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太原理工大学 > 招生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 简称:太原理工
  • 地区: 山西
  •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3~3年
  • 学费:¥2.40~7.5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成立于2018年7月,其前身是山西矿业学院1958年设置的通风教研室。1985年招收“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专科生,1989年招收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安全工程”。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2012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历经6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组成的多层次、完整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安全工程专业、应急技术与管理两个专业。安全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建设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教育部特色专业,山西省重点学科的依托专业和太原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专业。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是2018年申报教育部并获批的我国首批本科新专业。学院目前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三晋学者(含青年三晋学者)7人,山西省拔尖创新人才1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名,正高级10人,副高级16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6人,具有博士学位占87%,生师比15:1。拥有以金智新院士为学科带头人,以邓存宝、李雨成、葛少成、赵耀江、邢玉忠等一批在安全领域的知名教授和一批年轻博士组成的学缘、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创新学术团队。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学院筹集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经费2.6亿元,全力打造智能应急与灾害智能管控实验平台,建设智能体协同控制应急探测实验室、智能通风与灾害管控实验室、无通风智能绿色开采实验室等,将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应急救援指挥决策国家工程中心。学院获批应急管理部首批应急管理学院智慧学习工场,从生产安全、建设安全、公共安全、安全装备、防灾减灾等5个维度,构建环高校全民安全能力提升与安全产业培育新引擎。建立了“安全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山西省首家“安全校园研究中心”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0个,联合国框架下的“中国国际卓越煤矿瓦斯治理中心”、大同煤矿集团等校外实训基地12个。山西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煤矿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2个。学院安全生产培训中心自2003年5月开始累计培训了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0万余人次,2011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干预等工作,参与心理测试的学生约3000人左右/年。近年来,学院形成了矿井火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煤层气开采与矿井瓦斯防治、矿井智能通风与粉尘防治、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安全管理与系统工程等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其中获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和企业委托项目3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国家专利30余项。与潞安集团、阳煤集团分别成立了校企联合研究院,建设无通风智能开采与无通风智能掘进实验室,成为山西能源革命引擎。与全国各大煤企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煤炭绿色开采、能源高效利用等领域深入合作,持续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为促进能源革命、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学科是中国公共安全科学学技术学会、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中国煤炭工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理事或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会员单位。学院与澳大利亚、美国、南非、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交流。截止2019年9月,培养了以王安、康红普院士为代表的2700多名安全人才。目前,在校本科生660余人,硕士研究生140余人,博士研究生15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毕业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生产、设计、科研、教育、管理各类单位,他们中有知名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一线骨干工程技术人员,为工业安全生产、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较高社会声誉,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同。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太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原太原工业大学煤化工分校材料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于1998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冶金工程系、实验管理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等三系、二中心。共设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与工程、冶金工程专业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山西省品牌专业、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本科5星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山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均为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专业。学院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2个一级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3个院士工作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学校“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撑学科、山西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建设学科。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材料加工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为山西省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拥有教育部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先进镁基材料重点实验室、山西省新能源材料及器件实验室、山西省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西省能源材料检测及分析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太原钢铁集团-太原理工大学联合共建山西省钢铁材料及冶金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4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11名,教授23名、副教授4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6名,占教师总数86%。拥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山西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3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4名,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拔尖骨干人才4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山西省教学名师2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5名,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1个,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1个,已形成了一支人才荟萃、梯队合理的教学、科研和产业开发教师梯队。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700余名、硕士生400余名、博士生80余名,在站博士后11名,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不断强化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100多项,科研经费达3000万元。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7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8项;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余项。学院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院所以及山西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立恒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华翔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流国有、民营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回望过去,材料人奋力拼搏,铸就了辉煌成绩;翘首明天,材料学院砥砺前行,承载着新的希望。在“双一流”建设和“十三五”的历史征程上,材料学院全体师生将坚守使命,改革创新,凝心聚力,追求卓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扎实的工作,为助推学校创建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成立于2016年11月,在2017年1月12日正式挂牌。学院的发展定位为:高端人才培养、基础理论创新、学科交叉融合、行业特色明显。依托本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计算数学、信息学等学科基础,学院致力于大数据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及山西新兴产业需求,围绕“1331工程”,建立和形成优势学科群和特色专业群,努力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数据科学研发策源地、数据人才培养新高原、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和数据政策新型智库;孵化具有重大市场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促进技术转移与成果产业化,助推山西大数据全产业链贯通发展。学院现设四个系部:数据科学与技术系、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系、信息与大数据工程系、大数据实验中心;现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医学工程、软件工程(信息与大数据工程方向)4个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技术1个学科博士点,数据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点、软件工程硕士点(与软件学院共建)。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62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80名。学院现有教职工41名,其中教授6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和山西省学术带头人各一名)、副教授6名、讲师25名,具有博士学历35名,教师博士化率为93.3%。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2名,并已入选“中国计算机学会双导师制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简称CCF双导师计划)首批试点单位(首批试点全国10所院校)。