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同济大学 > 招生学院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 简称:同济
  • 地区: 上海
  •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985
  • 学制:1~4年
  • 学费:¥3.30~48.80万
  • 班型:集中班、周末班
  •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6年,前身为材料界著名学者黄蕴元先生创立于1956年的建筑工艺系,1958年更名为建筑材料工程系,为全国最早成立的建筑材料系科之一,1987年发展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院设有土木工程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3个系,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是国家首批建立的博士点学科(1981),也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7),目前材料学科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5‰,USNews世界大学材料科学专业排名前100位。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个本科专业,“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和“材料工程”4个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拥有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金属功能材料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以及上海市粉末冶金汽车材料工业技术工程中心,主办有中文核心期刊《建筑材料学报》。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50余人,近年来培养和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拥有中科院院士(双聘)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估组成员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3名、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1名、省部级人才计划18名;正高级职称51人,副高级职称32人。在读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接近1:1,学生总数1000余人。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承担了包括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等科技奖励,并向社会输出了一批高科技成果。学院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为办学基础,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良好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培养开放型本科、硕士和博士卓越人才。积极拓展国际办学途径,与英国拉夫堡大学、法国高等矿业学校集团等进行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联合培养。几十年来,向材料等各领域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同济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立足于“两轮驱动,人才引领”的发展战略,在传统的建筑材料领域坚持走高新化之路,同时大力开展新型能源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等新材料的研究,与汽车、土木、环境、医学等密切交叉合作,并且在南京市江宁区建设了同济大学江宁新能源汽车材料研究中心,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交叉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色和优势,打造成为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汇聚基地和高水平成果的研发基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30万

    ]
  •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CAD研究中心、CIMS研究中心、实验中心及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学院覆盖学科领域宽广。设有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个一级学科。目前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5个二级博士点;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二级博士点。学院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多达19个。1998年以来还相继拓展了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等6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学院本科专业门类齐全。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名单并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截至目前,学院拥有教授(研究员)7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99名;博士生导师69名、硕士生导师160名。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及省市高层次人才18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科研团队1支;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上海市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上海领军人才“地方队”培养计划1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4名,上海市曙光学者10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8名;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4名,同济大学特聘教授3名。学院培养结构合理、国际化办学特色突出。目前,全院在校博士研究生227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67名、非全日制工程硕士610名、本科生2241名。经教育部批准,学院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意大利都灵工业大学、法国国立高等电信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学院还分别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芬兰米凯利工业大学、法国瓦伦西纳大学、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工程师学校、法国高等矿业学校集团、法国国立海军工程学校等签署合作协议,开展本科生及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的合作。学院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设有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分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Linux软件人才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拥有“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设有网格技术研究中心、基础软件工程中心、网络化系统研究所、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此外,学院还与Microsoft、IBM、Nokia、Apple、三菱电机、飞思卡尔、美国赛灵思等多家国际著名高科技企业开展深层次全面合作,成立了一批国际合作机构、实验室及俱乐部。近年来,学院先后主持完成一批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攻关项目。在并发模型与系统建模分析、网络信息服务、PN机理论、离散制造业系统集成与优化、人工环境智能控制、机器人与车辆控制、复杂系统与智能系统、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智能信息处理、企业信息化、信息安全、生物信息与认知计算等前沿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有多项成果在实际中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学院概况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律人是社会精英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大有可为。同济大学法学院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治理和面向市场需求的各类法治人才,包括立法者、法官、检察官、政府执法者等法治专门人才,律师、公证员、公司法务等法律服务人才,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以及从事法学教学研究等法律研究人才。办学历史悠久同济大学法学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5年与德国合作培养的法政科学生。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正式成立法学院并当年招生。初创的同济大学法学院名家汇聚,首任院长胡元义是当时全国仅有的34名“部聘教授”之一,徐道邻、谢怀栻、陈盛清等也是声誉卓著。首批招收的学生于1949年3月毕业,是同济大学历史上第一批文科毕业生。1949年9月,顺应全国性高校院系调整需要,同济大学法学院整体调入上海其他高校,法学教育在同济大学一度中断。1994年,同济大学复建法律系。2009年,同济大学正式恢复法学院建设。办学优势显著˙精英教育。新时期的同济大学法学院是国家首批“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上海市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主要由教授或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学院坚持为每名学生精选个人导师,倡导吸纳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名师荟萃。同济法学学科现有教师几乎都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其中许多教师具有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教育背景或访问经历,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院每年还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短期讲学、授课。˙重视实践。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济大学法学院历来重视实践教育教学:开设了模拟审判、案例研讨、法律诊所、专业谈判等法律实训课程;长期聘请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务部门人员给学生授课;设有不同类型的校外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注重学科交叉同济大学法学教育以“培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为总体定位,依托学校对德交流合作的传统以及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形成了德国(欧洲)法、城市建设与治理法制、科技法等特色方向,与汽车学院、交通学院联合进行无人驾驶的法律问题研究,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进行建筑与规划法的研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联合开展环境法方面的研究等。2014年开始,作为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学院与土木工程学院等联合开设“土木—法学”班,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理工科学知识的法治人才。2018年首届学生毕业,获得“土木工程”和“法学”双学士学位,备受用人单位青睐。深度国际交流同济大学法学院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供到国外学习交流机会。学院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建立了硕士双学位项目,与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英国肯特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美国佩斯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互免学费的学习交流项目。学院定期开设暑期学校,激励学生赴国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最近几年毕业生国外深造的院校包括: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海德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波恩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肯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发展前景广阔现阶段,同济大学法学院积极融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卓越实践,积极融入学校创新生态系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对接,着力建设“入主流、强基础、有特色、国际化”的一流法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91万

