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是系统地服务于煤炭工业领域的专业性学院,设有采矿工程、地下工程、地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煤矿机电等6个系和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察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工程、煤矿机械化、煤矿电气化10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其中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为山西省特色品牌专业。
学院所有专业涉及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其中矿业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地下工程、煤矿机电工程为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包括采矿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地下工程、煤矿机电工程;工程硕士授权领域3个,包括矿业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采矿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山西省重点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为山西省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学院设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建有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西省绿色矿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山西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山西省煤层气高效开采与利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山西省地质灾害与防控、遗弃煤炭资源安全绿色开采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
学院党的领导坚强有力。设有17个党支部,现有“五星支部”两个,党员人数基本保持在350人以上。团学工作生动活泼,工会工作深入人心。院党委1999年、2005年、2010年分别被山西省高校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被评为2012年度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院工会2013年元月被评为校“五星级基层工会”。
全院教职工186人,教师数达153人,工程院院士3名,教授23名,副教授60名,124人拥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81%。目前,在校本科生3493人,硕士研究生488人,博士研究生106人,学生总人数达4087人。
建院50余年来,学院已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约5万人。抢抓机遇,对标双一流,以“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旗舰学院”为目标,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期间各项目标任务。坚持人才强院,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引进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青年千人1人,培育了国家杰青1人、优青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各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和国务院特贴专家各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和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各1人,三晋学者4名,山西省教学名师1名。入选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2支、山西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和山西省1331工程优秀团队各1支。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强力推进学科建设,成功申报优势学科攀升计划项目、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牵头申报的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项目获批。四个一级学科参加了教育部学位中心开展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矿业学科协同化工、材料学科成为了我校加大投入建设一流学科的三大主力。夯实人才培养立院之本,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坚持科技创新这条强院之路,浓厚了学术氛围,提升了科研水平,成功申报获批了山西省煤层气高效开采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山西地质灾害过程与防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遗弃煤炭资源安全绿色开采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协同创新中心,共建“煤与煤系气地质勘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50余篇,EI论文100余篇,核心6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获得专利100余项。纵向立项128项,纵向进账经费4249.298万元,横向立项473项,横向进账经费7579.403万元,完成国家级项目50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8项,国家基金青年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78项。开拓国际视野,积极对外交流合作。
“十三五”期间,立足“双一流”,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方向,加强学科建设,紧紧围绕“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聚焦建设“双一流”。狠抓本科教学质量,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全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优化研究生生源,严格各类研究生培养环节管理,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创新是第一引擎”的科技工作理念,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继续注重海内外各级各类人才引育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有序派出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推行国际化战略。加强内部管理和安全能力建设,提升学院发展的保障能力,以人才支撑和技术职称助力山西振兴崛起,推动国家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