学院拥有“太原理工大学科学云计算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山西数据与应用中心”、“山西省空间信息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空间信息网络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工业智能大数据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学院担任“中国大数据产业应用协同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万物互联产业联盟”理事单位、“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大数据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人工智能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并担任“山西省空间信息技术产业联盟”、“山西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山西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行业技术中心”、“大数据方向专业硕士教育联盟”等学术团体的重要成员单位。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的资源优势,构建校企协同产学研合作平台,创建富有专业特色“校企合作、项目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与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共建“京晋大数据协同研究中心”;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工业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山西大数据创新人才中心”;与国研智库共建“山西国研大数据智库”;与山西联通公司共建“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与晋中银行共建“金融大数据实验室”;与浪潮集团筹建“太原理工大学浪潮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西云时代公司筹建“工业大数据研究院”;与山峰科技筹建“公共安全大数据研究院”。学院聚焦服务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和山西省地方经济建设,对照“云聚山西”“云惠山西”“云殖山西”和“云安山西”四大工程,联合校内大数据相关科研力量,建设智能大数据研究中心、智能感知与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社会治理大数据研究中心、工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公共安全大数据研究中心、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等科研团队。全院师生积极对标山西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太原理工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围绕数据资源、数据应用、数据产业、数据安全四个领域,开展人工智能计算基础理论与方法、智能大数据系统关键技术、智能感知与大数据关键技术、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智能制造与模式识别、数据与知识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并推动在工业大数据、医学大数据、空间信息大数据、公共安全大数据、能源大数据等多个行业中的应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前身是1918年山西大学西学专斋时开设的电气学门,1931年成立电气工程系,1953年太原工学院独立建院时成立电机工程系,1958年山西矿业学院建院成立机电系。1998年由原太原工业大学电机工程系、热能工程系和原山西矿业学院电气工程系组建成立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办学条件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是以电气、能源为主的工科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热能工程系、电工基础教学部和教学实验中心。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能源与动力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山西省品牌专业;“电机与电器”学科是山西省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涵盖了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个二级学科;并有热能工程硕士点。学院还可以授予电气工程领域和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师资力量学院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据有关资料显示,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教师65人,教辅人员24人。教师中教授、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80%,教师中有2名获得山西省教学名师称号。学院教师形成了一支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奋发上进的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在矿用智能电器技术、特种电机技术、交流传动技术、风力发电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在矿用智能电器技术、特种电机技术、交流传动技术、风力发电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其中,在矿用智能组合电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在国内及国际会议共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学院共承担横向课题40余项,科研总经费5000余万元。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学院教师在研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共33项,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以学院为牵头单位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煤矿全矿井安全生产数字化监测监控及重大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项目标志着学院已经具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2009年“矿井局部通风群控系统和安全供电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及配套设备开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已经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成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常委会2019年11月1日会议研究决定正式成立太原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同时设立中共太原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委员会。2019年12月7日由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光辉院士剪彩揭牌。本着服务国防、服务航空、服务地方的宗旨,策应山西航空产业发展,依托太原理工大学现有的机械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等学科的优势和资源,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航空航天学院,全力助推山西通用航空示范省建设为愿景,由吴光辉院士担任学科带头人。学院办学定位:秉承太原理工大学“求实、创新”的育人理念、航空航天学院“求实、严谨、创新、筑梦”的院训,“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在航空航天相关领域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性、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创办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学院。学院人才培养:面向山西航空事业、区域经济建设及行业和社会发展之需,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掌握从事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能在航空航天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飞行驾驶、机务工程等技术与管理工作,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具有创新能力、富有实干精神、追求远大理想的高素质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学院科学研究:积极开展通航产业虚拟仿真等多类型平台研发、各种类型先进航材研发、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抗疲劳制造、新概念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等方向具体的科学研究;打造集飞行员培养、机务维修工程、空管与适航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技术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打造集航空航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研发和推广平台基地,带动山西省内形成航空航天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的战略新兴产业群。学院组织架构:成立航空航天学院理事会,作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制度平台。航空航天学院为正处级建制,设书记、院长各1名;副书记1名,副院长2名。学院设立学术分委员会、教学分委员会、飞行招生与管理办等。学院内设三个办公室:党务行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内设三系一中心:飞行技术系、飞行器技术系、航空管理系、实验实训中心。学院专业建设:2020年,已获批飞行技术专业(审批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备案专业)两个专业。考虑山西通用航空事业发展和航空航天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结合太原理工大学的专业优势,统筹规划航空航天学院的专业设置,包括飞行技术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拟设置两个培养方向:新概念飞行器设计、无人机设计)、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拟设置两个培养方向: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特种加工与智能制造)、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专业(拟设置两个培养方向:飞行器控制、空管)等专业。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由化学工程系、生物与制药工程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基础化学部组成。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化工基础实验中心及能源化工与催化研究中心、洁净化工研究所、技术转化与成果推广中心。化学化工学院的前身是山西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成立于1949年。1953年太原工学院独立建院后,设无机物工学专业。1958年化学工程系独立建院,成立山西化工学院。1962年并入太原工学院,仍名化学工程系,设无机化工、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和化工机械四个专业。1977年增设煤化工专业。1981年山西煤炭化学工业大学并入,增设煤分析专业。1984年太原工学院更名为太原工业大学后,化学工程系分为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煤化工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所和化学测试中心。1988年应用化学系增设精细化工专业,煤分析专业更名为工业分析专业。1996年化学工程系增设化学制药专业。1997年太原理工大学成立后,于1998年在化学工程系和应用化学系的基础上成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下设化学工程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制药工程系、基础化学部和综合办公室,原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煤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和工业分析合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原化工机械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原化学制药更名为制药工程专业。2001年理学院化学系并入后,设应用化学系,增设应用化学专业。2002年增设生物工程专业,制药工程系更名为生物与制药工程系。2005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更名为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与校直属煤化工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所共同组成了实力很强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群,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工工艺国家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等学科可以招收博士生,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生物化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过程装备与控制等学科可以招收硕士生。目前在校本科生有1175人,硕士生有540人,博士生有130人。化学化工学院有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3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20人,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学科研人员54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77人,硕士学位获得者33人。