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陕西师范大学 > 招生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 简称:陕西师大
  • 地区: 陕西
  • 类型:师范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2~3年
  • 学费:¥3.00~6.9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199号/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陕西师范大学的重点专业学院,是一所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学院。
    学院前身是起源于1944年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历经西大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历史变迁,于2017年6月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国璋教授、聂树人教授、刘胤汉教授等曾先后在本院任教。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24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39人,专任教师博士率达到93%,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为双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风沙物理学专家董治宝研究员受聘为我校首位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水资源专家冯起研究员,交通地理专家曹小曙教授,大气环境研究专家段克勤教授,风沙地貌研究专家吕萍教授,全球变化研究专家刘晓宏教授受聘为我校特聘教授;旅游经济学专家张辉教授受聘为我校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现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区域环境学、自然灾害学和国土资源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旅游管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第四纪地质学、学科教学论等相关专业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环境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教育硕士等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西部资源环境研究所、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污染暴露与生态环境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城市规划与研究中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黄土高原环境动力学实验室等平台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依托学院设立“陕西省旅游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旅游信息化工程实验室”。
    学院具有优良的科学研究传统和创新精神,在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拓展。学院开设地理科学、旅游管理、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4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文理学科与管理学、农学、工学交叉融合,先后建成《自然地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多彩黄土高原》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测量与地图学》、《世界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省级精品课程,《遥感概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等多门校级精品课程。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陕西省优秀教材10部,省级教学名师3人,宝钢教育优秀教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地理学实验教学中心2015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理科学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形成地理科学、旅游管理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3个省级教学团队。学院为陕西省旅游企业经理培训定点单位,具有国家级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并获得陕西省土地规划乙级资质证书。
    学院在教学改革和管理方面成绩突出,学院多次获得“陕西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单位”称号,并被评为陕西省文明单位。
    建院以来,学院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以推动区域资源、环境、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西北地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协调、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与综合整治、全球变化与自然灾害、土地资源开发与地价评估、风成过程动力学、人口与健康地理、旅游客源市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规划和城市与区域研究等为主题,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应用性和交叉性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进展,解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也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在这些研究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学院的优势研究方向。近五年来,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学研究课题和土地资源定级评价、旅游景点规划等共100多项,为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科学出版社和高教出版社等出版专著和教材近30部;近五年来,在国际SCI(E)期刊、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CSSCI、CSCD)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有10多项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科研成果在全国同类院系名列前茅。
    学院现在拥有自然地理学实验室、GIS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土壤与沉积分析实验室、黄土高原环境动力学实验室、OSL/TL断代实验室、环境辐射实验室等大型综合实验室。实验室配备各种现代化大型分析仪器设备200多台(套),总价值超过4000万元。主要有风洞、X荧光元素分析仪、TOC分析仪、OSL/TL断代系统、Arcinfo、Mapinfo等多种原版GIS软件,新建气象观测园、数字旅游模拟实验室、水资源与工程综合实验室。
    学院资料室现有资料室面积180平方米,共有图书3.9万余册,生均图书达55.6册,生均年进书量达5.1册。学院教学设施完善,拥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开通多种中文、外文期刊与图书数据库,可以满足我院广大师生借阅、阅览的要求。
    学院培养的毕业本科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大多数已成为我国地理科学、资源环境、区域规划、生态环境建设、旅游企事业管理、教育科研部门的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领军人,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为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做出了贡献。近五年来,学院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率100%,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签约率保持在92%以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00万

    ]
  • 国际商学院是陕西师范大学顺应中国大学综合化、研究型和教育创新的要求,于2002年4月18日成立的新型学院,为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学科研单位。2018年1月,学院正式获得国际顶级商学院认证机构——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TheAssociationtoAdvanceCollegiateSchoolsofBusiness,简称AACSB)会员资格。学院秉承“天道酬勤”的院训,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和管理类学院,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何炼成教授任名誉院长,现任院长雷宏振教授。
    学院拥有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有理论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国民经济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统计学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企业管理等20个二级硕士点、MBA和MPAcc专业学位授予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是省部级重点学科。中国发展经济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经济学是一流专业。
