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由原沈阳农学院首任院长张克威教授兼任系主任,1994年更名为畜牧兽医学院。经过60年的建设,几代牧医人的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学院已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畜牧兽医和水产养殖教育、科研、实践体系,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畜牧兽医和水产养殖行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一、学科及专业设置学院设有畜牧、兽医、水产3个学科。其中畜牧学科为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下设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3个学科方向,其中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科由生物技术学院管理,以柞蚕为主要研究对象。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于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原名动物生产学科),1999年学科调整后更名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2002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院校重点学科,是辽宁省在此领域唯一的硕士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在动物胚胎工程技术方面逐步形成了明显优势和研究特色,目前是沈阳市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的依托单位。学科建有农业部新饲料与饲料添加剂有效性评价中心,辽宁省动物分子遗传育种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养猪工程技术中心,辽宁省廋肉型猪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市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马属动物科学研究所,猪、禽代谢实验室,实验动物室,动物胚胎工程研究室,饲料分析实验室,养猪研究所,科研种猪场和科研种鸡场。具备饲料有机养分分析,矿物质元素分析,肉品品质分析,动物胚胎移植,胚胎冷冻保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体细胞克隆胚胎和分子生物学的现代分析设备。兽医学科于2016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017年入选辽宁省“双一流”特色建设学科,2019年取得招收“直接攻博”学生资格,同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下设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3个学科方向。基础兽医学学科于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原名动物生理生化学科),2001年与其他学科整合成为基础兽医学学科,2007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预防兽医学学科于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临床兽医学学科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建有辽宁省人兽共患病研究工程实验室、辽宁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人畜共患病防控重点实验室、中蒙“一带一路”人兽共患病研究联合实验室、沈阳农业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沈农-禾丰宠物科学研究所和沈阳农业大学现代牛业研究中心。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要家畜疫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获批组建。水产学科成立于2007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与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动物寄生虫病防治。学科建有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寄生虫防控实验室、辽宁省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二、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21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5人,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51人(含德育教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2人,学术硕士研究生导师46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48人。教师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青年突出人才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特聘教授1人,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入选者9人、千层次入选者5人、万层次入选者2人,辽宁省“兴辽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辽宁省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入选者2人,辽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辽宁省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辽宁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1人,辽宁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库成员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校天柱山学者4人,天柱山英才7人,天柱山青年骨干教师9人。5名教师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或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学院现已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素质强、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三、人才培养学院现有在籍学生1727人,其中本科生1296人,全日制研究生336人,非全日制研究生95人。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近3000台/件,总价值近1亿元。同时,拥有辽宁省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在辽宁辉山乳业集团有限公司、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设有省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在沈农-禾丰动物医院、辽宁省动物疫病防控中心、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企事业单位设有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建系以来,从牧医走出的学子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工作在各条战线,取得了骄人成绩。四、科学研究学院近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海外重点项目/中外合作研究项目、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科技部常规性科技援助项目、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科研经费逾5000万元。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30余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教材20余部。五、对外合作交流学院非常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以学术报告会等形式,每年定期邀请国内外学者到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学院已与3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这些单位的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现有10余家企业在学院设立了奖助学金,用于资助学生培养,金额近50万元/年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沈阳农学院农业机械化系,创建于1956年。1984年成立农业工程系,1991年更名为农业工程学院,2003年农业工程学院机械系与能源环境工程系合并组建成立工程学院。一、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75%。在校博士生31人,全日制硕士生99人,专业学位硕士生52人,本科生1100人。已培养本科毕业生4000余人,全日制硕士363,专业学位硕士145人,博士97人。二、学科与专业学院设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机械系统理论与设计、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业机械化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机械系统理论及设计和农业装备工程等5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并拥有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交通运输、农业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1984年经国家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90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97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4年辽宁省批准设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研究生培养基地,2007年学科的农业机械化实验室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重点实验室、2009年被辽宁省科技厅评为省级重点实验室。