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武汉工程大学 > 招生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 简称:武工大
  • 地区: 湖北、河南
  • 类型:理工类、公办
  • 学制:2~3年
  • 学费:¥2.40~6.00万
  • 班型:周末班、网络班、集中班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693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一、学院历史1998年,由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研室(1994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1994年)、矿物加工工程教研室(1979年)和普通物理教研室(1974年)部分教师组建成立材料工程系;2000年,增设材料物理专业;2000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3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年,增设材料化学专业;2013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高校改革试点学院。二、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以“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和“材料学”学术创新团队为基础,现有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含特聘教授)36人,副教授2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1人,有海外留学经历的26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56人。专任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8人,“工大学者”计划特聘教授6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6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湖北省优秀青年骨干人才1人,武汉市“黄鹤英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获得者8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1人。科研人员分别具有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化学、凝聚态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物理与化学、材料成型与加工、矿物加工等不同专业背景,平均年龄42岁,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三、学科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首批一级特色学科,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一级重点特色学科。“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3年)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05年),其中含材料学(1999年)、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与化学(2003年)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省重点实验室: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02年)省级工程中心:湖北省环境材料与膜技术工程技术中心(2017年)、湖北省校企共建汽车橡胶制品研发中心(2017年)、湖北省微波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研究工程中心与其他学院共享: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学科平台。四、科研成果通过队伍凝练,学院已形成包括等离子体技术与薄膜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靶向医用材料、功能矿物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学院十分重视科研成果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服务,在功能高分子材料、节能材料、膜材料、矿物材料及等离子体技术等科学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在微波等离子体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五年来,学院获得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国家计委新材料领域重大专项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1项、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专项2项、湖北省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2项、湖北省创新群体计划2项,湖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5项,其它省部级纵向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1000余万元。学院科研成果丰富,5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发明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建筑材料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0项,10余项获得转化应用。出版学术专著9部,出版教材3部,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以徐慢教授为负责人的碳化硅陶瓷膜科研团队科研成果成功实行产业化,建成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创业团队曾被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此外学院还与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了点石工业技术研究院,在校地合作上迈出一大步,扩展了学校的外部资源,有利于学院科研成果的孵化。五、人才培养学院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完整的培养体系,拥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四个本科专业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和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材料物理专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为校级重点培育专业。2012年起学院四个本科专业在全校率先进入第一批次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1800余人,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10人。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勇于开拓创新,进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有创新型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班;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国际化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班。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高分子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赛事中获奖,在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和硕士论文评选中成绩优异。本科生考研率稳定在35%左右,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2017届毕业生考研率达42.79%。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法商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始建于1985年,创办劳动经济专业;1997年,设立投资经济专业;2001年,设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3年,设立法学专业;2011年,设立经济学专业;2019年设立知识产权专业。2006年成立政法学院,2009年改名为法商学院。目前有法学、知识产权、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共4个本科专业,有法学硕士、法律硕士、金融硕士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教育经济与管理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开设法商双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辅修法学)实验班和法学+E(辅修英语)实验班和CFA(国际注册特许金融分析师)。现有本科生1152名,硕士研究生314名。有经济法研究所、民商法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金融研究所、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法律问题研究所、化工产业风险防范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师资力量法商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9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29名,博士40名,全国专利信息领军人才、全国知识产权百千万人才百名高层次人才1名,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6名,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人员1名。武汉市“黄鹤英才”1名,“湖北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法律专家”提名奖1人。