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苏州大学 > 招生学院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 简称:苏大
  • 地区: 江苏
  •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3~3年
  • 学费:¥3.00~14.4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十梓街1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CollegeofChemistry,ChemicalEngineeringandMaterialsScience)由苏州大学原化学化工学院和原材料工程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组建而成。原化学化工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前身是东吴大学化学系,创建于1914年。它的创始人是东吴大学第一位理科教师、美国生物学家祁天锡教授(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毕业硕士) 和东吴大学第一位化学教师,美国化学家龚士博士(1913年来自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1917年,龚士博士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获得化学硕士学位,是东吴大学授予的第一批硕士学位,也是迄今为止能够确定的中国第一批化学硕士。原化学化工学院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和杰出的人才。材料学科有近40年办学历史,目前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材料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部涵盖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拥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一流学科”主要支撑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据2019年11月美国ESI数据,化学、材料学科列全球前1‰;最新NatureIndex化学学科排名全国高校第9。学部专业覆盖面广,设有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师范)、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等本科专业。化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江苏省实验示范中心。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约2500人。学部下设化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和实验教学中心、测试中心。化学学院下设无机化学系、有机化学系、分析化学系、物理化学系、公共化学与教育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下设化学工程与工艺系、应用化学系。现有在职教职员工28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3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及其他国家级人才19人,另有省部级人才20余位。同时还聘请了包括诺贝尔获得者在内的30余位外籍名誉教授和讲客座教授。学部科研条件优越,拥有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水处理新材料与污水资源化工程实验室及其他20余个省、市、校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包括600兆超导核磁共振谱仪、高分辨透射电镜、MercuryCCDX单晶衍射仪、XploRAPlus多功能光学光谱分析测试综合平台、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FT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FTT0007锥形量热仪、U3000-MSQPLU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MicroQ-TOF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等多台大型先进仪器以及先进的材料加工设备。学部近年来承担“973”、“863”高科技研究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部委和省市科技开发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400余项,年均到账经费6000余万元。在化学和材料科学研究领域获得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及其它省部级科技奖励数十项。近三年来,分别在Science,NatureCommun.,JACS,Angew.Chem.Int.Ed.,Adv.Mater.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学部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理工结合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50%的本科毕业生可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研究生可以参与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通过举办博士生论坛和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等,使研究生科学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近年来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7篇、优秀硕士论文9篇。学部与加拿大、美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德国、英国等国家的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建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换项目。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获得国际交流的机会,研究生出国开展短期学术研究、参加学术会议等已经逐步成为常态。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座落于美丽宁静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是读书和研究的理想之地。学部全体师生热忱欢迎有志于在化学化工与材料等领域有所作为的莘莘学子进入学部深造,同时也热切期盼海内外化学化工与材料等学科的优秀学者加盟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1929年成立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的电化教育专修科,以及1941年成立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下设的新闻学系,两校后经院系调整,最终并入苏州大学。1995年苏州大学设立新闻传播系,2005年发展调整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09年组建为凤凰传媒学院,2017年更名为传媒学院。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学院在职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10人(含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4人;拥有江苏省“333工程”人才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青年文化人才1人,姑苏宣传文化领军人才1人、重点人才1人,东吴学者1人,教育部、中宣部新闻媒体机构与高校教师互聘“千人计划”3人,苏大特聘教授卓越人才1人、特聘教授精英人才2人,江苏社科英才1人、江苏社科优青2人。聘请了4位讲座教授和30余位海内外知名的新闻传播学者和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授或兼职导师。学院现有自设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媒介与文化产业;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点2个:新闻与传播、出版;本科专业5个: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9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30余人,其他继续教育学生1000余人。学院下设新闻系、广播电视系、广告系和数字传播系;设有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融媒体发展研究院、江苏对外传播研究院、建设性新闻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建有“传播与社会治理”团队、“传播与文化认同”团队、“科技传播”团队,其中“传播与社会治理”团队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有江苏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传媒与文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演播厅、摄影棚、录音棚、新媒体实验室、播音主持语言实验室、电视摄像实验室、计算机图文设计实验室、电视鉴赏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达芬奇影视后期调色实验室、动漫游戏制作实验室、电视节目制作室、数码艺术工作室、影视艺术工作室、网络与新媒体工作室。