    学院设有经济学、金融学、组织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财务与会计和国际金融管理(筹)等7个系,拥有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西部金融研究中心、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商业数据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环境经济与碳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机构,拥有丝绸之路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智库)、行为经济与管理论坛(平台)、教学创新研究中心(《创新与创业论坛》)、创新与创业公共课程教研室等4个综合发展平台,拥有MBA教育中心和IEDP高级培训中心。交叉过程感知与控制实验室为校级重点实验室、陕西区域创新与改革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为省级研究基地、数字商学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7人,其中专职教师91人,教授14人,副教授41人,专职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2人,MBA导师32人。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10人次,陕西省科技新星1人、陕西省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西安青年科技人才”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一年以上出国(境)访学或留学人数达51人,出境率达56%。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10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28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96人,博士研究生25人,留学生9人。
    学院紧跟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大力实施科研强院战略,以研究中心和综合发展平台为载体,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组建了黎建强教授创新团队。学院定期举办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进入讲堂,与师生面对面沟通和交流,成功举办了行为经济与管理国际论坛,为形成特色鲜明、愉悦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近年来,学院教师科研实力持续提升,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3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118项。在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8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70余部,获省级及其它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86项,其中获陕西高等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第五名1项,省级微课比赛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0项,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多项。
    学院现有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电子商务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自2016年起,学院实行本科经济学、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和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在借鉴国内外优秀商学院经验的基础上,设置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研究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外语等方面知识在政府、企业、金融或高校等部门从事相应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学院建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校级全英语教学示范课程8门,校级教学团队6个,校级信息化课程29门,并为全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大规模OtoO公共必修课。
    近年来,学院抢抓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积极参与国家精准脱贫战略部署,承担了陕西省脱贫攻坚成效评估大型服务项目,并作为国家智库单位顺利完成国家贫困县退出评估工作任务。提高了学科声誉和社会服务能力,也为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社会责任感提供了锻炼机会。学院现拥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校级实习实践基地9个,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搭建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近年来,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1项;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84项,其中国家级21项,省部级63项。
    学院根据现代经管学科的专业特点,借鉴欧美经管学院实验教学范式,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创建了课程教学加拓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在实验室资源整合、规范化建设与实验教学等方面积极拓展,先后整合构建了大数据平台、人力资源实训教学平台、电子商务实训平台、财务管理模拟实训平台、经济发展实验教学平台、金融模拟实训平台和生产运营管理实训平台,形成了互动共享的经济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经管人才提供了条件保障。实验室使用面积1531.02平方米,建设总投资1150多万元,其中85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700多台(套)和200多万元的各类教学与实验室管理软件30多套,为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大类专业38门专业课和选修课程开设156个实验、实训和实习项目。
    学院自成立以来,从国际化长远发展的视角出发,鼓励并支持教师海外访学以及到海外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积极推进与世界知名高校建立本科生、学术型研究生、MBA的国际化联合培养项目。特别是2012年以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先后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美国班尼迪克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商学院、英国格林威治大学、英国肯特大学、法国南锡高等商学院、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等数十家海外院校洽谈合作办学事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引进多名外教和名师进课堂,累计为我院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课程10余门次。每年举办暑期课程,邀请国外知名教授为学生讲授学术前沿知识。近年来,学院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出国访问交流50余次。学院主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0余次。
    学院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第一要务,谨遵“天道酬勤”的院训,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胸怀宽广、富于创新、热爱生活、具有国际视野、受人尊敬的优秀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一个师生向往的知识殿堂和社会敬重的智慧高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50万

    ]
  • 为培养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和教育名师大家,充分发挥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陕西省教育厅与陕西师范大学于2021年11月联合成立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学校随即于2021年12月建立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院,作为学校二级实体科研机构,与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合署办公。2022年12月,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院更名为教师发展学院,为学校独立设置的二级实体教学单位。研究院(学院)以全面助力陕西省乃至西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培养造就教育名师大家为主要任务,重点面向优秀教师、校园长和教育管理干部开展学历提升和教育培训,针对一线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决策咨询和专业指导,是集高层次教师培养、教师发展研究与高端智库建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教学科研机构。研究院(学院)内设思政教育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教育管理研究、教师发展培训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5个研究中心。中心以项目制形式,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依托各类纵向、横向项目和专项项目,开展针对国家教师发展战略规划、区域教师人才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策略、一线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理论及实践研究。研究院面向陕西省高校、中小学幼儿园,设立“陕西教师发展研究计划项目”,该项目列为省教育厅“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序列。研究院主办的《当代教师教育》学术期刊被《中国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报告》收录。研究院(学院)于2022年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现有教育博士研究生110名、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10名、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17名。学生主要来自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高校、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一线教师等。教育博士按照“精准培养,量身定制”原则,实行“一人一计划”的培养机制,所学课程具有“跨学科、跨领域、重实践”的显著特征,充分体现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特色。