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工程学院成立于1984年。现设有安全工程、消防工程、保险学、飞行器适航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安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消防工程、保险学专业是辽宁省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学院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学院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1人,全国消防工程专业教指委委员2人,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特约研究员1人,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常务理事1人,多名教师为国家、省、市安全生产专家。学院坚持走特色发展、协同融合的专业发展之路,四个本科专业均是全国较早设立、特色鲜明的专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安全工程专业1983年招生,是全国工科院校中最早成立的安全工程专业,2007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20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995年设立的消防工程专业是国内普通高校首个消防类专业,专业以飞机火爆防控为特色,在国内同类专业中独树一帜;保险学专业1996年率先以安全工程(保险工程)名义招生,作为国内唯一具有工科背景的保险专业在财险评估方面极具优势,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发展潜力大;为适应我国飞行器适航领域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学院在航空安全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2015年成立了以飞机防火和可靠性适航为特色的国内第五个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以“大安全”理念为基础,航空安全为特色,坚持以风险分析、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为核心,在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应用、航空器防火适航、复杂系统可靠性、军用飞机易损性、保险核保与理赔、工业企业防火防爆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基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国防预研项目、省部基金以及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100余项,发表论文800余篇。近年来,已成功参与到国产C919大型客机、CR929宽体客机等多个民机适航及安全性验证研发工作。学院获批成立了“辽宁省飞机火爆防控及可靠性适航技术重点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防火适航和可靠性适航为特色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已通过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AS9100D认证,具备飞行器适航验证资质。学院实验中心设有安全人机、电气安全、压力容器、通风除尘、职业卫生、防火防爆、阻燃技术、防火适航、保险实训等先进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实验条件居国内同类专业前列,具备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及教学的先进手段。学院还具有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较好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安全工程学院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促发展”的建设方针,本着“德能并进,勇毅翔远”的校训精神,努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多年来,已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了4000余名安全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在国内安全领域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根据国家在新材料领域的发展战略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对新材料的战略需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在2000年7月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设金属材料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焊接技术与工程系、功能材料系、复合材料与工程系和实验中心等6个教研机构以及学院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院经过20年发展,建设金属材料、材料成型、焊接技术与工程、功能材料、复合材料与工程五个本科专业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金属材料工程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多位教授在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中国焊接学会、辽宁省高校材料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出任理事和委员职务,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省部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担任军委科技委、国家基金委、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影响力,师资水平处于学校前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直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牢固树立“质量至上”观念,强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培养,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测和保证体系,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科研促教学,力求在办学中体现自己的特色,为我国航空工业和辽宁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基础扎实、适应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几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不断加强就业工作力度,在注重就业数量的同时大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与中航工业哈飞公司等航空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我国航空企业培养了以中国航发长江动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厚锐为代表的大批优秀毕业生。近三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高于辽宁省内同类专业平均就业率,考研录取率达到40%以上,处于我校前列,多位毕业生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进行深造。加入我们,将会有优秀的辅导员老师关怀指导;齐聚一堂的党日主题活动汇聚思想;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伏案解题。不仅如此,内容丰富多样的实验也是材料学院的一大特色,来跟着我们一起,领略显微镜下的浪漫,探索微观世界的神秘。除此之外,我院在文体活动中也有着不俗的成绩。大合唱,精神抖擞一举夺魁;运动会,坚持不懈拼尽全力。各大比赛中,材料学子都刮起了一阵青春风暴。在这里,可以激发你的潜力,挖掘你的回忆,培养你的技能,沈航全体材料师生欢迎你的到来!材雄德茂,料实求真!我们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你!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一)基本情况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源于我校1958年成立的无线电专业,1978年成立的电子工程系,是我校最早的三个系之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2008年成立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下设电子工程系和通信工程系。学院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优良传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2008年获批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1年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目前还拥有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并获批军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防特色学科,重点在信息感知与传感器网络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学院紧密结合军民融合、产教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振兴辽宁为己任,改革创新,为把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贡献力量。