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学校简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简称:沈航
  • 地区: 辽宁
  • 类型:理工类、公办
  • 学制:3~3年
  • 学费:¥2.40~4.5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中国辽宁沈阳道义经济开发区道义南大街37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与辽宁省三方共建高校,是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航空航天)培养基地,已经基本建设成为“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辽宁老工业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技术工程研究基地”。

学校始建于1952 年,是原航空工业部所属的6 所本科航空院校之一,前身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后历经“东北第一工业学校”、“沈阳航空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发展阶段,于2010年3月正式更名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三方共建沈航;2016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决定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共建沈航。2017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与沈航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航空发动机学院。

学校占地1731亩,建筑面积8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9.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1亿元。截至2018年8月31日,图书馆入藏图书1278083册(包括图书、过刊、学位论文,不包括院系图书),报刊4590种;电子图书683768册。现有各类学生22000余人。

学校具有推免硕士研究生资格,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1个博士一级学位点,15个硕士一级学位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现已形成了以“航空装备设计制造与试验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航空宇航学科群和以“航空信息化与控制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信息科学学科群。

学校下设22个教学、科研单位;现有58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重点专业和国防紧缺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10个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中心,9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近年来,先后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5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一等奖13项;现有省级精品系列课程22门;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科技大赛,获得国家级奖励828余项,创新创业项目156项,竞赛成绩位于辽宁省高校前列。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其中万余人就职于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千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百余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等高层管理职务,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

学校现有“新能源通用飞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34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之一。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是辽宁省“十二五”重大科技平台,成功研制了三款新能源飞机,其中,我国首型电动双座飞机“锐翔”(RX1E),是世界上仅有的按照美国ASTM标准进行适航审定的四款飞机之一,是国家民航管理局颁发“适航型号合格审定证书”的第一款电动轻型飞机。“十一五”开始,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航空预研和航空型号研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科研指标逐年提升,近五年内学校科研项目总量年均超过1亿元,基本达到师均经费10万元以上,发表核心以上论文3019篇,其中:SCI论文458篇、 EI论文842篇、ISTP论文642 篇、中文核心论文1159篇。申请专利共计515 项,其中:发明专利333项、实用新型专利143项、软件著作权专利39项;授权专利共计336 项,其中:发明专利149项、实用新型专利151项、软件著作权专利36 项。教师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4项,其中:省一等奖6项、省二等奖12项、省三等奖12项、市级科技奖 4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专任教师近千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2人;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368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50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5人;现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辽宁省教学名师13人,校级教学名师2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辽宁省特聘教授5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百、千、万层次人才72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3人;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

现有80个国家的1200余名学生在校留学,学历生在校规模名列省内高校首位,是辽宁省内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的20所高校之一,与法国皮卡迪大学、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等125个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五年来,教师因公出国(境)300多人次,学生国(境)外交流近700人次赴国内外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进修培训。

学校以“立足航空、明德育人、求实拓新、志在卓越”为办学宗旨,凝炼了“德能并进、勇毅翔远”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学校将坚持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辽宁、助力振兴作为重要面向,把学科建设、内涵发展作为工作主线,把依法治校、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高协同学科体系、高标准培养质量、高水平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队伍、高品位校园文化,在服务辽宁振兴发展的神圣使命中,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相关数据截至2018年9月)

  • 复试 复试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是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必要环节,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1.教育部按照一区、二区制定并...
    2024-01-22
  • 调剂 我校将按教育部有关政策确定并公布我校调剂工作办法和公告。 1.考生调剂基本条件 (1)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2)初试成绩(含加分,下同)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
    2024-01-22
  • 初试 1.打印准考证 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
    2024-01-22
  • 报名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
    2024-01-22
  • 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23年10月8日至10月25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3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yz.chsi.c...
    2024-01-22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简称:沈航 地区: 辽宁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4.5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 地址:中国辽宁沈阳道义经济开发区道义南大街37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学校简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与辽宁省三方共建高校,是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航空航天)培养基地,已经基本建设成为“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辽宁老工业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技术工程研究基地”。

学校始建于1952 年,是原航空工业部所属的6 所本科航空院校之一,前身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后历经“东北第一工业学校”、“沈阳航空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发展阶段,于2010年3月正式更名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三方共建沈航;2016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决定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共建沈航。2017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与沈航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航空发动机学院。

学校占地1731亩,建筑面积8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9.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1亿元。截至2018年8月31日,图书馆入藏图书1278083册(包括图书、过刊、学位论文,不包括院系图书),报刊4590种;电子图书683768册。现有各类学生22000余人。

学校具有推免硕士研究生资格,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1个博士一级学位点,15个硕士一级学位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现已形成了以“航空装备设计制造与试验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航空宇航学科群和以“航空信息化与控制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信息科学学科群。

学校下设22个教学、科研单位;现有58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重点专业和国防紧缺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10个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中心,9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近年来,先后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5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一等奖13项;现有省级精品系列课程22门;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科技大赛,获得国家级奖励828余项,创新创业项目156项,竞赛成绩位于辽宁省高校前列。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其中万余人就职于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千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百余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等高层管理职务,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

学校现有“新能源通用飞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34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之一。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是辽宁省“十二五”重大科技平台,成功研制了三款新能源飞机,其中,我国首型电动双座飞机“锐翔”(RX1E),是世界上仅有的按照美国ASTM标准进行适航审定的四款飞机之一,是国家民航管理局颁发“适航型号合格审定证书”的第一款电动轻型飞机。“十一五”开始,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航空预研和航空型号研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科研指标逐年提升,近五年内学校科研项目总量年均超过1亿元,基本达到师均经费10万元以上,发表核心以上论文3019篇,其中:SCI论文458篇、 EI论文842篇、ISTP论文642 篇、中文核心论文1159篇。申请专利共计515 项,其中:发明专利333项、实用新型专利143项、软件著作权专利39项;授权专利共计336 项,其中:发明专利149项、实用新型专利151项、软件著作权专利36 项。教师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4项,其中:省一等奖6项、省二等奖12项、省三等奖12项、市级科技奖 4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专任教师近千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2人;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368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50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5人;现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辽宁省教学名师13人,校级教学名师2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辽宁省特聘教授5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百、千、万层次人才72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3人;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

现有80个国家的1200余名学生在校留学,学历生在校规模名列省内高校首位,是辽宁省内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的20所高校之一,与法国皮卡迪大学、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等125个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五年来,教师因公出国(境)300多人次,学生国(境)外交流近700人次赴国内外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进修培训。

学校以“立足航空、明德育人、求实拓新、志在卓越”为办学宗旨,凝炼了“德能并进、勇毅翔远”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学校将坚持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辽宁、助力振兴作为重要面向,把学科建设、内涵发展作为工作主线,把依法治校、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高协同学科体系、高标准培养质量、高水平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队伍、高品位校园文化,在服务辽宁振兴发展的神圣使命中,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相关数据截至2018年9月)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