研究院还面向陕西省内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计划在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招收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资格。研究院(学院)现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51名,其中校内导师47名、校外兼职导师4名,另有来自基础教育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教育博士校外合作导师13名;教育硕士指导教师21名。指导教师队伍中,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6人,具有省部级人才称号的4人。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研究院(学院)将紧紧围绕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坚持高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建设西部教育家型教师和校园长培养的战略基地,着力打造西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源地,坚定践行“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为建设基础教育高素质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贡献!(数据截至2023年2月11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陕西师范大学一同经历了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最早发端于1944的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教育学系,后历经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历史变迁,1999年开始与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开展合作,以教育科学学院为依托,冠名田家炳教育书院,以铭记田家炳先生的无私捐赠。2009年独立建制的教育学院(田家炳教育书院)组建成立。
    教育学院分设教育学系、课程与教学系、教育管理系、学前教育系、特殊教育系、教育技术系。设置和挂靠的研究机构有:西部教育研究中心、陕甘宁教育研究中心、教育法治研究中心、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教育高等研究院、特殊儿童认知与行为研究中心、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等。学院专家作为主编、副主编和编辑,为学校创办了《当代教师教育》、《中国艺术教育》、《西部教育报告》等学术期刊。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1人,其中有教授32人,副教授37人,讲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75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49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马工程”首席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马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3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1人。郝文武教授、陈鹏教授、陈晓端教授等一批学科带头人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在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著名学者刘泽如、马师儒、郝耀东、李绵、朱勃、吴元训、张安民、谢景隆等前辈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十五年来,教育学科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2002年,教育学专业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名牌专业”;2003年和2005年,获得教育学原理和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学位授予权,教育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获批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学校将“面向当代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与认知科学研究”列为“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9年,学院开始承担“985”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任务,成为全国首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教育学本科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教育技术系由新闻传播学院整体划转教育学院;2014年教育部项目“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获准立项;教育学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B+。
    学院目前开设有5个本科专业,设有1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学术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另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先后获批4个省级教学团队,培育出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课程以及校级信息化示范课程。
    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1项,承担省部级及重要横向科研项目105项,发表CSSCI来源学术论文539篇(核心及以上),出版专著139部,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33项。郝文武教授的教育哲学研究、陈鹏教授的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栗洪武教授的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陈晓端教授的教学论研究、司晓宏教授的教育管理研究、龙宝新教授的教师教育研究、田建荣教授的考试研究、赵微教授的学习困难儿童教育干预研究、傅钢善教授的网络与远程教育研究、张文兰教授的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教学应用研究等在国内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与西部教育研究等特色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具有显著影响。
    学院建有教育学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包括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中心、学前教育实验教学分中心、学生发展实验教学分中心、教师发展实验教学分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支持系统。另有钢琴房、舞蹈室、美术室等,硬件资源完备,图书资料丰富,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学院以“打造西部教育研究高地,跻身国际一流教育学科行列,培养高层次教育人才,服务国家与区域教育发展”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放眼全球,不断增强对西部教育的影响力、辐射力与竞争力,力争成为我国西部教育研究的重镇、卓越教师培养的摇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始于1945年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教育系,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刘泽如教授正式创建了心理学教研室。1978年4月,心理学教学与专业建设同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一并恢复,1981年获得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内最早的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86年正式开设了心理学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1997年在原教育科学学院下设心理学系,2002年增设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心理学科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建立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获批建立陕西省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2008年12月学校学科调整,成立了心理学院,2010年获得心理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航空航天心理学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与博士学位点获国务院学位办备案。60多年来,在刘泽如、杨永明、欧阳仑、孙昌识等老一辈心理学家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不懈努力,为心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积淀了深厚的学术底蕴。新世纪以来,在学科带头人游旭群教授的领导下,心理学科建设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已经成为国家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基地之一。现任院长王振宏教授,党总支书记李录志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董增云副研究员,副院长何宁教授、杨剑峰教授。
    学院现由心理学系,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心理学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等教学与研究机构构成。学院现开设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2个本科专业;心理学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有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另有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教育硕士和应用心理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此外,学院还拥有陕西省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与陕西省心理学会等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