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以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坚实的人才培养平台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近年来,学院紧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满足新时代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二)办学特色(1)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瞄准航空航天行业、国防科技工业以及信息与通信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组建了一支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学术方向稳定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6人,专任教师5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0人,博士32人,占比56%,硕士生导师20人。其中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兴辽青年拔尖人才3人,辽宁省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聘请校外兼职教授6人,其中国家973首席专家1人,中科院百人层次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兼职硕士生导师7人。(2)专业建设突出: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按照专业认证理念,以产出为导向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以航空电子为特色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经过多年实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20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1年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专业,2019年被评为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0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今年准备申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科研实力雄厚:近年来,学院深挖科研潜力,坚持纵向基础研究与横向成果转化相结合,科研反哺教学,以助研岗位形式积极吸收本科学生及研究生加入课题组,将科研素质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近年来,学院相关课题组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装备发展预先研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工信部民机专项、航空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重点研发项目、辽宁省自然基金项目等纵向项目50余项目;承担中航集团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及其他企业合作项目60余项。(4)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22篇,一级学报论文7篇,EI收录论文46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6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5项,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3项;完成各类航空企业院所、军工企业合作横向课题共65项,合计科研总合同金额3130.9万。(5)学科平台坚实: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实践教学条件,“辽宁省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空天信息处理与应用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平台;拥有“辽宁省电工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辽宁省航空电子与通信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省级教学平台。实验中心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拥有电路、模电、数电、电磁场与微波、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电路等专业基础实验室,还拥有导航、雷达、天线、电子对抗、航空电子系统、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现代通信网络、遥控遥测、传感器等专业实验室。(6)竞赛成绩优异:学院投资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并设立电子精英社团。以实际项目驱动、竞赛引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得优异成绩。在辽宁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金奖1项,银奖1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家铜奖1项,省特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5项、省一等奖31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79项,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获东北赛区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6项,省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1项。(三)国际交流学院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拓宽学生国际交流培养途径,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目前学校已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密西西比大学和韩国仁荷大学等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我院学生就读期间可选择到国外合作高校,进行“3+1”“2+2”或短期交换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学院自2011年开始招收通信工程专业留学生。2017年获批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电工及工业电子学》。我院教师中先后有10余名教师赴美国田纳西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访学,有多名教师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航空发动机学院是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学院,是在我校1952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航空发动机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航空特色鲜明的主体学院之一。作为学校共建学院,目前学院设有航空动力系、热能工程系和动力工程系,同时,围绕国家发展航空动力重大需求,按“新工科”建设理念,设立制造系、材料系和测控系,分别挂靠学校相关学院管理。学院依托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是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拥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航空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获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学院主体现有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其中,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是辽宁省航空航天类本科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核心专业,获批辽宁省示范专业。学院拥有一支规模、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航空发动机构造强度及振动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辽宁省教学团队。学院拥有新能源通用飞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航空推进系统先进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拥有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已建成配套的实践教学设备条件和校内外实习基地,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条件。学院紧密围绕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承担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航空基础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并取得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已在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振动与健康管理、航空声学与航空航天薄壁结构热声疲劳、先进燃烧设计与验证、內流传热与高效冷却,以及气流密封激振与新型密封结构设计等领域形成学科特色与优势,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建立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留学生交流和合作培养机制,不断扩大学院办学的国际影响力。