有工大学者特聘教授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院级名师13名。有45人次教师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湖北省法学会、湖北省外国经济学研究会、湖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等十余个学术组织中担任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执行会长等职务。学科平台法商学院具有较好的科研平台和较强的科研实力。法学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法学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专业。有3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作基地”和“湖北省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近五年来,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10项,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科基金2项,教育部、湖北省、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湖北省教育厅等其他科研项目100余项,年均科研项目进账150万元。教师主编教材、出版专著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被CSSCI、EI、SCI、SSCI收录100余篇。获湖北省发展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5项,湖北省教育厅优秀决策咨询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武汉市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省级以上学会优秀论文奖30余项。1名教师主笔的研究报告获得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教学质量法商学院具有较好的教学条件和较高的教学质量。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有《民法学》、《经济法》、《西方经济学(微观)》3门省级精品课程,《商法》、《宪法》、《知识产权法》、《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等10门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拥有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设有《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法》等5门双语教学课程。有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有校级优秀教师团队5个。近三年,每学期学生评教位列学校前100名的教师平均达到10名以上,获得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获得校教学优秀奖一、二、三等奖5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二等奖3项。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学院拥有宽敞的模拟法庭,专业的案例分析室和经贸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正在筹建经贸虚拟仿真实验室,有藏书丰富的图书资料室等。有法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经济学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洪山区人民法院等3个大学生校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宜昌市猇亭区、潜江市人民法院、天门市人民法院)3个,有校内实训基地1个,法律诊所为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法律人才协同育人计划”1项,经济学教研室获“湖北省高校优秀基层组织教学单位”称号。人才培养成效法商学院人才培养特色鲜明,致力于培养“法”与“商”相融合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院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促进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全过程。学院自2004年以来,在学校本科教育中率先推行“1+X”全程导师制,每一位本科生均对应有一名专业导师,导师对学生实行四年不断线的全过程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学院坚持完善育人机制、挖掘育人要素、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1+X”全程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全员导师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方面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人人成才,不断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形成了多方协同高效的全程育人新格局。法商学院“1+X”全程导师制获得湖北省教育厅颁发的“2015年度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以及2017年光明日报社颁发的全国“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中国教育报、光明网、人民网、人民网电视、中国青年网等媒体聚焦报道学院“1+X”全程导师制育人成果。法商学院是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遴选单位,连续两年在学校“一院一品”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020年学院团委被评为学校“红旗团委”。学院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培养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大学生。王自鑫同学被评为第二届国际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最美志愿者”。舍己救人的研究生吴达同学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报道,2017年获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团中央、人民日报社颁发的“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授予该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自2010年以来,学院先后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双专业实验班、CFA(国际注册金融分析师)实验班,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实用型和国际化人才。学院举办“法商论坛”“超级新声”歌唱比赛、“最佳团日”活动、“求真杯”演讲比赛、“拓新杯”辩论赛、“明法杯”校际联合法律辩论赛、模拟庭审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近五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青春”比赛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1项;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2016-2018年获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全国团体二等奖。2019年获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全国团体一等奖1项,团体二等奖1项,学生个人获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7项。学生获4项国家级和8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2019年学院团队获全国高校经济学综合博弈实验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第一届“融仕国际杯”全国CFA金融投资分析大赛优胜奖、第二届“融仕国际杯”全国CFA金融投资分析大赛一等奖。2019年,学院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强国一代新青年”荣誉称号。此外,学院还获得省级“挑战杯”等奖励25项,校级“挑战杯”等奖励47项。法学专业学生司法考试报考通过率高达55.36%,专业通过率高达38.7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出国和高端就业率高达31%。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拥有高端全面的实践育人平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学院多措并举搭建桥梁,为法商学子抗“疫”助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成才。短短数月内,学院数百名学生登上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人民网、凤凰网、全国高校思政网、湖北日报、湖北经视、武汉电视台等十多家主流媒体,为美好前程开拓了新视野。2020年5月,学院“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教育成果入选省教育厅优秀成果并报送教育部参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是学校办学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也是全国设置工商管理教育较早的高校之一。学院办学经验丰富,学术积淀日益加深。学院于1987年成立管理工程专业筹备组。1997年成立人文与管理学院。2003年2月,学校为促进多科性大学格局的形成,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随着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2月,学校将管理学科独立,更名为管理学院。学科与专业学院学科专业齐全、特色突出。