化学化工学院在大力加强本科生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整个教职工队伍的学术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近五年来,获得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2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5项。并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共同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化学化工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条件,现有实验用房近300间约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价值1000万元,其中2001年投资300万元建成的化工基础实验中心和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在国内同类实验室中处于领先水平;学院资料室资料齐全,宽敞舒适;网络计算机房拥有70台配置较高的计算机;学术活动室可容纳120人,是学术活动、教学、会议、实验演示的良好场所。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生就业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化工、煤炭、石油、机械、制药、生物、食品、电力、冶金、材料、矿业等领域,2004年毕业生考研率为20%,总就业率为86%,就业率在全校各院系中名列前茅。化学化工学院有悠久辉煌的历史和飞速发展的现在,我们相信,在学院全体教职工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教学科研条件会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的素质会进一步提高,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未来定会更加光辉灿烂。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现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学科基础教研室以及实验中心五个系部中心。设有给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以及环境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一个环境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给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原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专业,俗称暖通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土建类的“老八校”之一。1984年,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环境工程专业,属全国范围内成立环境工程学科较早的院校。截止到2017年4月,学院共有教职工83人,专业教师6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7人,讲师29人);共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9人;实验中心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实验教学人员8人。形成了一支学历高、年龄结构合理的以教学、科研、开发为一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截止到2016年底,学院共有在校本科生1074人、硕士研究生208人、博士研究生28人;博士后4人。在科研方面,2016年我学院共获批纵向项目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2项;山西省科技厅项目13项;山西省教育厅项目3项;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其他部委项目1项。本年度学院获批横向项目立项17项,总经费共计702.55万元。2016年,学院共发表SCI论文31篇,其中一区3篇,二区7篇,三区以下7篇,EI收录论文共1篇,核心文章13篇;有6项获权专利;3本科技论著。在教学方面,2016年度我院获批一项省级教改项目、六项校级教改项目和三项大创项目。学院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增强办学实力为途径,以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实力和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手段,扎扎实实地促进学院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多年来,学院已为国家和山西省培养出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分布在各设计院所、施工单位、政府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不同岗位和领域,为城市的市政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建筑工程等做出了突出成绩,在山西省蓝天碧水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是由前太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齿轮研究所,材料工程学院的轻工业系和前山西矿业学院的机械电子工程系于1998年合并而成的机械工程学院;2015年院所合并,原校属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并入机械工程学院,2018年原力学学院部分系部并入机械工程学院,学院同时更名为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学院下设机械制造系、机械设计系、机械电子工程系、车辆工程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机械基础部、基础力学部、应用力学研究所、机械工程实验技术中心、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组成,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和工程力学4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260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73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166人;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庆学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吕明教授,全国劳模和“三晋学者”寇子明教授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在学院党委正确领导下,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紧密结合行业与区域特色,推进科研直接服务装备制造业的办学优势,学院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以及山西省一流专业、品牌专业和优势专业。拥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示范训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5个,大学生创新基地12个,另外拥有多个省级教学平台和多名省级教学名师。开设课程中,包括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多门。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4000人,其中在校本科生3000余人,硕士研究生700余人,博士研究生80余人。机械工程学科、力学学科均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矿山机械及自动化、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基础力学与力学交叉学科为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车辆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机械设计与理论学科和固体力学学科是山西省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和车辆工程学科是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及行业中心6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获“第九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银奖1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7年底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位列“B+”档。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建筑学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的迎西校区,风光秀美,景色宜人。专业历史悠久,随着学科和专业的沿革与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学院建筑类专业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成立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土木科。1953年太原工学院独立建院,土木工程系内设建筑学教研室。1957年开始招收五年制学生,1959年获正式批准;1962年首届建筑学专业学生毕业;1966年停止招生;1979年恢复招收四年制学生;为适应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需要,1992年恢复五年制本科专业;1994年建筑系独立建系;1999年城乡规划专业(五年制)开始招生。1996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工业设计专业本科学生,为了适应我校实施“五大战略”的需要,2019年2月成立了建筑学院,原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划入建筑学院。目前,学院拥有建筑学、工业设计、城乡规划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两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点,及建筑学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在校本科生80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国际生12名。学院内设机构有建筑系、城乡规划系、工业设计系三个教学单位,及实验中心、BIM研究中心、绿色建筑材料能源研究中心、建筑与城乡规划研究中心等四个教辅、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0名,其中专任教师60名,教授7名,副教授18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7名,企业导师14名,师资博士化率达36%,聘请王其亨、谢英俊、李锦生、曹亮功、王兴田等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齐备。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建德筑魂”的办学理念。建筑学专业于2010、2014、2018年三次通过全国本科教育评估,2018年首次通过建筑学硕士教育评估,在全国拥有建筑类专业的院校中名列前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积累,形成了建筑与聚落遗产保护、建筑技术科学、地域建筑与规划设计、产品设计4个优势研究方向。历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2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2100多万元。目前,学院结合山西省的地域特色,拥有“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山西省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基于实景融合的传统聚落与建筑营造”虚拟仿真实验室、“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聚落和建筑遗产保护”优秀导学团队等,为建筑学、工业设计、城乡规划学3个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人才培养环境。学院与多家政府、企业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联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最为直接。学院拥有良好的生源和广阔的就业前景。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从事建筑、规划、工业设计、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实践、管理、教育工作。学院的研究生升学率逐年提高,是国内外城乡建设、建筑设计、工业设计、遗产保护等领域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于1998年7月,由原山西矿业学院经济贸易系和原太原工业大学企业管理系合并组建而成。作为学科发展历史并不久远的年轻学院,建院以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内外部环境条件,秉承“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校园文化精神与理念,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党团工作、学生培养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优异成绩。学院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教师89名,专职党政人员13人,实验室及教辅人员2人;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36人;教授16人,副教授24名;博士和在读博士的教师55名、95%以上教师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初步形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博士生12名、统招硕士生210名、工商管理硕士(MBA)200人,工程硕士150名,本科生1800名、双学位学生760名。