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湖北省首批高校改革试点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电力特色,行业优势明显的学院。2019年学院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院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电气工程、控制工程专业学位型硕士点,具有能源动力、电子信息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4个本科专业,具有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有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2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81人,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第一层次人才1人,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2人,湖北名师工作室人选1人,特聘教授2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导师1人,宜昌市劳动模范1人。电气工程教师团队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是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电力与新能源学科群是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现有电气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输电线路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平台。有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梯级水电站运行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微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输电线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电站仿真原国家电力公司(部级)重点实验室、电工电子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慧能源技术湖北省工程中心7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建有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先进自动化联合示范实训中心、ETAP电力仿真技术中心等创新实验室。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SCI、EI、CPCI收录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5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承担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0余项,项目合同经费近亿元。目前学院在校学生近4000人(含本科生2600余人、研究生1200余人、留学生100余人)。学院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14项,其中一等奖6项,参加教育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挑战杯等学科竞赛,获国家奖71项。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和五大发电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就业,就业率达99%。学院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韩国威德大学、台湾元智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院秉持“开放、包容、分享、感恩”的文化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围绕“一流学院”建设,把学院建设成为电力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把电气与新能源学科群建设成为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13年12月,由三峡大学原法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合并而成。2018年获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法律人才”协同育人计划;2019年,法学本科专业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构设置学院教学与科研机构完善:现有2个系,7个校级以上科研与社会服务机构(包括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宜昌市人大暨三峡大学地方立法研究院、宜昌市社会管理法治化三峡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三峡大学法律服务中心、三峡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心、三峡督查研究院),2个教学实验室(包括模拟法庭教学实验室、公共管理实验室),2个研究生工作站(湖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宜昌市人民检察院研究生工作站),另有图书资料室和《求索》编辑工作室。学科建设学院现有法学、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和公共管理(MPA)3个硕士点,涵盖法学、公共管理两大学科。目前在校学生1300余人,其中本科生940人、研究生259人、留学生43人、双学位学生117人。师资队伍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已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专业方向齐备、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教师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职称的21人;湖北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法律专家(提名奖)1人,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工程“七个一百”人选1人,三峡大学“三峡学者计划”3人,特聘教授2人,拥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3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5人,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近70%。科学研究在科研方面,近5年以来,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司法部、国家民委、湖北省社科基金和中国法学会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其他各级各类课题100余项,获项目经费1100余万。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CSSCI源刊、中文核心期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摘等高水平论文共9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科研成果荣获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国家民委省省部级奖励6项,其他各级各类奖励20余项。人才培养学院除严格按照人才培养需求开设有关专业课程外,还充分利用三峡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指导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学院在实务部门聘请了50多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和法官、检察官、律师作为学院兼职教授。学院设有三峡大学法律服务中心、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心、法律事务实验室、公共管理实验室、《求索》编辑部,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了更好的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学院还建立实践教学基地30余个。自2000年以来,学院共培养本科毕业生2000余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对外交流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活跃。学院邀请了王泽鉴、龙宗智、周叶中、倪星、覃道明等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派遣教师和学生出国访问学习。学院积极回应社会需求,面向党政部门、公检法、企事业单位、基层政府等主动寻求合作,已为8部地方性法规何政府规章开展起草论证工作,为湖北省县级及以上政府提供咨询培训服务60余次。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宜昌市政府、宜昌市委组织部、宜昌市公检法司系统以及知名律师事务所等30多家单位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基地;在国内与台湾及内地各兄弟院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学院承办了湖北省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湖北省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地方立法研究会2015年年会,“新时代学术期刊建设与新兴权利研究”学术研讨会(2019),湖北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19年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多场。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社会需求导向,坚持特色发展、改革创新和融合发展,打造应用型、基层型、开放型学院,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力争把我院建设成为在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力、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术交流中心和政府决策咨询中心。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学院办学源于1978年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利工程机械本科专业,2001年获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2010年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2012年机械工程学科获批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16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学院开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六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拥有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两个专业学位领域专业型硕士学位点,机械工程学科为学校立项建设博士点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6人、博士6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三峡大学特聘教授2人、三峡学者2人、“151”学术带头人8人、校学术骨干4人、博士生导师9人。