学院拥有三个一级学科,八个本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均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湖北省重点建设学科,工商管理拥有工商管理(MBA)和会计专硕(MPACC)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该学科也是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机构设置与办学条件学院组织机构健全,办学条件良好。现设4个学系、2个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和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及若干学术研究中心(所),内设2个行政管理办公室。学院图书分馆藏书杂志200余种,藏书4万余册,建有多个实验与实践创新平台,实验示范中心用房面积达920m2,硬件资产300余万元,软件资产100余万元,配备计算机350多台套,下设会计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计算机综合实验室、商务模拟谈判室、数字化企业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MBA专用教室、案例室、U型教室等4间,为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师资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86人,教授15人,副教授44人,博士51人。三级教授3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8%。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德能兼备、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发展趋势较好的教师队伍。教学近年来,管理学院一直致力于将学院打造成为“商业领袖的摇篮,管理精英的殿堂”,始终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至真至诚”的办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院教师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理念由传递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学生需求为中心。教学过程由封闭式、经验型教学转向开放式、实践型教学。积极开展教材、课程考试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加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亲身实践,以实现学院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拥有:1、省级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会计学专业该专业经过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改革探索,先后持续开办了三个各具特色的培养改革项目:“会计学(ACCA)方向班、“英语+会计学”双专业班、会计学(中美交流班)项目。2、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管理信息化与现代生活;3、省级精品课程:管理信息系统;4、校级教师优秀团队:电子商务实践实验公共平台教学创新团队三年来,学院共获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2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10项,重点教学建设工程项目立项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优秀教材奖2项,共有6名教师获得教学优秀奖,申报立项校级考试改革示范课程10门,校级课程综合改革项目省级精品课程2门,通识教育课1门,出版教材专著19部,2部教材获得了学校的优秀教材奖,全部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近年来,学院特别重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分别与“优步武汉分公司”、“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人福药业”、“武汉康力会计事务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基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东街道办事处”等多家企业签定实习、实践基地协议。科研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6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级项目6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论文被SCI、EI、ISTP、人大复印资料、CSSCI、新华文摘等收录转载1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高踞学校文科院系榜首。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化工与制药学院始设于1972年的化学工程系,学院40余年来一直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教学科研实力最强、特色最鲜明的学院之一。学院的办学理念是“汇聚领军人才,打造一流学科;产出重大成果,培育精英学子。”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四个本科专业,在化工与制药类进行大类招生。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了《2017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在中国大学分专业类竞争力排行榜中,我校化工与制药类专业位居全国高校专业排名14强。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专业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湖北省品牌专业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湖北省高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学院将“人才兴院”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从专业教学、学科建设两方面分别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了以首席教授领衔,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研究方向或以专业教学为纽带,由首席教授、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组成的层次合理、富有活力的学科学术梯队和专业人才培养组织体系。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6人,其中教授41人(含未获教授职称的特聘教授),副教授22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81人,留学归国人员38人。专任教师中有“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湖北省首批“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第一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在岗“楚天学者”特聘教授4人,“楚天学子”特聘教授9人,湖北省教学名师及湖北省名师工作室1人。学院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湖北省重点学科之优势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是湖北省省属高校理工类学科唯一的一个B+档,也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设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学院建有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等8个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拥有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其中“矿物处理过程强化”创新团队是湖北省省属高校中最早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计划”创新团队;获批“中低品位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和“乙烯工程下游产品开发及过程强化”两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了集化学—化工—制药理工融合的“三层次五模块”实验课程新体系,预习、现场实习、实习答辩为主要内容的“三段式”实习教学和“三实一创”实践教学新模式。学院创设了“英语+化工”、“化工+管理”双专业一体化、“卓越工程师计划”、化工国际班、拔尖创新人才“候德榜”班等多种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考研率一直在30%左右。近年来,学院每年都有一批优秀本科生考取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和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10%左右的毕业生被中石化等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的大型企业单位录用。目前,学院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政府官员、著名企业家、教学和科研单位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成立于2014年1月8日,是学校在整合原化工与制药学院和原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相关优势学科基础上成立的。学院的成立是学校提出的“培养更具发展潜质、竞争性学科集群”学科建设思路的具体体现;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大化工战略中“环化结合”的建设,以及国家级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将为国家化工、环保等领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学校正在建设的“特色工大”、“创新工大”、“品牌工大”、“幸福工大”征程中成立的高水平高起点的学院。学院拥有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点;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完整的培养体系。