学院作为我国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科学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并认真贯彻落实。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就业质量高。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国家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工业部门,以及部队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有的成为国家党政机关领导,为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在新时代将继续秉承“德能并进,勇毅翔远”校训,发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校风,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为了适应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培养和战略发展的需求,航空宇航学院紧密围绕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立足国防需求,服务区域经济,以力学学科为支撑,开展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制造技术及相关前沿交叉学科研究,构建特色航空宇航学科体系,努力打造国内国际有影响、具有鲜明航空宇航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性、研究应用型学院。截止至2021年初,学院现有本科生17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留学生400余人。在职教职员工9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5人,具有博士学位56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兴辽英才、百千万层次人才7人,教授21人、副教授34人,另聘任了7位国内顶尖学者、专家担任客座、兼职教授。学院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等航空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紧密合作,并建设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航空航天类本科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等20余个实践教育基地。学科建设:学院拥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力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首届博士生开始招生。根据学科建设的需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内涵建设,并建立、完善学科、学术(方向)带头人制度,围绕研究方向进一步汇聚研究队伍。学院现有新能源通用航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辽宁省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积极争取省双一流特色学科、国防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建设通用航空实验室、航空结构件智能装配与性能测实验室、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与仿真实验室、自感知型智能飞机结构胶接实验室等研究条件。目前,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军科委等国家级项目的数量逐年增加、质量逐步提升。教育教学:学院现设有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工程力学、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建设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防特色专业,工业与信息化部与辽宁省共建专业,辽宁省示范性专业及综合改革试点。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是辽宁省一流建设试点专业。学院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航空报国情怀和创新创业精神。专业内涵日益丰富、特色日渐鲜明,拥有省级一流课程4门。实验条件、实践资源逐渐充实,拥有国家级、省级“航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成果日益丰富,近年获校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教学成果奖10余项。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就业率、考研率、英语四级通过率逐年上升,2020届考研率为32.58%,共计考取116人,其中西北工业大学23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6人,41人被985院校录取,58人被“国防七子”高校录取;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74.69%,创历史新高;科技竞赛参与率逐步提高。科学研究:学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防需求、区域经济,遵循“科研——平台——学科——人才”一体化建设思路,结合自身专业与学科发展需要,优化改进科教联动发展机制,在原有科研团队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加强内涵建设,逐步形成通用航空飞行器等七个研究所,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交叉融合,全方位推动先进航空航天基础与应用研究发展,为转型发展与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学院蹚出一条新路。学院紧密结合国家在航空相关领域的重大科技任务发展需要和科技、创新要求,依托学科特色与优势,精心组织、努力运作,科研工作得到良好发展,科研水平得到快速提高。近5年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总装预研、空装预研等国家、省部级项目300余项,科研经费近亿元,国家授权专利10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400余篇,获省部级奖3项。学生工作:学院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出发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引领、筑梦青春”作为学生思政工作的培养目标。以“主抓学风建设、主打科技竞赛”为重点,实施“筑梦领航工程”,以网络新媒体平台为主要阵地加强思想引领,以榜样引领为主要方向夯实学风建设,大力推进科技竞赛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贯彻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每年都组织党团日、实践、学术、科技、文体等多彩活动,丰富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全面发展,素质过硬。分团委荣获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省“创新杯”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奖、省航空航天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市先进团委等荣誉称号。持续推进“飞行+制造梦”科技创新俱乐部建设,近两年荣获国家级以上奖项200余项,省级奖项300余项,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0多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机电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学科特色突出。经过近7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点,拥有一个一级博士点。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三个专业,学院现有本科生18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留学生90余名;学院始终与航空工业同频共振,70年来培养了大批航空制造专门人才、长江学者、德国洪堡学者和企业高管等。学院现有教职工94人,其中博士52人、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辽宁特聘教授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6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飞机典型零件数字化制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拥有先进通用飞机设计与制造省部共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7个科研平台,与航空制造行业翘楚共建4个技术平台,在数控加工与智能制造、增材制造与激光加工、机器人与航空装备形成学科方向、人才团队和科研平台的体系化,研究成果在最新型舰载机、先进航空发动机、火星探测器上成功应用。学院注重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大学生创新中心和空天机构创新俱乐部三年来获省级以上荣誉350余项,获批国家授权专利4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学院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专业基础实验室、8个专业综合实验室。