学院拥有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新型液压气动技术及产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湖北省新型石墨阻燃材料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宜昌市重点实验室、高端石墨/石墨烯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筹建)五个科研平台。拥有机械设计研究所、智能机器及系统研究所、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数字化制造研究所、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研究所、摩擦学研究所、机电系统诊断与控制研究所、核能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动力装备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与年龄结构合理,具有高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团结协作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674人,在校研究生182人,来华留学生5人。至今已为国家输送研究生、本科生7500多人,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已成为水电建设领域、能源建设领域、机械制造行业的企业领袖与现代工程师。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硕士研究生就业率100%。学院拥有机械创新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工业工程实验室、能源与动力实验室、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实验室、材料成型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建筑面积7000多平米,设备仪器总值6000余万元,其中超过10万元的设备50多台(套)。学院近年来承担和参加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60余项,省(部)、市(厅)级科研项目120余项,受企业委托与合作研究项目400余项。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刊物收录200余篇次,公开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批授权专利700余项。在复杂机械装备设计及理论、增材制造技术、摩擦磨损及表面工程、新能源装备工程等方面形成了科研特色,构建了机械+的科研体系。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法国瓦朗西纳大学、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挪威东南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40年来的办学实践中,学院立足于水利、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现代工程师为目标,形成了厚德、笃行、创新、卓越的文化氛围,建立了讲规矩、讲落实、讲业绩、讲奉献的工作机制,确立了创新、创高、创富、创健的工作格局。全院师生齐心协力、克难奋进,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服务于水利电力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于2010年1月调整组建。学院现有教职工113人,其中专任教师87人,教授19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1人,省级人才工程人选7人。学院拥有湖北省科技创新群体、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学院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7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通信工程专业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院获批湖北省第一批服务外包培训基地;拥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入选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学科,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位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建有湖北省水电工程智能视觉监测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建筑质量检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农田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湖北省中小企业商用软件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湖北省气泡水位计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多层智能云视系统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防火电缆研发中心等7个省级科研平台,拥有湖北智慧灌区关键技术三峡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三峡大学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大学物联网技术研究所、三峡大学智能视觉与图像信息研究所、三峡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三峡大学健康大数据研究院等6个校级科研基地。学院教师在教研教改和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五年来,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主持承担省级教研项目7项;发表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30余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以及软件著作权100余项;主持承担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7项。学院与中软集团、蓝鸥科技、西普教育、普开数据等企业合作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项;与中兴通讯、东软集团、三峡集团、中国移动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与东软集团采取校企深层次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开设“东软实验班”;与慧科集团共建双创平台成立了西湖创客汇三峡大学分会。同时,学院专门为本科生开辟的课外学习实践创新基地——“启明星”创新工作室,实行教师宏观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行提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校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学院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最新2017年麦可思报告显示,学院近两届毕业生就业率、收入待遇等指标稳居学校各学院前列。近年来,学院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微软创新杯、全国物联网设计大赛等多项学科竞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得国家级奖100余项,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全国金奖2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32项;获得省级奖330余项。特别是,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移动互联网创业专项赛中获得2项金奖,在2015年微软“创新杯”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在2019年“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行动计划的推进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学院坚持人才培养紧跟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坚持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并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院持续发展,全面建设专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在国内信息技术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三峡大学座落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世界水电之都、中国旅游名城——湖北省宜昌市,是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重点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是湖北省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全国高校就业50强”,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已成为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0年5月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管理学院、原三峡学院人文学院工商管理、旅游等专业组建而成。自组建以来,学院坚持“求索”校训和“双服务”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利水电行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学院兼跨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涵盖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4个一级学科,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MBA、MPAcc、工程硕士(物流工程)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学院设有经济系、金融系、工商管理系、市场和物流系、会计系、旅游管理系6个系,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8个专业,建立了1个现代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和30多个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基地;拥有水库移民研究中心、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400余人、本科生2400余人,在册教职工125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7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人,另外聘请了2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授,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近几年来,学院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以及三峡工程专项科技项目等各类研究项目近60多项,纵、横向科研经费达到1000多万元/年,出版各类学术专著、教程7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年,有15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学院成立以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新方法,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综合素质表现优异,在全国各种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佳绩:“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与电子商务专项赛金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MBA专项赛银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全国会计案例大赛二等奖、湖北省营销策划大赛一等奖等。