学院设有应用化学、应用化学(工业分析方向)、环境工程和环境工程(环境监察方向)4个专业方向,其中应用化学(含工业分析方向)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专业。环境工程为湖北省品牌专业,环境监察为全国该领域唯一的本科专业。学院汇聚了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116名教职工中专职教师95人,教授(含特聘)31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5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4人、“楚天学子”7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人选2人、武汉工程大学“工大学子”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10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学院教师承担了全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四大化学基础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任务。学院拥有国家级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化工清洁生产中心、湖北省化工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设有制药化学研究所、环境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省市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900余项,科研进账总经费50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纵向项目120余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高水平SCI、EI、ISTP检索论文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6项。学院拥有单台价值2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专用仪器设备30多台套,价值1500余万元,科研用房面积达3000平方米。2014年荣获武汉工程大学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完整的培养体系,拥有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点,同时招收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应用化学为湖北省优势学科,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设有包括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在内的应用化学、应用化学(工业分析方向)、环境工程和环境工程(环境监察方向)4个专业方向;拥有国家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以及工程实践引导,为学生搭建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建立面向本科生的自主创新实验室。学生多人次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设计大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斩获佳绩。学院将站在新的起点,扬起理想的风帆,成就辉煌的事业。学院全体师生将勇挑重任、携手前行,以开拓事业之豪迈、求真务实之精神、辛勤努力之汗水打造学院教师品牌、学生品牌、成果品牌、学院品牌,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做出重要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机电工程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72年的机械工程系,是学校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2003年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时,将机械工程系更名为机械工程学院,2007年更名为机电工程学院。经过近45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建成为一个机械类专业设置较全、教学与科研实力较强的学院。2017年5月,学院有在校生1915人,其中本科生1731人,研究生184人。2016年,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2.46%,其中高端就业率16.6%,位居全校第一,122人考取硕士研究生,考研率24.11%,位居学校前列;毕业研究生40人,就业率为92.5%,其中考取博士7人,考博率17.5%,居学校前列。学院现设有化工机械、机电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机械设计与工程图学、应用力学等5个学部,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学院现有在册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2人,副教授28人;博士学位教师45人,硕士学位教师23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2人。学院教师中现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2人,校“工大学者计划”工大学子2人。学院是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理事单位、湖北省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副理事长单位、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湖北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学院现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动力工程”和“机械工程”两个专业领域工程硕士点。“化工过程机械”和“机械电子工程”均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2008年“化工过程机械”被评为湖北省首批优势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为“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之特色学科和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学院拥有化工装备强化与本质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北省校企共建印刷技术及设备研发中心。现具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A1级压力容器设计资质。学院一直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理念,紧密联系化工装备、能源输送转换、节能减排等科学发展问题,为企业与社会提供科技服务,在化工过程装备开发与优化技术、图像识别与智能系统、动力机械装备及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种材料性能研究及成型工艺、流体机械及压力管道安全保障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近五来,学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纵向经费700余万元,科研进账累计3000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48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收录10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2013年学院教师科研成果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学院现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程力学”、“机械工程”等六个本科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首批品牌专业和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学院现有“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和“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两门省级精品课程。新增“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为湖北高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新增“大化工”工程化实践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教师在创新教育改革及实践中,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特色成果。“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及资源建设等3项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省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1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60余篇,出版或在编教材17部,一批教研成果已成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学院极力开展开放办学和对外交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法国梅斯工程师学院等国外高校以及南京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先后接受梅斯工程师学院的17名法国学生完成半年的实习,送出4名硕士生到梅斯工程师学院进行短期学习,送出多名本科生到路易斯安那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与南京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了学生交换。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果丰硕。