学生创新、科研、教学实训场地约1万平米,智能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高水平仪器设备40余台套,设备总资产5千余万元。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源于1978年设立的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计算机及应用本科专业,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1995年组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并于2003年更名为计算机学院,延续至今。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三个专业,并于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学位留学生。现有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各1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和省特色专业等专业建设工程4个。学院现有办公面积近7000平方米,本科实验设备约2000台套,专业实验室1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和省级实践基地各1个,并与2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现有1个国家工程中心和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及电子信息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权。20余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先后获评辽宁省首轮重点学科、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辽宁省优势特色学科,并在2016年的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评“B-”,于2018年获批省一流学科,学科建设成效位居省属高校前茅。在师资团队方面,计算机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8人,讲师3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省百千万人才等各级人才称号获得者50余人次,学院结合专业建设情况聘请企业专家和其他高校教师担任外聘教师。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工程系、软件工程系、基础教研中心、实验中心、留学生工作部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共7个二级教学机构。同时,以教授为核心,依托科研团队和辽宁省大规模分布式系统重点实验室,组建了分布式系统、信息安全、泛在网络计算、数据库技术、协同无人系统、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处理、融合创新7个学术研究室。教学和科研机构交叉并存,共同推动着学院的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计算机学院坚持学校的航空航天特色,近5年,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军工企业合作等项目334项,研究经费总额17285万元;发表SCI、EI收录论文256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72项,软件著作权17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4项,使学科在航空工业领域累计获奖23项。承办和协办第14届中国虚拟现实会议、第18届普适计算与通信国际会议、中国计算机大会等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9次。计算机学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和“精确度量、科学评价、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近3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451项,其中国家级148项。学生入学分数线、就业率和平均薪资水平远超省内同类专业平均水平,毕业生在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IT企业和政府机关等生产、科研和管理一线岗位就业后,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勤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由于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业务水平高,能很快成长为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技术管理干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好评。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于2008年1月,是在学校建设多科性综合性大学的导引下建立起来的。2004年1月,学校整合管理学科,将原社会科学系、信息经济系合并成立管理系;2008年1月,为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发挥优势,学校将经济系和管理系合并组建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院近几年来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已建成涉及3个一级学科的本科教育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的门类齐全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本科专业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业工程等8个专业。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700余人,研究生90余人,留学生240余人。现有教职工82人,教授10人,副教授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为43人,博士比例达到60%,硕博比达到95%以上;硕士生导师2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多名教师获得了校级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称号。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合理,年轻富有朝气。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应用经济学等3个系,拥有8个实验室和3个实训室构成的一个综合实验中心,实验中心教学设备800台套,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实验中心于2008年7月获得了辽宁省省级示范中心称号,并于2015年获批辽宁省省级虚拟仿真示范中心称号。学院现有辽宁省重点新型智库-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下设若干研究所,即SGS东北亚物流研究所、辽宁省产业经济研究所和人力资本应用研究所。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包括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斯里兰卡东南大学、泰国布拉帕大学、韩国崇实大学、韩国京畿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选派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互访交流,国内互认学分。几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几年来,共完成或在研纵向科研课题15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1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奖项4项,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6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2项,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交流发表论文30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共200余篇。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民用航空学院创建于2004年,原名民航学院,是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成立以来,民用航空学院以“品行端正、纪律严明、作风硬朗、技能全面”为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学校办学理念与方针的指导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不断加强学院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院以来向民航系统输送各类专业人才近六千名。学院现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招收学术型研究生,分为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用具运用工程三个学科研究方向;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点,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省级研究生示范培养基地一个,省级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二个。