    ]
  • 负责制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培养管理文件;落实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等培养工作;落实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工作;落实工程硕士管理中心招生管理工作;组织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优工作;负责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和培养工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5.00万

    ]
  •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于1998年,是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科研的二级学院。目前共有来自108个国家的六百多名外国留学生在院学习汉语,其中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近百名。学院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任院长为刘淑妍教授。同济大学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始于20世纪70年代,学校恢复招收外国留学生以后,即专门安排汉语教师为进入专业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开设专业汉语课。1987年起,开设汉语言短训班,招收汉语言短期生,从1993年起,学校开始自行承担外国留学生进入专业前的汉语培训任务,从2002年起,学院招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2006年7月首届本科生顺利毕业。在长达30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校依托城市建设,建筑历史,旅游文化,经济管理等学科优势,走对外汉语教学与专业交融之路,受到外国留学生的欢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构建有较为完整的学历和非学历汉语教学体系。汉语言(经贸方向)本科专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汉语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运用汉语,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熟悉中国涉外经济法律与法规,具备用汉语从事经贸活动的能力,胜任与中国进行经贸合作与交流的有关工作的留学生。从2007年3月开始,汉语言本科班实行春秋两季招生。2014年2月,在国家汉办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原有经贸方向的基础上,汉语言本科专业增设汉语国际教育方向。2009年3月,同济大学受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国家留学基金委委托正式开展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工作。2009年8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外国留学生预科部正式成立。2010年首批预科生119名顺利结业,结业总人数全国第一,结业率达83.2%,全国第二。2011学第二批237名顺利结业,结业总人数全国第一,结业率高达96.3%,全国第二。我院作为中国教育部预科九个培训基地之一,专门为预科生设置了汉语与专业基础强化课程。在这里,预科生将系统地学习普通汉语、专业汉语、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并参加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社会考察等教学活动。通过一年的强化学习,预科生将掌握基本的汉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汉语言语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汉语词汇和常用句式,基本具备在中国各大学学习专业所需的各种能力,并能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非学历汉语教学目前主要有长期班和短期班两种形式。长期班的学习时间为1学期至3学年,每周有16-18学时的汉语课程和2-4学时的选修课程。短期班的学习期限一般为1周至3个月,开班时间可根据学生要求设定。我院自2015年9月起招收了首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中国学生),2016年9月,招收了首批外国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采用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依托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凭借完善有效的海内外实践平台体系和系列特色课程,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类型汉语教学任务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卓越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孔子学院建设方面,我校已与日本樱美林大学、德国汉诺威中国中心、韩国庆熙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合作承办4所孔子学院,另有日本立命馆大学孔子课堂、日本高岛孔子课堂,走在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前列。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另一特色是“外国留学生新生院”,该院作为一种虚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同济大学在本科留学生教学模式上的一次改革探索。运作几年来,收取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国内许多院校留学生管理部门的重视。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身心的同步健康成长,开展了许多适合留学生特点的文体活动。由多国留学生组成的学院足球队经过奋力拼搏,连续二次夺得学校足球联赛冠军。学院留学生积极参与上海市和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在学校文艺汇演中多名留学生表演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节目,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和欢迎。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同济大学国际足球学院于2017年6月21日成立,是全国首个“国际足球学院”,下设“同济大学足球智库”、“同济大学足球研究中心”、“同济-埃迪斯科文足球科学研究中心”、“同济大学足球俱乐部”等单位,同时是“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足球分会”主席挂靠单位、“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理事长执行单位。学院定位为独立二级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管理模式,学院将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国际化协作、市场化运作的办学方向,立足于当今世界足球发展的前沿和我国足球发展的实际,形成以足球管理、足球经济,足球运动训练、足球科研研究、足球人文社会学等专业方向,办学层次贯穿本科、研究生培养,构建本科、研究生“一体化”的完善足球精英人才培养机制。师资力量拥有教授3名,副教授4名;博士以上学历5名;国际级裁判4名(现役中超执法资格裁判员2名),国家级裁判员3名;亚足联职业教练员2名,中国足协C级教练员4名。原国家队教练吴金贵、秋鸣任职国际足球学院教授,前中国男子足球国家队队长、中国足球先生曲圣卿担任足球队总教练。目前,学院正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建构国际化水准的足球师资团队。教学设施同济大学现有12片足球场,遍及三个校区,其中11人制足球场6片,8人制足球场2片,5人制足球场4片。完备的场馆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是同济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也为学校承办高级别、高水平赛事提供有力保障。招生专业学院具有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国际足球学院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境外合作院校目前已与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建立合作高校。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9.00万