    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师资博士后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8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4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8%,形成了一支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师资团队。师资队伍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4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2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明德教师奖获得者1人,陕西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工作者1人。学院有4位教授被中国心理学会认定为中国心理学家,游旭群教授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担任国内顶级心理学学术刊物《心理学报》副主编。近年来,学院还聘请了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学院兼职教授。
    学院一向以人才培养为学院发展之根本,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本科专业建设、办学条件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新世纪以来心理学专业先后获批为陕西省名牌专业、特色专业与国家特色专业,基础心理学教学团队先后获批为陕西省教学团队与国家教学团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学团队获批为陕西省教学团队,高素质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为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心理学实验中心获批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心理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批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有国家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陕西省精品课程5门,陕西省双语示范课程1门;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各类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等。
    学院一向突出科学研究在学院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大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学院在航空航天心理等应用认知与人因工程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在教师职业健康心理与测评,情绪、人格与社会行为及其神经生理基础,认知与语言认知及其神经机制,儿童青少年人格、社会认知发展与心理辅导,学习心理与理论心理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中国民航总局科技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科学规划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100余项;先后在PsychologicalScience,AccidentAnalysisandPrevention,BiologicalPsychology等SSCI、SCI收录国际心理学学术顶级期刊、《心理学报》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3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其中“航线飞行员人因训练及心理品质评估管理系统的研究”、“中国航线飞行员心理选拔系统研究”先后获得第四届、第六届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研究成果已被国内多家著名航空公司在飞行员选拔、训练及驾驶规范性评估等方面得到推广应用。另外,在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中小学生人格发展与道德教育、中小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等取得的成果也广泛服务于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学院广泛开展与大力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学院国际化进程。近年来已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20余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有美国、越南等国家与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到学院做访问学者、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学院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系建立了本科人才培养经验交流机制。
    根据学校“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心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当前心理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正以昂扬的精神,团结一心,开拓创新,努力推进学科专业、科研平台、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基础教育服务与社会服务的能力,努力推进“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心理学科与研究型学院建设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陕西师范大学地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都西安,建校于1944年,是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6多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已建成学科门类齐全、培养层次完备、以教师教育和人文社科研究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69个本科专业,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学校丰厚底蕴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一、历史沿革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轫于编辑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陕西师范大学就召开全国最早的编辑学学术会议,并随后出版编辑学著作。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立编辑学研究室,1993年开始在中文系招收新闻学本科生,1997年成立新闻出版研究所。2000年6月,学校整合校内新闻系、电化教育系、编辑学研究室和电教影视中心等资源,联合成立了新闻与传播学院,成为西北地区首家以学院建制的大学传媒教育机构。2003年获批新闻学硕士点、传播学硕士点,2006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点,2006年获批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2007年获批自主设置的文艺与文化传播学博士点(同时获批二级硕士点),2010年获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2011年获批电影学硕士点、戏剧戏曲学硕士点,2011年8月获批戏剧与影视学一级硕士点,2014年获批出版专业硕士点,2015年获批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硕士点。学院成为西北地区首家自主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且硕士学位点最多的大学二级学院。2014年12月16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与陕西师范大学签订了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学院正在以部校共建为机遇,努力提升学院办学水平,为陕西乃至全国新闻传播及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二、办学特色建院20多年来,学院发挥西安,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历史文化优势和陕西师范大学的人文社科优势,在党政、学界、媒体等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在全院教职工的艰苦奋斗下,逐步形成以下办学思路与特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铸魂育人,将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先导,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立德树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效;·坚持凸现传媒类学科作为社会发展特色学科的优势,挖掘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潜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繁荣;·坚持文理艺多学科融合,凝练主流学科方向、地缘学科方向和新兴学科方向,着力建设具有西部特色、时代底色和需求本色的学科体系;·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真正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坚持国际化进程,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努力与国际接轨,拓宽“走出去、请进来”的渠道,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党的领导,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努力创造团结、奋进、和谐的人才培养环境和学院文化。三、学科设置学院学科设置较为齐全,覆盖面广,形成了文理艺相结合、学术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学院在新闻系、编辑出版系、广播电影电视系、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和网络与新媒体系五个本科教学系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布局,目前建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硕士一级学科,3个专业硕士点(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广播电视艺术硕士)。