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5个学术硕士授予权,拥有工业工程、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学专业硕士(MPAcc)3个专业硕士授予权;现设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电子商务六个本科专业;设有工程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双学位专业。为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学院坚持奉献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不断强化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成立了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煤炭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为山西主导产业发展服务。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及企业委托课题21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达24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被SCI、EI、SSCI、CSSCI收录200余篇;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各4项、三等奖3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百部(篇)工程”二、三等奖3项;出版著作20余部,编撰教材70余部。学院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发展与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院所以及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等一流企业友好合作关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5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是系统地服务于煤炭工业领域的专业性学院,设有采矿工程、地下工程、地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煤矿机电等6个系和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察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工程、煤矿机械化、煤矿电气化10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其中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为山西省特色品牌专业。学院所有专业涉及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其中矿业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地下工程、煤矿机电工程为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包括采矿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地下工程、煤矿机电工程;工程硕士授权领域3个,包括矿业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采矿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山西省重点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为山西省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学院设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建有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西省绿色矿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山西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山西省煤层气高效开采与利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山西省地质灾害与防控、遗弃煤炭资源安全绿色开采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学院党的领导坚强有力。设有17个党支部,现有“五星支部”两个,党员人数基本保持在350人以上。团学工作生动活泼,工会工作深入人心。院党委1999年、2005年、2010年分别被山西省高校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被评为2012年度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院工会2013年元月被评为校“五星级基层工会”。全院教职工186人,教师数达153人,工程院院士3名,教授23名,副教授60名,124人拥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81%。目前,在校本科生3493人,硕士研究生488人,博士研究生106人,学生总人数达4087人。建院50余年来,学院已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约5万人。抢抓机遇,对标双一流,以“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旗舰学院”为目标,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期间各项目标任务。坚持人才强院,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引进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青年千人1人,培育了国家杰青1人、优青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各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和国务院特贴专家各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和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各1人,三晋学者4名,山西省教学名师1名。入选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2支、山西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和山西省1331工程优秀团队各1支。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强力推进学科建设,成功申报优势学科攀升计划项目、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牵头申报的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项目获批。四个一级学科参加了教育部学位中心开展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矿业学科协同化工、材料学科成为了我校加大投入建设一流学科的三大主力。夯实人才培养立院之本,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坚持科技创新这条强院之路,浓厚了学术氛围,提升了科研水平,成功申报获批了山西省煤层气高效开采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山西地质灾害过程与防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遗弃煤炭资源安全绿色开采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协同创新中心,共建“煤与煤系气地质勘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50余篇,EI论文100余篇,核心6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获得专利100余项。纵向立项128项,纵向进账经费4249.298万元,横向立项473项,横向进账经费7579.403万元,完成国家级项目50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8项,国家基金青年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78项。开拓国际视野,积极对外交流合作。“十三五”期间,立足“双一流”,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方向,加强学科建设,紧紧围绕“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聚焦建设“双一流”。狠抓本科教学质量,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全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优化研究生生源,严格各类研究生培养环节管理,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创新是第一引擎”的科技工作理念,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继续注重海内外各级各类人才引育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有序派出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推行国际化战略。加强内部管理和安全能力建设,提升学院发展的保障能力,以人才支撑和技术职称助力山西振兴崛起,推动国家繁荣昌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在谢克昌院士领导下的老一辈科学家经过30余年艰苦奋斗建立起来。该实验室组建于1985年,1997年批准为首批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批准组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目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教授担任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实验室是太原理工大学“211工程”(1997~2017)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是山西省唯一的“双一流”(2017~今)建设学科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化学工艺国家重点学科的主要依托和核心。实验室始终紧密围绕煤、煤伴生物、煤衍生物的高效洁净转化、煤基含氧燃料及化学品合成、煤转化工程中的节能减排和能源战略问题等开展研究,注重产学研结合,强调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并重,具备研、用、产一站式研发条件。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以谢克昌院士领军的研究团队围绕煤的结构与反应性、煤炭高效清洁转化技术开发,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能源领域“973”计划项目,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8)、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3)以及省部级奖20余项。在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方面,倡导并推动“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立法和实践;谢克昌院士带领来自企业、高校、院所和政府的近40位院士,300余位专家,承担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以及“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建设项目之能源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建设子项目”,为我国的能源战略和路线设计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在产业化平台建设方面,初步建成忻州的双气头多联产中试基地;同时,依托太原理工大学,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科技大学和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煤炭清洁转化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太原分中心,旨在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发展及应用发展,助力实现2030碳排放峰值目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70人,其中教授32人、有博士学位的占100%、高级职称的占68%、30余名有国外留学经历;其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创新)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国际醇燃料会议国际组委会委员2名,第九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美国能源部Argonne国家实验室合作用户1个。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5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4名;目前,实验室已经发展形成体系完善、梯队合理、特色明显、条件一流的学科体系,成为在煤化工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在2011年北美煤化工国际会议上,美国学者MathewsJP和SongCS等公布的2001-2010年间国际煤炭机构和实验室研究现状的调查报告,太原理工大学在煤化工领域的研究影响力在世界排名第45位,全国排名第4位。在2018年《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太原理工大学被评价为国际上煤研究领域最活跃的五个研究机构之一。实验室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9年获评优秀并得到滚动资助;2009年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和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的荣誉称号;2011年与山西焦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原煤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赛鼎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化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组建了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2012年与陕西煤业集团合作组建煤转化技术联合实验室;2013年获批“山西省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煤炭洁净利用分中心”。