    ]
  •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创建于1975年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1982年恢复学位制后,首批获得海洋地质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成为当时国内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1991年批准设立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1992、1993年先后获准设立应用地球物理硕士点和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点。海洋地质学科得到国家211和985计划重点支持,2000年入选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建成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科学2015年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计划,2017年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同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领衔建设“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余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21人,讲师17人,实验技术人员13人,行政教辅人员18人。拥有一支由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优秀教师队伍。学院现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技术3个本科专业,海洋科学与地球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海洋科学和地球物理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17年底,学院共有本科生239人、硕士生153人、博士生135人。在学术方向上,围绕“气候演变热带驱动”和“西太平洋地质演变”两大长期学术目标,形成了“古海洋学与古环境”、“深海沉积学”、“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大洋岩石圈演化”和“油气资源与勘探”等五个紧密结合的研究方向。学院以国际一流学科为标准,围绕国家海洋和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等国际和国内重大海洋科技任务带动,开展国际前沿的海洋科学研究,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一个面向深海、以海陆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为特色的世界一流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同济大学化学学科始建于1937年,首任系主任由时任理学院首任院长王葆仁先生兼任,历史悠久,成绩卓著,曾经涌现出众多的优秀师生。曾在我系任教或就读的中科院院士有唐有祺、卢佩章、黄志镗、曹楚南、邓景发、戚正武、颜德岳、计亮年等。1952年,院系调整,化学系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高校。1953年,同济大学成立化学教学小组,承担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任务。1958年起,又续办应用化学专业,并于1958-1964年间连续招收和培养了三届学生;后因国家整体经济调整,再次停办应用化学专业。1982年,同济大学重建化学系,开始重新招生,设立应用化学专业。改革开放以后,化学系得以恢复,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在科研和教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九十年代以来相继获得了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等硕士点,2003年获得了无机化学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又取得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立,经过几代化学人的共同努力,化学系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新一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筹)启动建设,作为主要承建单位,经过两年的建设,到2016年该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化学系实现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突破。2016年5月,学校批准撤销同济大学化学系,成立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的学术队伍。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正高职称42人,副高职称38人,国家重点学科特聘专家(含外国专家)获得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重点学科特聘专家(青年项目)10人,还有上海市及省部级人才计划获得者多人。学院还聘请了唐有祺、黄维垣、卢佩章、黄志镗、邓景发、曹楚南、王志勤、姚守拙、邓家祺、戚正武、陈念贻、计亮年及K.BarrySharpless(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Haas.B.Giesse等国内外知名化学家担任顾问教授、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学院现有本科生320人,研究生302人。年轻的师资队伍加上思维活跃的学生,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与开放的探索环境中学习、研究。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9.00万

    ]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以学院建制成立的环境教育和科研学术机构,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上下水道系及1981年成立的环境工程系。1988年成立环境工程学院,1998年正式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2年,为加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同济大学共同建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使同济大学环境学科跨入了全面国际化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新阶段。学院现设有市政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三个系,共有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均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其中环境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国家气象局上海城市气候变化与应对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城市水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长江环境样品库、国家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国内最为完善的科研平台。201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榜单,学科排名获评A+级,2018年学科国际QS排名首次进入51~100位。2019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迈向世界一流学科奠定坚实基础。全院目前在职教师177人,其中专业技术类教师系列150人(含正高75人,副高48人)。两院院士4人(含柔性引进2人),长江学者3人,杰青4人,优青、青长、青拔等国家“四青”人才14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选3人,上海领军人才7人,其他省部级人才计划20余人。同时与很多境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并聘请了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托普弗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环境领域著名专家作为兼职教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环境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研究生卓越计划。每年共招收本科生约170人,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约230人(含留学生),每年招收生博士研究生约100人。近7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环境保护和水处理领域的高级专业及管理人才。同时通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国际合作,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建立国际化教育模式,为区域和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技术、企业和政府管理领域的高级人才。学院的科研领域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生态修复、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水资源综合管理与利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国家及地方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13年以来,学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获国家级与省部级科技奖励33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8项,位居全国高校环境学科前列。年均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年均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在ESI数据库中本学科进入被引次数全球前1%机构行列。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为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国际化环境教育与研究体系,是联合国环境教育、研究与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积极推动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Tech)、波特兰州立大学、耶鲁大学、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市大学、格利菲斯大学、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图卢兹大学、蒙彼利埃大学、多芬大学、里昂第一大学、丹麦技术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联合国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泰国亚洲理工学院等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学院定期举办各类区域和全球环境研讨会,已成为国际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教育和信息交流的基地。学院的兼职教授克劳斯?托普弗博士先后获得过中国政府“友谊奖”和上海市白玉兰奖,并于2011年1月14日荣获“2010年度中国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学院一直重视社会服务责任,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针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重大共性环境污染问题,研发水处理和污染控制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通过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中心、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环境工程设计院、上海同济水净化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同济科蓝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部等机构对外进行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苏州河水环境治理、太湖和巢湖流域水污染控制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以及俄罗斯、非洲、亚太等国家和地区的水处理工程中,建设并运营了一批示范工程,为我国水处理和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源于同济医工学堂时期的机电科(1912年6月)。1987年11月,机械工程学院正式成立。2012年3月,学院更名为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系、能源工程系、中德机械工程中心,设有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暖通空调及燃气研究所、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燃气工程研究所及工业工程研究所等八个研究所以及专业基础教学部、机械实验中心和能源实验中心。另有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工程机械研究院,《中国工程机械学报》编辑部,建设部同济大学环卫机械研究所,建设部同济大学中法煤气培训中心,上海建设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学院行政部门包括院办、学工办、教务科等。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共有教师170多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青年千人2名,教授50名、副教授42名。学院还聘请了多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专家为兼职、顾问和荣誉教授。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24名,硕士研究生531名,博士研究生179名,外国留学生15名,在站博士后23名。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工业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4个博士点和相关6个硕士点,已形成机、电、液和信息技术一体化发展的以及面向能源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学科特色,培养了一大批机械设计制造、热能及暖通制冷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管理等高级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14年同济大学设立土木科时即下设道路、铁路施工专业。1952年,随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并入,建立了同济大学公路、铁路与桥梁系,并于1953年分设为铁路系和公路系。1954年,清华大学土木系公路专业并入同济大学,公路系即更名为道路与桥梁工程系。1959年,交通部在同济大学成立“交通部同济大学公路研究所”。1979年成立我国大陆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1982年成立道路与交通工程系。2000年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立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思行合一,交融成艺”是学院长期办学实践积淀凝练并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根源。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广大师生校友努力做到思想与行动的和谐统一,使思想有价值、行动有成果,符合社会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他人合作,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创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设有道路与机场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运输管理工程系和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等5个系,拥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和道路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已成为中国交通运输领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学院在1981年获得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授予权;1986年获得全国第一个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点授予权;1998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2001年,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荣获交通领域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今后学院将紧密对接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整体提高学科在陆路交通领域的综合水平,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形成“多层次、国际化”的学科特色和“综合性、全息化、可持续”的学术特色,在基础性核心理论研究和平台建设方面重点突破,确保学院的引领地位,并形成国际性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中心。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30万