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先后于2007年、2012年自主设置了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文艺与文化传播”和“媒介与社会变迁”,不仅培养了高级传媒人才,还造就了一批博士生导师,为学院的学科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新闻传播学位列全国第17位,属于B档。四、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8人,高级实验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人,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国外取得学位的超过25%,在读博士3人。同时,学院着力打造学界和业界相结合的人才队伍,从央媒陕西分设机构、陕西日报社、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等相关媒体机构遴选、聘任高水平的专家和学者30余人担任客座教授和外聘导师,充实兼职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学院的实务教学水平。此外,学院双聘院士1位(多语种信息处理专家、新疆大学吾守尔·斯拉木院士),特聘教授2位(教育部虚拟现实工程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周明全;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贾磊磊)。学院师资队伍跨文、理、艺三个学科门类,已经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学缘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师资队伍中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1人,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1人,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位,陕西省和贵州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各1人,省级百青艺术家2人,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1人,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委员会副会长1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1人,陕西省传播学会副会长1人,陕西省青年新媒体协会副会长1人,陕西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1人。五、教学平台学院建有国家级、省部级各级各类软硬件平台,为学院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学院在学校支持下,已建成国内一流的硬件环境,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数字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设施较齐全的传媒实验室群落之一。该中心于2007年获批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到目前为止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9年学院融媒体中心获批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0年学院与校内相关单位共同申报获批教育部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2007年,新闻学获批陕西省特色专业。2014年,新闻学获批陕西省唯一的同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15年,开办斯诺卓越新闻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2019年,新闻学荣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0年,播音与主持艺术、编辑出版学两个专业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在教育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中,学院于2007年获批播音与主持艺术跨学科培养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该实验区先后承担了兰州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西部民族人才委托培养工作。学院搭建了多层次有机协调的人才培养平台,这些平台横跨国家、省市、学校、学院四级体系。其中国家级平台3个,分别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3个。省级平台15个,包括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省级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动漫教育基地1个。校级平台2个,包括斯诺新闻卓越人才创新班1个、齐越播音与主持卓越人才创新班1个。六、思政教育学院强化全浸入式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和立德树人理念,构建知识·体验·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成效卓著。2015年,“传媒专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获评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新闻系教职工党支部获评全省高校党建“双创”样板建设支部,一年后通过验收。2017年,学院党委报送的“新闻系教工党支部以‘两学一做’为契机,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入选教工党支部工作案例类优秀作品(全国共计15件),获得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表彰。2018年,学院党委报送的“从师大校园的一颗玉兰树说起——谈谈中共延安时期的对外传播”入选教工党支部微党课优秀作品,获得教育部组织的第二届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表彰。2019年,“深度贫困地区扶贫策略宣传推广路径调研服务队”获评团中央全国大中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陕西省“万名学子扶千村”暑期实践优秀团队。2020年,在第一批全省高校团建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工作中,新闻专业2017级斯诺卓越新闻人才创新班团支部入选“全省高校团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七、科学研究学院拥有长安与丝路文化学科创新111引智基地(国家级)、院士工作站(市级)、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学术平台优势。为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在学校支持下,充分发挥传播学科优势,整合学校人文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力量,成立了“一带一路”文化教育传播智慧港。学院正在利用这些学科平台优势,打造新的学科增长点,引领学院学科特色发展。2021年,我院新增2个国家级实验室:由学校“一带一路”文化教育传播智慧港组织策划,学院牵头负责,整合学校吾守尔·斯拉木院士工作站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力量,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等四家企业和高校共同组建的“西部多语种文化资源智慧出版重点实验室”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同年,我院与计算机学院联合申报的“民歌智能计算与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入选第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学院先后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电影电视研究中心、中国西部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知识媒体研究所、中国城市传播研究中心、西部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舆情监测与分析研究中心、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口语传播研究中心、丝路虚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学院已经成为西部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阵地,在学术界业界产生了积极影响。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是中华传统文化发祥地之一,是红色革命圣地,是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和人文交流基地。这些资源正是学院学科的依托,学院将基于中国问题的新闻传播学和戏剧影视学延伸到红色新闻史、乡村传播和西北文化传播等诸多领域,成果丰硕。2015年以来,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计划1项,国家社科基金15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46项;荣获省社科奖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厅局级和学会奖2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参与)1项;发表权威论文70余篇,其中新闻传播类四大权威期刊论文29篇,权威出版社出版著作18本,教材7部。特别是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计划“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立项经费4868万元,其中国拨经费1868万元,项目成果在科技部门户网站多次重点推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批评”,立项经费60万元;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西秦腔文献整理与传承保护研究”,立项经费40万元。八、人才培养学院现有在校生1246人,其中本科生804人,硕士研究生406人,博士研究生26人,留学生10名。学院结合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和当前媒体变局,在稳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措施,狠抓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修订和完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法和举措。