思想自由、学术独立、文化自觉和兼容并蓄之大学价值。为使学院本身的行为更具探索性、开创性、包容性和活力,我们鼓励学者们在学术原创标准、教学技术和内容的升华、新的学术研究疆域的拓展、学科建设和国内外合作等诸多方面形成更多的共识,在理性互动的基拙上达成更高的一致性。经多年的探求和精心筹划,本院五系皆特色鲜明,硕果累累。目前本院有专职教师70人,其中,教授34名、博士生导师25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1人、终身教授1名、一级教授3名、长江学者3名、万人领军人才1名、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泰山学者4名、外藉专职教师5名。我们引以为傲的是,我们不仅拥有哲学、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而且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宗教学和社会学还是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其中,中国哲学属重点特色学科,外国哲学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研究计划”,而我们的两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基地”和“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基地”——更为我们的科研、教学、学术队伍的壮大和秀异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主办的《周易研究》、《犹太研究》、《中国诠释学》等学术刊物也赢得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目前,我们强调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国际化视野,我们与世界上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个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而我们的教师大多具备海外学习和研究的经历。目前,本院四系每年共招收本科生120名、硕士研究生60名和博士研究生20名,同时每年还接受数名博士后研究者。同时,我们还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使学院在今日社会终身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半个世纪以来,从本院毕止的数千名学生目前正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教育界、学术界、政界、军界、新闻出版界、企业界和其他社会各界,他们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带给我们无限的自信与快慰、自豪与荣耀,对为人师者言,世上还有何物能较此更令人感到幸福和欢悦?今天,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学术与社会、理论与经验等多种张力间,我们将永远追随先贤的脚步,保守“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之精神,努力把我们的五个专业办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与国际学界保持密切学术交流的专业,不负社会与民族的期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前身是科学社会主义系,1994年更名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学院,2000年三校合并组建成立新山东大学后改为现名,是山东大学首批迁往青岛校区的六所学院之一。它涵盖了政治学与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现下设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与行政学系、行政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和科学社会主义系5个教学实体,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政党理论研究基地、“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亚太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基地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城市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地方政府管理研究所、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学院拥有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目前设有8个博士专业、9个硕士专业(含MPA专业硕士学位)和5个本科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理论和国际政治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政治学入选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首批特色学科。学院拥有一支学术造诣深、梯队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74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62人,其中教授25人,外籍教授1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25名(含兼职、合作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2人;超过50%的专职教师具有海外长期研修经历或毕业于海外知名高校。山东大学荣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目前有4人正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课题负责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已建成完善的本科专业教学体系,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学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院有在读本科生600余人,学术学位研究生4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450余人,博士研究生110余人,外国留学生140余人。学院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巴斯大学、法国雷恩一大、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全面、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赴境外交流或联合培养100余人次,学院也有140余名各国留学生就读。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70万

    ]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简称:山大 地区: 山东、上海、江苏 学制:1.5~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1.60~19.8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985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山东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