2009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2010年该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本学科在农业机械化宏观管理、水田机械、玉米机械及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农业装备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所研发的相关农业装备得到生产企业和用户的好评,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二等奖)、农业部优秀成果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创建于1984年,是我国农村能源领域建设最早的学科之一,1987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中国东北寒冷地区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和农业部沼气产品及设备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东北工作站,2010年学科实验室被辽宁省科技厅评为省级重点实验室。三、科研与获奖学院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分为工程基础实验室和专业综合实验室,其中专业综合实验室下设6个本科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10000㎡。同时加强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与科研协同创新,先后在行业内13家大型企业建设了教学、科研基地;2009年以来承担科研项目105项,获科研经费2988.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项;共获科研奖项26项,其中省级以上获奖18项,科技进步奖6项;获批专利34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沈阳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94年经农业部批准成立经济贸易学院,2007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原农业经济系是国内最早招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单位之一。1981、1984年相继在全国高校中首批获得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全国3家能够培养博士层次高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单位之一。1999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是学校唯一的经管类学院,设有农业与资源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会计系、金融系、工商管理系、旅游管理系6个系,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和旅游管理6个本科专业。学院设有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包括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农村财政金融、食物经济与管理四个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包括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四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点(MAE)(包括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信息化)以及会计专业学位硕士点(MPAcc)。截至2018年底,学院有在校生2138人,其中本科生166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28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77人,博士研究生67人。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4人,教授13人,副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50人。教师中有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聘为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为国家二级教授、12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入选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计划、2人为辽宁省农业领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学院拥有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1个(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省级高校学术创新团队1个(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校级学术创新团队2个(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产业经济与管理)。学院拥有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批准认定的首批省级重点新型智库辽宁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基地。学院楼体建筑总面积10600平米,使用面积6300平米,经管学院使用面积是4500平米,学院实验教学中心1200平米。多媒体教室5个,共500平米;多媒体学术报告厅4个,共500平米。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120平米。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源于复旦大学1949年创建并于1952年北迁沈阳的造园专业和原沈阳农学院1949年设立的森林系。195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林业部批准增设造林专业、成立林学系。1994年成立林学院。现有林学博士/硕士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学硕士一级学科、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点、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点,以及林学、园林、风景园林3个本科招生专业。林学一级学科涵盖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辽宁省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只招博士)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在水利学院招硕士)7个二级学科。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下设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与景观设计、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5个二级学科方向。林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沈阳农业大学品牌专业】。园林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包括教授14人、副教授18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57人(含外院或兼职博导10人、硕导14人)。专任教师80%具有博士学位,40%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其中包括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1人,国家教指委委员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人层次6人、万人层次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教指委委员5人,沈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1人。学院教学科研条件优越。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林草局辽宁辽河平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国家林草局小浆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林木遗传育种与培育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北方园林与地域景观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抚矿集团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基地。拥有面积10000㎡的林学楼,建有林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科研创新实验室、研究生综合实验室、计算机室、画室、规划设计室,以及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园林科学研究所、林业生态研究所等校属产学研机构。拥有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园(中国植物园联盟成员、全国林草科普基地)、国有沈阳农业大学实验林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彰武生态林业示范基地)、北方林木与花卉良种繁育基地、北山温室等校属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还签约共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园林设计公司、园林工程公司、苗木生产企业等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近5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林业行业科研专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级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17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学院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教师参加的科研项目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先后有15位教师出国进行合作研究,并同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俄罗斯等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08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306人,非全日制专业硕士120人。5年来,先后涌现出“辽宁省先进班集体标兵”“辽宁省三好班级”“辽宁省红旗团支部”等先进集体。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多次被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历史悠久,其发展的起点为1938年创建的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并入当时的沈阳农学院,成立农学系,设农学专业和农产品加工专业。