学院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苏州报业传媒集团等多个媒体单位建立了实践实习基地,并主动对接相关高层次媒体和企业平台,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高层次平台和机会。每年度举办苏州大学大学生电影节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分会场活动和国际大学生新媒体节,定期聘请学界知名学者和业界资深人士来校举办专场讲座。学院认真落实国际化发展战略,先后与英国切斯特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新泽西瑞马坡学院、美国特洛伊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澳大利亚邦德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台湾世新大学、朝阳科技大学、东吴大学、东华大学等境外高校也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近年来,学院还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越南等“一带一路”国家招收了多批留学研究生,扩大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前身为苏州大学工学院电子工程系,始建于1987年。伴随着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学院迅速壮大,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培养体系,亦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院覆盖两个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被列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点——信号与信息处理和生物医学电子信息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1个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等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被列为“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通信工程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11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2015年通信工程专业被列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培育点,2016年通信工程参加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学校第一个通过专业认证的工科专业。2019年通信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和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君骅先生为学院名誉院长。现有教职员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教授20人(含特聘教授6人,全职外籍教授2人)、副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3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70%。拥有国家“优青”2人,“973青年科学家”1人,江苏省“杰青”1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专家2人,其它省级人才9人,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拥有IEEEFellow和IEEEDistinguishedLecturer各1人,高被引学者2人;另有外聘院士3人,讲座教授6人,兼职教授10余人。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00余人,硕博士研究生500余人。学院拥有两万多平方米的电子信息楼作为教学实验和科研的场所,并拥有江苏省新型光纤技术与通信网络工程研究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和生物医学电子技术、射频与微波毫米波、先进光通信网络技术三个苏州市重点实验室,与214研究所共建江苏省ME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光网络与通信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有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微纳电子等相关领域的多个科研机构,在芯片设计、电路与系统设计、通信网络设计以及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学院建有光纤通信、数字通信、无线通信辐射测试、电子测量、嵌入式教学实验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数字信号处理DSP、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半导体器件分析等专业实验室。为使学生及时掌握电子信息技术最新的专业知识,学院与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测试中心,与近20家中外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2002年5月,在苏州市大力支持下,由工业园区管委会发起,联合10多家国际著名通信电子信息企业,成立了苏州大学IT企业指导委员会,为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2011年12月,联合苏州市电子学会,成立了包括AMD、三星电子、康普、科沃斯机器人等国内外50余家企业组成的苏州大学EE校企合作联盟,共同探索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近几年承担了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含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项目)、“973”、“863”项目、总装备部科研课题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平科研项目,并在光网络与通信、无线通信、语音信号处理、图象处理、智能化仪器、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微纳传感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器件、射频与微波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近年来获得包括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排第一)、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第一)等省部级奖项6项。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先后获得了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省卓越工程师计划、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项目。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活动。近几年,共有3人次获得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多人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和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软件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江苏省TI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英语竞赛、全国数学竞赛等大赛中屡获大奖,2015年、2017年、2019年获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5项,多个班级被授予省或全国的先进班集体光荣称号。学院还积极承办高层次的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近年来,我院研究生、本科生的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在全校一直位居前列,因所设专业都十分热门,培养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高,毕业生普遍得到社会的欢迎,一次性就业率和就业平均年薪在我校各专业中也名列前茅。学院积极向包括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兄弟高校和中科院研究所推荐免试研究生,且考取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浙大、中科大、东大、电子科大等“985”高校以及出国深造的学生也逐年增多。学院还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平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其前身为1982年苏州财校并入苏州大学时成立的财经系。1985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财政厅参与投资建设更名为苏州大学财经学院,也是苏州大学建立最早的二级学院。