实验室拥有独立的实验大楼,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其中试验基地2000平方米),拥有扫描电镜、XPS、XRD、Py-FTIR、TG/DTA、GC/MS、LC/MS、UV/Vis、离子色谱、元素分析仪、表面吸附仪、电子万能试验机、粒度分析仪、偏光显微镜、等现代测试分析仪器20余台以及运行能力为20万亿次/秒的大型计算工作站,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科研条件达到本领域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国内高校中唯一以煤科学与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省部共建的重点实验室,从1989年起主办全国性中文核心期刊《煤炭转化》,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国内外多家文摘和索引收录。实验室始终保持研究方向和水平处于国际前沿,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建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交流,多次邀请ChunzhuLi(澳大利亚Curtin大学),AtsushiTsutsumi、TakayukiTakarada、NoritatsuTsubaki(日本Tokyo、Hirosaki、Kyushu、Toyama大学),JinWang(美国ArgonneNaturalLaboratory),StanislavV.Vassilev(保加利亚科学院)等国际知名学者前来实验室访问交流。实验室以夯实基础、培养人才、研究开发、重在应用为宗旨,倡导敬业、求实、协作、创新的精神。实验室一直秉承“人才培养重在素质,基础研究重在创新,技术开发重在应用,成果转化重在效益”的理念。以夯实基础、培养人才、研究开发、重在应用为宗旨,倡导敬业、求实、协作、创新的精神。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山西省应制定能源革命行动方案,实现由“煤老大”向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转变。目前,实验室紧密结合国家对煤炭清洁高效低碳转化与利用的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山西省煤种结构和组成的秉赋特征以及煤化工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围绕其关键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确立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包括煤结构与反应性科学基础、煤高效转化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煤化工过程节能与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战略。这些研究方向均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究为重心,进一步服务于提升山西省和煤化工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基础研发能力,各个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必将为“山西省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和“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做出新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是在原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的基础上于2013年6月组建成立的。学院是山西省纺织、服装、服装设计等学科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基地,现有教师6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人。学院教学科研机构设“两系一所一中心”,即纺织系、服装系、轻纺工程研究所和实验中心。学院开设有4个本科专业:纺织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表演方向)、服装工程,在校学生600余人。学院现拥有“功能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设计艺术学”两个硕士点,具备了良好的培养纺织与服装高级人才以及纺织与服装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础与条件。“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是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学院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学科,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形成了纺织材料——纺织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制作——服装表演一条龙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学院实验中心拥有省内行业领先、功能齐全的纺织材料、功能纤维试验中心、分析检测、纺织品设计、纺织服装CAD、数码艺术织物设计工作室、服饰配件设计工作室、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表演厅、形体训练室、形象设计工作室等各类实验、实训场所28个,与艺术学院共同拥有“国家级设计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满足学院各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需求,并为科研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学院成立10多年来,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横向合作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开发项目40余项,其中973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项目7项,横向合作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40余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50余篇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6部。2009年,我院主持的“多壁碳纳米管/PET功能纤维界面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学院作为主要参与单位的“抗菌纤维材料功能化过程的界面物理与化学”项目荣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取得了具有标志性的成果。服装专业师生先后荣获多项国内外设计与表演大奖。学院牵头省内骨干企业组建成立了山西新新纺织行业技术中心,为促进学科发展及推进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构建了平台。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先后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陈晓钢教授、天津工业大学王瑞教授等1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学院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2013年起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办了联合培养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2+2)和硕士研究生(4+1)的合作办学项目。作为山西省纺织、服装类人才的培养基地,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一所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和一定知名度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前身是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本科专业源于1958年设立的电子计算机专业,1994年发展为“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1995年增设“计算机软件”本科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调整将“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机软件”本科专业调整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2010年成立软件学院,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办学,面向山西省招收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2016年6月软件学院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分离并开始独立运行。独立运行后的软件学院主要承担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和日常管理,负责软件工程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培养。学院现有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下设党务行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软件工程系和实训部。根据学院培养模式,拥有校内外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百余名,每年招收本科生1000名。学院以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与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以质量为本、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分析和解决软件工程领域问题,成为具有卓越型工程师潜质、适应经济建设和杜会发展需要的软件行业人才。学院实施“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培养,完成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必修环节,第四年实训基地完成项目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就业推荐,突出校企合作、产教触合、真实环境、协同育人的特点,加速学生向企业工程师进化的速度,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于2018年9月建院,其前身源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力学家杨桂通先生创建的生物力学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生物力学研究的实体之一。学院具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山西省重点学科,与力学学科共建工程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强度与结构冲击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学院成立以来,广纳贤才,目前已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6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25名,教师博士化率达98%,45岁以下教师占80%,近一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研究经历。教师队伍中现有省拔尖创新人才1名,省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三晋英才计划”人才26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1个。同时聘有一批知名的海内外专家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为太原理工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体系的新引擎,学院聚焦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开设两个本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面向生物材料、医学检测和医疗器械产业,侧重培养掌握生物力学与人体防护及康复、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生物信息与医用生物技术、生物医学精准检测与仪器等方面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制药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新医药产业,侧重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和技能以及现代生物工程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学院按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三个阶段实施人才培养,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后,学生可在多个专业模块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学院通过鼓励学生在低年级进入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学生多次在全国性创新创业大赛获一、二、三等奖。学院还与省内外大型医院、医疗机构全面合作,与一些大型生物医药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有太原理工大学-晋中一院临床教学医院、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医工联合创新研究院,为学院学生的医学教学、认知实习、就业等提供良好的支撑。