1958年,开办农业气象专业。1965年,学校进行系和专业调整,农学系设农学专业、土壤农化专业、植物保护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农学系设农学专业、农业气象专业。1980年,创建农业生态学教研室。1996年,经农业部批准,在原农学系、园艺系、植保系的基础上组建农学院,设农学系、蔬菜系、果树系、植物保护系、农业气象系。1998年增设生态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1999年,经农业部批准,由原农学系和农业气象系合并,组建成立新的农学院,下设农学、应用气象、生态学、农村区域发展4个本科专业和种子生产检测及经营1个专科专业。2012年,农学院新增大气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农学院现有农学、种子科学和工程、应用气象学、大气科学、生态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态学是校级示范性专业,应用气象学专业和大气科学专业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气象类本科专业。学院拥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大气科学、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作物学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物技术、持续发展与推广学4个博士点。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物技术、持续发展与推广学、大气科学、遗传学和生态学7个二级硕士点,其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作物学一级学科是辽宁省一流学科(第一层次)。学院下设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遗传育种、生态、应用气象、农村区域发展、大气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7个教研室;拥有水稻研究所、特种玉米研究所、花生研究所和大豆研究所4个科研实力雄厚的研究所;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北方粳稻育种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辽宁)”;有为本科生实验教学服务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粮食作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农业部北方超级粳稻原原种扩繁基地、农业部超级稻成果转化基地、沈阳农业大学国家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有辽宁省重大科技平台——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中心以及辽宁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等。有旱田教学科研基地和水田教学科研基地510余亩,校外实验基地900余亩,实验教学用房102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3700余台件,仪器设备总值10650余万元。2012年以来,新获批课题27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12项,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23项,到帐经费27707万元。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中华农业科技奖2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项,辽宁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720篇(SCI收录121篇,EI/ISTP收录22篇),主编著作10部,授权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项,国审新品种6个、省审新品种19个。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国际水稻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23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学术交流频繁。教职工13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8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院士培养工程”人选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或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特聘教授5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10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4人,辽宁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人,4人被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和辽宁省学术创新团队6个。农学院现有本科生1039人,硕士研究生446人,博士研究生130人,博士后22人。每年为国家培养的各类专业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企事业单位和农业推广部门,从事管理、科研、教学和推广工作。农学院学科体系健全、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学术地位全国一流。全院师生团结一致,开拓进取,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9月,是由校直属的辽宁省酶工程技术中心、辽宁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原基础部的生物技术专业以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4个教研室和原林学院的蚕学专业合并而成。学院历史虽短,但学科和专业历史悠久,学科可追溯到1952年沈阳农业大学建校初设立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专业可追溯到1957年组建的蚕学专业。经过几代师生员工的努力,特别是一批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的高水平生物学家,如薛应龙、郭公佑、陈雄球等老先生的辛勤耕耘,学院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校骨干学院之一。长期以来,学院形成了求真务实、团结友爱、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优良院风和学风。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3名,其中专业教师77名,46%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授18名,副教授28名。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名、辽宁省攀登学者1名、辽宁省特聘教授1名、辽宁省教学名师1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名、沈阳市杰出人才1名、沈阳市领军人才5名。有国家级学会常务理事、理事,省级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等17名;国家教指委委员1名、辽宁省教指委委员4名。学院现有2个本科专业(系),即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年均招收本科生220余名;3个实验教学中心,即辽宁省基础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沈阳农业大学生物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和创新实验中心;2个标本室,即植物标本室和动物标本室;15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共开设本科课程164门,其中省精品课5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校级精品课20门,校一类课41门;有3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得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教学课件获国家级教育教学信息奖一、二等奖,5项教学课件获省级教育教学信息奖一等奖。学院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年均招收硕士研究生近90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生物学博士一级学科设有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5个研究方向。生物学硕士一级学科设有植物生物学(辽宁省重点学科)、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数学等10个硕士学位点。学院还设有生物与医药和畜牧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0余项;在NatureCommunications、PNAS、NewPhytologist、JournalofAppliedEcology、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PlantPhysiology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获发明专利30项;获省部级奖励20余项。学院还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辽宁省高校“校园先锋示范岗”、辽宁省工人先锋号等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有7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即农业部植物生理生化研究室、农业部柞蚕研究室、辽宁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昆虫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酶工程技术中心和辽宁省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创新研究中心;占地500余亩的校内教学与科研试验基地。学院创新研究平台拥有质谱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定量PCR仪、显微操作系统、液相色谱仪、光合分析仪、超速离心机等大型仪器设备。校内科研基地内建有柞园、桑园、植物生态观测站、玻璃温室、日光温室、田间实验楼等。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学院与兄弟院校、研究单位及公司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也日渐扩展和深入,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华盛顿州立大学等国际一流名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并已搭建15个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覆盖学院四个本科专业。