2002年更名为苏州大学商学院。2010年4月苏州大学与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建苏州大学商学院,更名为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学院下设经济系、财政系、金融系、经贸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电子商务系7个系科;乡镇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财务与会计研究所3个研究所和智能供应链研究中心、MBA中心。学院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博士授权点2个(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二级博士授权点4个(金融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硕士点14个(金融学、财政学、企业管理、世界经济、区域经济、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专业硕士、金融专业硕士、税务专业硕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院拥有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9个本科专业和国际会计(CGA)专业方向;201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开设“金融学(中外合作)”本科专业。金融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品牌专业,会计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67人,其中教师143人,博士生导师13人,教授26人,副教授71人,讲师45人,取得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7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国家优青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省特聘教授1人,东吴学者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人。并聘请国内外30多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目前在读全日制本科生近2500人,二学位学生400多人,在籍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多人。学院曾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以及“苏州市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学院教学设备齐全,已建成一流的财经教学与办公大楼——财经科学馆,馆内设有经济管理实验中心(金融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企业运营管理模拟实验室、外贸单证模拟实验室和会计模拟实验室)、资料室及学术报告厅等现代教学设施和设备。财经教学大楼内还有设施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学院十分注重学术研究以及对外交流与发展。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加拿大劳伦森大学、德国富特旺根大学、法国商科联盟、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以及台湾东吴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学院先后多次举办国际性与全国性学术会议,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300多项,撰写出版专著2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0多篇,获得180多项科研成果奖。发挥学院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积极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服务。为省内外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培训工作,为各类企业培训中高级管理人员。已建立十多个干部培训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本着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和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育人才的目标,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办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管理人才,为全国,特别是江苏省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二十一世纪的征途上,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将切实贯彻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充分利用古城苏州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和自身办学条件优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和科研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4.40万

    ]
  • 苏州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1985年开始成人护理学专升本科教育,1997年建立护理系,1999年招生本科,2008年成立护理学院,同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013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现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特色专业,为江苏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苏州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单位,临床护理为国家级重点专科。1999年开设以心血管专科护理为特色的五年制护理本科教育,2009年改为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学院是“江浙沪闽导师沙龙”和“华夏地区高等护理教育联盟”组建院校之一。学院目前有护理学专业核心师资46位,其中高级职称18人,博士8名。有8位护理教师为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学组副组长,11位护理教师担任省级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现有海内外客座教授40位,其中有1人是“国际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承担全日制护理本科、护理学硕士、博士及成人教育专升本、研究生课程等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为国家教育部继续教育中心及江苏省卫生厅、护理学会及苏州市卫生局、护理学会教育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具有良好的学缘基础,有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护理学硕士毕业生执教。已有多名教师去英、美、加拿大、香港等国外进修、学习、考察和访问。学院自2014年始筹建护理人文学、临床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四大系所,下设护理人文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临床护理、护理学基础、第二临床护理、妇儿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第三临床护理等10个教研室和1个护理实践技能中心。实践技能中心设有生命支持中心实验室、健康评估实验室、母婴护理实验室、康复护理实验室及仿真护理教学模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中心为江苏省专科护士、苏州市卫生局、护理学会及海外留学生培训基地。学院现有临床直属教学医院3家及上海、常州等实习基地6家,均为江、浙、沪地区实力雄厚的三级甲等医院。学院人才培养具有精英化、国际化特色,以心血管护理、急危重症救治和慢病护理作为专业特色。多次成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及中美英、两岸四地论坛。通过柔性引进英、美、香港、台湾及国内知名教授作为学院客座教授。学院每年还选派优秀学生参加由“华夏高等护理教育联盟”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境内外学习交流项目,还为本科毕业生开辟了赴英国女王大学、美国、日本等国学习深造及硕士、博士合作培养途径和优惠学习机会。建院以来,坚持“质量建院,人才强院,创新活院,特色兴院”的办学理念,贯彻“博学、仁爱、严谨、创新”的院训,开设“博习讲堂”、“名著赏析”、“人文素质积分卡”、“早期临床体验”、“慢病管理讲座”、“暑期海外夏令营”等课外活动课程,引入学校人文、艺术、教育、公共卫生等其他学科名师来院讲学,以人文和专业兴趣引导学生早期培育专业人文底蕴、情感和素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本科生配备由学院资深教师、临床护理专家和优秀研究生担任的导师,以培养适应护理学发展需求的“厚理论、硬技术、善关怀、强胜任”的特色护理人才为目标,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护理精英人才。