    ]
  • 从1956年同济大学开设经济与管理类课程开始,到1984年建立经济管理学院,再到学科全面发展的今天,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历经六十余年的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经济管理类交叉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倡导“包容、创新、集成、致用”的核心价值观,以“扎根中国大地,用创新性的理念和方法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造就业界精英;面向世界,建设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应对全球挑战;聚集高层次人才,打造国际一流的学术创新团队和科研中心,创造管理新知;着眼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政府、企业和社会,践行持续发展”为使命,努力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商学院。我们缅怀先辈们为学科和学院的建设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同样期待每一位后来人展现自己的胆识和活力。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庆幸于时代发展赋予如此难得的历史机遇,深感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助力同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开拓创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0.80万

    ]
  • 汽车学院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是上海国际汽车城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核心功能的承载体。汽车专业设立于1988年,汽车工程系成立于1991年,汽车学院成立于2002年。汽车学院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世界一流学科为发展目标,以科研教学为发展基础,以立德树人为发展根本,快速成长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和空气动力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高地,成为全国高校中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影响力广泛的汽车学院。汽车学院面向汽车、动力和交通等行业,依托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3大学科,针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汽车的专业人才需求,形成了汽车工程、汽车电子、车身与空气动力学、试验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汽车安全智能驾驶、汽车产品管理营销等教学科研方向,构建了完备的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以德语、英语的双外语教学为培养特色。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车辆工程博士点、动力机械及工程博士点、车辆工程硕士点、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点和车辆工程学士点。汽车学院拥有专职教师队伍84人,其中正高级职务49人,副高级职务30人,博士学位比例超过96%,外籍教授6人。拥有国家教育部节能环保汽车创新团队1个,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973计划和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3人,名师荟萃。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意大利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等顶级专家任学院客座教授。汽车学院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汽车,依托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中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的3大国家级科创平台;中德电动汽车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中瑞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3大国际化科创平台;新能源汽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交通工具空气与热模拟风洞重点实验室、上海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3大省部级科创平台,积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前瞻技术研发和重大产品开发,形成了世界一流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目前正在筹建国内第一个依托高等学校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基地。汽车学院与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上汽乘用车、联合电子、大陆集团、吉利汽车等国内外多个知名汽车企业合作,建立了学生走进企业实践、工程师走进高校授课、汽车预备工程师联合培养等多种类型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率先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内领先的车辆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汽车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拥有FSAE赛车、DIANRacing赛车、EP节能车、智能自动循迹车、创意车五大车队,学生参与多项国际国内科技学术竞赛等重大赛事,获得国际和国家级一等奖以上奖项20余项。汽车学院高度重视与国外知名院校开展双学位硕士培养项目,立足学院自身特色,搭建全面的国际交流教育合作平台,与包括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波鸿鲁尔大学、法国巴黎高科大学、奥地利格拉兹大学等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实施双硕士学位培养,建立了全英文课程综合大平台。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包括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国际交流、基于国际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国际交流、基于中德学院基金教席的研究生培养与国际交流等。通过多方位的国际交流,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性实践型工程技术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9.00万

    ]
  • 1907年秋,同济德文医学堂始创,便设有德文科。1946年8月,同济大学在理学院内增设哲学、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三个系,理学院由此改名文理学院。同济大学至此确立了涵盖理、工、文、法、医五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完整框架。1948年6月,哲学、中文、外文3系从文理学院分出成立文学院;8月又增设历史系,外国语文学系改为德国语文学系。当时的文学院聚集了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人文社科学者,如中文系主任郭绍虞、哲学系主任熊伟、德文系主任陈铨、历史学主任吴萍等,另外如章士钊、郑寿麟、杨一之、陈康、冯契、冯至、廖馥香等著名教授都曾在文学院任教。[1-5]1949年8月,文、法两院合并为文法学院,随后被并入复旦大学,为复旦大学文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以来,重建同济文科一直是海内外同济人的一个夙愿,1993年1月,同济大学恢复了文法学院建制。2006年7月,同济大学在原文法学院基础上重组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人文学院自恢复以来就明确了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基本定位,即以“当代性”、“国际性”、“通识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办学理念,以文、史、哲三大传统学科为基础,辅以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学科,构建和提升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现代人文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学院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继2005年获批外国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后,2007年外国哲学二级学科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哲学学科入选上海市B类一流学科建设计划;2012年获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人文学院自恢复以来,共出版专著(译著)200多部,发表论文近千篇,承担省部级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余项,许多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由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主编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已出版50余种,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系列图书;由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主编的《海德格尔文集》(30卷)和《尼采著作全集》(14卷)均已开始出版。人文学院以传承同济百年文脉、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不懈求索,锐意进取,努力为人文科学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8.80万