学院一直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越南等国的相关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有数十名学生赴国外学习、交流。学院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校留学生人数近50人。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60万
] -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直属的独立建制二级单位,是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学院成立于2009年2月,与政法学院合署办公,2011年3月开始独立运行。学院目前是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项目学校。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7人,其中教学研究人员49人,教辅行政人员8人。49位专任教师中,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人,央视法律讲堂主讲嘉宾1名,湖北省十佳思政课教师1名,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湖北省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入选5人,湖北省“七个一百”项目宣传文化人才1人。学院拥有“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省级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8个校级科研机构。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教育专硕学科教学(思政领域)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党的建设等二级学科硕士点,是三峡大学立项建设博士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第四轮全国评估中获C+等次,名列湖北省属院校第二名。学院从200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共培养研究生700余名,所培养学生除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之外,主要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高校就业。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湖北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5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8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复印50余篇次;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高水平论著30余部;获得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10项。学院目前承担全校各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学院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先后获得教育部“精彩教案”2项,教育部思政课网络建设团队2项,湖北省“精彩教案”3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学院以社会服务为己任,是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学校,多名教师是湖北省和宜昌市讲师团成员。学院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工作,积极承担党政干部培训和社会服务类课题,日益成为渝东鄂西党政机关的智力资源库、党政干部培训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十三五期间,学院将秉承“立德树人、志道笃行”的院训精神,以博士点立项建设和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将学院建成省内有影响、全国有地位的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2013年12月,生物与制药学院伴随着三峡大学全面深化改革的脚步应运而生。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与制药学院着眼于现代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制药科学的迅猛发展,抢抓生物医药产业崛起的历史机遇,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致力于成为区域生物、食品、医药科技的引领者、服务者、推动者。学院拥有专任教师67人,教授18人,副教授34人,博士58人。专任教师博士比例达到86.57%,34.4%的老师具有国外学习经历。其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6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6人,校级学科带头人7人,校级学术骨干11人,硕士生导师38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人。学院还从企事业单位聘请知名专家10余人作为兼职教授或创新创业导师。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获批湖北省试点学院。在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态学5个本科专业中,生物工程进入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药工程进入战略新兴产业培养计划,化学、生物工程为省级品牌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药类专业群进入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先后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和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学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通过校企一体化协同培养,强化实践育人,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考研上线率50%以上。打造省级精品课程5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学生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人数达到70人次/年以上。学院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目前拥有化学、生物学、生态学三个学术学位硕士点,生物工程(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药学(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其中化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化学、有机合成、现代分析与检测、应用化学;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遗传与发育生物学,应用微生物学,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生态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工程、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环境评价与水污染控制、环境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物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发酵工程、植物育种与细胞工程、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环境生物技术;药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草药质量控制、药物制剂工程、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临床药学。其中,生物学为“十三五”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学院着力打造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先后建成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三峡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湖北省三峡特色植物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生物酵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以上研究平台;共建湖北省现代中成药物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食品胶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湖北省土家族医药研究所、湖北省校企共建柑橘生物保鲜与防治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金银花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有机缓释肥校企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珍稀蕈菌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水果加工与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研发中心;筹建三峡区域生物遗传发育与种质创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余项,“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各1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横向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项,合同经费达6000多万元。教师申请专利100余项,其中授权70项,主编、参编专著、教材20部,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5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200余篇。