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就业区域集中于江、浙、沪地区医、教、研实力雄厚的大型医院及卫生管理、教育部门。2013年,学院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进一步落实“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精神,培养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及医疗护理需求的卓越护理人才,将新招收的2013级西部贫困地区专项计划人才培养为“卓越护理教改班”,建立起“临床优秀护士担任全程导师”,低年级通过增加健康管理、早期临床体验等专业启蒙课程培养学生职业兴趣、高年级通过模拟仿真环境的小班化教学、尝试CBL导向的医护结合急救技能强化培训及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核心能力评价的渐进、开放式教学,培养适合西部地区及护理岗位发展需求的“厚理论、硬技术、善关怀、强胜任”的卓越护理人才。目前学院已与英国女王大学、台湾慈济技术学院签署了合作培养协议,每年邀请美、英、日、中国港澳台等专家来校为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专题讲学、开设工作坊并通过每年一届的“国际护理会议”为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提供学习交流平台,还选送优秀本科生赴英国女王大学、日本、台湾进行学习、交流与深造。护理学院将继续以校领导“回归大学本位、提高办学质量”精神为指导,拓展本科教育规模及卓越护理、国际护理等特色教育,发展符合岗位需求的研究生教学,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院校的合作交流,努力形成一流的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科研氛围,努力争创现代化、国际化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机电工程学院是苏州大学建院较早、实力较强的工科学院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977年的苏州丝绸工学院机电系,1978年、1980年分别设置“纺织机械”、“工业电气自动化”本科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7年7月,苏州丝绸工学院并入苏州大学,原苏州丝绸工学院机电系与原苏州大学工学院合并重组成立新的苏州大学工学院;1999年底,苏州大学工学院划分成机电系、电子系、计算机系等三个独立系;2001年,苏州大学机电系更名为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2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机械系、控制系并入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72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在岗正高职26人、副高职78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9人。2019年上岗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69人。教授和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74.3%,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比例64.3%。拥有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2人,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1人、第三层次3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5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4人。获得江苏省创新团队、国家科技部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团队称号。学院聘请姚健铨院士为名誉教授,聘请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和讲座教授。学院现有智能机器人技术、激光制造工程、数字化纺织与装备技术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工业工程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机械类专业(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入选苏州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为满足新兴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我院2019年经教育部审批通过设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院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形成了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特色专业;围绕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形成了智能机器人和微纳制造、生物制造、新型纺织技术与装备、激光加工与表面技术、超精密加工与检测技术、机械系统动力学及控制、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传感与测控技术等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300多名,在校研究生600多名。学院设有激光加工与快速成型实验室、创新设计实验室、生物制造实验室、微纳制造实验室、先进机器人技术实验室、智能制造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等。拥有4个校级科研平台、2011纳米协同创新中心—纳米机电制造工程中心、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机器人技术及智能制造装备工程实验室、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苏州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并与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合作成立了政产学研平台苏州大学相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学院继承与发扬“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融入现代设计、现代技术理念,着力进行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宽厚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在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获得全国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以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医疗康复机器人团队”获2014年团中央“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长期以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本科生以优异成绩进入国内知名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学院近年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关系,开展教师进修和学生交流等合作项目。与江源精密机械、汇博机器人、同心医疗器械、天弘激光、东方模具、江南嘉捷等知名企业建立长期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快成果转化,为促进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现坐落于天堂苏州美丽的独墅湖畔,前身为江苏师范学院(前身为东吴大学、苏南文教学院等)教育学系,1982年改称苏州大学教育科学教研部,1999年改现名。著名学者顾树森、张焕庭、刘百川、辛润棠、吴曾芥、黄乃松、石起才、储培君、朱永新、张卿华、王文英等教授曾长期在此任教。学院2007年迁至苏州大学独墅湖新校区,目前学院建筑面积3900余平方米,办学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为国家、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教育和心理学类优秀人才,为地方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学院概况学院现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高等教育学博士点、教育经济学博士点(自设)、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点、教育硕士专业硕士点和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点;开设三个本科专业与招生方向,即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其中教育学专业为学校特色专业。学院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技术学系。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挂靠本院,下设苏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育学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所、规划与政策研究室、学习科学研究中心7个研究所(中心、室);苏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和苏州大学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新教育研究院挂靠本院;苏州心理学会挂牌本院。