    ]
  •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是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2001年底批准成立的36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根据院长周兴铭院士提出的“三化一协调”办学指导思想(前沿化、工程化、国际化,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协调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超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多层次实用型软件人才。学院建立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高校与企业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结构多元化的特色师资队伍,先后聘请14位国外及港台地区的资深企业专家到学院授课,11位国内外资深专家受聘为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学院主体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院舍面积约8400平方米,各类在校学生1600人,设有企业计算与软件技术、嵌入式系统、主机技术与金融信息化、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图形学与数字媒体等多个专业方向。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首台银河巨型计算机主机系统总设计师周兴铭教授任院长,微软全球副总裁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张亚勤博士任顾问院长。同济大学软件学院拥有一流教学和实验环境,现有包括IBM大型机和中型机在内的各类服务器10台、高配置PC机800多台、Apple计算机30台、其它实验装置180台(套),教学实验设备总价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实验室全天免费向学生自由开放、计算机全部接入校园网、无线网络覆盖全院。以面向工程为特色的科研工作快速崛起,特别是在航天军工、企业系统、软件度量、虚拟现实等领域已取得一定优势。2006至2008年,学院累计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中欧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专项在内的各类研究资助20多项,累计科研合同经费700多万元。其中与上海航天局正在合作研制的星载软件统一开发平台,已确定将被用于包括2009年中俄联合火星探测计划中的我国的火星探测小卫星在内的多颗卫星星载软件的基础平台。在教育部组织的中期评估(2003年)和验收总结(2006年)中,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均名列36家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前5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2016年11月,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上海市政府依托同济大学成立了“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成立于2003年3月。她依托同济大学已经形成的理工科优势和对德(欧)交往特色,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知识产权法律和管理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为己任。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聘请了时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知识产权法研究所(MPI)所长、国际著名的知识产权专家约瑟夫·施特劳斯教授(Prof.Dr.Dr.h.c.JosephStraus)为顾问院长;时任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教授以及时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著名的知识产权专家郑成思教授为名誉院长。2009年成立了同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2016年11月原法学院知识产权学科整体转移到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聚集了多位国内知名知识产权专家学者和一批具有潜力的青年学者,目前有教授7人(含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3人),副教授10人,助理教授2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学院一直致力于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聘任了知识产权领域的知名法官和律师兼任学生实践指导老师。目前,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学院合办的WIPO-同济大学联合培养知识产权法硕士项目、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联合委托同济大学的“中国政府知识产权奖学金硕士项目”已招生两届(我国目前唯一承担并实际运行该项目的高校)。学院现有中国学生、国际学生总人数226人,国际学生40人,来自32个国家,占全日制硕士总人数30.8%,学院以培养硕士、博士为主,其中知识产权博士从2019年正式开始招生。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4项,其他国家级课题10余项,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中国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同时,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科教师共完成了50余项知识产权专题研究报告和8项涉及国家知识产权重要决策的应急性研究报告,撰写并刊发了近60期《信息速递》(10余篇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导的批示)、7期《工作动态》(均由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国务院有关领导和相2个部委),并为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在相关的决策提供了10余篇政策建议,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的起草提供了3篇专家建议稿,有的建议获中央主要领导人重要批示。有关《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系列成果,在201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得到充分体现;《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系列成果被报送国务院有关领导以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28个部委以及上海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单位领导参阅,部分已经在上海进行实践。同济大学是我国(含港澳台)唯一与WIPO以联合培养知识产权法(设计)硕士项目(WIPO项目)方式合作的高校。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创新与竞争研究所、德国慕尼黑大学、德国洪堡大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佛罗伦萨大学、芬兰汉肯经济学院、美国专利商标局、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俄罗斯国家知识产权学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院现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局设立的“国家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培训(上海)基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及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的“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并在科技部支持下成立了中欧创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学院发展得到了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市的大力支持。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将进一步聚集国际优秀师资,打造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国际顶尖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化高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与知识产权研究智库,支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战略和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亚太知识产权中心建设。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0.80万