学院以政产学研合作为引擎,不断强化协同创新。近年来,学院每年召开产学研会议,与神农架国家公园、安琪酵母、宜昌人福、东阳光集团、稻花香酒业、海通等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成立了“三峡大学-神农架绿色发展研究院”、“三峡大学-安琪生物技术研究院”、“三峡大学-人福生物医药研究院”等共建研发平台,成立了“鄂西特色生物产业链关键技术三峡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在整合创新资源上迈上新的高度。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历史沿革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6月29日合并组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88年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科,2000年三峡大学合并组建成立体育系并开始本科教育,2003年体育学院成立;现在全国全面进入一本招生,具有足球、武术高水平运动员招收资格;2008年起招收培养“学校体育与体质健康”方向硕士研究生,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学校体育教育学”方向并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学院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中心,对内加强建设、对外加强沟通,目前主要承担着学校的大学体育课程、群体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专业人培养的教学和科研等任务。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学院具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2个本科专业和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在线课程立项1门等等;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596人,硕士研究生13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其中有教授6人,博士学位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10人;有“楚天学者”主讲教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新秀”1人,校级“151”人才6人;教师中具有国家级教练员、国家级裁判和运动健将近20人,亚足联L2级足球教练员讲师3人,其中1人受聘担任中国五人制国家队U20助理教练。学院现拥有“中国足球协会五人制足球运动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青少年五人制足球运动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运动》杂志三峡工作站”“三峡大学运动人体实验中心”“体育科学研究所”和“三峡大学体质测试中心”等科研平台与学术机构。近年来,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攀升,目前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厅局级项目40余项;获批纵向、横向经费近300万元;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CSSCI收录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获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等10余项,科研实力在湖北省属综合类高校中名列前茅。人才培养与体育竞赛成绩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文精武杰、自强不息”的院训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标兵,有9人(或团队)荣获三峡大学“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人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1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近5年来,本科招生分数线位居全省前列,本科毕业生考研上线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院竞技体育优势与特色明显,已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我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如高水平足球队于2011年和2016年分别代表中国参加卡塔尔“亚洲五人制足球俱乐部杯赛”和巴西“2016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蝉联2007、2008、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2014中国足球协会杯室内五人制足球赛冠军,中国足球协会五人制甲级联赛两届亚军两届季军,先后培养了11名国家健将级运动员,为中国五人制足球国家队输送了15名队员,24名队员驰骋在中超、中甲、中乙、五甲、五超赛场上;龙舟队获得第四届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第二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金奖、中华龙舟大奖赛第五名和在内的一系列佳绩;男子篮球队长期稳居湖北省大学生阳光组前三甲,并获得进军2017全国总决赛的资格;武术、田径、体育舞蹈、健美操、跆拳道、啦啦操等运动队近三年在国内各级各类比赛中共获得奖牌近700枚。学院先后承办了中国足球协会五人制足球超级联赛和甲级联赛、中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11人制)、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南区赛、中国大学生女子五人制足球锦标赛等大型赛事,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万古如昨日,新年又一春;早燕衔新绿,啼惊追梦人。三峡大学教师教育(师范教育)发端于1946年的宜都师范学校,后历经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三峡学院师范学院、三峡大学师范教育部等历史变迁,始终与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同频共振。薪火相传,逐梦成真,2018年9月,独立建制的三峡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组建成立,阔步走进教师教育新时代。学院坚持特色学科、卓越师范、立体服务的功能定位,致力于教育学科建设、教师教育发展,面向全校师生开展语言文字及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面向社会开展精准化和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学院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博士9人。学院现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承担全校师范生教育类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工作。近三年,学院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近20项;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湖北省教学成果、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近10项。学院通过前期数十年来积淀和发展,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基础教育骨干教师,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高等教育研究所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开展的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评选活动中,连续三届荣获“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称号。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先后被评为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普通话测试工作优秀测试站,并已获得“中国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海外培训测试中心”建设资格。学院自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实施以来,强化精准化的教师培训,连续多年在国家组织的“国培计划”第三方评价中名列前茅。赓续传统,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遵循“九思立教,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坚持学科为根、师范为本、服务为要、质量为魂,持续发力,勇为善成,不断续写学院发展新篇章。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是学校为实现“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而设立的教学和科研实体。现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外国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英语、法语、日语三个本科专业,担负着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英、日、法、德语四个语种的公共外语和二外教学任务。学院下设大学外语系、英语系、法语系、日语系、英语语言学习实验教学示范中心、MTI及翻译研究中心。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971人。研究生150人。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22人,教授7人,副教授60人,学术型导师21人,专业型导师29人,常年聘请外籍教师10人左右,外语界知名人士、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20余人,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专兼结合、团结协作、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学院多次荣获校“文明单位”、“最佳文明单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获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女职工群体先后获省、市“巾帼文明示范岗”等荣誉称号,女职工个人两人次获得宜昌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学院十分重视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建设,拥有各类数字化多媒体语言教学系统40套,新建了价值1千万元的现代化语言教学中心,能同时满足1500名学生自主学习外语的不同要求,从根本上改善了大学生学习外语的条件。2008年12月,学院英语语言学习中心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湖北省首个省级英语语言学习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资料室拥有各类外语图书资料10余万册。学院积极加强学科建设,组建了校级科研机构4个,院级科研团队4个开展科研攻关,现有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科研项目15项。