辽宁省植物生理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生物入侵生态专业委员会、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园艺植物专业委员会、植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与植物资源化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我院。学院发起、并成功主办了首届生物入侵与全球变化国际学术会议,协办了第二届、第三届生物入侵与全球变化国际学术会议。近年来,学院每年都要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年均举办学术报告15次以上。学院一直坚持“教学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的办学理念,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所培养的毕业生以其素质高、基础厚、创新性强赢得广泛赞誉,很多人已经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或创新创业典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院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姿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为生命科学和农业生物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沈阳农业大学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一、历史沿革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全国最早建立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1994年成立食品科学系,2001年组建食品学院。三十五年的栉风沐雨,几代食品人的努力拼搏,食品学院不断发展壮大,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建设、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已形成了研究方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层面丰富、具有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办学实体。二、学科建设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食品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学科建设稳步提升。食品学院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食品营养五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和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食品科学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18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辽宁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A类行列,2019年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学科本着协同高效的原则,组建了果蔬加工、动物源食品加工与利用、农产品商品化过程控制、健康食品营养与创制、果蔬采后生物学与贮运保鲜及粮油全值化加工与利用六个学术团队。今天的食品学院已形成了多学科相互促进、学科与专业融合发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并举的新局面。三、专业建设学院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包装工程三个本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辽宁省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完成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察工作;食品质量与安全为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受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资格。参加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建设向国际办学标准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学院拥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食品科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辽宁省农产品加工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食品加工与检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企业实习实践基地77处,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建设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直面社会需求,组建课程组群,打造教学团队,优化“小班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十三五期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精品资源视频公开课1门、校级精品课5门、校级一流课程6门;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3项,辽宁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7项;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举办辽宁省大学生食品创新大赛13期。四、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3人、高级实验师2人,27人次具有国外留学或交流经历。拥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63人。国务院特贴2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次;辽宁省特聘教授2人、教学名师2人、“兴辽英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人、学术头雁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百人层次4人、千人层次3人、万人层次4人,中国食品科技学会青年拔尖人才1人,“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2人,辽宁省高等院校优秀青年科技人才4人,辽宁省农村领域青年科技人才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人选2人;市级人才46人。教师中荣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沈阳市五四荣誉奖章”1人、沈阳市“巾帼英雄”1人、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全国农科教推产学研企优秀人物”3人。五、平台建设学院拥有农业部东北野生猕猴桃资源异位保存圃、国家浆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农业部果蔬贮藏保鲜重点实验室、林业总局小浆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健康食品营养与创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食品安全性评价与检测实验室、辽宁省食品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沈阳市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沈阳市粮油加工重点实验室、沈阳市微生物发酵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与中国辉山乳业控股有限公司开展专硕全程培养,获得国家及辽宁省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特色基地。沈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我院设立“食品安全检验实验室”,沈阳餐饮集团设立“安全监测重点实验室”,沈阳农业大学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六、人才培养学院始终把培养高质量和高素质人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重视教学研究和改革,强化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面向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招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招收本科生1076人,各级各类研究生79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6人、硕士研究生695人;培养本科生988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23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92人、博士研究生80人,学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受到社会好评。七、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主办承办了5次高水平学术会议2700多国内专家、51位外国专家参会。与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荷兰、韩国、乌克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2所大学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中美健康食品营养与创制联合实验室”和“中乌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联合实验室”。与美国康奈尔大学、阿肯色州立大学、韩国庆北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日本杂贺技术研究所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与江苏省农科院、辽宁省农科院等单位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八、科学研究“十三五”期间,新增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86篇,其中SCI论文228篇;获省部级一等奖9项、其他省部级奖励6项。对接辽西北重点任务6项,制定标准23项,授权专利38件,专利转让6件,技术转化42项。