八年来,学院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91项,先后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金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全国特等奖。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精心组织开展具有学院特色的“机电之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科技素质;加强学院党团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以党校、团校学习培训为基点,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经验,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党培养助手和后备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目前承担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任务。现有教职工96人,是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本科专业: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训计划项目”。本科生规模1600余人。研究生专业: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软件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点和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研究生规模100余人。专任教师队伍:现有7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6人。拥有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楚天学子”特聘教授、武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和师德标兵。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0余人。计算机学院拥有完善的实验设备和先进的科研仪器,除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外,还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提供条件。1、设有“智能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一省级科研平台。以机器人为特色,拥有一流的科研队伍和科研设备。设有省级工程中心——湖北省智能焊接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设有“湖北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智能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一省级实验教学平台。先进的管理手段、充足的实验设备、开放的实验环境,免费为全院学生提供全天候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场所和设备。3、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第一批湖北省服务外包培养(训)基地”和“上海第九城市实习实训基地”;4、设有与企业联合设立的“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武汉工程大学惠普实训中心”、“OracleWDP俱乐部”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和研究机构。5、设有“武汉工程大学工业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基地”。学院拥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1、2013年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17年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现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含视频公开课)20余门。3、开设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90%,位居全校第一位。4、拥有校外实习基地15个和校内实训基地。5、拥有校级本科教学团队2个。学院雄厚的科研实力,不仅是水平的体现,还可以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1、2012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2、承担各类国家级项目10项,学院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含面上项目2项);承担省部级项目30余项。3、共发表SCI、EI、ISTP检索高水平科研论文200余篇;各类专利、软件著作权30余项。4、拥有省级科研团队1个、校级科研和学科团队5个。学院十分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展学生的视野、提供交流的机会。1、近三年共承办、协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3次,让学生直接参与会议的组织,提高交流能力、创造交流机会。2、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访问;派出教师到国外留学、科研合作和交流访问。学院大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综合素质、创新创业的培养。主要包括:1、以“IT文化节”为代表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2、以“计算机实践服务中心”、“计算机爱好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代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3、注重素质拓展,素质拓展证书认证率达到100%,位居全校前列。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并与昆仑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博创智联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在武汉卓越、大连东软、北京中科汇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无锡市国家软件园NIIT公司等多家企业设立了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院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每年都有数百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近年来参加的典型学科竞赛及获奖情况主要有:1、我院机器人足球队自2002年以来先后在汉城、维也纳、釜山、新加坡、多特蒙德、旧金山、青岛、仁川、布里斯托尔等地的FIRA国际机器人足球联盟世界杯比赛中,连续14次荣获世界冠军。在国内比赛中也是多次获得比赛的冠军。2、参加全国和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3、参加“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多次获奖。4、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一等奖。5、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每年数十名同学获奖。6、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每年数十名同学获奖。7、我院本科生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多次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8、我院本科生共获得专利授权16项。9、参加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的学业导师,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质量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准,签约率每年都超过95%,始终名列学校前列,体现在:一是就业城市好,每年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就业的人数稳定在35%以上,其他毕业生也大多集中在省会城市和沿海大城市就业;二是就业单位强,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外企、上市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和IT企业,其中包括:微软、宝洁、中国移动、中国网通、工商银行、华为、联想、百度、腾讯、金山、浪潮等。三是薪酬待遇高,根据麦克斯进行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我院毕业生平均薪资水平位居全校第一。学院狠抓考研升学,考研率逐年上升,2016年超过24%,2017年达到27%,一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考取国内外知名高校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985、211高校。我院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奖学金和助学金,覆盖面达学生总数的50%,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院按照“求知、求实、求真、求新;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的工作要求,逐步形成“宽厚、慎思、拼搏、升华”的工作作风。学院党委曾连续两次被湖北省高校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位于武汉工程大学武昌校区,坐落于光谷腹地,前身分别经历了资源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和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2018年1月学院更为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相关学科与专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开办的土木工程专业。