学院承担各类重要科研项目百余项,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各个层次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平台,具备一流人才的培养环境。学院优秀学生可保送研究生或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就业率、出国深造率、考研率高,深受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大学的欢迎。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工融合创新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全体同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海纳百川,壁立千仞”的院训,努力拼搏,自强不息,以培养医工结合优秀创新人才、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为己任,坚定不移朝着建设高水平一流学科的目标奋勇前行。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山西省具有培养本、硕、博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人才的特色学院。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学院至今已走过六十余年的历程,培养了一批批水利水电行业科技人才和管理队伍,为“经济发展、水支撑战略、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以及智慧水务”提供了科研、教育、人才和技术保障。水利学院下设“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以及“水利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教职工75人,专任教师6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0人,53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队伍中,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荣获三晋英才荣誉称号19人。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达465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6项,国家基金26项,省部级项目56项,横向项目377项,科研经费10089万元;获省部级奖励14项,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发表论文5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水利学院以习近平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为出发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适应现代水利发展的新需求,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拓宽学科门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改革,凝心聚力,为实现学院一流学科建设新目标而不懈努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于2004年8月。学院下设三个职能部门,即党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设立三个业务部门,即体育教育系、公体教学部、竞赛训练部,主要承担全校体育教育专业、公共体育课、高水平运动队以及学校群众体育工作的组织、教学、训练与竞赛任务。学院目前有教职工85人,其中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77人,具有教授职称3人,副教授职称32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45人,现有硕士生导师13人。学院师资队伍雄厚,有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高级专家,有省级教学名师,还有独具专业特色的国家级运动健将、国际足联裁判技术讲师和亚足联国家级职业教练员等专门人才。多年来,学院师生发扬“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团结合作”的体育精神,在党的建设、教学科研、团学工作、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校和谐快速跨越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学院2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1名教师荣获“省级教学名师”、“山西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多名教师荣获“省三育人标兵”、“省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练员”等荣誉称号。学院先后荣获“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列》优秀高等学校”、“全国学生体质监测先进集体”、“山西省三育人先进集体”、“山西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基层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学院在“以人为本、文体为舟、承载德智、全面发展”办学特色引领下,找准定位,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在理工科大学创办一流体育的成功之路。“运动人体科学”被评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公共体育教学在历次山西省组织的体育教学工作评比中均取得第一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在全省的专业评比中获得“优秀”;在学校本科教学学生评教中,学院教师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教学评价中均名列前茅,得到全校学生的一致好评。科研工作后来居上,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0余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四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SCI、EI等高级别论文500余篇;出版著作及包括“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100余部。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目前学院已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和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生体质监测工作30多年不间断,以此为依据进行的研究工作成果显著。学院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成绩斐然,以校男子篮球队为代表的各团队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在全国性大赛中摘金夺银,取得骄人战绩。校男子篮球队是全国唯一一支连续十八届全部进入CUBA联赛八强、十六次获得西北赛区冠军、被誉为“西北王”的队伍,2010年、2012年两次荣获全国总冠军,2015年王洪同学代表中国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随着男子足球队2017年荣获CUFL全国总冠军,我校也成为全国高校唯一一所在篮球、足球两大集体项目均获得全国冠军的学校。校男子足球队2006年、2010年、2011年三次夺得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亚军,2007、2008年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足球锦标赛季军,队员郭园同入选中国大学生足球代表队,代表中国参加了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多年来我校女子篮球队曾荣获第6届CUBA全国亚军、两获西北赛区冠军、女子排球队曾荣获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季军、武术、游泳、田径、导引养生等项目运动员均在国际和全国体育竞赛中获得冠军。校男篮、男足、女排、武术队先后荣获“山西省五四青年奖”、“山西省十佳青年示范群体”、“山西省青年突击队”、“大运会特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17年我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上荣获学校体育工作的最高荣誉-校长杯,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高校体育劲旅。奋进中的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将充分发挥体育在立德树人中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以健全人格、强健体魄、传承文化为己任;以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目标为根本;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软硬件设施建设为保障,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体育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四个科目之一的土木工程科。1953年太原工学院独立建院,土木工程系是学校的四系之一。1997年太原工业大学与山西矿业学院合并成立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系、水利工程系和环境与市政工程系组建为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2004年更名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保留了土木工程系和建筑系。2019年学院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并入。土木工程学院下设三系一部一中心,即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土木工程基础部和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设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分别于2011年和2016年两次通过本科教育评估(认证),是山西省重点学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于2017年通过本科教育评估(认证)。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土木水利专业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院办学场所由博学馆A座、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室及道桥馆组成,总使用面积约10000平米。学院实验中心拥有46个功能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40余台(套),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名,专任教师95名,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30名,山西省教学名师2名,博士生导师18名,硕士生导师47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山西省教学名师2名,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3名,山西省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3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4名,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14名。学院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眼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累计培养万余名毕业生,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土木工程学院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校中国学生:本科生1200余名,硕士研究生400余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在校留学生:本科生10名,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2名。我校是山西省土木工程学科联盟理事长单位,近两年参加学术科技类竞赛学生人数达1510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19项,省级奖23项。2019年土木第三研究生党支部荣获山西省首批“全省高校研究生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院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五年累计申请国家基金项目126项,获批19项;科研经费1975.66万元,发表学术论文626篇,其中SCI、EI收录155篇,授权发明专利66项。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多项重点工程,为解决山西省乃至国家安全防灾减灾方面的关键问题、促进山西省和国家的建设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回首往昔,土木工程学院跨越了世纪沧桑,土木人秉承“土承天下木撑苍穹”的精神,践行“求实创新”的校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用智慧和汗水镌刻厚重历史,谱写壮丽华章。翘首未来,土木人将紧扣时代脉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的初心和使命,坚定不移朝着一流学科目标奋勇前行。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10年5月,其前身为太原理工大学文理学院。学院目前下设专业外语系、大学外语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外语网络教育中心等教学与研究部门,设有党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以及学院团委等职能部门。学院拥有近5000平米的办公教学楼和近5000平米的外语教学实验楼,建有外语同传实验室、一批现代化的网络语言学习中心、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学生电子阅览室等,是山西省唯一全国“国际人才英语考试”(EnglishTestfor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考点单位。