近5年来,承办协办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5次,出版学术专著和主编教材23部,在国内外重要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学院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根据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变化和其它各类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开展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外语习得机制的研究,注重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和语言实践能力培养,逐步探索出“平台+模块”、“双语种+方向”的专业培养模式和“四制一体”的大学外语教学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品质,在校生的外语通级率、参加全国和省级外语竞赛获奖率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高于同类院校的平均水平。英语专业在2007年5月教育部组织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中获“良好”。学院先后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65所“示范点项目学校”之一。学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多次承接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外事翻译及各类外语人才培训,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外国语学院现为宜昌市政府外文服务基地,从2012年开始为宜昌市政府官方网站提供英语翻译服务近500万字。完成亚行贷款宜昌养老综合服务PPP示范项目,亚行贷款宜昌养老综合服务示范项目的笔译及同传口译工作。此外,先后圆满完成亚洲议长会议各国议长来宜的导译任务,以及在我校召开的欧亚高校NEWS第五、七、八届国际年会与首届国际再生能源科技论坛等各类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任务。学院师生在多次国际龙舟拉力赛,商贸洽谈等活动的翻译工作中表现出色,受到各国友人的好评。目前,学院正按照“十三五”及2020年发展规划的思路,满怀信心,为实现“多语种、多层次、国际化和综合实力较强的教学型学院”的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1946年的湖北省立宜都师范学校国文组。教师队伍中现有教授28人、副教授3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2人,省级及以上专家和学科带头人11人。设置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200人。其中汉语言文学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现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和立项建设的博士点。学院建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3门,湖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视频公开课各1门,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2014年以来,承担省级教研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学院设有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电影电视文化研究中心、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水文化研究所、优酷文娱内容研究中心、昭君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近五来,在基础研究和地域文化研究等方面彰显出来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教师累计出版学术专著48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项目70余项,15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优秀人文社科奖。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戏剧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湖北省高校新青年小说大赛和“一二九”诗词大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奖。学院遵循“文学、文化、文明,传播、传承、传道”的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养学生高素质、强能力为目标,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于2000年9月成立,由原湖北三峡学院艺术系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设计系合并而成。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美术学、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六个本科专业,涵盖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四个一级学科。学院现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音乐、艺术设计领域)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艺术文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学院下设音乐系、舞蹈系、美术系、设计系、基础与理论课部等5个系(部),有1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4个校级科研平台——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三峡大学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三峡大学设计艺术研究所、三峡大学旅游产品研发中心(与远安县政府共建),1个校级合唱团——三峡大学九歌合唱团。学院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85人,教授、博士8人,副教授49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兼职教授17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硕士研究生36人。学院建有计算机辅助工作室、雕塑与陶艺工作室、影像工作室、创新工作室、模型工作室、版画工作室、电脑音乐制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数码钢琴室、装饰材料施工与实训室、书画临摹室;拥有功能齐全的画室、多媒体教室、展厅、音乐厅、琴房。学院教学、科研用房建筑面积达1.37万平方米,教学实验设备总价值近994万余元;收藏专业书籍、期刊和视听资料近万册(套)。近五年来,学院累计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及作品195篇,其中CSSCI源刊47篇;出版著作25部;获省部级奖励2项、其它奖励15项;纵向项目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2项,在校研究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1项),横向项目40项,到账科技总经费400余万元。举办(承办)了“2015首届巴楚艺术发展论坛”、“同源同祖,同路同行——嫘祖文化论坛”、“中华美学精神与一带一路民间文艺传承”等学术会议。学院先后承办了“长江钢琴杯”神州唱响钢琴展演半决赛及决赛、“长江钢琴”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和第九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暨2013中国知名景观设计企业优秀作品全国巡回展等等大型赛项;参与了“美丽中国·宜昌”合唱交流音乐会、教育部“留动中国”九州赛(第五赛区)比赛开幕式及闭幕式文艺演出、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及团中央共同主办的“2015‘未来之星’阳光体育运动大会文艺演出,连续三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知音杯’全国(武汉)合唱比赛”、“中国笙文化国际艺术节”和“学院空间”等全国和省市级比赛及展览中入选、获奖,多次参加宜昌“三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宜昌市春晚的演出和展览。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10余次,其中1项提案被评为宜昌市政协优秀提案。与远安县人民政府、夷陵区人民政府、715创意产业园、环球数码媒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新支点数字科技、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宜昌有限公司、葛洲坝集团公司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舞蹈荷花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文艺评论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奖”、湖北书法黄鹤奖、楚天群星奖、宜昌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赛事中获奖。学院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获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竞赛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教师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主编、参编教材20余本(部)。教师在国家级重要专业赛事中获奖20余项,500余件作品参加省级及以上级别展览。学院注重人才质量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获国家级奖项59余人次、省级奖项180余人次;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50余篇;获第四届湖北省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1项;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铜奖、湖北省金奖和银奖各1项;1人获得湖北省创业扶持资金12万元。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举办了多场(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乌克兰、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有师生出国访学和交换学习。邀请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德国包豪斯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教授,以及清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高校教授来校讲学(演出)40余场(次)。学院将秉持“规范、公开、务实”的工作理念,在“求真、尚美、砺新”的艺术文化引领下,狠抓落实,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再上新高!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6.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