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成为国家土木工程和建筑行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院秉持“学术为先、学者为大、学科为重、学生为本、学风为魂”的理念,以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良心、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坚守大学精神,逐渐形成了学院独特的“人本”文化、“尊学”文化、“服务”文化。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400余人。学院拥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6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包含房屋建筑和交通土建2个方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5年制)、城乡规划(5年制)。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管理,1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建筑与土木工程。学位点涵盖了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程管理9个二级学科。在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中,招收建筑材料、道路材料方向博士研究生。土木工程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土木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是“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4人,副教授21人,取得博士学位的有40人,青年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学院有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和楚天学子各1人、“工大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兼职教授1人、科研机构和“双一流”高校聘任兼职教授12人。教师中,博士生指导教师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1人。学院大多数教师均有国外知名高校访学或进修经历。学院注重国际教育合作,本科教育教学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联合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合作教育学生,在土木工程专业开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教育。学院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实验设备:学院设有1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道路材料工程技术中心;1个校级研究中心:武汉工程大学交通工程研究中心;2个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规划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面积3800多平方米,拥有设备500多台(套),设备资产总值2300余万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结构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道路工程实验室、桥梁与隧道工程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BIM技术中心和土木工程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共10个实验室。建筑与规划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共2个实验室。学院拥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采用“全员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通过本科教育阶段老师与学生互选结对,老师对学生在理想信念、文化熏陶、成人成才、专业学习、考研出国、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建有《岩土力学》、《工程估价》、《工程经济学》等3门校级精品课程,《结构力学》、《城市规划原理》、《工程项目管理》、《结构设计原理》等4门校级重点课程。学院有“匠心筑梦”科技文化节,采用“学季制”等相关教改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成果多次获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学院长期致力于教师工程素养提升,20%的专任教师拥有国家土木工程行业执业注册资质及岗位证书,90%的专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师的工程实践素养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院相关专业与南京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长期联合开展本科生培养工作。学院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学院拥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国家乙级资质;拥有国家计量认证资质(CMA)、以及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资质和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资质。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道路材料为特色,桥梁结构、建筑结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管理、BIM技术为优势,交通工程、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为新增长点的学科发展态势。近五年承担国家基金委、教育部、湖北省等纵横向科研项目10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学院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第一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快乐学习、幸福生活、追求创新、立志成才”理念,开展“感恩的心、眷念的情”主题班会,举办“社会良心、专业素养、国际视野”大讨论,主办“匠心筑梦”科技文化节,主办优秀学子评选等特色活动。坚持优良学风班级建设、教师党员参与学生支部建设、全员导师制等学生培养创新机制。学院还积极通过“共同关注·精准帮扶”、设立校友和企业奖助学金,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高端就业率高达22%,考研率为20%。通过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勤奋刻苦品德优秀的毕业生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现有一个国家级实验区,英语系、汉语国际教育系、MTI教学部、小语种教学部、研究生英语教学部、大学英语教学部等六个教学机构,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所、翻译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MTI教育研究中心、语言学习中心、语言考试与培训中心、课外实践指导中心等四个中心;有多媒体语言实验室14间,多媒体视听讨论室5间,自主学习室3间,以及同声传译室、口译实验室、笔译实验室、卫星接收工作室、资料室、录音及媒体课件制作室各1间。学院依托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湖北省省属高校重点(培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2012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4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湖北省荆楚卓越计划教师团队(2018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E+”双专业一体化教学团队(2019年)和湖北省一流专业“英语语言文学”(2019年)等平台培养英语(包括英日双语特色班)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E+”双专业本科生、翻译硕士以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E+”实验区开设“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软件工程”、“英语+材料化学(材料学院)”、英语+会计学(国际会计)(管理学院)”等六个双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97名、教授8人、副教授50人、博士22人。学院大部分教师先后赴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讲学交流和访问研修。学院聘请布鲁克林法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多名博导为我院客座教授。此外,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交流40多场次。学院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现已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近5年来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3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2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外语专项1项、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教研课题30余项,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横向项目近50项。在DiscourseStudies、《中国翻译》、《外国文学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等S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厅级科研、教研成果奖1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译著20多部。