学院设有英语专业(英语方向)、英语专业(英日双语方向)、英语专业(英俄双语方向),在校本科生536人。学院具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授予权,招收培养英语、日语、俄语硕士研究生,在校研究生111人。外国语学院拥有一支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科研能力强、富有朝气、充满活力、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37名,其中专职外教10名,正、副教授45名,博士及在读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6名,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名,山西省高校“133领军人才”1名,山西省“三晋英才”5名,山西省教学名师2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特聘国家外专高端专家3名,美国“富布赖特”项目专家1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10余名。近年来,多名教师获省、校级“优秀教师”等称号,并在“山西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多位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多年来,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大学英语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研究生基础英语为研究生教学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10项国家级研究课题,5项教育部大学英语教改项目,20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及教改项目,已完成或在研教育部和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10余项研究获省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山西省教学成果等奖励。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有数十篇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外语核心期刊及CSSCI收录期刊,在国内外语界产生一定影响。学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学习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本科在学期间可参加法学、计算机、管理等专业的第二学位学习并获得双学士学位。学院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日本信州大学、牙买加西印度大学、港、台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本科学生交流和硕士、博士合作培养项目,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已有7名学生获得悉尼大学硕士学位,多名学生赴悉尼大学、奥克兰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近两年共有18名英俄方向学生赴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交流学习。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学院将继续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素质;大力提高大学英语、本科专业、研究生与二学位教学质量;注重办学效益,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的教学科研条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建立高质量的实训基地,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在职培养与人才引进并重的方针,为实现将学院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高水平外国语学院的发展目标而努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是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教育部(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现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光源与照明三个本科专业,并承担大学物理教学和大学物理实验两门公共基础课教学,其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应用物理学入选山西省品牌专业,大学物理教学和大学物理两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拥有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光学工程、物理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及电子信息专业型硕士学位点。目前教职工总人数为151名,其中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全职教授23名,副教授4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4名,博士生指导教师15名,硕士生指导教师74名。获批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人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等58人次。现有本科生709名,硕士生381名,博士生26名。学院拥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培育团队,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和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物电研究所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培育创建单位。与香港浸会大学签署了“3+2”本硕连读合作项目。近5年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26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9项,省部级项目139项,企业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37项。科研合同经费共计8193.41万元,进账经费6866.7567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7项,授权软件著作权67项。5年来,我院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共发表期刊学术论文724篇,SCI收录508篇(其中一区、二区论文占49%),EI收录59篇。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第十九届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玛丽·居里行动计划SealofExcellence奖1项,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1项。2018年成功举办第17届全国光机电技术及系统学术会议。近年来,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三部,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两部;获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得省级以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6人次;获太原理工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二等奖以上5人次;获得太原理工大学“青鸥奖”7人。在“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全国半导体光源系统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全国高校VR课件设计与制作大赛、“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竞赛中获奖50余项。获批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余项。本科生参与发表SCI论文6篇。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于2004年建立并成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1月,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在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界面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太原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太原理工大学-富士康材料研发中心和山西省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太原理工大学吴玉程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以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材料学学科为山西省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支撑,目前实验室拥有固定成员86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32人,45岁以下年轻教师71人。实验室围绕材料中的界面结构(形态、成分、相结构、晶体结构、原子和电子结构等)与材料本征性能之间关系展开研究,发现新现象、新规律,获得新性能,建立新理论,制备满足高服役性能要求的新材料。目前,本实验室已经形成了以光电材料及其器件、碳基能源材料和高性能金属材料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本实验室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材料界面研究中心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为全国的经济建设和山西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服务。实验室承担了包括“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等在内的200多个科研项目。实验室成员在国内外主流杂志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SCI他引次数为3000余次;编著和教材18部;授权多国发明专利200余项;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另获其他省部级一、二等科技奖11项。同时,实验室已与国内外多所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而深厚的学术合作伙伴关系,如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批准建设,2006年通过验收,2007年经山西省科技厅批准建设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是山西省机械电子工程研究中心和山西省测控技术与新型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依托单位。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国家科学进步奖获得者太原理工大学熊诗波教授,第二届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教授,实验室主任为太原理工大学王云才教授。实验室建筑总面积约67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400余万元。实验室拥有3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固定人员5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2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4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3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0名,青年三晋学者4名;现有流动人员18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双聘),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0名。实验室拥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实验室瞄准新型传感器及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前沿,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微纳传感器件与系统、水位物位传感与检测、机电装备安全运行与智能控制、光电检测传感技术等,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纵切割头掘进机振动特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感应式数字水位传感器及其系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项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最大的封闭式引水工程“山西省引黄入晋输水工程”;“跳汰机多参数自动寻优模糊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带钢轧机运行安全保障和生产环节智能控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5年,实验室获省部级科技奖12项,其中教育部技术发明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28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0项,包括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仪器专项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承担横向课题54项,发表学术论文569篇,其中SCI收录28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2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14部。