    ]
  • 历史沿革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ArtandDesignDepartmentoftheCollege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TongjiUniversity)发展而来。同济大学的设计教育发轫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深受德国“包豪斯”学派的影响,长期以来以建筑学教育为基础,具有“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学风。1986年,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开始工业设计本科招生,1993年正式成立工业设计系,2000年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同时授工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工业设计系更名为艺术设计系;2001年开始招收设计艺术学硕士生,授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开始招收设计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生,授建筑学博士学位。2009年5月,同济大学借鉴世界设计与创新学科的最新理念与模式,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CollegeofDesignandInnovation,TongjiUniversity)”。学院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的变革对设计与创新的需求,特别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时代背景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的上海发展需求,以及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学科发展战略。学院致力于培养新时代急需的“可持续设计创新”领军人才为使命。学院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成为一个兼具时代使命、全球视野、本土特色的国际化、创新型、前瞻性、研究型的世界一流设计学院。2010年,同济大学和芬兰阿尔托大学合作成立“同济-阿尔托设计工厂”和“同济大学中芬中心”,通过“设计思维”整合设计创意、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学科,成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化、跨学科、开放创新平台。2012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被确定为同济大学试点学院,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试点。办学规模截至2018年11月,学院有700余名全日制学生(包含本科生450名,研究生256名),每学年学院接收约60名国际学生,约占研究生总数的50%。学院超过70%的研究生拥有海外实习和交换经历。学院共有教职工153名(含外籍教师32名),其中全职教师74名,兼职教师16名,双聘教授3名,专职研究人员20名,行政人员40人。学院聘请了Yrj?Sotamaa担任名誉院长,DonNorman、CarlBass作为名誉教授。2014年,学院开始正式实施ADJUNCT兼职教师系统,利用上海地域优势,聘请世界优秀设计机构的设计师、设计研究和管理人才在学院授课。这些兼职教授包括许平、KenFriedman、LeungMingKin、蔡军、PeterVesterbacka、朱哲琴、RichardHsu、JohnMathers、杨光等一批在各研究领域内有突出成就的教育家和设计师。学术声誉目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国际声誉的设计学院之一,跻身世界著名设计学院行列。学院是CUMULUS全球设计、艺术与媒体院校联盟成员,ICSID国际工业设计协会成员,DESIS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成员。2007-2010年间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连续3次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最佳设计学院及课程之一。2010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被PSDTUTS+网站评为全球最佳的18所设计学院之一。2011年“同济-阿尔托设计工厂”被著名的Monocle杂志评选为全球5大高校创新平台之一。2013年,设计创意学院入选国际著名设计杂志《FRAME》“全球设计硕士教育30佳”(WorldLeadingMasterPrograms)。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创办的全英文设计学术期刊《SheJi:TheJournalofDesign,Economics,andInnovation》(《设计、经济与创新学报》,简称《SheJi》),在设计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期刊为同济大学所有,由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在线发行。作为一本开放获取型期刊,《SheJi》的所有文章全文刊载在ScienceDirect上,供读者免费下载。期刊于2015年9月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18期。目前期刊被Scopus和DOAJ检索收录。学科发展稳步提升。在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QS(QuacquarelliSymonds,英国教育及留学机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我院在“艺术与设计(ArtandDesign)”学科分别位列全球第34名、第26名、第18名、14名。2020年,排名进一步上升为全球第13名,继续领跑亚洲。2017年9月,我院设计学科(Art&Design)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学院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2019年学院获批设立设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5.00万

    ]
  • 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始建于1945年,众多知名学者曾在此任教。解放后几经调整,于1980年恢复应用数学系,2006年定名为数学系,2016年成立数学科学学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学院陆续引进了众多国内知名数学家,在新世纪又引进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学院在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教学研究与教材改革等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在国内外教育界和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力。在2017年底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同济大学数学学科获评A类学科(优秀学科)。学院目前有专职教师96人,国家级人才计划10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和“统计学”两个本科专业;从1984年至今,数学科学学院先后获得了数学类所有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及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立了数学博士后流动站。特别指出的是,金融数学方向,在全国独树一帜,该研究团队紧紧抓住世界金融研究的前沿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赢得一定地位。2005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我院成为全国七个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之一,2007年获教育部基础数学重点学科(培育)。学院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建设了全国工科数学教学基地,积极参加教育部创新人才试验区的工作。获得多项国家级和上海市精品课程,以及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成果奖。“高等数学”和“金融数学”课程进入了教育部精品共享课程。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建模和大学生创新计划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高等数学》等多本教材为国家级优秀教材和教育部优秀教材,在全国有很大的发行量和知名度。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科技部973计划、各部委的基金项目近90项;学院教师曾先后获得第七届“华罗庚数学奖”、第四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首届“上海市教学名师奖”、“宝钢特等奖”等奖项;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每年超过100篇,并在国际顶级数学期刊例如Invent.Math.等上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在学生培养方面,学院既重视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获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9年教育部大学生创新项目第一名。近年来,每年都有多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多名同学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二等奖。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学院与欧美多所知名高校签订了研究生双学位培养协议,同时每年都有众多研究生和本科生到欧美国家的高校及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访问;承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著名数学家来学院访问交流;举办研究生及大学生国际暑期学校。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5.00万