学院除承担本院本科、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培养任务外,还承担全校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口语、教师书法课程及其它校级公共课程的教学。二、教师队伍概况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教师队伍年轻、学历高、专业结构合理。62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为77.4%,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26名;博士生导师14名,硕士生导师40名。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者5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7.1%。教授平均年龄51岁,副教授平均年龄43岁,讲师平均年龄39岁。学院还聘有国内外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管理专家顾明远、黄希庭、王一兵、彭凯平、金盛华、严文蕃、程星、罗跃嘉、方方、顾月华等教授为苏州大学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三、教学、科研概况2006年以来,教育学院获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教学成果奖10多项,成功培养出负责选拔和培养中国航天员心理选拔与训练组组长王峻、蝉联奥运举重冠军的陈艳青等杰出学生。科研上,学院出版各类著作、教材100余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34余篇;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86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40项。2009年,学院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和江苏省心理与教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项目,实验室建设拥有了更高的发展平台。本着严谨、务实、着眼学生未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态度,学院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获大学生挑战杯全国一等奖1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5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8项)、国家级竞赛奖励3项、省级奖励11项。学院长期坚持“宽基础、重通识、强能力、优素质”的培养目标,注重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历届毕业生都广受省内外用人单位的欢迎与褒奖。学院还设有“凝爱基金”和“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奖学金”,用以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同时也为家庭困难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四、学术交流概况十多年来,本院主办与承办的重要学术会议有:“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研讨会、全国“211工程理论问题”研讨会、全国心理学大会、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专业委员会、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理论研讨会、“高等教育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华人心理学家大会、学校心理学大会、第十三届Neuroscan高级培训班暨ERP眼动技术研讨会(2009)、中国心理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与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10)、“教育、文化与人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江苏省心理学会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2011)、第9届亚太视觉国际研讨会(APCV2013)、全国心理学研究和论文写作培训基地学术委员会研讨会(2013)、首届中国心理学博士后论坛(2013)、中美艺术教育高峰论坛(2014)、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教育与社会学论坛(2014)、江苏省心理学会学术大会暨第四届“青年心理学家学术论坛”(2014)、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15)、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首届学术会议(2015)、第17届国际多感觉通道研究会议(IMRF2016)、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16)、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经济研究委员会暨第四届江苏省教育经济学术年会(2016)等。学院长期与美国、英国和荷兰等国大学有学术交流,与中国台湾台南大学、中正大学、辅仁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波士顿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签有定期的学术交流协议,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教育学院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度。五、办学条件学院主体位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二期1005幢,院部办公用房面积为626平方米,教授工作室和教研室474平方米,实验室1091平方米;在天赐庄校区文辉楼建设有“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中心”,面积1376平方米;学院资料室位于独墅湖校区炳麟图书馆七楼,面积341平方米,藏有中外文专业图书2.9万册,订有国内公开出版的所有教育学、心理学学术刊物和20种外文专业刊物,还与学校图书馆联合订有PsycARTICLES美国心理学会全文数据库。“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在各校区均设有办公地点。学院编辑出版《教育论坛》双月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是苏州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之一。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东吴大学时期。1953年江苏师范学院设立历史专修科,1955年著名历史学家柴德赓教授受命创建历史学系,1995年历史学系更名为社会学院。学院现有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中国史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历史学是江苏省品牌专业,档案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学院现设历史学系、档案与电子政务系(含档案学、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含社会学、社会工作)、旅游管理系、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共5个系、8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87人,教授28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43人。近5年来,教师出版专著、教材近60部,发表论文500多篇,承担国家、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70余项,获得各项奖励50多项。江苏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吴文化研究基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暨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江苏红十字运动研究基地以及苏州大学(苏州市)人口研究所、苏州大学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社会与发展研究所等省、校级科研机构附设于本院。学院现有研究生200余人,本科生800余人,自学考试学生200余人。学院设有实验教学中心,下设信息管理、档案保护与复制技术、办公自动化、图书档案管理、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旅游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及文物室。学院资料室藏有专业图书42000多册,国内外期刊400多种。学院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迈入新时代,学院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积极投身学校“双一流”建设,努力提升学院各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的东吴大学体育专修科、1952年的江苏师范学院体育系、1982年的苏州大学体育系。