现有交通运输工程、飞行技术、飞行器质量和可靠性、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四个本科专业,都是辽宁省重点建设应用型转型专业。其中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专业经评审确定为《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学院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0人,专任教师51人,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600余人。学院还分别于2010年、2011年取得了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地面理论考试考点”、“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考试考点”资格。2013年8月中国民用航空东北地区管理局批准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飞行签派员训练中心”试运行,使我校成为国内四家具备“飞行签派员800小时训练”资质高校之一。2017年10月取得了中国民用航空局颂发的“飞行员语言等级测试考试点”资格,使我校成为国内第十二家,国内高校第三家获此考点资格的学校。民用航空学院下属的沈航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中心(简称沈航147中心)是由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批准的公办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主要培训旋翼基础执照和基本技能培训。沈航147中心对外承担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执照的培训及面向民用运输航空、通用航空等航空维修企业的基本技能培训工作,对内承担校内航空维修基本技能的实训等工作。中心内建有相关实验室5个,实验室内拥有各种培训用工具五百余种、培训设备几十台,可以在这些实习场地完成18个项目的基本技能培训。沈航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中心拥有一支丰富的飞机维修工程技术知识的专、兼职教员队伍,共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浓厚。可用于培训使用的飞机有安-26、贝尔206-3、运-7、运-11、米-8、初教-6等,同时具有电子、电气及液压管路实习室和飞机、发动机实习室,满足多个项目同时进行。学院对飞行专业的建设也高度重视,先后多次投入大量教学经费用于实验室的建设及相关教学设备的购置,目前我们拥有CBT初级飞行模拟训练实验室,陆空通话英语训练实验室,戴娜德英语训练室,雷达管制模拟实验室,运行控制模拟实训室,CESSNA172飞行模拟机实验室。民用航空学院教师具有较强的整体科研实力。专业教师在空域管理相关领域与机载设备的研究、省航空产业整合与发展研究、航空维修研究以及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等理论研究方面基础雄厚,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和科研团队。学院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纵向课题,近三年来,我院共获得纵向项目48项,其中省科技厅5项,省教育厅19项,累计金额达165.15万元;企业横项课题12项,到账金额共计246万元;学院教师发表各级各类论文129篇。标志着专业建设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民用航空学院将立足于发挥我院民航专业的优势,不断发展和申办民航相关专业,建立适应我国民航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步突出专业优势,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民航学院建设成我国培养民航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能源与环境学院设有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依托“辽宁省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可持续能源研究中心”两个科研平台,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位列全省第三名,辽宁省属院校第一名)硕士授权点及“环境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下设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新能源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清洁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实验中心五个教学科研机构。1.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师34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高达92%。其中双聘院士1人,获国家友谊奖2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辽宁五一奖章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人、千人层次1人、万人层次3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沈阳市优秀专家1人,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中国环境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青年科技奖3人次,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5人次,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4人,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4人次,沈阳市高校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沈阳市青年教学标兵1人。“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和“环境增值能源”研发团队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科学研究承担国际合作、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及其它横向课题1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863、973、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及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9件。学院科研工作围绕国家能源和环保行业的重大需求,在固体废物能源化利用及污染控制、生物质能高值化利用、污泥干化焚烧及磷资源高效清洁回收、洁净煤燃烧、热力循环理论与系统仿真、气液两相流、重型燃气轮机基础研究、航改燃气轮机设计和关键技术开发、低污染燃烧室冷却技术、高温叶片流动传热基础以及气动和冷却结构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获得国家及省、市科技奖励14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3项、三等奖1项,辽宁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1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3.科研条件 能源环境分析测试中心通过了中国计量CMA(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质量认证,占地面积3100m2,仪器设备总额2000余万元。实验室拥有ICP-AES、DSC-FTIR-MS、比表面积分析仪、离子色谱、在线红外气体成分分析仪、元素分析仪、GC-MS、AAS等精密测试仪器,建立多套中试试验装置:多功能循环流化床试验系统、CRF常压夹带流气化燃烧试验装置、高热值城市生活垃圾分选系统(1t/d)、生物质制航空替代燃料实验平台、电厂烟气SCR脱硝催化剂自动化连续性再生系统、潜热回收式污泥转盘干化示范装置(24t/d)等。4.教育教学“环境工程”专业在2013年度辽宁省高校专业综合评价中取得全省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并获评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高校虚拟仿真中心,被沈阳市政府授予“盛京环保奖”之最佳环保人才贡献单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其中“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评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学院教师承担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30项,其中省级以上8项,校级2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编“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其中《新能源概论》获201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奖二等奖。5.产学研合作单位作为理事长单位建立了“辽宁省燃气轮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辽宁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国电东北电力有限公司、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能源研究所、国电东北环保产业集团、广州浩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泰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展开广泛合作。