教师在全国及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得多项奖励,包括全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外教社杯”讲课比赛一等奖、“外研社杯教学之星”大赛一等奖、湖北省青年教师比赛三等奖等。2009年,“E+”双专业培养模式获批教育部和财政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作为实验区的牵头单位,与相关学院合力共建,取得了卓著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第七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化工教育科研成果奖和论文奖、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多项奖励。学院学生工作始终秉承“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全面教育、引导、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每年有数十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湖北省政府奖学金、湖北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湖北省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学生在重大学科赛事中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英语辩论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比赛、湖北省翻译大赛、湖北省英语演讲比赛、海峡两岸口译大赛等各类奖项。获得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学院“守望童心”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先后获得由共青团中央、民政部等多家授予的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湖北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团队、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铜奖等多项殊荣。学院学生考研出国率逐年递增,稳居我校文科院系之首。录取学校多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学生留学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学院充分调动各类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就业关怀行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90万

    ]
  • 研究生院是在校长和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负责研究生教育、硕、博士点申报和建设方面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具体工作职责如下:一、研究生院机构职能1、研究生教育工作:执行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政策,制订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制订研究生招生办法并组织实施;编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和专业目录;研究生报名、资格审查;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考试及复试;研究生录取、注册工作;审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研究生教学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和发放;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组织管理工作;研究生就业工作;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有关工作。2、研究生管理:研究生学籍管理;制订(修订)研究生管理规定;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研究生团委、研究生会及研究生社团工作的管理及指导;研究生婚育管理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研究生的生活管理工作;研究生违纪处理;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工作;研究生教育数据统计及上报;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维护。3、硕士点建设工作:加强已批准的硕士点建设,积极培养、申报新增硕士点;监督检查各硕士点所属单位制订的硕士点建设规划及实施情况;开展已批硕士点的自评工作,并协助硕士点所属单位做好各级学位办安排的评估工作;遴选、考核研究生指导教师;4、博士点申报工作:博士点申报工作的对外联系工作和与校内各部门、单位的协调工作;申博材料的收集、整理、审查、上报;会同各有关单位分析、确定博士点的申报方向、学术团队的组建、科研成果使用等方面工作;协助人事处做好为申博服务的人才引进、教师培养等工作。5、学科建设工作:负责制定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及学科结构调整;制定与学科建设有关的管理规章、政策、预算方案等。6、完成上级部门及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二、学籍与学位管理办公室职能:研究生学籍管理;全日制、专业学位、同等学力学位授予管理工作;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及评优工作;联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工作;全日制、专业学位、同等学力研究生教学管理;研究生班导师队伍建设;各类评优、奖学金发放;研究生婚育管理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研究生的生活管理工作;研究生违纪处理;处长交办的其他工作。三、研究生招生与就业工作办公室职能制订研究生招生办法;编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和专业目录;研究生招生宣传、报名、资格审查、命题、考务、复试、录取等工作;发放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处理招生工作信访、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处理招生遗留问题;编制研究生名册;协助做好新生入学准备工作;研究生招生资料保存和归档工作。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和相关手续办理;研究生课外活动管理工作(含宿舍管理、文体活动等);处长交办的其他工作。四、研究生培养办公室职能研究生教学安排;制订研究生教学管理文件;研究生教学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与评估;研究生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研究生档案管理;研究生日常管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教学工作量审核;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维护;研究生教育数据统计及上报;处长交办的其他工作。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职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稳定教育活动等的组织与实施;研究生课外学术、科技、文体、社会实践等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研究生各类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评定与发放、“三助”管理;研究生宿舍管理等日常事务;研究生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生团委、研究生会工作的指导;学生违纪处理及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六、学科建设办公室职能负责重点学科规划、遴选、申报、评估和验收工作。负责了解学校各学科点的发展动态和建设中的困难,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学科建设服务工作,指导和协调各学院(部)的学科建设。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自2001年创办工业设计专业以来,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汇聚了一大批热爱艺术、善工设计的青年才俊,脚踏实地、为人师表、开拓创新、教书育人,怀揣激情和梦想,指导学生参赛荣获:德国红点奖、红星奖、大广赛奖、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黄鹤杯工业设计奖、金犊奖、大师奖、中国之星奖、中南之星奖等国内外设计大奖,一次次点亮荆楚大地冉冉升起的“设计之星”。十年磨一剑,学院在收获各类设计大奖的同时,培养和历练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拥有包括教育部高校设计学类教指委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专家评委和武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等在内的多名设计学类教育专家以及大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青年骨干教师。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艺术基金、国家青年社科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技项目、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成果显著,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批“生态环境设计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立项建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获设计竞赛奖200余项,获发明专利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5项,获产品外观设计专利580余项,发表科研教学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目前,学院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及艺术管理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开设工业设计(工)、广告学(文)等2个普通本科专业和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动画等4个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在职教职工7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4人,聘请校外客座教授16人,在校硕士生、本科生1500余人。