九、社会服务学院吸纳辽宁省12所高校、35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立了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校企联盟,通过整合资源,凝练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食创工场”育人新模式,为深入探讨合作办学、创新实践、学生就业、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与中国辉山乳业控股有限公司、辽宁禾丰食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沈阳)和辽宁通正检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和教学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学院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立足辽宁,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紧跟国际的发展定位,开拓与企业横向联合新渠道,在果品蔬菜的贮藏保鲜与加工转化、粮食油脂的开发、动物源食品加工、健康食品、食品安全、食品工程化等领域开展研究与合作,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获得“全国农科教推产学研企优秀学院”,3人获得“全国农科教推产学研企优秀人物”。十、办学成果食品学院的毕业生因其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极强的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伊利乳业、蒙牛乳业、辉山乳业、禾丰牧业、双汇集团、奥迪斯丹、正邦集团、牧原食品、沈阳桃李、新希望六和、益海嘉里、蓝月亮(中国)和华为惠通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竞相来院招聘。毕业生中40%左右考取研究生,3%到国外攻读学位,6%就职事业单位和公务员,50%毕业生在食品行业和教育行业就业,其中有5%左右就职于世界五百强。涌现出中国农科院加工所毕金峰教授、国家保鲜中心张平研究员、辽宁阜新德美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燕维、黑龙江省昊伟农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大伟、黑龙江飞鹤乳业集团副总裁肖光辉、哈尔滨索飞永诚科技公司总经理戴显祺等一批毕业生的优秀代表。全院师生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团结一心、求真务实、恪尽职守、励精图治,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食品学院会继续保持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拼搏劲头,攻坚克难,为建设强盛沈农、办人民满意大学而努力奋斗,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辉煌的明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一)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院前身土壤农化系是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复旦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和东北农学院土壤肥料系合并而成,是沈农建校伊始就成立的几个主要院系之一。1997年6月6日,经农业部批准更名为土地与环境学院。(二)学科布局合理、历久弥新学院现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土地整治工程5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博士学科点及6个博士二级学科点和10个硕士学科点,分别授予农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学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下设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水资源与农业节水、资源环境微生物学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为硕士授权一级学科点,下设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化学3个硕士授权二级学科点;土地资源管理为硕士授权二级学科点。其中,土壤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植物营养学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专业为辽宁省重点建设本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辽宁省重点建设“双一流”学科。(三)平台层次丰富、优势明显在学院的二级学科中,土壤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植物营养学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专业为辽宁省重点建设本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辽宁省重点建设“双一流”学科。拥有“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东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北玉米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辽宁省高校重大学科平台实验室”、“辽宁省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沿海经济带土地利用--营口野外观测基地”、“沈阳市节水灌溉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四)师资实力雄厚、大师辈出在六十八年的办学历程中,著名土壤学家陈恩凤、唐耀先、刘孝义、须相成等教授,农业化学家姚归耕、王方维、郭鹏程、邱忠祥教授,以及沈阳农业大学原校长张玉龙教授和一大批学术精英等都曾在此传道授业。全院现有教职工10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3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48人。其中辽宁省领军人才、攀登学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治专家、国土资源部土地复垦专家、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各1人,辽宁省“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辽宁省特聘教授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5人、千人层次7人、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沈阳市领军人才4人。“农业资源与环境团队”2006年被确定为辽宁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土壤肥料高效利用团队”2014年被确定为辽宁省科技创新团队。(五)培养定位合理、桃李芬芳目前在校生1301人,其中本科生877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38人,在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22人,博士研究生56,博士后研究人员8人。学院已培养众多杰出校友,影响广泛。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各层次人才8453多人。其中,博士后研究人员54人,博士研究生23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65人,本科生5466人,专科生236人,在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376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117人,助教进修班25人,专业证书班378人。这些毕业生活跃在海内外各行各业,在各自领域中均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中1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为国家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人才、3人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0余人为大学的校长或研究所所长、100余人为副厅级以上领导、300余人为教授、研究员和著名企业家。(六)科技创新活跃、成果丰硕近年来,全院共主持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近70余项,年均获得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有18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项,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技术二等奖1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项;编写出版专著和全国统编教材29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七)对外交流广泛、影响深远学院与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良好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关系,近五年来先后派出40余名教师和20余名研究生、5名本科生赴国外名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与此同时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130多人次来院做学术交流和专题报告。学院鼓励教师与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近五年来已有90余人次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800余人次参加国内会议;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2次,国内各类学术会议10余次。受中国土壤学会委托,自1957年创刊至今学院一直承办《土壤通报》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学院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注重服务社会。近五年来,学院与6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聘请相关学者、企业家和技术骨干到校授课、作报告2000余次,学院教工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和交流活动200余次,先后有2500余名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践。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了学院科研成果的转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质量。(八)硬件设施优越、条件完备现有实验室面积12000m2,田间综合作业室2000m2,玻璃温室和日光温室4亩,棕壤肥料和地膜覆盖长期定位试验地100余亩,海城教学科研试验地90余亩,长期定位保护地灌溉试验地4亩,花生研究基地10亩,渗滤池式试验微区80个,其中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是我国农业高校中开展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之一(始于1979年);学院拥有同位素比例质谱仪、原子力显微镜、X-衍射仪、元素分析仪、激光诱导光谱仪、ICP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流动分析仪、反射仪等一大批精良仪器设备,总价值5000余万元。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全院师生信心百倍,正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型学院,把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建设成为国家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 -