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20年7月,是学校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对标国家战略需求,旨在响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新需求,积极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专业成立的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学院。学院下设物联网工程系、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系、机器人工程系、人工智能系和人工智能实验教学中心等五个相关部门。现有教职员工30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教授1人,副教授13人,博士教师14人,师资硕博比90%以上。现有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5个专业。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3个专业2020年实现首批招生。学院现有本科生283人,学生工作以学习为重心,以育人为主线,以培养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国家及地方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和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相关领域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学院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专业建设、高端应用人才培养、前沿技术研发与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等,建立“硬、软、数、智”一体化的专业结构体系。按照人工智能学院的办学定位,积极构建国家级、省部级、产业级等多级竞赛体系,开展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形成交叉、融合、递进的智能人才培养布局,全力服务和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学院欢迎国内外同行在教学和科研等各方面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助力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SchoolofDesignandArt)肇始于1987年创办的工业设计专业,1988年成立工业设计系,是我国多科性大学中最早创建的设计艺术科系之一。学院现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动画学会、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理事单位,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长单位。设计艺术学院现设有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媒体、服装设计、绘画6个教学科系,工业设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产品设计(省创新创业试点)、环境设计、视觉传达、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动画、服装设计、绘画9个本科专业,拥有设计学、美术学、工业设计工程三个硕士授权点。另设有基础教学部、创新工坊、设计创新中心、现代书法文化研究院等学研机构,提供学生多样化的设计创新教学环境。学院现有师资员工88人,专任教师78人,其中全职教授8人,客座教授6人(外籍3人),全职副教授21人,硕士生导师29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200余人。设计艺术学院与韩国建国大学、韩国京畿大学、美国塞基诺州立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立民族艺术学院、台湾铭传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韩国京畿道设计协会、日本设计振兴会等设计院校和设计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办学三十年来,设计艺术学院面向航空产业领域、面向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建设、面向新技术和社会热点,广泛开展设计研究,在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与媒体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设计与创作、绘画与设计艺术基础研究等领域,具备了相互支撑,包容合作的整合设计服务能力,形成了一支富有现代创新意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先后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西安飞机制造公司、沈阳飞机研究所、沈阳机床集团、丹东黄海集团、沈阳三洋集团、LG中国等公司企业完成了大量的科研和设计服务项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成立于2000年,2006年获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硕士授权,同年被列为校重点学科,2008年获批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培育学科,连续三次获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2011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涵盖5个二级学科,突防技术与防御系统1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及“控制工程”领域1个工程硕士学位点。其中“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为国防特色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学院拥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及“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三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为我校首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两个专业之一;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是被列入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是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三个专业在2019年皆获批辽宁省普通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已建设完成电机与运动控制、现代控制、飞行器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和大学生创新等本科实验室总面积约2千平米。与沈飞、黎明、601所、航天新光等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拥有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省级跨专业实践平台1个,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1个。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6人,专任教师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博士学位41人,硕士学位4人,拥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带头人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人层次2人、省高校优秀人才5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11人。学院拥有“辽宁省飞行器测试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先进飞行控制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学科为依托,以现代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和飞行仿真问题的研究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特色,在通用飞机器半实物仿真技术、飞行器自动化测试技术、飞行器健康管理与故障诊断技术、飞行器导航/控制技术、无人机自主与协同智能决策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近5年,学院科研项目累计进款3000余万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航空科学基金、省级科研等纵向项目65项,经费总额1000余万元,纵向项目经费占比33%。承担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等单位横向项目47项,经费总额2000余万元,横向项目经费占比67%。通过开展科学研究,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研制了LE500通用飞机飞行/机务训练系统、锐翔轻型电动飞机模拟器、测绘无人机半实物仿真系统等航空装备,对辽宁省的经济及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15-2017年授予学术硕士92人,专业硕士55人,学士学位210人。现有在校生约900人,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项52人次,在校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比例已达70%。毕业生因工程实践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近年来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