热烈欢迎各界同仁到我室合作研究!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新型碳材料研究院(英文:InstituteofNewCarbonMaterials)成立于2019年7月,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校直属离子渗金属及热处理研究所,1995年更名为表面工程研究所,2016年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2019年7月与碳功能材料课题组共同组建研究院。研究院是太原理工大学“211工程”(1997~2017)建设的重要力量、“双一流”(2017至今)建设学科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的重要支撑单位之一。研究院立足于山西省煤基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转型发展,以新型碳材料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研究为核心,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特色,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力争打造新型碳材料制备、性能检测及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综合研究平台。研究院现主要有三个研究实验室:超硬材料实验室、碳功能材料实验室、表面改性实验室。教职工3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背景)的教师占到人员总数的82%。在超硬材料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首创“煤层气生产金刚石”新技术,自主研发出四代金刚石生产设备,完成了从生产工艺到产品深加工技术等研究工作。已与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太原理工大学-阳泉煤业超硬材料联合实验室”,承担了山西省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煤层气生产金刚石“1331”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和研究任务。先后获得第十八届科协年会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及山西赛区“一等奖”、第11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京津冀协同创新优秀奖”、山西省唯一荣登“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最具颠覆性创新潜力榜”等。在材料表面改性方面,研究院创始人徐重教授、古风英教授、潘俊德教授、范本惠教授等发明的“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和教育部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科技成果选集”、“建国50年来高校重大科技成果”等。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研究院以在离子渗金属、离子氮化、渗碳、离子碳氮共渗等方面雄厚的科研能力为基础,先后开发出大模数重载齿轮、胶体磨、耐磨陶瓷成型模具表面强化技术,研究成果得到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在碳功能材料基础研究方面,围绕纳米碳基分离材料、碳量子点基光电材料与器件、纳米碳基能源材料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及省市级各类基金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研究院现有实验室及办公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材料制备合成、组织结构表征、性能测试分析、数据计算模拟等设备仪器,总价值超过5000万元。研究院承担着培养高级科技服务人才的任务,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9人,近三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总计150余人,已有1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8人获得山西省优秀毕业论文。研究院年度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6-8名,硕士研究生40-60名。欢迎有志于从事碳材料领域研究的同学来我院进一步深造。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信息与计算机学院成立于2017年12月,由原信息工程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并而成。学院以通信、电子科学、计算机为主的工科学院,下设信息系、计算科学系系、计算机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和实验技术中心。现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和信息安全等七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是省级特色、省级品牌和校级优势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国家特色、省级优势、省级品牌和校级优势专业。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电路与系统为山西省重点学科。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转型需求,形成了“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脑信息学及医学影像复杂数据分析”、“网络媒体大数据计算与知识工程”、“数据管理与分析”、“物联网安全”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院建立了“微纳传感与物联网技术”院士工作站,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多个学科平台,同时也是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教育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高端煤矿机械设备协同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之一。学院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66人,其中教师123人,教辅人员23人。教师中教授25人,副教授45人,高级工程师6人,博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5%以上。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学缘结构合理的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院近5年共引进中科院双聘院士2人,特聘专家19人,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35人。教师中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人才2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1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名,山西省教学名师3名,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1名,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4名,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10名。学院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和稳定的实验实践教学基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是信息与计算机学院的一大特色,学院设有大学生种子计划,为优秀的学生选配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和科技实践活动。学院有大量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台达杯两岸高校自动化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赛事活动,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18项,赛区、省级奖励255项。在优异的成绩支持下,学院有众多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台北山西文教基金会晋才奖学金,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奖学金,省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赵宗复基金会奖学金、兴大助学金、丰田助学金、新长城自强助学金、梅赛尼斯奖学金、青鸥奖、维康奖学金(仅在信息系学生中评选)、长顺奖学金等。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获得社会和企业的好评。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创立于1902年,是山西唯一“双一流”和“211工程”大学。艺术学院从1964年山西轻工业学院的工艺美术专业开始,现已发展成为在校生1674人,教职工127人,建筑面积30000平米的山西最大的美术和设计学院。目前开办有工艺美术、文物保护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绘画六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设计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权点,作为山西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设计学学科在“2017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前50%,中国科教评价网(金平果排名)权威发布的2019大学排行榜中,工艺美术专业以五星名列全国第四。学院重视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各类专业展赛,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NOC等展赛中共获得360余奖项。学院设计艺术实验中心于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遗产研究中心为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被列为山西高校创新基地建设培育项目。学院还拥有山西省艺术设计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工艺美术研发基地等省级科研教学平台,并拥有4380平米的专业美术馆。学院教师致力于科研和创作,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120余项,参加全国美展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展赛并获奖380余项。出版和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学术专著、论文和作品,获得丰硕的学术成果,院长赵慧教授率领团队参与的“西部生土窑洞改造设计”四校联合公益设计项目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设计类唯一的金奖。学院立足行业、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与中国包装联合会、雅昌集团以及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等签署了科研及实践教学合作协议。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芝加哥大学、罗马美院、巴黎高等艺术学院等国际著名高校建立了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教育部中欧人文奖学金项目等形式培养法国留学生10名,经常性从法国、意大利等合作院校引进教师开展workshop培养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重点实验室依托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与校直属采矿工艺研究所。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96名,教授22名(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博士生导师13名)),副教授46名。实验室现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矿业工程(含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下工程,煤矿机电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岩土工程,工程力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原位改性采矿是以多场耦合作用的多孔介质传输理论为基础,借助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对矿产资源进行原位物理、化学与力学特性的改造,从而实施地下矿产资源与能源(包括伴生资源)的安全、高效、无废、绿色、经济开采与利用。原位改性采矿学科方向大致分为五类:1)产高效开采理论与技术,特色在于中硬煤注水软化放顶煤开采、坚硬顶板注水软化、软岩化学改性加固等;2)原位溶浸采矿理论与技术,代表性方向有褐煤原位提质改性、煤的原位热解、盐矿的水溶开采、铜铀金矿的原位溶浸开采、油砂或油页岩的原位注热开采等;3)矿井灾害防治,包括水力割缝、水力压裂、振动爆破、外加电磁场改性、注热等的低渗透油气藏的油气开采、低渗透煤层煤层气开采、稠油开采、奥灰水突出防治等;4)深部岩体地热开发理论与技术,包括高温岩体力学特性研究,人工储留层建造技术,高温地热开采模式;5)煤焦化、洗选与制油,包括矿物分选的理论与工艺,矿物加工设备与过程控制等。本实验室拥有XPS-1000型大型真三轴多功能试验机、高精度显微CT试验机、甲烷冰合成与测试试验台、三维固流耦合相似模拟试验台、高温高压真三轴试验机、固体与气体传压高温三轴THMC耦合作用试验机、模拟风洞、原位溶浸采矿实验系统等大型实验设备100多台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简称:太原理工 地区: 山西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7.5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太原理工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