学院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德、英、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际著名设计院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保持长期联系与合作,具备当今国际视野下的设计艺术教育基本特征。学院毕业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知识全面且富有创新精神,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和就业基地,聘请了包括广东工业设计城、深圳杰美特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五千年文博园等著名企业设计总监担任客座教授,聘请了包括德国包豪斯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韩国光州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教授担任客座教授。学院依托武汉工程大学“大化工”学科特色优势,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不断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加强专业基础教学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习中外各民族和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注重学术交流,关注和研究国内外美术与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动向;提倡严谨治学、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强调设计为生活服务,设计与工艺制作、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培养学生敏锐观察的能力和为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做贡献的意识;营造活跃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建构起“艺术+工程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的设计学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设计学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兴发矿业学院始设于1978年的化学矿山系,先后经历了化学矿山系、资源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建设和发展,2003年学校院系调整,原土木工程系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撤系建院,先后更名为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2018年1月,学校为加强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兴发矿业学院,由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支持创建产、学、研高度融合的新学院。学院矿业工程学科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也是武汉工程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始建于1979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鲜明办学特色,是全国唯一培养化学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色学科,是原化工部重点学科及湖北省“教育厅有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03年矿物加工工程获批硕士点、2007年获批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获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学院“湖北省磷矿采选与固废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定为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院正在做好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工作,积极建设和申报国家“111引智基地”等。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兴发矿业学院已建成为一个在化工矿山具有深厚底蕴、教学与科研实力较强的学院。1.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师40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荣获“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有关人才计划成就奖”、“湖北省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十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等人才基金与荣誉称号。2.人才培养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其中考研率连续攀升,2018年考研率30.77%,2019年考研率38.39%,位居学校前列。近年来,学院每年都有一批优秀本科生考取了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学院有30%以上的毕业生被中交集团、中建集团、中铁集团、中水电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等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的大型企业单位录用。目前,学院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企业家、教学和科研单位的教授、博士生导师。3.科学研究近三年,学院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总经费460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2273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科研进账累计6000余万元。发表SCI、EI检索的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先后获得了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等。4.社会服务学院是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典范,拥有众多科研创新平台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国家乙级资质;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磷资源、稀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为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发展态势,积极与行业知名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近三年承担各类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100余项,为学校和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5.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拥有湖北省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美国佛罗里达磷酸盐研究所、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南非金山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以及俄罗斯、摩洛哥等国家1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开展了科学研究、学生留学、师资互访、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多方面合作,在承担国际科技合作任务、促进湖北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6.创新团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矿物处理过程强化”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科技创新团队7.平台建设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矿物处理过程强化”团队湖北省科技厅“矿物浸出”创新群体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低品位胶磷矿高效选矿技术”创新群体中低品位磷矿资源开发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固废资源化利用工程中心湖北省磷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尾矿(渣)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磷矿采选与固废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武汉工程大学磷资源开发利用学科群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简称:武工大 地区: 湖北、河南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6.00万 班型:周末班、网络班、集中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693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武汉工程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