1997年成立体育学院,至今已有9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几代体育人的共同努力下,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已经成为一所国内领先,并且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体育院校。学院现有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本二招生)5个本科专业;拥有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及若干国家、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长期以来,学院致力于高素质体育人才培养,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包括奥运会冠军陈艳青、吴静钰、孙杨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平体育专业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共有教职员工142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63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46人,国际级裁判3名,国家级裁判10名,另有柔性引进、兼职、客座教授20余名。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690名,博士研究生46名,硕士研究生239名,在职攻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学员近300名。近年来,我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同类学科专业中的领先地位,努力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专业特长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学校与江苏省体育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组建“江苏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方面全面合作,深度融合。成立“苏州大学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发挥省校共建的决策优势,构建并不断完善理论创新、政策设计、人才培养、高科技企业孵化的创新平台,全力打造体育健康产业高端智库和人才培养基地。响应“健康中国2030”号召,服务大众运动健身和康复需求,由苏州市卫计委、苏州市体育局及我校三方合作,成立了“运动云医院”。以各级各类赛事为平台,以赛促学,彰显体教结合特色。在里约奥运会上,我校孙杨、吴静钰、王振东三位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表现出色,成绩突出,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张华同学在第二十八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跆拳道女子62公斤级比赛中夺冠。我院学生参加全国田径锦标赛、全国青年运动会、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全国高校健身气功比赛、全国高校啦啦操比赛、省大学生田径比赛、省大学生游泳比赛、省高校“省长杯”暨2015年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第十八届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全国高校舞龙舞狮比赛、龙舟比赛、国际剑道公开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学院争了光、添了彩,继续保持我校的竞技体育水平“江苏一流、全国领先”的牢固地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座落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古城苏州,其前身为蜚声海内外的东吴大学法科。1915年9月,时在东吴大学任教政治学并兼任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的美籍律师查尔斯兰金,为能在中国培养法律人才,以苏州东吴大学为本,于上海创设“东吴大学法学院”,专以讲授“比较法”为主,因而又称“中华比较法律学院”。学院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兼顾大陆法系教学,其明确的专业意识与科学的培养目标,使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称,又被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国内近现代法学大师中,王宠惠、吴经熊、盛振为、丘汉平、孙晓楼、王伯琦、杨兆龙、李浩培、倪征燠、潘汉典等诸位先生,或执教东吴以哺育莘莘学子,或出身东吴而终成法学名宿。“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法界才俊,汇集于斯,可谓极一时之盛。1952年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易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法学院随之并入华东政法学院;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苏州大学,同时恢复法学教育,设法律系;1986年扩建为法学院。2000年,原东吴大学法学院校友王健先生捐巨资支持法学院建设,苏州大学法学院更名为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教师中有教授21名,副教授26名;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3人。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绝大部分具有海内外名校博士学位;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老中青有机搭配的学术梯队。教师热爱教学事业、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效果优良,以研促教、关注前沿,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行政管理与图书资料等教辅人员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为教学科研事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学院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法学教育体系完备。本科设有法学专业和知识产权专业,属首批全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及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在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学院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同时,王健法学院也是我国较早开展法律硕士教育的单位,招收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及在职法律硕士等各种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目前在校学生两千余人。苏州大学法学学科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和江苏省序列重点学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法理学”为国家精品课程,“法学理论”为省级优秀课程群,拥有“公法研究中心”和“国际能源法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研究基地,其中“公法研究中心”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与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研究所合作建有“环境司法理论研究基地”,并建有江苏省知识产权(苏州大学)培训基地,东吴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苏州大学检察发展研究中心等苏州大学校级科研机构。学院内部还设有比较法研究所、英美法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等十余个院级研究机构。2014年创刊《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建有苏州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并使之成为苏南乃至江苏地区的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中心。学院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积极为法治国家建设献计献策。新世纪以来,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85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上千篇。根据中国法学创新网统计,王健法学院教师发表的法学类核心刊物(CLSCI)他发数数量2011年度居全国法学类院(系、校)第12位,2012年度位居第9位,2013年度位居第8位,2014年度位居第9位。王健法学楼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教室设备一流,并设有中式、西式模拟法庭、国际学术会议厅等,同时为全体教师配备独立的研究室。图书馆面积3600平方米,现有藏书7万余册,中外文期刊600多种,可检索的电子图书30多万种,并在收藏、保留港台地区法学期刊、图书方面具有特色。自1982年以来,法学院已为全国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各类层次的专门人才17000余人,成为重要的法学人才培养基地,许多校友已成为国家政法部门和法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我们深知,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先贤们所创造的成就与辉煌相比,眼下法学院所取得的成绩还微不足道。目前,全院教师在重温东吴法学精神的同时,力求在教学、科研方面更加精益求精,以踵继前人的事业。或许我们能够告慰东吴校友及学界同仁的只能是:我们已经努力过,我们还在努力中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50万