近年来,学院开办“斯诺卓越新闻人才实验班”和“齐越卓越播音与主持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学院通过优质资源投放,如本科生导师制、读书会、假期大见习、研究课题等,加强学生理解民情、国情和世情,提高专业能力,积极开展在融媒体环境中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年10月27日在“传媒教育”专版发表通讯作品《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秉持卓越目标培养全能新闻人才》,进行了特别的报道。学院连续十二年开展“晨读经典”等特色活动,并举办十二届“晨读经典大赛”,大大提升了传媒学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已形成品牌效应,受到校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学院先后为社会各界培养人才5000余名。在校生和毕业生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央视挑战主持人年度总冠军”全国大学生朗诵比赛二等奖、陕西省主持人大赛一等奖、国际纪录片中国选片赛金奖、“全国新闻学子论文大赛”一二三等奖等各类奖励500余项。毕业生分布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青报、新京报、上海文广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羊城晚报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卫视、深圳卫视、山东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河南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人民网、环球网等全国各大媒体。大部分毕业生集中在西部地区的各主要媒体、高等院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大多已经成为业务骨干。学院已经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传媒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九、社会服务学院坚持对接社会需求的办学要求,依托丰厚的教育资源和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开展交流、合作和联合办学,走出一条开放办学的途径。学院先后与陕西电视台、华商报社、陕西新闻出版广电局、陕西省新华出版集团、西安市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西部电影集团、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单位合作,先后成立了“陕西电视台业务培训基地”“华商报社新闻培训基地”“陕西省报刊审读中心”“西安市委宣传部传媒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等机构,为社会各界提供了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学院依托学科及各种平台优势,助力文化扶贫,发挥智库作用,服务政府科学决策,多份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纳及省领导批示,为地区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李震教授主持的大型文化纪录片《秦风》在央视播出,获得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近年来,在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努力下,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实施“立足区位,凝练特色,精准发力,打造精品”发展策略,充分整合和优化学院资源,服务国家战略,凝练特色研究方向,打造高水准研究团队,以期形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90万

    ]
  •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2016年12月由原政治经济学院更为现名。政治经济学院的前身是西北大学师范学院1952年设立的政治教育专修科和陕西师范学院1956年设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54年,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建制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初,西安师范学院和陕西师范学院合并组建陕西师范大学,与此同时,西安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也与陕西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合并,成立了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93年7月15日政治教育系更名为政治经济学院。2000年6月,学校决定将政治经济学院和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部合并,成立新的政治经济学院。2009年9月,根据党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学校将原隶属于党委学工部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并入学院,并将政治经济学院更名为政治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16年8月,学校决定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12月政治经济学院更名为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专任教师75人(含师资博士后2人)。专任教师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近50%的教师有出国研修经历;专任教师职务结构合理,有教授22人、副教授28人、讲师2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5人。教师中获国家级人才称号的4人次,获省部级人才称号的12人次,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人。
    学院现设哲学系、法学系、公共管理系、社会学系、政治学系等5个系,分别设有哲学、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5个本科专业,学制均为4年。其中哲学专业为陕西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并入选陕西省首批一流专业(培育)。
    学院现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技哲学、社会发展与制度文明等。有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招收硕士的专业有11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另有社会工作硕士(MSW)、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办学思路明晰、特色鲜明、实力雄厚,有较高的学科声誉。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30多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0多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30多项。
    学院重视学科平台和实验室建设。现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究基地1个(区域创新与改革发展基地)、陕西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公共治理与政策创新研究中心),另有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安社会科学院共建的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战略合作研究基地,与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共建的“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和与西安市长安区委共建的“地方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以及校级学术平台“张载关学与传统文化研究院”等若干个。设有专业实验室9个:MPA案例教学室、MPA案例分析室、综合实验室、模拟法庭、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实验室(含社会学与社会工作观察室)、哲学虚拟仿真实验室、国学体验坊、政治学实验室(正在筹建)。
    多年来,学院坚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方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杠杆,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积极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和交流、促进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互发展,积极借助校内外各种办学资源,使学院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及学生工作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学院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能力全面、作风优良、适应力强,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在90%以上,获得各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更名为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以来,学院坚持以建设一流哲学学科为示范,引领政治学、社会学、法学、行政管理等学科融合发展,着力建设哲学和政府管理两大学科群;着力培养面向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哲学素养和哲学思维、符合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学院班子积极抢抓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机遇,致力于将学院建设成为集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咨询培训和政府智库为一体的西部重镇,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主政治的进步,更好地发挥学院社会服务功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00万

    ]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简称:陕西师大 地区: 陕西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00~6.9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师范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199号/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陕西师范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