    ]
  • 同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属于“985”,“211”学校。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目前,同济大学已基本构建起了“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整体框架,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等9大门类。同济体育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终身受益”的体育教育理念,积极发挥体育的独特功能,在教学、科研、群体和竞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具有同济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2001年,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2006年获得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同年开始独立招生培养研究生,2011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体育教学部现有教职工92人,体育专业教师8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7人,讲师39人,助教3人。国际裁判3名,国家级裁判10名。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一级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14名,研究人员20名,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助教3人;其中博士11人(1人博士后,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硕士9人。同时我们特聘了国内外知名教授3人,是一支知识、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团结协作的研究团队。体育学硕士点有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运动生理学实验室、运动心理学实验室、体质监测室、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室等5个实验室和“运动健康监测与咨询基地”、“课外体育文化建设基地”和“身心健康素质拓展课堂”3个基地。近10年共计获得各类课题10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近两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厅局级以上课题30余项,纵向课题经费达到300余万元,授权专利6项,目前已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体育、经济、管理、医学、建筑等交叉结合的研究格局,研究涵盖体育文化、都市体育、休闲、教学与运动训练、运动与环境、人工智能、运动心理、癌症、体质、传统体育与养生等交叉方向,以及新仪器开发、运动疗法应用与开发等领域。在研究生培养上,同济大学体育部坚持“有特色、高起点、国际化、入主流”的指导思想,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科的发展逐渐凸显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体育教学部国际交流合作发展迅速,目前已经与日本大阪教育大学开展双学位合作项目,年合作培养双学位学生2-3名,2013年2名学生赴日学习,毕业后将获得中日双硕士学位。成功承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并先后与日本大阪教育大学、名古屋大学、早稻田大学、日本中央大学、日本奈良女子大学、美国北德州大学、伊利诺伊斯大学,以及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埃森-杜伊斯堡大学等建立学术交流、体育文化交流的合作关系,通过互派研究生、课题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形式相互学习,开拓研究领域。每年邀请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讲学。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继续发挥国际交流优势,保持与日本、德国高校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欧美国家和地区高校的研究交流与合作,实现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培养模式(交换留学生、双学位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9.00万

    ]
  •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为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和高速铁路交通,综合了一流的专业教学和科研队伍,在本行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硕的成果。研究院主要从事干线铁路、地铁与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研究院下设6个研究所、2个研究中心和《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社。主要有机车车辆研究所、电力牵引控制研究所、制动技术研究所、轮轨系统研究所、动车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和机电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等。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磁浮交通技术研究中心作为科研研究的龙头承担了国家和市政府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院还拥有轨道交通综合试验系统,包括轨道交通试验线、结构与强度实验室、制动技术实验室、牵引控制实验室和轨道线路实验室等,能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一流的服务平台。研究院现有教职工57名,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22名,大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研究院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和专家为兼职教授。研究院为国家在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培养了大批设计、制造和管理高级人才。同时还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国家级新产品、国家专利等多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有广泛的国际学术交往,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法国瓦伦西亚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学生互换交流协议,定期举办国际性学术讲座和研讨会。研究院有车辆工程(轨道交通)全日制本科专业,有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三个学科点,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加强教学、科研与产业的联系,研究院与国内主导、大中城市的地铁运营和建设单位以及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人才的输送和知识的交流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为我国迅速发展中的中长期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事业规划提供人才资源。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国内同类专业中教学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目前院内设有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桥梁工程系、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5个系。另外还设有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40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在校研究生指导教师219人、正高级职称126人、副高级职称109人。现有9个博士点学科研究方向、12个硕士点学科、2个工程领域。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地质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创新知识、引领发展,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拔尖创新人才始终是土木工程学院各项工作的主旨。百年来,土木工程学院取得的科研成果和业绩享誉海内外,培养造就的土木工程方面专业人才遍布国民经济建设的各条战线。土木工程学院历来重视教学和科研的结合、重视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的结合。近期将针对学院发展瓶颈与发展目标,锐意改革,创新高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深化落实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教授治学、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措施,将教师的精力和兴趣进一步吸引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同济大学现代农业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研究院融合我校建筑、规划、能源、环境、自动控制、机械、材料、应用化学、生命、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综合优势,打造一个新兴的、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现代农业科学与工程集成技术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地。下设院办公室、设施农业技术研究所,生态园区与景观规划研究所、农副产品安全及深加工研究所、农业环境工程研究所、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现代农业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是由学校多个优势学科交叉组成的现代农业学科平台,“国产化智能温室及其环境控制系统等配套设施的研制”项目200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院与上海都市绿色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1月正式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教育部设施农业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上海市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挂靠我院。结合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其它两个中心的建设,围绕学校建设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更好地融入到学校学科发展中去,进一步强化以“多学科、综合性、工程化”为特色的同济大学农业学科建设。我院重点开展农业环境与生态景观、农业信息与控制、生物质能源、农业生物生理与生产技术四方面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30万