    ]
  • 苏州大学文学院是在东吴大学文学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0年,美国监理会制定《东吴大学校董会章程》建立东吴大学,共设三个系科:文学系、神学系和医学系,为中国年轻人提供西方标准的大学教育。1908年,东吴大学的第一个毕业生获得了文学士学位证书。1919年,东吴大学被政府授予筹办“作为东吴大学一部分的吴语学校”。1920年,“吴语科”开办。1927年春,东吴大学文学院设中文、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系。1950年秋,文学院文史系改为中国语文学系。1952年10月,苏南师范学院在东吴大学原址建院,设中国语文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生物系、艺术系。1952年11月,苏南师范学院改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55年9月,中国语文系科调整到南京师范学院。1958年,江苏师范学院重建中国语文系,1982年更名为苏州大学中文系。1995年更名为苏州大学文学院,同时开始组建新闻传播系。1999年,文学院、社会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合并组建苏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更名为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传播系)。2005年调整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09年,苏州大学在整合原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所属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的基础上,与香港凤凰卫视集团合作组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撤销新闻传播学院。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划出新闻类专业和学科后定名为苏州大学文学院。如今的文学院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风景如画的独墅湖畔。在文学院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一批著名的学术大师曾在此执教,其中有黄人、章炳麟、吴梅、金叔远、唐文治、陈衍、王遽常、曹之弼、钱基博、吕思勉、周予同、蔡尚思、周谷城、胡曲园、朱东润、许国璋、钱仲联等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队伍。2008年,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队伍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学院拥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在原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三个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2008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遴选为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014年获批省优势学科重点序列学科,2015年遴选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本学科连续承担了三期“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学院现有3个系科:中文系、秘书学系、汉语国际教育系,1个海外教育中心,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设有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心、汉语及汉语应用研究中心、跨文化研究中心等10多个校级、院级研究中心。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点(含方向);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8个学术型学位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秘书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基地)、汉语国际教育4个本科专业(方向)。多年来,学院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学子,在国内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坐落于风景秀美、景色宜人的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前身为东吴大学1914年创办的物理系。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学院架构学院下设近代物理及物理教育系、光学与光子学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与新材料研究所和大学物理部及实验教学中心。此外,苏州大学软凝聚态交叉研究中心和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和挂靠学院运行。学科发展学院物理学科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苏州大学一流学科物质科学与工程的支撑学科之一。物理学科ESI国际排名位居全球1%,国内高校排名26位;NatureIndex国内排名近几年在6-10位之间;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内排名26-38之间,江苏省排名第二。学院现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学科博(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硕士点;物理学及物理学(师范)2个本科专业及方向等。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8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4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48人,副高级职称29人。2017年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JohnMichaelKosterlitz加盟我校受聘为苏州大学讲席教授,并作为荣誉院长领衔组建“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科学研究近三年,以第一单位或通讯单位发表Phys.Rev.Lett.4篇、Nature系列4篇、Adv.Mater.3篇、PNAS1篇等高水平论文近2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及重点研究计划、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教学研究学院教学成果丰硕。学院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物理(实验)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普通物理学》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项目”;《电磁学》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热学》获批江苏省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普通物理学II》获批江苏省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培育项目。学院还承担研究生省级精品课程2项、教学教改研究课题2项等。人才培养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国际化、研究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STEAM理念贯穿的不同层级学生科研训练,通过开设物理学(国际班),实现对专业课进行全英文教学。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获授权专利2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获得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20余项。2018届毕业生有45.92%的本科生毕业后进入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亦有很多学生进入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三星电子等知名高科技企业从事研发工作,人才培养质量赢得高度认可。