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9年在我校创办农业电气化专业。学院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培养合格的信息类、电气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历经几代人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软硬件环境良好、本硕博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具有鲜明的农业信息与农村电力背景特色。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面向信息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以及面向电气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学院拥有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信息化技术;3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能源与动力(电气工程领域)、电子信息(计算机、电子信息领域)、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信息化技术,同时在辽宁省一流学科农业工程涵盖下,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正高级技术职称11人,副高级技术职称19人,中级技术职称3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校级优秀教师1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772人。其中,本科生1475人,研究生254人(全日制128人,非全日制126人),留学生43人(本科37人,硕士5人,博士1人)。建院以来,已为国家培养本科6022人,硕士研究生657人,博士研究生72人。学院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广泛好评。学院拥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23门,并拥有多个省级教学平台:辽宁省农业信息与电气实验教学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农村智能配电网与分布式电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沈阳农业大学国家电网辽阳供电公司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智慧农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生实践教学联合培养基地。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设有科技实践创新中心,涵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无人机技术4个领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智能农业装备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无人机竞赛、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等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科技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学院围绕农业电气化、农业信息化开展科研工作,设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辽宁省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沈阳农业大学分中心、辽宁省智能无人机技术与系统工程技术中心(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联合)、辽宁省宏成电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辽宁宏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拥有1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辽宁省农业无人机应用科技创新团队),一个校企合作研究中心(东软现代农业研究院“智慧农业研究中心”)。在农村电气化领域自主设计研发农村电网无功自动补偿装置、10kV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主持“农村住宅多能互补节能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并获多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在农业信息化领域,“十三五”期间主持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题,7项国家自然基金,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智慧农业、能源互联网带来了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学院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电力、农业等领域,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综合实力,营造“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学院文化,为培养具有新工科知识体系的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不懈努力。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4.50万
] -
植物保护学院是1952年建校伊始的院(系)之一。经历几代人的辛勤耕耘,植物保护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和有害生物与环境安全4个硕士、博士授予权的一级学科点以及植物保护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植物保护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A类建设学科,植物病理学科是农业部和省重点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农药学学科是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教育厅植物病害重点实验室和省教育厅经济与应用昆虫重点实验室,是农业部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及残留试验认证单位和省玉米及蔬菜抗病性鉴定单位。植物保护学院设有植物保护、应用化学两个本科专业,共有在校本科生683名。现有教职工82名,其中专任教师72名;教授和研究员23名,副教授和副研究员22名。植物保护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6名,学术型硕士生导师38名,专业型硕士生导师47名;拥有特聘院士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入选国家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资助计划”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2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名、辽宁省教学名师2名、辽宁省二级岗位教授2名、辽宁省优秀专业带头人1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10名、辽宁省攀登学者2名,入选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3人、沈阳市高层次人才19人。目前,植物保护学院已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梯队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三个教研室均为学校优秀教研室。植物保护学院近年教学科研成绩卓著。教学工作注重师资培养和课程建设,曾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1门课程被评为省首批精品课,3门课程被评为省优秀课,农业昆虫学实验室和植物病理学实验室被省教育厅评为双基合格实验室,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省教学名师称号,4人获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植物保护专业被评为省首批普通高校本科示范专业,2008年植物保护专业被国家评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12月植物保护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植物保护教学团队为省优秀教学团队。本科生学习氛围浓厚,就业渠道广阔,近年考研率一直位居全校前茅。在2018、2019年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中均荣获团体一等奖。科研工作在玉米、小麦、大豆、水稻、蔬菜、中药材和烟草病虫害研究领域成果显著,近三年来主持各类科研课题80余项、获奖成果18项、发表论文700余篇、著作60余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分广泛,多位教师具有出国留学或访问经历,先后成功承办了五届植物保护理论与技术国际培训班。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中,植物保护学院全体师生正瞄准世界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前沿,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力争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6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