    ]
  •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德文医学堂”,是同济大学的前身,也是同济医学专业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布局调整中,医学院整体迁出至武汉,但同济人医学情结至深,历经百年沧桑后,同济大学在新世纪之初重建医学。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原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在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的基础上恢复设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经过快速发展,同济大学医学学科的整体水平已跻身全国医学院校前10%。医学院分布在四平路、沪北、沪西三个校区,有基础医学院、护理系、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十院临床医学院、同济临床医学院、东方临床医学院、肺科临床医学院、一妇婴临床医学院、附属杨浦医院、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附属皮肤病医院、附属天佑医院(筹)、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附属普陀人民医院(筹)、附属康复医院(筹)、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筹)、附属脑科医院(筹)以及20余家教学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基地,临床教学资源丰富,附属医院总床位数12000余张。医学院拥有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胸外科、消化内科、产科、职业病科、呼吸科、中医科、急诊医学和临床护理专业),和一批上海市重点学(专)科和临床医学中心。为探寻同济医科的创新发展之路,近年来,同济大学结合世界医学发展前沿、未来趋势以及国家需求,将医科发展重点集中于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干细胞”“肿瘤”“脑与脊髓”“心脏”等几大领域。2010年成立“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在各家附属医院布局并成立转化医学中心,凝炼四大方向。在建校110周年之际,基于附属医院的特色医疗资源,分别着力建设干细胞、脑与脊髓、心血管疾病、肿瘤生物治疗等四大研究中心,采用灵活的双聘机制,深化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合作。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同济大学在干细胞及转化医学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丰硕。同济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现已成为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以引进和培养一流人才为中心,现有教师系列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共432名(含临床医学院及附属医院),2019年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硕士生导师519名、博士生导师291名。拥有中科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国家“973”和“86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7名,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5名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BarryJ.Marshall为特聘教授,参与本科生教学及临床门诊工作。建有以课题组长(PI)为核心的新型学术管理体制,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干细胞/再生医学”领域获得国家“973”和重大专项多项资助,建有“国家(华东)干细胞库”、“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并于2019年获批建设“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近年来,医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逐年递增,近5年来医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同济大学国自然获批总数45%左右,尤其是2019年度在杰青、优青人才项目上获历史最好成绩,新增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首席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28项。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其中在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上已发表影响因子20分以上的论文22篇,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在内的一批科研成果。医学院目前拥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护理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医学院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00余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60名左右,非全日制学位博士研究生100余名。目前全日制博士硕士在校研究生2000余名,非全日制学位博士研究生500余名。自2019年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拔尖卓越培养)以“医学实验班”大类招生入学。第1学年在新生院完成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学年末根据本人志愿及学院/专业分流标准被选拔进入临床医学专业(145名左右);第2~4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同时强化早期临床、早期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第4学年末根据推免标准,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本科后培养方向确定[本博贯通培养、本硕贯通培养、“5+3”一体化(四证合一)培养和常规本科培养];第5学年进行临床通科实习,达到毕业标准后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另每年招收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30~40名,护理学专业学生10~20名,MBBS国际留学生约30名。目前,医学院在校本科生约1000名。医学院秉承“精诚济世,明道致远”的办学理念,建立了以“5+3”卓越医师培养为主体、以拔尖创新医学人才“贯通”培养为突破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行结果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培养未来可发展成为具备“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引领学科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的拔尖卓越医学人才。近年来,医学院学子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赛区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特等奖等奖项。医学院紧扣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积极与国际一流医学院合作,持续探索建设国际医学院管理、医学教育与研究体系。目前学院已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瑞士等国的知名医学院开展了广泛合作,引进优质师资与课程,搭建合作培养、学生交换、教师互访任教、转化医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平台。每年20%~30%的学生有机会赴海外合作学校进行为期1周~3个月的交换实习或临床轮转;毕业生可以申请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赴合作学校攻读学位,或赴国外医院接受包括住院医师培养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学习深造。学院常年邀请外籍教授来我院参加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和学术交流。国际化已成为同济大学医学院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近年来,同济医学获得捐赠基金累计约2.5亿元人民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推动同济医科加快向国际一流水准迈进,实现同济医科的复兴。三好坞畔忆峥嵘、同心河滨望愿景,同济大学医学院将继续坚持“淳德、抱朴、务实、尚学”之原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发,向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的目标迈出新步伐,为健康中国、健康上海作出新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0万

    ]
  • 为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提升职教师资培养质量,1994年10月,国家教委下文在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六所综合性大学中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专门定位于从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和职业教育研究。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发挥同济大学的工程学科优势,借鉴德国经验,建立完整的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创新中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培养兼具扎实学科专业基础、基本职业实践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复合型职教教师;聚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探索学院专业化、持续发展机制;搭建一个对内经验和模式辐射,对外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在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中德合作同济大学职教师资培养项目”(Chinesisch-DeutschesProjektzurAusbildungvonBerufsbildungslehrkraeftenanderTongji-Universit?tinShanghai-ABT-S项目)作用巨大。该项目于1993年作为“总理倡议”纳入中德两国总理签字的政府合作框架。1996年11月,中德两国政府签署项目协议书,1997年9月,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旨在支持同济大学建立完整的职教师资培养专业,致力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职教教师质量和数量的改善,并探索形成中国职教师资的特色模式。中德双方的项目主管部委分别为中国外经贸部(Mofcom)和德国联邦经合部(BMZ)。受德国政府委托,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现为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负责管理项目的具体实施;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为项目的中方承担主体。德方计划在八年内分三期对项目进行总额达600万欧元的资助。项目第一期(1997.9-2000.8)启动了按德国模式建立职教师资培养专业。第二期(2000.9-2003.8)旨在拓展专业数量和完善培养模式。第二期结束后,鉴于项目的突出成果和推动中国西部地区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需要,德国政府决定将第三期项目延长至2008年8月(2003.9-2008.8),并追加了200万欧元的资助。受德国政府委托,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向同济大学派驻长期项目专家,并根据项目进展需要,提供短期专家支持。项目并提供12名教师赴德国高校攻读职业教育学博士学位的进修机会,为学院的实验室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长达11年的“中德合作职教师资培养项目”,是迄今为止历时最长的中德合作项目之一。鉴于项目所取得的成就,中德双方同意在其结束后,继续依托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这个平台,围绕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研究与实践工作,开展了向东南亚国家进行成果和经验辐射的“三国合作职教师资培养项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0万

    ]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简称:同济 地区: 上海 学制:1~4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30~48.80万 班型:集中班、周末班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985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同济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