社会服务学院主动积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与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合作建立苏州大学光伏研究院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江苏省苏州中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等中学在物理奥赛、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学院编辑出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物理教师》杂志。2018年获批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医学部现有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等5个学院、3个临床医学院和9个研究院所。现有在校研究生30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近5000名、外国留学生500余名。医学部现有教职工800余人,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具有教学职称的教师1046人。“两院”院士3人;中组部“千人计划”4人、“青年千人计划”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6人、“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5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国家级)3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医学部现拥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6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7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8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个,省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各4个,省优势学科一期2个、二期3个、三期4个。现有学术型博士生导师153人(含临床52人),临床专业学位型博士生导师94人,硕士生导师540人(含临床310人),临床专业学位型硕士生导师126人。现有省部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类)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系统疾病领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双创计划”团队3个。截止目前,临床医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共6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现有本科专业15个,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1个,省品牌专业1个,省特色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省精品课程1门,省英文授课精品课程4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精品教材4部;附属医院16所(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教学实习点100多个;生物类校外实习基地18个。医学部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长期的合作关系。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是1995年由苏州大学政治系与苏州大学马列部合并组建而成的一个综合性二级学院。其办学历史比较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东吴大学创办的政治学科(东吴政治学)。苏州蚕桑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相关系科专业先后并入该院。在全国211高校的同类院系中,堪称师资力量雄厚,在95名专业教师中,教授33人,副教授3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75%以上。现学院设有哲学、公共管理、管理科学3个系科,共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物流管理等8个本科专业以及与美国阿肯色大学合作举办的物流管理(国际供应链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院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老挝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研究中心、苏南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研究基地;苏州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地方政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东吴哲学研究所等12个校级研究院、所、中心;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6个二级硕士点以及公共管理(MPA)等专业硕士学位点;哲学、政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可涵盖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政治学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哲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行政管理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目前学院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400多人、研究生(博士、硕士、专业学位)1000多人,基本形成了研究型学院的发展态势。学院的优势学科主要涉及两大学科领域。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原理及发展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国哲学关于儒学、道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伦理学关于在原理研究、管理伦理、生命伦理、发展伦理等方面研究,外国哲学在俄罗斯哲学、科学哲学、日本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均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近年来,该学科的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多项,李兰芬教授等先后3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CSSCI源期刊论文180余篇,出版《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晚清哲学》、《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当代中国德治研究》等学术专著30多部。其中潘桂明教授的十年磨一剑的鸿篇巨制《中国佛教思想史稿》(226万字),荣获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围绕政治改革与政府发展、基层政权建设和区域生态治理、政府理论与公共政策、地方政府特别是苏南政府创新等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学科优势和科研特色,出版了《东吴政治学》、《政治与公共治理研究文库》、《东吴公共管理研究丛书》等一系列高质量的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0多项。学院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领域也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其中不乏党政高层领导、高校知名教授与企业家。学院还为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承担了大量委托研究任务,撰写的研究报告成为有关部门与单位决策的重要依据,受到中央与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学院教师还指导学生先后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与特等奖。学院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现与多所外国高校展开联合培养工作,在短期海外高校研修项目上,有诸多不同时长的项目供符合条件的在校生选择。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9.00万

    ]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简称:苏大 地区: 江苏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00~14.4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十梓街1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苏州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